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士防护论文

护士防护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士防护论文

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第1篇

减少对食管的刺激,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宜,温热要适中。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主。要少食多餐,禁食干、炸、辛辣饮食。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饮食。

放疗期间的饮食护理

食物温度适宜采取温热进食法,一般为37℃左右。过冷过热均宜刺激食管,而且也有利于食管平滑肌松弛、扩张,减轻进食阻力,防止饮食梗阻。

合适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食管癌患者应采取不同的饮食,对保证饮食通畅有明显效果:(1)食管前壁癌,吞咽食物时应采取后倾坐位。(2)食管后壁癌,吞咽食物时应采取正坐位或站位(。3)食物梗阻,吞咽时应采取站位。

进食前的准备工作(1)进食环境的准备选择清洁、舒适的环境进餐,有条件且病情允许可到清洁温馨的餐厅就餐。无条件或病情不允许,也应在进餐前将病室整理清洁,创造良好的氛围(。2)患者的准备首先应保持口腔清洁,可在饭前使用带有香味的牙膏刷牙,然后用温水湿润食管。对于食管水肿者,饭前适当给予解痉止痛剂,如:0.9%生理盐水100﹢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饭前5-10ml缓慢口服。

进食后的护理由于食道癌患者的病灶在食管内,进食后食物残渣容易粘附在其表面,所以饭后需要吞咽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食管。

增加饮水量放射线可抑制唾液腺等消化腺的分泌,从而引起患者口渴「1,因此放疗期间要增加饮水量,每天饮水3000毫升左右。多饮水还有助于毒素排除。

放疗结束后的饮食护理

放疗结束后仍有放射性食管炎反应,饮食护理应尽可能从减轻其反应入手,患者应仍以流食和软食为主,切忌进食过硬的食物,以免引起梗阻或穿孔.

效果评价

本组病例中有66例患者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进食慎重,病情得到良好控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有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食管反应轻忽视了饮食护理,进食硬质饮食,引起了食管穿孔及出血,食管癌穿孔的治疗预后差。

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2013年儿科收治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患儿50例,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我院2010年儿科收治常规护理的患儿50例,设为对照组。男性患儿55例,女性患儿45例;年龄为2~11岁,平均(6.1±0.3)岁;住院时间为6~34d,平均(16.2±2.1)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儿则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住院环境

给患儿营造一个舒适且具有安全感的住院环境,要充分考虑到其均为儿童,在布置医院环境的时候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不安感,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对治疗产生的抵触感。由于病房对患儿而言属于陌生的环境,因此要有适当整改,让其在病房能够感觉到舒适安心,降低对医院的恐惧感,只有消除患儿对治疗以及护理的抵触感并积极配合,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健康。

1.2.2沟通交流

护理人员在和患儿的沟通过程中需要针对其自身年龄和心理特点,一般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与其年龄相对应的认知能力还有沟通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护理人员和患儿在沟通时要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脸上时刻保持微笑,语气要平缓吻合,保持耐心和爱心,降低护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1.2.3提高服务质量

应做好对患儿的一般护理,如果医院设置有饮水机的应该24h提供患儿及其家属饮用水。备用各种类型的退热药物,在未交费前可以先执行药物缓解处理。对患儿家属所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最大程度做到全方面服务的要求。做好健康宣教的工作,例如同样表现出腹泻症状的患儿,由于季节还有年龄的不同,其诱发因素以及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要针对患儿本身的综合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法还有饮食构架,让患儿家长了解同样临床症状使用不同治疗方案的原因,以免患儿家长在交流时产生疑惑。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收集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属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更具优越性。

3讨论

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第3篇

1术前访视

1.1访视目的(1)通过术前访视,护士可掌握患者的情况,制定护理计划,以便在围术期实施正确的护理。(2)缓解患者术前的恐惧心理,介绍手术及麻醉注意事项,增强对手术的信心。(3)通过访视,激励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研究、思考和探索,提高业务水平。

1.2访视方法访视者为配合手术的巡回护士,访视前首先与病房联系,取得配合,得到允许后可进行访视,访视时间为手术前一天下午。

1.3访视内容

1.3.1收集资料通过查阅病历,与主管医生、护士联系,了解患者一般情况生命体征、诊断、拟定手术名称、麻醉方式、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药敏史、实验检查结果、有无活动义齿及隐形眼镜、女性患者是否在月经期、重要脏器功能状态、有无感染、营养状态、身高体重、生活史、生活习惯、社会背景、接受手术的态度和程度等。

1.3.2探访患者首先自我介绍、问候患者,说明访视的目的,向患者说明从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的大体过程,其中包括入室时间、手术大致所需时间,移送情况、麻醉诱导、手术和可能出现的不适等情况。询问患者的不安和担心的事情,根据具体问题给予正确的护理。宣传疾病有关知识,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手术的效果,尽量多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向患者说明术前准备的必要性,为术后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等做好宣传工作。

1.3.3访视结束回到手术室后,巡回护士根据所获得的患者的资料,与本次的器械护士和护理小组共同讨论,制定护理措施。

1.4注意事项(1)访视时间适宜,应避开治疗和进食时间,会面时间一般为10~15min,不宜过长,以不引起患者紧张感和疲劳感为宜。(2)与患者交谈时,应正视患者,采用通俗易懂的生活用语,尽量少用医学术语,避免强制、教育的态度。(3)对不清楚的事情,不要含糊地回答患者,避免说引起患者不安的话语,以免患者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加重其心理负担。

2体会

(1)术前访视使患者对手术和麻醉有了初步认识,缓解了恐惧心理,做好了必要的身心准备,能尽快地适应手术室环境,完成角色转换,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2)术前访视的实施,利于手术室护士全面了解和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更好地做好术前准备,从护理角度预见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手术的全过程做到心中有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3)通过术前访视,阅读病历,了解病情及各种生化检查结果,对手术护士的业务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提高,从而增强了护理人员渴求知识紧迫感和竞争意识,促使护士自觉的学习,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素质,为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手术对每一个患者都存在着紧张和恐惧,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配合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增加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术前访视,可使患者以最佳状态迎接手术,在围术期护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院手术室自2003年对患者实行术前访视以来,效果比较显著,现介绍如下。

1术前访视

1.1访视目的(1)通过术前访视,护士可掌握患者的情况,制定护理计划,以便在围术期实施正确的护理。(2)缓解患者术前的恐惧心理,介绍手术及麻醉注意事项,增强对手术的信心。(3)通过访视,激励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研究、思考和探索,提高业务水平。

1.2访视方法访视者为配合手术的巡回护士,访视前首先与病房联系,取得配合,得到允许后可进行访视,访视时间为手术前一天下午。

1.3访视内容

1.3.1收集资料通过查阅病历,与主管医生、护士联系,了解患者一般情况生命体征、诊断、拟定手术名称、麻醉方式、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药敏史、实验检查结果、有无活动义齿及隐形眼镜、女性患者是否在月经期、重要脏器功能状态、有无感染、营养状态、身高体重、生活史、生活习惯、社会背景、接受手术的态度和程度等。

1.3.2探访患者首先自我介绍、问候患者,说明访视的目的,向患者说明从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的大体过程,其中包括入室时间、手术大致所需时间,移送情况、麻醉诱导、手术和可能出现的不适等情况。询问患者的不安和担心的事情,根据具体问题给予正确的护理。宣传疾病有关知识,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手术的效果,尽量多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向患者说明术前准备的必要性,为术后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等做好宣传工作。

1.3.3访视结束回到手术室后,巡回护士根据所获得的患者的资料,与本次的器械护士和护理小组共同讨论,制定护理措施。

1.4注意事项(1)访视时间适宜,应避开治疗和进食时间,会面时间一般为10~15min,不宜过长,以不引起患者紧张感和疲劳感为宜。(2)与患者交谈时,应正视患者,采用通俗易懂的生活用语,尽量少用医学术语,避免强制、教育的态度。(3)对不清楚的事情,不要含糊地回答患者,避免说引起患者不安的话语,以免患者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加重其心理负担。

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第4篇

1.1安全施工重视程度不高

自然环境恶劣一般情况下,水利施工企业容易忽视工作安全的事项,安全施工重视程度不高,更加侧重对施工品质和投入资本的控制和管辖,如:在工作环境中,没有依照国家安全施工的有关司法规定实施必要的管制,没有安全设备,导致施工环境恶劣,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各种安全危机潜伏,严重损害了施工单位的利益,影响了水利工程质量,影响了承建单位的形象。并且,水利施工场地周围环境、天气恶劣,会对水利工程施工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一些修建在山区峡谷地带中的小型水电站,地理环境恶劣,经常对水利工程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产生很大的威胁。并且河流胡波的潮汐、凌汛等也会对水利施工造成重大影响。

1.2施工单位缺乏有效安全防护措施

没有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实际工作中,水利施工人员经常从事一些高风险的工作,劳动强度较高,工作量巨大,如:由于施工工艺落后,缺少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在进行挖掘孔桩工程施工时,会严重威胁到水利施工人员的人参安全,造成土层塌落甚至塌方状况。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在施工过程中,水利施工单位要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不断研究新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另外,目前,很多水利工程城建公司没有依照我国安全施工等方面的规范,只考虑降低资产投入,在工作实施的时候,水利施工没有为工作者创造一个优越、安全的工作氛围,没有配备良好的安全救护机械。同时,也没有水利工程开展所必备的安全配置。并且,很多水利工程施工承建公司把工作实行转手包工,导致安全管制事务没有办法有效实行,没有办法统一开展,工作现场很多安全危害防不胜防。

1.3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不到位

施工人员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所需材料很多,很多施工现场中的材料堆放杂乱无章,造成了混乱的局面。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同时水利施工承建部门对现场细节管理不足,没有配备相应的安全标识和警示,施工现场秩序混乱,导致安全隐患很大。另外,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水利施工训练,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对水利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认知,缺少应有的安全意识、应急自我保护能力不强,从而导致危险事故频频发生。

1.4现场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

缺乏有效监管,容易出现施工操作问题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多为工程项目场地周边的农民工,不便于管理,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技术和知识,没有收到专业技术培训,学习能力差对水利工程的施工知之甚少,从而为水利施工带来了安全隐患。同时,水利工程实施地点工作条件繁杂,施工现场缺乏有效监管,工程易燃易爆原材料随意堆放,一些安全管控事项没有真正的确保水利施工安全有效地开展,常常停留在字面或流程上。另外,水利施工项目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施工单位减少了安全防护措施和施工设施的配备,虽然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极易产生安全风险,容易出现施工操作等问题。

2消除水利施工中的安全隐患的建议措施

2.1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施工意识

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的监管力度为了真正提升管制能力,增强工作安全的管辖,应该将工作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上,把工作安全当做重中之重,落实水利工作安全的自觉性和职责感,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安全施工意识,确切的将安全工作落实,确保安全珍爱员工。同时,政府相关监督部门要健全水利施工监管机制,加强对水利施工的监管力度,督促水利施工单位,规范自己的施工行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监管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制度还没有健全,因此,政府相关执法和监督检查人员要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制度,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并且有关部门要对不符合国家和行业规范的施工项目进行整改,完善水利施工安全保障体系,规范施工单位的行为,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严肃处理违规违法操作,从而从根本上消除施工中的安全隐患,使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2.2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水利施工现场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为了让每一位员工明确自己的安全行为责任,在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中,需要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从而使每一位员工都能掌握安全技能,懂得安全知识,如:凡是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都要学习安全操作技能、安全生产等知识,并要严格考核。而对特种岗位作业人员要颁发操作岗位证书,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指挥的管理人员要严厉处罚。同时,要加强水利施工现场的管理,规范施工现场,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及时清理建筑废弃物,对现场所需的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施工现场通道畅通。另外,要配备足够的灭火器,重视现场防火,在重点场所和事故易发地粘贴安全标语警示,为施工现场秩序的规范提供保证。

2.3发展信息网络建设

提高水利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为了建立施工安全生产制度,施工单位可以发展信息网络建设,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对建设各方单位的违规行为,记载建档、公布,依法对有关项目经理和子个人进行审查、审核、处罚。同时,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和安全教育,加强专业技术和安全操作的培训,对一些专业要求严格的岗位,需要检查相关施工人员的专业操作证书,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积极宣传安全生产的有效方法措施,提高员工的应变能力。

2.4制定应急预案

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第5篇

开放式保护政策,是一国政府在保证国内市场总体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根据本国的利益和总体发展目标的需要,以维护本国消费者利益这样一些非商业性的动机作为理由,以专项法规的定向约束和管理体系的特别设计为手段,以阻止外国竞争者抢占国内市场为目的,在不断开放国内大市场的同时实现对特定领域的局部性保护。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同,这种保护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因而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在运用开放式保护政策上,日本政府根据本国的国情,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对策。

(一)走政府主导型发展之路,实行“产、官、学”一体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基本上遵循欧美的自由市场模式,但即使如此日本政府一直没有放松对宏观经济的主导作用。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尊重西方自由经济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实行全民经济战。鉴于在实现贸易自由化之初,日本仍然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这样一种现实,日本政府认为,落后国家的新兴产业不可能像欧美国家一样,完全依赖市场调节和企业的不断积累来完成,在强大的跨国公司面前,单纯个别企业的“自助努力”总是有限度的,政府有必要加强对整个经济的宏观调节,把有限的社会资源集中到一些有限的领域。为此,政府对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协调、干预措施来指导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市场活动,将全国的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纳入到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中去。为此,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计划,如60年代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70年代的日本列岛改造计划等。为了从组织上保证这些计划的实施,日本政府设立了几乎包括所有战略产业的“政策审议会”,政策审议会的成员由政府、企业界、学术界共同组成,审议会根据国家的发展计划分头制订未来的战略产业、具体的实施方案、拟采取的政策等,并将形成的共识向社会公布,从而使“产、官、学”之间在国家的共同利益问题上达成一种共识。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政府通过间接金融、财政投融资和行政指导等手段对全国资源进行统一调配,然后将其集中到一些重点企业中去。为了协调政府的行动,大学和科研部门则集中力量加强应用性的研究,研究的成果都转让给企业。政府指导下的“产、官、学”一体化对实现日本经济的整体振兴和“某些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时至今日,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中仍然念念不忘“产、官、学”一体化的作用。

(二)在与GATT转轨的前提下,建立灵活多样的关税制度

在加入GATT后不久,日本政府经过认真的权衡,决定开放市场,走贸易自由化之路,为此,日本政府在1960年正式公布了《贸易自由化大纲》,该《大纲》在强调关税改革必须顺应贸易自由化发展潮流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关税在防止国外商品冲击上的重要作用。为此,日本从1961年开始对原有的关税体系进行了彻底、全面的改革。首先,为了和GATT税则体系协调一致,便于进行国际比较和贸易统计,日本大胆地改变了原有的进口税体系,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税则分类。其次,建立了“瀑布式”的关税结构。对原材料及初级产品征收非常低或者零的名义关税,随着加工过程越来越深,名义关税的税率也越来越高;对国内没有生产或者供应不足的商品实行低关税,而对国内有供给能力且与国外存在竞争的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将来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实行高关税,而对其所需要的原材料则实行低关税;另外,为了灵活、有效地发挥关税的保护机能,日本政府在不断降低关税的同时,根据国内产业的市场竞争状况,建立了一套包括紧急关税、调整关税、临时关税、混合关税、报复性关税等在内在特殊关税制度,以弥补一般关税在保护国内产业上的不足之处,如紧急关税制度规定,当大量廉价的商品涌入国内市场,并对国内同类产业造成严重危害时,日本将采取临时紧急关税措施予以保护。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关税制度,有效地保护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提高,强化了深加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适应贸易自由化的产业体制,扶持大企业集团的发展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挑战,日本政府认为,要参与全球化的竞争,仅靠教以千计的中小企业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些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开展竞争的“航空母舰”企业。面对国内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竞争过度的情况,日本对产业组织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其重点是企业的合并和改组,实现资本集中和建立规模经济体制。在“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下,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使产业组织政策落到实处,如《电子工业化》、《石油工业化》等。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纳入到大垄断组织的“系列”中,转化为大企业的“卫星工厂”、“共存工厂”,大企业集团的整体规模也随之迅速壮大,成为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新兴力量。为了避免大企业简单地吞并或排挤中小企业,政府鼓励企业集团根据生产销售关系等经营方面的需要,以母子公司制的形式结成纵向联合,在此基础上,政府还从以下几个方面支援中小企业尽快地适应自由化的产业体制:第一,制订《中小企业基本法》,从法律上来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第二,促使大企业提供设备,派技术人员甚至管理人员,以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第三,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和资金扶助中小企业。在这些措施的扶持下,索尼、松下、本田等一大批新兴企业集团迅速崛起,通过竞争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而中小企业也在为大企业提供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贸易自由化

战后的日本面临的是一个开放的竞争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地对外开放,使本国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是一国经济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日本即没有故意放慢自由化的进程,也没有急于求成,片面地追求贸易自由化,而是根据本国的国情,在充分考虑国情、国力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稳步地推进贸易与资本自由化的进程。考虑到日本原材料短缺,大都依赖进口的国情,日本于1961年首先开放了进口原材料市场,使自由化的比率由1959年的26%一下提高到62%,紧接着又于1962年开始逐步开放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加工、纺织、轻工机械等产业市场,使贸易自由化率在1964年达到了93%,最后才逐步开放具有发展前途的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等部分战略性产业市场,而对于需要保护并且与安全保障有关的产业则采取了长期保护的措施。这种“丢卒保车”的渐进贸易化战略,优点很多,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分散了贸易自由化的风险,推迟了战略性产业开放的时间表,从而使得国家能够在不断开放中保护国内有发展前途的战略性产业,在充分享受贸易自由化利益的同时,获取最大的整体经济利益。比如说,战后初期日本的汽车、电子计算机产业同欧美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开放将有可能使日本的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企业被跨国公司吞并,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并没有简单地按照“静态国际比较优势”来开放国内市场,放弃民族汽车、电子计算机工业的发展,而是依据“动态国际分工”来扶植本国汽车、电子计算机产业,想方设法地推迟它们的贸易自由化时间表,直到它们具有国际竞争力为止。20世纪60年代初,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产业就没有列入实施自由化的部门,只是在配额上作了一些调整,直到1965年10月绝大部分商品都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后,日本政府才取消对成品小汽车的限制,但对汽车发动机的进口仍实行进口限额和一定的关税保护,到1971年日本才完全开放汽车产业的资本市场,而那时日本的汽车产业已经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电子计算机产业则直到入关16年后的1972年才实行进出口的自由化。正是这种稳妥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为日本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产业的成长壮大留出了时间和空间,从而推动了日后汽车和电子计算机工业的飞速发展,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的“汽车王国”和“计算机王国”。

(五)强化非关税壁垒,使有型的保护与无形的保护密切结合

加入GATT后,日本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开放压力,被迫不断地推进贸易自由化,关税也随之大幅度地缩小。为此,在不断降低关税的同时,为保护国内市场,日本加强了非关税壁垒,使其市场保护由以有形的关税壁垒保护为主转向了以无形的非关税壁垒保护为主,并且使两者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在具体运用上,首先,运用GATT的有关条款,采取直接限制的办法来保护“幼稚产业”和国内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其次,在不违反GATT条款的前提下,采取了颁发进口许可证、提高技术安全标准、强化城市规划的约束功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功能等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例如,日本的零售市场表面上对外国企业实行一定的开放,但由于《大规模零售店铺法》规定了超过一定面积以上的零售商店,必须就营业面积、营业时间等有关事宜与周边的零售商店达成一致协议,而从形成计划到正式开始营业往往要花上几年的时间,再加上流通领域销售体系复杂,从而使得外国企业很难进入日本市场。再例如,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为了保护国内的电子计算机市场,制定了“国产品优先政策”,严格规定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在选购电子计算机时必须优先使用国货。这些非关税壁垒,除了日本政府强制规定外,还有许多是以行业协会的协调、消费者的习惯等形式表面出来的。

二、从日本开放式保护政策中获取的启示

开放并不等于放弃保护,日本通过运用开放式保护政策,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巧妙地保护了国内市场,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经过20多年的努力,日本从一个大型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最大的机电产品出口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化。尽管其经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直接照搬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国情,但其在不断开放中保护国内市场的做法,对我国入世后如何处理好对外开放和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在不断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同时,采取各种手段保护国内市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的进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在这种背景下,一国经济要得到迅速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开放市场,使自己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不利地位,不分青红皂白地一下子全面开放,与先发发达国家进行正面的竞争,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幼稚产业”过早衰退,从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可以想像,如果在入关之初就开放了汽车市场,日本弱小的丰田、日产就很容易被持有强大资本的GM公司和福特公司所吞并,日本日后也就不可能成为世界汽车的王国。因此,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我国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就必须在不断开放的同时,采取各种手段保护我国将来有发展前途的“幼稚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当然,这种保护并不是笼而统之地普遍保护,而是在符合"WTO"规则下有选择的保护。首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WTO规则允许发展中国家有较长的过渡期并对其“幼稚产业”采取保护的例外规定,在科学界定“幼稚产业”的基础上,对“幼稚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制定阶段性保护目标,使保护的重点与外界的客观条件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上处于连动状况。其实,在保护手段上力求多样化,在WTO允许的3-5年过渡期间内,加快现有保护政策的实施,并明确地告诉企业,若干年后要实现自由化,不再给予保护和扶持,以便使企业加倍努力,早日能与外国企业开展竞争;在过渡期以后,根据“幼稚产业”的市场竞争状况,灵活地运用关税及非关税手段,同时加强法律手段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功能。如利用反倾销、紧急进口限制等手段来保护国内企业的正当利益,抑制外国商品对国内市场的破坏性冲击等。

(二)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构造国家的竞争优势

我国正处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之中,但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否定政府的作用,恰恰相反,超越政府宏观调控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民族工业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东南亚及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将进步融入到全球经济中去,一方面可以更多地享受全球分工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也更容易受到来自国外的冲击,民族工业将面临着跨国企业的巨大挑战。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全面开放市场引入国际竞争只会令民族工业成为跨国公司的囊中之物。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正确处理好宏观调控与自由化的关系,放中有保,在推进贸易自由化、逐步放开国内市场的同时,从构造国家竞争优势入手,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来扶助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全国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对一些有发展前途的“幼稚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当然,这种扶持并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简单干预,而是在符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强化宏观调控职能,防范自由化带来的外部风险,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三)适应贸易自由化的需要,建立大规模的生产体制

加入WTO后,我国的企业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而这一切仅靠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是不可能担当的。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规模经济在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技术进步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般说来,企业的规模越大,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就越强。正认为如此,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70%以上的技术转让,80%以上的新技术专利和90%的对外直接投资。我国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培育出一大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近几年来,在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的企业集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集团都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环境下形成的,是在横向联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许多企业集团往往存在着内部连结纽带脆弱,内部治理机制虚化、行政治理内部化、整体竞争力较低的缺点。因此,政府今后应采取法律法规、财政税收优惠等市场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股份制形式参与到现有的一批大中型企业中去,尽快促使我国的中小企业上规模、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