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权责发生制论文

权责发生制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权责发生制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权责发生制论文

权责发生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预算会计政府会计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指以交易或事项的是否发生来确认和记录收入或支出,以计量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取得的财政收入与消耗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差异,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某一会计主体某一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等情况。收付实现制,又称为现金制,是指以现金的实际收付来确认交易或事项,计算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现金收入支出之间的差额。实施这一核算基础的目的在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某一会计期间现金的筹措情况、使用情况以及报告现金的余额等信息,主要满足管理者重点关注现金余额,控制现金变化的需要。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就其本质而言,作为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的确认标准,是一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或是一种假设。前者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基准确认收入和费用,后者以权利义务的发生作为基础确认收入和费用。从会计信息的内容来看,权责发生制信息更具决策的相关性,更全面、更完善,能够较好地反映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正如美国学者Clarst.Homgren所指出的:“权责发生制下的收益能更好地计量营业成果与付出努力的关系,现金收付制只关注主体通过目前营业所获现金的能力,这是个狭隘但又重要的问题”。

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的缺陷

收付实现制已不能适应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政府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随着私人部门介入公共领域,对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揭示政府债务的真实信息。在现行收付实现制下,只反映当年还本付息的支出以及应计提的养老金等信息,不包括政府已发行的国债应由本期承担的利息,所以无法获得全面的政府债务信息,不利于政府的宏观决策和财政风险的防范。

收付实现制不能适用WTO及国际竞争的要求,政府的入世是我国加入WTO的关键。经济全球化使政府变成了企业或使政府企业化,既然是企业,当然就要按企业规则办事,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企业会计核算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因此收付实现制不能较好适应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不能实现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

在政府预算会计中收付实现制本身存在缺陷,收付实现制会导致低估当期的财政支出,虚增国家可供支配的财力资源,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耗费,不能进行准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造成会计信息不实等现象出现。

政府会计核算基础转变的必然性

(一)实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财政是一种大包大揽的财政,政府统揽一切,财政通过直接分配来实现政府目标。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和市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分工逐步明晰,政府职能的重点转向公共品的提供。政府逐步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财政从单纯的“分配”向综合的“管理”转变,政府从直接“干预”经济到间接“调控”的转变。

因此,政府必须提高决策的法制化和透明度,大力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这需要有全面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反映财政资金运动的信息,以及上述资金运动相关的财务信息,如政府担保、政府对某些事项的承诺等,而这些是目前的收付实现制预算与会计无法提供的。

(二)适应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政府对一部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行招投标,交给市场来做。当私人部门介入公共领域,对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实现与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并要求政府部门提供充分的信息来对成本进行计价、核算和比较。

(三)全面揭示政府债务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收支的矛盾日益尖锐,赤字和公债规模日益扩张,通货膨胀提高,这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虽然我国目前的国债规模还低于国际警戒线,但是如果考虑到“隐性债务”如地方政府欠发工资的存在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付能力,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不容忽视,在现行收付实现制下,只反映当年还本付息的支出,不包括政府已发行的国债应由本期承担的利息,以及应计提的养老金等信息,所以无法获得全面的政府债务信息,不利于政府的宏观决策和财政风险的防范。

(四)我国政府“入世”及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入世”,关键是政府的“入世”。经济的全球化使政府变成了“企业”或使政府“企业化”。既然是“企业”,当然就要按“企业”规则办,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基础,能够很好地反映损益,实现收入成本的配比,对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政府会计信息的内在要求

现代政府会计目标发生重大变化。政府会计目标是政府会计满足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即反映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府受托责任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由不同的公共管理理念决定的会计目标差异,必然导致不同的会计技术选择,也就是它决定了政府会计方法基础的选择。

政府会计核算基础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意义

(一)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金制预算和会计信息只是反映当期的财政资源,而无法全面反映政府公共资源存量,因此整个政府公共资源的使用和配置状况对于外部和内部信息使用者都无法获得。从外部政府信息需要来说,将导致无法实现有效的监督;从内部政府信息需要来说,将使管理者无法据以进行合理科学的决策。政府活动从纯粹的预算分配向积极的财政管理扩展,应计制的引入提高了政府整体对人大会的受托责任,扩大了评估政府财政状况的信息范围及提高管理者对其正确掌握资产的意识。因此,权责发生制以对公共资源的监督和使用的信息约束,实现对其的优化配置。

(二)有效地控制财政支出

收付实现制在传统的预算管理中对控制支出取得一定的成效,它侧重于对一个财政年度内资金拨付“不超预算”的控制。权责发生制是从政府部门的产出即提供的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规模及质量上确定拨款。根据现金制信息所进行的管理控制的主要形式是按“时间”。这样做使得管理者为了确保预算任务的完成而对业务的时间安排加以操纵。然而进入应计制系统后,这种可能性降低了。应计制将责任和义务的发生作为确认基准,管理者不再具有影响时间的能力了。因此,他们需要集中关注的是所消耗的资源及其为其所支付的价格,也就使得管理者即财政资金使用者从根本上关心资本使用的效率。所以,应计制的实施有利于引进效果更佳的财政控制系统。

(三)有效地评价政府绩效和工作效率

现金制下的“支出”并不能反映政府当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全部成本,也就不能实现收入与成本的配比。权责制预算和会计改革的主要课题是将重点从投入转向结果。要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最根本的要求是使这些部门承担管理受托责任。开发和应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和预算信息,正是明确政府部门承担相应的责任,形成与私人部门信息系统中相同的激励机制。

(四)为防范国家财政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对政府长期债务,现金制会计信息得不到全面反映,只在偿还当期予以确认,本期应承担而在未来期间支付的债务及利息无法反映,也就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状况,往往低估了政府风险。这令人无法接受将财政负担转移给了后代。权责发生制预算与会计能够真实、全面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使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各种风险情况,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五)提高政府的长期持续能力

随着现代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加强,众多的有权和需要知道政府事务的人们要求有全面和透明的信息来评估政府的责任。权责发生制下,政府部门拥有的各种资源如建筑物、基础设施等各种固定资产、存货都得到清楚反映,对财政支出区分经常支出与资本支出,对各类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公民可以充分了解这些资源的状况和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合理的长期决策,提高政府的持续能力。

对我国政府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的建议

近年来,国内会计理论界对于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及其改革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讨论,主要观点有:政府会计宜采用收付实现制,不宜采用权责发生制;实行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逐渐向权责发生制过渡;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以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作为长远目标;渐进式地引入权责发生制。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政府会计领域,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而现在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还存在一定难度。基于此,对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程度就显得很重要。

根据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实际状况和政府会计的具体业务,笔者认为,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在总体上应当采用“双基础制”,此后,逐渐向完全的权责发生过渡。具体建议如下:

基本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于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无论是在整个政府层面上,还是在政府单位层面上,平时必须按收付实现制加以全面核算,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和监督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为政府及政府单位的决策提供现金收支的全面、完整信息。

个别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对于期末发生的应收未收、应支未支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以反映未了事项的责任。

部分项目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双基础制。对于资本性支出项目,应当一方面按收付实现制确认为预算支出,另一方面应按权责发生制确认为政府产权、债权、固定资产增加;对于出售长期资产取得收入的项目,应当按收付实现制确认为收入支出,另一方面应按权责发生制确认为政府产权、债权、固定资产减少;对于借入或归还外债的项目,应当按收付实现制确认为债务收入或债务支出,并按权责发生制确认为应付债务的增加或减少,以全面、完整地提供政府债务的形成、使用和偿讨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文明.国际会计改革概要.会计研究,2005

权责发生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权责发生制

 

在会计工作中, 确认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费用从而确定其损益的标准, 称为会计基础或会计核算基础。免费论文。现行会计核算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核算模式, 收付实现制是指会计主体在某一期间内收到的现金与付出的现金之间差额的财务结果, 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以款项是否已经收付为标准; 权责发生制指会计主体在某一期间内取得的经济收益与消耗的经济资源之间差额的财务结果, 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以权利已经形成和义务已经发生为标准。1998 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或权责发生制两种核算基础并行方式, 即对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活动( 事业活动) 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 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核算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实施这两种会计核算基础并行方式在原有预算管理模式和会计环境下对加强我国公共财政资金管理与使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情况非常复杂, 分类庞杂,既有收入依靠全额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也有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还有经营型事业单位; 既有公益型事业单位, 又有履行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统一采用收付实现制存在明显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服务型政府职能角色的确立,对于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意识的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必须全面、准确、及时反映资产负债信息,收付实现制本身的特点决定它无法很好的适应可核算的公共管理的要求,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从收付实现制发展为权责发生制( 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将是一种趋势,本文主要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事业单位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的弊端

1、会计核算不真实, 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现行的事业单位核算制度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净值与原值严重背离,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背离的程度越来越大,使净资产指标不能如实反映资产的现实状况;造成账实不符,对资产无法充分利用。免费论文。

2、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单位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收付实现制以款项是否收付为标准入帐,当收益实现和收到款项时间不在同一期间时,会计记录便不能代表当期业务活动的真实结果,同理,当费用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期间时,会计记录也不能正确反映当期业务活动所支付的代价。因此,收付实现制不能公正、客观地核算成本和反映运营结果。

3、不能真实反映对外投资业务。收付实现制在投资时作一项资产的增加和另一项资产的减少,到收回时才一次确认为收益,也不计提减值准备,无法反映各期的投资收益,有的长期投资在几年内只反映其成本,不能反映投资的真实情况,不利于加强投资管理,评价投资的效益。

4、会计报表信息不完整,项目列示不科学。比较严重的有:基本建设支出不在财务总帐中反映,而是单设基本建设帐,总帐上只是反映一个结转自筹基建数,在建工程的进展情况、投入情况无法知晓;另外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中同时反映收支项目,既不符合资产负债表作为静态报表,不应反映收支类科目的属性,又因重复列示而无意义等等。

5、 成本核算不规范,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成本核算缺乏详细的规定, 不利于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和绩效评价。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应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理由

1.有利于完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有效控制财政支出和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首先, 收付实现制侧重于对一个财政年度内资金拨付额“不超预算”的控制, 有利于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控制财政支出。其次, 权责发生制基础不仅反映当期的财政结果, 同时抓住当期决策的长期结果, 有利于管理和监督公共资源, 并使它们得到优化配置。最后, 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事业单位会计可以提供增强财政长期支持能力方面的信息, 从而优化政府的中长期决策。

2.有利于政府加强负债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和提高绩效。免费论文。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 只能在偿还当期( 支付时) 予以确认, 本期应承担而在未来期间支付的债务及利息无法反映, 往往低估了财政风险。而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包括了事业单位运营各方面的综合数据, 如资产、负债、净权益、收入、支出等, 使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各种风险情况, 加强负债管理、防范财政风险。

3.有利于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 政府职能和财政体制有了不少变化和发展, 权责发生制适应了这种新形势。符合国际惯例, 有利于政府“入世”和应对国际竞争, 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市场的发展。

三、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具体策略

1.改革应遵循逐步渐进的原则,从国外大多数国家改革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会计权责发生制的转换, 应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 分步骤地开展。这样的步骤既能弥补现今收付实现制会计对当前财政相关改革的不适应性, 又有利于为后续改革打下基础。

2.应采取先支出后收入的原则,权责发生制基础既用以确认与计量收入, 也同时用于确认和计量支出。然而, 从国外会计改革的经验来看,相对于支出方面而言, 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计量和确认收入的难度更大, 适应性则稍差(部分原因在于收入的不确定性高于支出的不确定性)。因此, 权责发生制基础应先应用于确认和计量支出, 随后才应用于确认和计量收入。

3.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以及继续教育, 使其对各种会计基础的含义、利弊和适应性有足够的认知。在会计职称考试中, 考虑单独设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师考试, 或者提高有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容在考试分值中的比重, 以此促进事业单位机构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4.加快相关法制建设,权责发生制改革需要相应的法律措施作保障。任何一项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国外经验也表明,法律框架是各国家进行改革的前提,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在实施改革前已根据公共部门改革的具体要求制订了相关的法律规范。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实施。因此, 必须加快有关法规的建设与实施, 确定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中的应用范围以及如何运用等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琳.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10)中:68-69

[2]唐振达.对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38-40

权责发生制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笔者论述了中国政府会计目前普遍采用的收付实现制所带来一系列影响,包括对会计信息本身的影响和对政府受托责任落实与监督的影响。笔者认为,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政府会计应该逐步过渡到权责发生制,以得出更加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

政府会计是指以政府作为会计核算主体,用于确认、计量、记录政府接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报告政府运行的宏观经济信息以及政府对公共财务自愿管理的业绩及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会计系统。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下,政府会计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整合。现代政府职能已逐步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兼具受托责任。完成好这一使命有赖于政府会计系统对政府所掌管的经济资源及其投入和产出的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便如实反映政府履行职责和实现职能的情况。

1 收付实现制下的我国政府会计

传统的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确认的是实际入库的预算资金,便于安排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并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结果。此外,收付实现制操作简单,易于理解。在收付实现制下,实际只产生现金流量表信息,按现金收到确认的收入并不完全符合收入要素的定义,当收入实现和收款不同期发生时,收到的现金不代表当期收入的真实情况,而是反映现金流入;按现金支付确认的是支出并非费用要素,当费用发生和付款不同期发生时,支出的现金不代表当期付出的真实代价,而是反映现金流出。这样收入与支出的差额不反映净资产或结余变化,而是现金净流量。对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下要求信息透明度问题,它可能无能为力,有时甚至会误导政府决策。

收付实现制的“不分期”、“不配比”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不客观”、“不可比”。具体来看:

1.1 收付实现制导致会计信息不客观

如上所述,收付实现制不能真实地反映当期财政收入和支出。在收付实现制下, 将本不属于本期国家财政收入的资金确认为当期财政收入,会导致当期财政收入的高估,提高了政绩。同时低估当期的财政收入,将本属于国家财政收入的资金不确认为当期财政收入,挪作他用。在收付实现制下低估当期的财政支出虚增了国家可供支配的财力资源,不利于国家各个年度的预算编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耗费,不能进行准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 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从而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

此外,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信息不全面。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在收付实现制下,政府负债只核算政府当期实际收到现金所产生的直接显性负债(政府债券和政府借款等),而对于当期业务已经发生而资金尚未支付的直接隐性负债(政府欠发工资、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等)以及可能引起财政支出增加的或有负债(政府担保债务、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等)等财务状况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这样不利于政府做出防范风险的正确决策,直接导致了政府抗风险能力的下降。政府部门近年来各种或有负债规模呈上升趋势,包括政府为企事业单位融资提供的担保或承诺、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下级财政收支缺口和债务以及各种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金以及国债利息支付等。收付实现制下政府上述对未来的承诺都只能在实际支付时进行计量,这些潜在负债的存在导致政府很可能在一段时间表现有虚增的财政盈余,而在若干年后面临巨额的现金流出。

因此,现行政府会计的确认基础未对财政收人、支出和相关负债信息的披露难以做到真实、全面,可能对未来事项造成过分乐的估计,而给政府相关部门带来了极大的财政管理风险。

1.2 收付实现制下反映的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

收付实现制弱化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主要表现为以下4方面。

(1)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下降。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反映的会计信息侧重于当期真实成果,但政府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作为确认基础,反映的会计信息侧重于现金流。这从根本上就影响了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政府部门与附属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下降。一些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采用了与政府部门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 这也造成了政府部门内部会计信息的可比差异。

(3)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下降。目前,已有一部分需要进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4)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会计信息弱可比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会计计量基础,已经尝试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或权责发生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冰岛在其政府会计中采用了权责发生制。我国政府会计以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也影响了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与其他国家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 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会计

一般企业财务会计均采用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确认基础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满足收入、费用要素定义,当收入费用的发生与现金收付不同期时,将确认相应的非现金资产和负债。同企业财务会计一样,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准确反映当期经营活动收入、费用,这样也才能真实反映政府主体财务状况、经营结果,提供真实、可靠、透明的会计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运行和绩效考核。但是,要想会计基础从完全的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移,开发和维持相应会计基础的成本也逐渐增加,同时,若缺少规范的准则和制度约束,此制度下也会更容易出现人为控制的弊端。

由此提出我国政府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建议:借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经验。

OECD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关于权责发生制的改革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无论是它们为改革所作的努力,得到的成果还是汲取的教训,都值得去思考。相关经验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要遵循立法先行的原则,法律保障是各国推进改革的前提。纵观西方各国改革,出台有关法律法规是各国推行政府会计和政府预算改革的必要手段和前提。这些法律法规,为政府会计向权责发生制基础的转换奠定了基础,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实施。

各国由于经济、政治和财政的环境不同,改革的具体方式也存在区别,必须在改革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我们不能一味的照搬国际经验,而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稳步前进。与我国国情不矛盾的,尽可能借鉴吸收经验,凡是我国特有的情况,则立足国情,有针对性研究相应的会计规范。

发达国家实践表明,在政府会计系统中,采用某种单一的会计基础并不合乎需要,同时采用2~3种会计基础不仅有效而且可行。实际上,许多国家政府会计是现金基础会计和权责发生制基础会计的混合。那些已经转向权责发生制基础会计的国家,实际上也同时采用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这种情况表明,在采用某种主导型会计基础的同时,附加其他类型的会计基础是可行且合乎需要的。

3 结语

会计确认基础一般有2种:收付实现制(现金制)和权责发生制(应计制)。比较可知,政府会计中现行的收付实现制虽然简单易懂,但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却存在“失真”的重大弊端,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更不利于政府绩效评价。全面执行收付实现制虽然理想,但是其逐步转变的过程也是复杂的。所以,实践证明政府会计确认基础在坚定权责发生制为主导的过程中,应该逐步调整,引入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参考文献

[1] 宋玉清. 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改革的方向一权责发生制[J]. 企业论坛,2008(08).

权责发生制论文范文第4篇

引言

在现代国家体制下,国家为了行使政府职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公共财政便应运而生,这也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公众直接的委托和受托关系。在这样的关系背景下,为了增强对受托方的监督,需要通过政府会计来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关信息。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型政府、高效政府等一系列改革方向的确定,要求完善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以适应改革需要。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本文由收集整理

对于权责发生制的改革,我国国内学者是从财政部1993年底正式启动的预算会计改革才开始关注该领域。蒋岗(1994)“关于制定我国预算会计准则的探讨”、张为国、赵建勇(1994)“制定《事业会计准则》中若干主要问题的探讨”、荆新(1995)的博士论文“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研究”,均是从准则制定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李建发(2001)指出,我国政府会计最好先采用修正的现金制,在条件成熟时再逐步向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过渡。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权责发生制的改革研究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观点。安德鲁·里齐尔曼(anderw likierman)1998年指出:在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将使政府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关注投入和产出、强化现有体制。汤姆·艾伦(tom allen)2002年认为,在政府财务会计报表中使用权责发生制,对于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估政府财务责任来说十分必要;同时也认为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和报告仍然能够提供有用的政府运营信息。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hana polackova brixi(2003)指出:公共财政制度只有同时涵盖了直接和或有财政风险,才会促使政府审慎地采用财政政策;权责发生制的预算体系和会计标准可以使或有负债的隐性财政成本透明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是以威尔逊、古德诺德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官僚组织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否定。它源自两大理论基础,即经济学理论和私人管理方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布坎南、缪勒提出的公共选择理论为公共行政改革指明了道路。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活动于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的人均是理性的“经济人”,因此应当扩大市场的力量,将政府的力量和影响降到最低。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另一理论基础是私人管理方法。尽管在公、私部门之间有着基本差异,但是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企业管理还是存在相同之处的,而且这种相同之处还比较多。私营部门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使得新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模式层出不穷,最终合理地改革了组织结构,以一种更具灵活性的管理化模式取代了死板的官僚制模式。公共部门在私营部门取得成功的影响下,开始引进在私营部门中卓有成效的管理方式,如重视结果、战略计划与管理、以顾客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综上所述,学术界一致认为,新公共管理相对旧的公共行政学具有巨大优点,其以市场、以结果和效率为导向的方式,能使政府做出更有效的公共选择。结合我国政府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政府会计改革较为紧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需要政府会计改革

由于我国政府管理着庞大的国有资产,为了更好满足社会公众对国有资产监督的要求,以及保证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和均衡化,需要改革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

(二)政府会计改革是政务公开的需要

随着政务公开,特别是三公消费的公开推行,社会公众对政府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政府会计信息能反映政府财政收支的基本情况,还要能反映固定资产和远期收支的相关信息。

(三)提升政府绩效需要政府会计的支撑

政府绩效提升是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而对政府绩效的衡量则需要政府会计来进行。当前的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政府会计体系很难准确评价政府绩效。因此,建立支撑政府绩效考核的政府会计体系十分重要。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现存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会计体系

我国政府现行会计制度包括三个部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个部分。由于这三个会计制度在核算方法、会计主体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会计制度体系。

(二)现行会计核算制度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公共财政新要求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政府是社会公共资金的受托方,理应向社会公众及时而充分地公开资金的使用情况。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当前是按照首付实现制来进行核算,因此许多资产类和负债类的科目不必进行核算,这便使得政府的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不准确。同时,我国进行财政改革之后,实施了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等,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无法适应公共财政的新要求。

(三)现行的财务报告系统存在明显缺陷

主要表现为:没有统一的报表;披露的信息过于单一;报表结构也不尽合理。

(四)现行政府会计制度的根本性弊端——收付实现制

政府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度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首先,由于收付实现制无法区分财政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无法完整记录政府隐性负债,从而使得无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核算,极其容易造成不同会计期间收支的大幅波动;其次,收付实现制极易为实际控制人操纵信息和突击花钱提供窗口,更有甚者将债务转嫁到未来,从而使得对政府绩效的考核丧失公平和公正。

国外经验借鉴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路径

新西兰政府通过全面实行权责发生制,对政府会计制度实行最全面彻底的改革,通过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不仅降低了财政负担,还解决了政府机构过于庞大臃肿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财政预算透明度。其改革成效被其他国家纷纷借鉴。

转贴于

美国的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地方政府经过历时70年的改革后,统一了会计制度,均采用权责发生制。具体来说,在财务报告中都强调受托责任,强调利益相关方对财务信息的使用,注重三大财务报表的质量。

资源会计师是英国政府会计改革的主线,其核心理念仍然是坚持采用权责发生制。同时,在财务报告中还强调投入产出比,加强了对政府运行绩效的管理,从而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效率。

由此可见,国外政府的会计制度改革都经历了从收付实现制度到权责发生制度转变的过程,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导下,不断加强对政府绩效考核,逐步增强政府运转的透明度。结合其相关经验,笔者对我国本文由收集整理政府会计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政府会计体系

笔者认为,完整的政府体系需要有明确的政府会计目标、清晰的会计主体和科学而规范的会计准则。而当前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系统仍有不足之处:

首先,在充分考虑我国政府会计环境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政府会计目标。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基本上是政府内部人员,特别是为了满足领导干部决策。但是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需要扩大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特别是需要将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债权人、资本市场等纳入其中,其根本目的是要监督政府更好完成委托人的委托任务。所以,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我国政府会计应以“提供政府接受委托人委托范围内的科学全面地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需要,以确定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让使用者根据信息能够评估政府各种状况以做出合理决策”为目标。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针对当前我国政府会计的主体不明确、不清晰的现状,建议将会计主体分为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在操作层面上,报告主体主要是对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而记账主体主要是供内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共同使用。因此,在明确会计主体时,需要考虑报告的使用者,当单一层级使用报告时,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是一致的;当提供汇总报告和合并报表时,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并不完全重合。

最后,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立足于政府改革的方向和当前政治经济环境,因此,需要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在考虑公共财政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民主政治建设、政府参与经济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制定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由于我国国情复杂,因此在制定过程中从保持稳定性和政策过渡性出发,笔者建议先局部试点,然后确立法律法规,再从整体上对政府会计体系作出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套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的政府会计准则。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路

从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和潮流来看,引入权责发生制是大势所需。但实现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转变是一项巨大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借鉴西方国家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建议遵循先实行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对某些会计事项采取权责发生制;经历一段时间的过渡后,再施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以权责发生制为主,某些会计事项采用收付实现制。同时,建议借鉴德国的“会计法典化”经验,建立会计规范体系。最后,由于权责发生制的会计信息处理的难度远远大于收付实现制,需要更多的数据处理和核算。因此,为了保证权责发生制的高效运转,还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统一的信息系统。

权责发生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经济;新经济;会计目标;会计确认

回顾会计发展史,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变化,是财务会计学科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前者要求财务会计信息体系将日新月异的经济业务详实地反映出来,以体现和强化会计基本的反映职能;后者则要求财务会计满足信息使用者不断变化的信息需要,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二者共同推动着财务会计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新经济事项对会计确认的冲击

当今世界殊。经济环境的多变,经济活动的繁杂,使得大量的经济业务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得以反映,从而造成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完整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由是降低。如金融衍生工具、自创商誉及人力资源等事项已被列入现代会计的“十大难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信息的及时提供是决策致胜的关键。大量网络公司的萍聚萍散,使会计主体假设失去了空间意义,使非持续经营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日益先进,会计分期假设不再成为必要;大量非财务事项的产生,使货币计量假设受到了质疑。以会计假设为前提的现代财务会计框架模式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会计确认是会计系统的基础,所有经济事项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处理,进而生成有用的信息,都是从会计确认开始的。新经济环境之于会计的冲击首先即对会计确认的冲击。

现行会计理论和模式对现在新出现的若干“软资产”项目在确认上存在不可操作性。如无形资产范畴中的人力资产,在现行会计方法中没有将其确认为资产。但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由于人力资产将成为企业“经济利益流入”的主要源泉,应当构成资产主体,如不将其确认为资产,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各经济主体的规模,而且还对收益的分配造成障碍。但如果将其确认为资产,其属性如何定义?与其相应的会计权益类要素如何设置?同时这类资产发生变动如何记录?此外,这类资产存在着会计计量上的难度。所以,现行的会计确认理论与外部经济环境的要求存在着差异。

在现行的会计模式下,除分期收款、外购商誉等极少数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确认外,权责发生制作为传统会计确认的基本原则,广泛地被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与会计分期假设、配比原则等一脉相承,在其确认基础上进行费用与收入的分配。在基于网络的新经济下,跨期交易活动将被即时交易活动取代,跨期摊配问题及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收付实现制也许将更适合于网络经济的特点。

二、会计确认与会计目标

目前,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公布的概念公告都支持美国提出的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会计目标也可以视为是“决策有用观”的表现。

从会计确认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人员在会计上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然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美国会计界所确定的会计目标,是建立在“有效市场理论”的基础上,即将相应的经济环境拟定为一个以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为主体的商品经济,企业的资本主要来自证券市场,企业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主体是投资人和债权人。由此可见,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是建立在“会计所依存的经济环境是以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中心”这一假设前提之上。

英、美等国及IASC等组织的概念公告认为对决策最有用的是关于现金流量的数额、时机和不确定性的信息(FASB,1978;ASB,1991)。从经济环境来看,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和现金流动制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它们都是以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即证券市场)为依据的。在这种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上,有关现金流动的信息是进入市场的主体——股票和债权的持有者所共同关心的。

从理论推导来看,最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往往是关于现在和未来现金流动的信息。但与此形成悖论的是,无论理论界抑或实务界,依然因循守旧地强调权责发生制比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信息更为有用(如FASB,NO.6)。

利特尔顿在《会计理论结构》一书中说:“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考察会计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肯定:未来会计思想与方法产生变革的可能性永远存在,这种革新将主要地受当时环境的影响……”一如商业的繁荣产生了收付实现制,产业革命促使权责发生制取代了收付实现制。会计确认基础的转变,固然需要会计系统内部的革新,但同时也来自于系统外部的需求。以决策有用观为指导的“需求导向型”的会计模式必然会随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而发展。

三、新经济下的会计确认

随着产业革命及股份公司的出现,权责发生制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应用于会计实务。当今世界经济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大量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世界经济正逐步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会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新经济形态,有着多种定义,却都在表明一个事实,即它是与工业时代经济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这种情形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以大量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因而,也会影响到原有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

世界经济变化速度的加快,要求会计有很强的反映能力,以多种形式提供灵活多样的适时信息;大量新兴金融工具的使用,加大了市场风险,要求会计提供更多的有关现金流量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信息资料。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改进权责发生制原则,并使之更好地应用于会计处理,显得日益重要。

(一)交易观向非交易观的转变

无论是收付实现制或是权责发生制,所反映的都是交易观,即在会计系统中只处理与反映那些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确实产生了影响的交易或事项,而对非交易事项则不予处理与反映。这使一些已形成的权利或义务,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而无法进行确认。权责发生制会计立足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对未来趋势的信息不予反映,这样无疑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要。

从相关性的信息质量要求看,确认某些未来事项是必要的。但未来的事项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而且若干的未来事项又相互影响。因而,未来事项在确认和计量上又的确存在着操作上的难度。

目前,国际会计界对未来事项有两种观点,即“第一事项观”(one-event-view)和“第二事项观”(two-event-view)。第一事项观将相互关联的两个事项中的第一个时点的事项作为确认未来事项的基准点,而第二事项观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中相互关联的两个事项中的第二个时点的事项作为确认的基准点。二者之间主要的确认标准关键在于对未来事项的确定性的认识不同:第一事项观倾向于放宽确认的界线,尽早的确认未来事项,而第二事项观则持稳健、谨慎的态度,对可能性问题的处理比较严格,倾向于推迟确认未来事项,只有当未来事项发生时才予以确认。

除却会计界的理论难题之外,企业管理者的意图、法律环境、技术进步等都能使未来事项的性质发生变化,它们也对未来事项的处理产生影响。其中管理者意图尤为关键。而管理者意图其实早已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之一了。例如企业购买股票,若管理者的目的是为短期获利,则作为短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理;若其旨在长期控制股权,应作为长期投资处理。但管理者的意图对其他人而言,是不可知的,而且某一个意图也不会造成资产或负债的增加,从这个角度讲,又不应将管理者意图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美国SEC前主席布雷登(Breeden)将由此产生的会计问题称为“精神分析性会计”(psychoanalyticaccounting),确认的基准取决于采用“第一事项观”还是“第二事项观”。

美国会计学家索特(Sorter)在1969年发表的《构建基本会计理论的事项法》一文中全面阐述了以事项法(eventapproach)为基础形成的会计理论——这是相对于现有的“价值法”(valueapproach)会计而言的。按照事项法的观点来看,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会计人员的任务只是提供有关事项的信息,而让使用者自己选择适用的事项。由于当时向使用者传递分散的信息以及使用者自己加工信息都有很大的难度,因而该理论在提出的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衍生金融工具等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事项法的应用提供了可能,事项法在未来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关于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无可否认,权责发生制在保证会计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则不然。既然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的会计模式也应顺应形势的发展。未来的会计确认发展的方向应该是:

1.未来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将逐渐由以过去已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主,转向以未来的经济行为、未来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的机会与风险为主,或两者并举。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衍生金融工具等将纳入会计确认的范围,即要将知识经济中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要素纳入会计运行系统加以确认。

2.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将是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用一种计量属性完全取代另一种计量属性,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AICPA的《改进企业报告——顾客导向(ImprovingBusinessReporting-ACustomerFocus)》的研究报告(又称Jenkins报告)明确提出了未来的计量模式应是一种混合的模式(Mixed-attributeModel)。如对于一些特定资产、负债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其他财务报表项目的公允价值信息则在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而各取所需。

结语

会计学兼具双重学科属性:从会计学的理论属性看,它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一门社会科学;从会计学的方法属性看,它又是一门以严密的数学逻辑关系为计量原理的自然科学。

以自然科学的标准衡量会计学,会计核算中每个数据的计算都应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这就要求会计学应该是绝对准确和真实的;以社会科学的标准来看,会计信息是在经历了一系列估计和判断的过程后得出的结论,它又不可能是绝对符合客观真实。会计确认的缺陷正是会计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属性所决定的。

世界上本无绝对完美的事物,会计也概莫能外。无论权责发生制抑或收付实现制,孰优孰劣,它们都只是服从于会计目标的手段而已,我们所要不断追寻的只是如何让会计信息在经济领域内的“效用最大化”。正如收付实现制在经历了漫长的商业社会终于被工业社会下的权责发生制所取代,也许未来的新的经济社会所呼唤的新会计理论也将浮出水面,只是我们正身处“黎明前的黑暗”,所以众说纷纭,难辨真伪。而无论如何,会计确认理论都将在前人构建的基石上更上层楼。

【参考文献】

[1]林志军等译.巴其阿勒簿记论.立信会计图书出版社,1987.

[2]海渥著,文硕译.会计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3]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会计大典》第一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4]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5]毛伯林,阎德玉.财务会计(《会计大典》第三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6]葛家澍,裘宗舜主编.会计信息丛书(第四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7]裘宗舜.财务会计概念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8]孟凡利,周经昌.会计信息论.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9]刘峰.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动制(博士论文打印稿).厦门大学,1994.

[10]林斌.论不确定性会计(博士论文打印稿).厦门大学,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