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虽然美元的未来存在不确定因素,但目前尚无任何货币具备超越美元的实力,美元地位的下降将是漫长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符合中国国家利益,需要国家意志和外交战略的支持。经济实力是决定货币国际地位的基本因素,信心、流动性与交易网络支撑着国际货币职能的发挥,但一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必然转换为货币实力,政治的影响不容忽视。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美元堪称世界的顶级货币,但其协商货币色彩愈加浓厚,美元地位的维持要借助在位货币的优势和外力支持。

关键词:国际货币,次贷危机,金融衍生品,实体经济,国际收支,外汇储备

一、引言

次贷危机的爆发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注:很多文献中将美元的特殊地位称为美元霸权,本文主要从货币职能视角对国际货币决定进行分析,故不使用这一带有某种价值判断色彩的概念。)美国以贸易逆差的形式大量占用他国资源,同时向全球输出美元,这些美元回流美国后,借助复杂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功能,催生了巨大的资产泡沫,并在泡沫破灭后通过经济全球化的链条传导、扩散至其他国家和地区,最终引发了严重的全球性金融与经济危机。

二、决定国际货币地位的经济因素

当一种货币的使用范围延伸到其发行国以外时,就上升到了国际货币的层次。哈特曼(Hartmann,1998)从货币职能角度扩展了国际货币的定义,他认为,作为交易媒介,国际货币在私人领域被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在官方则是干预外汇市场和平衡国际收支的工具;作为记账单位,国际货币被私人部门用于贸易和金融产品的计价,官方则用其确定汇率平价或本国货币钉住的“名义锚”;作为贮藏手段,国际货币可用于金融资产组合,如非居民持有的证券、存款等和官方储备。由于支撑货币具体职能的原因不尽相同,且某种职能的获得又有利于扩展货币的另一种职能,很难理清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经济层面上,信心、流动性与交易网络,是决定国际货币地位的主要因素。

对一种国际货币的信心主要源于其币值长期稳定的纪录,包括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对内稳定指货币发行国通胀率较低,货币购买力较少受到侵蚀,对外稳定是指汇率相对稳定或有升值趋势。信心对货币的计账单位和贮藏手段职能至关重要,从动态角度看,能提供价值稳定预期信息的货币才具备国际化的基础和持久生命力。

谢林(Schelling,1960)指出,在任何用数字表达的体系中,计账单位的职能就会产生,交易中选择什么作为计账单位并不重要,关键是参与者能够达成一致。这个推论可以运用到国际金融领域:市场参与者更倾向于选择那种其他人也视为必然的货币。

三、国际货币地位决定与政治

国际政治学历来对货币权力的表现形式及分配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如吉尔平(Gilpin,1987)所言:“货币次序具有分配其所代表政治力量的功能,同时也是现行体系参与者用于延续或这种次序的工具。”一些研究霸权稳定理论的学者揭示,当投资者和交易主体认为需要一种坚挺、方便、能被广泛接收的且能促进国际市场繁荣的货币所带来的信心与便利时,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霸权货币是十分必要的。

苏珊斯特兰奇(Strange,1971)把历史上的国际货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征服货币”(Mastercurrency),意指在附属国、殖民地流通的征服国或宗主国货币;第二种类型是因内在经济吸引力而获得外国认可的“顶级货币”(Topcurrency);第三类被其称之为“协商货币”(Negotiatedcurrency),是指一些国家(追随国)被发行国提出的条件所吸引,诸如援助、市场准入、政治同盟乃至军事保护的承诺等,选择支持其货币,但这种支持并不一定要签署正式协议,也可以是有关方达成的默契。

追随国支持协商货币,包括各层面的政治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安全,原联邦德国和日本支持美元,可以部分归因于冷战时期两国在防卫上对美国的依赖,沙特阿拉伯同意用美元结算石油贸易也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支持协商货币需要众多追随国的共同承诺,但这种承诺有时并不可靠,难免会有某些国家产生“搭便车”行为。

政治还可通过经济因素对国际货币地位产生间接影响。沃尔特(Walter,2006)指出,持久的保守货币政策能孕育一国的货币实力,而这样的货币政策必须“可靠地根植于该国的政治制度之中”,19世纪英镑币值稳定的声誉及所获得的外部信心,与英国的有限政府、公民选举权以及精英金融集团控制的英格兰银行密切相关。政治因素也影响一国能否建立起发达、高流动的金融市场。斯塔萨维奇(Stasavage,2003)认为,有限权力的政府和倾向于债权人保护的法律框架,是国内金融市场成长的必要环境。

四、美元的未来与挑战

无论以何种货币职能标准衡量,美元都是当今世界头号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量占据了89%的份额,它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欧元的市场份额为37%,日元只有20%(BIS,2007)。(注:外汇交易按买卖双向统计,因此总份额为200%,国际清算银行BIS每隔三年出版的《国际外汇市场统计》提供了此类数据的来源。)作为价值贮藏手段,2007年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高达64%,欧元为26%,日元则仅为3%。全球银行存款中,美元比重为48%,美元债券的比率为44%,欧元的比例相应为28%和31%。作为记账单位,世界上有近2/3的货币通过各种形式钉住美元,美元还在许多国家部分甚至完全替代了东道国货币的职能,即所谓的“美元化”现象。

前文中提到的国际货币,如“征服货币”、“协商货币”和“顶级货币”,其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即便鼎盛时期的英镑,也从来不是单一类型的国际货币:作为征服货币,英镑体现了宗主国在殖民地的权威,但在其他地区,英镑则是因为经济吸引力而被认可的顶级货币,二战后,英镑更主要地是在英联邦内充当协商货币,这些国家将对英镑的支持与从英国能获取的优惠联系在一起。显然,美元作为征服货币的色彩要淡得多,因此我们对美元地位的分析可以循着顶级货币和协商货币两条路线展开。

(一)作为顶级货币的美元

经济实力支持美元的顶级货币地位。从信心的角度分析,根据统计,美元的对内购买力一直相对稳定,以1995-2004年和1950-1964年的平均值为例,美元的购买力下降,仅比德国马克和日元略高。(注:这种现象说明美元国内货币和国际货币职能的内在冲突,显然,美国更重视本国利益而忽视为世界提供稳定公共产品的职责。)与对内价值相比,人们更关注美元的对外价值。虽然从理论上讲,汇率的稳定和坚挺是货

从历史数据看,19世纪初英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是世界最强,但其货币地位并不特别突出,直到1870年,在英国经济实力连续几十年稳居世界首位之后,英镑才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二)作为协商货币的美元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元登上国际货币舞台伊始就带有协商货币的色彩,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合作的产物。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早期,虽然不乏表面上的合作,美国的超强实力及与黄金的可兑换性,使美元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稀缺资源,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顶级货币。进入20世纪6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开始显露,美元地位的维持已经由完全依靠美国自身实力向借助外力转变,期间美国曾与他国合作建立“黄金总库”,签订“互惠信贷”和“借款总安排”等协议,虽然这些举措未能挽救布雷顿森林体系,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延迟了美元的颓式。而当1971年当美国政府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后,美元与其他货币已无本质区别,其地位就更依赖他国所愿提供的支持。

本文对“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是:东亚和美国之间存在某种默契,并形成一种特殊的经济循环模式,即东亚出口商品,美国提供市场;东亚积累债权(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美国积累债务;双方互利互惠、各得其所。这一默契与本文前面所下定义十分吻合:美元在东亚是一种协商货币。问题是,这种模式能否长期延续,东亚对美元的支持是无条件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以全球拥有美元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为例简单分析,公平地讲,中国从中美贸易中获益良多,也乐意持有适度数量的美元资产,这本是可以双赢的局面。但事实是,两国从此陷入了所谓“金融恐怖平衡”,且中国的处境更为不利。例如,次贷危机后,中国辛苦挣来的美元面临贬值甚至违约的风险,但却不能通过抛售而退出,因为这会导致所持美元资产价格暴跌而蒙受巨大损失,用克鲁格曼的话来说,中国已经掉入了“美元陷阱”。

(三)美元的竞争对手

在美国政经力量相对下降后,美元实力仍得以维持,还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能够取而代之。

谈到美元的竞争对手,人们自然会将目光投向欧元。就经济实力而言,欧元区经济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金融市场发达,欧洲央行秉承了德国央行的反通胀传统,这些条件都赋予欧元挑战美元的实力。但时至今日,欧元取得的成功仍是有限的。诚如前文所言,国际货币的基本职能--记账单位的实现,在于成为市场参与者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年轻的货币,欧元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构建自己在市场参与者心中的形象,由于社会惯例改变需要出现足以改变现状的强大力量,在此之前,人们仍会继续遵循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撰文呼吁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并建议在特别提款权(SpecialDrawingRights,SDR)基础上建立新国际储备货币。这一建议虽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但从现实角度出发,用超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存在极大的困难,这不仅在于让各国上交货币的政治障碍,技术上也很难行得通。以特别提款权为例,20世纪60年代末创造出来的SDR,虽然具有价值稳定的优点,却是一种没有实体形式的账面资产,其用途也限于IMF和会员国政府之间的借贷以及会员国之间的国际收支调节,不能用于民间的贸易和非贸易结算,流动性十分有限。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通常认为需要四个条件:一是完全可兑换并被广泛接受;二是它的金融市场——国内资产和外汇——应具有广度和流动性;三是其价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四是在金融和贸易上有较大的交易量。也有人认为,货币发行国必须是一个经济大国。这与第四个条件较接近,因为一个经济大国的货币通常就会有较大的金融和贸易交易量。

下面我们就来考查牙买加体系诞生以来,所有储备货币发行国(26个以上)是否达到了上述四个条件。

(一)完全可兑换并被广泛接受根据1980年的《国际货币基金年报》,日元在1976年时,已经占世界外汇储备的2%,但是我们知道,日本宣布取消外汇管制的时间是1979年,而实际执行是在1980年。由此可见,“完全可兑换”作为储备货币的条件值得置疑。另外,《国际货币基金年报》每年均列出世界储备货币的构成,自欧元创立以来,《年报》的世界储备货币构成表通常只列出美元、欧元、日元、瑞士法郎这些占世界储备货币之比例最高的四种货币。其中,瑞士法郎虽排在第四位,但其所占比例仅有0.7%(2002年),除了以上四种货币之外的所有储备货币约占6.3%。因为其他储备货币所占比例不足0.7%,由此可推算出,这些货币至少有10种以上。这就是说,目前世界上已经成为某一经济体储备的货币在14种以上(在欧元发行之前应在26种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占世界储备货币总量的比例不足0.6%。尽管许多储备货币只有极少数经济体将其用作储备,但我们也不能说它不是一种国际储备货币。所以,“广泛的接受性”的标准也是一个相当模糊的表达。

(二)金融市场应具有广度和流动性这句话通常理解为“开放和有深度的金融市场”(openanddeepfinancialmarkets)。1976~1980年,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由2%提高到4.5%。但众所周知在这一时期日本不仅没有开放金融市场,而且还实行着严格的外汇管制,日本对金融市场的封闭遭到西方国家的一致抗议。可见,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并非必要条件。

(三)其价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1963~1975年问,日元在成为储备货币的初期存在着较严重的通胀。日元不仅对内通胀严重,对外的价值也不稳定。从20世纪70年代(史密森协议前)初算起至90年代中期,日元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25年间升值至80日元,然后又跌至120左右,波动幅度之巨可以想象。

二、从现实中归纳储备货币形成的必要条件

以上我们通过比较日元成为储备货币时的条件否定了上述四个条件中的三个。那么,一种货币成为储备货币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比较日元形成储备货币的过程,本文认为一国货币成为储备货币需要下述五个并不很难达到的条件。

(一)政治经济稳定储备货币是一种信用资产,储备发行国政治经济的稳定是保证其发行的储备资产安全性的前提。如果这种安全性都保证不了,谁还敢持有这种储备?所以,一国政治经济的稳定是成为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第一必要条件。

(二)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规模较大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将某种货币当作储备货币,与交易成本有关。一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贸易或资本项目逆差支付,如果一国与中国有巨额贸易(自然也形成一定量的贸易资本流动),该国外汇储备支付的大部分将用于中国,如果该国储备当局不储备人民币(假定人民币能用于贸易结算),而只用美元支付,那么,该国的交易将面临两重汇率风险,即人民币和美元两种汇率风险——有些时候,这两种风险可能是叠加的。而如果该国用人民币直接支付,则减少了一重风险,即降低了交易成本。所以,对于日本和韩国(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均为中国),将人民币当作储备货币将是一个自然的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看,假定中国是某一个实行钉住美元制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那么该国家的外汇市场上就会有大量的人民币交易,当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时,美元的汇率可能没有变化,因而为数不多的与美国贸易的进出口商没有汇率风险,而绝大多数进出口商因为与中国进行贸易而面临汇率风险,从而使这种钉住失去了意义(钉住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多数进出口商的汇率风险——或称交易成本)。显然,这个国家至少应该将人民币当作其钉住货币的一种(要钉住,就必须先储备,否则外汇管理当局就无法操作,从而使钉住变成空话)。而如果这个国家将人民币当作钉住货币,当人民币升值时,它就不必对美元升值,从而使外汇市场上的操作变得更简单(减少交易成本)。可见,一国货币成为关键货币的关键是它的贸易(国际交易)规模,如果它的贸易规模足够大,就会有较多实行钉住汇率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当这些贸易伙伴与该国的贸易占到其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时,钉住这种货币就顺理成章,储备货币自然形成。

布雷顿体系崩溃之后出现的前几位国际货币发行国——德国、日本和法国,其世界贸易额在全球排名也不相上下。可见,虽然交易规模是一个必要条件,但贸易规模更具决定性意义。

(三)允许境外非居民用本币存款账户结算一种货币虽然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规模较大”,但不允许境外非居民持有本币存款账户,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例如人民币)也不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保有的用来偿付外债的以外国货币命名的资产。货币发行国不给非居民提供本币账户的清算服务,他国怎么用这种货币来偿付外债呢?所以,一国货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另一个条件是:允许非居民持有这种货币的存款账户(而不是现金)。如果上述(一)和(二)两个必要条件已经成立,那么,只要境外非居民可使用这种货币账户结算,必然导致这种货币的大量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发行国就没有理由不对储备这种货币的中央银行或相关机构提供清算服务。另外,前面我们提到,在日元成为储备货币的早期,日本政府仅对非居民的贸易账户实施了开放政策,对资本账户却严格限制,但这并没有阻断日元储备化的进程。所以,我们可以更精确地说,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第三个必要条件是:在贸易账户上开放非居民对本币的使用。应该强调的是,这一条件与一国货币的自由兑换性并不是完全相关的。从货币兑换的主体划分,自由兑换可分为四种,一是对本国居民的经常项目自由兑换;二是对本国居民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三是对境外非居民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四是境外非居民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上述分析表明,在这四个自由中只要实现了一、三两个,对于一个贸易大国,其储备货币的形成条件就已经足够了。日本早在1960年实现了第三种自由,但第一种自由却是在1964年才实现,第二种在1980年才开始实施,而第四种直到1997年才全部完成。

(四)实行对主要储备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如果一国出口总值在世界居前列(经济大国),又实行固定汇率制,则其放开非居民的本币贸易账户就是放开了短期资本,而放开了短期资本就陷人了三难困境(trilemma):失去了货币政策自主性。由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大国的货币要想成为储备货币,它的汇率必须浮动,否则它的货币政策迟早会受到资本流动的制约。进一步,我们能不能说,实行浮动汇率是一种货币储备化的必要条件呢?就目前来看,所有的国际储备货币的汇率都是浮动的。横截面的归纳似乎是正确的,但从历史上看,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德马克曾是世界重要的储备货币,然而它在欧洲共同体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美元的中心储备货币地位也是始于固定汇率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所以,根据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和克鲁格曼的“三难困境”理论,我们可以将第四个必要条件限定为:在牙买加体系下一个经济大国的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它必须对主要储备货币(包括美元、欧元和日元)浮动。这个命题不仅符合上述两个理论,而且也举不出反例。

(五)长期保持不贬值的趋势马克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日元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因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货币存在着长期升值的趋势(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这种趋势给货币的持有者带来了收益,因此,人们愿意持有这两种货币。可见,长期的升值趋势对货币储备化过程的重大意义;而反过来,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货币是因为贬值而变为储备货币。由此我们可以断言:一种货币成长为储备货币的第五个必要条件是:在其演化的初期必须保持长期对外升值趋势或保持较强的稳定性(例如瑞士法郎)。

三、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必要条件准备状况

我们知道,每一个国家都希望本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不仅是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的象征,而且还有铸币税的收益。然而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一种货币能不能形成国际储备货币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货币发行国有没有能力提供储备货币。一国只有允许非居民持有本币存款账户才能成为储备货币,而让非居民持有本币账户就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开放了短期资本市场,从而使该国将面临着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所以,一国的金融市场和货币制度能不能消除或经受住短期资本的冲击是它能不能形成储备货币的先决条件。根据克鲁格曼三角,要在制度上消除这种冲击,一个小国可以实行货币局制(实际上香港在1998年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而一个大国则只能浮动汇率。所以,开放本币存款账户和实行浮动汇率制是一个大国货币成为储备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二是非货币发行国政府是否愿意持有这种货币。每个国家都希望本国货币能成为储备货币,但最终能不能成为储备货币还取决于他国政府能否接受,而他国政府能否接受又取决于发行国本身的政治经济条件,即政治经济稳定、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交易规模和货币具有长期保持不贬值的趋势三个条件。

人民币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又如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考查。

(一)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历经了1980年代末期世界的政治动荡,1990年代末期的东南亚危机冲击,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在向稳定点靠近;一系列体制的悄悄变革,使政治体制和经济运行相互配合,演化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稳定结构;迅速增长的财政收入,使政权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保证。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没有人担心中国近期的政治经济稳定性。这一条件为人民币演化为储备货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进出口总额高速增长,人民币具备在国际市场上大规模交易和流通的基础从1978—2005年,我国的进出口额从206.4亿美元增加到14221.2亿美元,翻了69倍。尽管我国目前的综合实力仅居世界第60位,人均GDP不足1500美元,但已经是世界第五经济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了,近几年,我国进出口增长速度惊人,2003~2005年的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分别是37.1%、35.7%和23.2%,2006年上半年达23.4%,表明全年增长速度不会少于20%。按此速度增长,不久将竞争第二贸易大国。此外,目前我国已经成为11个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韩国、阿根廷、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蒙古、马达加斯加、贝宁、台湾和香港地区)。在这些经济体中有5个实行钉住汇率制;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是世界外汇储备大国。另外,应该说明的是,中国与泰国在2000年曾达成货币互换协议,2003年和2005年又分别与日本和韩国达成货币互换协议。一旦这些协议执行,人民币将自动成为储备货币。

(三)逐步升值的汇率演化尽管中国经济发动于1980代初期,但人民币开始升值却是从1994年开始的,最初的升值可能是汇率并轨的超调结果,接踵而来的是1997~2000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尽管这一时期,由于对人民币的担心而出现了大量资本外逃的噪音交易,但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不仅保持了人民币与美元名义汇率的稳定,而且因亚洲各国(包括日本)货币普遍贬值,使人民币相对升值。2003年中国经济在脱离了低迷之后呈现出繁荣,人民币预期的突然转向使其名义汇率升值压力突显,从此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都进入了逐步升值的轨道。近十年来,中国工业生产技术迅速普及,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根据巴拉萨一萨缪尔森命题,只要中国经济技术进步的过程不完结,人民币升值的过程就不会完结。

通过上述第二个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的外国政府接受性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只要我国政府允许非居民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则人民币将迅速成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然而,目前的情况是:我国政府不可能允许非居民用人民币结算。因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较快,2005年经常账户顺差和直接投资账户顺差就达2000多亿美元,如果我国允许非居民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则外国的进口商为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利益,必将对中国进口企业提出用人民币结算的要求;而中国出口商为了避免使用外汇而遭受人民币升值的汇兑损失,也必将同意使用人民币结算,结果当然是中国多数出口将不使用外汇。假定有一半出口额用人民币结算,一年就会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再增加3500多亿美元。因为非居民的人民币存款记录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短期资本账户上,也就是我国出现了大批的短期资本流入。在2000亿美元储备增量的压力下,我国目前的经济中已经出现了货币流动性强劲的局面,中央银行2006年被迫再次提高存款准备率并对房地产采取了选择性信用控制,若再增加3500亿美元,货币回笼的压力将再增加2.6万亿人民币,人民银行势必大量集中发行中央银行短期票据,大量集中地发行势必导致利率的迅速上升,经济形势将变得异常复杂,很可能失去控制。一年超过5500亿(如果所有出口均用人民币结算,那就可能达到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增长,是我国经济根本无法承受的巨大包袱。

可见,我国不能放开非居民的人民币账户(因而导致人民币不能成为储备货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中存在着短期资本——外汇储备——货币政策三者的联动关系。根据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解除这种联动关系的方法只能是实行浮动汇率制。由此我们可以说,我国在货币制度上还不具备提供国际储备货币的内在条件。

四、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路径预测

近年来,我国通过吸引外资政策发展国际贸易,逐步实现了贸易额的世界前列地位,为人民币在国际交易中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可当人民币临近国际储备货币的门口时,它又落入了“三元困境”的陷阱;要摆脱这个陷阱,它必须乘上“浮动汇率”这个电梯,从陷阱里上来。在许多人看来,从钉住汇率到浮动汇率似乎是“临门一脚”,但对中国经济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攀登之路。由于近年来在我国全部价格篮子的商品中,贸易品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贸易品的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提高,目前由许多研究机构测算的购买力平价已经达到1.48(1美元=5.4元人民币);另一方面,根据以往的国际经验,汇率波动存在着超调现象(反应过度),所以,若人民币汇率立即由市场自行决定,则市场价格必升至5.4以下,调整幅度将超过36%。如此大幅度调整必使中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这是因为出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计算,2005年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5%,如果将间接的贡献(消费和投资)也计算在内,对GDP增量的贡献远远超过40%。所以,人民币突然大幅度升值将使大批贸易企业倒闭,猛烈冲击中国整体经济,其后果是中国人民无法接受的,所以,人民币绝对不能立即浮动(完全由市场定价)。

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明确表示要增加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区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5年7月23日也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中表示:“此次汇率机制改革是强调以市场为基础的浮动汇率”,这些都表明改革的方向已经确定——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一年多以来人民币正在逐步升值,至今年9月5日已经升值了4.8%。这些情况都表明,人民银行试图先让人民币汇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逐步接近购买力平价,然后再实行由外汇市场定价的浮动汇率制。

通过上述对人民币储备化的过程中各种必要条件之间的钳制关系的分析,我们实际上已经将人民币未来的路径勾画出来:假定人民银行计划平均每年升值5%,则从现在算起,还需5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任务。即在2012年的年初接近购买力平价所确定的汇率。也就是说,从2005至2012年人民币将通过参考一篮子货币计值,并逐步对美元升值,最终逼近购买力平价,并逐步扩大浮动的区间,为完全浮动创造条件;2012年人民币汇率开始试行市场定价;再经过2年左右的试验,在汇率企稳,人民银行基本掌握和熟练了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操作的要领,约在2015年前后,中国将允许非居民在贸易账户下使用人民币结算。届时,我国可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第二大国;中国可能成为20个或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一旦中国开放非居民的人民币转账结算,这些贸易伙伴国会主动将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人民币占世界储备货币的比例将迅速上升,在五年内(2020年)达到3%(排在日元之后)。当然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预测,实际的时间可能会更短一些。

综上所述,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条件并非遥不可及,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多数条件,少则6年,多则10年,“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就会变为现实。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和发展现状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陆开放城市等依托实体经济环境建设的步步深入,以人民币为基点的经济改革也在逐渐加快,从出口创汇到引进外资,从“入世”到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越来越开放的经济政策为提升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打下雄厚的基础。自我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出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巨大成就,对外贸易规模和地位不断上升,外贸结构不断优化。此外,我国在金融领域的重拳改革也取得成效,目前已经初步建成银行、证券、保险等功能比较齐全的金融体系。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当前存在的经济问题,比如外汇储备过高、贬损风险很大,不成熟债权国的困境以及货币错配的风险逐渐加大,贸易顺差过大引发的对外贸易失衡、我国资源向外流失、贸易收入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我国外汇储备的财富在不断缩水和损失、国内存在通胀隐忧、进口国因贸易逆差而产生的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攻击等等。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都和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迟缓和人民币不可完全自由兑换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从当前国内经济状况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趋势的正确举措。目前,人民币已经在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开始流通,其国际化进程也早已开始推进。2011年8月23日,我国政府《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意义

为了逐渐通畅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渠道,引导外汇储备良性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内经济发展和抑制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必经发展之路。究其具体方面的重要意义如下:

首先,货币国际化有利于发行国财政获得更多铸币税收入。在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在发行货币并吸纳等值黄金等财富后,货币贬值,持有货币的一方财富会减少。铸币税接近于货币面值,因此西方国家历来看重货币控制权。美国学者塞缨尔・亨廷顿认为,西方文明控制世界,首先就要控制国际银行系统,其次是要控制全球硬通货、国际资本市场,而高科技、军火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则重要性最低。因此,推进货币国际化可以有利于发行国财政获得更多铸币税收入,增强该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其次,货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外汇储备过大的压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其经济黄金增长期内累积下大量外汇储备,而德国将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平准基金,主要用来对本国货币的汇率进行调整,并凭借资本账户的持续逆差,保证对外输出本国货币。在缓解过大外汇储备压力的同时,使得德国货币马克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供给大幅度增加,很快便成为了国际硬通货,为后来欧元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理,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外汇储备总量庞大,货币结构单一,促成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国际资本流通,不失为一种解决或缓解我国外汇储备过大的压力的有效方法。

第三,货币国际化有利于降低汇率风险和交易费用。由于使用非本国货币进行国际贸易,在不同货币间的汇兑中会产生交易费用,且存在汇率风险。因为即使存在多种金融工具可规避风险,但必要的交易成本却无可避免。因此,以本国货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实现货币的国际化便成为贸易中降低汇率风险和交易费用的有效手段。人民币国际化同样可以实现降低外汇汇率与贸易交易费用的目的。

第四,货币国际化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升级,提高和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离岸市场发展

离岸金融市场本来是指相对于在岸金融市场而言,是非居民之间在境外的金融交易市场,所以又称为境外金融市场。然而随着国际金融的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内涵也开始丰富起来,离岸金融市场的地域概念开始模糊,“岸”的概念由“国境线”转化为“监管线”或者称为“法律线”。

从2003年11月我国央行允许香港可以开办经营人民币业务,从此人民币离岸市场经历了初始形成阶段,快速成长阶段以及全面发展阶段。初始形成阶段的起止时间是2003年11月~2008年年底,这一阶段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标志主要是离岸个人业务开始出现并且主要集中在香港。香港推出了人民币实时结算系统以及境内金融机构开始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这一阶段,我国政府与吞港地方政府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跨境结算也开始进行试点,完善内地与番港人民币清算的协议。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这一阶段香港人民币资产池快速扩大。期间在2011年11月,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更是发展到了6273.02亿元人民币,是发展初期的700倍。在香港,人民币早已成为继美元、港币之后的第三大存款货币。香港也成为除大陆以外的世界上最大的人民币存款资金池。全面发展阶段的起始时间是2011年8月,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支持香港成为全球人民币业务与资产管理中心,人民币离岸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截止到2012年9月,由香港结算人民币金额已经达到了1.92万亿元,超过了2011年全年的总和,香港已经成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重要平台。不仅如此,人民币离岸业务不仅在台北、伦敦、新加坡纷纷出现,越来越多的传统离岸市场开始经营人民币离岸业务。2012年下半年以来,在离岸市场的人民币资金逐渐收紧造成利率上升,一些优质客户的利率已经超过大陆同期水平。

除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之外,人民币区域化、一体化战略也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其对外资的吸引力受到其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增长稳定性等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提升,经济总量也在迅速扩大,在亚洲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主导性力量,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区域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需要发挥市场因素与政府因素双重驱动力量,需要培育充分的市场经济环境与金融制度环境,需要才有可能实现其战略目标并取得最终成功。

参考文献

[1]姜波克等著.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刘仁伍,刘华著.人民币国际化 风险评估与控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6.

[3]邱光祥等著.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04.

[4]范祚军,黄立群.“10+3”框架下的人民币区域化推进策略[J].东南亚纵横.2011(09):59-63.

[5]冯永琦.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第4篇

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加入SDR,使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之后的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人民币入篮后,黄金市场走势将面临不确定性。文章旨在分析黄金市场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人才需求与对策。

关键词:

SDR;黄金市场;机遇挑战;人才需求

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批准人民币加入SDR,从此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之后的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此举不仅是人民币国际化里程碑的重要一步,还意味着各国央行将会在资产负债表中配置更多的人民币资产,人民币也将会被各国投资者看好,进一步促进资本账户的开放,影响人民币的汇率,进而影响黄金市场及人才需求。从长远看来,黄金市场受其影响而愈加繁荣将成为趋势,在短期来看,这种背景下的黄金市场和黄金价格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需求缺口很大,如何认识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找出应对之策,则是当下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人民币加入SDR背景下黄金市场发展趋势

1.人民币入篮会增强黄金等贵金属的定价话语权人民币加入SDR,无疑加速了其国际化的进程。何为货币的国际化?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指该国的货币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易和流通,履行其作为货币的基本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货币等职能。尽管现阶段人民币在SDR中所占的规模在国际支付结算体系中占比很小,大约只有3000亿美元的规模占比仅2%,但是,人民币将发展成为国际货币的事实不容置疑。人民币加入SDR会使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机构配置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这不仅增强中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话语权,也愈发增加中国在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市场上的定价话语权。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5年12月,中国主要大宗商品进口数量环比仍创新高。贵金属市场及黄金需求与价格表现虽然较为平稳,但也出现种种异动之处。毫无疑问,人民币加入SDR将会使更多境外投资者有兴趣投资人民币资产,同时产生的大量境外离岸人民币将会寻求合理的投资渠道,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市场显然是个很好的选择,中国的黄金市场必然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争取和加大话语权是大势所趋,也是国家利益所在。

2.人民币加入SDR助推黄金衍生品市场繁荣我国的黄金市场选择的是现货与期货隔离的发展模式,商业银行主要承担现货交易商和做市商的角色,黄金期货交给期货交易所,相比现货,针对黄金的衍生产品品种开发不够。人民币加入SDR将会使持有以人民币计价黄金产品的投资者产生对黄金衍生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场外大宗交易产生的套期、远期、期权等,这些需求会倒逼人民币计价的黄金衍生产品应运而生。这对选择套期保值的投资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以前只能用美元交易的黄金远期产品可以直接用人民币黄金远期的形式操作,规避了汇率风险。总而言之,黄金场外衍生品市场会因此变得日渐繁荣。

3.人民币加入SDR会刺激国内黄金制品多样化,加大消费力度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人民币成为黄金交易国际计价工具将逐渐成为现实。黄金及制品以人民币结账,会大大方便民众购买黄金制品,降低资金成本,方便国人出国旅游时的黄金制品消费。同时,从事黄金经营企业加大其资金投入,重视黄金消费市场品种的研发与多样性,国内黄金制品经销商的投资热情将进一步激发,大众消费者购买欲望增强,促进黄金制品消费。

二、未来黄金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和高度开放的黄金市场,合格的职业人才需求至关重要。无论是对于拥有开展黄金业务的企业还是黄金市场交易方的参与主体,都需要优化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发挥其应有的竞争优势。具体而言,黄金市场合格的职业人才需求可分为以下几类:1.黄金衍生品市场的研发人才面对日渐活跃的黄金衍生品交易市场,相关的研发人才需求随之上升。这些人才必须熟知黄金市场的交易规则以及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精算基础,以及系统性创新能力。2.精通黄金交易规则的经营人才随着中国黄金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黄金市场的参与主体也进一步扩大,大量的拥有专业知识以及金融产品营销经验的精英人才将会为整个市场带来新的活力。3.通晓国际法的谈判人才人民币加入SDR将使我国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上取得应有的话语权,因此必须学会做规则的制定者而不只充当规则的接受者。通晓国际法的谈判人才将会为我国的黄金市场发展打开新局面。4.从事黄金制品销售的市场营销专门人才人民币加入SDR会进一步刺激我国黄金制品消费,尤其相对众多的一般消费者而言,消费欲望、需求以及对黄金品质的要求会更高。目前,大众消费者对黄金的需求有收藏、抗通胀保值和黄金饰品等不同目的,且已扩展到各个年龄层面,但是,从事黄金制品销售的营销人员业务水平普遍欠缺,人员素质与一般商品销售人员并无二致,这不仅制约了黄金制品的销售,也造成了其销售渠道的单一。

三、黄金市场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人民币入篮后,从短期来看,黄金市场前景扑朔迷离、走向不甚明朗。但长期看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黄金市场一定更加繁荣。目前,我国黄金市场在金融市场中可称为最为开放的市场,国际与国内市场联动,市场复杂,产品繁多,在此背景下,如何培育更多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以优化及补充黄金市场人力资源,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人才培养规模数量目前,我国黄金市场人才培养主要由少数地质类高校和具有财经类专业的高校承担,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快,金融市场庞大,人才分流严重,黄金市场专门人才数量供给严重不足,缺口很大。因此,改革较为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多元化、社会化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和机制尤为重要。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搞好学科专业布局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如增设新学校新专业、采用混合所有制办学或引进国外智力办学等,加大人才培育规模与力度,适应市场人才需求。

2.注重职业应用能力培养,契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适应度作为黄金市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学校,应主动承担为市场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做好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重视内涵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育质量,尤其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让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入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才能突出人才特色。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质量意识,加强教学监控,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树立创新思维,顺应黄金市场发展要求,实施校企联合及产学研一体化,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才能提高人才素质,这也是契合人才市场适应度的好方法和捷径。此外,还要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人才产出创造可靠的物质保障。

3.探索多样化的职业人才培养方式,弥补市场人才结构性不足贴近市场要求,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是市场经济的不二法则。目前,黄金市场专门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就更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既简单易行,又符合实际,且具有针对性,是解决当前黄金市场人才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积极倡导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前者资金优势和后者科研人才优势,实施联合培养方式培育所需人才,既能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又可达到利益攸关方的双赢效果。如共同建立研究工作站、流动站,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及实践基地,都能延缓、解决市场人才短缺问题。对于国际化人才需求,可通过国外直接引进、国外培养或国内国外联合培养方式,获取具有国际视野、熟悉法律和市场规则的专业人才。

4.引进与培训结合,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

发展黄金市场,打造内部核心竞争力是核心,而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其关键所在。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十分重要,做好企业培训工作更不可或缺。企业应清楚自身发展状况,盘点人力资源能力现状,看其能否适应市场和企业发展需要。通过调整整合内部人力资源结构,强化员工素质培训,来达到优化内部人力资源的目的。人员培训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走出去”就是员工外出培训,“请进来”即引进外部智力进行内部培训。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比如证书制与研修式、长期与短期、脱产与业余等,还要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氛围等。四、结语人民币加入SDR将为黄金市场发展迎来良好开端,也为黄金市场专门人才需求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我们充分抓住改革契机,引进相关优秀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方式,黄金市场必然会迎来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陈默.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J].财经界,2010,(9).

[2]邱晓琴.中国黄金市场定价及价格影响因素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9.

[3]张海波,郭玲.中国黄金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人民币升值,美元汇率,进出口

 

2011年3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收6.5668,较前一交易日继续走高。而在2005年7月21日,此中间价却高达8.1111。从图1中也不难看出,自从我国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汇率在稳步下降(直接标价发下),或人民币相对美元在升值。2005年7月21日至2011年3月18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19% 。是何原因导致人民币步入了长达六年的升值通道,且目前仍保持着升势?对此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正是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试图找到原因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图1

1、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原因

1.1 政治与国家战略原因

这是左右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涨跌的首要因素,主要包含历史的政治因素与当前的国家战略两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扩大了出口,形成了以出口为导向,以出口促发展的经济政策。为了使中国出口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价格竞争力,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特殊历史时期,人民币价值被人为的压低、扭曲。这种做法使得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经历了大繁荣,带来了GDP的高速增长。自2005年汇改以来,我国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转而实行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进出口,我国已不会在外汇市场上实施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来维持汇率稳定,人民币币值被人为压低的局面已成为历史。此后,人民币的升值成为必然。

随着08年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的出口受挫,尤其是对美国的贸易量锐减,“出口”这一强劲的经济发动机已经光鲜不再。因此,决策层将目光转而移到了国内,着力于扩大内需,以消费促增长。此后,中国保持低币值来促出口的意愿下降,不再过多干预汇率,人民币在市场供求的作用下,汇率趋于合理。另外,美国在危机中的表现差强人意,令美元趋于弱势。作为国际间主要结算货币的美元,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波动势必会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担忧。人们渴望币值更坚挺、汇率更稳定的世界货币。在这种大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被提上了日程,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中国方面也有意识推动这一进程,并在周边国家陆续开展了人民币结算业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人民币想要成为被广泛认同、接受的世界货币,要有合理的估价,坚挺的币值与相对稳定的汇率中国。而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货币走在国际化的道路上。

1.2 人民币的升值

不仅仅是对美元,自2005年7月21日至今,人民币对除日元外的四个主要货币均有不同程度的升值,具体为:对欧元升值8.58%,对港币升值20.09%,对英镑升值25.56%,这意味着人民币的购买力在提高,价值正回归合理。

人民币的币值被低估这一观点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有关人民币兑美元合理汇率的讨论,许多学者曾进行过论证。格里高利·曼昆曾运用一价定律,通过麦当劳所销售的巨无霸在两国的售价来估计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根据2005年的麦当劳的价格,在中国为10.5元,美国是3.06美元。据此换算,人民币兑美元合理的实际汇率应该为4.43。人民币被低估了2.36倍。这种简单而巧妙的计算方法粗略的证明了人民币确实被低估。

1.3 美元的贬值

与中国相反,美国近些年来的贸易账户常常是逆差,而美国信用体系的过度膨胀,贷款消费意识的过度强化,更是加快了美元贬值的进程。为了刺激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衰退,美国推进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供给的大量增加使这一情况更加恶化。

1.4 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

由于历史政治原因进出口,人民币的价值被压低。直接后果是中国连年的贸易顺差未能改善。如今,人民币在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必然会因为贸易顺差的存在而趋向于升值。

1.5 资本的流入

资本流入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中国引进外资,二是国际资金的流入。

中国经济长达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令世界瞩目,加之富有吸引力的利率水平,使中国成为了备受国际资本的青睐的理想投资地。投资客做多中国资产,促使着人民币不断地升值。

目前,我国对国际游资采取的态度是宽进严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机炒作对汇率波动的影响。可以预计,若中国对国际游资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会消除资本撤出中国困难的顾虑,从而使更多的资本流入国内,短期内会促使人民币升值,长期来看放大剧汇率大幅的波动的风险。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对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利益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人民币升值会使出口企业的产品在国外价格上升,不利于出口。因为类似的原因,进口商品变得更加有竞争力。如何消化因为出口企业利润减少而造成的失业人口,以及国内企业如何面对进口商品参与竞争,是经济管理部门需要进行研究的重要议题。

2.1 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的升值同时影响到出口企业与进口企业。

对于出口企业,长期的升值会促使其压低成本、减少生产、裁员。在这种情况下,较理想的出路就是尽快进行产业转型,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或者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以恢复企业盈利。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呈现上升的态势。特别是今年年初,各地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资的上扬,对于依赖廉价密集劳动力的传统出口企业,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没有及时转型,那么企业所面对的很可能是破产。因此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影响着出口企业的产出与相关岗位的就业状况,另一方面积极的促进了产业经济的调整。广大出口企业面对此不利因素时,当审时度势,抓住困难背后的机遇,积极转换思路,及时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的升级。能否做好这一点,是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在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进口原材料成本下降,这将引导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源密集型产业过渡,从而对进口原材料产生一定的依赖。

而对于进口企业,人民币升值则会加速其成长。持续扩大的盈利会促使社会资源加速向进口行业及相关配套产业转移进出口,同时也会吸引一大批人才从事相关工作。进口商品的繁荣会给传统的国产商品市场带来冲击,可能会改变国人消费习惯,长期看会使中国国民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从而给中国经济带来长久的影响。

目前中国海外并购的案例逐渐增多,并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一种趋势。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57起,披露金额达294.19亿美元,较2009年分别增长111.1%和249.9%。尽管目前主流的观点否认人民币的升值为此类并购案增加的主要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民币币值的提高,汇率会在海外并购所起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旅游业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随着人民币的逐步升值,中国的外国游客数量会下降,这不但会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涉外餐饮服务,外事翻译等系列相关产业中国。

如何协调出口企业的产业转型与进口产业的加速发展,如何引导中国企业进行合理海外并购、规避跨国投资风险,如何缓解因此产生的结构性失业,尽快使进口企业小花出口企业的失业工人,是摆在经济职能部门的重要议题。

2.2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出口的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图2可以看出,2005年至2010年的2月,出口占GDP的比率下降了约8% 。

图2

类似于宏观经济学中的回振效应与溢出效应,人民币升值引起中国更多的进口商品后,会使得中国的主要进口国出口增加,促进其经济繁荣,转而增加我国出口商品的消费,提高本国产出。由此往复,中国及主要贸易伙伴均会从中受益。

原材料、矿石、燃料的进口价格降低会使PPI有明显的下降,压低整个社会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水平;同时,低廉的进口商品会压低CPI指数,使中国的经济有机会步入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增长期。

2.3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并且具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由于升值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一部分人的结构性失业。

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对他国货币升值,这意味着出国旅游、留学在价格上更具吸引力。中国已经出现了海外留,海外购物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可以预计,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中国的海外留学、购物、旅游热潮还将继续并持续壮大进出口,中国国民会更多的走向世界,中国文化也随之将更深远的影响全球。另外,由于价格下降,进口商品更富吸引力。人民的消费篮子商品变得丰富,消费者可供选择的商品更加多样化,国产商品与进口商品的全方位竞争也会极大提高广大群众的消费效用,社会整体福利上升。

2.4 对政治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与各贸易伙伴的摩擦不断,中国在海外倾销与反倾销案件呈上升趋势。美国、日本、欧盟也先后向中国施压,试图迫使人民币更快的升值。中国频繁出现的贸易摩擦,究其根源,离不开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导致中国出口的商品具有低廉的价格,在海外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这一经济现状。而人民币的逐步升值,有利于缓和中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摩擦,使得各种外交政治活动得以更加顺利的展开。

3、结语

可以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民币正在经历价值回归,已经迈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肯定与褒奖,这更加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提高了消费者的福利。同时,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是机遇,更是巨大的挑战。如何尽快适应人民币升值的脚步,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缓和各阶层矛盾,调整各个产业的利润分配,以及配套出台相应的进口出口与贸易政策以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是摆在国家面前的一个问题。能否顺利通过这个挑战,也是抓住机遇,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附录

[1] 凤凰网财经,1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668 继续走高,finance.ifeng.com/forex/whyw/20110318/3698375.shtml,2011/3/18.

[2] 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美元),pbc.gov.cn/publish/main/537/index.html,2011/3/18

[3]中国银行,当日牌价,boc.cn/sourcedb/whpj/,2011/3/18

[4]IAS GROUP,China Export/GDP Ratio,iasworldtrade.com/images/stories/Econ/china-export-gdp.jpg进出口,2010/09/08

[5]张远超,孟祥仲,宏观经济学,济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

[7]走自中国,中企远征海外步伐加快 需规避海外并购风险,news.chinaventure.com.cn/2/20110304/52089.shtml,2011/3/4

[8]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袁磊,山东经济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袁磊,1989年7月出生,男,籍贯山东省青岛市,现就读于山东经济学院应用数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