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远程研修磨课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XX省2020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指南》和《XX市2020年国培工作计划》(无教职成〔2020〕1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主题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侧重于“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实施策略(课堂教学应用)”和“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与使用(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备课、教学和研讨交流)”。
二、培训对象
我市乡村学校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所有教师
三、培训目标
依据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围绕年度培训主题,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送教下乡培训重在推动培训团队深入课堂、现场指导,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四、培训形式
网络研修(16学时)、“送教+集中”(32学时)、校本研修(24学时)。
五、具体实施(2020年9月-2021年4月)
(一)网络研修:培训时间2020年10月-12月,委托XX市教育局指定的远程机构组织实施。
(二)送教下乡
2020年国培送教下乡培训覆盖全部乡村教师和所有学科,与全员培训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按照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组织实施。
1.主要学科(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送教以片区(全市共分为5个片区)为单位,小学科(音、体、美等)以市区为单位,整合全员培训完成。片区安排如下:
西
片:略
西南片:略
南
片:略
西北片:略
城周片:略
2.本年度送教下乡培训所有工作在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和各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实施,总体安排如下:
(1)问题诊断:10月8日-10月25日,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组织6个小组(小学语文组、小学数学组、初中语文组、初中数学组、初中英语组及学前教育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至4次问题诊断工作。问题诊断结束后,向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提交诊断报告。项目办将组织学科专家对诊断报告进行分析、审核并形成最终报告。
(2)研课磨课:
11月-12月中旬,在问题诊断报告的基础上,紧扣本年度培训主题,项目办将分片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各指导小组在研课磨课结束后向项目办提交一期培训简报。研课磨课的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3)成果展示:送教下乡成果展示活动将结合全员培训名师展示活动,于2021年3、4月份组织实施。
(4)总结提升:2021年4月份,开展优秀课例评选(论文和优质课评比,评比文件将于年底前出台)、进行培训总结、绩效考核评估、调研并制定下年度培训规划等活动。
(三)校本研修
为切实减轻基层教师的负担,提升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效,本学年度校本研修工作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个人学习平台,实行无纸化考核。考核内容共三项:
1.立足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以上课、听课和研讨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位参训学员将个人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拍成图片,以JPG格式上传,每人不少于8篇(次);
2.以基层学校为主体,要求各校对参训教师提交的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由基层学校教务部门在听课记录封面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再由教师个人拍照,以JPG格式上传;
为期六天的研修,不知不觉就接近了尾声。每天徜徉在这个平台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新闻资讯、课程模块、作业到简报、学习园地的探讨,打破了时间和区域的界限,把我们许多老师们的心紧紧的连在了一起。虽然我们素未谋面,可是却因为学术的探讨,让我们成为了彼此欣赏和牵挂的朋友。这就是研修给我们带来的财富。在这个平台上,我忙碌着,充实着,快乐着,收获着。
今年的研修更加的与众不同,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的盛宴,因为今年是它的“转型之年”:新定位、新制度、新挑战与新要求。一切都是全新的理念和概念。远程研修不再是集中学习的代名词,而是全省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活的新方式。这种新方式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以集中研修为导向,以个人自主选择研修为动力,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校本研修为基本组织形式,以网络学习社区为支撑的教师全员专业发展。是真正的为用所学,为用所选,承前启后,走向实践应用和校本研究。在研修中我对以下两点感触比较深:
第一道大餐是“混合式课例研究”,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吸引着大家的眼球,牵动着大家的好奇心。它是教师对课例的协同研究,是教师自主的问题研究,是借助技术交流跟上教学过程的混合式研究。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真实场景的研究。是对我们常态课最真实的研究,从而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二)教师自主教学的研究。是让教师在亲历问题研究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因问题而使其具有研究价值。(三)协同规范的过程研究。它的过程不是走过场的研究,而是协同规范的持续研究,能够不断促进老师的发展。的确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它是一种以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主线,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网络集中研修与校本研究相结合的持续研究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是指导我们新学期研究活动的导向,真正地去解决课堂实际问题,一种接地气的研究。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和理念的革新。不仅能够聆听专家们的报告,而且还能够观摩一线教师的真实课堂教学,让我们能够从真实的情境中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的去围绕我们所研究的问题,集体探讨,找到合适的方法,从而提高我们一线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开展校本教研的能力。
第二道大餐是磨课。磨课是让我们感受在此过程中如何一以贯之地追踪问题,提高老师发现问题,锁定问题,归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老师们形成课例研究的意识,掌握基本式课例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开展校本教研的能力。它包括计划、备课、上课、观评课和总结反思五个环节。它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的过程,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是基于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与同事交流的过程;是分析学情的过程。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新课程标准,改变自身观念,改进教法,调整课堂,从而能够更从容的把握教材,掌握科学规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习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身为年轻教师的我,感觉压力很大。对于所学内容,我理解的不好,完全吸收和消化不简单。课堂不仅始终围绕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来设计教学,而且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通过上课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对于自己原来的课堂,可能关注的教学活动比较多,是否有趣,是否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没有真正的去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以及是否学生真正掌握了课堂学习内容,只是觉得课越上学生越没兴趣,掌握的知识不牢固,没有从自身找原因,没能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没有养成好的学习和研讨习惯,只是为“上课而上课,而不是为学生”而上课。没有深入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学情,所以课上的没有预期的好的效果。并且课上在发出课堂指令的时候语言不够简练等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的遗憾。今后,我一定认真专研教材,多向他人请教,借助于网络丰富资源,吸取别人的精华,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己。 虽然我很笨,但我相信“勤能补拙”。通过学习我真正体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
通过研修我认识到:它的内容是丰富的,真正的运用到实际教学那才是根本,希望我们在新学期能够真正的去打磨自己的课堂,不断去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外出学习,吸收借鉴他人的好的做法,更好地去服务我们的教学。
在这六天里,研修与我们再一次的相识、相知到相伴。虽然研修马上要结束了,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我们新学期的实践,才是我们的主战场,期待我们华丽的蜕变!
忍不住想用一段大家都喜欢的六句话来赞扬研修:
有一种学习,没有参与,你不会知道精彩纷呈;
有一种平台,没有投入,你不会知道温馨如家;
有一种交流,没有融入,你不会知道头脑风暴;
有一种对话,没有深入,你不会知道豁然开朗;
有一种苦累,没有体会,你不会知道痛并快乐;
又一种信仰,没有执著,你不会知道任重道远。
大家下午好!
从教十年,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在这教育科研的路上,充满了辛劳和汗水,充满了欣喜与激动,充满了感悟与收获,更充满了幸福和喜悦。从无知走向成熟,渐渐地,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播种希望,收获硕果,是您——教科研一路伴我幸福成长。
刚刚踏上三尺讲台那一天,我就立志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教科研型的专业的新型老师。虽然年轻的我对教育科研全然陌生,但是我拥有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教科研中来。教育家鲍林说过:“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即使他的研究工作不像他希望的那样有成就,但他可以继续有效地进行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且还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迎着课程改革的东风,我兴奋极了,牢牢地抓住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可什么是教科研呢?当我真的要靠近它时,却又觉得它是那么的神秘,遥不可及。多亏了前辈们的指点帮助,使我终于明白了教育科研就是一个“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记得我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任教五年级四班的数学兼班主任。刚开始我眼高手低,觉得自己刚刚大学毕业,满腹经纶,当一名小学老师应该是游刃有余。记得当时我给同学们讲如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觉得自己讲的也很到位,可是孩子们一单元检测,我就傻眼了。全班同学的优秀人数很少,不及格的人数却很多。看到这样的教学成绩,我不由自主地落泪了。那天我在班里发了一通火,同学们都认认真真地聆听我的教诲。课后我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原来我根本没有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来备课,讲授新课,课后也没及时让孩子们巩固新知,导致了新知识没学扎实。我决心向每一位优秀教师虚心学习,拜师学艺,主动走进师傅的课堂,有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请教老教师。我认真地备课,上课,课后及时反思,我很快便掌握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到了期末考试,孩子们也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那一刻我欢呼了、雀跃了……
在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中,我的教学业务水平更上新台阶。教务处主任亲切地对我说:“牟,除了搞好教学外,还要认真地搞好教育科研工作……”我牢记领导对我的嘱托,不断地夯实自己的业务,多向优秀教师取经,不断地进行课例打磨,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我先后参加了两次县优质课评选,获县级一等奖,一次市优质课评选,获市级二等奖。我还参加了全国中青年优质课征集评选活动,获国家级三等奖。2008年4月,我有幸参加了全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聆听了名师的教科研报告,与名师面对面地交流,使我受益匪浅。我培训回来后又在全县的小学数学教师培训中作了题为《让课堂教学走向常态》的专题讲座。在xxxx年的省远程研修中,我积极主动地参与磨课,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课例打磨,撰写研修随笔,发表研修主贴,最后被评为省优秀学员。在xxxx年9月,五莲县第一次在全县范围内举行城乡交流活动,当时我的儿子只有两岁三个月大,我便踊跃报名参加了这次光荣的支教活动。在这支教的一年里,我作为骨干教师在支教学校——五莲县叩官中心小学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引领着同事们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开学伊始,我制定了详细的数学教研计划,并和大家一起听课、评课、议课,把我们学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和老师们倾心交流,参与集体备课,积极参加教研教改。平时我们经常聚在一起商讨疑难问题,比如:扑克牌问题、鸡兔同笼、站队问题等等,做到共同提高。我和林桂香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打造了自主高效的魅力课堂。一年来为了提高我们的整体业务水平和迎接市规验收我执教了不同年级的公开课5次。我帮扶青年教师李瑞霞和梁西剑老师,我和他们共同研讨教学,他们参加优质课评选,我全程帮助他们修改课件,调整讲课思路,最后李老师取得了县一等奖、梁老师取得了市二等奖的好成绩。我还主动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与学整合教学设计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课题研究》等课题研究。我和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主动进行数学小课题研究,孩子们对小课题研究很感兴趣,我们研究了《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是圆形的》,《邮票中的数学》,《我是理财小能手》,《营养午餐》,《抽屉原理》,其中《我是理财小能手》、《营养午餐》获市级一等奖。我还荣幸地被评为数学小课题优秀辅导老师。在xxxx年全县信息技术基本功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在xxxx年全县小学数学素养大赛中,共161名选手参加比赛,我取得了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虽然我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是教科研的路任重而道远。
一、前瞻理念――教研文化建设的灵魂
山东省威海市高区一中始建于1994年,建校以来,学校实施人文管理与精细管理,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学校以“文化奠基,品牌立校”的前瞻理念为引领,逐步推进校园文化的转型与变革,形成了新型的管理文化、德育文化、学科文化、家校合作、教研文化等一系列文化。
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新型教研文化的建设中,我们以“健康、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的行政化、形式化、模式化,树立“大教研观”,全面盘活学校的教研资源,建立动态、开放、多元、自主、创新的新型教研文化,从而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教研文化的精髓在于共建与共享:第一,每一位教师都是教研文化的参与者和创建者。在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将学校的发展理念吸纳到教研文化中,将每个教研组的特色融入教研文化中,将每位教师的个体发展置于教研文化的整体发展中,通过共同发展形成教研文化。第二,教研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每一位教师也是教育资源的消费者,他们实现了教研文化系统内外的即时沟通和更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就共享,这是教研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人文管理――教研文化建设的保障
管理催生文化,文化浸润制度,管理文化是教研文化的前提,什么样的管理文化造就什么样的教研文化。我校长期实施人文管理,创建了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为构建新型教研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政策导引
文化的构建需要政策的导引。在准确掌握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前提下,学校制订了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即确定教师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制订“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名师成长计划”等梯次发展目标,制订“个人研修”“同伴互助”“团队发展”等系列计划,从而促进教师的个体发展,为构建教研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2.价值激励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充分关注教师的个性发展和价值体现,努力让每一位教师拥有特长、发挥特长:在校园网站设立年度名师榜、骨干教师榜、教坛新星榜;在年度评比中设置优秀课例、优秀教案、优秀指导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多项奖项,引导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自己的位置,实现专业的发展和价值的体现。另外,我们还设置了合理的竞争机制,因为有竞争才有动力,以多种评价机制为杠杆,协调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集体备课制度化避免了教师之间的差异,实现了有效合作,资源共享;教师业绩考评综合化,实现了个体与整体的共同发展。通过规则和制度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逐渐形成了有序的竞争体制,实现了竞争双赢的理想局面。
三、多维教研――教研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必须依靠良好的载体,教研活动是构建教研文化的最佳载体。在教研活动改革中,我们采取“捆绑式前进”的方式,通过校本教研、备课教研、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开展各项活动,营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实现教师的发展。
1.一体化共享
在信息化的今天,一体化共享已经成为最快捷的研修方式,它也是教研文化建设的有力载体。学校利用网络技术多主体、全覆盖、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构建优秀教师主导下的校级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
(1)网络资源共享
学校通过远程培训、网络教研、主题研修等方式,为不同年级的教师共享教育经验提供了平台,另外,还开辟了教师博客和论坛,如学科论坛、网络沙龙、个人博客,为构建学习实践共同体提供了网络空间。
(2)建立资源库
学校建立了学科教学资源库,具体内容包括电子教案、学案、教学课件、教学反思试题集锦等,并以备课组为中心不断充实内容,实现了资源共享,拓宽了获取知识的空间,扩展了信息的来源。
2.二梯度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研文化的最佳平台。长期以来,我们全力推进具有高区一色的集体备课模式,目前,“大备课、小备课”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两个梯度备课模式的功能各有侧重,“大备课”旨在整体把握、宏观规划,“小备课”旨在精备课时、细化环节。将备课分为四个阶段,即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准确更有用的学习资源。在长期的备课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备课的“六要素”,即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备学生,有重点有难点地将课程建设得更加完善。如此一来,“集中研讨”与“田间地头”相结合的备课模式就能有效地集中教师的智慧,从而促进教研文化的发展。
3.三维度研训
教研培训是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也是教研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我校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教研组为学习单元,开展多维度的研训,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
(1)动态实时式培训
依据教师的需求,确定了不同教研组、不同层面教师校本培训的重点和范畴,开展了针对性、实效性、专题性的动态实时式培训。根据教师的需要,学校举行了“如何撰写教育随笔”“教师的语言艺术与情绪管理”等学科教研活动,适应了教师的学习需求,增强了学习动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借水行舟式培训
我校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请进派出,挖掘外部资源开展借水行舟式培训。在“洋思中学跟踪学习”和“上海名校学习”活动中,我们派出教研组长和学科骨干走进名校,了解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和新动向,回校后及时反馈给教师。同时,我们还注重挖掘本校资源开展校本培训,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共同发展。
(3)分层精控式培训
根据学科教师、梯队教师的特点,我们开展分学科、分层次、分梯队的校本培训研讨活动。针对青年教师开展的“青年教师论坛”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针对骨干教师开展的“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激发了骨干教师的工作热情,避免了职业倦怠。总之,不同层面的学科培训立足于学科“小目标”,切入学科中的“小问题”,支持教学中的“小策略”,有针对性地构筑了“十三学科大研究”,共同营造了一个合作、分享的“大学科研训”。
4.“四梯次”研课
我校开展“四梯次”研课,目的是要让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课堂观察、互助交往、学习反思、经验交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批评、借鉴和吸收,这是文化衍生的重要途径。针对教师的层次,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名师讲坛”“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达标课”“青年教师过关课”四种课型,而研课活动则包括说课、磨课、讲课、评课四个环节,教师们全员全程参与。“四梯次”研课经过五年的改进,已经成为学校的教研特色,它能帮助教师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四、多元发展――教研文化的价值取向
人文管理为教研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多维研训活动为教研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作为教研文化主体的教师,则在教研文化的建设中实现了多元发展与整体提升。
1.个体提升
在多维度教研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在不断地改进与更新,这使教师的教学从日常教学实践进入到理论研讨与提升的层面,教学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近年来,我校大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我校现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师2名,省级优秀教师2名,获得市区级荣誉称号共计100余人次。
2.团队发展
新型教研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团队发展,在新型教研文化中,各学科逐步建构起学习共同体,加强了有效协作,并开展竞争基础上的协作和协作基础上的竞争,实现了竞争与协作的动态平衡,有效地促进了团队的发展。近年来,语文组和英语组被评为威海市第一届“四名工程”评选的名团队,物理、生物、地理等教研组的团队发展也得到了一致认可。
3.整体提升
在“大教研观”的理念下,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学科之间以知识共享、经验共享、资源共享为基础来建立学科教研共同体。同时,在实际的构建中,我们通过课题活动、专家引领等进一步提升教研文化,通过研究实践――理论提升――文化建构的模式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