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分析论文

护理分析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分析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分析论文

护理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心理护理;康复

突发性耳聋亦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1~2天内听力减退,甚至发展到严重的耳聋。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听神经炎、自身免疫、代谢紊乱及内耳压力突变有关。突发性耳聋发病率为5/10万~20/10万,多为单耳患病,双耳患病占7%~10%,双耳同时发病占0.2%~2%,目前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突聋给患者造成了生活上及心理上的不便和痛苦。1998~2005年在对117例突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缩短了治愈时间。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7例,为我院1998~2005年的住院突聋患者,其中男66例,单耳聋62例,双耳聋4例,年龄30~58岁,平均44岁;女51例,单耳聋48例,双耳聋3例,年龄29~49岁,平均38岁。在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1.2方法首先了解患者发病的诱因及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情况,向患者讲解耳的解剖特点、功能、疾病的转归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者了解此病的预后情况,从而初步解除心理上的负担。

1.2.1心理支持及指导突聋患者平均年龄35~46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存在着社会、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受到工作紧张、生活节奏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因人施护,注意与患者的非语言交流。心理学家指出:信息交流=7%语言+38%语调+55%面部表情[2]。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整体效果。与突聋患者交流时注意力集中、态度诚恳,并不时加以点头及手势,以增添语言的力度,使患者消除不信任感及消极心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长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及情绪调节能力。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及指导,解除患者的身心痛苦,使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促其早日康复。

117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给予突聋伴高血压患者合理药物指导及心理护理,休息、劳逸结合;病室内保持安静;加强心理护理,避免一切可使患者情绪激动的不良刺激;遵医嘱给予各类降压药物、监测血压、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应用扩血管药物告诫患者起卧和各种活动动作要缓慢,保障患者安全。突聋伴糖尿病患者按医嘱规定的治疗,按时就餐,按时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疗效及副作用;认真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基本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自觉配合治疗,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1.2.2饮食指导对于突聋患者,饮食很重要,做到饮食规律,且以清洁、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增加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1.2.3行高压氧治疗前的护理交待患者应穿棉质的内衣、内裤、外衣、外裤,避免穿化纤及腈纶质量的衣裤,减少静电的产生,防止在高压氧治疗时发生爆炸,降低危险的发生。

1.2.4出院指导详细交待出院注意事项,患者认为住院期间应用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治愈、好转,出院后不注意按时服药、休息、饮食、受凉、劳累等都会影响疾病的恢复及转归,导致复发。患者出院后1周后随访,了解患者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促使其早日康复。

1.3结果本组117例突聋患者,经药物及高压氧常规治疗,同时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后,出院之前复查电测听,42例恢复至正常,40例患者听力部分恢复,35例听力无改变,治愈率35.9%,好转率34.2%,无效率29.9%。较1998年之前的突聋患者,治愈率及好转率提高了约5%,缩短了治疗疗程,对促进本病患者的痊愈起到很大的作用。

2讨论

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不但使医务人员在许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更使其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上取得了有益于人类自身的进展[3]。面对突发性应激事件,人们一般会出现“惊吓-否认-侵入-不断修正-结束”这样一个典型的心理反应过程,但当突发事件超过患者心理承受的极限或心理反应过于强烈,就会出现生理和精神上的病理性变化[4]。因此,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治疗和护理患者,帮助其解决紧张心理,解除患者身心的痛苦,促其全面康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护理时应注意:(1)语言规范,尊称患者姓名,查房时向患者问好,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做到请字开头,谢字结尾;(2)表情规范,面带笑容,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及良好的沟通技巧,接待患者及做各项护理操作时,语言、语气、语调恰当,善于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感到亲切友善;(3)仪表规范,形象端庄大方,衣帽整洁,戴工作牌,坚守岗位;(4)行为规范,经常巡视病房,护理工作做在前,及时更换输液,降低病房噪音,接听呼叫器及时,主动协助患者日常活动[5]。为患者提供便捷、舒适、全程、全方位服务,营造一种充满人性、人情味的,以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6]。

【参考文献】

1姜泗长,顾瑞,王正敏.耳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36.

2杜鹏.ICU综合征的防治与护理.护理杂志,2002,19(1):27-29.

3杨瑞,李亚洁.创伤病人的心理学效应及心理护理.护理研究,2004,18(7):577-579.

4StroebeM,SchutH,FinkenauerC.Thetraumatizationofgrief?Aconceptual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thetrauma-bereavementinterface.JPsychiatryRelatSci,2001,38(3):185-201.

护理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减少产后子痫的发生及保证母婴健康。方法:总结1998年至2005年本院发生6例产后子痫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资料中5例产后子痫的病人剖宫产术后,经过及时治疗护理后,母婴平安出院。1例因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提高护士对妊高征临床护理水平,加强产后子痫的护理及预防措施,对保证母婴健康存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后子痫;护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产科常见而特有的并发症,其特征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子痫为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最严重阶段,对母婴危害极大,一般发生在产前、产时,发生在产后子痫较少。因此,掌握子痫的临床特点,采取相应护理预防措施,可减少产后子痫的发生。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8年至2005年发生产后子痫的6例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36岁,初产妇2例,经产妇4例。孕34周~37周,产前都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例如:患者,女、35岁,广东人。因停经37周,头痛、眼花2d。剖宫术后6h,抽搐1次入院。平素月经规则,孕期从未作产检,孕4个月始有胎动,入院前6天,全身浮肿。入院前1d,因头痛、眼花、血压高在当地医院行剖宫产。术后6h出现抽搐1次,而转入我院查:BP181/110mmHg(1mmHg=0.133kPa)、P84次/min、R20次/min、嗜睡、烦躁。诊断:一是孕产工孕37周剖宫产后。二是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三是产后子痫。入院后经我科解痉、降压、扩容、利尿等治疗护理后,住院13d治愈出院。

1.2方法根据产后子痫的临床特点,对6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1.3产后子痫发生的原因产后子痫是产后巨大妊娠子宫对下腔静脉压力的消除,静脉血及组织间液回流增加。血容量明显增加,使心脏负担加重,血压升高而加重病情。二是医务人员对产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终止妊娠后,病因已被解除,不会再出现问题,而放松了对病人观察及治疗。

3护理

3.1首选药物一般发生产后子痫的产妇,产前都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一旦发生抽搐,应尽快协助医生控制抽搐,硫酸镁为首选药。必要时可用强而有力的镇静药物。

3.2专人护理,防止受伤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吸氧。同时在口腔内置开口器,防止咬伤唇舌。使病人取头低侧卧位,以防黏液吸入呼吸道或舌头阻塞呼吸道。必要时,用吸引器吸出喉部黏液或呕吐物,以免窒息。在病人昏迷或未完全清醒时,禁止给予一切饮食和口服药,防止误入呼吸道而致吸入性肺炎。

3.3减少刺激,以免诱发抽搐患者应置单人暗室,保持绝对安静,避免声光刺激,一切治疗及护理应在抽搐控制和注射镇静剂15min后进行,且动作轻柔和相对集中。

3.4注意药物毒性反应按医嘱执行药物治疗,并注意观察药物治疗的毒性反应。目前硫酸镁是中、重度妊娠高征的首选解痉药物。镁离子所抑制运动神经未梢对乙酰胆碱的释放,阻断神经和肌肉间的传导,使骨骼肌松弛,从而预防和控制子痫的发作。故我们护土应知道硫酸镁用药方法、毒性反应及注意事项。

3.5昏迷者,注意预防褥疮每2h~4h翻身及注意水肿受压部位皮肤有无破损溃烂。

3.6静脉输液时,速度不宜过快一般30滴/min~48滴/min,以免引起心衰和肺水肿。

3.7严密看护心电监护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当置尿管接床边引流袋、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必要时记录每小时尿量。发现尿少、无尿,要及时向医生报告。详细书写护理和交接班纪录。

4预防措施

4.1加强对高危病房的管理选择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高的医护人员、高危产妇并做到人员相对固定。

4.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产后24h~72h之内,仍需测BP、P、R,每4h测1次,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4.3严格执行护理常规在治疗及护理操作时,手要轻柔且集中,杜绝子痫发生诱因。

4.4严格执行医嘱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产后应继续静脉点滴硫酸镁1d~2d。因为产后24h~5d内仍有可能发生子痫。

4.5严密观察阴道流血量因为产后使用了大量硫酸镁,产后容易发生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大出血。

4.6准确记录出入量并注意用药后反应。

4.7采用对危重病人进行护理查房检查护理工作质量,同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水平,保证护理质量。

5总结

产后子痫对母体影响是心衰、肾衰、DIC、脑出血、肺水肿,所以我们应加以重视,对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的产妇。应严密观察血压、宫缩、阴道流血情况,防止产后子痫有着重要作用。产后24h~5d内仍有子痫发生的可能,故我们不可放松治疗和护理措施,做到预防为主,使中、重度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产妇病情得到控制,未出现产后子痫及并发症。

参考文献:

护理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1.1体温调节功能差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摄入能量少,体内糖元储存不足,产热少。汗腺发育不好,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极不稳定,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环境温度过低容易出现体温不升,环境温度过高又容易出现发烧。[3,4,5]

1.2呼吸不稳定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呼吸功能不稳定,肺和支气管发育不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容易并发肺透明膜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频发的呼吸暂停,导致呼吸衰竭,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4,5]

1.3消化功能低下早产儿吸吮、吞咽能力差,经口喂养困难;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育不全,消化功能差,不恰当的喂养会造成喂养不耐受,甚至坏死性小肠炎,出现进行性腹胀;胃容量小,贲门括约肌松弛,易发生胃、食道返流,出现溢奶、窒息现象。[3,4,5]

1.4免疫功能低下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来自母体的抗体、补体含量较少,故抵抗力差,极易继发感染危及生命。[3,4,5]

2早产儿的护理

2.1保暖护理保暖是对早产儿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护理措施,对早产儿采取的任何治疗和抢救措施均应在保暖的前提下进行。[6]

2.1.1控制环境温度由于早产儿体温不稳定,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造成早产儿体温异常,因此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应设早产儿专室,控制室温在24℃~26℃,晨间护理时,室温应提高至27℃~28℃,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5%~75%,以防失水过多,并减少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湿度过低,会使早产低体重儿蒸发量加大而散热,影响保暖效果,故需每天检查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定期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另外,室内备新生儿保暖箱、蓝光箱、电动吸引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抢救车,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吸痰、心肺复苏等。[7,8,9]

2.1.2保持中性温度中性温度是指患儿处于该环境温度下,既能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又能使其代谢率最低,耗氧量最少。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暖箱来提供中性温度的。暖箱的温度和湿度均是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及出生日龄来调节。一般来说,体重越轻,胎龄越小,所需箱温和湿度越高。一般出生3d,箱内湿度可达70%~80%,1周后降至55%~65%。温度调节,一般体重在2000g~2500g者,暖箱初始温为28℃~30℃;体重1500g~2000g者,箱初始温度30~32℃;体重1000g~1500g者,暖箱初始温度32℃~34;<1000g者,暖箱初始温度34℃~36℃;使患儿体温保持36.5℃~37.2℃之间,昼夜波动勿超过1℃,在这个温度时机体耗氧、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亦小,随着其天数的增加,暖箱温度渐降1℃~2℃。对临床症状不稳定的患儿,为了便于操作,可将患儿置于辐射台上,根据体重设置好辐射台温度,使用塑料薄膜遮盖患儿体表,以减少热量散失及不显性失水,根据病情适当增加输液量,防止脱水热的发生。低出生体重儿在暖箱内一般不宜,可着尿布及单衣,以防辐射增加,一切护理操作应尽量在暖箱中进行。每小时测量体温1次并作好记录,根据体温高低调节箱温,同时加强巡视,确保箱温稳定,防止以外事故发生。[11,12]

2.1.3皮肤接触取暖胡宝俊[13]报道:正常婴儿分娩后和母亲肌肤接触30min,除可促进母乳喂养、增加母子感情外,还可以借助母亲的体温取暖。经临床护理实践证明,母亲自身的体温比暖箱要好得多,并且使出生的新生儿在寒冷孤独、不适应的环境下,再次接触母亲温度、湿度适宜的皮肤,接触胎儿期熟悉的母亲的心音、呼吸音,能使早产儿产生一种安全、舒适和满足的心态,有利于婴儿保持生命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同时还能促进母亲早泌乳,利于母婴健康。董俊梅[14]认为:如不具备暖箱条件,可采用肤温传热的方法,把早产儿抱于母亲怀中紧贴母亲皮肤保暖,一般1h~2h后体温能升至36~37℃,此方法既经济实惠,又利于增进母子间感情。

2.2呼吸管理生后6h内必须严格监测呼吸情况,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唇、四肢末端的色泽,对有呼吸困难的患儿应给予氧疗。氧疗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要加温、加湿,氧浓度为30%~40%,不宜长期持续使用。一旦缺氧症状改善应立即停止吸氧。临床资料证实长时间吸入60%的氧可带来新生儿肺损伤,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近年来,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屡见报道。吸氧的同时应监测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如出现呼吸暂停应予以物理刺激,如拍打足底、托背等处理。对出现频发呼吸暂停或肺出血的早产儿应配合医生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同时做好呼吸机管道护理。[15]

2.3喂养护理

2.3.1喂养方式对不伴有消化道疾病的早产儿,主张早期喂养,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上,无发绀、窒息者,吸吮反射良好的早产儿,可直接吸吮母乳;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下,吸吮反射欠佳,吞咽功能尚好的早产儿,可用滴管喂养;吸吮吞咽功能差的早产低体重儿,改用鼻饲管喂养。高玉先等则主张:①体重在1300g~1500g的小儿,吸吮能力和吞咽功能较差,但胃肠功能尚可者,可采用间歇胃管法,即用注射器垂吊式,操作时奶液自针筒利用重力作用自然流入,不可用力推入;②不能耐受间歇胃管法喂哺及有缺氧症状或呼吸困难者,可采用持续胃管法,即用输液泵将乳品1日量以1mL/kg·h~2mL/kg·h速度匀速注入,在使用该方法时,必须保证胃管的正确位置,加强巡回观察,4h更换奶液1次,并检查胃残余情况。对有发绀、窒息者,可适当延长喂养时间,由静脉补充葡萄糖,防止发生低血糖及高胆红素血症。[12]

2.3.2喂养量奶汁首选母乳,其次是雀巢早产儿配方奶或惠氏早产儿配方奶,出生体重小于1000g者1h喂1次,开始量为1mL~2mL,每天隔次增加量为1mL;1001g~1500g者1.5h~2.0h喂1次,开始量3mL~4mL,每天隔次增加量为2mL;1501g~2000g者2h~3h喂1次,开始量5mL~10mL,每天隔次增加量为5mL~10mL;2001g~2500g者,3h喂1次,开始量为10mL~15mL,每天隔次增加量为10mL~15mL,每日测体重1次,及时调整喂养量,使体重保持在每日增加10g~30g为宜。[12]

2.4预防感染早产儿实行保护性隔离,护士必须有严格的消毒隔离意识,从点滴做起,防止交叉感染而危及患儿生命。进入病房人员均应更换专用鞋、帽和工作服。每次接触患儿前洗手、带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患呼吸道疾病的医护人员不得进入病房。病室每天通风换气3次,每室安装空气净化器。每天使用消毒水擦拭暖箱内外侧面,每周更换清洁暖箱一次,每月对病房实行封闭熏蒸大消毒一次。每月定期做空气、物体表面以及医护人员手指细菌培养,发现疫情立即进行终末消毒处理。[9,10]

2.5康复护理

2.5.1抚触由专业人员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抚触。黄叶莉[16]等报道,婴儿抚触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医疗护理技术,是通过医护人员或父母对婴儿非特定肌肤施以轻柔的。多年的国内外研究表明,抚触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性,同时也增进亲子感情,提高婴儿的情商。温和的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活性,伴随着胃肠道的胃泌素、胰岛素分泌增多,使食欲增加,同时减少婴儿焦虑和不安,增加睡眠时间,两者均利于体重增加和体格发育。柯国琼[17]等对400名足月正常婴儿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发现420d时两组婴儿头围、身长、体重、神经系统等有极显著性差异,抚触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抚触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局部温度,改善营养,有利于凝固脂肪软化和加速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抚触刺激通过一系列反应能升高5-羟色胺的水平,从而减弱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应答。汤丽娟[18]研究报道,新生儿抚触可以明显缩短新生儿第1次胎粪变黄时间和有效降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高峰期的经皮黄疸指数,即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以及核黄疸发生的危险性。可见,抚触有助于婴儿体格生长发育,增强婴儿的免疫力,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完善,增进亲子感情等。总之,婴儿抚触是一种对婴儿健康有益的、简便、实用、安全有效且值得广大医护人员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2.5.2健康教育在早产儿出院时应建立健康联系卡、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开通健康咨询热线,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和早期干预,并定期跟踪观察及早发现问题,改善远期成长目标,提高早产儿存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1.

[2]崔焱.儿科护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8-79.

[3]程玉娥,吴晓英,陈玉秋.早产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4,202:154.

[4]季武兰.浅谈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1:1342.

[5]王翠英,孙花,邵欣胤.出生低体重婴儿护理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4,207:155.

[6]赵时敏,孙建伟.小儿急救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7]费献民.518例早产低体重儿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123:108.

[8]李士娜.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3:359.

[9]王青.105例早产儿的临床护理经验[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7:834.

[10]李春兰.54例早产儿的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04,334:550.

[11]卓燕芳,郭惠敏.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温管理体会[J].海南医学,2004,151:105.

[12]高玉先,张葆荣,李春艳.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关系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9:653.

[13]胡宝俊.30例早产低体重儿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医结合杂志,2004,1318:2494.

[14]董俊梅.早产儿护理、治疗新观点[J].航空航天医药,2004,153:168.

[15]朱清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73.

[16]黄叶莉,霍世英,蔡伟萍,等.国内外婴儿抚触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4,44:14-16.

[17]柯国琼,林小燕,黎宁,等.改良抚触方法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78-280.

[18]汤丽娟.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2002,1712:941-942.

护理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生理、心理均有明显变化,易患许多疾病,因此了解老年期的变化特点,及时予以心理护理,能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愉快度过晚年生活。

【Keywords】oldagethepsycho-analysispsychologynurses

【Abstract】oldageisalifespecialtime,itsphysiology,thepsychologyhavetheobviouschange,easilymanydiseases,thereforeunderstoodoldage

thechangecharacteristic,promptlygivesthepsychologytonurse,canimprovethequalityoflife,causesithappilytopasstheoldagelife.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日趋明显,这已成为21世纪各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全世界大于60岁的老人已达6亿,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亿多人,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80岁以上的人口达900余万。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环境的改善,躯体疾病得到良好的救治,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实现作为人的生活价值的最后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身体状况的减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1老年人的特点

1.1老年期认知变化: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70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1];思维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但现实生活中各国政府官员和大中型企业中的决策者大多是50岁以上,甚至70岁以上的老人,表

明思维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虽然思维速度逐渐变慢,但可以用经验、技能或专业知识来弥补。

1.2老年人的社会变化: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

1.3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由于子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楚。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拘泥刻板,速度减退,趋于保守。

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2.1焦虑紧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2.2抑郁: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认为自己对社会、对家庭没有贡献了,成了社会、家庭的负担,而导致抑郁,也有的丧偶后,一个人独自生活,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对老人缺乏关心、照顾,老人长期生活在孤独与寂寞、单调等待之中,久而久之,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而导致抑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也有的长期生活在躯体疾病的

折磨之中感到生活没有希望而采取自杀行为。

2.3沟通障碍、人际关系紧张[2]:老年人由于脑组织萎缩,脑细胞减少、脑功能减退而导致智力水平下降,记忆力减退,敏感、多疑、爱唠叨,对人不信任、斤斤计较等,造成与家人及周围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3心理护理

3.1确立生存意义、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3.2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避免“养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

余热。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3.3生活规律、适度脑体劳动: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

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3.4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总之,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身体及心理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变化特点,及时发现老年人的变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及时治疗慢性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使之愉快地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护理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婴儿的啼哭,从哭声中了解婴儿这种表达各种要求、意愿、痛苦、疾病的一种特殊语言的表达方式。方法对800例新生儿啼哭声调的高低、强弱、时间、面部表情及伴随症状进行综合判断,细心观察。结果能正确地和及时地寻找哭声中要表达的真正含意和原因。结论有效区别婴儿的啼哭,采取护理对策,利于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婴儿;啼哭;观察;护理对策

婴儿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机体的不适和要求,因此他们在出现任何身体不适或有要求时,唯一的办法就只有用啼哭(cry)这种方法来表达。如果说只为达到某种要求的啼哭,它对机体不会产生危害,这样的啼哭称之为生理性啼哭(physiogiccry)。疼痛是机体最严重的不适,如果是由疼痛引起的啼哭,或是哭声无力伴随等症状,处理不及时,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称之为病理性啼哭(pathologiccry)[1]。对于婴儿的啼哭,怎样区分生理性或病情性呢,笔者通过对800例婴儿啼哭原因观察,判断她们的需求和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共收住800例婴儿,胎龄28~41周,出生时间1h~40天,体重700~4500g,男婴420例,女婴380例。其中早产儿110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50例,新生儿肺炎112例,上呼吸道感染105例,颅内出血7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23例,新生儿窒息61例,脓疱疹40例,鹅口疮38例,尿布皮炎35例,败血症12例,肠道疾病25例,骨折7例,肛周脓肿2例,破伤风2例。

2啼哭特点的观察

2.1声调高低与强弱首次啼哭出现在刚娩出的一刻,一种很强的吸气运动,这力量足以使肺泡迅速地膨胀扩张,

哭声强而有力充满生气。婴儿不啼哭,就不能使肺脏发挥强大的呼吸功能,会导致新生儿窒息,需要紧急抢救。正常下,婴儿每天都要哭很多遍,啼哭的声调平和一致、清脆而响亮且有节奏感。情感依赖性啼哭,会将声调突然提高和渐渐减弱,伴之涕泪俱下、无精打采和懒散情绪。带有意向性的啼哭,这是一种寻找达到目的的啼哭,其声调忽大忽小,伴有蹬脚、挺胸、摇头。尖叫声啼哭多为脑部疾病所致,称之为脑性啼哭或脑性尖叫,这多见于颅内出血、核黄疸、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颅内压增高的疾病。哭声嘶哑多为喉部疾患和喉头水肿。突然啼哭不安,声调凄凄切切,面色苍白,多为腹痛引起。由于惊吓和锐利刺激的啼哭,表现为声调强烈而刺耳,拼命哭叫。当患病的前期,啼哭持续不断,时间不一;哭声细弱无力,发音不畅提示病情严重;不哭,反映病情恶化。

2.2时间、面部表情及伴随症状生理性啼哭在啼哭时间上的特点是:啼哭的时间不长,当要求满足后啼哭很快停止,不同生理要求有不同的啼哭时间。饥饿是婴儿啼哭的主要体现,发生在离喂奶前的30~60min,啼哭时闭着眼睛、双脚紧蹬,闭眼、啼哭,此时若用手指试探口唇时,会不由自主地伸出舌头做出吸吮动作,或主动将头往母亲的胸怀寻找,经喂奶后,便安静下来。进食时一会儿吸奶一会儿啼哭,并呈现痛苦表情有可能因为鼻塞、鹅口疮或口腔炎以致不能吸吮;过硬过小不能吸到足够的奶液,进食后抽出或奶嘴即啼哭,可能为进食量不足或奶嘴过大吸入过多的空气所致,如为吸入过多的空气则抱起婴儿轻拍背嗳气啼哭缓解。排便时啼哭要注意肠炎、肛裂、肛周皮炎、尿道口炎、尿酸盐结晶阻塞尿路,便秘的婴儿伴有面色涨红或用力动作。人工喂养的婴儿,如奶液浓度、温度、口渴、环境改变等原因也会像饥饿时一样的啼哭。吮奶时无力、、呛咳、发绀应警惕病情随时发生变化,停止吮吸并进行清理呼吸道奶液。因困倦而啼哭,这种啼哭断断续续、声调比较低,双眼时睁时闭,中止啼哭渐渐入睡。体表及肢体骨头的损伤,当接触其受伤的部位就发出剧烈啼哭、极度不安、脸上流露痛苦的表情。不舒适时的啼哭,当突然遇到冷热刺激、衣物粗糙不平、衣被过紧过厚、尿布潮湿、蚊虫叮咬,这类型的啼哭初时声音很大,以后逐渐变小,并有全身躁动不安。

3啼哭常见原因

引起生理性啼哭的常见原因有饥饿、口渴、睡眠不足、想睡未睡、衣服冷热不当、不当、食物冷热不当、衣被过紧或过厚、尿布潮湿、衣服汗湿、蚊子叮咬、皮肤发痒、锐物刺痛、衣服内有异物、约束力过紧、惊吓、情况变化、环境改变、排大便前肠蠕动加剧、排便困难及不良习惯(爱抱睡及昼眠夜哭)。

在排除生理性啼哭的原因外,婴儿长时间的啼哭、发病的早期和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啼哭,往往是早期病态的主要症状,常见病有鹅口疮、脓疱疹、尿布皮炎、肠道疾病、中耳炎、腹痛、骨关节损伤、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脱水热、各种感染的早期症状、颅内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胆红素脑病、嵌顿疝、新生儿破伤风啼哭具有特征性,而且是最早期出现的症状,这是因为咀嚼肌痉挛不能吸乳,出现想吃又不能吃,因而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诉往往是长时间啼哭、拒奶。

4护理对策

护理每位啼哭的婴儿,首先根据其啼哭声调高低、强弱、时间、面部表情及伴随症状等来鉴别是生理性啼哭还是病理性啼哭。在不能鉴别的情况下,则应密切观察。

对生理性啼哭的婴儿,主要是去除原因。特别是情感依赖性和带有意向性的啼哭,此时抱起婴儿,安慰稳定情绪、精神愉快、体形舒服,啼哭很快自动停止。对于那种完全不理睬婴儿的感染需求的做法,则不利于婴儿身心发育。

对于明确原因的啼哭,如惊吓、尿湿、衣被过厚过紧、衣服内有异物、约束力过紧、不当、食物冷热不当者,只要及时得到正确帮助,给予轻柔地抚摸安慰,都可有效地平抑啼哭。

由于肠痉挛引起的啼哭,可选取医用松节油外涂脐周皮肤,双手摩擦产热后,沿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数次,抱起婴儿,呈腹对腹姿势,啼哭慢慢缓解。

对病理性啼哭,则应根据引起啼哭的疾病,针对原发病灶进行积极处理,防止增加痛苦和耽误病情。在排除病理性啼哭外,或不影响病情观察下,根据医嘱适当使用镇静药物。

如果要进行各种穿刺治疗、护理动作应轻巧、娴熟,提高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5健康教育

婴儿没有语言表达力,唯一办法用“啼哭”来表示,甚至莫明其妙地啼哭,将年轻的妈妈、爸爸扰得焦虑不安、束手无策。因此,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指导家长从婴儿啼哭声调高低、强弱、时间、面部表情及伴随症状来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啼哭。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以及性格的形成,其啼哭表达的方式及内容也有变化。作为家长要掌握宝宝啼哭的特点与规律,学会将啼哭转化成与宝宝交流感情的特殊语言,使宝宝在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