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学教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新课改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等多方面的改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创新。我省新课改的实施已快两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教学思想、方法、行为是否符合了新课程的标准呢?
1.新课改中的新内容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材内容选用和设计都有很大变动。教材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地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这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另外,新课改理念还指出,化学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化学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只要与化学有关的事、物、人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我们应该按照新课标的指导,选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2.新课改中的新理念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学生的任务就是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这就导致我们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习惯。这种教育已落后于时代,学会自学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自主学习成为一个人适应信息时代的必备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知识以应付考试转变培养学生会学知识以适应社会。新课程理念提出化学课不是为了化学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对我们而言主要改教法,对学生而言主要改学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化学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我们要创设丰富的化学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我们应把教育转移到学习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3.新课改中的新过程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过程是“导课——授课——小结——练习”这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除练习这个环节外,其余三个环节主要是由教师来讲授,虽然也有提问,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但是毕竟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课堂的主角仍然是教师。新课改则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必须要有新的教学过程来适应课改高中化学教学。
为此,我提出了“自学——解疑——精讲——练习”这几个环节:
3.1 自学
我们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深入钻研教材,边看教材边思考,学生自己能答、能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尽可能从已知求得未知,要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提倡动口、动手、动脑,做学习笔记、明确重点。 转
3.2 解疑
学贵有疑。对难点、疑问可互相质疑、答疑、探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解决疑难问题,从中获得所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由于知识有限必然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这时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疑难,而是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最终引导学生解决疑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机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精讲
原则是少而精,要有针对性的点拨,重在引路的基础上讲深讲透,主要讲重点、难点、基本定义、原理、指导自学方法和技能技巧。这就改变了我们过去一言堂,运用填鸭式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新课改中的新教法
【关键词】新教材 STS内容 浅析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13—01
1、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在我国,原高中化学教材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
(1)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过分强调化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不足。(2)过分重视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强调理论,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的材料较少。(3)过多注重知识的逻辑顺序,对于学生学习的心里顺序,特别是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注意不够。(4)教材对学生主体性发挥重视不足,没有为学生主体性发展创设必要条件。
2、教材渗透STS内容的目的和意义
1987年8月,在德国基尔举行的世界科学和技术教育倾向的第四届会议上,提出STS教育的目标应包括4个方面:
(1)满足个人需要。(2)解决社会问题。(3)有助于职业选择。(4)为未来学习做准备。
3、STS的内容
不同的STS课程所追求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故它们的教学内容也相差甚远。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在基础科学教育中应该被强调的STS内容有:
(1)对于科学方法的培养;(2)对于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3)对于科学与技术差别的认识;(4)对于科学(主要是技术)在社会生活方面影响的认识;(5)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概念以及科学对环境影响的认识;(6)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7)对于在理解科学技术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的培养。
4、我国高中化学新教材中STS内容浅析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新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
(1)化学与环境保护问题: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列举了30多个与环境保护相关联的知识点,内容涉及酸雨、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等,本别贯穿在教材的必修内容、选修内容、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八种内容形式中。例如,必修一第四章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提到“酸雨”的危害;能直接破坏农作物、森林和草原;还会使湖泊酸化;还会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及电信电缆的腐蚀。在选修一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内容;改善大气质晕;爱护水资源;垃圾资源化等关于环境的内容。
通过学习以上知识可以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使他们明白:“人类属于地球,地球不只属于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修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必须树立环保以上,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责任感。
(2)化学与国防军事的联系
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实现国防现代化,这些需要化学工作者的努力。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列举了2个知识点,分别出现在必修一第三章的“科学视野”和必修2第一章“核素”中。“科学视野”介绍了“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潜水艇在紧急情况时也可用过氧化钠来供氧”;必修2内容则介绍了“考古时利用14C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2H和3H用于制造氢弹。”
(3)化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对健康的关注也是人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我们知道,用以保证人体健康的营养、药物的研究,人体中的元素对人体生理作用的研究,以及揭开生命的奥秘等,都离不开化学。
高中化学新教材关于健康方面的知识点有18个,分别出现在必修内容、选修内容等。例如选修一化学与生活中第一章叙述了“关注营养平衡,内容:生命的基础能源;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又如,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内容:合理选择饮食;正确使用药物等内容。
(4)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
必修课程中设有一个专门的一级主题“化学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课程中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生活模块的主要目的、任务和内容是: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化学与技术模块的主要目的、任务和内容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例如:必修一中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5、从高中化学新教材渗透STS知识得到的启示
(1)促进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更好的体现时展的要求。
(2)加强了化学教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
(3)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建构主义;化学课程;化学教材;模块
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包括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人教版化学教材在整个设计与编排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
一、各课程模块紧密相关,突出开放性与综合性
新的课程结构从实质上来看,“化学与生活”与“化学与技术”属于并列关系,“化学反应原理”与“物质结构与性质”属于并列关系,“有机化学基础”以及“实验化学”与其他四个模块皆属于非并列关系。此外,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关系性质也不完全相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与必修模块属于拓展应用关系;“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与必修模块属于分化递进关系;“实验化学”与必修模块属于从属渗透关系。各模块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突出了知识的开放性与综合性。
二、栏目设计丰富而全面,有效激发学习能动性
教科书的栏目是课程观的载体,栏目的内容、形式等都体现着深层次的教育理念,人教版教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如以交流讨论为主要活动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以化学实验为主要活动的【实验】【科学探究】,以查阅资料为主要活动的【科学史话】【科学视野】和【资料卡片】等。栏目设计较好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规划、启发和指导,而且这种规划、启发及指导,贯穿于课前、课上、课后各个环节。
教材栏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丰富的栏目设置强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科学探究,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乐于独立思考,为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设计了较好的引导形式。
三、逻辑结构全面而连贯,体现课程内容的整体性
教材不仅通过化学概念、原理体系反映化学学科的结构,也可以透过对化学学习情境的设计、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描述或对探究活动的设计,或显性、或隐性地反映出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较全面地介绍了化学学科的概貌、化学学科的各个分支、化学学科的整体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作用、化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前沿和发展的潜在远景、化学与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教材在精选这些内容的同时,注重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以及各模块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四、认识梯度螺旋式递进,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课程内容要和学习者发生作用,不能脱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人教版化学教材在如何将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建构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方面也独具匠心。教材以巧妙的构思激活学习者积极性,以艺术化的形式将对知识不同水平的理解分层次地螺旋式地呈现具体内容,学习者在对这些信息加工时就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和压抑,而是以非常乐意的心境进行化学意义的建构。
五、设计强调科学探究,突出知识的动态生成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描述科学概念、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不仅对于学生理解化学的过去与未来很有帮助,而且也是对化学研究方法的最好诊释和示范。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本次化学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它要求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重视科学方法教育,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教科书从三个方面来加强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一是设计专门的主题介绍科学探究,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之旅”;二是结合具体的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习有关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实验变量的控制、测定、记录、数据处理、分类、科学抽象、模型化、提出和验证假说、获得结论等,将科学方法的学习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科学知识的获得紧密结合起来,教科书中大量的探究活动都是这种形式;三是选择一些能够体现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化学史料来实施科学方法教育。
一、落实课改理念,强化高效课堂
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中,十分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积累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大胆的践行课改理念,把握化学知识在人类实际生活与生活中的需要,努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新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体验。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和谐向上,而且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例如:在教学“元素化合物”时,给学生明确这样的问题:化合物就不同元素组成的化学物质,就好比每一个学生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班级。要能找出同簇元素的结构、性质,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与此同时,还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堂中交流与讨论的时间,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自学学习能力是人各种能力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必须落实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手段强化高效课堂的构建。同时,也充分的发挥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探索课堂教学,激发自主创新
创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自主创新活动的平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如在开展化学实验时,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与指导。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实验的过程真正的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电子云”这个概念时,学生们感觉这个概念很抽象,于是就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模拟“电子云”。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认识到电子出现的情况,从而理解了所学的概念。多媒体技术能把有机化学中的一些分子的立体结构充分的展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难度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化工生产中回避不了的、有毒有害的、危险性较大的化学实验过程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使创新思维得到激发,进而养成独立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自主创新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课堂教学的创新还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模式。什么是能力?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探究知识的能力。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正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欲望促使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从而激起了求知思维。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可以给学生输出一些前馈的信息,在学生们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进行点拨。在学习过程中分散知识的难点,这样就可以降低知识难点与问题的难度。对于那些学生很容易理解的问题,尽量与学过的知识联系到一起,以巩固学过的知识。例如:在对有机化学中的甲烷、乙烯、乙炔这三种气体继续实验室制取时,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会了气体的制取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的兴趣与动手操作能力,就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氯气与氧气等气体的具体制法,来掌握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讨论,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够掌握制取甲烷、乙烯与乙炔气体的方法,从而达到使学生自学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主动的开展思考,并积极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合现行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就要结合现行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例子开展教学。心理学研究认为,好奇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开始,是人产生探索心理的诱因,好奇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具有触发与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驱力。美国大发明家爱因斯坦说:“人的能力没有天生的,只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就可以有所创造。”正是人们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的时候,往往能有新的发现、发明。在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正是科学们对新鲜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才获得了重大的发明与创造。如物理学家瓦特看到蒸汽冲动了水壶盖子,于是就好奇进行研究,从而发明了蒸汽机,解决了动力问题;牛顿对落叶感兴趣从而发明了万有引力定理。例如,在教学“氯水的漂白性”这一内容时,就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创设探索知识的问题情境:如果把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那么试液就开始慢慢的变为红色。如果继续通入氯气,溶液由红色退为无色。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学生经过讨论认为:①这是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造成的;②可能是有漂白性物质造成的。这样,在教师有意识创设好奇的问题情境的促使下,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实验教学;衔接实验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6-000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某些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螺旋上升的关系,同一知识点可能出现在必修以及某个选修模块中。然而,对学生的能力层次和教学要求存在着差异,与之配套的实验有的实验内容不同,有的内容相似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分析整套教材不同模块间相关的实验内容,有助于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有利于理解实验的教学功能,提升教学有效性。
实验教学是化学整体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必修与选修存在着相关性的实验教学中,同样要遵循教学的层次性与递进性,并依此原则来处理实验衔接问题。根据教材中的实验衔接特点和教学实践,可以将上述相关性实验分为如下衔接类型。
1 《化学1》与《化学2》的衔接实验
两册必修教材实验衔接内容主要集中在元素化合物部分,虽然实验内容大同小异,但实验设计的意义不同,所以教学侧重点也应不同。
案例1:钠镁铝等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及教学处理
《化学1》和《化学2》都有钠、镁、铝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内容,在两册教材中,实验内容相似但能力要求与教学功能不同,在教学时应避免简单的重复,要把握好两者的衔接关系。
在《化学1》中,钠、镁、铝等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是为学生初学物质性质服务,意在通过这些实验来探究相关物质的性质,从而自主构建知识。针对学生能力和已有知识基础,教学重点应置于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正确描述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或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探究,把实验现象与物质结构相结合,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在《化学2》中,实验主要内容相似,但编排方式与教学功能则存在差异。在《化学1》中,这些物质性质的实验是相对独立地为探究学习物质性质服务,而在《化学2》中,这些实验是综合起来为探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为学生构建元素周期律服务。在教学时,需注意其教学功能已发生了变化,其核心是探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物质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教学应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并对实验现象从结构及原理上进行解释,对钠、镁、铝的性质实验进行比较并与元素的原子结构、所在周期表位置等因素综合起来,从而得出元素周期律关系。
2 各模块与《实验化学》之间的衔接实验
《实验化学》在必修的基础上分专题以课题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凸显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其中实验内容的选择是多方位的有的‘再现’必修教材中有过的实验有的来《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等选修教材,还有的则是独立于各模块教材的“新”内容;从教材发展的纵向来看,有的实验保留了传统教材中的经典实验,有的则属于创新性实验。
然而,由于在必修教材中没有像传统教材那样安排相对独立的学生实验课,必修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容易授课时紧张等因素的限制而常被处理成教师演示实验,把学生实验的教学任务安排到《实验化学》中,而到了《实验化学》教学时,又由于学校实验室资源紧张等原因无法集中落实实验活动,容易把实验教学演变成讲授实验,从而在事实上削弱了,比学实验的教学。因此,要处理好各模块与《实验化学》之间的实验衔接教学,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应有的功能。具体可作如下处理:
一是“下放、分散”《实验化学》中的部分实验内容到各册教材中。对于某些内容与相关模块教学联系紧密、技能要求不高的实验内容,可将实验教学、学生实验活动与相关模块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案例2:《实验化学》专题4“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的教学处理
《实验化学》专题4“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实验内容与能力要求与《化学原理》专题2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相近,为减轻《实验化学》教学时的实验室压力,并避免简单重复,可以在《化学原理》中组织教学,将学生实验操作分解渗透到《化学原理》相应单元的学习中去,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提升对这些概念的理性认识。
与之相似的实验内容还有:《实验化学》专题2课题1“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安排到化学1专题3,以达到探究或巩固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教学目的;《实验化学》专题5课题1原电池、课题2电解与电镀安排到《化学原理》专题l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中;《实验化学》专题2课题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安排到《有机化学基础》中组织教学,以达到选修模块教学中增强学生实验活动,分散实验化学集中教学时实验室的压力,相互强化的同时又能节省教学用时。
二是“提升、强化”各册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到《实验化学》中来。这些实验内容要求较高,不属于其他模块的教学重点却又是化学实验技能的重点,不应处理成“一步到位”,而宜分层实施逐步提升。
案例3:《化学1》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教学处理
高中学生初次接触“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是在《化学1》专题1第二单元,此时,学生的化学知识不多、不系统,渴望学习新的物质性质。鉴于该部分涉及面宽、内容复杂,学生一时难以掌握。根据课程标准对此要求不高的特点,对有关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实验技能不宜在必修教学时过度追求,只要求学生观察教师实验演示,在“理论层面”上知道其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及应用,在《实验化学》专题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再进行提升与强化。
相似的情况还有:《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1“牙膏和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课题2“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虽然其知识基础在于必修,但其实验探究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不宜安排到必修教学中,而应在《实验化学》模块教学时进行提升与强化。同理,专题7课题2“阿斯匹林的合成”也不宜安排在《有机化学基础》中,而应处理成单独的实验活动进行强化。
3 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衔接实验
除了《实验化学》中相关衔接的实验之外,还有许多实验存在着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衔接关系。从知识与能力层次上来看,必修与各选修模块存在着相互衔接与螺旋式递升的关系,与之配套的相关实验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因此,处理好必修与各选修模块之间的衔接实验教学,关键在于对不同模块中相同或相似实验内容要求的分层把握,既防止在必修教学时过度拓展,又要防止在选修教学时简单重复。
案例4:乙醇性质实验的教学处理
乙醇性质实验分别在《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中出现。
《化学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中“乙醇的性质”对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仅限于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乙醇跟钠反应、铜丝催化氧化的实验现象,通过比较水和乙醇结构正确书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宜拓展到其他性质实验与结构分析,为后续学习预留接口。
《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烃的衍生物“乙醇的性质”是针对理科学生的,要求学生从有机物的结构认识物质性质,分析物质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乙醇跟钠反应、乙醇催化氧化,结合乙醇分子结构分析断键情况,从而建立起官能团决定有机物性质的学科思想。教学时,还可以拓展乙醇跟钠的定量实验分析断键情况,探究醇的通性与特殊性,从而深刻认识醇的分子结构与性质。
《实验化学》在专题2课题2中安排“乙醇和苯酚的性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醇羟基和酚羟基的性质异同。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等活动,达到迁移应用、深化认识、比较不同基团对羟基性质影响的教学目标。
同理,必修与选修衔接实验教学的知识背景、能力要求都存在着差异与衔接关系。在教学上,需要把握好两者不同的层次要求,必修时要控制实验内涵的深层挖掘,防止一步到位而加重学生负担。选修教学时要针对修习学生基础与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做好与必修的衔接与合理拓展,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