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来看,在本工程深基坑项目施工作业的实施过程当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技术性难题:第一,本工程深基坑开挖作业区域处于两条城市交通干道以及地铁线路的交叉位置,与地铁9#线盾构边线距离较短,最近距离为24.36m,与北侧中山二路同样距离较短,最近距离在13.96m左右。换句话来说,若深基坑开挖施工过程当中产生过大的变形问题,则势必会对深基坑周边的地铁运营,城市交通运营,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再加上本开挖区域内分布有多种类型的城市管网,且协调复杂,若不对其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则将会对整个深基坑施工造成非常不利的干扰。第二,本工程深基坑开挖作业开展期间,受到地铁建设运营的影响,在工期安排上比较紧张,大地板浇筑,土方开挖等工作环节的时间消耗受到了明显的控制。
二深基坑施工技术分析
考虑到本工程中深基坑施工作业实施期间所处的周边环境条件比较复杂,且工期紧张,施工过程当中存在大量的干扰性因素,由此给深基坑施工作业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以及比较不利的影响。在选择施工技术方案时,需要非常的仔细与谨慎。本工程中,最终选择套打连续墙、搅拌桩配合高压旋喷桩以及压密注浆处理的施工技术方案。选择该方案的主要优势在于:从技术上来说,传统的深基坑施工方案不同程度上存在围护体数量较多,占用面积较大,对土质要求较为严苛,基坑变形质量可控性差,施工难度大,工期长,基坑变形问题严重且潜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而本工程中所选择的施工方案则能够确保深基坑结构受力的合理性,对变形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整体来说性能安全且可靠;从过程中安全性上来说,本方案开挖过程当中由于遵循了分层、分块的基本原则,同时对开挖区域进行了单元划分,对施工投入进行了科学有序安排,因而对本工程基坑围护的安全性提供了有效保证;从工期上来说,采用平行施工的方法,多台成桩机械同时施工,在土方开挖阶段应用盆式抽条挖土与盆边抽条挖土相结合的方案展开开挖作业,将混凝土浇筑试件控制在24h内完成,工序安排合理且紧凑,最大限度在满足质量、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快速施工以达到节约工期的目标。本方案实施期间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围护结构技术方案
围护结构施工期间遵循以下工作流程:首先套打连续墙两侧截面积为650.0mm的三轴搅拌桩,然后进行地下连续墙的施工作业,然后在施工截面积为850.0mm的钻孔灌注桩,再完成连续墙内侧截面积为850.0mm的三轴搅拌桩以及截面积为700.0的两轴搅拌桩,最后最高压旋喷桩以及压密注浆处理。
2)开挖技术方案
本工程深基坑开挖作业实施期间遵循分层、分块、留土护壁、对称、同时限时开挖的基本工作原则。根据设计方以及周边工程施工方的要求,将靠近地铁8#线的一侧自基坑开挖至第二道混凝土浇筑作业的时间控制在16h内完成,其他部分的工程则在24h时间内完成。根据较为紧张的工程施工要求,开挖期间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可以概括为:将本项目中一期基坑划分为A、B两个独立的开挖工作区,A工作区应用盆式抽条挖土方案开挖,B工作区应用盆边抽条挖土方案开挖。开挖完成后及时进行混凝土支撑工作。根据分区标准对支撑浇筑时间进行合理控制。
3)混凝土浇筑技术方案
本工程中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采用亚硝酸钠加氯化钠复合抗冻剂的抗冻混凝土作为浇筑混凝土,其目的是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浇筑期间,首先用钢管在已经绑扎的钢筋间距内将顶板以及梁钢筋下存在的霜雪剁散,然后在地下室1层内按照250.0m2的间隔距离设置加温点,升高室内温度,使其达到8.0~10.0℃标准,然后应用二次振捣方法对表面泌水进行排除,提高混凝土整体抗拉强度。充分振捣后通过覆盖薄膜并加垫保温毯的方式进行养护。
三环境保护技术分析
1对既有建筑的保护技术分析
针对本深基坑西侧与地铁9#盾构边线间隔距离过短的问题,在本项目施工过程当中使用水泥土搅拌桩墙法进行加固处理,原维护桩体结构与桩基之间则通过压密注浆的方式进行土体固结处理,以达到稳固建筑结构的效果考虑到本工程中,商业裙楼部分与既有居民楼相邻,采用条形基础施工,埋深深度按照0.8m标准进行控制,共设置6根框架柱,测定其与基坑边线的最小距离不足2.5m。针对这一问题,在本次深基坑施工作业实施期间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采取两个加固方案:一是在条形基础下打设压密注浆孔,共布置15个孔位,打孔深度按照18.0m进行控制,做压密注浆加固处理;二是在每根框架柱下打设低压旋喷钢管桩,共打设10根(2~4根为一组),打入长度按照18.0m标准进行控制,每根低压旋喷钢管桩内喷入2.7m3单位浆液,然后将每一节6.0m长度的钢管压入地基内,借助于扩头装置将截面积为50.0mm2的小孔扩大至400.0~600.0mm,至上而下达到预定深度,最后在原基础与钢管结构之间做封端处理,发挥此类桩体结构较大的承载力优势,同时兼顾环保经济方面的优势。
2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技术分析
环保理念的提出是现代建筑施工的新准则,也是保证建筑项目工程收益最大化的基础。考虑到大型深基坑项目施工的各项投资较多,竣工后的处理工作不当将会给现场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因此,在施工期间就需要关注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以实现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期间应当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深基坑开挖中常见土堆过多的现象,对周边环境有不良影响。因此,针对深基坑开挖期间产生的土壤,施工方需要尽快组织安排车辆将其运到施工场地外,尽量避免现场形成过多的土堆。同时,也需要做好对机械设备的保养管理工作,杜绝因漏油等问题造成土壤环境被污染。第二,分部或分项工程作业完成后,施工方需要安排专业人员对现场材料进行回收处理,对施工期间所产生包括塑料品,以及化学剂在内的各种废弃物,需要回收并对有价值的部分做二次回收处理。通过二次回收的方式达到降低成本消耗,更高利用资源的目的。第三,要求施工作业人员根据深基坑开挖期间的具体情况,对基坑内部力度较小的位置进行支护稳定,对监护范围选择基础托换、结构补强、地基加固等加固处理。
四结语
[关键词] 环境会计 审计规范 信息披露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披露形式不统一
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缺乏相应的规范,企业间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披露形式。环境会计信息零乱地分布于企业的年度报告之中,没有固定的披露位置。董事会报告、会计报表、报表附注等,究竟哪一种才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标准披露形式,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条文加以说明。理论界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两种形式,即补充报告和独立报告,虽然如此,补充报告和独立报告尚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应用于实践,而且,补充报告和独立报告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仍然不够成熟缺乏统一的披露形式,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显得杂乱无章,致使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很难找到所需环境会计信息。因此,我国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统一的披露形式,这也同时要求国家建立相应的规范。
2.环境会计信息界定模糊
虽然环境会计的研究己经有一定的进展,但是我国环境会计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界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定义没有统一,缺乏明确的规定。而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定义做出明确的规定,甚至没有正式将环境会计信息一词列入法律法规中。由于环境会计信息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环境会计信息究竟是什么,哪些信息属于环境会计信息,哪些信息不属于环境会计信息,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国家对其的范围界定很模糊。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但是究竟哪些信息是环境会计信息,企业之间也没有达成共识,对环境会计信息没有进行单独的披露或说明。可见,目前我国对环境会计信息的界定仍然很模糊。
3.批露主体不明确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是企业的责任,国家的政府部门也有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义务。在这方面,我国没有明确规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体,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体不够明确。而在论文研究的众企业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相对侧重于有环保工艺、环保设施的企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多。
环境会计信息是指与企业相关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方面的会计信息。企业的生产经营是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等。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更加息息相关。为了生产与发展,企业的生产过程、员工的生产生活过程等时时刻刻都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破坏环境。为了满足国家的环保要求,企业也将采取各项环保措施,如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硫若浓度过高将会污染空气,国家对二氧化硫规定了排放标准,因此,企业将会为降低二氧化硫浓度而设置环保工艺,购置消除或转化二氧化硫的仪器或设备。那么,究竟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体是谁,是所有的企业,还是部分特定的企业,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理论界也没有明确的统一答案。故而,目前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体仍然不够明确。
4.自愿性披露的企业少
自愿与非自愿的判断中,主观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有些企业是否出于真正的自愿披露很难简单下定论,如倍受关注的污染严重的行业中的企业,他们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可能出于国家环保要求提高的压力,也可能出于社会公众对环保高要求的压力,还可能出于企业自身的环保责任的考虑。
在环保法规中,除了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国家也只是鼓励企业披露环境信息,而其他法律法规中更加没有提及。因此,目前,我国还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必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故而,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大部分都是自愿性披露的。而我国上市企业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所占比例己经很小,而自愿性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见,其所占比例就更小了。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于以上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1.缺少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强制性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只有环境保护法规对环境信息的公开做出了专门的具体的规定,但那只是对环境信息的规定,对环境会计信息并不适用。会计法规中对环境信息的规定零散,无规律可循。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缺乏强制性的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会计等法律法规都是自成一体,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内容涉及.而环境会计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单一的环境法律法规或会计法规是无法对其起到强制性的规范作用的。因此,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建立专门对其进行规定的强制性的法律法规。
2.缺少环境会计信息的会计规范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需要相应的会计规范。环境会计信息也是一种会计信息,它的披露需要一定的形式,而要使信息使用者方便地找到环境会计信息,它就需要统一的披露形式,这就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会计规范。我国会计规范对环境信息的要求少之甚少,企业根本没有规范可循,是否披露、怎样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只由企业自己选择。因此,我国需要建立环境会计信息的会计规范。
3.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乏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对环境保护逐渐重视,但是人们仍然没有在行动上付出实践,环境保护意识仍然很淡薄。人们对于环境信息己经不够关注,对于环境会计信息就更加忽视了。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致使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很缺乏。
4.企业对短期利益的追求,缺乏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愿望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很多企业都只关注短期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发展。企业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使其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忽视了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长远利益,从而也缺乏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愿望。
5.环境会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监管制度
环境会计是一个新领域,环境会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环境会计缺乏法律法规的制度保障,环境审计尚未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监管制度。
三、完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措施
1.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规范
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审计部门的监督,需要建立审计规范,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需要环境审计部门的监督,也需要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规范。
环境审计是对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验证、核实和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以审计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过程。环境审计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使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真实、可靠的环境会计信息,有利于他们了解和监督企业的环保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利于他们根据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做出相关的决策。为了保证环境审计的质量,为了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规范,对环境审计工作的进行做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有利于环境审计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规范是必要的,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实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奖惩制度
我国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建立了一定的奖惩制度,但是缺乏环境计信息披露的奖惩制度。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奖惩制度,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税收的优惠政策、政府给与的环保补贴、环保基金、排污费、境污染罚款等,它们在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企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企对环保设备、环保工艺的投资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见,奖惩制度的建立是很必要的。
3.加大宣传力度培养社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加大力宣传,可以提高企业利益者的环保意识,使其不仅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时关注企业的环保形象、环保经济行为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培养社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当大多数的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时,便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将会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加强环保部门和会计部门的沟通
环境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研究需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也需要会计方面的相关知识。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环境保护和会计两个方面知识都具备的人员,要真正实施环境审计,建立环境审计相关部门,必须加强有关人员的环保知识、会计知识、审计知识的综合能力。在环境审计部门建立之前,加强环保部门和会计部门之间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真正具备环境会计知识的人员才能够真正胜任环境审计的工作,才能监督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因此,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监督制度,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推广执行需要大力加强环保部门和会计部门的沟通,培养出环境会计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江涛:关于企业环境会计问题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6(7)
关键词:企业环境信息,污染严重企业,上市公司,强制性公开
2007年4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进行了全面具体和可操作性的规定。4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对环境信息公开进行了进一步、比较全面和具体的规范。该《办法》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后,有关部委的第一个配套信息公开法规,它明确了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程序和责任,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要求环保部门必须在职责范围公开环境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行政许可与行政审批等方面的环境信息。《办法》将环境信息公开分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并且设立专章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进行了规范,提出了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即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如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的企业,国家强制要求公开包括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超总量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对非污染严重的企业,国家则不作强制性要求,但鼓励自愿公开。
该《办法》是依据企业的污染程度来决定是强制公开还是自愿公开。这种方法对提高企业降低污染的自觉性,加强公众的有效监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需要对数量众多的企业进行鉴别判断是否属于污染严重企业,所以相对成本较高,可操作性相对差些。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过渡时期,用于环境保护的人力和财力非常有限,因此,笔者尝试从企业性质的不同来分类,认为当前我国应该对上市公司提出强制公开企业环境信息的要求。免费论文参考网。
一、当前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 ----上市公司
当前,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应当限于上市公司。因为:
1、我国上市公司涉及的行业众多,但以环境敏感型行业居多,如能源、化工、食品、制药、造纸、汽车制造、电器、高科技等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也往往是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抓住了上市公司也就抓住了绝大多数污染严重的企业。随着环境标准的提高和环境监管的加强,这些行业的未来发展受环境法规和环境政策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环境风险日趋增加。据调查,新的环境法规可能使企业产生的潜在的环境负债,而企业一般倾向于低估可能发生的环境负债。[1]这表明,企业环境信息对投资者、债权人和一般公众的意义越来越大。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它必须首先进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2、上市公司作为企业当中较为先进和发达的组织,对公众、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影响尤其突出,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更多。
3、推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企业的污染程度和经济实力加以区别对待。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要求所有的企业都同时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如果不加以区分,要求所有企业进行环境信息公开,不但不利于企业的成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将上市公司作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也是一种符合科学的办事方法。
4、我国的法律法规对上司公司的环境信息公开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为上市公司进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提供了操作性的保障。如《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86条提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中国证监会1997年的“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一号<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 》的通知”和1999年的“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法律意见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修订) 》的通知”也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作了要求。
二、上市公司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
上市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主要对象是环境管理机构、投资者与债权人和公众。因此,公开的环境信息必须能满足管理机构、投资者与债权人和公众的要求,为此,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应主要包括:
(1)满足环境管理机构要求的环境信息。免费论文参考网。这方面的环境信息主要有:①有关于企业的环境法规执行情况和环境质量情况。环境质量信息包括: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率、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有毒有害材料的使用和保管情况、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对厂区绿化率等。②治理和污染利用方面的信息,包括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情况、污染处理能力、企业所建立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污染物回收利用情况、企业的环境方针、企业制定的环保规定、职工环保培训情况等。
(2)满足投资者与债权人要求的信息。这部分的信息侧重于经济方面,主要指企业环境活动对公司财务的影响方面的信息,包括环境收益、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费用。环境收益是指企业在治理环境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包括利用“三废”生产产品的净收益,转让排污权的收益,以及因有效治理污染而少征的税费和环境改善奖励等。环境负债主要是指企业各种环境行为造成的现实的或潜在的重大债务,如因为环境损害而承担的赔偿等。环境成本与费用是指为维护和改善企业环境行为而支出的各种成本与费用,主要包括环境治理费用、环保资本性支出金额、环保营运费用和补偿费用等。
(3)满足公众要求的环境信息。这部分的信息侧重于环境保护方面,如污染物排放情况(包括污染物的浓度和种类)、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率、有毒有害材料的使用和保管情况以及发生危害时采取的相对应措施、重大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等。免费论文参考网。
三、上市公司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模式
为增强企业环境信息的可比性和可利用性,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公开的模式作规定。一般地,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可以分为补充报告式和独立报告式。
(1)补充报告模式指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报告内容的方式公开企业环境信息。因此,补充报告模式可以起到弥补现行财务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不足的作用,使现行财务报告日益完善。补充报告模式可以在财务报告的以下三部分中对公司环境信息进行公开:对于可以以价值形式体现的环境信息可在报表中公开;对于无法以价值形式体现的环境信息可以在报表的附注中公开或在情况说明书中公开。①在报表中体现。可以以价值形式表现的环境会计信息可以在相关的财务报表中公开,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环境资产”、“环境资产累计折耗”,“固定资产”帐户中设置“环境治理设备”明细帐,“待摊费用”下设“待摊环境费用”等科目专门核算。在负债方,“环境负债”帐户中设置“应付环境补偿费”、“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交环境资源税”,在“实收资本”下分设“环境资本”帐户,提取“环保基金”做为“盈余公积”的一部分。另外,“未分配利润”中也应设立“未分配环境利润”。在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之后,非常项目之前,可综合列示一项“环境收入与支出”,主要包括:环保设施的折旧费用,环境机构及人员的常规性费用,排污费等与本期相关的费用和收益。[2]②在附注中体现。对于无法用价值形式表现的环境信息应当在报表附注中体现,这类信息主要包括:重要环境会计政策,如环境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政策,环境收益的确认政策;环境会计变更事项,包括环境会计方法的变更、会计估计的改变等。在企业根本无法全部或部分地估计环境负债的金额时,上市公司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无法估计的理由,并公开导致无法估计环境负债的事实。在现金流量表的附注中说明因环境预防和治理而造成的本年度的现金支出净额。③在情况说明书中体现。在附注说明中公开的是有上市公司非价值形式的环境信息,其余的环境信息可以在情况说明书中体现。主要应包括:企业对环境损害情况及其治理措施,企业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企业治理环境的长远目标及行动,环保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企业对国家环保政策的执行情况,主要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环境质量的达标情况,废弃物的利用情况,员工的环保教育与环保制度的建立情况。
(2)独立报告模式是上市公司以相对独立的报告形式全面公开环境行为及其影响的模式。它是独立于公司财务报告之外的一种信息公开方式。它比补充报告模式要完整、综合、全面。独立环境报告模式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再循环使用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包括环境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治理准备金、环境收入等)、环境业绩信息(环境治理与投资、奖励等)、环境审计报告。[3]可以编制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收支明细表、环境损益表、环境质量表、污染物排放和治理一览表等,详细公开公司环境资产、负债的变动情况和环境活动的收支情况,全面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公众等的环境知情需要。
相比较而言,前者更要依靠环境会计准则进行规制,但是,我国目前缺乏环境会计的具体准则,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中规定上市公司统一采用独立环境报告模式报告环境信息,以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需要。当前,由于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主要还得依靠政府,政府环境管理在宏观环境管理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企业环境信息除了向政府部门报告以外,还应当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一部分,一年一度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公众公开。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要求上市公司在公司网页上将企业环境信息连同财务报告一起公开。
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保障
为督促上市公司及时履行义务,确保企业公开的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除了要运用《办法》中责任方式之外,还应加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保障。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的两个方面着手:
(1)应加强国家环保部门和证监部门的合作监管力度。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主要由证监部门监督,而环境信息的公开主要由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进行监管。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公开的监管较复杂,涉及到较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环境科学专业知识,需要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和证监部门的通力合作。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方面的经验,首先由国家环保总局根据现行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结合现场检查确定重点污染企业名单、重大环境违规企业名单,然后定期向中国证监部门公报,由中国证监会对列入名单的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信息公开监督,并对没有进行按要求公开企业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进行必要的处罚。
(2)实行企业环境信息的审计。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不管是采用补充模式还是采用独立报告模式都含有环境会计信息。为了对企业的公开行为进行监督,保证企业公开的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对它进行审计、监督。环境信息审计是一种对企业公开的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验证、核实和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向环境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公众公开的过程。[4]
参考文献:
[1]王华,曹东等. 环境信息公开: 理念与实践[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2]周汉华. 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3]李亚群,蒋昕.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J]. 四川会计, 1998,(11)
[4]李奇伟,王超. 略论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J]. 巢湖学院学报, 2004,(2)
[5]安庆钊. 环境信息披漏模式探析[J]. 经济经纬, 2004,(2)
注释:
[*]潘书宏(1977-),男,福建龙岩人,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宪法和环境法学教学与研究
[1]李建发,.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会计研究,2002,(4):46
[2] 牛冬梅,陈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34
[3] 李建发,.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会计研究,2002,(4):50
[4] 李建发,.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会计研究,2002,(4):50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海尔集团
引言[1]。其中,传统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哈佛大学Adolf A.Bberle以及诺贝尔得主Milton Friedman等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或者企业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尽可能高效率的使用资源,以增加利润为主要目的[2];Oliver Sheldon和E Merrick Dodd等人认为企业既有盈利功能,又要承担利润最大化以外的社会服务功能[3];在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观点的影响下,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企业经济和社会公益二元企业目标[4];我国学者卢代富从法律角度认为,将企业社会责任简约化
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社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把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共识[6]。1999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号召公司遵守的社会责任中,就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包括:企业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鼓励无害环境科技的发展与推广。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
2 海尔集团概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截止2009年底,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企业文化论文,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经发展为大规模的跨国集团企业。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全球市场占有率5.1%,海尔冰箱和洗衣机分别以10.4%和8.4%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排名第一。另外,海尔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
3 海尔在推动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
从物质流的角度分析,加强海尔家电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加大清洁生产力度,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再循环利用。家电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包括资源获取、生产领域、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等,图1。通过物质流分析,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把握物质消耗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材料及能源的采购、节约、循环利用等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强化环境管理,降低各环
图1 海尔家电生命周期全
近年来,海尔集团一直致力于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视角贯彻“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经营、绿色服务”的清洁生产思路,2008年国内40个事业部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并向低碳模式转型,表1,海尔通过建立ISO14000清洁生产验收,环境管理体系提高了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表1 近年来海尔清洁
时间
进展
2003-2004年
下属的能源动力公司和家用空调事业试点清洁生产
2005年
制定清洁生产工作方案,有质保公司牵头在全集团内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2006年
海尔企业部29个事业部一次性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2007年
海尔企业部34个事业部一次性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通过优秀率达到90%
2008年
海尔国内40个事业部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2009年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于 2008 年5 月1日正式实施。该办法鼓励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信息公开,并对公开内容、方式以及奖励方式等做了说明,为企业开展环境信息公开、接受公众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海尔从2005年起连续五年《企业环境报告书》,从环境管理、环境目标、环境绩效、物质流分析等方面将相关的环境信息真实地传达给社会,同时也详细介绍了企业文化、产品质量管理等背景信息,环境报告的编
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52 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企业文化论文,制定行业及其他标准 425 项。海尔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最多的家电企业中国。2008 年 12 月 31 日,《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2009 年 1月1 日实施,这是国内首次以地方标准的形式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行为。《指南》提出了编制企业
3.3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包括企业的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11]。过去企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靠技术引进、抓住市场机遇,自主创新所贡献的成分较小。现在,企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是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企业就不可能快速发展。目前海尔正在着手两个方面的自主创新:一是产品创新;二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环保、节能的重要手段,作为奥运史上唯一成套白电赞助商,海尔响应这一理念,在
3.4 逐年增加环保投资,优
环保资金的投入、使用、管理对于环境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12],企业环保资金的投入对于企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海尔在环境管理方面投资 38 万元,在污染防治方面投资623 万元,在节能降耗方面投资 355万元,其中环保配套投资500万元,改善工艺设备资金350万元。环境管理投资主要是定期参加山东省和青岛市组织的各种环保培训,掌握最
综上所述,企业是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节能减排、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微观主体。海尔集团向世界展示了其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产品开发和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负荷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对于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和社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不断加强环境管理,降低环境负荷有重要的意义。海尔在推进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污染物减排、环境友好产品开发和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等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海尔集团是中国企业适应全球化浪潮的成功典范,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提供案例支撑。
新环保政策和环保动态;聘请专家对内部环保工作人员进行环保培训;督促员工学习政策法规和国际先进的环保技术,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污染防治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环保配套投资、日常监测费、废气排放费等。节能降耗方面投资主要是改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耗物耗、节能降耗宣传费用等。
化环保投资流向
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等环节实现全流程“绿色”环保。在节能方面,南海意库项目的整体方案比同类建筑节能 70%,其中海尔磁悬浮中央空调为其贡献了40%的节能效果。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管理创新主要是指环境管理创新,海尔较早的确立了提高环保意识,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全体员工的环境管理方针企业文化论文,在积极推进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基础上,开展绿色经营活动,全面打造绿色海尔,逐步推进环境保护制度化。
全面打造绿色海尔
环境报告书的原则、基本要点、工作流程、内容框架及指标等级,从企业概况、环境管理、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等 6 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信息。海尔参与编制了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更好的推广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制,有助于公司的内部管理,也有助于社会公众对公司的监督,更为公司实现良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0],有利于完善政府积极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和企业自主环保的三元环境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另外,利用广交会、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北京国际科技电子博览会等一系列会展中,积极的展示绿色环保家电、节能家电等以增进与顾客环境信息交流。
【关键词】内部环境审计;环境责任;环境会计;环境审计准则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创造了史前无与伦比的财富,然而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导致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截至2011年12月底,国家环保部2011年受理环境污染案件超过1500件。严峻的环境形势已迫使全球共同应对。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等先后“难产”,加之加拿大的公然退出《京都协定书》协议成员国,全人类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发达国家的责任缺失、迟疑消极,南北阵营的意见不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低碳减排指标的权衡,以及发达国家试图用海外减排充抵国内减排的漏洞等巨大的挑战。加之伴随环保事业的深入开展、环保资金投入的加大,以及环境管理领域的拓宽的诸多背景下出现的,在环境管理监督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突出意义,环境审计就孕育而生,而作为环境审计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环境审计也不容忽视。此外,当前在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制度缺失的背景下,各地出现了令人提心吊胆的环境污染事件,例如紫金矿业的污染泄露、康菲漏油事件,接连不断的瓦斯爆炸事件及哈尔滨钢铁公司氧化碳泄露等事件,企业开展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迫在眉睫。但是,我国环境审计尚处在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目前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合规性审计,即主要鉴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了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规定标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上交了各种费用等。而对国务院所属的环保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对国家在国际履约方面进行审计监督、对政府环境政策进行审查监督等内容,基本上是空白。环境审计的作用主要是限于消极的防范,远未起到环境审计应有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客观地说,我国目前的内部环境审计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无论是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目标,还是审计方法,均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尤其是开展对上市公司进行有关节能减排、自然资源、环境披露的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旨在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提升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本文基于低碳背景下探讨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措施,旨在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实施和发展提供借鉴。
二、内部环境审计理论分析
国内外对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CIA,1997)认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据此,管理部门可确定组织的环境管理系统在确保组织的经营活动符合有关规章和内部政策的要求上是否充分。”汤亚莉、刘星(2005)认为,企业内部的环境审计应该是:“对企业在执行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同时不破坏自然与社会环境方面的行为和成效的评价。”郑晓青认为,内部环境审计应该是:“由组织内部设立审计机构或专门审计人员执行的环境审计活动。”格兰特.莱杰伍德指出:“环境审计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创新能力,而且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储存、营销等各个方面。据此对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主要是基于传统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未能全面包括内部环境审计的种类。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D SAI)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印发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内部环境审计应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但现有的定义只反映了其中一个或两个类型。其次,没有准确描述内部环境审计的对象。第三,传统内部环境审计并未将一些环境指标因素考虑在内,只是单纯的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未能结合包括空气质量、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企业机器设备产生效应节能低耗等内容。
基于此,笔者认为内部环境审计应在传统内部审计基础上,结合内部审计的构成要素和内容进行全面剖析,内部环境审计主要应包括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主体、对象、依据及本质等要素,内部环境审计是基于环境会计下对企业日常相关活动中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涵盖依法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业务审计、加工、保管和处理设备审计、污染和防止污染审计、加强环境责任审计和产品审计。。内部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协调企业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内部环境审计的一般目标是监督企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并对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内部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是对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一般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内部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有内部审计师和环境审计师,随着环境审计制度的完善,这两者将逐步合二为一。内部环境审计的对象是指实施内部环境审计企业自身承担的受托环境责任。内部环境审计的依据主要包括:环境相关事项的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方法标准等各类国家环境标标准、企业的各类环境管理政策和计划等。对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此观点主要侧重于审计的检查职能。
三、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就目前我国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实例鲜而有之,据统计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企业不到30家,且我国企业目前大部分是进行合规性审计,内部审计中缺乏环境审计,环境审计中缺乏内部审计,内部环境审计难以成为推动内部审计中环保责任的指挥棒,最终导致企业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环境审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受制于我国目前的现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悖、中央政府强制执行环境审计与地方政府自身利益诉求相冲突)和企业领导者的重视程度,加之当前国内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绩绩效评价体制难以成为在实务中推广的重点,从而导致内部环境审计难以取得突破。鉴于此,笔者试图探寻阻碍内部环境审计发展的因素所在,以便能为企业日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政府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意识淡薄,加之我国政府对环境审计的忽视和缺失,例如: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康菲漏油、煤炭瓦斯爆炸、四川水污染、广西镉污染事件等。这些事件的频频发生,原罪在于地方政府经济收益诉求、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利益链条的相互勾连,地方政府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要求与周边区域环境要求冲突(区域外的外部负效应)导致企业行为与环境公益诉求冲突,地方政府对环境监管和保护强制力度不够。此外,由于政府的不作为和未能采取强制性措施对企业提高环境保护要求,以致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漠视,自然内部环境审计也就得不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企业领导和内审人员对环境审计意识薄弱,企业考虑的是当前的显性收益,忽视长期的未来的隐性环境成本,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形同虚设。以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为例,其主要污染泄露原因在于:一是企业防渗膜破损直接造成污水渗漏;二是人为非法打通6号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致使渗漏污水直接进入汀江。经调查,因设在企业下游的汀江水质自动在线监测设备损坏且未及时修复,致使事件发生后污染情况未能被及时发现。以上是紫金矿业公司领导者对环境保护的忽略。
第二,内部环境审计缺乏企业管理层的有力支持。企业管理层出于对企业的种种考虑,如管理层对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考虑,如果实行内部环境审计相比传统内部审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大得多。因此企业管理层出于公司利润和自身业绩利益诉求难以自发进行企业的内部环境审计,在实行环境审计的力度上有失偏颇,原本该自主推行的内部环境审计由于缺乏管理层的有力支持而失去活力和动力。内部审计对管理层完善公司治理有积极作用,但内部环境审计却对管理层业绩和自身利益作用甚微。与此同时,现行政策环境下缺乏对企业强制执行内部环境审计的要求,加之内部环境审计是为了监督企业及与环境相关的部门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管理者不能直接对企业的各个事项和过程加以控制,因此未能推动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据统计我国有700个工多万个企业和生产单位,而其中70%的环境污染来自于工业企业,且管理层坚持要实行内部环境审计的企业非常之少。
第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后劲和推动力。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渐完善,对环境污染的处罚越来越大,企业如果不消灭污染和遵循环境保护法规,就会面临环境诉讼风险和罚款,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甚至被迫停业,因此企业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关于环境审计的规定主要是以政策的形式出现,而在法律层面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自1994年8月《审计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审计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无论是2006年修订后实施的《审计法》、2010年修订后施行的《审计法实施条例》,还是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审计准则》,对环境审计都只字未提。虽然审计署积极推广环境审计,并于2011年8月成立了环境审计专业委员会,但由于环境审计准则的缺失,导致了哈药总厂、云南铬污染事件等频发。可见,我国环境审计的实施尚缺乏足够的、直接的法律依据。尽管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并没有对企业的环境保护造成外部压力,环境问题未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压力,企业也就没有必要加强环境管理、实施内部环境审计,因此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对内部环境审计实施的推动力不足,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惩戒力不强,很多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惩罚措施只是形式上的,极少对主要负责人追究责任,执法不严。很多地方出现“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企业宁愿受罚也不愿花钱治污;某些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惩治力度不够。
第四,内部环境审计缺乏完善统一的标准。我国新准则规范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仍散见于不同准则之中,缺乏系统性,环境会计与内部环境审计无章可循,准则不统一,与美国、日本环境准则的系统性尚有一定的差距。有关内部环境审计的标准界定尚未明晰,环境审计标准实质上就是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和企业相关的环境管理政策和计划以及环境会计准则。从我国现有的可作为环境审计标准来看,并未建立环境会计准则,对企业发生的环境资产、负债等要素难以确认和计量,反映企业环境保护情况的环境会计信息不能披露,从而限制了内部环境审计中的环境会计核算信息审计的开展。同时,法规中规定的价值指标往往只有一个非常宽泛的范围,且很少有与相关技术指标水平严格对应的规定,标准没有具体确定,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强。
第五,内部环境审计内容单一。我国目前已开展的环境审计只包括环境保护资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而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尚未涉及。审计内容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对企业开展的合规性审计为主,尚未对政府的环境政策和绩效进行审计。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审计仅限于环境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审计,而这种审计形式属于消极的防范措施,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能向企业决策人提供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和合理化建议和促进经营者改进工作,从而不能使内部环境审计纳入实践,内部环境审计流于形式,不利于激发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积极性,我国单一的内部环境审计内容阻碍了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
第六,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内部环境审计的主体是企业设的内部审计机构,相应的执行内部环境审计业务的主要是内部审计人员。从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数量来看,执业注册会计师接近9万人,非执业会员7万多人,全行业从业人员近3万人,加之内部审资格考试通过的数量,从事内部审计人员规模难以满足当前中国企业的内部审计需求,而从事内部环境审计的审计师少之又少,从而限制了内部环境审计的发展。加之内部环境审计的技术性很强,专业技能要求很高,内部环境审计人员不仅要通透财务会计知识,而且要了解审计知识,尤其是需要掌握环境相关知识,需要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且涉及多种环境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还需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我国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起步较晚,我国现有审计人员大多数从财经院校毕业,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基本技能不足;此外,内审人员多由原来的财务会计人员转岗而来,有些企业甚至由财务会计人员兼职内部审计工作,不具备与环境管理相关的经验,对企业的环境管理活动了解甚少,识别和判断环境风险的能力较差。例如:康菲公司如果能够出具明确的环境审计评估报告,对蓬莱19—3号井产生地环境污染加以信息披露,尽快封堵、及时停产,也许可以降低对渤海湾的污染。国际生态发展联盟绿色审计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审计学会环境审计委员会委员孙兴华表示,只有实施环境审计监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踪环境效益审计,同时出具相应报告,才可以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环境危害。此外,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关环境法律法规且如何评价以及环境影响的如何计量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和敏感度,增大了环境审计风险,不能发挥内部环境审计应有的职能。
第七,内部环审计成本较高。内部环境审计成本主要有审计人员的薪酬、培训、审计进行的作业消耗以及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设计和环境审计等相关支出,内部环境审计的成本远比企业对环境的不作为消耗的成本要高得多,内部环境审计成本相比企业外部审计成本高,因此企业管理层基于自身的利益和业绩要求,对环境审计只是敷衍了事。
四、完善内部环境审计的建议
(一)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培育环境审计责任意识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增强环境审计意识。针对政府部门应积极联合媒体、杂志和各种新型的宣传手段(微博。在在线互动、博客、日志和新闻会)加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扩大环境审计影响力,并随时将注入爆炸、污染等破坏环境事件做全面真实报道,尽力发挥全民舆论导向。针对企业自身而言,企业应从管理层开始培育良好的环境审计意识,企业管理层可聘请相关环境审计专家来企业进行讲座报告,以培育员工环境审计意识。此外,企业管理层还应进行自我继续教育,可与高校、研究所、环保部门环境审计专家进行交流合作,进一步掌握环境审计随时动态和培育自身内部环境审计的意识,并掌握基本的环境审计框架和内容。与此同时,企业可参与相关的环境保护大赛设计,提供高校学生暑期、寒假实习机会等。一是可宣传企业文化和产品,二是可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可起到环境保护宣传作用,从而加深企业全体成员及社会成员对内部环境审计的深刻认识,为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加快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立法进程,促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开展
我国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22行项环境保护和审计相关的政法规的全国性法律法规体系,还有600多项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但仍缺乏开展环境审计的直接依据,缺乏强制性的环境审计法律。因此在大力执行环境审计的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环境审计法律条文的具体化,使内部环境审计成为企业的日常行为,使环境审计制度在企业内部真正建立起来,促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必须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审计准则》、《环境审计法》、《环境审计操作指南》等。与此同时,在某些地区有相应的环境法规条例的区域,应将各种地方法规政策理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规章制度,使得地方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地区、企业性质、规模、以及按照层次性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以便能做到“对症下药”。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建立相关的环境会计法;财政部、审计署应明确环境会计准则和指南,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加大企业全面实行环境审计的强制性力度,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来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当企业把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等成本费用,及环境维护开发后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时,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不再是矛盾的对立面,环境会计也许是帮助两者相互融合的最佳方式。
(三)构建内部环境审计体系,统一相关评价标准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结合我国目前环境审计现状制定有层次性、地域性、行业性的内部环境审计体系,以便能为企业顺利开展内部环境审计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构可共同制定环境审计操作指南,当然要依托财政部和,地方财政局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和操作指南。针对内部环境审计体系应制定相统一的标准。按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性质,对评价标准划分,以便各施其职。例如:根据区域性划分,将内部环境审计区分为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根据地区不同情况制定想对应的环境审计标准;根据企业性质和污染程度,重点对采掘、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农药等污染较高的企业制定特殊的审计标准(如高危行业特殊安全标准一样);要制定企业关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指标规定;此外,针对不同行业应制定不同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要进行细化和量化以便操作。再者,根据企业的性质划分为公共性非盈利单位和盈利性单位,针对公共性单位主要是做到节约资源、简化办公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并且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相关内部环境审计;而针对盈利性单位,要在环境会计下严格落实环境责任,审计相关环境会计科目,控制污染来源,内部环境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规定的环境会计准则和相对应的审计标准。再者,环保部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的特质联合地方审计部门共同制定适合当地的环境审计准则和指南,并将企业环境审计指标纳入相对应的环境评审的指标体系当中,在企业进行环评时就将环境审计指标纳入,从而事前对企业环境控制标准进行把关,在企业项目建设时将环境审计指标纳入监督体系,并将相关部门和政府部门提出的环境保护审计意见纳入内部环境审计的过程中,以便全面把控环境审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细则,不仅只是要考虑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还需结合企业生产的单位能耗、生产单位耗电量、耗水量、生产单位的废气污染物的排放、生产单位的资产消耗量和原材料消耗量,以及温室气体、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和生产单位的环境修复成本和修复周期。
(四)加强内部环境审计信息的披露
企业应对内部环境审计情况作出详细披露,以便相关利益人能全面了解企业情况,并为企业改善内部环境审计制度建言献策。一是企业应对环境信息的真实报道,例如:对存在的环境问题给予全方面而真实的报道,以便相关人员能够清楚明确的掌握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出投资决策。二是企业必须严格遵照已有的会计准则,并结合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以及环境会计科目和相关会计处理)和制度对企业的账目进行正确处理,并且在编财务报表中,应将环境会计加入,并在会计附注注明和环境会计相关的业务处理情况。三是在对外审计意见时,应多企业的环境情况发表公开申明,以便投资者全面掌握企业的环境现状。四是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以及业绩说明提前在网上公布,让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业绩和环境审计情况进行监督,从而能提早发现问题,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有关不利于环境的行为,真正做到全民审计。
(五)加强内部环境审计专业人员培训力度,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企业为全面做好内部环境审计工作,提升企业审计效率,就应不断强化和提高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管理层就需对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培养给予大力支持和投入。一是企业内部应该成立专门的内部环境审计小组或者委员会,该委员会是专门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人员设立,并需要独立于其他财务会计岗位旨在提高响应工作人员的独立性。二是加强内部环境审计人员调动培训力度。在内部环境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挑选、配备上下功夫,多途径、多渠道全面考核,以甄选出精通业务的高素质的内部环境审计人员,在人员的配备上注意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且应充分联合高校、培训机构、审计协会等对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给予各种学习和培训,并不定期邀请响应的环境审计专家到企业进行指导工作,以便能全面提升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提高环境审计师的待遇,培养环境审计师的忠诚度和执行力,且需加强环境审计师在组织的话语权培养,以能提升环境审计师的归属感和社会地位。四是在高校培训,储备内部环境审计专才。企业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设置高校的课程,应联合高校建议开设环境审计专业,课程设置既涵盖审计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知识又有环境工程学等相关课程知识,储备内部环境审计专才,并与学校签订就业合作备忘录,待大学生毕业后直接签约到企业工作。五是社会机构(类似CIA考试机构)可单独开设有关内部环境审计师的资格考试,以便吸引复合型人才,从而弥补环境审计人才的缺口。
五、结束语
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主要集中在企业生态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方面,对于低碳背景下企业生产单位或政府单位温室气体的排放、地位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成本和环境修复的审计尚属空白,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环境审计认识到位、环境审计法律法规缺乏、环境审计指标缺失、环境审计标准不统一和环境审计人才缺口大等挑战。因此要推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发展,就必须对我国目前内部审计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剖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笔者认为应从内部环境审计立法、环境审计指标体系、环境审计标准、环境审计信息披露以及环境审计专才的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和投入,且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审计组织与环保机构联合作战扩大审计主体及建立相应机构等成功经验,以确保内部环境审计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诗雄.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审计,2009(11).
[2]陈薇.可持续发展下绿色会计在我国的推行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
[3]李明辉,张艳.国外环境审计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4).
[4]王晶晶.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
[5]林立.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6]周曦.基于经济责任的环境审计路径选择——浅析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环境保护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2011(5).
[7]黄溶冰,赵谦.环境审计在太湖水污染治理中的实现机制与路径创新[J].中国软科学,2010(3).
[8]郑晓青.低碳经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J].企业经济,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