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国家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以来,湖南省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重点开展了4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

严格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制定出台省内配套政策。一是出台实施方案。结合省“十三五”规划和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实施了《湖南省贯彻落实国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提出了湖南省全面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了部门责任分工。二是开展专题研究。开展省内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产业集群、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生态环境保护等6大专项规划研究,提出建设重点。三是修订专项规划。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新要求新任务,对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进行了修编,调整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定位、总体思路、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

(二)强化区域合作

加快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扎实推进省际合作。一是推进省级层面合作,先后签署湘赣、湘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湘鄂赣皖四省合作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次区域合作。二是推动省会城市合作,长沙会同武汉、南昌、合肥等兄弟城市共同发起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签署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合肥纲要、南昌行动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公路发展合作备忘录》。目前,已在跨省电子评标、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看病就医异地医保即时结算等多个合作领域取得突破。

(三)增强内生动力

一是强化长株潭示范带动,重点推进长株潭区域规划、交通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市场体系等6个一体化,基本形成了一个规划体系(包括1个总体改革方案和10个专项改革方案,1个区域规划和18个专项规划、18个示范片区规划)。二是激发湘江新区建设活力,加快将湘江新区打造成为城市群发展高地,管理权限方面,在省级层面实行计划单列管理,赋予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实现新区事新区办。三是培育多元发展平台,积极申报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等特殊功能区,在岳阳等地依托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试点,推动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株洲高新区申报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开放发展。

(四)做实项目支撑

统筹长江经济带项目建设,优先实施两大战略融合项目。一是争取资金支持,积极抢抓国家发行专项建设基金的政策契机,重点申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重点项目。二是抓好重大项目实施,建立环长株潭城市群重大项目库,分年度确定重点推进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设想

湖南省长江中游城市群实施方案去年刚,下一阶段重点是全面落实好实施方案,主要是做好3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规划引领

一是抓紧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6大专项规划编制,尽快实施。二是按照国家部署,统筹抓好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抓紧起草《湖南省贯彻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制定《湖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

(二)加强任务落实

一是促进城镇联动发展。打造长株潭核心增长极,加快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二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三是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共建。五是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六是深化开放合作。

(三)加强实施保障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惠州市以创新激发环保新动力的做法无疑为人们树起了标杆。

惠州地处珠三角,又是以石化、电子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然而在2014年全国74个城市的月度空气质量排名榜上,屡次入选“全国十佳”。无论对地方政府还是环保部门来说,这显然是件值得自豪的事。

当下,“创新”是时髦的词汇,但对环保部门而言,“创新”绝不是喊几句漂亮口号,做几场别出心裁的秀。能否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保护中,真正做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乃至于在具体执法过程中的程序、流程创新等做出实效,这才考验真功夫。面对加快发展的强烈渴望,面对GDP考核的巨大压力,如何摆正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纷繁的利益纠葛中确保执法的公正、公平、正义,这一切既考验着地方政府,更考验着基层环保部门。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惠州市较好地解决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突出体现在把环境保护纳入全市的深化体制改革意见中,这也可谓惠州环保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不仅如此,该市还拟定了配套的环保专项改革方案,使其落到实处,也更具操作性。这些制度的创新建设,无疑为当地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保护好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提出的关于改革“四个有利于”的导向,为我们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为什么要强调这“四个有利于”?因为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司法、财税、户籍制度、考试招生、农村土地、公立医院、科技体制……这些以前难碰、难啃的“硬骨头”正在陆续被砸开。

对于我们执政党而言,奋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让国家更富强、更繁荣,让人民生活更美满、更幸福。这既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充满了为民谋福祉的勇气和担当。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于是,从2013年启动全面深化改革至今,我们党勇立改革潮头,抓难点、补短板,抓试点、求突破,抓督察、促落实,抓宣传、聚共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啃“硬骨头”,破“中梗阻”,积极解决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简政放权,“一带一路”,“自贸区”,“中国制造”……在这些名词的背后,涉及民生方方面面。

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加大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发展全民健身……这些具体的改革举措更是对准了民生痛点。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突出重点”,则是中央深改组多次会议强调的一个关键词:“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明确标注出来,排出优先序,重点推进,发挥好支撑作用”;“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在中央深改组第三十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四个有利于”要求,不但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还进一步完善了改革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重点带动全局”。

而“四个有利于”便是找准重点的坐标。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富县县委书记冯振东在植树现场

这里曾经流行着这样几句顺口溜:“肩扛䦆头和铁锨,下定决心把树栽;要问今年哪里去,还是去年那片山。”这是对“年年栽树不见树”的形式主义的一种嘲讽。虽然付出了很多,但生态环境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相反,地下水位下降、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境内大片的树林被砍伐、老化、退化,许多道路河流、城镇、村庄等人口聚集区缺林少绿,一些山头光秃秃地像谢顶的老人,已与史上所称的“塞上小江南”相差甚远。

针对这种现状,2007年,富县县委、县政府及时提出了建设“绿色家园”的构想,紧紧围绕“绿山富民”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深化分类经营改革,突出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努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促进林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划分职责,落实责任,下大力气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五年内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保存率达到90%以上,林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

再穷也要搞绿化。在县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该县确立了以项目为支撑,带动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路。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提高敏锐性和洞察力,快捷把握林业项目建设的重点和方向,积极探索抓项目的科学方法,充分挖掘政策潜力,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真正用政策指导项目建设。首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统一规划,分类推进,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权改革工作思路,及时制定配套改革方案,出台配套改革政策,制定林地林木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提出“依法办事是保障,群众支持是基础,明晰产权是核心,承包到户是关键”的工作方法。周密安排,阳光操作,使林改工作平稳、顺利开展,有效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至2008年元月,全县72.15万亩集体林地勘界确权工作全部完成,勘界率100%。发包林地面积72.15万亩,发包率100%。签订承包合同11523份,核发林权证8966本,调处林权纠纷14起,涉及面积1200亩,11月顺利通过省、市联合检查验收。集体林权改革工作的完成,对保护和改善富县生态环境及林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该县坚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政策。从2007年到2010年三年间,完成飞播造林7万亩,完成投资280万元;公益林建设1万亩,完成投资300万元;封山育林1.5万亩,完成投资105万元。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栽14.7万亩,涉及13个乡镇和236个行政村,累计补植各类苗木860万株。建立管护责任制,加大保护力度,抓好造林、管护等各项工作,可持续森林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产业多元化发展取得明显突破,建设“生态化、人文化、特色化”富县,成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识。

“十一五”以来,富县出色完成林业重点工程及绿化造林任务21.64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6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11.64万亩,退耕还林工程3万亩。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全面提升城郊生态景观效果,营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与经济互补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2007年该县在城区五山(指环绕县城的太和山、茶坊后山、城东山、城西山、骆驼山)积极实施绿化美化一期工程。这是“十一五”期间县政府实施的城区惠民工程之一。富县是财政困难县,但在五山绿化工作上却从来不打折扣,每年的财政预算专款在核算后都及时拨付给五山绿化站,五山绿化站人员编制也由2003年成立时期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25人。

根据《富县城区“五山”绿化美化工程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整个工程实施由该县林业局负责,城区五山绿化站组织实施,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长青大油松为主,专业队伍栽植的办法,坚持整体绿化、区域美化的原则,采取秋季整地抚育、春季栽植的作业方式,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五个区域5779.8亩的绿化工作,栽植油松、侧柏、刺槐等绿化树种53万余株,幼树抚育3090亩,资金投入2403万元。在工程实施上实行造林种苗统一由政府采购,工程结算以成活株数计付,工程监理由林业部门负责,绿化站人员包抓区域,监察部门全程监督的工程管理责任制。

“林业工程三分建,七分管。”五山站高兴民站长认真的说道。为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治理一片,成一片的目标任务,县政府每年预算20万元的资金,用于区域看护、管理。

“五山绿化工程作为城区惠民工程之一,是一件造福于民、有益于子孙后代的工程,我们要坚持干下去,延伸下去。”县长蔺治斌说。

为了使惠民工程真正惠民,《富县城区“五山”绿化美化工程实施方案》、《富县城区“五山”绿化美化工程资金筹集方案》、《富县城区“五山”绿化美化工程管理(试行)办法》等政策相继出台。

在化解资金困难的矛盾中,该县采取政府出一些,干部职工捐一些,省、市林业项目争取些的办法,使工程款项及时得以兑现。2010年10月,在惠民成效突出的大好时机,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了《富县城区“五山”美化及延伸段直观坡面绿化二期工程总体规划》。

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我为延安种棵树”活动,全县各部门单位,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营建“双拥林”、“地税林”、“组织林”……2009年5月,在富县插队的百余名知青回到阔别的故土,积极响应政府建设“绿色家园”的号召,在宝塔山认领“知青林”。富县检察院退休老干部郝宝德退休后,义务植树造林近3万株。这一切响应了延安市提出的打造“国家森林城市”的号召,又奠定了富县创建“园林城市”的基础。正如2009年时任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李希同志来富县视察工作时讲的“富县县委政府能坚持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我相信富县的天将会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鳞次栉比的高楼、干净整洁的街道、沿人行道站立的常青树、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如今富县的发展变化,大有士别三日,让人刮目相看之势,这一切的一切,演绎的不仅是文明创建与经济发展的精彩互动,更多地诠释着富县全力开展“三城联创”带来的新局面。

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这样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是的,“三城联创”正预示着这个城市居民的文化追求。

当前,富县正处于适应新形式、迎接新挑战、再创新优势、赢得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乘势而上,关键取决于投资环境和区域竞争力。社会是否文明、环境是否优美,舒适和谐的城市环境、朝气蓬勃的城市形象,对于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城市而言,至关重要。“打造‘唐韵鄜州’,再造青山秀水秦直道,贡米苹果五彩田。”县委书记冯振东同志多次强调。

2012年3月12日,富县县委、县政府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动员大会,标志着富县“三城联创”工作全面启动。而创建省级园林工作,是“三城联创”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富县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 “园林城市”是在群众的期待和全县上下近年来对造林绿化重视、实施“三点一线”工程、“千里绿色长廊”工程以及“五山绿化”工程的共同孕育中应运而生的。

科学的规划,合理的方案,坚实的组织机构,是创建园林县城工作的前提。对照《陕西省园林城市标准》,结合富县实际,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详细的创建园林县城工作规划和创建园林县城实施方案,将创园工作中涉及到的各项工作任务分类细化,并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县城管局为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工作牵头单位。同时,为了确保各项创建工作任务能落到实处,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工作考核办法,有力地保证了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绿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是城市物质财富生产的价值准则和精神财富生产的前进方向。城市景观建设也只有将绿色文化贯穿全局,才能获得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完善绿地系统规划,科学指导绿化建设。富县正按照《富县县城总体规划》要求和《陕西省园林城市标准》,立足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体现“唐韵鄜州”特色理念,围绕构建“水在城中,城在水中,城在林中,人在山水之中”的特色城市景观为目标,重新修订《富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制定出台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城区增绿工作全面启动后,提出了以打造和建设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园林化县城为宗旨,今年园林绿化财政投入900多万元,创富县历史之最。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2014年12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对贵州的新常态作出以上判断。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系统阐释,指出了9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要把贵州的发展放到全国新常态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和谋划,促进经济发展总量、质量、均量‘三量齐升’,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赢得工作的主动、发展的主动。”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会议详解新常态

省委书记赵克志在讲话中说:“正确认识新常态的深刻内涵,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前提。”

在分析既要“赶”又要“转”以及“五化同步”这种新常态时,赵克志说,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两加一推”仍然是主基调,“赶”和“转”仍然是贵州的核心任务。

2013年,贵州省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提高到1.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前几年是别人快,我们更快,才逐步缩小的发展差距。”进入新常态后,尽管贵州不可能在达到“十一五”和“十二五”初的发展速度,也不可能再实现兄弟省份在相同发展阶段的高速增长,但是,贵州省与全国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全国转向中高速,贵州处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期,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完全可以在较长时期保持两位数增长。”

“两条底线”是贵州的新常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贵州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当生态和发展出现矛盾时,要把生态放到优先位置,不能为了发展破坏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投资是关键、创新是方向、开放是保障。会议认为,扩大投资不是负面语言,不要回避投资,进入新常态,贵州省还需要进行大规模建设,在基础设施、产业、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弥补历史欠账;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出现,为经济注入的动力不可估量。

“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投资和创新都要靠开放,只有开放才能积聚经济发展要素。”贵州必须依靠开放、投资、创新共同发力,促进外来要素与本省优势资源结合,努力实现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以创新促跨越。

当前,贵州省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是带领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富民强省的中流砥柱。”越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赶”和“转”遇到困难和矛盾增多的时候,越需要我们奋力前行。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赵克志强调。

进入经济新常态,贵州省与全国一样,经济下行压力大,保持投资增长任务十分艰巨,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任务繁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新常态蕴含新机遇,新常态就是新机遇。

抓好八项重点任务

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贵州要从六个方面重点着力:着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防范经济社会各类风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强调要突出抓好八项重点任务。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不断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活力。2015年,改革开放仍然是贵州经济工作的主旋律,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迈向新阶段,强化战略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从严、从实、从优把好改革方案质量关,聚焦、聚神、聚力狠抓改革措施落地。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完善重点开放平台,聚焦重点开放地区,抓好重点招商引资,加强重点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以实施“五个科技行动”为抓手,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作为新常态下重点突破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举措,提升发展能源原材料产业、“五张名片”等特色轻工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相协调的生产业和与民生相适应的生活业,加快推进信息、金融、物流、研发设计、营销、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三农”工作水平。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设施建设;加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推进力度,加快打通农村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

加快建设绿色城镇,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规划,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产城景互动融合,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

高质量建设重点发展平台,不断优化布局、提升效益。深入实施“5个100工程”,推动100个产业园区提质升级,推进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增产增效,增强100个示范小城镇发展活力,提高100个城市综合体功能品质,打造100个重点旅游景区特色品牌。加快贵安新区建设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功能优先、滚动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产业培育,创新体制机制。

着力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树立绿色GDP理念,在治、建、改、管上下功夫,大力治水、治气、治渣,加强生态工程和环保设施建设,推广复制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改革试点等经验做法,推进环境监管“六个一律”和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全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快突破瓶颈制约。与时俱进地谋划一批大项目,有力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现代水利工程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网络、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确保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