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孩心理学论文

小孩心理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孩心理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孩心理学论文

小孩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当今信息时代,公众的注意力越来越成为稀有资源,注意力经济因而被广泛地关注,影视媒体处在当今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其广告设计需依据心理学的法則,关注观众注意心理,研究影视广告设计的心理策略,从而实现注意力经济下的影视广告目标。

在信息时代,注意力越来越不够用,注意力经济被广泛地关注。信息的广泛传播,公众的注意力已成为接受和筛选各种信息的关键,注意力已成为稀缺资源,具有经济学价值。因此,如何研究注意力的属性和特点,在众多泛滥的信息中赢得人们的注意力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影视广告处在当今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不再是影视选择观众,而是观众选择影视。所以,我国影视广告业应重视注意力经济的研究,针对性地做好影视广告的设计。

一、精选语言,恰如其分

影视语言不仅是电视广告的信息传达手段,也是电视广告形象得以形成、体现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因而它是电视广告的基础和生命。

影视广告策划和设计中,要首先分析研究相关资料,明确广告定位,确定广告主题。在主题的统帅下,构思广告形象,确定表现形式和技巧;另外,运用蒙太奇思维,用镜头进行叙事,语言要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容易化为视觉形象:按镜头段落为序,运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个个广告画面,必须时时考虑时间的限制。镜头不能太多,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出所要传达的内容;影视广告是以视觉形象为主,通过视听结合来传播信息内容的。因此影视广告文案(脚本)的写作必须做到声音与画面的和谐,即广告解说词与电视画面的“声画对位”。

如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广告作品的“100年润发,重庆奥妮”就是通过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情节,讲述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从而升华了“百年润发”的品位。同样,孔府家酒以其主题曲“千万里,千万里,我回到了家……”和《北京人在纽约》主演王姬的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的广告语深深打动了的观众。

二、出奇不意,巧妙构思

“科学的广告术是遵循心理学法则的”。现代广告心理学认为广告活动最终是为消费者服务的,所以打动和征服消费者是广告成功的关键。遵循心理学法则,加强广告创意,力求构思巧妙,从而做到出奇不意,是影视广告设计的心理策略之一。

广告创意是指广告为达到广告目的创造性的主意。广告活动中的“创意”其实质是根据产品的情况、市场情况、目标消费者的情况,来制订广告策略,寻找一个说服目标消费者的理由,并根据这个理由,通过媒介传达产品的信息,来影响目标消费者。因此,广告创意的核心是提出理由,然后说服大众。

香港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则汉堡包的广告:一个小孩胖胖的两条小腿在沙滩上走,留下两行脚印,连续15天,都是同一画面,没任何文字和声音,到了16天仍是这个小孩的两条腿在沙滩上走,所不同的是,每留下一个脚印,便从脚印中跳出一只汉堡包。这则广告,利用悬念,可谓巧妙构思,出奇不意。

三、重点突出,简明易记

从广告心理学中的“过滤器的注意理论”的角度看,影视广告“重点突出”符合消费者的注意习惯和记忆心理。消费者的注意过程是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进行筛选,即把无关紧要的信息过滤掉。

所以诉求点往往要单一,传达对消费者最有用的信息。如德国的设计家伯哈特为伯拉斯特火柴公司设计的广告,他的第一个方案是一张圓桌上有方格桌布,上面的烟灰缸里有一支点燃的雪茄,还有一盒火柴。伯哈特感到形象太孤单,在背景上画了一些跳舞的女孩,但其后他发现形象太复杂,把女孩们盖了。但一位朋友问是不是为雪茄做的广告时,伯哈特涂掉了雪茄,考虑到台布和烟灰缸太突出,又把它们盖住,只剩下了一对火柴,结果伯哈特的这个广告非常成功。

尽量减少广告记忆材料数量也是增强广告记忆的策略。在同样的时间内,需要记忆的材料越少,记住材料就越容易。比如“妈妈,请洗脚!”充分利用广告有限的时间,做到了广告标题、文稿的短小精悍、简明扼要,在突出产品特性的同时,让人们记住最重要的内容。

四、以情动人,投其所好

影视广告可把单调的抽象产品认知成分变为多彩的画面和动人语言,以求得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改变消费者的态度:影视广告还能充分展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意图,用各种表现手法突出消费者形象,反映消费者的生活,使消费者深深体会“自己人效应”。

小孩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幽默艺术

前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魅力、活力、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提高自身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一条别致途径。语文教学中使用幽默的语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身心疲劳,使其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1. 幽默开启心灵之窗

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教学实践证明,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这时,师生彼此陌生。针对此情况,教师可用几句幽默的开场白调节紧张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开启师生心灵之窗,使学生的畏惧感消失。

例: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去外地做示范课。开始,课堂气氛严肃紧张。钱老师走上讲台后,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财),打一人名。”此语一出,就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们积极思考着回答:“钱梦龙。”全班随之报以热烈的掌声,心一下子便和钱老师贴近了。

2. 幽默点燃思维之火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和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教学幽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精神愉快,个个情绪激活。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使用幽默语言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燃起积极思维的烈火。幽默语言不仅可以将事物穷形尽相,而且能够入木三分,它能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促进探究性、挑战性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有位教师讲《拿来主义》,结合改革开放的现实,给学生出了一道趣味题。我国有位作家随团出访欧洲,在宴会上,有位西方记者一边大嚼牛排一边问这位作家:“中国改革开放,向西方学习,难道不怕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请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用幽默的话来回击对方。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给出答案,作家说:“这正像先生吃牛排而不怕变成牛一样。”然后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答案的不足,并简要地讲讲幽默的有关知识,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作家幽默语言的妙处。这样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发展了想象的创造性。

3. 幽默打开生活之门

3.1化用歌名

在教学中,教师偶尔使用时下流行的歌词对教学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一次语文课,上课十分钟后,一学生风风火火地从外面跑进来。教师以严肃的神情对那位迟到的学生说:“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此话一出,立即引来全班学生的大笑,那位迟到的学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站在门口抓耳挠腮,等待教师的“命令”。这时教师又一改严肃,面带微笑又有点无奈地对全班学生说:“唉,我总是‘心太软’,这次原谅他了,希望不要再有下一次了,如有下次,一定让他变成‘小白杨’,给我们站岗放哨。”这位教师巧妙地把歌名引用到教学中来,寓庄于谐,起到了善意批评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2讲述故事

逸闻趣事情节生动,结构简单,文字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如,在讲双关辞格时,我就给大家讲了个故事:宋朝有一个书生,觉得自己比欧阳修强百倍。一天,他心血来潮,决定亲自去会会欧阳修。他一出门,就诗兴大发,随口赋诗一首:“门前一棵树,两支大丫杈。”吟到此处再也吟不下去,这时走过一个人来接着吟道:“春来苔是叶,冬至雪为花。”书生一看,甚为崇拜,决定与此人一道去拜访欧阳修,和欧阳修比个高下。于是两人同坐一条船,书生又吟道:“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无奈吟到此处又吟不下去了,这时欧阳修接着吟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就这样,欧阳修利用“修”和“羞”两个同音字,巧妙地教训了不学无术又喜欢卖弄的酸书生。这则逸闻既让学生懂得了“双关”的含义,又让学生体会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妙处。

3.3引用实例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富有幽默色彩的生活实例,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掌握知识。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如何写议论文时,对学生说:议论文其实并不神秘,我三岁的小孩也会作文。有一次,小孩说:“爸爸,我喜欢你!”(论点)“爸爸喜欢我,不骂我,买豆奶给我喝,还讲故事给我听,教我写字、数数。”(5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爸爸。”(结论与开头呼应)此例一举,整个教室充满一片笑声,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征。

4 幽默体现教者之“智”

4.1“随机应变”之智

课堂突发事件常有发生,运用幽默之“智”,可以轻松化解。如,一个夏日,有位教师正在上课,突然窗口飞进几只蝴蝶。那几只色彩斑斓的蝶儿在教室里翩翩起舞,久而不去,学生为之哗然。这时教师突然机智发问:“你们谁知道蝶儿为什么不愿意离去?”学生默然。教师自答:“因为蝶恋花,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所以蝶儿才如此依恋你们。”一语拈来,学生恍然醒悟,急忙将注意力收回,集中到学习上。教师的幽默语言驱除了蝶儿对学生的诱惑。

4.2委婉批评之智

幽默艺术运用于委婉批评之中,有时胜过强制的说教。如一次我在上课时,正当讲得兴致勃勃,忽然发现两名学生不认真听课,在下面说话玩闹。我适时提问:“打扰一下二位,看你们高兴的样子,想必讨论出结果来了,请回答一下。”此时,两位学生面带窘态,低头不语。我又继续说:“如果还没有讨论出结果,请坐下听别人回答。”这样既使两位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使其很快融入到了课堂学习之中。

小孩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天性 心理学基础 内涵

一、“天性”的心理学基础

“天性”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天性”问题的正确认识关系到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科学和全面的理解。

1936年4月,在同莫斯科艺术剧院大师们的两次谈话。谈话之初,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便中肯地说到:“不存在什么‘我的’体系和‘你的’体系。只有一个体系――有机创作天性。别的体系是不存在的。”他甚至不无强调地说:“我们以后不要说‘体系’,而说‘创作天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创作天性”的重要认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遗留的札记,明确表明在创建“体系”的过程中,特别是“天性”理论,其理论依据极大地得益于当时俄罗斯的科学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其中尤为得益于巴普洛夫的科研成果。因此,深入其理论依据将会帮助我们全面理解“天性”概念。

巴普洛夫(1849―1936),俄罗斯生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普洛夫在生理学的研究中进一步地发展了老师谢切诺夫的反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其科研中的重要发现――巴普洛夫在对狗的观察中发现,狗在进食时会分泌大量唾液,并且只要狗看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后来巴普洛夫在给狗喂食前摇响铃铛,这样经过若干次的惯习,狗只要听到铃铛声便会不由自主地分泌唾液。通过这个实验,巴普洛夫认为狗在进食时由于自然的生理反应会分泌唾液,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狗的反应是无条件反射。而铃声与狗分泌唾液本来没有关系,但在每次狗进食之前先听铃声,反复多次后,只要听到铃声,狗便会分泌唾液。此时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即条件刺激。当铃声单独出现引起的唾液分泌时,条件反射就习得了。而增加和强化条件反射的练习次数最终会使条件反射得以巩固。

通过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巴普洛夫研究了高级动物大脑皮层的机能,并由此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这为后来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的建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高级神经活动是指大脑两半球皮层中进行的基本神经过程,即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扩散和集中以及它们的相互诱导。巴普洛夫在大量实验后,揭示了大脑神经相互连接过程的基本规律。证实了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的结合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揭示了高等动物行为的暂时联系首先是在大脑皮层上进行的,它是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这两种神经过程的扩散、集中及相互诱导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高级神经活动过程既是心理现象也是生理现象。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科研成果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成立起到巨大的理论支持作用。通过对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深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识到明确和具体的训练对演员形成创作自我感觉的重要作用――反复和深入的训练将使演员习得的反射得以强化并产生稳定的适应。演员这种经过明确训练而习得并产生的稳定心理适应便成为其专业素质。而对形成作用于创作天性的注意、想象、真实与信念感等诸元素的深入训练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从此演员有了科学和系统的训练内容。

二、“天性”的内涵

“天性”,更准确地说是演员“创作天性”在我们的创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特别注意演员后天专业训练和培养。

现在翻译为中文的“天性”一词,俄文原文是Природа,其本义有三种:“(1)天性;(2)自然;(3)本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体系”创建的30多年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天性”的概念。但其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对“天性”概念的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论述背景。一般来讲,我们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天性”。

从广义来讲,“天性”是指作为人的演员心理和行为自然、有机的规律,即“天性”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和行为的共同规律,它也是人心理与行为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文论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时常将演员的天性称之为有机天性。在他看来演员经过训练后培养出的“有机天性”,是如“小孩的出生,树木的成长,形象的诞生,都属于同一类现象”是符合自然规律和有机性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所说的:“不存在什么‘我的’体系和‘你的’体系。只有一个体系――有机创作天性。别的体系是不存在的。”中的“天性”便是人类所共性存在的自然本性自然规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不存在任何的“体系”,存在的只是天性,即人的自然规律。因此他相信“我的体系是为了所有的民族的”,因为“所有的人,天性是同一的,适应则各不相同”。后来他更加肯定地说:“我们的演员天性存在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一切国家、时代和民族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循的,必须理解这些规律的实质。它应构成学校教学大纲的基础并得到详细研究。这是造就大师的唯一途径。”

从狭义来讲,“创作天性”更多地体现于演员的训练和作用于具体的舞台角色创造。我们所说的天性是由生而有之的生性和后天惯习而来的习性共同构成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很重视自然天性和创作天性的区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演员自身的自然天性称之为第一天性,将经过训练养成的作用于舞台艺术创作的称之为第二天性。对于演员的创作天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必须要受到严格和系统的训练,通过专业的反复磨练将演员的创作素质训练成创作时不由自主的下意识。

那么,到底什么是演员的“创作天性”呢?参考巴普洛夫以来的心理学、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我们认为演员的“创作天性”就是体现在创作过程中具有演员个体特征的创作心理机能和形体机能。在创作中演员的创作心理和形体机能发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我们这门艺术中的一切必须成为习惯”、“变成第二天性”,其实质就是经过训练的演员创作心理机能在不断强化后达到稳定的状态,以及心理机能在正常发挥下与形体机能的相互适应。在创作中这种稳定的心理和形体创作机能自动自发自如地发挥着创作功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演员自我修养》著作中所提及的舞台注意、想象、肌肉松弛、真实感与信念、交流、内部舞台自我感觉等都是具有演员个体特征的创作心理机能的具体训练内容,而与之呼应的是演员形体表现力体操、造型、舞蹈、剑术、轻捷武术等外部长期系统的训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训练的一切内容都是以演员心理和形体在假定情境下“真实”地感受和反应为基础。训练的目的就是使演员习惯于当众在舞台上的创作,就是使演员的创作机能能够在假定情景下正常发挥作用,就是使演员习惯于自如和自然地生活于舞台所呈现的“生活”中。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广义的“天性”是指作为人的演员的心理和行为自然有机的客观规律,它体现为人心理和生理普遍存在的共性;狭义的“创作天性”是专指训练和创作过程中具有演员个体特征的创作心理机能和形体机能。深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我们可以知晓,不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的“天性”,都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毕生追求体验艺术的结果。他认为只有演员创造出角色“活生生”的情感才能打动舞台下“活生生”的观众。因此,他毕生追求舞台上的体验艺术要“创造活生生的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演员应该在每个角色中,在每一次演出中,不仅创造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的有意识的部分,而且创造出它的无意识的部分,亦即最重要的、最深邃的、最诚挚的部分……”但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时指出:“这样的任务并非普通的演员技术所能完成的……所以体验艺术以天性本身按照它所制定的正常规律进行自然创作的原则,作为自己学说的基础。”由此可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谈论的“体系”、“天性”是与其创作目标“体验艺术”是直接相关联的,正确理解了“体系”与“天性”也便掌握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倡导的“体验艺术”的精髓。而要真正地创造和体会舞台上“体验艺术”的无限魅力,也只有通过正确的“体系”训练,在符合“天性”规律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演员个体的“创作天性”。

参考文献:

[1][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郑雪来等译.坦尼斯拉夫斯基论文讲演谈话书信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2][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郑雪来等译.坦尼斯拉夫斯基论文讲演谈话书信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3]郑雪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集 [M].北京:中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4][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史敏徒,译.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5][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郑雪来,等译.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小孩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1 恐惧焦虑心理 无论手术大小也不论手术何等重要对病人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还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大量临床观察和临床研究均证实,病人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对待这类患者应进行认真的术前指导,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应准确、耐心的给予解答和说明。并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可靠性,护士应同病人多交谈,拉拉家常,例举类似疾病恢复良好的例子,开导她们,解除患者顾虑,向患者介绍医护人员技术和水平使病人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促使患者密切配合。术中应尽量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慌张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紧张的情绪。当病人手术结束,并麻醉清醒,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并及时告知手术效果。

2 悲观猜疑心理 妇科手术切除子宫、卵巢、输卵管,均是女性所特有的内分泌和生殖器官,有些病人认为,这些器官是女人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子宫切除的病人,由于他们对有关疾病知识不了解,顾虑重重,怕子宫切除后影响性生活,影响夫妻感情,造成家庭破裂,另外患者自认为失去了女性特征,担心会男性变,提前进入更年期,因此表现出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绝望,敏感多疑,易怒易暴。对待这类患者,如切除子宫的患者应向其解释子宫切除术后月经不再来潮,但夫妻生活不会有影响,待术后2~3个月,阴道残端愈合后可恢复正常性生活,消除患者及其丈夫所存的疑虑。对卵巢切除的患者,告知患者切除一侧卵巢另一侧还有排卵功能,可以维持女性特征及性生活需要,以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做好未生育小孩患者的心理护理,对那些担心术后没有孩子会影响丈夫感情的患者,要帮助她们解除思想顾虑,不断从各方面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从而加深夫妻感情。

3 羞怯心理 女性患者在性意识方面有较强的羞怯心理,往往表现在人多的时候脸红,眼向别处看,尤其是患有生殖系统疾病的女性患者。当明确诊断后,患者感到难为情,特别听说手术室还有男医生在场时,便断然拒绝手术或对手术产生抵触情绪。护理这类患者,我们在护理中要以姐妹的身份去同情她,关心她,要理解她难以言表的苦衷,有意识的提供一些关于女性生理解剖知识给她,使她了解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手术的必要性,改正她的一些错误观念,并积极地做好其丈夫的思想工作,消除夫妻间的一些误会和隔阂。在护理的各项操作中尽量避开旁人,并注意遮挡,当男医生为她检查时,我们主动陪伴。 转贴于

4 担心术中疼痛的心理 全部是女性病人是妇产科的典型特点,而女性的痛阈值一般均较男性低,对疼痛敏感而且耐受性差,所以在解除病人对手术种种顾虑的同时,尤其应加强对疼痛的心理护理,护理这类患者,我们应告诉她们手术是在充分麻醉,安全,无疼痛情况下进行,并向她们解释麻醉的作用,性质。告诉她们根据不同的手术所选用的不同的麻醉方式,是完全可以做到没有疼痛感觉的,而且是安全的。

5 担心刀口不美观的心理 特别是年轻女性,担心手术后会在自己的腹部留下难看的疤痕,因而心情抑郁。我们对待这类患者应告知她们妇产科手术均在盆腔操作,位置较低,可采用改良筋膜横切口,皮内美容缝合法,术后瘢痕细,易被腹壁皱褶遮盖,不影响美观,另外还可以根据病情采取腹腔镜手术的方式进行手术,其手术切口小(3~10mm不等),分散而隐蔽,愈合后不影响美观。

结论:运用心理学知识,术前详细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状态都应加以分析和予以心理指导,因为每个人的思想个性不同,产生顾虑的原因并不完全一样,应该有针对性的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总的来说,我们应该运用(1)合理的解释:使患者有心理准备;(2)善意的劝导:让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3)确切的保证,让其相信手术中不会疼痛;(4)真诚的安抚:做一些的动作和行为,从而减轻其反应,消除无助感;(5)有意的暗示:通过适时暗示,促进病人改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调动一切内在潜力,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

参 考 文 献

小孩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活教育”、设计教学法、整体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62-03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包括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师范教育等的完整教育理论体系。

本文试图从陈鹤琴的成长背景出发梳理影响其教育思想体系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础,分析两者之间的继承与批判关系,从而整理出其教育思想的典型特点。

一、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故乡浙江上虞,是一个传统教育基础十分深厚的地区。宋代以后,府州县学普遍设立,讲学风气很盛,诵读之声不绝,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俗民习,具有深厚的儒学人文环境和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结合的特点。陈鹤琴早年在家庭中接受的严父慈母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使其形成了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初步认识,“相信‘爱’比‘严’来得好些。但‘爱’不要变成‘溺爱’、‘宠爱’,‘溺爱’比‘严’还要坏呢![1]”这些早年的经验为其日后提出家庭教育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

陈鹤琴8岁到14岁进入私塾读书,使他对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他指出:“每天上午8时左右,走到书馆,就先向孔子神位一拜。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我们大家坐好之后,先生出来了,我们就一个一个的把书拿了去,放在先生的方桌上背诵给先生听。……旧书背完了,先生给我上新书。先生念一句,我们跟他念一句。”[2]陈鹤琴对私塾教育只是背书和念书的教法深恶痛绝。他认为在私塾里度过的六年最宝贵的时间,除了认识三四千字以外,其他知识学得很少。陈鹤琴后来热衷于“活教育”,应该说和这段亲身感受的“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在《什么叫做“活教育”》一文中,陈鹤琴指出:“简单地说一句,就是‘不是死的教育’。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3]他从课程、教学、教师、儿童、行政、设备六个方面列举了活教育和死教育的十大区别,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问题。

虽然陈鹤琴所追随和倡导的新教育本身就是“对于传统教育不满的产物”(杜威语),但是,从陈鹤琴长期的教育实践及创立教育的理论中都可以看出,他从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教育。相反,他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也十分注意从中摄取有益的营养。陈鹤琴善于运用传统私塾教育中的一些经验来解决现代教育问题。如,私塾教育注重因材施教,“聪明的学生,给他多学一点;愚笨的学生,给他少学一点。不举行划一的共同考试,引起无谓的竞争”;[4]采用“个别的指导,个别的考查,以资鼓励而促上进”[5]的个别教学;强调行重于学的特点和当时新教育改革所倡导的观点相吻合,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除此以外,陈鹤琴的为人、为学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求学期间,陈鹤琴常抄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言警句以激励自己;他注重教育,后天感化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肯定“孟母三迁”、“染丝说”的合理性。总之,我国古代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经过陈鹤琴的实践、过滤和升华,形成了他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

二、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陈鹤琴教育思想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兴起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正如陈鹤琴所指出的:“我提倡的活教育是和杜威的学说配合的,因为活教育和杜威学说,其出发点如所走的路子、所用的方法有相似之处。”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适应儿童个性发展需要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能被人们广泛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思想的反传统精神,“在当前多种多样的进步学校中可以发现某些共同的原则: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从经验中学习,反对从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以获得为达到直接需要和目的的各种技能和技巧,反对以训练的方法获得那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以尽量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反对为或多或少遥远的未来做准备……”[6]

陈鹤琴1917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那里是美国新教育的中心,也是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的基地。陈鹤琴亲身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触摸到进步教育的脉博。在学习期间,陈鹤琴师从克伯屈、孟禄等人。克伯屈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杜威的学生。他根据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法。这一方法重视儿童的主动性,由儿童或儿童与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拟出预订的目的、活动的计划。在活动中,以问题为组织材料的中心,设计各种类型的活动单元。陈鹤琴将从杜威及其他美国老师那里学来的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阶段,形成了“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三大部分: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在目的论中,他提出了“做现代中国人”的五个条件: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务的精神。从其内容分析,既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符合儿童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出鲜明的反传统色彩以及对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而纵观他的“活教育”的课程论和方法论思想,更是直接反映出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活教育的课程是指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7]“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8]。即强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活动为中心。

三、机能主义心理学与西方测验理论

重视心理学研究是陈鹤琴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他关注儿童期的意义、运用实证研究总结出儿童的心理特征、有关儿童人格发展等问题,并以此作为解释与解决有关家庭教育、幼稚教育、小学教育等问题的依据,为中国教育的科学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早在美国留学期间,陈鹤琴就接触到桑代克的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学研究产生了兴趣。桑代克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教育测验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基本观点是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对于这一理论,陈鹤琴在其著作中多次作了通俗易懂的分析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如: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陈鹤琴提出:“刺激来得优良,联念与反应大概也是优良的;刺激来得卑劣,联念与反应大概也是卑劣的。”[9]因此,“做父母的一方面必须事事以身作则,一方面必须选择优良的环境使小孩子得到优良的刺激和印象。”[10]在幼稚教育关于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陈鹤琴同样运用了这一原理进行解释。

在儿童心理学研究方面,陈鹤琴除了借鉴已有的理论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外,在回国后还把西方的测验理论和方法引入我国,掀起了一场教育测验运动。对于原因,他曾这样写道:“在心理学家伍德沃斯的指导下,我曾选定自己的博士论文的题目为《各民族智力的比较研究》,准备去作一次广泛的智力测验,结果虽然没有成功,可是我对测验的兴趣实始于斯。”[11]除此以外,在留学美国期间,陈鹤琴亲身感受到西方科学和研究方法带给人们的好处,也让他对测验理论产生兴趣。他说:“算命看相的,规定一个人是适于学商,一个人是适于读书,这个岂能可靠?……唯今日所欲的心理测验才是科学的方法,在教育上算是最新的利器。”[12]从1920年陈鹤琴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开始,他就开设了心理测验课程,并先后出版了多本关于测验理论的著作。从内容上看,这些著作大多来自于陈鹤琴亲身的实践,用我国的实例来说明问题,重视把国外的理论、经验、方法应用于本国实际,通俗易懂。

综上所述,陈鹤琴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联系中国现实主动发展了自己的心理测验,改变了以往经验式的传统方法,推动了我国测验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四、德可乐利教学法

德可乐利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比利时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家。他于1907年在布鲁塞尔创立命名为“生活学校”的新式学校,主要由幼儿园及小学组成,招收4-15岁的正常儿童。他以这所学校为基地,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成功,成为当时许多学校所向往的范例,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陈鹤琴二十世纪30年代曾访问过比利时,亲自前往德可乐利学校参观,对德可乐利教学法倍加赞赏,回国后积极予以宣传和推广。不仅如此,在他的活教育思想以及关于幼稚园课程思想中也借鉴了德可乐利教学法的一些基本观点。

作为医生的德可乐利强调遗传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了有机体与环境“融合”的问题,提出了“整体化”的概念。他认为儿童是以他的整体(记忆、思维、推理、表达等)对外界作出反应的,并且在兴趣的支配下优先选择某一事物。依据这一基本观点,德可乐利提出了他的教学理论。他要求打破传统的分科体系,把课程的知识分为个人的知识及环境的知识两大类,再组成教学的单元,并按照单元进行学习。由此可见,陈鹤琴所创立的幼儿园课程的“整个教学法”的基本观点与德可乐利教学法有相似之处。他明确指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系统地去教儿童学。”[13]以他的“认识龟兔”为中心的主题为例,基本要求是各门学科围绕“龟兔”而展开活动:先是以真实的龟兔引起兴趣,继以研究龟兔的生理特点、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剪贴龟兔的挂图等。

如果说,整体性观念是陈鹤琴对德可乐利思想的间接继承的话,那么,陈鹤琴在《参观德可乐利学校报告》一文中详细介绍的关于德可乐利学校实施教学的三步骤,直接导致了他的“活教育”的四个学习步骤的产生。

德可乐利认为儿童认识一种事物须经过三种步骤:直接观察、间接联想、自己发表。陈鹤琴继承了德可乐利的这一思想,提出了“单元教学”的四个步骤:即观察实验、参考阅读、发表创造、批评研讨。首先,实验观察是指教学从直接感知入手,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耳、动脑,认真观察学习对象,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其次,参考阅读是教师指导儿童带着观察中所发现的问题,认真阅读教科书参考书,鼓励儿童动脑筋想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发表创作是教师指导儿童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学得的知识,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最后的批评研讨是让儿童自己总结,自己评估,自己检查前三个阶段的学习。

总之,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真正像陈鹤琴这样能建立起系统教育理论的中国教育家并不多见,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前人包括当代人的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家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时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2][4][5][10][11][12][13]陈鹤琴全集(第六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16.538.534.534.699.699.638.557.

[3][6][14]陈秀云、陈一飞编.陈鹤琴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98.380.192.

[7]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C].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6.

[8][9]陈鹤琴教育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47.

Theoretical Basis of Chen Heqin'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LI Yu

(School of Education 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 Nanjing 2100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