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小学生;态度

作者简介 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陆妍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1.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先后颁布了《小学德育纲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各地根据新时期、新时代的新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

文献分析发现,社会各界对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多是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缺少对小学爱国教育的主体—小学生的调查和分析,忽略受教育者本身的主观情感因素。由于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断矛盾统一的过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小学生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态度,对其未来的爱国主义行为有奠基作用。

对于小学生而言,外界教育在他们的爱国主义观念形成上的影响是否会使得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还都不得而知,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本研究通过自设信效度较高的问卷,抽样调查了北京市部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为如何更有效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数据参考。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中年级开始,儿童能够比较独立、有根据而又明确地论证一些比较复杂的判断。”“小学儿童在四、五年级期间对道德准则的理解才可能达到初步本质概括的水平。”[1]由于六年级毕业班不便“打搅”、五年级有学业抽测不能“分心”,本研究抽样四年级小学生,若发现问题后,尚有两年的教育补救时间。考虑到研究的覆盖面和代表性,本研究选择性抽样了北京市的一所市级示范小学(A)、有延安红色传统教育的某小学(B)和某城区普通小学(C)三所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调研。从每所学校的四年级分别随机抽取了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共266人,共发放问卷266份,回收有效问卷248份,有效回收率93.2%。

2.2 研究工具信效度

在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政策性文件基础上,研究者总结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态度包括活动的认知、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内容、活动的评价、活动的效果等五方面。问卷共24小题,其中认知、形式、内容、效果各5题,评价4题,问题形式包括判断、填空、选择等。

2.2.1 信度分析

同质性信度:通过计算问卷的同质性信度来检验其信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5。

2.2.2 效度分析

研究采用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来检验结构效度。从表1可以看出,本问卷的各维度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反映了问卷所要测查的内容。符合良好问卷结构的要求(维度与总测验的相关在0.30~0.80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10~0.60之间)。

2.3 数据统计

调查数据运用EXCEL2003、SPSS17.0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被调查小学生的基本情况

以往研究显示,小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外界环境存在很大的关系,就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而言,其态度主要由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学校教育两个因素决定,同时其自身的性别和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态度产生了影响。所以本研究假设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态度与父母是否为党员、学校情况和学生性别三种因素相关。结果见表2。

3.2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态度的各维度情况分析

3.2.1 父母是否为党员的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态度现状

从表3可以看出,在对父母党员数为影响因素的分析下,三所小学在五个维度的平均(总分2分)分都很接近,父母是否为党员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认知、形式、内容、效果、评价等五项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学生的父母党员身份没有影响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态度,这也说明学生父母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尚未充分利用。

3.2.2 不同学校类型的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态度现状

根据表4看出,三所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情况都不错,特别是在活动认知、活动形式、活动评价和活动效果方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但是三所小学都需要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针对活动开展的效果也要进行监督和巩固。

表4还说明,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在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认知等三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活动的效果和评价两个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性的差异;某示范校的总平均分在其中偏低,说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亟待加强。

3.2.3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态度现状

从表5可以看出,小学中的男生和女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认知、形式、内容、评价和效果的态度现状差异不大,没有呈现出明显差异性。

3.3 学生最喜爱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调查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在给出的10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形式中,学生在选择上有一定的差别,各维度按选择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夏令营、影视传播、故事会、主题班会、参观访问、专家讲座、课堂学科渗透、家庭教育、社区服务、专门教材。

夏令营、影视传播、故事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说明小学生偏爱形式灵活、富有乐趣的活动。尽管专门教材、专家讲座、学科课堂渗透、参观访问等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但是学生的心理接纳率不高。

4.研究讨论与建议

4.1 北京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态度的现状

4.1.1 北京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态度的整体现状

本研究发现,北京小学生整体的爱国主义素养较高,三所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整体参与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其态度也是积极端正的,学习效果较明显。

4.1.2 北京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态度的具体现状

三所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态度在父母是否为党员和自身性别上没有差异,只在学校类型中存在差异;学校类型的差异又着重体现在效果和评价方面;此研究结论与以往陈丽鸿和杨刚[2]的研究结果类似,其主张符合学校校情的具有实效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活动。但值得关注的是,红色传统教育校并未显著差异于其他学校,甚至红色传统教育校和市级示范校的某些方面得分还不如普通小学。

4.2 北京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父母是否为党员的因素分析

本研究表明这三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的父母党员身份和数量并没有影响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态度,这个结果与研究初期的假设有一定出入,看来父母在小学生的家庭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投入精力不够,小学生主要通过学校途径获取和吸收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本研究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关注父母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潜在力量,充分调动父母的积极性,挖掘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资源。该结论与朱桂莲[3]的不谋而合,她提出爱国主义教育要重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合力作用,共同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4.2.2 学校类型的因素分析

不同的学校类型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大,特别是在活动的效果和评价方面显示出了统计学上的极其显著差异,且传统校和示范校不如普通校,这应引起传统校的警觉、示范校的反思。

从多数学生更愿意参与灵活性强、趣味性浓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调查结果来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形式亟待创新,增加趣味性和灵活性强的春秋游、影视传播、故事会、主题班会等,让同学们产生较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缩短其心理预期。一些学者也都同样提出要充分尊重儿童,寓教于乐,利用多种形式和结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2.3 学生性别的因素分析

在测评过程中,对于小学四年级的男生女生,调查出的结果几乎一样,差别很细微,这个结果不仅表明我们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没有性别差异,还说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萌芽时期,还没有出现分化现象,正是大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的关键时期。

5.结论

北京市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态度是良好的,作为学校德育核心问题的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值得关注和投入。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艰巨的教育任务,离不开学校、父母和学生自身的相互作用,在关注党员父母、学校类型、学校活动和学生性别中,也许能寻找促使学校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建议一,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到德育的首要内容和为人底线的高度,切实予以重视,以培养千千万万个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议二,学校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引导家长从教孩子珍爱生命、热爱家庭入手,逐步过渡到热爱家乡、关爱社会、敬爱祖国的层面上来;建议三,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尤其是增加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直观活动,如组织春游、秋游引导孩子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同时,学会关注家乡变化、感受祖国进步,增进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0-321.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范文第2篇

一、贯彻“深”、“厚”精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所谓“深”,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学生;就是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深入浅出、讲求实效;就是要把大纲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学生的情况吃透,把大纲用活,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教活。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引导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挖掘教材。设计好问题与习题。实践证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掌握要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针对性;才能触及学生的思想实际,达到统一认识、提高认识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吃透教材、更深刻地认识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呢?

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组织教师学纲。大纲是讲课的依据和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开学伊始,都组织教师认真地学纲,为把思品课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第二,抓住备课这一关。给时间让教师自己备课,找时间让教师集中备课。把共性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共同研究探讨,这样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如,在研究新教材三年级下册《拾金不昧》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研究:“拾到一分钱或巨款交还失主或交公,应该表扬谁?”“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钱或更多的钱交给爸爸,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由于教材掌握得好、道理讲得明白,使得课堂气氛活泼,收到了良好效果。

2.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辩是非,自己教育自己。”这是大纲对思品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思品课上采取了故事启迪、情景激发、行为辨析、示范训练、录音录像、幻灯图片、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运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正面教育。少年儿童具有模仿性强,可逆性大的特点。我们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向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其一,选择榜样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和可接近性。思品教学中,我们在贯彻“深”的精神的同时,还贯彻了“厚”的精神。由于每课教材都反映了大纲的一个教育要求,但因篇幅所限,都不够“厚”。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几个小故事,或让学生搜集更多地反映课文中观点的事例,使得说明观点的材料更加丰富。比如,我校教师在教学《拾金不昧》一课时,为了使这一课“厚”起来,组织学生表演了《归还飞机票》的小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加深了对本课观点的理解。我们还采取了演课本剧、小品、歌咏舞蹈、参观访问等使课文内容丰富起来,以求得学生对教育观点的深刻理解。

二、狠抓系列化活动,拓宽思品课的教育空间

由于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实践为基础的,并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发展的。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光靠思想品德课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思品课的教学内容,采取了系列化活动向学生进行多渠道的思想品德教育,做为思品课教学的补充。

1.根据思品课内容,结合学校特点,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我校的学生来自天南地北。由于各地教育的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及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针对这一实际,我校思品教师在教学《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一课后,向学生进行《楼内规则》、《红梅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纪律卫生具体要求》、《校园秩序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的教育,使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逐步的形成。目前,我校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校内外各项规章制度,文明、守纪、团结、友爱、勤奋、向上的校风已经形成。

2.根据思品课的内容,结合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去年是大连开发区建区十周年。我校思品教师在教学《祖国在我心中》一课后,与少先队大队部联系,开展了“我爱家乡――开发区”的系列活动,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个系列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1)祖国――我爱您。(2)开发区,您好!(3)开发区的发展――父辈的建设。(4)开发区长大我长大。在开展“开发区,您好”这项活动中,我校每个中队的队员,在思品教师、中队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自编自演了20余项文艺节目。这些小队员抽业余时间,围绕着“开发区,您好”这个主题,查找资料,采访先进人物,排练文艺节目,讴歌了大连开发区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所取得的举世中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次活动,尤其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3.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校具体抓了以下两点: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范文第3篇

一、加强爱国知识的教育

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学校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外,还必须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因素,使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存于教学与活动之中。应该看到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涉及育人方向的“大题”,然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身边的、具体的“小题”做起,给学生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启蒙到形成“主义”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天职,学核应该以高度事业心、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近年来我们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两史一情”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让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去追求祖国美好的未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有组织的专题教育,将这一专题教育分解到每月思想教育的工作重点中去贯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年级、班队去抓。其次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发掘各科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最后是利用读书、影视、歌曲、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他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奋学习,积极进取。前几年,我校通过这三种教育途径,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加深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理想教育的起点,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将来成才的精神动力。

二、努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而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我们这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去感染学生,培育爱国情感。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只有教师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 转贴于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现有的各种教育基地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材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务虚,又要务实。知与行必须和谐统一,爱国行为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人人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爱国主义教育是项常抓不懈的德育工程,积极引导学生爱国的行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系统性、层次性、传统性、制度性、机遇性、多样性。抓住系统性,就要通过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层次性,就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突出传统性,就要抓好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节日教育、英雄名人的诞辰纪念,抓好春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坚持制度性,就是要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台、班团墙报的评比,并重视各种系列活动的开展。抓住机遇性,就应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汶川抗震救灾中,让学生亲眼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活动;如开展的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使学生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力求多样性,就是要做到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以达到积极引导学生爱国行为的目的。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同志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八荣八耻”的明确要求,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特殊指导意义。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为国家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生力军,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强弱决定着中华民族的走向和兴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互相开放、交往与联系日益紧密,时空界限相对模糊,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击,给新时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何与时俱进地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历史新课题。

一、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爱国主义在新时期受到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们首先应正视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求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1.大学生对待爱国主义教育在态度和心理上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在片面的价值论的指导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教育者主体、轻教育对象主体,重服从规范的工具性价值、轻促进个体发展的目的性价值的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因此,致使教育观念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也不适应学生本身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新要求。近年来,个别大学生对正面灌输这一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不屑一顾甚至有些厌恶, 将诸如宣讲、报告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轻蔑地称之为“唱高调”、“简单说教”。在大力提倡寓教于乐的氛围之下,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透过一些教育活动,也能反映出大学生对待爱国主义教育在态度上存在偏差。如:试卷填写时很多应试者连题目都没看就照套照抄; 抢答赛时抽几位学生背诵以求名次,而大多数学生却不知道有这回事,以致形成少数人“轰轰烈烈”、多数人“冷冷清清”的尴尬局面,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另外,一些大学生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隔靴搔痒,无济于事”、“为时过晚,积重难返”、“花样翻新,与我无关”等消极、抵触心理。毋庸讳言,这类逆反心理, 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 爱国主义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上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还存在着空泛、沉闷和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够的问题,停留在抽象的理想化的原则要求上。对教育的目标设定的虚空或低谷,有些教育内容比较深奥,与生活实际脱节,很少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他们成长的渴望,很少真切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价值冲突、他们的苦恼与焦虑,缺乏应有的感召力,一般的笼统要求多,注重共性,忽视个性,具体的层次性要求不够,突出性的事务性目标多,而系统的可操作性目标少。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教育目标的指导功能被弱化、淡化,显然,过于抽象、空泛、笼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目标只会起口号的作用、形式的作用。在物质生活快速发展、精神生活高度追求的今天,仍有不少大学生对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状况都感到不满意。当代大学生是被社会寄予很高期望的群体,为何这个群体却对自身的生活质量不甚满意?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当代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远大理想而导致的。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远大理想,正是爱国主义教育所应该担当的重任。大学生只有自觉地将人生价值、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上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才导致大学生崇高理想的缺失和对精神生活的不满。

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

应该说,我国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度是相当高的。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学校就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看爱国主义影片和课堂灌输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中小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对于思想相对独立、活跃,人生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不断更新,并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教育就过于肤浅和形式化了。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使某种正确的认识、信念不动摇,只有经过连续的、长期的教育才能巩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曾明确表示,历史不该淡出我们的视线,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牢记历史,光靠教科书是不够的,一段沉痛的历史更需要以文化的方式来传承。因此,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年龄段的群体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具有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及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确立其爱国主义信念并引导其转化为爱国主义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经济全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各个要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高校必须根据新时代特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等作出合乎时展的调整,增强教育实效性。

第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核心,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要始终注意突出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个灵魂,进行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2001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置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阐明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耻。[1]大学生要把爱国落实到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具体行动上,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高校要重视人文社会课程的开设,注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尤其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古迹,读史明哲,知史爱国。当然,在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外国文化知识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和识别国外的文化,自觉进行取舍;在进行国情和成就教育时,有选择地介绍外国的一些情况,让大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自己国家的成就和不足,既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强化忧患意识,以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针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防、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及祖国统一问题中出现的新特点,增强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维护国家和,促进民族团结以及维护和增进国家民族利益的自觉性等。

第二,抢占网络阵地,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信息时代,因特网快速在我国普及,上网成为大学生的时尚。据有关统计,大学生中的“网民”占35%―40 %。网络的开放性使其成为“地球村的高音喇叭”,成为各种企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敌对势力的“公开论坛”,削弱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2]。我们不可等闲视之,要加强大众传媒特别是因特网的舆论导向,善于应用高科技手段,让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教育,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正如同志指出的:“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

第三,以大型事件为契机,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灌输教育,缺乏情感教育的环境。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抓住振奋人心的事件营造教育环境,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一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及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考验,成功举办 2008 年奥运会、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等等,无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有着密切关系。高校应抓住这一切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展开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培育大学生理国情感,形成弘扬民族精神的热潮。

第四,建立突出理国主义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体制。当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行民主和法制建设都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发展目标、价值实现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同时,还应该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和平时期的爱国主要体现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中。尽职尽责就是报效祖国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必备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以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与职业作风为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报国之志以及报国之行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虽未走向社会,但必须明白这一道理,并好好学习,为将来以职业报国作好心理和专业素质准备。

第五,提高教师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队伍建设。高校教师对国家民族的思想和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的教师受物质利益的驱动,不安心教书育人;有的教师向往西方,把所有精力投入“出国梦”的实现;有的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水平有限,难以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而经济全球化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更需要一支有爱国情感和素质的教师队伍,这要求高校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自身对国家和民族要有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要热爱教师事业;要博览群书,知晓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改进教育方法,利用多种手段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注释:

[1]冯润民.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精神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2).42.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爱国意识;高校;大学生

爱国主义,根据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挥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学生作为时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要把爱国观念深入到学生意识之中,并把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爱国主义中所包含牺牲精神、公正、保护受欺压者等优秀的素质也是当今大学生所需要的。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之下,特别是全球意识形态严重脱节的情况下,爱国主义的情感意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一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首先,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对我国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利用经济优势逐渐在国际舞台上掌握了话语权,并提出了弱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国际地位的理论,如“东方主义”。东方主义所论及是爱德华•W•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一书所概括的东方主义话语理论,其核心是:西方发展和建造了东方,西方殖民主义者按照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对被殖民的东方进行文化建构。赛义德的理论所强调的是在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中,处于强势的西方文化渗透到被殖民的东方国家,肢解当地的传统和民族文化体系,贬损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从而统治被殖民国的文化领域。东方主义这一观念体现在整个的文化领域内,包括在现在的传播媒介,在西方的作品中不管是在小说、喜剧还是电影中到处都可以看到东方主义的影子。就如奈斯比特所言:“当越来越多地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时,我会时常感到愤怒,因为许多书中讲述的内容并没有如实反映中国的现实,许多西方人用西方的视角和价值观来挑剔中国的短处,对中国有一套模式化的成见”。意大利导演所拍摄的《末代皇帝》一片中的镜头,几乎都采用俯拍的镜头,使伟岸的皇宫变得温顺。这种强势的文化渗透使得一部分中国民众认为现在中国的发展方式是另一种的集权主义,人民依然缺乏西方的民主文化,并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的封建主义时期的文化,而大学生也是西方文化侵略的受害者,造成了大批的“愤青”,他们“乐意”批评中国现行制度。第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爱国意识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不断的发展新媒体也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媒体拥有信息传播快,传播规模广等特点,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却对大学生的爱国意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首先新媒体信息者鱼龙混杂,很多信息往往不经核实肆意传播,如在网上出现了质疑雷锋同志真实性的声音;第二,网络监管不力,我国网民数量在不断地增长,其中根据相关统计,大学生中的网民占35%--40%,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长,网络的开放性使其成为地球村的“高音喇叭”,成为各种企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敌对势力的公开论坛,同时由于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可控性不强而容易引发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和行为出现异常;再者,新媒体如微博这一阵地被各种娱乐新闻充斥,特别是一些“正统”媒体公众号被淹没在各种八卦公众号的大海之中,而大学生而更关注娱乐的新闻,多媒体导致选择的多样性使得一些正规的平台关注度大打折扣。就如郑淑芬、曾宪光所言:“新媒体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挑战:网络对传统的民族认同感削弱;网络的传播给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带来阻力;网络冲击传统的国家意识;网络将削弱人们的意志力”,网络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也削弱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行途径

(一)正确认识自身

全球化是一个尊重差异的过程,因此要想真正的让西方重新认识东方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首先我们自己要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改变“过去的东方既没有理解欧洲的能力,也没有理解其自身的能力”这一问题。因此我们自己首先要发现东方,自己要能够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的交流,反对西方的语言霸权,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每个国家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建设,而不是跟着西方的模式走,臣服于标准化、霸权主义的英美模式,拒绝文化霸权,在大学课堂中进行中国先进优秀文化的教育,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到,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西方国家在不断地被误读、妖魔化、平面化;另外,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中,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逐渐形成符合我国社会规范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再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从身边事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是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二)借鉴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并重视历史教育

培养中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又要兼容并蓄的学习其他国家的培养模式,如美国学校历史教育特别重视其成就史和苦难史的教育,美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小学生主要学习历史故事、历史伟人,中学生侧重学习历史事实、历史过程,大学生侧重历史理论分析,并规定历史教育是核心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大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社会背景、重要作用以及历史人物的思想、业绩进行综合学习和研讨;同时,推行国史研读计划,重视发掘中国史学经典的研读,从而形成在“历史学习中领悟传统,在阅读经典中反思自身”。对于高校而言应特别重视我国文明史以及1840年之后的苦难史教育,与此同时,将爱国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可以与当地爱国教育基地建立长久合作机制,学生可以作为志愿者在爱国基地参加志愿服务,或社团作为调研项目深入到爱国基地,也可使思想政治教育转移到实际的生活中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爱国的理解,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更具立体化,实际性。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爱国教育

根据当前对央视新闻微博平台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央视新闻微博的关注人数为4806万,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平台。另外,就以12月份央视新闻所推送的爱国新闻为例(当天的点赞量、转发量、评论量):由此可知,学校应该多方面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爱国教育,特别是在爱国纪念日如“国家公祭日”进行苦难史教育,推出与之相关的爱国推文,发动学生进行转发,从而扩大爱国教育的覆盖面。最后,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动高校团委、学生组织的力量参与到爱国主义活动中来,根据某一高校的学生参与社团的调研报告显示学生参加社团达到80%,因此学生社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校应充分利用社团的力量,组建国旗班,通过升国旗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成立弘扬传统文化的社团,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爱国意识的发展。

三总结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事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社会、高校等多方面的努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对大学生的教育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从而使学生成为能够造福社会之人。

参考文献

[1]张恒艳.专题研讨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25):109-110.

[2]闫静峰,杨乐.中西“文化势差”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化[J].高校辅导员,2017(42):26-27.

[3]孙祥军.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主要措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