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词教学论文

诗词教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词教学论文

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第二学期,我增加了难度,学生幻灯片的内容只能显示他要讲解的诗歌,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为大家解读这首诗,按照题目—作者—背景—诗歌大意—情感—表现手法的顺序来为大家解读。增加了对学生自我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的训练。在学生解读完之后,教师再适当点拨、提醒,或者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回答。

通过这样的每课一首诗,学生见识了许多古典诗词,并且也在古典诗词的解读过程中,慢慢了解了诗歌的许多特征,比如,理解诗歌大意时要注意语序的调整,诗歌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如借代、比喻、用典、借景抒情等等,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等等,长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在高三的诗歌专题复习中学生或许就不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感到陌生了。

增加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除了广泛地涉猎,增加了解之外,应该让学生有适当的积累,这要通过背诵。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词,课外的一些学生喜欢的、觉得好的诗词,也应该背下来,或者单纯背名句,意思不了解也没关系,先背,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且诗歌本来就是情感性的东西,靠的更多的是心灵的意会,特别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然,积累得多了,接触多了,学生就会经常运用到古典诗词,并不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诗词歌曲,交相辉映

可通过研究性学习或者选修课等活动让学生自行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运用。在现代流行歌曲特别是中国风的歌曲中经常会出现许多古典诗词,比如,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一句,运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比如,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许嵩的《如果当时》“与你若只如初见,何须感伤离别”化用了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学以致用,厚积才能薄发

现在,很多高考优秀作文中常有古典诗词的影子,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点,当然,前提是对诗歌本意的透彻了解,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乱用、滥用。

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生成语言学注重语言的特殊目的功能,从而与人类认知和语言的使用相脱离,CL的出现主要就是为了弥补生成语言学在这方面的不足。CL把语言及其习得看作是基于用法的(usage-based),是能让我们与客观世界互动的一般认知能力的反映(Langacker,1987)。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具体语言现象就体现出了理据性(motivation)。在语言中,人类对某些表达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因为其与我们的感知认知经验更接近。如,我们通常不认同Thetablewasbeingrunaround这样的句子,主要原因就是它与我们习惯用来感知场景的图形—背景结构不一致,因为在这一结构中,我们倾向于把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即运动的或“鲜活”的事物作为图形。又如,Aglassofalcoholcontainingwine,please这句话也会使我们感到困惑,原因是这句话中的特指信息与我们以原型成员来组织范畴的方式相矛盾,后者的主要特点则是界限分明。Alcohol是它所在范畴的中心而非边缘成员,因而不需要做进一步的说明。此外,在给别人提供帮助时,我们为何不说ShallIgiveyouafootwiththat?因为语言的理据性告诉我们,在我们的认知经验中,通常是用双手去处理事务而不是用脚,这种人类共有的联想能力使我们能够运用转喻理论去理解大量非特指信息。再者,由语言的理据性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健康快乐的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从人类体验认知来看,他们微笑时嘴角总是向上的,所以我们总是把快乐心情和“上”(up)而不是“下”(down)联系起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不会用到Allthisgoodnewsisgettingmedown这样的句子了。Lakoff&Johnson’s(1980)在其奠基性著作MetaphorsWeLiveBy中有力地证明了大部分日常语言都具有比喻性,即语言使用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隐转喻表达方式。随后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参见Lakoff1987)也指出,人类正是通过隐喻性思维(在不同经验域之间建立类比关系)才使其在第一时间能对抽象的经验域进行推理和表达。CL提出语言是有理据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可预测的(predictable)。我们能推理出对某个特定信息的思维方式为何在语言中能被常规化,但这并不等于我们能正确预测语言中的哪些话语能被常规化,正是语言的不可预测性才突出了其个性,也正是由于在多数情况下学习者没有充分意识到语言的理据性,CL才提出把它作为词汇习得的前提,以此来促进二语词汇教学。介词和语言的理据性也有着紧密关系。它表现为同一个词表面上“新”的用法与其原型用法共同形成一种放射性网络,即从中心原型范畴向扩展(参见Brugman,1981)。其中某些意义扩展是和其字面义相关的,如,某个介词通常指“临近性”的话(thebookonthedesk;theclothoverthetable;thebulgeundertheblanket),那么它有可能具有某种相对应的“旋转”意义(rotatedsense)(thepictureonthewall;theveiloverherface;theskinunderhisshirt)(Boers,1996)。介词的某些扩展用法也能通过隐喻来突显其理据性,如,介词beyond在Whysheevergotmarriedtohimisbeyondme和He’dchangedbeyondrecognition中的用法就来源于与它字面义相关的不可及性概念,如,Theballfellbeyondthehedge(andsoitwasbeyondourreach)。此外,情态动词的多义性也受到了认知语言学家的关注(Sweetser,1990)。如,我们习惯的情态动词must的用法(Thelightison,sohemustbehomenow)就是由其强制性意义(Youmustcomehomebeforemidnight)扩展而来的,其中的关键条件就是基于推理,即如果你强制某人做某事,那么这件事就很有可能做成。作为CL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隐喻揭示了人类如何把生活中具体的、熟知的知识投射到抽象域中以使对后者的理解更清晰。随着始源域在结构上向目标域转移,相关的词语也产生了比喻义。如,我们可用生活中的“吃/喝”这一始源域来表达学习中的思考或互动:Janehasagreatthirstforknowledge;Thesestudentsareexpectedtoswallowalotofnonsense;Goodteacherstrytospiceuptheirclasses;Icannotdigestsomuchinformation和Don’tjustregurgitatewhattheteachersaid等。基于语言教学的CL倡导者们用各种方法把上述对多义词和多词单位的论证用到了二语词汇教学中,下节将归纳出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方法。

二、基于CL的二语词汇教学方法

学者们就如何在二语词汇教学中应用CL(尤其是概念隐喻)的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如,Danesi,1992;Maclennan,1994;Scott,1994)。还有学者基于CL理论为学习者(Rudzka-Ostyn,2003)和教师(Lindstromberg&Boers,2008)研发了相应的教学资源。总的来看,基于CL的二语词汇教学方法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在掌握某个多义词基本用法的前提下,通过联想的方式来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其非基本用法,即遇到某个词以约定俗成的意义出现时,他能根据该词的字面义进行推理。如,根据rake的字面义推理其在Thebankswererakinginalotofprofits中的意义;根据dodge的字面义推理其在ThePMdodgedallthequestionsaboutthewar中的意义等。此外,我们还能通过让学习者对隐喻性用词的意义进行推测来提高他们的认知参与度(cognitiveengagement)。如,推测Afledglingdemocracy中的fledgling,前提是他们了解该词的字面义——表示幼鸟。这些都属于较为基础的介入研究方法,在CL的教学模式中也是很常见的。但CL对高频多义词的处理方式更为复杂,首先需要识别其原型意义;然后对该原型的意义扩展进行逐步的说明;最后是建立由该词主要用法构成的语义网络(参见Tyler&Evans2004对介词over的解释;Lindstromberg2010从教学角度对介词进行的分析。

其次,CL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特点是通过分析习语和动词短语例证概念隐喻的方式来讨论更为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如,Jackdown;Heblewupatme;He’shotunderthecollar;Shewasfuming;He’sblowingoffsteam和Don’taddfueltothefire等表达式都可被范畴化为THEBODYISACONTAINERFORTHEEMOTIONS和ANGERISHEAT等隐喻的例证。习语也能被范畴化,前提是了解其字面义使用中体现出来的始源域(经验域)。如,Clearthedecks;Onanevenkeel;Givesomeoneawideberth;Walktheplank;Takeonboard;Outofyourdepth和Aleadinglight等短语都能和“航海”建立类比关系。此外,教师也能通过提供其他刺激来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度。如通过引导来让学习者思考某个特定概念隐喻“有意义”的原因。比如引导学习者体会人类经历激烈情感时特定的心理变化,让他们理解我们为何要把诸如愤怒等情感和“热”这一概念联系起来,以此来加深他们对该概念隐喻范畴内习语的记忆程度。学生还能通过把目标语词汇表达与他们的母语相比较,从而思考二者间是否具有隐喻共性,以此来促进词汇记忆(Deignan,Gabrys&Solska,1997)。教师也能在教学中引导学习者去思考某个始源域在目标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原因。如英语中大量有关航海的表达就可以和英国历史上曾经是航海大国相联系。学习者也能思考如何对某个隐喻概念下的不同表达进行分类或是去识别它们共同的始源域。如,通过Setthestageforsomething;Bewaitinginthewings;Takecentrestage:Inthelimelight;Playtothegallery:Behindthescenes和Thecurtaincomesdown等一系列表达来识别“戏院”这一始源域。另外还有学者提出通过对习语字面义进行图片说明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Boersetal,2009;Szczepaniak&Lew,2011),前提是该图片应和习语表达的隐喻意义相关。此外,通过对习语表达的意义进行有根据的猜测也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参与度,如,学生能通过始源域“拳击比赛”来猜测Beingontheropes的意义。基于CL的词汇教学法认为要让上述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目标语词汇的记忆产生积极影响需满足三个前提。首先,刺激并提高学习者对目标语词汇学习的认知参与度需要和记忆的处理水平模式(Cermak&Craik,1979)相关联。该模式认为对深层信息(包括词汇)的处理有助于提高记忆,对该信息的语义阐释也应包含在整个处理过程中(Craik&Tulving,1975)。其次,CL教学模式下的语义阐释包括心智意象(mentalimagery),该意象能促进对词汇的记忆主要是借助于记忆的双码模式理论(DualCodingmodelsofmemory)(Sadoski,2005),即把抽象词汇与心智意象联系起来,使前者更为具体,从而有助于记忆的巩固和提高。再次,以认知方式把词汇呈现给学习者能使他们认识到词的系统性,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如果能把所学词汇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那么提高记忆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如反映相同概念隐喻的不同短语动词或共有相同始源域的各种习语表达等。

三、结语

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立足课堂,加强古诗教学的研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积累的主渠道。要掌握古诗积累的方法,课堂学习和方法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在语文教师中开展古诗教学的研讨活动。通过研讨,教师们可以集思广益,摸索出古诗吟诵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关注方法,加强古诗吟诵的指导

掌握良好的古吟诵方法对于学生的古诗学习有很大帮助。在教学实践中,可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范读激趣法。即通过名家的配乐诗朗诵或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吟诵的冲动和欲望。

2.技巧指点法。诗词的朗读吟诵不同于日常的语言交流,也不同于一般文章的有声朗读。它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朗读吟诵的技巧上给学生以持久的正确指导。

吐字清晰,轻重音分明,节奏准确;尽量放慢语速,努力做到“声断气连”;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感情,把准语调、语气……在范读朗诵余光中的《乡愁》时,我把“矮矮”“浅浅”两个叠词读的较重而且字音拖得很长,学生很容易从教师动情的吟诵中体味到诗人内心因与母亲阴阳两隔的歉疚、悲恸之情和因台湾与大陆天涯相隔的无奈、怨愤之情。

3.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4.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吟诵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5.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三、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吟诵热情

1.师生联合背诵活动

学生和教师一起背诵,做好教师沟通工作,活动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一起读、背,互相考试比赛。

2.古诗卡学习升级活动

以古诗卡中的古诗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它相关的古诗来学习。采用自由背诵,注意等级差异。在古诗背诵中,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潜力,积极背诵古诗。每背过10首古诗,便可获得相应等级的称号,依次为诗客、诗侠、诗仙、诗神、诗圣,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热情参与。

3.组织诗朗诵会:每期两次从所学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选出优胜小组。

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近几年,随着技工学校走向市场,生源的质量因社会、家庭、学生毕业学校的环境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所受的教育的背景差异性较大,学校生源综合素质下降,且个体差异增大。这给技工学校的教学带来诸多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难以确定教学的起点,兼顾不及,使好学生没有学好,"差"学生没有学会,不但影响了其素质的全面提高,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继续升学深造和毕业后就业的竞争能力。如何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是摆在技工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问题。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而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是由于九种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所致,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在心理与智力水平上有着各自的风格与强项,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有效的教育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智能发展上不存在失败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特别是成为技工人才。对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用同一的内容、进度、方法授课,因材施教将无法实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便得教学陷入被动的状况。要扭转这种教学被动的局面,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做到既不压制基础好的学生也不放弃基础差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打破班级、专业的界限,实施"分层次教学"。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早在2500年前,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就已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教育派针对班级授课制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提出,按学生学习能力和某一学科成绩进行分班组教学,即学科弹性制。甚至"班级授课制"的创始人夸美纽斯也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合适的教育"应该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以发展学生个性和独创性的教育,人与人的本质差别就在于人的个性。"分层次教学"是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程度以及学习能力,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提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变得十分相似。""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个别差异的学习时空和学习平台。"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人的智能结构和层次是多样化的。忽视学生的智能差别,按学体状况模糊地快慢分班,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阻碍了强势智慧的发展,而"分层次教学"按学生不同学科层次分班教学,是充分发展学生强势智慧,树立学生信心的有效形式。"分层次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人才打好基础,这是"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分层次教学原则

在实施分层次教学中采取"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最优化原则正视差距、区别对待、分层推进、发展特长"基本原则。具体实施中把握几个基本的准则:

实事求是的原则。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层次的选择,层次的流动上要做学生深入细致的心理指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真正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

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在教学评价中也要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

最优化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评价的策略上都要实现最优化,以充分发展学生强势智慧,搭建学生快速发展、顺利成长的平台。

2、实施过程:

(1)学生分层

技校学生一般进校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关专业,教师在通过相应的中考、高考成绩和技校的进校的测试及军训期间的考查,在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学困生、中等生、优生在(分别为A、B、C层次)。具体实施采取,首先自我申报。学生自己参照一定的目标自我定位,申报层次。然后教师和学生相互评议,从而确定学生的所处的学习层次。其次教师评定。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的实际需求,初步认定学生所处的层次。

同时教师在实施分层时,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分层次教学实施的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找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自己强势智慧所在。这是学生选好学习层次的前提,特别是优秀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阶段的佼佼者,只要帮助这些同学调整好心态,摆正位置,找准层次,才能消除分层次教学所带来的某些学科处于低层次的心理障碍。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好心理教育。每一位任课教师、班主任都承担着学生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的重要责任。

(2)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即确定与各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在制定分层目标时,一般要根据专业特点制定两类目标:第一类是以学期、学年乃至整个学段为长度的长期分层教学目标;第二类是以课时或章节为单位的分层目标。制定两类目标时,均要注重学生所要发展的基本技能、所要经历的情意过程(即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同时,要将两类目标分别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与已经确定的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相对应。以具体分层教学目标为例,可区分为以下三个层次:A层次教学目标为最低限度的教材要求,B层教学目标为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C层教学目标则要在教材"基本要求"基础上作适当提高、加深。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明确提出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

(3)进行班级编排

班级编排是保证分层次教学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其技术性很强。编排前,一要考虑原行政班学生的相对集中,这非常有利于分层次教学管理,二要考虑本年级同一学科教师数,三要考虑分层次教学班学生人数相对均衡。

(4)制定教学方案,分层施教

教学方案制定包括分层次学科各层次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时数,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室安排,教师配备等,为了发挥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要充分听取任课教师特别是备课组长的教学建议和意见,最好由备课组长牵头制定有关教学方案,报教务处,由教务处会同教研组长审定。

(5)分层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重要功能,尤其是旨在改进教学的评价活动,有着积极的心理功能和教育功能。分层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及期延伸部分的全过程中(含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的评价),为的是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速学生"达标"的进程。学生发展评价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和学科学习水平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实行同一个体纵向发展评价和不同个体横向比较评价相结合,以学生纵向发展评价为主。

(6)、分层次教学检测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由备课组长负责完成不同层次考试的命题工作,保证A、B、C三个层次在题目总量和难度上的区别,使三个层次试卷在基础题上有40%相同,以B层次学生作为参照常模,40%的基础题,平均难度系数控制在0.9;其余60%的试题形成明显难度梯度,A层次试卷(低层次),平均难度系数控制在0.9,B层次试卷难度系数控制在0.7,C层次试卷平均难度系数控制在0.5。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选择本层次或高于本层次的试卷参加考试。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参加高一层次考试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在提出申请经任课教师客观分析后,允许该生流动到高一层次。而对于最初因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错误判断的同学,如果已经感到现有的教学层次不利于自身的迅速进步,可申请进入低一层次班级学习。在流动中,各层次学生数要保持相对稳定,防止大面积流动引起的分层次教学的混乱。流动时间一般在学期末,至少是期中,平时不准流动。流动中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确立流动为了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一种评价的手段。

四、配套的常规教学管理

管理的价值在于提高组织效率。有效的常规教学管理是分层次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保证。常规教学管理包括课表编排,教学监控,学情分析,测验与考试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常规教学管理中,最突出的管理问题是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与评价。

在学生管理实践中,逐渐建立起行政班、教学班双轨制的学生管理体制,行政班以原班主任、班干部为主,配合各个科任教师,在原有班级管理基础上,加强同各课任教师的联系,及时了解分层次教学班的学生情况,配合各个科任教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分层次教学班以任课教师和教学班的班干部为主,明确各教学班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消除原有的行政班间的界限,增强教学班的集体凝聚力,同时注意与原班主任的沟通。在教学班的学生管理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坚持管理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必要的教学班管理常规。

分层次教学的教师管理突出表现在同年级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以及突发事件的解决上。同时,由于分层次教学存在不同的教学层次,所以做好担任低层次班教学任务教师的思想工作,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终结性评价在教师的年终、学期评定中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工作的评价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由于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群体差异性较大,比较的前提已不存在,而且担任不同层次教学任务的教师其劳动特点存在差别,基础层次(A层次)教学班的教师要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选择,个别辅导上多下工夫,而高层次(C层次)教学班的教师则更多地要在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学容量的扩大上投入精力。以同一教学目标或以升学、毕业考试作为评价标准对教师个体进行评价,必然挫伤低层次教学班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坚持对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进行群体评价,把全年级全体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发展作为评价该学科教师群体的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该组教师的学科教学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全组教师的团结合作。

五、分层次教学初步成果

分层次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了独立和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信心,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培养了一批学有所长的优秀学生,使学生的强势智慧得到了充分发展,真正体现了我校技工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使我校的教育真正成为扬长补短的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技工人才。

六、存在问题与不足

尽管分层次教学已实践多年,但如何科学地开展分层次教学评价,更好地发挥分层次教学评价的教学改进功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就分层次教学评价而言,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点:

1、各层次学生的成绩的对比性评价科学性研究。

2、学生纵向发展评价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3、不同层次课堂教学评价的深入研究。

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认识岗位,积累经验。通过接近真实的业务操作,学生能全面了解外贸业务员的岗位工作需求,熟悉和体会客户、工厂、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在仿真交易中充分掌握各种业务操作经验和技巧,通过交易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重复和变化积累实践经验,加强总结和记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的实务教学目标。

2教学效果的实现

以竞赛为契机,把POCIB引入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为竞赛打基础,竞赛反过来又促进教学的进程,但这种模式也是一种挑战,运用不当也会产生反效果,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要分以下三步走:首先,教学先导。教学与赛事的结合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通常教学是先导。学生首先应具备外贸业务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操作基本流程、外贸单证基本认知等。这些知识在课程学习开始时先作引导性阅读或简单讲解,同时引入大赛内容、规则等,让学生知道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好胜心,又不至于因为完全没知识的引导而感到茫然,避免学生的畏难心理,也可以缩短操作初期摸索的过程,提高效率。其次,过程激励。有了初步的知识积累后正式开始竞赛。第一单交易的完成至关重要,老师进行即时指导,可以从简单的“FOB+T/T”出口结汇方式开始,以增强学生的信心。竞赛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操作的同时注重知识的积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注重团队的合作;不断进行激励,防止部分主动性不强的学生产生懈怠心理,保证整个竞赛与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最后,赛后评价。比赛结束,趁热打铁,对比赛过程中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讨论,对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做出评价,加深理解。对教学过程中应该涉及的知识点与竞赛操作过程内容进行对比,查漏补缺。

3“以赛促学”模式的探讨

3.1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由于我国招生体制的原因,高职的学生相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素质要略差一些,学生普遍的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把比赛引入课堂的这样一种教学新模式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刺激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在无形中战胜了学生的害羞、依赖、懒惰等不良心理。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模拟的国际贸易的真实场景里,学生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主体,努力地谈判和操作每一笔订单,看着交易成功后账面金额的增加,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在工作岗位上的自己,这个过程不但有趣好玩,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对学习兴趣的保持和积极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学习的效果显而易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竟然做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2增强竞争意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既然是竞赛,就一定要有输赢,制定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课前提出竞赛规则的时候,明确告知奖惩规定,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引发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良好局面,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了解竞赛规则后马上开始投入到前期的准备中,对前导课程学习不充分、掌握不全面的学生主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查阅资料、重新复习、主动求教的良好学习氛围中。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一种亢奋的状态,积极思考、讨论、记录,通过操作巩固了原来所学的基础知识,积极主动突破重点难点,实践的过程做到举一反三,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3相互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