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学英语术语;汉译;文化心理
西医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并在16世纪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西医进入中国以后,大量的医学书籍被翻译成中文,大量的医学英语术语进入到汉语词汇当中。为了能够使西医在中国得到有效地传播,促进中外医生的交流与合作、规范医学教学、医学英语术语的翻译的准确性、简明性及统一性成为医学领域及医学翻译人员共同努力的目标。在医学英语术语汉译过程中,需要了解医学英语术语的相关知识、中西医之间的差异、中英文语言上的差异。同时,在汉语不断吸收容纳外来英语词汇的过程中,也体现出复杂的民族社会文化及心理。本文透过医学术语的汉译策略及方法,探讨社会文化心理对医学术语汉译的影响。
1医学英语术语汉译策略及方法
1.1音译
音译是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的一种常见的借词法(黎昌抱,2001)。音译利用读音与英语发音近似的汉字进行直接地转译,汉译文字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语音,并失去汉字自身的意义。在原英语术语没有对应中文或人们对新事物颇为陌生的情况下,许多译者往往采用音译的策略对外来英文术语直接借用,从而有利于新事物的快速传播。
1.2意译
意译指将构成英语术语的词素用对应的汉语词素进行翻译。意译强调事物的本质、用途、特点等等,让读者能够快速、直接地理解把握术语的含义。同时避免了音译术语冗长难读、读者容易产生错误联想等不足之处。意译而来的医学术语占外来术语的大部分。
1.3音意结合
音译结合意译的策略一方面保留了英文原词的风格及读音,另一方面也让读者能更清楚把握词意。医学术语汉译音译结合多应用于翻译包含有特殊地名、人名冠名的术语。医学英语术语特点之一是冠名词的大量使用。对这些特定冠名词进行汉译时,首先需要了解术语的词源及原文真正的含义,再根据术语的构成,多数情况下对人名、地名进行音译,对术语中表示词性及类别的词素进行意译。例如TetralogyofFallot(法洛四联症)、Parkinson’ssyndrome(帕金森氏综合征)、Meniere'sdisease(美尼尔氏综合症)、Cushing’ssyndrome(库欣综合症)等。这些例子都通过音意结合,保留了原词的音和形,同时兼顾其词意。当英语术语的词源对译词的影响较小,为了让读者更准确、更直接地把握术语含义,译者会选择意译来直观表达。如loopofHenle(髓袢)、Bowman’sCapsule(肾小囊)、fallopiantube(输卵管)等。这些词例的汉译都省略了对英文原词定名词的转译,而采取直接完全意译的策略表达术语含义。
1.4形译与借用
所谓形译,即在汉译过程中借助英语原文,或通过汉语加工,选择形象生动的词素转译原词中对事物形状、形态特点的描述。如spiralfracture(螺旋形骨折)、T-bandage(丁字带)、U-shapedplastercast(U形石膏托)。这些英语术语中均具有对事物形状的描述。通过形译,译词最大限度保留对形状的一致地、形象地描述。另外,医学英语术语中具有大量的首字母缩写词,这些缩写词具有特殊、固定的含义。在翻译的过程中,越来越多译者采用字母直接借用的方法进行翻译,或借用字母与汉语词素搭配,从而更能简明地表达词义(黎昌抱,2001)。
2汉民族社会文化心理对医学英语术语汉译的影响
英语具有强大的吸收同化功能,同时英语民族的“开放型”的文化心理使英语医学术语中融入大量的、多源的外来词(李洪伟、蔡郁,2011)。不同于英语民族,汉民族在汉译过程中力求保留汉语系统的完整性、独立性,坚守汉语自身的凝聚力和改造力。因而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往往采用意译而排斥音译,并对术语进行加工,使其汉化。例如很多医学术语都经历了一个音译到意译的变化过程。在新事物引入时,通过音译快速让读者熟悉新事物,广泛使用后再开始强调意义、译语文化,并逐渐加工转换为汉民族的语言。如,laser-莱塞-激光、vitamin-维他命-维生素、penicillin-盘尼西林-青霉素等等。再如,利用读音与英语接近的汉字且汉字本身的含义与英语词素恰好契合,结合构成半音半义词,如ban-dage(绷带)、silicosis(矽肺)、calcemia(钙血病)等等。这些例子都表明汉字在吸收容纳外来词的过程中,力图将其改造汉化而维持汉语系统的独立性。这种心理使得英语术语在翻译方法及策略的选择、汉译术语使用方面呈现出特定的变化。(1)包容求简的心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国各民族之间交往日益频繁,汉民族展示出了更为开放及包容的心理。同时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新的疾病、治疗方法、药物被发现,越来越多的医学英语术语通过音译及直接借用等方式涌入汉语词汇,让新词在传入初期能够更快、更直接地得以传播。汉民族在开放地接受及使用这些汉译外来词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追求汉译术语的简洁明了,让读者能够方便阅读,快速获取原文的信息。例如Cesareansection(剖宫产)、Henoch-SchoenleinPurpura(过敏性紫癜)、这些术语因为包含了特殊名词,如果直接音译将会增加使用者的阅读难度,而通过意译,大大简化了译词并有利于读者快速理解词义,充分地显示出人们去繁求简的心理。另外,英语术语中大量的首字母缩略词,在汉译时选择直接借译,如Cardiac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IntensiveCareUnit(ICU),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等等,这些字母借译的术语越来越广泛被使用并为人们认识及熟悉,让读者感受到其在使用过程中带来的简便。(2)委婉含蓄汉民族委婉含蓄的传统文化使我们采用曲折迂回、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思想,选择隐晦的词语来替代忌讳、不便或不愿提及的事物。这种社会文化对医学术语的汉译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为迎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使译词更好地传播及使用,通过音译以及汉语词素的加工及筛选,将英语术语的音、形、意形成有机和谐的整体,并产生形象鲜明、极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表达效果(赵爱武,2006)。例如Alzheimer'sdisease(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通常有阿尔兹海默症及老年痴呆两种翻译,虽然前者冗长难读但比后者更为广泛地被使用。再如radicalmastectomy,根据英语词素翻译为“根治性乳房切除术”,而另一译词“改良根治术”的使用更广。这些汉译术语使用的选择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含蓄委婉表达的心理,从而减少人们对疾病的恐惧,也为减轻家属对病人的悲恸之情。(3)祈福求安避凶祈福、趋安求稳的心理在汉民族社会文化心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语言成为人们祈福求吉的手段之一。人们通常会利用谐音避凶祈福,利用同、近音字指代美好事物,以寄托美好心愿。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汉译过程中,在词素的选择方面往往需要考虑汉字本身的含义及可能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联想。例如在翻译医学英语术语中的大量药物、药品名时,我们大多采用音译策略,音译词中的汉字选择往往避开了不祥、不吉利的词素,而选择了寓意吉、安、福等含义的汉字。如chlortrimeton(扑尔敏)、Motrin(美林)、Legalon(利肝灵)、Librium(利眠宁)、Contac(康泰克)、Coldrex(可立治)等等。这些药物的汉译术语中包含了“利”“灵”“宁”“康”“治”等让人们产生美好联想的词素,体现出祈福求安的社会心理。
[关键词] 现代汉语;英语借词;社会文化心理
Abstract:By analyzing English load words in Chinese, the paper points out 3 features of loan words and undertakes cultural and socialanalyses. It finds out that English load words bear cultural meanings and predicts that the number of loan words in Chinese keeps increasing.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loan words; socio-culturalpsychology
一、前言
外来借词又叫外来词。现代汉语大量吸收外来词语,丰富了自身。而英语作为世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其大量涌入和广泛流行构成了现代汉语最庞大的外来词阵容。它们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其蕴涵着的社会文化心理意义,已经成为语言现象中引人关注的一个热点。国内学者对外来借词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来对外来借词的分类及其发展的研究见多,如张锦文从英汉借词对比的角度[1]、谢晓虹从其引入的翻译的方法探讨汉语借词的分类问题;莫秀兰[2]、黎昌友[3]、习强毅[4]等均对汉语中的外来借词的发展趋势做了有益的探索。英语外来借词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是特定时代大众文化心理的体现。本文将就现代汉语中英语外来借词的特点探讨分析其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心理,同时预测汉语中的英语词汇将会持续上升。
二、现代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特点
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具有数量多、涉及面广的特点:既有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类,也有生活娱乐、饮食穿着、艺术体育类,呈现出词汇的多方位渗透多层次引进的态势。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这类词汇呈现出流行与发展的趋势。从当前流行的词汇来看,当前英语外来词呈现出如下特点:
1.音译形式和外文缩写形式大量增多,在各种形式的外来词中占优势
现代汉语的英语外来词中,音译词量出现了增大的趋势。董秀梅认为,人们对音译词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已逐渐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因而引起音译词的数量剧增[5]。除了人名、地名、国名外,其他词也用音译的形式,如基因(gene)、伊妹儿(E-mail)、纳米(nanometer)等等。不但新产生的词多用音译的方式,已经意译的词有的又变成了音译。如:carton,早期曾被音译为“卡通”,后代之以意译的“动画片”,一直流行了几十年,而近年来,却又以“卡通”一词取而代之。又如:Taxi一词,最初传入我国时,其音译为“的士”,后人们根据其用途及性质译为“出租车”,总想把前者打入不规范之列,结果“的士”一词不但没有隐逸,反而在口语中十分流行,还衍生出了与之相关的“打的”、“货的”、“面的”、“轿的”、“摩的”、“板的”、“的票”等说法。
为了使语言简练而对词语加以简化、缩略成了新词语产生的途径之一。将一个词缩短是现代英语的一种普遍构词现象,其简缩的途径是把各种词语的关键性词素抽取出来简缩而成,如音乐电视MTV(Music Television);世界卫生组织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碟片CD(Compact Disc)、托福TOEFL(Testof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CT(CellTherapy)、VCD(VideoCompactDisc)等。
汉语外来词的缩写形式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大致保留原有的信息,而且出现频率越高,简缩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流行方式愈烈。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当高科技走入千家万户普及之际,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ProcessingUnit)、因特网协议IP(InternetProtocol)、集成电路IC(IntegratedCircuit)等已成人们的日常话题。在科技信息发达,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形式简单而表意丰富的字母化外来词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尤其是以缩略词方式引进的字母化外来词极显其表意之能,应积极合理地加以运用。从目前的趋势看,音译形式有可能成为汉语大量、便捷地吸收外来词的主要形式,而缩写形式将会长期存在。
2.外来词的吸收和引进不再限于科技等专业领域,在生活和娱乐方面呈现增长的态势,许多是商品名称和商标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象征,一定时期的新词新语是一定时期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我们都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领域的交流日趋频繁,为了更直接、更快捷地进行交流,科技领域里有大量的外来词,如CPU(计算机中央处理器)、DNA(脱氧核糖核酸)、ISO(国际标准化组织)、ABS(汽车刹车防抱死装置)等;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关计算机的词汇产生速度之快,让我们根本无暇统一译法,于是干脆直接借用,例如Windows95/98/Me/2000/XP、Excel、Word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品不断涌入国内市场,新外来词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在生活和娱乐方面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
如娱乐休闲方面有:卡拉OK、KTV包房、保龄球(Bowling)、迪斯科(Disco)、蹦极(Bungee)、舍宾(Shaping)、粉丝(Fans)、 瑜伽(Yoga)、热狗(Hotdog)、桑拿(Sauna)等。
生活方面有:丁克(DINK)家庭、AA制, PC (个人电脑),ATM(自动取款机),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DIY(自己动手制作的)等。
商品、商标方面有:比萨饼(Pizza)、苹果派(Applepie)、汉堡包(Hamburger)、布丁(Pudding)、XO、耐克(Nike)、雪碧(Sprite)、飘柔(Rejoice)、奔驰(Benz)等一大批外国商品名称。
3.外来词的派生和组合能力都很强,呈现词素化、口语化的趋势
英语外来词一旦被人们接受,便迅速流行开来,并被用于派生或组合其他词语。如:由E-mail派生出E时代、我的E家等;由Talk show派生出服装show、我型我show、汽车show、婚纱show等。
现代汉语中有的词本来是纯粹的音译词,不含任何意,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音译词中的某个音译字逐渐取得了独立性,不表意的成分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或单独使用或派生组成新词,成为一个音义结合的汉语语素。如:
由bar(酒吧)产生“吧”,派生出吧女、吧台、吧柜、吧椅等“吧”;“吧”现在有广泛使用的趋势,语义也发展了,例如琴吧、陶吧、瓷吧、画吧、布吧、网吧、氧吧,甚至于出现了书吧、迪吧、水吧。
由beer(啤酒)派生出生啤、熟啤、冰啤、黑啤、扎啤等。
由bus(巴士)派生出空中巴士、巴姐、豪华巴士、旅游巴士、巴士公司、巴士专线、大巴、小巴、快巴等。
由pie(派)派生出蛋黄派、草莓派、蓝莓派等。
三、 现代汉语英语借词所携带的社会文化心理
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和心理现象。它们的广泛传播与流行,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底蕴和深层的大众心理因素。一些词语之所以流行,在于它们所携带的社会文化含义,即人们对所指现象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趣味以及怀有的某种心理偏见等。它们的产生与发展体现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是特定时代大众心理条件的特殊体现。
转贴于
1. 音译形式和缩写形式的大量流行是当前汉民族文化在英语借词的选用中求新尚简的语用心理的体现
当今社会是个开放性社会,高效率是时代的特点与要求,对语言来说,最为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前提下,用最简洁明快易懂的手段,达到交际的目的。英语音译形式和缩写形式的大量出现,就是现代社会要求经济、省力、高效率的产物,也体现了在语言选用上的一种求简的原则,也与今天的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生活有关。如APEC这一缩略词被直接运用到汉语中就经历了一段步步简化的过程。APEC的汉语全称是“亚洲和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在该组织成立的十多年里,我国媒体都使用其汉语简称“亚太经合组织”,直到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各媒体才开始使用该组织的英语缩略形式APEC来报道。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每年各大媒体都会报道亚太经合组织的年会,所以前提条件是人们对这个组织已经非常熟悉,这就为APEC的这一英语缩略形式的借入创造了条件。该组织的名称在我国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的过程:汉语全称——汉语简称——英语缩略语,相比之下,APEC要比汉语简称更简单。
当然,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有很多缩略词没有经历这一过程,直接进入了汉语的使用。如2005年随着超女大赛的火爆,“PK” 频繁进入人们视线。这个词源自英语短语“Play Killer”,本来是足球赛中表示罚点球的术语,后来又被网络游戏和媒体广泛使用。现在的“PK”,综合了“淘汰、胜利、打擂、竞争、二选一”等含义。“PK”被收入200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言之一。这再次印证了:在并存的语言形式中,人们往往习惯于选择音节简短的表达。
2. 现代汉语中外来借词在生活和娱乐方面呈现增长的态势体现了人们在语言运用中追求个性、求新求异的心理
语言心理和其他文化心理一样,有追求时髦的倾向[6]。改革开放以来,在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物质文明成果的过程中,代表着西方文明的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对我国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城市人群,特别是知识青年对西方文化普遍抱有好感,多持认同和崇尚的态度。而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也就自然引起人们的兴趣,得到很多人的喜爱。现代汉语外来借词流行的人群,多数为年轻人。年轻人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因此,他们喜欢用新奇有趣的语言来张扬个性,引人注意。如粉丝(fans),这是一个正在流行的音译英语借词,它是“fans”的戏谑音译,意思是崇拜或崇拜者。我们平时所说的“迷”,如歌迷、球迷等等都可以称为“粉丝”。粉丝这种食品是和其他菜类一起煮食的,和什么菜煮在一起,就会有什么菜的味道。用“粉丝”来戏谑那些疯狂的歌迷、球迷等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在偶像面前丧失自我的状态。另外,“粉丝”的使用也体现了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求新求异的心理。青年一代对歌迷、追星族、发烧友等词语已经司空见惯,对英语的fans也不以为奇,于是用音译造出粉丝一词,试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使用为文章或娱乐节目、新闻报道增添了戏谑效果,因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一个高频使用的英语借词。
再如,构词词素bar(吧)最初指西餐馆或旅馆中卖酒的地方,即酒吧,而后在相关行业领域中就延伸出了吧台、泡吧等词;后来语义进一步发展引申出网吧、氧吧、书吧等,用以标榜自己的经营场所具有较高品味或休闲意味,都可以冠以“吧”的名号。
3.外来英语借词词素化、口语化趋势体现了中华民族自信、包容的社会文化心理
汉语言及其文化在引进外来词的时候,经过不断地融合与调整,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而且迅速地普及。其词素化与口语化的态势说明:现在的中国已不再是过去闭关自守、盲目自大的中国。中国人越来越能够坦然地面对外来的新鲜事物,变得越来越自信,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对新思想、新概念的巨大的包容性、创新精神和对外来文化的融汇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代表着西方国家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新产品的新词汇大量进入现代汉语。来源于英语的借词将越来越多地为大众所接受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
英语外来借词的发展是中国同国际交往的结果,它们已经渗透到我国城乡的每一角落,人们正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地球村的意识,积极吸收与接受这些新词汇。如今的时代对外语学习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外语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外语日益熟悉和了解。这为英语外来借词的流行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
四、结语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语言的发展都需要从别的语言吸取营养来取长补短。从一种语言中的外来词,我们往往可以看出这一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和文化交流情况,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借词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开放程度高低的标志。英语借词给当前的汉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异域的文化风情和科技发展,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功能。当前在外来词的引进中确实存在滥用外文、盲目洋化等倾向,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不过从整体上看,外来词大量引进,积极作用要大于消极影响。当然,由于汉语自身的筛选机制,我们相信,吸收外来词和否定传统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吸收消化外来新词。汉语外来词已渗透到汉语的各层面,成为汉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预测,汉语中的英语词汇数量将会持续上升。
[参考文献]
[1] 张锦文. 关于汉语借词的分类问题[J].辞书研究,2003,(3) :69-75.
[2] 莫秀兰. 汉语外来借词的新趋势[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S1):49-50.
[3] 黎昌友. 新时期新词的来源及发展趋势[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22):74-76.
[4] 习强毅. 新时期外来词的引入及其发展趋势[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3,(1):114-115.
关键词:语义;日语逆输入;社会文化心理
近年来各种选秀盛行,如“xx达人秀”,平日里诸多游戏“太鼓达人”“捕鱼达人”等都以“达人”“命名”。“达人”这个流行词的词义还是非常明了的,意思是“在某一领域中技术水平高、表现出色卓越的人”,与汉语的“高手”“专家”“行家”近义。中国古汉语中便有了“达人”这个词汇,而该词在演变中又为日语所吸收衍生出了其他词义后,最后又再次成为汉语中的日源词,为当今的年轻人和时尚界频繁使用。本文将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探讨“达人”的词义演变,并探讨日语逆输入其背后蕴含的中国社会文化心理。
一、“达人”在古汉语中的词义
“达”字在《说文解字》中叔u部:“达:行不相遇也。”“达”这个语素是原有道路通畅的意思。
“达人”最早出现于《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就要尊重别人;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就要先帮助别人。但此处“达人”是一个动宾结构,而“达人”真正作为词汇出现是在《左传・昭公七年》的“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根据《说文解字》中“通畅”的意思,我们有理由判断此处的“达人”是指的是通达事理的人,可作为“达人”的本义。
而后类似的,在古代汉语中,又有了从这一本义引出的其他相似的义项,如《鹏鸟赋》:“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中指豁达豪放的人。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昔正考父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中指显贵的人,显达的人。王勃《滕王阁序》“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中指达观知命的人,也就是说君子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天命,能够审时度势。二、“达人”在现代日语中的意义及用法
日语中“达人”写作“达人”(日语汉字在多年的发展中已区别于中文简体汉字和繁体汉字),片假名为“たつじん”(罗马文:tatsujin),语音也仍与汉语本音相近。但达人这个词被日语吸收后,意义有所扩大,《废辞苑》(1998)在的词条中分了两项:①学术まは技芸に通达した人。[の~];②冥物事の道理た通じた人。人生を达Qした人。可见,第二项释义“通达事理的人”与中国古汉语是一致的,日本在保留这个义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学问、技艺、武艺等精通的人”的义项。通过在日本最大的搜索引擎雅虎网(Yahoo!Japan)对“达人”一词的搜索用例,选取部分如下:
(1)毛の道の达人を绍介していく。
(2)日本の食卓と煌长冉】丹蚴丐胗悚文坷言[鲜~の达人]のサイトです。
除了以上例子,同时还可以找到类似于散步の达人、金鱼の达人、太鼓の达人等词组。无一例外,“达人”在日语中作为词组的使用多以“xxの达人”为主,与现代汉语不同。
日本的媒体和广告业十分发达,达人最早被一些电视娱乐节目广泛运用,比如料理制作、生存挑战之类。而后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台湾和香港率先使用了这个新词“达人”,通过杂志和综艺节目,“达人”又逐渐影响了中国内陆。
三、“达人”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
重新吸收日语借词后的“达人”在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了日本人赋予的新义项:对学问、技艺精通的人,多为形容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的俚语。一般用法为"XX达人”这样的偏正结构名词性四字短语,与“XXの达人”在日语中的格式有差异,但意义相同,原因大体上是由于汉语两字一拍的节奏感的问题,如“太鼓の达人”在国内被称为“太鼓达人”,都是指打鼓很厉害的人。此词褒义为主,无贬义,并且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四、日语的逆输入现象的原因以及背后的文化心理
从“达人”来看,日语逆输入的流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这样几个部分:语源:《左传》(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一输入日本语一输入近代台湾一逆输入到现代汉语
语言借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中国与日本语言的关系从来不是单向,从日本方面而言,这个国家虽然地域狭小,整个国家的面积还不及中国的一个省份,但日本人在文化传统和文化心态上不会像中国那么保守,没有闭关白守,一味儿地排斥外来文化,不论是对汉语文字的吸收,还是说近代明治维新都可以窥见这个民族的学习精神。借词的输入,与本国的文化心理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而大量的日语借词逆输入,与中国的文化心理有关。
首先,对于一衣带水的日本国,日语以及日本文化,中国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亲切感的。日本语文化相对于西洋文化于中国而言就少了违和感。而日语逆输入的词汇都是原来中国古代就拥有的词汇,在这个层面而言也更加容易被接受。
据宁波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准确数据显示,目前在甬外籍人士约2万人左右,其中正式注册8000人(蔡亮,2012:29-34)。笔者在宁波市外事办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外事办的协助下,从在甬长期居住的外籍人士中按照性别、年龄、学历、在华时间和爱人国籍等类别抽取大致相同量的外籍人员填写问卷,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到有效问卷256份,同时,对其中的30位外籍人士做了深度的访谈,汇总分析调查信息数据,课题组就调研主题得出了以下结论:1、不同类别的人员角色定位及暗示也不同笔者根据不同类别从中抽取等量的人员进行比例统算,其中性别分类各100份,年龄分类各60份,学历分类各50份,时间分类各40份,爱人国籍分类因爱人是中国国籍或其他国籍的情况不多,只抽取最大量40份作为分析基准。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在甬外籍人士在角色定位和暗示上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我是外来者;二、我是国际人;三、我是“中国人”。不同类别的人在角色定位和暗示方面也不同。1.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认为自己是国际人士;2.20-30岁的年轻人更容易接受自己是国际人的事实,30岁以上,把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的比例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3.角色定位及暗示同学历并无规律性的关系,本科生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的比例最高,大专以下学历的,其比例最低;4.从年限上看,在华时间最长的,最容易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人,随着年限的减少,其比例也逐渐减少;5.从国籍上来看,爱人国籍与被调查者一致的,把自己定位为外来者和国际人的比例相当,爱人国籍是中国的,则有85%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爱人国籍是其他国家时,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人;6.在256份问卷中,有5位被调查者把自己定位为中国人,其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30-50岁之间的占20%,50岁以上占80%;研究生学历的占80%,本科生学历占20%;从年限上看,5位在华时间都是5年以上,同时,爱人的国籍也均是中国人。2、角色定位及暗示的不同会影响“移情能力”的强弱本次问卷调查侧重于调查外籍人士在中国(宁波)的社会文化生活适应状况,通过心理测试测算出三个类别的人员不同程度的移情能力。在256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共有102位被调查者将自己定位为外来者,154位把自己定位为国际人,还有5位将自己定位为“中国人”。从调查结果来看,将自己定位为外来者的102位外籍人士中,分值最低的为34分,最高为60分;被自己定位为国际人的分值区间是57-94,中国人的分值区间是74-98。非常明显,角色转换情况会直接影响移情能力的强弱。角色定位及暗示越靠近当地异质文化,移情也发生得越频繁。3“、移情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跨文化冲突的强弱在跨文化冲突关系中,一旦把自己定位或暗示为外来者,移情往往较难发生。笔者调研的时候,同时调查了每个个体在中国异质文化中所遇到的文化冲突和障碍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移情能力与跨文化冲突间有直接的关系,移情能力越高,遇到的跨文化冲突及障碍则越少,反之越多。
二、跨文化冲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从表面上看,逻辑非常清晰,角色定位及暗示影响移情能力,然后移情能力影响外籍人士在中国异质文化中所遇到的跨文化冲突及障碍的强弱。但事实上,这之中,还有一个知觉和认知上的心理活动过程。在冲突关系中,由于角色定位的偏差,使得移情难以发生。移情的缺失使得当事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无法很好地理解对方,同时,也更难校正在跨文化冲突中容易发生的错误知觉和认知偏差,从而加大了冲突的强度。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世界上的事物虽然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根据逻辑和历史经验进行推理而产生的认识使人们的认知结构趋于相符或平衡。如果有些认识保存在他们的记忆中,而且行为体确有理由相信他所觉知的环境存在相符的事实,人们在接收新的信息之前总是下意识地使新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信息保持一致。这就是所谓知觉恒常性或认知相符现象”(王振民,2004:31)。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倾向于保持认知的平衡,否则就会有紧张感。当出现认知不平衡时,为了消除它,人们在接触新信息时,会自动选择那些与自己原来认知一致的信息,而自动过滤那些与自己认知不一致的信息(Klopf,1991:20-31)。在跨文化冲突中,冲突方总是对来自异质文化里的友善的信息视而不见,或者无法理解异质文化里友善的行为,那么也很难避免错误觉知的发生,这对跨文化冲突的调整与解决是不利的(文卫平,2002:13-16)。
三、结语
[关键词]文化;社会管理;鞍山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9-0092-05
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要有法律、行政等外在的硬性的调处机制,还需要有文化精神的内在的、软性的支撑。文化的社会功能在于形成文化浸润与引领,培育公德,提升境界,凝聚群众,增强认同,促进和谐。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软”管理,推进鞍山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任何社会,只有形成正确的统一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才能使人们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上最大程度地保持一致。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目前,鞍山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更加明显,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日益分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和稳定。引领整合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凝聚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提高宣传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任务更加繁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此,迫切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社会管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完善和创新鞍山社会管理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1.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和渗透到社会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鞍山社会管理按照这一要求,自觉转变观念,由以往的以权为本、以警为本的管、堵、压,转变为以人为本,强化社会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实现社会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对人的需求的重视、对人的权益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潜能的关注。只有在社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性、情感和尊严得到充分尊重,才能促使人民群众增强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是沟通人际关系的“剂”,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矛盾的“调节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通过对人的内心和精神的思想整合与价值引领,实现“柔性管理”,可以弥补制度化管理“刚性过度”的局限,提高社会管理中的柔韧性和应变性,以富有深度的人文关怀来推进社会管理的不断优化与进步。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铸就鞍山人民的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精神状态、社会风尚、价值取向。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大众学者、贫民教授,在文化宣传、普及中,缩小理论同群众的距离,拉近群众对理论的认同,提升先进理论对群众实践的引导。通过不断丰富先进的思想资源,从话语权建构、载体依托、方法更新等层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鞍山精心组织的话剧《郭明义》、电影《孝顺媳妇》三部曲、电影《小康路上》等,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多元中求主导,在多样中成主体,在多样选择中争主流,强化主流意识,倡导价值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找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的着力点——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不仅具有产业经济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要高度关注文化产业在促进社会管理和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功能。文化产业以产品及服务的形式直接进入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领域,在不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选择和审美观念,这种形式更容易感染社会成员,并为他们所接受、领悟和内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服务等各方面。在传媒业、娱乐业、影视业、演艺业等主要领域强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文化产品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上,充分体现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使每一件文化产品都凝聚着先进文化的精髓、原则和要求,用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来滋润群众心田,不断提升群众的精神世界层次。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种最具特点的市场化行为。文化服务不但以文化产品物化样态的方式呈现服务过程,而且以文化服务者本身为载体从事服务活动,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认同与和谐。如艺术表演、文化培训、文博展览、节庆活动、竞技比赛、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等展现出文化服务的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价值。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价值观念和基本要求,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方式体现于文化服务形式中,尤其是通过文化服务人员德艺双馨的典型示范作用,更易于为普通大众所理解、认同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