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营销硕士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供应链 合作模式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概述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呈现迅猛增长。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应用已经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相对应,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发展过程依赖于自身所处环境的资源供应,日常生产经营过程都离不开企业外部资源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承担着资源转换的功能,即输入资源并输出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对于企业来讲其生产的产品或者服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输入的资源的质量优劣,正是基于此有必要对企业自身所不能够控制的外部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不少企业管理者都认为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在所有方面都管理到位,只需要将关键环节――价值增值核心部分管理到位即可,只要在关键的价值增值环节具备核心竞争力就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这些观念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应用背景。尽管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实践,但是就我国企业来讲实践过程相对滞后,其对于科学化管理的提升作用仍待于进一步加强。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电子商务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了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外延,扩展了管理范围和管理内容,同时也对供应链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强化电子商务信息的整合运用,提升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成为研究的新课题。在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化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成员应当密切协作,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提升信息数据的使用效益。通过合作管理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同步化,促进企业供应资金及物流的合理高效流动。与此同时,网上零售渠道的扩展等相关发展问题也对新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机遇和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需求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供应链管理涉及了供应链的四个环节,即计划、采购、生产以及产品配送等,包含了供应商、客户等一系列主体,也包含了产品生产、产品制造、产品供应、产品配送等环节。这些既表明了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同时也表明供应链管理在实际运行中涉及了多个企业、跨多个部门环节的综合管理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就是企业在电子商务、信息化背景下,有效集成、整合整个企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有效提升企业服务和产品质量,跨部门、跨企业的整体优化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供应链管理理念下,企业的采购活动、生产活动以及销售活动等都不再是相互孤立的环节,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管理者也应当突破相关的界限束缚,有效地将企业的生产、销售、供应等相关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关联,并将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通过协调、整合各个主体之间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等,将各个组织有效整合、集成。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企业以及组织就能够结合成为供应链的有机整体,实现良好衔接、渗透、依存以及互动,形成供应链网络,整个网络中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实现共赢。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就是合作共赢,这一双赢的关系是建立在供应链网络中各个成员相互信任、相互发展的基础上的,能够将消费者的需求最终转化为整个链条群体的整体活动。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和丰富,正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而且伴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加,供应链管理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在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供应链概念,这其中就包含了企业资源的内部集成与企业资源的外部集成思想,并且在企业中初步实践,这都说明在初级阶段供应链管理模式基本成型。

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供应链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和提高,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的框架,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不断成熟,供应链组织中的各个成员尽管跨域部门,但是相互协调已经成为共识。不过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常常出现信息传递不顺畅、信息失真或者是难以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利用供应链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效率。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新世纪初至今,在这一阶段供应链管理处于全面发展和成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新的供应链管理技术不断出现,同时伴随着电子商务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原来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流动方式和流动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都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创新,例如协同预测补给策略、供应商库存管理、协同计划预测补给等相关技术。上述创新管理技术能够起到促进供应链组织中的各个企业相互衔接、有效配合,积极适应市场变动,提升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联合管理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作为商业贸易领域的新兴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对贸易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电子商务是一种动态的商务模式,它将传统的经营理念以及新兴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将市场的时间形态、空间形态以及虚拟形态等有效整合、能够把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汇集在一起,将市场作为连接纽带,以期发挥最佳效用、收获最大效益。总的来讲,电子商务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这都增加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因此企业应当将优化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合理流动,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同步性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有效结合电子商务的营销方式,研究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的需求预测。明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需求预测涉及多个方面因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基础上强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持续有效运转提供支持。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供应商选择与原材料采购、信息共享、分销管理、生产定制以及决策技术的开发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商的选择以及企业原材料的采购等相关问题是由电子商务拍卖市场所引发的研究课题。其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可以接受的风险条件下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在这一环境下,供应商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形成供应商联盟,这能够有效降低供应企业之间的交流成本,继而强化供应商的市场地位。

信息共享则是供应链环节中各个企业有效沟通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各个合作伙伴之间如果缺乏信息沟通或者信息沟通不真实都有可能导致企业之间发生目标冲突。如果是处于供应链管理中的组织属于同一家企业,则会导致企业生产部门以及销售部门在未来的需求预测上发生信息冲突,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加大了生产管理成本。

供应链各环节的合作模式如表1所示。

电子商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现网上交易,电子商务活动包含了消费者行为、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三部分内容,在电子商务下消费者可以实现网上购物,并把自身的特定需求和个性化要求及时发送给供应商,同时各个供应商之间也可以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资源共享和互换,实现协作共赢。总的来讲,电子商务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能够获得更多、更具有个性户的消费需求,但是也不能够摆脱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依旧需要缓冲库存来降低自身风险水平。另外,在供应链管理中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就要积极引进电子商务平台,强化自身行业地位。

本文总结供应链不同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如表2所示,以期为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平台,可以有效降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成本,不仅能够有效强化企业信息搜集和决策能力,同时也会使得企业决策更加可靠。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效益及运营效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方式就是实现了网上销售,可以采取网上零售及网上直销方式,扩展传统的供应渠道,实现网络营销商品价格的最优定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营销渠道的运营成本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企业在获取精准市场消息时成本更低,这提供了决策技术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决策技术的实用性。决策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企业供应链管理者及时发现需求及供应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

总的来讲,生产定制、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手段的使用都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能够有效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及研究,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演臣.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孙德建.HT公司基于ERP的电子商务整合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3.王庆礼.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娄葱飞.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物流采购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

5.廖艳华.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营销;关键成功因素;因子分析

我国连锁超市网络营销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我国连锁超市信息系统的建设起步较晚,社会环境和用户条件尚未完全成熟,所以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规模和格局,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缺陷,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增强。2010年底,我国已有34家连锁超市百强企业发展网络营销。但是,综观我国网络销售发展现状,连锁超市企业发展网络营销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尚无成功的商业模式和发展策略,企业经营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因此,有必要分析中国连锁超市企业应用与发展互联网的客观环境与条件,研究中国连锁超市网络营销关键成功因素。

一、关键成功因素概述

关键成功因素(CSF:Critical Success Factor)是指组织为了获得较高绩效,必须给予特殊和持续关注的少数几个方面和管理活动。Boynton和Zmud认为:关键成功因素不但是一种概念,还是一种管理方法或机制,通过关键成功因素的分析、确认、管理和控制,来有效完成对目标的管理。

早期关键成功因素都应用在管理信息系统上,而近年来则扩展至策略管理的领域中;关键成功因素俨然成为管理上的利器,成为获取竞争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成为在规划与决策时的重要考量。CSF这样一种研究框架,使得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少数几个关键因素的观察和分析,有效地获得研究本质。这样的框架能帮助人们确定主题,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能清楚明确定位出关心的视角,指出影响成功的因素。

二、连锁超市网络营销关键成功因素模型及假设

连锁超市的竞争优势最终是由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来体现的。当消费者寻找到真正希望得到的价值并愿意以与价值相适应的价格进行支付时,连锁超市便在市场上实现了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连锁超市拥有众多自身优势,比如网络营销信息化管理电子技术,自己的物流配送管理中心、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等。

连锁超市网络营销的关键成功因素是复杂多变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信息整合、物流配送、诚信度、实体店体验。这些因素的量化受到很多复杂的细小因素的影响,这会使得工作量很大,为了简化研究,达到模型局部的解释功能,本课题选取了适合连锁超市网络营销的某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售后服务对网购消费者购物意愿有相关关系;

H2:便利性对网购消费者购物意愿有相关关系

H3:信息反馈对网购消费者购物意愿有相关关系

H4:网店的页面设计对网购消费者购物意愿有相关关系

H5:物流配送质量对网购消费者购物意愿有相关关系

H6:物流配送速度对网购消费者购物意愿有相关关系

H7:商品描述可信度对网购消费者购物意愿有相关关系

H8:商家信誉对网购消费者购物意愿有相关关系

H9:网络欺诈防范度对网购消费者购物意愿有相关关系

H10:触摸商品对网购消费者购物意愿有相关关系

H11:担心商品适用性对网购消费者购物意愿有相关关系

三、实证研究

(一)变量测量

调查问卷进行了预调研,先选取具有丰富网购经验的5位网友(2男3女)做样本,根据他们做问卷时发现的一些问题,包括问卷选项中的不合适选项、问卷文字歧义、问卷题意可能被误解等这些情况进行改进问卷,从而形成正式问卷。

本研究于2013年4月11日至2013年4月16日在“问卷星”平台上进行了正式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3份,回收率为96.5%,其中有效问卷171份,无效问卷22份,有效问卷率是88.6%。

(二)假设检验

在对问卷样本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作为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来验证研究假设。

利用SPSS软件对样本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均符合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H1-H4、H6- H8、H10成立,而假设H5、H9、H11不成立。也就是说,在信息整合因素中,对网络购物行为有影响的是售后服务,便利性,信息反馈,页面设计,这四个变量对连锁超市网络营销关键成功因素有正向相关影响;在物流配送因素中,物流配送速度对连锁超市网络营销关键成功因素有正向相关影响;在可信度因素中,网民购物时比较看重的是商品描述和商家信誉,因此这两个因素对连锁超市网络营销关键成功因素有正向相关影响;在实体店体验因素中,网购消费者能直接触摸到商品,对于连锁超市网络营销关键成功因素有正向相关影响。

四、连锁超市网络营销策略

(一)基于信息整合因素提出的建议

连锁超市网络营销必须通过建设网上平台,才能实现整个网络营销过程。连锁超市在建设网站时,首先要注意便利性,将商品陈列简洁,分门别类,清晰可见,方便网购消费者购物;其次,要加强信息反馈,通过网购消费者提出的意见建议了解系统缺陷,成立专门小组负责对客户信息反馈进行处理,以最快速度,最有效方式解决问题;接着是良好页面设计,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页面,才会深深吸引住网购消费者,才会有接下来的购买行为;网购消费者在平台上购买商品后不是万事大吉了,还要进行一系列售后服务,比如,让网购消费者在收到商品时给予评价,对于那些差评的就要专门联系,听取网购消费者对商品不满意的地方,同时还可以提出7天无理由退货措施,让消费者购物无后顾之忧。

(二)基于物流配送因素提出的建议

要加快物流配送速度,这需要拥有完善物流体系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作支撑。首先要明确战略目标,总体规划配送基地,配送基地是集约化的运输组织形式;其次,连锁超市最好自己组建配送中心,由传统的运输业仓储转化为配送中心的物流公司,具有较强物流功能的基础,并有一整套从事专业物流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三)基于可信度因素提出的建议

商品描述可信度和商家的信誉对连锁超市网络营销有正向相关影响。连锁超市进行网络营销时要加强自己描述商品的用语准确性和商品展示图片的真实性;由于连锁超市拥有众多实体店,所以在网购消费者心理上建立比较高信誉;连锁超市还可以建立“假一罚十”措施来提升自己信誉。

(四)基于实体店体验因素提出建议

实体店体验是连锁超市网络营销的优势,这是纯网络营销的企业所不能做到的。所以连锁超市要充分应用该项优势,做到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首先要加强宣传,让广大消费者知道,对于那些需要自己亲自体验或者使用过才能买的商品在连锁超市实体店可以亲自体验;其次要创造体验环境和空间,最好在超市划分出专门区域用来给网购消费者体验。

参考文献:

[1]赵丽霞.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开发研究,2012,4: 153-156

[2]Boynton A.C., Zmud R. W.. An assessment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84,Summer: 17-27

[3]陈庆得.连锁式经营关键成功因素之探讨――以美语补习业为例[D].淡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4]王珊珊.影响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实施绩效的关键成功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2012,25: 139-140

[5]胡占君,金海水.我国网络营销中的道德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 2012,11: 85-90

作者简介:

武赛(1977- ),女,江苏徐州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随机系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口碑 酒店 消费行为 影响效应

一、引言

网络口碑的建设属于网络营销的范畴内容,根据相关定义,网络营销包括了对产品的直接销售以及对品牌的营销与推广,网络口碑的建设无疑属于后者。现代的营销理论对品牌推广以及网络品牌推广进行中明确的定义,认为其是未来企业生存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企业运营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在针对酒店等服务行业进行消费选择的过程中大量的利用网络资料对酒店等服务进行总体的考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发下网络口碑以及网络资料的正面性会对消费者的选择造成直接的影响。此外,大量团购网站的出现以及推广,使酒店等服务行业企业的网络口碑推广降低了进入门槛。这直接导致了一部分中小型酒店企业通过网络推销的手段对自己的品牌进行推广,进而挤占了有限的市场空间。酒店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消费者在针对酒店消费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口碑构建与管理优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研究设计及模型选取

(一)模型设计总则

为了更好的说明与研究网络口碑对酒店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本文引入了影响效应模型,并针对模型设计进行有效的问卷调查。进而从消费者对网络口碑的接纳程度、网络口碑的传播过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消费者的购买态度等多个角度去讨论网络口碑对酒店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效应。

结合了酒店的业务特点以及网络口碑与传统口碑之间的不同之处,本文在具体的模型实现方面可以从如下五个影响因素进行考虑口碑传播方向、关系强度、传播平台、情景构建、信任倾向等五个方面。

(二)数据获得与处理

本文根据对网络口碑的特点以及酒店消费决策过程对相关的项目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以此为基础数据,通过SPSS18.0进行分析,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其相关性系数以及显著性。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对网络口碑对酒店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

三、网络口碑与消费者酒店选择的相关关系

(一)网络口碑与方向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消费者对酒店消费的决策过程包括了购买认知(对产品活服务的了解)、购买意向(决定是否购买)、购买决策(决定如何购买),而酒店消费作为刚性需求式的消费,购买意向以及购买决策不受到酒店服务水平的限制。酒店服务仅可以该表客户的购买认知,即对酒店的了解以及对酒店的选择。

由表1可以看出在口碑的传播为负面效应的时候,其对消费者购买的决策没有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对酒店的选择为刚性选择,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选择会相应的单一。一定的负面宣传无法在酒店选择的过程中左右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而当口碑的传播为正向消息的时候,其网络口碑则与购买认知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89,显著性检验为0.037达到了p

(二)关系强度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所谓的关系强度则表示了酒店经营者在网络口碑建设方面的力度,包括了网络评价系统、网络宣传系统、网络宣传投资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可以预见网络口碑宣传体系越完善、宣传内容越全面其网络口碑强度越大。

由表2可以看出关系强度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具有显著性影响。其针对购买认知、购买意向以及购买决策的显著性分析分别为0.016、0.000和0.004均小于0.05或者0.01水平,说明其对如上三项具有显著的现行关系。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构建对购买认知、购买意向以及购买决策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获得结果分别为0.215*、0.312*、0.250*,说明均现实为正相关,其中按照相关系数的大小进行排序为:购买意向>购买决策>购买认知。说明网络口碑的强度主要通过影响购买意象即是通过对价格、服务等多方面的对比而得出是否购买的意向企图,进而影响到消费者消费决策。

(三)传播平台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传播平台主要表现为酒店服务企业或者服务商通过平台的选择对酒店服务等信息进行网络口碑的构建。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网络平台的选择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消费者决策进行影响。一方面是网络口碑的传达性,通过大型网站以及具有公信力的网络平台进行的网络口碑推广更容传达到消费者层面,消费者在选择酒店的过程中会充分的考虑宣传网站的规模等信息。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网络口碑的准确性,客户在接触大量的网络信息的过程中会通过自我的评价与筛选确定可信的网络口碑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平台的作用不可忽视。

由表3可以看出,传播平台从平台公信力以及权威性两个方面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均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平台公信力方面,其显著性分析均为0.000,其显著性均小于0.001水平,说明其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而针对购买认知、购买意向以及购买决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4、0.431以及0.352。按照相关系数的大小进行排序,结果为:购买认知>购买意向>购买决策,说明平台的公信力在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方面首先通过购买认知影响消费者对酒店的选择,其次通过购买意象来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最后通过购买决策进一步影响消费者如何购买等活动。通过平台公信力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各个部分的充分以及逐步影响进而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平台权威性方面所表现出的规律与平台公信力一致。

(四)情景构建能力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情景构建主要是指在网络口碑的构建下的几个主要因素,结合酒店经营的特殊性其网络口碑的情景构建主要包括了:交通、环境以及价位三个方面的要素。这三个方面的要素均是在酒店消费购买的刚性需求产生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优化选择依据。可以预见其对消费者决策尤其是在酒店消费选择方面的决策有着显著的关系。

由表4可以看出,情景构建能力主要是对酒店口碑的进一步宣传与展示。其中包含的交通、环境以及价位等因素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不一。这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影响项目的不同,交通主要通过影响购买意向进而影响到消费者购买决策;而环境要素则主要影响购买认知进而影响到消费者购买决策;价位因素则通过对购买认知以及购买决策方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消费者购买决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影响强度不同,其中交通以及环境要素对消费者购买决策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而价位要素则对消费者购买决策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

(五)信任倾向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所谓的信任倾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方的信任,即是对酒店企业本身的信任,由于酒店企业作为网络口碑的营造者,同时是网络口碑的评价主体。消费者对酒店的信任会造成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方面的倾向。另一方面是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信任,网络口碑的建设与推广,往往是有第三方评价机构,如专业的评价网站、团购网以及网络选择消费者本身。这样的信任方案充分发挥了口碑的自主性以及口碑的公正与客观性,更容易使得酒店方面的口碑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

由表5可以看出,方信任以及第三方信任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各个过程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方对消费者决策影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5**、0.501**、0.531**。按照相关系数进行排序则为:购买认知>购买决策>购买意向。在具体的决策层面则表现为对购买认知影响为主要影响。而在第三方信任中相关系数分别为:0.429**、0.499**、0.525**。按照相关系数大小进行排序则为购买决策>购买意向>购买认知。表明第三方信任主要通过影响购买决策来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四、总结与管理意见

由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口碑对于酒店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酒店在后续的管理过程与营销过程中应该注重酒店的网络口碑建设。具体的管理建设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完善酒店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排除交通等不可抗拒的因素之外,需要对酒店的内部设施、定价机制、服务体验等核心内容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使得客户在同等代价的情况下,获取超值的服务体验。从硬件与软件方面提升酒店的管理与服务水平,这是营造口碑以及网络口碑的基础。

其次,广泛的建立客户反馈与评价系统,上文的研究表明第三方评价体系对于酒店口碑以及客户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利用已经购买体验的客户的经验分享。一方面可以增加第三方评价效果,同时,通过大量的客户体验,增加第三方评价的公信力。另一方面,通过客户的反馈与评价对酒店的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处理,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软实力也是口碑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最后,积极的对酒店的网络口碑进行营造。酒店应该通过与大型的具有公信力的网站进行合作,或者选择自建网站的推广,充分、全面的对自身的优势、特色等内容进行推广与完善,通过提高情景构建能力来提高客户消费行为选择的可能性。此外,可以通过与团购网或者自身的会员平台等方式推出体验、优惠政策,进一步构建自己的网络口碑。

参考文献:

[1]吴东晓.我国酒店业电子商务初探[[J].社会科学家,2001,(1).

[2]罗时鑫.口碑沟通对购买决策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

[3]金立印.网络口碑信息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J].经济管理,2007.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一、引言

在线团购(Online Group-buying)是指通过Internet将消费者的相同需求聚集起来,形成基于大宗购买的买方优势,以此获得购买的优惠交易条件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Anand&Aron,2003)。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7月的调研报告显示,截止至6月底,中国团购用户数已从去年年底的8327万增长至1.01亿,半年成交总额达到141.3亿元,超过了2011年全年在线团购成交额的总和。近年来旅游需求的空前释放,旅游服务类产品逐渐成为团购网站的经营重点,团购产品的比重也开始发生转变,休闲娱乐类、酒店旅游类团购产品比例上升,餐饮类团购产品比例首次低于50%。虽然旅游团购的市场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市场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行为,包括产品质量差,网站欺诈等现象时有发生。除了市场环境本身缺乏完善的法规管理机制的原因外,许多小网站缺乏规范的运营模式设计,盲目照搬别人的模式,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产品内容无亮点、销售无诚信、质量无保证、售后无保障等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团购网站的运营模式进行梳理及对比分析,摸清实际情况,为进一步研究优化运营模式奠定基础。

二、文献研究综述

旅游团购是以旅游服务类产品为主要标的物的特殊团购形式,属于团购研究领域下的一个细分领域。通过CNKI以“旅游团购”为主题进行学术搜索,结果显示2000年至今CNKI收录相关文献共155篇,且集中在2011年之后。对文献摘要内容梳理后发现,针对旅游团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旅游团购的概念研究;旅游团购发展现状研究;旅游团购营销价值研究;旅游团购运营模式研究。

(一)旅游团购的概念内涵

程倩倩(2011)认为旅游团购是将具有相同旅游需求的旅游者集合起来,向旅游企业进行大批量购买旅游产品的行为。因此,旅游团购实质上是一种旅游产品的销售模式。黄玉玲(2012)认为旅游团购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具有共同旅游需求的消费者集聚,旅游企业直接或者间接地满足这种需求,以一种较低的市场价格批量供给,实现参与方共赢的电子商务模式。梁心见(2012)认为广义的旅游团购是指旅游企业通过整合旅游产品以较低的市场价格批量供应的行为。狭义的旅游团购是指旅游供应商、电子商务媒介和消费者三方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旅游产品的批量销售,即在线旅游团购。

(二)旅游团购发展现状及对策

邓皓(2011)从旅游团购市场投诉频发的现实出发,提出了完善法律规制、明确法律责任、建立登记准入制度的发展对策。郑瑞(2012)总结了旅游团购市场发展陷阱众多的三大原因,提出结合旅游产品属性开发适合团购模式的旅游团购产品和建立旅游团购网站“首偿制”的发展建议。张丽萍(2012)提出旅游团购网站应当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提高消费者法律维权意识,加强自身诚信经营建设的发展对策。鲍富元(2012)结合经济学成本价值理论,提出基于实现价值链共赢的多元立体合作体系建构的思路。

(三)旅游团购的营销学应用

王乐鹏、姚明广(2011)将在线团购看作是旅游企业的一种重要营销手段。通过以营销学评价标准,对旅游团购频率较高的8家网站进行排序,为旅游企业开展在线团购营销活动提供依据。陈舒慧(2011)总结了旅游团购作为旅游网络营销路径的4大优势,并分析了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如何通过旅游团购实现价值,证明了旅游团购相比其他网络营销模式的优越性。王乐鹏、王颖(2011)以案例研究的形式,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去哪儿、携程网、淘宝旅行三大旅游团购营销平台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四)旅游团购运营模式

钱大可(2006)总结提出了五种网络团购的基本模式:自发团购模式、商业团购模式、网络营销团购模式、银行团购模式、其他模式。宋旎(2007)探究网络团购的运营机制,提出保障运营的四大子机制:信用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王彤(2012)认为网络旅游团购模式是在网络团购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细分,更加专业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并按旅游团购发起方分成三类旅游团购模式。

目前学者对于旅游团购网站运营模式的分类界定多延用钱大可(2006)提出的五种网络团购的基本模式。7年来,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旅游团购网站的运营商面临的现实环境也早已不同已往。新的竞争环境推动着运营商不断调整其发展的运营模式,以适应网络时代的竞争需要。本文经过事先的资料整理分析,挑选出运营模式特征具有代表性的四家典型旅游团购网站,进行深入的资料挖掘和访谈,按运营流程归纳整理出四类不同的运营模式,以期更好地认识当前旅游网络团购市场的现状。

三、旅游团购网站运营模式分析

运营模式是指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企业的运营模式可细分为:战略运营模式、战术运营模式、公司组织运营模式、人力资源运营模式、产品运营模式、营销运营模式。本文所分析的运营模式侧重于网站的商业模式,即依据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程,划分为供应商、运营商和客户三个部分,并由这三个部分组成全部的商业运营模式。

(一) OTO模式:中青旅遨游网“抢游惠”

OTO模式作为一种将实体经济与线上资源相整合的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分为“线上到线下”模式(Online to Offline)与“线下到线上”模式(Offline to Online)两种。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用一定的线上/线下优势,实现线上与线下共同发展壮大的目的。遨游网作为中青旅集团的在线商务平台,依托集团覆盖全国的线下旅游社网络(截至2009年,中青旅集团旗下实体旅行社共计21649家)1,以线下客户资源优势作为线上商务平台运营的支撑,是典型的“线下到线上”的OTO运营模式。

“抢游惠”在线平台作为遨游网的旅游团购商务子平台,以旅游线路产品团购为主要经营项目。中青旅集团同时作为平台的供应商和运营商,以集团商誉作为平台运营的保障。

为保证线上、线下产品的统一销售,平台提供设计成型的旅游线路产品,同时限制团购产品总量与截止时间。这意味着客户在规定时间内要么选择接受产品全部内容,要么选择其他产品或放弃购买。此外,平台页面未设计客户信息在线反馈通道。单向的信息传递渠道意味着客户通过在线平台只能接受来自运营商的信息,而无法获得来自客户的消费反馈信息和实现客户需求的双向沟通。

(二)OTA模式:携程网团购

OTA(在线旅游商)模式运营的核心在于OTA企业作为网络信息的集散平台,联接服务供应商和客户。实质是实现实体旅行社的虚拟化,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旅游服务。携程网团购平台依托携程强大的酒店供应商资源(携程合作酒店超过5000家,覆盖34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个城市)以酒店产品的团购业务为主。携程网团购平台作为中间运营商负责联接供应商与客户。

由于酒店产品的特殊性,平台实行消费预约制度与先行赔付制度,尽可能地协调供应商与客户双方的利益,以保障平台的运营。同时,平台提供消费客户的评价反馈信息展示,以帮助客户进行消费决策。这意味着客户能够同时接收到来自运营商的产品信息和来自消费客户的体验信息,这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运营商与客户间的双向沟通。但由于这种沟通属于消费后沟通,客户对于沟通的意愿不如消费前强烈,且往往消费后沟通的信息内容不全、实时性不够,提供的参考价值有限。

(三)SNS+UGC模式:蚂蜂窝“一窝蜂”

SNS(社会性网络服务)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UGC(用户生成内容)指网络内容主要由网络用户创造,每一个用户都可以生成自己的内容。“一窝蜂”模式的核心在于该平台运营商通过挖掘分析蚂蜂窝旅行社区的大量用户生成内容,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面向社区提供低价的、同质的旅游团购产品。

该平台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并不直接销售旅游团购产品,而是通过社区化的信息交流,挖掘客户需求,并采用预约方式将客户需求转移给产品供应商,由供应商联系客户完成后续的预订、消费和售后保障等工作。这意味着客户通过“一窝蜂”平台获取旅游团购产品信息和大量用户生成信息,与信息用户双向实时沟通,挖掘消费需求并实现其满足。平台一方面能够平衡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也能创造用户需求,引导用户消费。目前,平台分期提供有限的旅游团购产品满足的只是小部分用户的需求,还有大量的用户需求有待满足。

(四)本土化综合服务模式:高朋中国

高朋中国()作为世界团购业巨头Groupon的中国市场运营商,虽然网站初期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但是其经过探索形成的本土化运营模式依然值得研究借鉴。高朋中国运营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城市为单位建立子平台,面向本地提供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综合产品与服务。该模式的优势在于每个子平台的建设可以根据城市当地的实际灵活调整,使平台运营商能够有针对性地整合当地资源提供相对而言内容更丰富、价格更低廉的团购产品和服务。但是由于这种运营模式造成了各子平台运营的相对独立性,这对于运营商向供应商谈判议价的能力和平台吸引客户的能力将产生负面的影响。

此外,通过借鉴高朋中国划分旅游六要素分别提供团购服务的思路,我们未尝不可将旅行过程拆分为对六要素的需求,利用团购网络逐一满足要素需求,再组合成完整的旅行产品。这种准定制化的团购模式将更好地适应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发展趋势。

四、结论与展望

统观以上四种商业运营模式,若按照主导对象来分,均可将其归类为B2C(Business to Custom)模式。这种模式运营的核心主导是企业。企业主导意味着在整个商业流程链中,从客户需求的分析,到产品的设计定位,再到产品的营销推广,企业扮演着引导者和决策人的身份。相比之下,消费客户更多的只是选择接受企业提供的产品和向企业提出反馈信息。虽然其中基于SNS+UGC概念的“一窝蜂”平台有体现客户需求中心,即C2B(Custom to Business),的思路,但根本上还是由运营商通过挖掘客户UGC的内容信息,分析客户需求,据此来提供服务产品,仍然属于企业主导的运营模式。而且这种方式虽然能较为准确的扑捉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产品,降低运营商由于提供不符合客户需求产品带来的成本损失,但是挖掘分析信息到生产提品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内,客户的需求可能会转移或流失,这也一定程度给企业带来风险压力。

除了以上存在的主要共性之外,四种运营模式就运营商、供应商、沟通机制及产品特色方面均存在一定个性。详见表1:

据实际调研发现,以上四个旅游团购平台,除了高朋中国是专业做团购业务的平台外,其余平台均作为其运营商核心业务的补充而存在。如“抢游惠”平台的运营依托中青旅集团强大的线下实体旅行社体系,作为整个销售体系的线上补充;携程团购平台依托携程网OTA强大的住宿产品分销体系,作为一种有力的促销手段;“一窝蜂”平台则是其运营商蚂蜂窝旅游攻略分享社区的一个衍生产品分销平台。

随着未来团购市场规模的继续增长,一方面客户消费的个性需求将不断涌现,另一方面Web2.0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将成为旅游团购运营中新的有力支撑。面对新形势,旅游团购运营商有必要抓住机遇,实现运营模式的战略优化调整,以争取在未来旅游团购市场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郑瑞.中国旅游团购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1):56-157.

[2].张丽萍.旅游网络团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41-44.

[3].鲍富元.论旅游网络团购的经济本质与发展对策:基于成本价值视角[J],黄山学院学报,2012,(4):50-54.

[4].王乐鹏, 姚明广.旅游度假产品团购营销网站的优选研究[J],科技广场,2011,(02):63-65.

[5].陈舒慧.旅游网络营销的新路径分析:旅游团购[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41-43.

[6].王乐鹏, 王颖.基于SWOT分析的旅游团购网站案例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20):15-16.

[7].钱大可.网络团购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02):36-37.

[8].宋旎.基于B2C的网络团购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网络营销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网络旅游;旅游开发;虚拟旅游

网络旅游的发展对传统旅游活动提出了挑战,但也拓展了旅游的研究空间,丰富了旅游内涵。目前,各个景区逐渐推出网上景区游览项目,游客足不出户即可游览景区景点,既获得了新的旅游体验,又减缓了出游带来的交通压力。未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旅游开发会更加成熟,逐渐形成结构完善、功能互补的产业链条。

一、网络旅游内涵及层次分析

1、网络旅游内涵

网络旅游是相对于现实旅游的一种旅游体验方式。广义的网络旅游指借助互联网开展旅游活动。狭义的网络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互联网为媒介,以虚拟旅游空间为环境开展的旅游活动,仅借助网络空间即可完成整个旅游活动,又称网络虚拟旅游活动。网络旅游不同于现实旅游的最大区别是其发生背景是网络环境。

2、网络旅游结构分析

网络旅游体验的核心是网络虚拟游览,按照体验层次不同可将游览载体划分为静态图文、动态视频及虚拟现实三种。静态图文指网络旅游者通过阅读旅游景区介绍、浏览景区图片获得景区相关信息完成游览过程,旅游者主要获得视觉上的旅游体验,体验度与文本内容的丰富程度、语言表述清晰度、图片视觉冲击力等有关。动态视频载体主要有旅游城市或旅游景区宣传片、传统旅游者上传的旅行摄影视频、与旅游相关的影视作品等,旅游者可获得丰富的感官与情感体验,体验度与视频自身品质、及电脑配置有关。虚拟现实类载体主要有实景地图类、三维图形技术类、3D虚拟网络技术类和综合技术类四大类[1],模拟或超越现实景观,为游客带来极强的感官体验、社交体验、情感体验等,且具有与传统旅游活动进行互动的趋势,是未来网络虚拟游览的重要载体。

二、网络旅游相关概念辨析

1、网络旅游与旅游网购

旅游网购是指旅游者通过互联网查询旅游相关信息,预定旅游景点、线路、酒店、交通工具的一种在线旅游购买行为,是一种旅游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销售、营销方式。

网络旅游涉及到互联网旅游信息查询、在线交易支付,但不等同于旅游网购,两者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旅游网购是网络旅游实现中的旅游决策、交易支付环节,是旅游者与旅游供应商达成共识促进旅游活动开展的过程。从旅游活动实现过程上看,旅游网购相当于传统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与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之间的沟通、交易过程。

2、网络旅游与旅游电子商务

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物《E-Business for Tourism》中指出,旅游电子商务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内部和对外的连通性,即改进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交易,改进企业内部流程,增进知识共享。”旅游电子商务不同于网络旅游,网络旅游是一种以网络环境为背景的旅游体验方式,旅游电子商务则是一种商务体系,为在线旅游购买的实现提供平台基础。

3、网络旅游与虚拟旅游

网络旅游是旅游活动的网络化,是以网络为载体与媒介的旅游活动。主要包括旅游活动信息查询、在线预订、旅游虚拟体验、旅游游记撰写等过程。虚拟旅游是指以现实旅游景观为基础,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营造虚拟旅游环境,使得旅游者获得旅游景区景点信息、知识和体验的过程。[2]根据实现载体或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虚拟旅游和以虚拟仿真平台为基础的虚拟游览系统。

网络旅游需要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以提高旅游者的体验度,但不等同于虚拟旅游;虚拟旅游是网络旅游体验的核心环节,其体验质量直接决定了旅游者网络旅游的体验质量和满意度。虚拟旅游也是网络旅游营销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可视化界面、可感知体验、模拟或超现实虚拟场景是网络旅游的重要卖点。

4、网络旅游与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为网络旅游发展提供了可参考方向,且可作为网络旅游营销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网络游戏英文为Online Game,又称在线游戏。指基于浏览器或客户端,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在虚拟的环境下对人物角色及场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以达到娱乐、休闲、交流目的多人在线互动游戏。[3]其市场管理、盈利模式为网络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此外,以旅游目的地为游戏画面或场景进行的网络游戏内置广告,改变了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扩大了营销渠道,且具有极高的体验性与针对性,是网络旅游营销的补充途径与手段。

三、网络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实旅游活动主要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其综合发展受到各个要素的支撑与制约。网络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体验方式,其构成体系不同于现实旅游,主要涉及旅游信息在线查询与支付、网络虚拟景区游览、旅游网络社区交流与体验评价三大要素。目前三大要素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网络旅游开发方向,制约了综合网络旅游体系的构建。

1、网络旅游开发现状

(1)旅游网站功能逐渐完善。旅游网站是利用网络技术,从旅游专业角度整合传统旅游资源,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网上旅游服务的场所,是网络旅游开展的主要媒介。按照网站运营主体可将旅游网站划分为旅游行业网站、专业旅游网站和门户旅游频道三类,按网站主要服务功能可划分为旅游资讯网站、旅游预订网站、旅游交流网站、旅游管理网站四种类型。在网络旅游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旅游资讯网站、旅游预订网站和旅游交流网站,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查询、旅行预订、沟通交流等服务。

目前,各种类型旅游网站发展迅速,功能逐渐完善,越来越注重旅游者需求。提供了诸如旅游定制等个性化服务,充分利用视频、三维实景、虚拟景观等技术为旅游者提供体验度更高的服务,通过完善网站导航功能、检索功能、提高用户界面友好性、增加互动等措施提高旅游者的在线体验,也通过与其他平台、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合作扩大市场。但仍存在以人机互动为主交互性差、更新不及时时效性弱、营销宣传过度真实性存质疑等问题。[4]

(2)在线旅游交易高速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电子商务网站开辟了旅游功能,如淘宝、各种团购网站等;另一方面,旅游类电子商务网站也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旅游功能逐渐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信誉度得到提升;此外,迅速增长的网民群体、网络购物用户为在线旅游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截至 2011 年 12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 5 亿,达到 5.13 亿。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 3.56 亿,占整体网民的69.3%。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在线旅游交易获得了高速发展,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在线旅行预订市场交易规模达1672.9亿元,较2010年的1037.4亿元增长61.3%,在线旅行预订市场OTA营收规模为90.5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幅为33.9%。随着手机网民规模的增加,在线预订模式更加丰富,旅游者将获得更加便利化、个性化的预订服务体验,推动在线旅游交易的发展。

(3)虚拟现实技术充分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网络旅游经历了旅游信息咨询网络化、旅游交易在线化和旅游景区虚拟化三个阶段的发展。在第一个阶段,旅游者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景区景点介绍、交通住宿咨询等旅游信息搜索。在第二个阶段,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旅游者可以在线进行旅游交通、住宿及景区景点预订等交易活动,旅游企业的行为主要是通过网络信息咨询、进行网络营销、提供旅游要素预定等服务。这两个阶段的网络旅游主要是为现实旅游服务,提高现实旅游活动的便利性,是旅游功能的网络化。在第三个阶段,依托现实景观,充分利用三维实景、虚拟景观等虚拟现实技术设计虚拟旅游空间,是旅游景区虚拟化阶段。旅游者可以借助网络进入虚拟景区景点进行观光游览,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游览活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网络旅游的体验深度,为旅游景区提供了很好的营销素材,也为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发展途径。

2、网络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1)缺乏专业网络旅游体验网站。网络旅游的本质为旅游者提供完整的网络旅游体验,目前旅游网站仅能为旅游者提供某项旅游体验,缺乏专业网络旅游体验网站。提供旅游信息查询、旅游预订功能的主要有五大旅游网站运营商[5]:以携程旅行网、e龙旅行网等为代表的在线旅游服务商、以港中旅芒果网、中青旅遨游网、康辉旅游网等为代表的传统旅游服务商、以Motell168连锁旅店、如家等为代表的在线旅店预定服务商、以中国民航网、东方航空公司官方网站等为代表的传统航空公司、以去哪儿旅游搜索()为代表的在线旅游搜索引擎。比较知名的虚拟景区体验网站主要有虚拟紫禁城、泰山虚拟旅游网站、黄山虚拟旅游网站等。集旅游信息查询、旅游在线交易、虚拟景区体验、旅游社区交流于一体的网站仍然缺乏,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2)网络旅游体验度不高。虽然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增加了旅游者网络旅游体验的内容,使旅游者借助网络自行参观、游览景区景点,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等感知功能进行景区体验。但受虚拟现实技术硬件条件、网络旅游开发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网络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高。从体验广度上来讲,目前网络旅游偏重于个别景区景点的观光体验,仅强调“游”的虚拟性,没有向旅游购物、民俗表演观看、旅游娱乐等功能进行拓展,吃、住、行、购、娱等要素参与较少,缺乏从整个旅游活动开展角度的综合体验。从体验深度上来讲,目前网络旅游偏重于人-物理环境的交互式体验,网络旅游者之间、网络旅游者与旅游供应商之间的交流较少,沟通主要是静态的文字、画面欣赏,缺乏动态的音频、视频互动。

(3)缺乏网络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网站的建设、管理、运营,网络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营销,虚拟景区的设计、管理等涉及旅游管理、信息技术、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对网络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网络旅游从业者大多是旅游专业人士或者电子商务行业人员,缺乏既有旅游专业知识,又精通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四、网络旅游开发策略

1、构建网络旅游系统

网络旅游系统指支撑网络旅游实现的整套体系,主要由旅游网站、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虚拟景区、网络旅游社区构成,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互相支撑网络旅游的实现。网络旅游是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信息咨询网络化、旅游交易在线化与旅游景区虚拟化三个阶段。网络旅游未来发展以网络旅游系统构建为方向,实现旅游活动全过程网络化、全员网络化、旅游全要素网络化。

2、深化网络旅游体验功能

目前,大多数旅游网站主要提供旅游信息查询、旅游在线预订、旅游景区在线虚拟游览功能,旅游者所获得的主要是视觉与听觉等感官体验。为提高网络旅游者旅游体验深度与广度,可以通过丰富网络旅游产品类型、设计网络虚拟旅游线路、组建网络虚拟旅游团队、实现网络旅游与现实旅游的互动等方式深化网络旅游体验功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GIS和网络技术等高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力求展示形象逼真、人-机交互性强、人-人交互便捷的网络旅游环境,提升网络旅游体验水平。同时,旅游网站应加强与旅游景区、专业数字科技公司合作,减少运营成本,实现共赢。

3、完善网络旅游产业链

网络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传统旅游企业的市场,对传统旅游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但也为传统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新型旅游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催生了新的盈利模式与企业类型。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功能齐全、结构互补的产业链条,是网络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动传统旅游业务数字化、网络化,将网络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充分应用到旅游预订、旅游营销、旅游规划中;鼓励专业信息技术公司与旅游企业合作,参与旅游网站运营管理、旅游景区开发、旅游项目设计等工作;以传统现实旅游产业链为参考,结合网络旅游自身特点,开发功能齐全、结构完善的网络旅游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张清,王雪,武月娟.浅析网络虚拟旅游类型[J] .湘潮(下半月),2010(6)45-46.

[2] 张威,马鹏,张磊.虚拟旅游的功能结构、盈利模式与运营策略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9(9)156-158.

[3] [11] 王碧雪.以网络游戏为媒介的旅游虚拟体验营销探讨[J] .商业时代,2011(29)34-35.

[4] 熊伟,叶淋玮.我国虚拟旅游网站的功能评价研究[J] .人文地理,2011(2)154-160.

[5] 张学林.在线旅游的产品策划研究[D] .上海大学硕士论文集.

[6] 侯建娜,李仙德.在线旅游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2011.20(1)151-158.

[7] 卢政营.国外网络虚拟旅游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J] .旅游学刊,2009.24(12)83-89.

[8] 余汝艺.虚拟旅游及其发展研究[D] .河南大学论文集.

[9] 张定方,阮舒宁.虚拟旅游网站发展探析[J] .商业时代,2011(1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