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镇乡村振兴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自治区直属党委区直机关工委关于2021年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开展调研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桂直工发〔2021〕3号)文件精神,结合2018年5月10日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46号)与本人工作经历,特选取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作为此次调研的重点方向。
为响应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同时调研范围广,时间紧,在必须满足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此次选取户籍所在地-广西东兰县花香乡(重点为乡所辖下的花香村)作为此次调研的区域,主要通过采取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电话访问、面谈访谈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花香乡基本情况概述
花香乡位于东兰县东部,东与金城江区九圩镇、北与金城江区三旺乡、南与大化县板升乡交界,西与长乐镇、大同乡、隘洞镇等乡镇接壤。乡政府所在地花香村距县城48公里,全乡面积210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1177.77公顷,其中水田790.13公顷,旱地387.64公顷。截止2020年5月,从东兰县人民政府网站获知:全乡辖11个行政村,239个村民小组,364个自然屯,年末总户数5899户,年末总人口数为21135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毛南等6个民族。花香乡地理位置优越,有东兰"门户"之誉,是东巴凤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
花香乡农业产业情况: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大蒜、李果、油茶、甘蔗等,畜牧业以养猪、牛、羊为主,产业类别较多,但产量产值不高。
花香乡交通设施情况:全乡约有16条村级道路,894县道和976县道贯穿全乡,尤其894县道,原是东兰县往返河池市的必经之路,得益于此道路优势,花香乡曾跃居东兰县经济排名前列。
二、调研时间和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分为两期,第一期于春节放假前(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8日)采用电话访问和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第二期于春节放假时间(2021年2月11日至2021年2月17日)采用面谈访谈的形式开展。
为使调研资料收集更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特将调研对象分为两类:一是花香籍在外工作人员,二是非花香籍的外来工作人员。具体对象涉及农业产业和交通设施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个体户及闲散就业人员等。
三、具体调研内容
根据调研对象的不同分别制定调研的具体内容,总体包括如下:
(一)从事的行业。
(二)对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意见与建议。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经过为期15个日历日的调研,发放电子问卷调查300余份,收回有效调查卷236份;电话访问50人次;回乡面谈访谈15人次。现将调研对象所反馈的材料整理汇总如下:
(一)农业产业基础薄弱,没有优势企业,特别是缺少龙头企业的进驻引领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不普及,应对灾害气候能力不强,生产水平不高,易受市场冲击,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
(二)贯穿花香乡境内的主干道长乐镇至九圩镇二级公路还在建设,且进度较慢,极大增加了全乡人员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制约着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全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季节性缺水的顽疾未完全解决,需送水给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几年的春节期间仍存在缺水现象,农村饮水问题突出。
(四)对乡贤的回流引进急需加强,让乡贤能真正回得来、住得下来,专心为家乡贡献自己的热情。
五、启发与个人建议
饮水思源,做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花香人,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经过此次调研,更引发了我对花香乡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一)要将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应当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可参照原先我曾主持或参与几个县份做的产业振兴规划项目,选择两到三个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与发展,以点带面,同时组织专家把脉会诊和外出学习“取经”,建成乡级示范样板项目,进而提升自身的产业品牌效益。
通过了解,目前花香乡有乡级业示范园3个,村级示范点8个,包括桑蚕、大蒜、山羊、油茶等产业。政府应选择优势产业,以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培育壮大一桑蚕、油茶等电子商务企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全乡农民脱贫奔小康。
(二)加强项目带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一是重点
发展产业道路交通设施。乡政府应加强与县委县政府的沟通汇报,尤其是获得发改、财政、交通、扶贫办等项目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解决我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道路建设问题,尤其是解决在建二级公路项目进度缓慢,资金不到位的问题。花香乡应积极破除修路与致富难题,减少产业运输成本,进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同时,也应当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等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为解决道路资金和农业发展瓶颈提供实惠的资金支持。二是优先发展农田水利。加快落实政府所在地和人口聚集区集中饮水工程,解决饮水难问题,进一步修整完善农田水利渠道,努力争取农村家庭水柜、田头水柜指标,大力实施水源保护和净化工程,确保人畜饮水充足安全。
(三)乡贤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从花香乡出去当干部、做学问、办企业的人很多,这些人有知识、有人脉、有能力,也有家乡观念和乡愁情结,愿意为家乡发展做点事。个人认为,还是要从制度安排上做些探索和突破,要让乡贤能够回归农村作贡献。建议学习兄弟乡镇-三石镇对于乡贤回流的先进做法,重视乡贤,制定相应的回流引进方案或者制度,让乡贤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为建设花香乡的乡村振兴事业做贡献。
(四)继续加强党委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力量,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乡党委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事项、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更好地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同时,建议切实加强党委对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建设以及对乡内年轻人的培养,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大制度探索和创新。支部书记选得好,可以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一面旗帜,年轻人也是未来建设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我相信,在这样从横向到纵向的引领和发展下,我乡的乡村振兴事业会走在全县的前列,农村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广西壮族自治区金城江公路养护中心
养护与工程管理科吴胜平
2021年2月18日星期四
附件:
1.电子问卷调查一
2.电子问卷调查二
电子问卷调查一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花香乡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分管的部门:
£农业
£交通
£教育
£其他
您对分管部门的意见与建议:
电子问卷调查二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从事的行业:
£农业
£交通
£教育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的调研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进行有机衔接,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一、基本情况
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祥地,是中央统战部、台盟中央、深圳市福田区、重庆市北部新区对口帮扶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是《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贵州的10个贫困县之一,是贵州省13个同步小康发展困难县之一,同时也是贵州取消gdp考核的10个贫困县之一。赫章县总面积3250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456个行政村,总人口82.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87万人,占93.56%。现有扶贫开发重点乡镇8个、贫困村287个、农村贫困人口13.4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92%。
二、2018年发展目标
2018年,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07亿元、8796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2%;减少贫困人口3.99万人,72个贫困村(居)按省定标准出列,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870人,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11070人,引导11500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完成1860公里农村“组组通”公路、84公里农村公路,危房改造完成4683户,完成行政村公共卫生间和户用厕所改造年度计划;调减低效传统玉米种植16.7万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87.5%、91%、90.55%;每千人床位不低于4张、执业医师数不低于1.25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100%;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完成46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4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3876元/年以上,儿童之家覆盖50%的村(居);森林覆盖率达54.84%。
三、调研发现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深入到27个乡镇(街道)75个村(居)进行走访调研,参加县级领导带队集体调研活动8次,发现全县总体贫困程度较深,农业产业结构参差不齐,农村安全饮水严重不足,道路、院坝硬化资金缺口较大,部分村寨基层组织弱化,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在总体贫困程度方面。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0.2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3.37%,高出全省贫困发生率5.62个百分点。目前还有极贫乡镇6个,深度贫困乡镇1个(省级极贫乡镇河镇乡),贫困人口7059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6.87%,市级极贫乡镇5个(分别为结构乡、安乐溪乡、德卓乡、双坪乡、铁匠乡),贫困人口20866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0.32%,有深度贫困村113个(含已出列的13个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5153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0.15%。总体来看,全县贫富差距较大,贫困程度较深。比如松林坡乡箐营村总人口1483人,其中贫困人口1035人,贫困发生率为69.76%;水塘堡乡彬木箐村总人口702人,其中贫困人口469人,贫困发生率为66.81%;铁匠乡处卓村总人口1209人,贫困人口630人,贫困发生率为52.11%。
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如达依乡、罗州镇、雉街乡、威奢乡、妈姑镇、哲庄镇、德卓镇等绝大多数乡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破碎,农业产业供水资源缺乏,难以推广现代高效农业和规模化产业。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和传统农业的影响,扶贫产业链延伸不够,虽然农产品产量较大,但由于农产品加工滞后,大量农产品集中上市,容易造成价格下跌、产品季节性滞销,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在农村安全饮水方面。总体缺口资金较大,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19年6月,我县将全面解决59.671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全覆盖的目标;但我县农村水利历史欠账多,发展基础差,缺口资金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缺口资金10亿元,其中,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缺口资金2.25亿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缺口资金7.5亿元,恒大帮扶援建产业供水设施建设项目缺口资金0.25亿元。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全县部分乡镇农村安全饮水还不能完全保障群众对生产生活的需要。如、双河街道大桥村、妈姑镇的马鞍山村、财神镇的营山村和双龙村、雉街乡的雉街村和大凉山村、双坪乡的红卫村、铁匠乡的共同村等,这些村寨若按国家标准实现贫困脱贫退出,还达不到指标要求。
在道路、院坝硬化等方面。由于山高坡陡、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按照“五个不能纳入实施”的原则,受“一组一路”和30户以下自然村寨暂不修建等条件制约,很多乡镇深度贫困村极难达到出列标准。目前需求串户路和院坝硬化最严重的乡镇有:双坪乡需求串户路246户,院坝硬化194户;可乐乡需求串户路350户,院坝硬化376户;德卓镇需求串户路268户,院坝硬化179户;松林坡乡需求串户路284户,院坝硬化205户。按照省决战办“不得对项目、建设规模和融资资金进行随意调整”的要求,原项目延伸或缩短里程未予调整。一是我县尚未覆盖的30户以下边远贫困自然村寨约800公里通组路无资金来源;二是串户路和院坝硬化缺口资金1.3755亿元,其中串户路硬化2355公里,缺口资金1.1775亿元;院坝硬化36万平方米。
在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扶贫、结对帮扶等工作领域中,表现为贫困农户劳动致富的意愿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方面,如铁匠乡河山村、妈姑镇平原村等民族聚居村寨,面对帮扶干部定期上门走访、政策宣讲等行为,有不搭理、不配合等行为,有装穷装病,躺坐等吃政策饭的类型。部分“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尝到政策甜头后,行为也越学越精,以装病、装穷的方式主动向镇、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开口索要项目、资金、低保、兜底名额等现象。
四、亮点工作
今年“春风行动”以来,通过实践“五步工作法”,切实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年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聚焦“八要素”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成玉米调减16.69万亩,实现核桃补植补造10万亩,完成中药材种植10万亩、牧草10万亩、蔬菜16.36万亩、经果林12.22万亩,有效突破全县产业结构调整“5个10万亩”工程。
二是全力攻坚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2017项目共451个800公里,累计完成路基792公里、路面729公里、投资29931万元,形象进度93.5%;2018项目共805个1405公里,累计完成路基1327公里、路面840公里、投资39451万元,形象进度70.17%。
三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序推进。2017年第一期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270户5916人陆续喜迁新居;2018年实施的3782户19182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78户17688人),规划建设安置点2个,新建安置住房4377套。目前已开工1383套,占建房任务的31.60%。
四是教育精准扶贫惠及民生。发放贫困学生资助资金5208.52万元,资助学生71828人,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5所,完成春季中职招生2012人,对227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进行督导评估,开展辍学学生家访、劝返13718人次,劝返覆盖率100%,已劝返辍学学生共319人。
五是医疗健康保障落到实处。补偿贫困人口普通门诊77592人次,费用418.69万元,补偿城乡居民基本医保325万元;补偿贫困人口住院11470人次,费用4325.80万元,补偿城乡居民医保3458.63万元。
六是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加强。解决4683户库存危房户,目前已启动危改3165户、竣工1151户,“三改”竣工1151户。
七是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跟踪到位。开发就业扶贫公益专岗6821个,安置贫困户1341人,落实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5850人,开展技能培训5103人,实现就业3490人,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培训7767户38012人,新增就业3803人,发放创业贷款100万元,各类补贴35万元,开展招聘会27场,入户走访企业30家、贫困户610户,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输送就为岗位20000余个。
八是大扶贫宣传格局初步形成。制定下发了《赫章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工作成效宣传实施方案》,向贵州《微扶贫》《多彩贵州网》《毕节日报》《毕节微扶贫》《赫章日报》等媒体申请发表经验典型文章36篇,被采用26篇,采用率为72.2%。
九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得到有效治理。2014—2018年,我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04亿元,其中,中央资金5.584亿元,省级资金4612.47万元,市级资金3502.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6422.3万元。实施项目1222个,竣工项目1154个,项目竣工率为94%,使用资金5.77亿元,资金使用率82%。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今后,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相关工作要求,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和压实部门帮扶工作责任;补齐农业产业结构参差不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给不足、补齐项目资金报账率滞后、农村基层组织弱化等“四块短板”,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两者之间的结合。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县、农产富县、文旅兴县“五大战略”为引领,持续深入推进“一棵树、一根葱、一只鸡、一个蛋、一头猪”五大产业向纵深发展,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到2020年按国家标准“减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强化漏评错评、错退治理常态化。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工作,提高精准识别质量,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做到“脱贫即出、返贫即入”。剔除不合条件的人口,及时纳入符合条件但遗漏在外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确保应扶尽扶。抓紧完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通过端口对接、数据交换等方式,实现户籍、教育、健康、就业、社会保险、住房、银行、农村低保、残疾人等信息与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有效对接,逐步形成指标统一、项目规范的贫困监测体系,为脱贫攻坚决策和工作指导等提供可靠手段和支撑。
(二)持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攻坚战。全面深入实施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对照产业选择、农民培训、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效益,让所有参与产业革命的农户都能增收脱贫致富。按照“五线一重点”规划布局,实施“六个十万亩工程”,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以市场为导向,打好点面兼顾、长短结合、大小并举“组合拳”,大力推进“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发展核桃等经果林、养牛、食用菌、高山冷凉蔬菜、生态家禽、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扶贫,到2020年累计带动贫困人口6万人以上实现增收脱贫。
(三)织牢易地扶贫搬迁保障网。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结合农村公路“组组通”三年大决战,按照“通不了就搬、搬不了就通”的原则,严格建设标准,加快推广落实“五个三”经验,对搬迁安置群众后续发展进行跟踪调查,有针对性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及时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计划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2019年带动脱贫退出3.68万人以上。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精神,以对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乡镇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和收入等方面,跟踪变化情况、着力促增收、强兜底、救急难,做到及时发现、分类帮扶、动态清零,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提前发现并将符合条件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协同做好低保、特困供养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及时制定计划,采取有效帮扶,防止返贫致贫发生。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镇政府主导作用强化镇政府责任,引导市场、企业协同发力,共同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有效形成防止返贫的合力。
坚持开发式帮扶和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因人因户,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采取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通过劳动增收致富,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
坚持日常监测与定期动态调整相结合。日常开展动态监测预警,实时更新监测台账信息,做到发现及时、响应迅速,帮扶到位。定期组织监测对象动态调整和数据共享,提升监测准确性,确保有针对性的帮扶,实现“动态清零”。
三、监测方法
(一)监测对象和范围。一是全镇建档立卡已脱贫户;二是全镇已消除风险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三是全镇因病因自然灾害(火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户;四是全镇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院外)等农村低收入人口;五是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20年底国家扶贫标准1.5倍的农户。由市里分析研判是否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存在风险的认定为监测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
(二)监测内容。持续跟踪收入支出情况,监测是否收入大幅缩减或刚性支出较大;“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是否存隐患;因罹患重病、受自然灾害、出现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现困难等。
(三)监测程序。以全镇38个行政村为单位组织开展,通过农户申报、村干部走访排查、行业部门筛查预警、数据比对等途径,由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确定监测对象,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定期进行风险消除评估,实行动态管理。
1.农户申报。农户根据自身存在返贫或致贫风险情况,向村委会提出纳入监测范围申请。由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组成核查小组,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需包保部门参与核查。对提出申请的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入户核实确认,评估风险等级后填写监测预警对象实地核查走访记录、监测预警对象排查意见表,报送镇扶贫办核准。镇扶贫办对村上报的农户开展实地核查走访,将无疑议户上报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核定,每半个月报送一次预警人员名单,原则每半个月报送一次,如有突发性、应急性等特殊情况可以立即报送。经核实不符合条件的,由村“两委”、驻村干部向申请人说明原因。
2.村干部走访排查。村干部、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开展日常入户走访排查,实时跟踪农户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和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出现生活困难情况,定期开展回访核查并填写监测预警对象实地核查走访记录、监测预警对象排查意见表,经镇扶贫办核准后报县级乡村振兴部门,县级乡村振兴部门组织协调相关行业部门核实确认,原则每半个月报送一次预警人员名单,如有突发性、应急性等特殊情况可以立即报送。
3.行业部门筛查预警。镇住建科、镇劳动保障所、镇水利所、镇民政办、镇农办、镇应急管理科等部门组织工作人员,通过下乡入户或其他手段进行筛查,及时报送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的预警信息,对存在可能返贫或致贫的农户,评估风险等级后填写行业部门筛查记录表、监测预警对象排查意见表,报送至县镇扶贫办。
4.数据比对排查。镇扶贫办和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定期开展数据共享和对接,行业部门每两个月至少与乡村振兴主管部门进行一次数据交换。发现并核实确认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隐患问题后,反馈乡镇核查。
5.镇级核查。全镇组织镇扶贫干部及包村干部对各村提出的监测情况,以及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反馈的监测意见,对监测对象进行核查,核查实际情况后,形成返贫(致贫)预警监测意见报告,并于每月填写一次市防止返贫和帮扶工作台账,报送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
6.监测对象确定及管理。村“两委”、乡镇和行业部门上报的预警人员名单,经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汇总后,提请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审议,审议通过后,纳入监测预警范围,由乡村两级按照名单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巡回督导组,对预警监测工作进行随机抽查审核。对抽查中发现预警级别评定存在疑似问题的农户,反馈乡镇或责任部门进行重新复核,疑似率超过2%的村要对本村所有农户进行全面重新排查。
监测对象实行线下台账和信息系统同步管理。全村建立监测台账,准确记录农户基础信息、筛查走访、风险种类和预警等级、采取的帮扶措施、风险消除情况等内容,所有台账都要实时动态更新。民政部门监测的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由民政部门专项管理,定期交换数据。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每两月组织开展一次风险消除评估和动态管理,及时将新纳入的监测对象信息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已消除风险的在系统中进行标记,实现“动态清零”。监测对象的家庭成员自然变更可即时动态调整。
(四)分级预警。根据县级对纳入监测范围的农户收入水平与结构、家庭成员劳动能力等因素,乡镇采取分级预警,按照预警级别从高到低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分别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标示。Ⅰ级红色预警,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因病因残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数额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或家庭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的涉临返贫致贫户或“两不愁三保障”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农户;Ⅱ级黄色预警,即无劳动力、无创业能力、收入仅靠资金帮扶、产业分红等方式带动,出现返贫(致贫)风险因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极易返贫致贫户。Ⅲ级蓝色预警,即因病因残等部分丧失劳动力、收入不稳定、自主发展动力不足,主要依靠产业项目和帮扶带动,出现返贫(致贫)风险因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容易返贫致贫户。
返贫(致贫)风险因素,主要有因大病、因学、因残、因灾、因突发事件、因产业失败、因就业不稳等种类,监测对象确定预警级别后,分类实施帮扶,并根据风险变化情况实时调整预警级别。对评估已消除风险的,在保持监测的基础上,标记消除风险,取消预警级别。
四、帮扶措施
采取分层分类的方式组织实施帮扶。乡村层面,按照计划实施帮扶,对各项帮扶措施成效进行密切跟踪。对纳入防止返贫监测的对象,采取下列措施分类施策。
(一)产业帮扶。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且有产业发展意愿的监测对象,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带动其发展生产。
(二)就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根据培训意愿,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实现异地就业;对难以外出务工的,动员当地用人单位优先吸纳,帮助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就业。鼓励监测对象参与农村项目建设,多渠道就业。
(三)综合保障。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对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农户及时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和受灾人员救助。
(四)扶志扶智。引导监测对象通过生产和就业增收致富,对自强不息、稳定脱贫致富的监测对象,探索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倡导赡养老人、扶养残疾人。
(五)社会帮扶。及时化解生活生产风险。广泛动员社会、企业力量参与帮扶,各村要有效利用“中国社会扶贫网”、“社会众筹”等平台,积极争取“公益团体、爱心人士、慈养基金”等公益资源支持。
五、工作要求
(一)落实落细责任。我镇要落实主体责任,镇扶贫办要做好监测对象认定、组织实施分类帮扶、风险评估、动态管理等工作,镇住建科、镇劳动保障所、镇水利所、镇民政办、镇农办、镇应急管理科等部门要加强数据共享与比对分析,及时通报出现的安全隐患、支出骤增或收入骤减家庭的预警信息、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各村做好日常监测预警、定期开展走访摸排,按时上报预警人员名单,实施具体帮扶。
一、县基本情况
县位于省西北部、州东北部,地处三省交界处和西部旅游黄金路线的中心位置,全县幅员面积8486平方公里,县城海拔2850米,辖17个乡镇、122个村(社区),总人口7.6万余人,是以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纪念地、藏汉和亲见证地、茶马互市集散地、民族团结和谐地,境内有世界自然遗产景区、古城等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中的成兰(西)铁路纵贯全县,机场落户境内,素有“”和“”美誉。
二、县发展现状
面对“8·8”九寨沟地震、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和年年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连续冲击,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全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2020年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17.52亿元,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47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28亿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31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15元,同比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893元,同比增长4.9%,接待旅游人数356.24万人次,同比增长23.9%;实现旅游总收入34.89亿元,同比增长10.7%,经济发展呈稳中有进、回升上行态势。
三、2020年助农增收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落实农民增收县委书记和县长负责制。
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常委为第一副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助农增收工作领导小组。与此同时,各乡(镇)、村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助农增收机制。
县始终坚持农牧民增收“旬研判、月例会、季汇报”工作方式,及时掌握并解决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持每季度召开增收现场会,以现场观摩学习的方式,促进各乡镇、部门之间交流互动、取长补短、务实举措。
以目标管理责任制形式把助农增收工作纳入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落实确保助农增收进行督查,确保了助农增收稳步有序推进。
(二)全方位筹措资金,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1.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今年以来,我县克服肺炎和“8.20”自然灾害双重影响,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三农”工作投入力度。据统计,全年本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 万元,同比增加 万元,同比增长 。
2.强化惠农政策落地落实。一是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农民补助政策,通过“一卡通”方式,及时向全县17个乡镇112个村10592户种植户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713.758578万元;二是为全县17个乡镇110个村15483户牧户兑付农牧民奖励政策资金1846.625万元;三是为12860户退耕还林户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14万元,为14000户农牧民兑现集体公益林资金1071.06万元,做到政策落实不打折、不走样、不缩水,让广大农牧民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中实现增收。四是按照“政府组织推动、农户自愿参保、保险公司市场运作”的原则,在全县实施牦牛、生猪、能繁母猪和莴笋等政策性保险,为农牧民群众减少经济损失1076万元。五是主动承接生态扶贫战略部署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要求,注重脱贫攻坚“当务之急”和生态保护“长久之计”有机融合,建立17个乡镇造林合作社和112个行政村生态管护专合社,整合开发公益性岗位3965个,安置贫困群众3965名。
(三)壮大“10+3”现代农业产业,增加农牧民经营性收入。
1.夯实农业园区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制定县1+5产业规划,为松贝、臧红花椒、高原蔬菜、藏香猪、牦牛、休闲农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一是发展藏花椒3450亩,年产藏花椒224.3吨,实现产值达2691.6万元,目前臧红花椒产业园正在申报州级农业产业园区。二是整合各类资金6000万元,引进通利融松、牦之牛等9家涉农企业落地,推动形成了以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核心的“1+5”农业园区新格局。
2.狠抓生猪稳产保供,产能恢复有序推进。一是投入浙江对口援建资金25万元,在白羊乡下河坝村、燕子坪村改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2个,建设完成圈舍300平方米,饲养生猪220头。二是投入浙江对口援建资金100万元,在红土镇建设藏香猪养殖场1个,建设完成圈舍1768.9平方米,饲养藏香猪226头,其中能繁母猪86头,种公猪4头。三是全面落实《省促进恢复生猪生产八条措施》,通过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等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措施,调动了广大养殖户发展生猪产业积极性。据预测,全年出栏生猪2.5万头,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82元。
3.土地扩面,粮食增产。我县采取撂荒地复垦复种,在白羊乡、小河镇扩种玉米101亩,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采取林下套种方式,在镇坪乡、岷江乡扩种马铃薯202亩,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
4.着力臧红花椒产业发展。立足多样化生态特点、立体式空间布局、差异性气候特点和镇坪乡、镇江关镇产业发展基础,按照“最适、最优、最特”的原则,加快藏红花椒产业园建设,新增花椒面积1000亩,实现花椒产量1100吨,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248元。
5.突出错季节蔬菜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县环境优良、空气、水质、土壤洁净这一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理念,加快了蔬菜产业发展,围绕成都等大中城市和本地市场对蔬菜需求,通过规范流转土地和土地入股的方式,集成要素集聚,加快了莴笋、大白菜等错季节蔬菜产业发展,在全县推广种植各类适销对路蔬菜3.5万亩,实现产量12.6万吨,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1528元。
6.狠抓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推广。一是投入资金200万元,从外地引进12个品种的藜麦,在县进安镇牟尼村,安宏乡烟囱村、川主寺镇川盘村进行藜麦试验示范种植,种植面积达740亩,最大亩产达789斤,藜麦种植推广不仅调整了我县高半山区产业结构,也为高半山区农牧民增收培植了新的增长点,农牧丰收节当日,藜麦丰收情况在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播出;二是投入资金75万元,在安宏、红土等乡镇开展种草养畜新技术示范推广,套种大豆-玉米1200亩,亩产青储饲料5吨,亩产实现增收1500元。
7.夯实道地中药材产业基础。按照“生命、生态、生产、生活”并重的内涵式发展路径,不断突破中药材发展要素和瓶颈制约,努力把地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全面加快了以松贝为主的道地中药材发展,种植松贝1500亩,种植羌活5000亩、种植大黄等其他中药材25000余亩,帮助农牧民年人均增收435元。
8.扩大销售半径,增加农牧民收人。依托“净土”区域品牌,加大与省内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组织“净土”商标使用权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省内外各种农产品展销会,畅通了市场渠道。立足服务农村、便捷农户、加快网销物流渠道下沉,建成牧场村电子商务示范村1个,电子商务O2O特色产品体验馆1个,县级电子商务中心1个,乡镇电商配送服务站12个,村级电商终端服务站点18个,有效挖掘了农业新的增值空间,实现农产品简单包装销售额达1.3亿元,帮助农牧民年人均增收510元。
9.着力技能培训,增强造血能力。聚焦休闲农业、种养殖业等实用技能,通过请进专家讲、送到院校学、本土专家带等方式,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累计开展劳务品牌、职业技能、创业培训、中长期深度异地培训104期,累计培训农牧民1.2万人次,确保农牧民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培育职业农民熊天忠为“全国百优农民先锋”。
10.实施休闲农业工程,增强农牧民增收续航力。依托特殊的地理优势及浓郁的民俗风情,带动110个行政村农牧民从事旅游业服务,实现人均增收3700余元。构建“休闲农业+整村推进”模式,建成旅游综合服务站10处,生态农业体验园14个,思源阁藏家乐和毛儿盖红色农庄等一批旅游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带动项目所在村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11.抓产业精准扶贫,建立贫困农牧民稳定增收机制。一是2020年投入到户产业扶贫资金6.3万元,引导剩余4户17名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二是切实将“一社两园三基地”建设作为台松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特色产业培育重点,打造浙川东西协作对口支援产业园和藏红花椒产业园,带动6500余名农牧民创业增收、3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大力推广“三城十店、双线运行”模式,推动莴笋、耗牛、野生菌等特色农畜产品销售、精深加工合作,销售扶贫大礼包5.8万份1800余万元,带动全县种、养、采贫困户增收1000余元。
12.抓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立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始终不渝地把非农产业增收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有组织地拓宽农牧民转移渠道,促进了劳务经济发展。一是紧扣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契机,创新实施“千人技能培训、百户劳务输出”工程,举办线上线下就业扶贫招聘会11期,提供县内外就业岗位3万余个,转移贫困劳动力7661人次,带动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二是在野生中药材采挖和野生菌类采摘季节,按照“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有序组织农牧民采挖虫草、贝母等野生中药材和各类野生菌。全年采集野生中药材和各类野生菌800吨,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3200元。三是围绕旅游业服务,扩展了农牧民收入路径,全年,共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18万余人,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688元。四是抓住成西铁路、剑科电站、绕城路建设、七藏沟旅游景区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引导、支持、鼓励农牧民就近就地务工,全年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0.6万人,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338元。
(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
1.围绕新业态培育,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充分抓住“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及“州熊猫级标杆酒店和州熊猫级标杆民宿”评选的机遇,大力培育“光和云朵”、“古道牧风”等休闲农业发展个体,积极争取州“创新孵化园”落户。
2.围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专家服务建设力度。继续保持全县科技工作走在全州前列,巩固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成果,积极探索新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花椒、种草养畜2个专家大院,和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签订地校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3.围绕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一是开展县农业创意园产业产地环境分析,为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用地规划依据。二是正定莴笋、洋芋、大白菜、花椒、大蒜、胡豆等作物标准,从产前、产中、产后按标准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三是积极推广农产品合格证检验制度,积极为合格农产品开拓市场,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4.围绕溯源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溯源”农业追溯体系建设进度,现已建设完成。保证农资店溯源全覆盖,积极动员种养大户加入监管,实现农业从种到餐桌的质量全程监控,农业种养殖科学化水平实现历史性飞跃。
5.围绕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一是充分运用好“扶贫832”平台、“扶贫”等公益品牌,“净土”、“山珍”等区域品牌加大农特产品的营销力度。二是以“三品一标”创建为抓手,积极申报地标、绿标、有机品牌。继续保持“松贝”的核心优势,加大大蒜的地标申报力度,确保“莴笋”“花椒”地标入库并启动相应申报程序。
6.围绕“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提升群众幸福感。建立土地经营权出让、转让管理机制,依托成都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统一挂牌转让、出让集体资产,努力壮大村级经济组织,盘活村级集体资产。
7.围绕示范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制定出台《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和《县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点示范建设实施方案》。二是在全县开展数据摸底,对全县110个行政村按照《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的要求,开展自查和督查,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提高我县在省、州乡村振兴战略考评的竞争力。对标对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分类开展强弱项补短板工作,不断壮大候备队伍,形成梯队发展模型,确保申创成功率。今年力争创建省级先进乡镇1个,州级先进乡镇1个,省州示范村2-3个。
8.围绕做强做大特色产业为目标,持续改进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激励办法。一是持续抓好《县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激励办法2019-2021》的实施。二是认真开展调研修订完善《县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激励办法》,努力实现从产前补助到产后补助的模式转变,逐步减少对传统农机的补助,加强对冷链物流等短板弱项补助,减少资源闲置浪费,不断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9.做好乡镇区划调整的后半篇文章,建全乡镇农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乡镇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办公室等事业服务机构,加强县、乡农技服务人员培训,不断加强乡镇服务“三农”水平,不断改进县农技队伍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10.创新工作载体,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创建“农投”公司,改变农业没有强大市场主体的现状。持续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农投”公司承接实验示范性的农业项目,减轻新品种推广中群众承担的风险,。
1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按照中央部署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勇于承担试点责任,全力完成试点任务,县自觉主动承担了全州村两委换届试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村支部书记换届选举工作,下一步将全力以赴完成好村主任一肩挑试点工作任务。
(五)延伸农业综合效益链,促进农民多层次增收。
1.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是组织实施总投资75万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全县种养殖新型经营主体安装农产品追溯体系终端设备,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监督服务。二是投入资金200余万,对县兽医实验室、农产品检测室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增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投入。三是为17个乡镇购置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设备17台(套),从技术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对非法运输未经检疫牛肉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从人防上确保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严厉打击违规经营农畜产品事件在“川观新闻”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
2.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率。依托农牧民群众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本年度全县新增旋耕机、收割机、喷药机等农业机械152台(套),使农业机耕、机播、机收率较去年提高9%,帮助农牧民节省劳务资金600余万元。
3.抓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引领产业发展。一是以培育省、州示范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快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牧业新型经济体发展,创建3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州级农业专业合作社,满山红臧红花椒专业合作社正在申创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全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培育3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124户。探索“大基地+小业主”运作模式,培育科技示范户1428户,带动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
4.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2019年集体经济总收入为710.18万元,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77.89,预计今年全县集体经济收入增幅在10.2%以上。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要求加快农村卫生室建设,强化一体化管理,号召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迅速行动起来,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平台,促进我县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在农村卫生室建设工作上,抓规范,抓建设,真抓实干,抓出成效。目前我县已被确定为20__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试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很快将在我县全面铺开,我们要尽快做好村卫生室建设工作,早动手,早准备,把农村卫生室建设好,进一步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把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准备工作做好。刚才,我们分别看了港上镇、黄山镇、郯城镇的五个卫生室的现场,并听取了三个乡镇领导同志的发言,他们的做法都很好,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会上,祝县长还要做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农村卫生室建设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农村卫生室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卫生事业是政府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农村卫生事业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具有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功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办法,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并提出要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使之能够为农民提供安全、方便的常见伤病诊治服务,并承担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任务。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而农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网底,可以说农村卫生室建设的是否规范,将直接关系到三级服务网络的完善,农村三级卫生网络不健全就不能更好的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不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农民健康”工程的建设将会受到影响。如果说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那么农村卫生室建设就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石,所以说农村卫生室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全县农村卫生室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保健网的基础,自乡镇卫生院下放乡镇政府管理以来,各乡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加强农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在制定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同时,同步规划村卫生室建设。按照省提出的要求努力创造条件,让农民就近、就便得到基本医疗服务,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根据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对村卫生室进行了设置。目前,全县共有村卫生室743个,服务覆盖了全县所有行政村。二是规范乡村医生执业行为。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对乡村医生管理,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山东省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全县所有乡村医生进行了执业考试、考核和注册,符合注册条件的,颁发《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严禁无执业资格的人员进入乡村医生岗位,几年来共对2400余名乡村医生进行了考试,经过考核给1960人颁发了执业证书,有效规范了乡村医生执业行为。三是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根据省卫生厅制定下发的《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方案》和《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具体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每年都制定详细的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并鼓励乡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两年来,86以上的乡村医生经过了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四是推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乡村服务管理一体化建设是加强对农村卫生室管理的有效手段,为此各乡镇完善了对一体化的管理,从制度上进行了规范,由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人员、业务、经费、药品实行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乡镇卫生院对卫生室的指导,提高了村卫生室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并积极探索实行乡村医生工资制和养老保险制。目前,全县大部分卫生室都纳入了一体化管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乡镇领导重视的结果。尤其杨集、庙山、泉源三个乡镇值得各乡镇学习和借鉴,他们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始终比较规范,为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部分乡镇政府都积极想办法强化村卫生室的建设,其中泉源乡政府为了建设好村卫生室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郯城镇对卫生室建设采取了以奖代补的办法,对整体装修的卫生室每个奖励3000元,对新建卫生室每个补助1.5万元,同时采取周调度、月考核的方式促进农村卫生室的建设。
尽管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农民群众的卫生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卫生人才比较匮乏,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农村卫生室的管理并不十分规范,服务半径与服务人口的设置尚未达到省里的要求,乡镇之间发展并不平衡,乡镇卫生院及其一体化卫生室的基础设施条件还不能完全适应即将开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需求。这些不足将成为阻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隐患,将会影响到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个别乡镇卫生院对农村卫生机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对卫生改革问题存在片面、模糊认识;二是财政投入不足。有的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有的卫生院和卫生室业务用房年久失修,仪器设备严重老化,离标准要求有较大差距。三是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不完善。个别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管理方法简单、粗暴,不动脑筋,不想办法,导致一些地方一体化管理流于形式 ,甚至极个别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名存实亡。四是乡村医生队伍不稳定。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队伍没有约束力,政策也没有吸引力,导致乡村医生队伍不稳定。
三、当前农村卫生室建设工作的重点
20__年12月,韩寓群省长在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本着方便群众的原则,加强村卫生室建设,针对当前村卫生室存在的管理、服务、队伍等几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村卫生室服务水平。
1、规范村卫生室的设置与建设要求
村卫生室的建设必须符合全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村卫生室要严格按照服务半径小于1.5公里,服务人口不低于1500人的要求进行设置,设置的办法可以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是院办院管,也可以是村办院管,或者采取院医联办卫生院管理,甚至可以通过租赁的形式由卫生院管理,形式可以采取有多种,但是都必须符合设置条件,严禁一村多室,也都必须纳入一体化管理。各乡镇卫生院要把设置方案报卫生局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设置。村卫生室建设标准要按照上级有关建设标准进行建设,污水、污物的处理要符合环保要求。村卫生室要按照上级有关要求配备必备的基本设备。
2、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管理
继续加大对农村卫生室建设工作的力度,是当前卫生改革的要求决定的,也是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基础和前提,各乡镇卫生院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一定要积极给乡镇党委政府当好参谋,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卫生室的管理。
——要加强业务管理。各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卫生室的职责对其定期进行考核,并建立完善村卫生室管理档案。要对村卫生室的医疗、预防、保健等业务实行全面负责,统一管理,要督促村卫生室实行门诊登记、门诊病历和用药开方制度,要督促卫生室建立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要建立健全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规章制度,切实保障群众就医安全。要督促卫生室坚持疫情报告制度,发现疫情及时上报。
——要加强药品管理。为保证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各乡镇卫生院一定要做好统一代购分发工作。各乡镇卫生院一定要全面掌握辖区内所有村卫生室的用药习惯和数量,做好总的购药计划,积极参加县药品联合集中采购,严格限制并打击村卫生室私自购药行为。要严格执行药品价格政策,实行全县统一药品价格,不允许出现擅自提高药价和二次加价现象,真正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民。
——要加强财务管理。村卫生室要严格执行《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村卫生室的一切收入、支出必须报卫生院按财务制度管理。村卫生室要设立财务帐簿,专人管理,要做到日清月结,帐目清楚,严禁私自支付、挪用。收费票据统一到卫生院领用,不得自行印制、转借、转让、自行销毁。村卫生室的业务收入要进行详细分类,定时报帐,及时结帐。村卫生室要单独核算,自负盈亏,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物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