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长对孩子的话

家长对孩子的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长对孩子的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长对孩子的话范文第1篇

教育孩子的事不简单,这里也不说什么太高深的问题,但是有些错误至少有99%的爸爸妈妈都犯过,这可得跟您说说,有几句话,爸爸妈妈经常说,但是也是最不该说的!

揍死你

很不幸,如今仍有相当多的父母用打骂的手段来管教孩子。打骂孩子的时候,气愤至极的父母还常说这样一句话:“揍死你!”

“揍死你”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因为当他说这句话时,表明他再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由于这说的仅仅是一句“大话”,根本无法兑现(父母也不准备去兑现),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动。

有时我们发现孩子使我们越来越气,直到非惩罚他们不可。他们所有的行为确实促使我们想揍他们,这种挑衅的行为就是他们的目的,如果我们真的揍了他们,就中了他们的计策,帮助孩子达到了他们的报复目的。孩子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

打骂孩子的父母是最无能的父母。如果你不喜欢打骂孩子,只是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如果你就是喜欢打骂孩子,那么你就是一名需要治疗的病人。

他有个尿床的毛病

一位母亲跟人闲谈,话提扯到孩子身上时,“他有个尿床的毛病……”话刚出口,一旁的小男孩羞红了脸,露出怨恨的表情。

尿床这类生理缺陷,属于“难言之隐”,孩子对此特别敏感,父母一般情况下不该向他人提及。这位母亲的话,也许是在无意中说出的,但孩子却误以为母亲在当众出他的丑呢。

孩子尿床,是因为脑子里负责控制排尿的神经尚未发育周全,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就会消失。虽然此事不算什么大毛病,但孩子的心理负担却很重,他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是个“废人”,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因此如果孩子尿床,父母不必大惊小怪,只需勤洗床单就可以了。同时需要牢记:不要对孩子有任何埋怨的言辞,更不要将此事到处宣扬。你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终生感激你的。

有这样一段小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兔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嘲笑我。我心里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同学们问我:“你嘴巴怎么会变得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了一跤,被地上的碎玻璃割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来就是兔唇要好受点。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一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的耳朵,然后老师在讲台上轻轻说一句,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悄悄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说道:“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你真笨

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一学就会那叫聪明,不聪明的就是笨。在动作上,不灵巧的叫做笨,迟缓的叫做笨。

如此说来,新生儿是最笨的,他什么都不会,连吃都不会,也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为什么我们不说他笨。

原来笨是人为规定的概念,是同别人比出来的。别人都会走路了,而你还不会走,那是你笨手笨脚;别人都会说话了,而你还不会说,那是你笨嘴拙舌。为什么别的同学考试全对,而你总是做错题?还是你笨吧!

懂事的孩子最怕别人说他笨,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出错,学东西这么费劲。也许,多年之后他能证明自己不笨,可当时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你真笨!”这三个字从自己父母口中说出来,孩子心里有多么难受!他想说:“实在对不起,我怎么这么笨呢?”

为人父母者,不知是否听人说过这三个字,或者在心里对自己说过这三个字,如果你知道这三个字的份量,怎么忍心对自己的孩子说呢?

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如今社会进入了竞争时代,孩子的父母也与时俱进,不再讲究“温良恭俭让”了。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打架,回家后不免向父母诉说一番,有的父母就问:“他打你没有?”

“打了。”

“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父母把敢不敢与人对打看作孩子有没有竞争意识了。现实教育人们,太老实了容易受人欺负,就得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反正不能吃亏!

照这样的逻辑引申下去可就不妙了:别人打你,你就打别人;别人不讲理,你敢不讲理;别人偷你自行车,你就偷别人自行车;别人腐败,你就腐败……

这是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什么样的未来?你就准备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你准备让孩子变成一个“占便宜没够、吃亏难爱”的人?

妈妈求求你了

教育学家克劳蒂娅认为:从小到大,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有连续性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会受到上一代的极大影响,往往将父母用于我们身上的一套,纹丝不动地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奖惩便是一项传统的工具。

先说惩。传统教育中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已被现代文明和公众舆论所抛弃。国家法律也不允许父母再打骂孩子。

再说奖。现在父母一般用奖励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儿,妈妈常说:“别说话,一会儿给你买冰淇淋。”这种方法也许当时有效,用多了就会失灵。

其实孩子不需要贿赂,不需要用交换的方式使自己变成一个好孩子。从本性上讲他们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孩子的好行为产生于他们自己的意愿。孩子只有在自觉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原则的遵守者。纪律约束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础上。如果他们知道大人是尊重他们的,他们就会接受大人的领导和指导。

最怕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识破了大人的一切动机,软硬不吃。父母恐怕就只好说:“妈妈求你了!”

但是就连这句话也不能说,因为说了这话就意味着父母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内心里更加蔑视你,纪律约束的基础就土崩瓦解了。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教育失败,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许多情况下,孩子是被父母的话逼出家门的。

冲突爆发时,父母与子女双方都摆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动辄就用抛开不管一类话来恐吓孩子,发泄自己对孩子的不满。不少任性要强的孩子,因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离家出走。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说出这句最后通牒式的话来,想逼迫孩子就范。当然这话并不是当真的,只不过想以它来结束这场口舌之争。

但是孩子没法应对。他当然不想离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头,便会显出自己的软弱,难道就这样屈辱地留在家里?那还有什么自尊可言?

他当然要逞一回英雄。“走就走!”就这样真的离家出走了。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这句话来要挟子女,迫其改过。孩子有错,应该明确指出,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和深情的关切,从而产生自强、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则,即使孩子一时屈服了,也于事无补。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大约是“狼来了”的故事广为人知的缘故吧,有些父母至今还拿“狼”这张王牌来恐吓孩子。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再不听话,把你送给要饭的”、“让公安局来抓你”、“让大夫来给你打针”等等。如此去恐吓孩子,会给他的身心健康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婴幼儿正处在身体机能迅速发展的时期,恐吓会给孩子的精神带来压力,加剧内心冲突,使其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长此以往,大脑皮质对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降低,植物性神经和内分泌失调,内脏功能紊乱,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的疾病。

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父母若常用鬼、神、狼等恐吓孩子,可能会使他建立一条条件反射,对同类事物产生惧怕感,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有的孩子常常夜里哭闹,也与此有关。

恐吓使孩子产生错误概念而不容忽视。在他眼中,狼、要饭的、公安局、大夫等概念都与恐惧相连,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

因此父母不能为图省事而胡乱吓唬孩子。

我没本事

“我没本事……”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头禅。他们在和孩子交谈时把自卑感表露无遗,这样做是不妥当的。被自卑感“传染”的孩子,会认为“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孩子的眼光常常会追逐社会现象,比如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有些人神通广大,而自己的父母却安守本分,便会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用“我没本事”来开始你们之间的谈话。你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才之路。

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安金鹏,出身于河北武清县一个贫苦家民的家庭,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为了供他上学,母亲卖了家里的毛驴,又四处借债为他攒足了学费。为了不让他饿肚子,母亲每个月都步行十多里路去批发一口袋方便面渣给他送去,他用的数学草稿纸也是母亲从印刷厂要来的废纸。他是天津一中惟一连素菜也吃不起的学生,是惟一没用过肥皂的学生,衣服上打满了补丁。

但是他从来没有自卑过,因为他觉得母亲是一位从不向苦难和厄运低头的英雄。

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这句话多属于玩笑话,却也是不能随便乱说的。

除了父母亲,孩子的姨妈、姑妈之类的亲戚最爱开这种玩笑了。“我好还是你妈妈好?”她们常用这话逗孩子。

孩子不懂,如实回答了,招来一顿奚落,“我都给你买吃的了,还是你妈妈好?”

孩子想想也是,她给我买吃的了,这是事实;妈妈好,这也是事实。怎么回答?还是不会。

不久,孩子就会答了:谁问他这个就说谁好。

家长对孩子的话范文第2篇

“孩子,你听见妈妈说的话了吗,快点过来吃饭!”

“宝宝,听见没有,赶快起床,我们要去幼儿园了!”

……

不断有家长反映,自己家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大人对他说什么,他都置若罔闻,把大人说的话当耳边风。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如何让孩子重视父母的话呢?

原因一:

孩子太专注,听不见

4、5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一件事情,他们变得独立、不喜欢被人打扰。当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做某件事并乐在其中时,他们往往难以听见父母说的话。

解决办法:如果要告诉孩子做什么事,父母最好让孩子先放下手上的事情,把孩他带到安静的房间后再跟他说话。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将注意力和关注点转移到谈话的内容上来,而且能培养孩子在和他人谈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原因二:

家长太罗嗦,孩子听不懂

许多父母说话喋喋不休,习惯把自己真正要孩子做的事和许多“废话”,如抱怨、责备夹杂在一起,或是把对孩子的多个要求混在一起,重点不明确。孩子听到了父母说的话,但是却不清楚父母究竟要求他做什么,自然不知道如何去做了,结果被父母误以为不听话。

解决办法: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或提要求时,应尽量使自己的话语简单明了,就事论事,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行。而且最好每次只对孩子提一个要求,比如,到吃饭的时候了,家长要这样说:“去洗手吃饭。”而不是:“快点收好玩具,摆放好凳子,然后去洗手吃饭。”要求太多,孩子难以记住。为了确保孩子听清楚了,家长在表述完后,还可让孩子重复一次父母的话,然后再督促孩子按要求去做。

原因三:

家长大喊大叫,孩子听不进

为了引起孩子的重视,许多家长在提要求时常会对着孩子大喊大叫。这种做法的确能让孩子的注意力放在父母身上,但他可能关注的只是父母脸上的愤怒表情,而不是父母所提的要求。

解决办法:事实上,父母说话的语气越是温柔和轻声,孩子越愿意听,并且更容易关注到父母所说的内容。所以,在对孩子说了好几遍后,即使家长很生气,也不要冲孩子大声喊叫,不妨走到孩子跟前,帮助他停下手里的事情,比如拿走他的玩具或把电视关掉,然后看着他,用平静的语气对他说:“妈妈现在很生气,如果现在不上床睡觉的话,我就要实施惩罚了。”

原因四:

孩子逆反,不想听

家长对孩子的话范文第3篇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都较差,很大部分原因正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曾经和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聊天,问她在家里有没有帮忙做家务,她很快地回答"没有!"我正想问为什么,她就一股脑儿地说开了"我爸爸妈妈说我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有时我想帮忙洗碗,我妈妈就马上叫我去学习!"听了她的话,我一时间竟不知说什么好!

这正是家庭教育的现状中的"望子成龙"型。也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这些家长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1.重视分数

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就会几天都没有笑容。

2.舍得投资

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英语班、美术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这样的期望往往容易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发奋图强,努力实现父母的愿望,而另一种则把学习当成负担,愈发不爱学习,甚至厌恶学习。

曾有人做过一份对一年级学生的调查表,发现家庭教育中有这样几种家庭:第一种: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型。这种家庭的家长特别宠爱孩子,过分溺爱子女,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和家务全都包办代替,替孩子穿衣、系鞋带、上学放学替背书包,养成了孩子任性、难管教、不听家长的话。第二种:"望子成龙"心切型。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孩子期望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行,于是拔苗助长,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只要孩子学的好,其他的品德教育一概不管。第三种:缺乏耐心"粗暴"型。尽管现在许多家长都接受过文化教育,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仍未根除,信奉"不打不成材",于是,对孩子动辄打骂,孩子身心备受摧残。第四种:不闻不问,顺其自然型。这样的家长整天忙于自己的事,对孩子很少过问,总以为树大自直,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班级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家长对孩子的话范文第4篇

其实,语言本身有着它固有的波动频率,说出口的话都有“撼动灵魂的力量”,足以对施加言语的对象产生深刻影响。这个有意思的实验,也正面回答了“人为什么需要赞美”的疑问。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杯纯净的水,他们从呱呱坠地起,就具备了一颗流动的心。身为家长,我们让这杯“水”听过或读过什么样的评价呢?是肆无忌惮的伤害。还是温润暖心的赞美呢?如果你期盼孩子能自信、独立、坚强,就去适时地赞美他吧!

那么,怎样说才会让孩子觉得更真诚、更有效力呢?心态放低一点儿,就可避免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李玫,女,37岁,房地产公司企划)我自己也是母亲,有时候生起气来,对孩子百般指责。可是事后我又后悔得要命,但也只能自欺欺人地想:也许孩子还小,他压根儿记不住这些伤人的话,等孩子再大点儿就千万不能再说了……可我心里明白,很多伤害已经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了阴影,无论我花多大的力气,也难以弥补。

每个家长客观上都不想实施语言暴力,可为什么到时候就管不住自己的舌头呢?我想,这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而引发的。

现在每家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往往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如果孩子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家长就会陷入绝望的深渊,导致出口伤人。实际上,天才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孩子都很普通,父母多一点儿平常心,就会少一点儿失望,,还有一点,就是把自己尽量放低一点儿,放到和孩子平等的地位。家长为什么会有语言暴力呢?说白了,就是家长认为自己有这个权利,“我自己的孩子我说什么都可以”。其实,这些想法都是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忽视r孩子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有自尊。这种不尊重孩子的态度,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扭曲。

怒火中烧的时候,我们往往口不择言,甚至会说出让自己后悔终生的话来。在这个时候,我会强迫自己离开,到外边吹吹风、散散步,其实冷静下来,多想想孩子可爱的地方,你的怒火就会慢慢平息了。这时再和孩子谈他的过错,就会避免过激的语言。事实上,孩子也有他的是非观,一般的过错他心里也明白,过多地揪住孩子的过错不放,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良言一句三冬暖”,对于孩子尤为重要。

允许孩子犯天下孩子都会犯的错(李钟仁,男,40岁,公务员)

家长为何会口不择言、火冒三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让我们过早地用一个成年人的自制力和能力去要求孩子。一旦孩子做不到,我们就会怒不可遏,什么讽刺挖苦的话都说出来了,这实际上违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

我的很多老外朋友都有一个共识:一方面,中国的父母希望孩子的行为不像个孩子,总是期待孩子表现得少年老成。他们好像很容易忘记自己当小孩儿时也会偷懒、调皮、任性。一个健康的孩子也可能会不受管束、吵闹、情绪化、注意力不集中。其实,这些毛病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这是一般小孩儿都会有的“毛病”。然而,中国的父母要的却是一个“完美小孩”,这种要求常常是引发父母和孩子情绪对立的根源之一。

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也期待孩子符合父母的要求――安静、听话、乖乖睡觉等等,这事实上都不是以“孩子为本”的想法和做法。当你发现孩子让你心烦时,应该先做一次深呼吸,记住身为父母,你必须优先满足孩子的需要。你越是了解孩子在这个年龄所面临的挑战,就越不容易生气,你放宽了对孩子的期待,他反而有可能做出更符合你要求的事情来。

恶声恶言能激发孩子的潜力吗?肯定的力量比否定更强!(胡南海,男,39岁,医生)

为什么要贬低、讽刺孩子?很多父母说:“我是为他好啊,我只是希望激发他的潜力……”经常对孩子有负面评价,却能激发孩子“知耻而后勇”,这对孩子的要求是很高的――孩子要很敏感,明白你话中有话,体谅你的良苦用心;还要有一定的“钝感力”,不会因为你的讥讽而长时间沉溺于沮丧中不能自拔。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最多只有10%!对绝大多数小孩儿来说,父母不经意说出的“笨”、“没用”之类的负面话语,将长期影响孩子的信心,抑制他们的发展。我们这些成年人,可能许多人到现在都还记得小时候被长辈用来和其他孩子作比较,并当众遭责备的羞辱感。可见,对孩子是造就还是毁坏,往往就在一句话之间。你可以一开口就带来祝福,因为,肯定的力量比否定更强!

比如,当孩子面临考试时,与其耳提面命地嘱咐:“你这次一定要考好,如果考不好,你就会没有前途!”不如对孩子说:“我帮你温习,我知道你一定会考好的!”你可以有选择地对孩子说出贴心的话,以鼓励代替打击,把担忧升华为祝福。

当然,每个孩子的资质高低不同,或许有的孩子是十项全能,你的孩子只有一项优胜,但只要我们看重这项优点,愿意珍惜、鼓励,这项优点就能发展为一份长才,并且可以在整体上提升孩子的自信,那么,他的其他优点也将一一被发掘出来。重要的是,身为家长,要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愿意等待的心。

有些“伤心话”要列入“父母禁用语”(于娜,女,42岁,研究员)

在新加坡,父母是要强制上家长学校的,通过了学校的考核,才有资格当合格的父母,很多“父母禁用语”被印在“父母必读手册”E,心理学家还在旁边标注,为f1么不能这么说,这么说会给孩子带来哪些消极的影响和伤害。

我读了这些“父母禁用语”,吓了一跳,因为其中不少也是我每天对孩子唠叨的话。比如:“你看人家的孩子,学习不用大人操心,你总是要大人管,一点也不自觉。”――语意是:你真让我们丢脸,其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你真是不可救药的笨蛋。”――语意是:你是智力低下的孩子,这是对孩子的侮辱和谩骂。“你要是肯好好学习,妈妈就给你买阿迪达斯球鞋。”――语意是:你是惰性十足的孩子,逼得妈妈来收买你、贿赂你。“你还不快做作业,等你爸爸回来时,我就告诉你爸爸。”――语意是:你已让妈妈放弃,等着爸爸的责罚吧,这是对孩子的威胁和恐吓。“你要想看电视,就把这两张卷子做完。”――语意是:你是一味讲求享受的孩子,抓住你的弱点,我就可以和你讨价还价,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语言的最大特点是消极、否定和伤害人。这些语言对孩子的神经系统也有很大的刺激和损害。当孩子一听到这样的言语时,大脑就立即产生恶性生化反应,情绪即刻就会消沉下来。

那么,同样的期待应当怎样表达呢?我们现在把上边的话变化一下,你看效果是不是完全不一样?“我看了一本书,说休息好了,做作业效率高,也能增强记忆。你先休息一会儿再做功课。”――语意是妈妈我相信你是个有自控能力的孩子,这是对孩子的关爱和督促。“其实你很聪明,只要你努力,你的学习会好的。”――语意是:你的学习潜力很大,这是对孩子的积极暗示。“买阿迪达斯球鞋,能增加你的自信,对你的锻炼也有好处,你看我们什么时候去买?”一一语意是:我们永远支持你,这是高贵的购买动机,让孩子也充满自信。“你爸爸回来之前,你做完作业他会非常高兴,而且你也有时间和他下棋了。”――语意是:我们都爱你,很享受与你在一起的时光。“把作业做利索了,看电视也能安心,否则边看电视,边想着作业的事,影响看电视。”――语意是:我们一切都是为你着想,这是对孩子的爱与尊重。

有时我们抱怨孩子不听话、逆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违背了心理学原理,说了伤孩子心的话。我相信家长要是动脑筋,就能创造出很多孩子喜欢的语言,这些语言要活泼生动、充满关爱、有亲和力,这样,亲子沟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养成了说话和悦的习惯,孩子也会向我们学习,最终熏陶出一种良好的语言习惯。特别是那些风趣而幽默的语言,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极大好处的,

问题孩子的问题就出在家长的口无遮拦上(苏伟东,男,38岁,社区工作者)

我在社区工作时经常接触到难以相处和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孩子脾气坏、脏话连篇,不能忍耐他人的一点点冒犯,对被要求的事抵死不从。他们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哪怕忍住了不去体罚孩子,也会对孩子出口成“脏”,谩骂孩子都成了习惯,他们认为孩子是逆子,误以为任何努力都无法改变他。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他们,我和这些孩子单独谈过,任何表面上满不在乎的孩子都曾因父母的语言而伤心过,而且被伤得很深。父母愤怒的话语、侮辱与责怪,同样也会让孩子感到痛苦,最终让他自暴自弃。

孩子是从父母那里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的,孩子若是在敌意中成长,就会学到如何战斗:孩子若是在善意与关怀中成长,就会学到如何尊重他人。若是父母能以平和的解决方式来面对问题,就会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平和的人。不然,他的坏脾气和对人、对事的敌意,很可能会从童年期、青春期一路蔓延到成年。

本刊观点

比起责备来,赞美才是一种高级的语言智慧

很多有见地的家长承认,当他们真诚地期待和相信孩子会做得更好时,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好,这是通过“他信”(即他人对自己的信任)转化为“自信”的结果。而语言赞美在促成孩子的正面行为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可是,家长同时又担心无节制的赞美会让孩子飘飘然,变得过于自负。

赞美作为~种高级的语言智慧,如何能让孩子比你期待的更好呢?有以下几点原则家长应谨记于心:

赞美越快越好:当你看到孩子做出正面行为时。请马上赞美他。你拖得越久,激励孩子日后做出这种行为的欲望和动机就越小。

诚心诚意最重要:你的赞美要具体,不要空泛,这会让孩子觉得更真诚,也更有效力。用具体的话语赞美孩子,可以增加对他评价的诚意,也能帮助他了解自己做了什么事让父母倍觉欣慰。比如:“我很认真地告诉你,我注意到今天你愿意帮奶奶的忙了,你真是长大了。”

家长对孩子的话范文第5篇

学会听孩子的“课”

孩子有时会兴奋地给家长讲他的所见所感,有时也会精神不振地抱怨遭遇,这时家长一定要认真听取孩子给我们上的“课”,切不可说“这个问题爸爸早已知道了”或者“你真幼稚”之类的话,因为这正是我们积极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大好机会。家长在听“课”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向孩子发问,以此启迪孩子的思维,并且对于孩子的表现多加鼓励和引导,还可以设置各种情境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如“今天爸爸请你来当当裁判,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之类,只要加以点拨,使施教的“外因”与受教的“内因”结合起来,自然能在生动具体的环境中达到教育目的。

让孩子批改“作业”

有时孩子也会对家长所做的事情加以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此时家长先别急着打断孩子,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想:何不让孩子像“批改作业”一样表达评价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呢?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听取一下孩子的心声,不但利于家长反思自我,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主和平等精神。

提供机会让孩子做主

如何让孩子的主体精神及时得到保护,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当家庭面临一些决定和选择时,家长不妨扮演一下学生的角色,向孩子征求意见,请孩子拿主意,这样孩子就能从主人翁的角度积极思考,发表看法,并在家长的不断“质疑”中完善想法、意见。对于与孩子切身相关的事情,家长更是要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可以适当提一些意见供孩子参考,但不要过多干预孩子,让孩子自己做主。

礼貌接受孩子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