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帝内经春季养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春季养生,宜顺应“生”字
春季主风,除了狭义的春季多风以外,由于风性的特点是容易侵犯体表,表现为善于行走和多变化。既然春令主升主风,所以在疾病上也都表现为外感病、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多发。事实上,春令这类疾病确实较多。除了风邪所致的外感病和过敏性疾病以外,到了晚春,风兼湿引起的风湿病增多,如关节痛、坐骨神经痛等。此外,中医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也都归于风阳上扰或风痰上干清窍所致,因而中风和精神失常疾病在春令也多发。民间有一句俗语“菜花黄,痴子忙”,就是这个道理。春季饮食养生应针对上述气候和发病特点予以适当安排,除了在生活起居上做到顺应“生”字,在饮食安排上也应顺应“生”字。
春季起居,宜早起勤锻炼
人是大自然中生物的一种,其生命的运转除了与植物一样,呼应于大自然的变化外,人作为万物之灵其主观上也应有意地顺应大自然的这一变化。如何顺应?此时天地万物充满生机,人的精神状态也应充满生机,而春令由于气温渐升,人体外周血管扩张,血液流向体表,而脑部则处于相对缺血状态,所以人易犯困欲眠。“春眠不觉晓”,大概就是由此而来。
那么人易困,是不是应该多睡贪睡呢?不是。按照古人的养生经验和天地间生机向上的规律,则不仅不能多睡贪睡,还应早早起来,勤于锻炼。所以《黄帝内经》要求我们做到“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除了要早起,肢体放松,在外面散步锻炼外,在精神状态上也应生机勃勃,充满朝气。
春季饮食,宜多吃“芽”
春天万物吐芽,“芽”最体现生机,所以古人常在膳食中选取芽类作为食物,如香椿芽、黄豆芽、绿豆芽、芦蒿、竹笋等。有肝病的患者,为了顺应肝应于春,主升发这一大自然的特点,中医还有意在处方中配以生麦芽或春天的麦苗作为药饵,也是应一个“生”字。
行文至此,想起坡一首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提到蒌蒿、芦芽。您可知道,这些正是符合春令的美食。春令除了选食芽类食物外,古人还根据五行五味理论,提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为什么提出春天要食甘呢,因为甘性温,能助阳气生发,又因为甘味属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能养肝。《黄帝内经》列出上述食物性味皆甘温,需要说明的是,其中葵是葵菜(叶片、叶柄为紫红色或鲜红色,又称为冬苋菜或滑菜)。这类食物可根据日常食用习惯或食谱在春令选择食用,对养生当有一定好处。
此因为春令主升,养生还应进食一些清凉疏风熄风类的食物,如可常饮桑叶茶、茶、钩藤茶、决明子茶等,以疏风清热,还可食用鲜枸杞头、枸杞苗、芹菜、筒蒿等清凉平肝的菜蔬。
另外,应春令风阳风痰易升,在食物中还应少食助阳动风生痰类食物,有高血压、易中风者,更应忌食助火升阳、动风类食物,如肥甘厚味、油煎辛辣类食物;如有精神疾病者,更应忌食引动风痰的食物,如海鲜、羊肉、驴肉、老公鸡、猪头肉等,以免引发宿疾。
(作者每周六下午在青海路44号岳阳医院名医特诊部有专家门诊)
春季养生食谱
香椿芽拌豆腐
嫩香椿芽半斤,洗净用开水烫后,挤干水分,切碎末,放入盘中。嫩豆腐2两切成丁,放在盘中香椿芽上。撒上细盐适量,另外以小碗放入凉拌黄豆酱油2匙,醋数滴,麻油半匙,糖适量,搅拌均匀,淋入盘中,佐餐食用。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1
《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内心恬淡,而且应该到外面出去走走,这才符合养生的大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黄帝内经》篇幅较多也没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也不能读懂,因此仅有这些肤浅的感想来完成这次作业。今当临文嗟悼,不知所言。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2
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中,我们熟悉的常用的能称得上经书的很少:大学系统读过的就四本:《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难经》。开始读这些经典时,发现读完一遍,或几遍后收获往往很少,很苦恼:读了中医经典却不知道怎样去运用,有时有这样的想法:中医是一门纯正的经验医学吗?是我们的古人在欺骗我们吗?前不久看报纸:发现中医药已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意思是不保护起来,就要面临进一步萎缩,淘汰甚至是消亡,且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医院都不是在发展扩大,而是处于求生存的状态,在现代医学日益发达的时代,有这样傻傻的坚持下去的必要吗?中医到底是科学吗?为此,我曾扪心自问,科学是什么?衡量中医科学的标准是什么?现代科学是衡量中医是否科学的标尺吗?我想不是,最简单直接的证据便是:目前很多临床疾病现代医学无法治疗,可一放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中医里面,疗效确实肯定,所以我不想去争论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的经典是否科学,在我的心里有一个对中医的定位和评价:能治好病就是科学。
怀着这样的信念,反复研读《黄帝内经》,把自己放到天地自然里,把人自然化、自然人化,把地球人化、人地球化,采用传统医学取类比像方法学习经典,反复揣摩,并把自己感悟到的理运用于临床,疗效明显提高,有时对于现代医学的疑难杂症,却能收到覆杯之效,对一些急诊病人,也效如桴鼓。当然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在临床上碰到很多的疾病,疗效不肯定,有时甚至是石沉大海。我想是我对中医经典的理解不够,并不是中医不能治愈该病。
下面请允许我把自己学习《黄帝内经》过程中对一些经文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1 《阴阳印象大论》篇云:….惟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2《五运行大论》篇云:帝曰:地之下为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盛则地干,暑盛则地热,风盛则地动,湿盛则地泥,寒盛则地裂,火盛则地固也。
3 《金匮真言论》篇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谿;…….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4 《五常政大论》篇云…..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5 《阴阳别论》篇云: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3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关键词】药膳进补;身体机能;免疫力
1 春季进补
春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切生物都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从人体生理学角度来说,人体的毛孔也将由冬天时的致密而转疏松,在五脏中肝的功能活动也变得较为旺盛。此时我们应根据这一时令的特点,进行适宜的调养,以保障生命的正常活动。《黄帝内经》中论述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1]。因此,春季的药膳进补就应适当地注意到这一生理特点。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甜食,以防肝旺克脾。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提出调味“省酸增甘,以养脾气”[2],我国后世养生家也提出了“春宜甘平”的养生法[3]。根据人体的这些特点,在春季到来的时候,人们进补用的药物和食物就可以选择:茯苓、山药、薏苡仁、莲子、胡萝卜、菠菜、鱼鳔、银耳、木耳、牛乳、枸杞、荠菜、马兰头、芹菜、小白菜、荸荠、脑等。对于肝气不旺、气血两虚的人,还可以适当用黄芪、当归、人参、桂圆、乌骨鸡等进补。
2 夏季进补
夏季是四季中最为炎热的季节,天空热气下降,地气因而上升,万物生长最旺盛,到处生机蓬勃、万物繁荣秀丽,自然界植物大多在此时开花结果。《内经》有言“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所以夏季的药膳进补就应当充分注意到这一特点。药膳要求以“清淡甘平”为原则,并配以清心火的食物,在膳食的选择上以甘寒清凉为宜,如多进食西瓜、黄瓜、绿豆、冬瓜、丝瓜、西红柿、玉竹、百合、薏米、麦冬、沙参、西洋参、枸杞等甘寒清补之品。当然,还要讲究一个平衡和度的问题,夏季心火胜,肺气易伤,故应配以苦、辛之品,以补肺气,降心火[4]。
3 秋季进补
肺为娇脏,秋季多干燥,易伤肺气,人体易出现皮肤干燥、口干咽干、便秘等症,故秋季进补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注重补益甘味以益气,多选择甘润养肺类补品,以不伤阳、不耗阳为度。辛味入肺能补肺气,故应少吃辛味,以免肺气过旺而克肝;多吃酸味,以助肝气,酸味与甘味相合,则可化生阴津以濡润秋燥。所以,此时制作药膳常选的药物和食物应该有百合、沙参、麦冬、阿胶、石斛、银耳、甘蔗、梨、菠萝、香蕉等。
4 冬季进补
朔风凛冽、万物凋谢,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气候严寒,水结冰,地冻裂,阴寒盛,阳气衰,此乃一派隆冬景象,此时自然界万物皆处于闭藏状态。《黄帝内经》概括冬季特点称“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所以冬季药膳应很好地保护阳气,祛除阴寒,宜遵循温补的原则。此时制作药膳要注意选择药物和食物应温而不散、热而不燥,如牛肉、羊肉、狗肉、桂圆、红枣、核桃肉、鹿茸、胎盘、冬虫夏草、人参、肉苁蓉、桑寄生等。此外,冬季对五脏中肾的功能活动有一定帮助,所谓“肾气旺于冬”[5]。又因咸能入肾,咸多伤肾,故冬季药膳不宜用咸太过,以免伤肾。
5 小结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各地气候也不尽相同,因此,任何经验和方法我们都不能机械地执行,所以说,药膳进补除了顺应四时气候外,还应注意到地理位置的不同。比如西北地区,气候多寒冷、多风、干燥,易伤人体阳气,药膳宜温润,以胜寒凉之气,燥则易伤及人体阴液,致人皮肤、黏膜干燥,故宜用滋润的药物和食物制作药膳以胜其干燥。
当然,合理安排好饮食是提高身体机能的方法之一,但这只是“标”的范畴,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永葆青春,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6]。春天为天地俱生,万物欣欣向荣,推陈出新的季节。为了应顺天地自然,我们应当早睡早起,加强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使禁锢了一个冬天的身体得以舒展。夏天为阴阳两气相交,万物荣华充实,繁茂秀丽的季节。为了应顺天地自然,我们应当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更要勤洗澡,保持皮肤的通畅。更重要的是,不要一味贪图凉爽,致使寒邪入侵,给身体埋下疾病的种子。秋天为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大地处于收容平定状态的季节。为了应顺天地自然,我们更应当早睡早起,做到闻鸡起舞。冬天天寒地冻,天地万物处于闭藏状态,为了应顺天地自然,我们不能贪睡,特别是老年人更应注意避寒保暖,但又不要过分暖而使皮肤出汗。
总之,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益寿延年,除了合理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外,更重要的还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工作上积极进取、生活上关爱家人、名利上清心寡欲,时刻保持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张湖德,马烈光.《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宝典[M].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92.
[2]王福民.孙思邈古文献选编[M].第1版.三秦出版社,2011:140.[3]郭一.食用药膳的基本原则[J].现代养生 ,2013,(10):31-32.
据报道,现在世界人均寿命已达70岁以上,有研究指出今后10年内人的平均寿命可达95岁,还有的科学家预测人能活到200多岁。不管科学怎样预测,我们中医学在《内经・养生论》上曾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认为人的天年限度一般为120岁左右。
那么,人如何活过百岁,达到“上寿”?祖国医学告诉我们,要协调阴阳,遵循养生规律。《黄帝内经》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说,要知道养生的法则,必须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生活起居要符合养生的方法。但是,自古以来,为什么享尽天年的人为数稀少,究其原因,除了先天禀赋和不可抵御的意外等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不知调摄,悖于养生规律,以致正气不足,抗病力减弱,易受病邪侵害,过早衰老。这也正如《内经》所说: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十分显然,要强身增寿,必须遵循规律生活,必须摒除陋习,协调阴阳,讲究养生保健。
(二)祖国医学对阴阳协调特别重视,无论谈生理或病理,都十分注意阴阳的变化。“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阴阳为依据的。阴阳在人体的关系是“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按祖国医学理论的这些论述,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可概括为(物质)与阳气(功能)的相互作用与运动。人体的生理活动(阳)是以物质(阴)为基础的,没有就无以化生阳气;而生理功能活动的结果又不断地化生。所以没有物质(阴)不能产生功能(阳),没有功能(阳)也不能化生物质(阴)。这样,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消长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例如,人体内的气与血是一对阴阳,气无形而动属阳,血有形而静属阴,气有温煦推动的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的作用,血的生成离不开气,气附藏于血中,不能离开血而存在。气血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也是相互影响的。若气虚则生化不足,血也虚,气虚运行无力则血瘀阻,气虚而不能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而溢于脉外而产生出血等症;而血虚不能生气则气虚。大出血病人,气随血脱而发生气脱(休克)。这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因此,只有经常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人体内外阴阳平衡,人才能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关键词:药食同源四时养生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20-01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的健康,但经常吃药特别是以养生著称的中药却不怎么方便,所以具有药用养生作用的食物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并且不同时间的养生方法也大相径庭。
(1)历代人们对药食同源与四时养生的认识
黄帝内经中讲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正是我们所说的食。而药则是靠其偏性治疗疾病。药食同源就是食物具有的类似于药物的特定偏性,通过其“四气”、“五味”的特点运用到疾病中以达到以偏纠偏的目的。
关于四时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里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古至今有多种解释:
王冰认为“养”即是“节制”的意思,他认为春夏阳气盛,故人们在生活中应该节制食用温热之品,以免阳气亢盛而病。张介宾则是结合了阴阳互根的理论进行了论述,认为所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秋冬阴足才能够为春夏生发的能量提供物质基础,而春夏阳足才可以更好的封闭固藏秋冬所养之阴。张志聪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笔者认为此处之虚盛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在春夏之时自然界是呈现一种阳气升发之势,虽然人体也是在进行着相同的变化,但是要晚于环境,故人体相对于外界来说是虚。
纵观历代医家对四时养生的认识,都离不开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观点,并且要调节阴阳来维持阴阳是协调平衡。所以在饮食养生中我们就要注重这几个方面,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2)春季养生。春季应顺应“春升”的特点,万物阳气升发,人体也应时而变,阳气开始升腾散发,此时养生可顺应天时,可到野外采集植物刚刚发出的嫩芽,将其晒干泡水饮用,对人体自身的阳气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春季肝气当令,肝属木,木曰曲直,故肝喜调达,所以春季养肝也是重要的一项。养肝要注意协调阴阳,平日气血亏虚之人可食用猪肝羊肝等动物肝脏以达到补肝的目的。也可以食用黑色的食物如黑豆、木耳通过肝肾同源的途径来补肝。肝阳上亢的人在春季因为肝气的过于升发,易导致头痛、眩晕、耳鸣、面红等症状,应该采取平肝潜阳的养生方法。可以用泡水喝,或者炸蝎子食用,都有不错的效果。
春节期间在集市、庙会、街道上都有不少买冰糖葫芦的人,笔者认为,这个也与春节期间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关。春节到了,大鱼大肉定是少不了的,但这些东西一旦吃多,不少人就会出现油腻肉食积滞的情况,感觉脘腹胀满。而山楂归脾、胃经,能够消食化积,为治疗肉食积滞之要药。加之春天肝气当令,山楂又能入肝经,可行气散瘀,治疗肝郁气滞之证。《本草纲目》对山楂的解释为“化饮食,消肉积,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所以春天根据自身的情况适量的吃些山楂对养生很有好处。
(3)夏季养生。中医认为,春天主升,夏天主长,故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这种积极旺盛的情况,要让自己气机宣畅、情绪开朗。在这个时候可以用橘子皮泡水喝,因为中医讲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不仅能辛行温通,使气得泄,还可以治疗夏季多见的中焦寒湿、脾胃气滞之证。
夏季心气当令,七情过极皆可伤心,故养神在夏天显得尤为重要。这时我们可以将荷叶与莲子放在一起熬粥喝,因为莲子具有清心安神,交通心肾的作用,可以治疗烦躁、失眠等夏季常见的症状。荷叶功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能有效地预防暑热病和脾虚泄泻。
夏季饮食要顾护阳气,不可过食寒凉。所以想消暑可以喝一些绿豆汤,绿豆能清热,消暑,利水。有较好的清热消暑,除烦止渴的效果。正如《随息居饮食谱》所说:“绿豆甘凉,煮食清胆养胃,解暑止渴,利小便,已泻痢。”吃西瓜也是消暑的好办法,西瓜味甘,性寒。中医称西瓜为天然的“白虎汤”,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但不可过食,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这句话就说明了过食西瓜会导致脾胃虚寒,水湿不化。
(4)秋季养生。秋气收敛,养生应遵循“收藏”之道。山药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1]。其既补气,又养阴,为平补脾肺肾之品。且秋季气候以燥为主,山药具有养阴润肺之功。长期食用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
秋季肺气当令,气候以“燥”为主。肺为娇脏,最怕的就是燥邪。所以秋天应该吃一些滋阴的水果、蔬菜,特别是养肺阴的食物,这时梨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梨性甘微酸,凉,归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化痰的作用,还可以预防秋季皮肤的干燥和瘙痒。《日华子本草》对梨的解释为“消风,疗咳嗽,气喘热狂;又除贼风、胸中热结;作浆吐风痰。”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宜吃梨,脾虚便溏及寒嗽的人要注意。秋燥对人的影响还体现在排便方面,不少人在秋天便秘的情况会有所加重,这时就可以喝一些蜂蜜。蜂蜜具有润燥的功能,特别是润肠通便的作用尤为突出。
(5)冬季养生。冬季养生注重的是闭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过:“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在这段时间里,应该以进补为主,还应避免对阳气的损害。所以在此时吃羊肉对人体好处最多。羊肉功效益气血,补虚损,温元阳,御风寒[2]。滋补强壮冬季阳气藏于人体内部,所以很多人会出现手脚冰凉、怕冷的情况。这个时候吃羊肉可以滋补人体的阳气,阳气一但旺盛了那机体就会产热增加,也就不那么怕冷了。
冬季肾气当令,中医认为肾只有虚证而无实证,所以补肾就显得相当重要。在冬天,人们出汗会减少,更多的水分需要肾脏来排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肾脏的负担。所以多吃黑色的食物是冬季养生的好办法,这是因为黑色入肾,如黑木耳、黑米、黑芝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四时养生就如《黄帝内经》所说;“顺四时而适寒暑。”在不同的季节,根据其气候的特点,通过适合自己的饮食来调节自身阴阳气血的平衡。这是一种方便可行的养生方法,值得大家对其关注。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