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装饰艺术设计论文

装饰艺术设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装饰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装饰艺术设计论文

装饰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色彩元素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也可以加强艺术效果。不同的色彩往往会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生微妙的改变,例如当人们想要表达自身喜悦的心情或者营造喜庆的气氛,那么一般就会使用红色为主色调。又比如,在古代,金色与黄色都代表着权力至上,古代的宫殿、帝王的服饰都是以金黄为主。设计师们通过对传统的色彩进行分析利用,就可以使我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在现代装饰艺术中表现出来,增强装饰艺术的魅力。

二、传统图形的表现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些传统图形甚至能够与现代的载体完美结合,既展现出图形代表的传统意义,又不失大雅之堂,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环境。这里体现出了一种融合的概念,也是一种新思维的创造。同时,也不能忽略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周围环境有无违和感,以达到充分表达图形含义的目的,赋予现代环境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情感的表达

在古代的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大多使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情感,无论是外观还是室内布局,都通过合适的物品陈列和文化图案来承载文化,这种表达手法被称为隐喻。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这种隐喻依然受到青睐,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表现方式。

四、形神并举,和谐搭配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项专业的现代设计技术,也要求用现代的审美态度对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审视。在此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利用现代艺术手段对其开发创新,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著名的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它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又嵌入了现代审美。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其形神并举,和谐搭配,充满诗情画意,传统文化的精神更好地展现出来。

1.自然环境搭配色彩

人作为环境中的主体,生来就对大自然亲近至极,同时人们对美好和谐的事物多有特别的倾心。人无法离开自然环境生存,而通过人对大自然的情感烘托,自然环境也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当人们在贴近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觉得亲近,会自然而然表现出最亲切顺畅的行为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是相对的,就如同你在自然界中永远也无法找到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然而正因为不加修饰又与众不同,才能带给人们舒适的感觉。站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师在把握色彩的使用时,要考虑到与自然环境是否协调,要学会从自然界中采集独特的元素,也要注重颜色节奏对总体结构的影响,唯有如此,方能达到环境艺术设计的高要求。

2.自然环境融合文化

装饰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1.装饰艺术概述

装饰一词泛指艺术修饰,在西方,装饰一词起源于17世纪中期,而在中国,这个词的出现更为久远,早在5世纪到6世纪,对于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统称为装饰。这一艺术形式不仅仅包含追求形式美感的装饰艺术,也包括了抽象性和象征性的因素。这是比较广义的概念划分,对于装饰一词的狭义定义是指一件事物按照形式美的规律来对艺术对象进行抽象、变形或者加工整理,从而使其产生形式美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中,这些艺术加工运用到了平衡、秩序、韵律、节奏、统一等的形式法则。

2.服装设计概述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了美学、心理学、材料学、市场学、工程学、文化学以及色彩学等。服装设计是一项系统的过程,从对设计对象的构思到实际图像的绘制,再到效果图的完成,最后到服装的剪裁、缝纫等一系列的流程,都是服装设计里面的范畴。其中最重要的是,服装设计不等同于普通衣物的制作,它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要求个性化,要求设计者设计出集实用、美观与个性化于一体的服装。

3.装饰艺术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装饰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服装设计,因为它要依靠服装这个载体来展现自己的美感,如新时期时期彩陶器上面的装饰都是经过夸张变形之后的图形,这些装饰艺术为彩陶器增添了艺术美,在服饰的装饰上亦是如此,特别是发展到现代,装饰艺术与服饰设计更加密不可分,服饰脱离不了艺术装饰。

二、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1.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观念的影响

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先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加工制作,最后完成艺术或文学形象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所动用的思维活动则是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在人类历史千百年的流变中,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丰富多样,有生物学的因素,也有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缩影,因此,装饰艺术对现代服饰设计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环保理念等现代思维方式。

2.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实践的影响

现代服装设计师在灵感的来源上不再局限于自然事物和传统抽象思维,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运用装饰艺术中的灵感,比如中国的龙图腾、摩洛哥的靠垫、巴布亚的屏风,这些意象直接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的取材来源,这种直接现实性也是现代服装设计的一大特点,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装饰艺术的发展充分成熟,灵感的来源能够直接作用到服装设计中,在当下大热的豹纹图案、复古军用鞋上面,设计师们在用装饰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三、装饰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1.装饰艺术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对人的感官影响直接而鲜明,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于把握是一项重大的课题。色彩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比较固定,因为基于人类的生理属性,在对颜色的反馈上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但是其社会属性则会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甚至在不同的地域间,其意义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色彩在装饰艺术运用上的丰富性,特别是在服装设计上,色彩的运用影响到了服饰的视觉效果、心理效果和文化特征。

2.装饰艺术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服饰的材料选择上面也在不断出现新变化。从最初的动物皮毛、树叶草皮等就地取材的原料选择,到如今的棉、麻、丝绸、雪纺、牛仔、呢绒、皮革等等材料,这极大地丰富了服装设计的选择性,而装饰艺术上的材料也发展为金属、石器、木材、贝壳、绳索等,这些材料因为自身天然属性的特征,在装饰艺术中呈现出诸如透明、粗糙、莹润、奢华、细腻等视觉效果,通过装饰艺术对现代服装设计的思维进行重组,创造出富有个性和时代感的作品。

3.装饰艺术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广义图案是指某种器物的造型样式、结构色彩,而在服装设计中,图案则专指设计艺术中的装饰纹样,它包括了几何图形、人像、花卉、动物、风景以及其他抽象的图形,这些图案以或规律或杂乱的形式布局在衣物上,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特殊的艺术魅力。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服装设计中对于图案的应用技巧更为灵活方便,由此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服装图案,为现代服饰文化增加了丰富性。

四、结语

装饰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一)变形与夸张

苗族装饰纹样的造型简练概括,非常耐人寻味。其中一些变形大胆,例如把鸟的冠羽处理成朵朵蓓蕾,鸟的尾羽变成束束花朵。夸张在苗族装饰造型观中也随处可见,少数民族在审美上习惯于“以大为美”。在造型设计上,往往夸大动物的头部、翅膀、尾巴或爪子,增强视觉效果。比如苗族艺术青蛙造型的创作,就夸张地将其手脚放大,突出主要特征,或者用变形的方式删繁就简,大量以点、线、面的构成形式将原形用几何图形形式再创造。

(二)复合与重组

一些装饰纹样构思奇特,采用复合的方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相关的形象融合在一起,以期望达到吉祥、喜庆的美好愿望。如在鱼或蝴蝶的肚子里,可以装进石榴、桃子、牡丹、兰花或雀鸟,甚至把人装在里面,这种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处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又比如刺绣作品“鲤鱼跳龙门”,在水纹中又添进各式美丽的花朵,和鱼肚子里的花朵形成一致,提高了画面的整体协调性。从苗族装饰艺术中,我们可以发现苗族人民在创作龙的形态时,是随着个人喜好和对“龙”型的自身理解而任意发挥的,比如给龙加上牛头、风头、蛇身、鱼身、乌身、虫足甚至花卉,重组形成不同形式的龙。龙在苗族纹饰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造型变化最丰富,可以说是各民族都难以见到的种类如此繁多的苗族龙群。苗族的龙纹没有汉族龙纹的那种固定形态,而是由创作者自由发挥,形成自由变化的形态。龙的名称也多种多样,有水中龙、蚕龙、双头龙、蛇龙、飞龙、盘龙等等。总结起来在苗族装饰中的复合方式有半人半兽、多动物合体、动物人物与植物合体、动物躯干中孕育出其他人物或代表吉祥的事物、双头共身或双身共头等几种形式。

(三)超现实的多维呈现形式

飞龙是苗族装饰造型中常见的众多龙形象之一。“苗龙”中的飞龙不像汉族古代出现的飞龙那样高高在上,充满威慑力,而是极具亲和力,散发着纯朴的山野气息。其中一些龙的造型为无脚飞龙昂首曲身,扇动鱼翅状的两翼,极有动感。有的龙虽然眼、耳、角为正面写像,口为侧面写像,且角于耳之下,这些与现实客观视觉不一致的描述,属心理视觉的超时空形式,使二维平面创作出多维的空间感受。就艺术角度而言,这种超时空的多维呈现形式,有着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思维。

二、动画造型观与苗族装饰艺术造型观的互通性

动画形象是动画作品的核心价值体现。美国许多成功动画形象往往吸取了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取材中国民间故事的《花木兰》、讲述中国功夫的《功夫熊猫》,改变自埃及历史的《埃及王子》,展现印第安风情的《风中奇缘》,以及《马达加斯加》、《亚特兰蒂斯失落帝国》、《勇闯黄金城》等。

(一)动画造型中的夸张与变形

动画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夸张,与真人电影电视剧相比,动画完全是通过“假定”创造而来。动画把人们的幻想与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创作出了既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的视觉形象。“所谓的夸张是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猎取能够代表某一形象最典型的部分,根据需要进行放大或缩小。”通过夸张的形象可以增加动画艺术的感染力。正如宫崎骏笔下的《龙猫》,这个经过夸张放大的毛茸茸胖乎乎的形象,整体采用曲线造型,几乎看不到大面积的直线,两个耳朵像过了电似的夸张地竖在头顶,有着圆圆的眼睛及硕大的肚皮。远看龙猫的造型就像一个不倒翁,造型比例夸张,但是给人温暖愉悦的视觉感受。再比如米老鼠的造型设计,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老鼠原形,但是夸大了老鼠不同部位的比例———圆圆的大耳朵,细长的四肢配上一双巨大的脚。这样的造型既来源于自然界真实的老鼠形象,又通过夸大其某些特征创造出更能使观众接受的可爱形象。《怪物公司》中主人公的造型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动画中的变形。萨利是完全凭空创造出来的形象。它的体形类似猩猩,但没有猩猩体形的笨重感。尤其是它身体上长满的蓝绿色的长毛,使其形象更加个性化,减少了身上怪物的恐怖形象,增加了可爱的魅力。再仔细分析其细部造型:耳朵似牛角,圆圆的大眼睛,狗鼻子,猩猩似的嘴巴,这些特征又源于现实生活,让角色增加了可信度。而另一个角色麦克,更是找不到现实中的原形。在身躯上,长着比例极度夸张的一只眼,打破了一般生物拥有的两只眼睛的格局。细小的四肢也和躯干比例极不协调,给观众塑造了新颖奇特的怪物形象。

(二)动画造型中的复合与重组

复合与重组是动画高度假定性的一个呈现方式,它使得动画形象增加了很多奇特的可能性,让我们能真正领略到动画造型设计的独特魅力。在宫崎骏的动画《千与千寻》中,“锅炉爷爷”这一角色形象就使用了复合造型观。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的怪异和锅炉爷爷特殊的干活技能,创作者把人与蜘蛛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拥有随意从药柜取药材的三双手臂的老爷爷形象。虽然看起来形象有些怪异,但总体上还是具有驼背、满脸皱纹、戴眼镜等特征的慈祥老爷爷形象。《花木兰》中悍马的造型很能体现造型设计上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借鉴。悍马借鉴了我国几个朝代马的造型并经过融合之后运用重组的方式创造而得出。首先,秦兵马俑中马的造型体现了其造型逼真、质朴的特点。鼻孔部位的造型很特别,双耳竖立,眼神专注,昂举头颈,体现出了战马矫健有力的形象。《花木兰》中悍马的头部吸收了秦马头部的特点。马踏飞燕是汉代马的代表,腿部矫健有力,有临空飞跃的态势,其造型以自由流动线与扭曲的团石结合。《花木兰》中悍马的腿部,同样具有汉代马稳定的整体造型又有强劲的动感。唐代以肥为美,所以唐马大都膘肥体壮。《花木兰》中悍马的躯干部分吸取了唐马造型中略微夸张的膘肥体壮特征。元代的马最大的特点是灵动飘逸,以气韵生动取胜,生动有律动感的元代马尾造型为《花木兰》中悍马吸收。悍马的整个形象跨时代地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造型,最终形成了迪斯尼自己成功的悍马造型。

三、苗族装饰艺术造型观在民族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动画片提出了“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学派”。“中国学派的首要特点是角色造型成功地借鉴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突出角色主要特征,简约而含蓄,传神而生动。”这一批优秀动画的创作灵感直接来源于丰厚的本土传统艺术形式,如传统绘画、壁画、民间剪纸、皮影、年画、版画等,突出了本民族的审美意趣。例如木偶动画《神笔》、借鉴传统戏剧元素的《骄傲的将军》、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借鉴民间版画和连环画的《大闹天宫》、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等。要树立本土本民族的动画形象,应从当地民族文化中寻找创作来源。2008年,在东京举办的第10届数字内容大赛上,遵义奇利动画公司创作的《苗王传》获日本2008TBSDigicon6中国赛区金奖和第二届年亚青赛最佳视觉奖。贵州绘纹信息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蝉之歌》获第四届亚青赛入围网络作品。评委会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苗王传》之所以能够获奖的原因之一是它以苗族传统的蜡染手工艺术作为背景,真实再现了苗族的服饰,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体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但是在这些本土动画作品中,对于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的开发还停留在单纯的借鉴与模仿阶段。《苗王传》是以贵州苗族蜡染为表现手法的艺术动画,讲述了源自民间传说的苗王成长以及他拯救百姓的故事。片中人物造型、服饰设计、背景设计都借鉴了苗族蜡染的装饰造型,剧中“神鸟”和“龙”也能在苗族装饰造型中找到原型,可以说准确地呈现了苗族文化特征。不足的地方是人物造型大多是苗族装饰造型的复制,没有进行过多的艺术处理。对于观众来说,刚刚接触时觉得耳目一新,但造型设计已不符合当代主流的审美口味,缺乏生命力,难以持续流行。再看同样展现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云南本土电视动画片《彩云南》,它讲述了男孩小轩的奇遇并拯救世界的历险故事,其中融入了云南的民间故事、风景名胜、少数民族文化和装饰造型元素。在造型设计上,设计者并没有完全照搬云南少数民族的人物和装饰造型,而是运用少数民族造型思维进行重构。比如为了配合整体清新奇幻的装饰风格,反派“怪兽猪”身上的尖刺可变为尖尖的树叶,尾巴末端放大可形成一朵花。还有魔王手下的刺猬背上的刺像是柔软的花瓣或是树叶。在造型上普遍使用了夸张、变形、复合等少数民族装饰艺术造型法并结合动画创作求新求变的思维创作出怪物猫、怪物恐龙、魔王等形象。整部动画片营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奇幻世界,充满各种新奇事物,这一点与少数民族的造型装饰的目的不谋而合,即营造出一种理想化的浪漫世界。因此在《彩云南》这部动画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气息,又能体会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彩和奇幻。

四、结语:借鉴与启示

装饰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47-02

梁启超曾告诫留学美国学习建筑的梁思成:“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某些部分。”作为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政治家,梁启超要求孩子们做学问不仅要专精,还要广博,这对今天的高职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从终身教育的理念看,高职教育既要着眼于学生当下的就业,也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纠正工科专业所偏重的逻辑思维和实验理性思维带来的负作用。相关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个体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将来从事技术开发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以专业为依托,探索并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课程体系。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构建人文课程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世界各国都注意到专才教育的缺陷,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人文教育的复归,我国也借鉴国外的经验增加人文教育,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倡高等教育促进文理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则明确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发展人文教育,促进文理交融,已成为国家高校素质教育的长期方针。但从高职院校总体课程体系布局看,专业技能教育体系比较完善,而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却相对单一、陈旧,未成体系。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注重实用性、技术性为代表的专业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参考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提出的课程设置方法,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类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建设。

(二)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科学与人文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归宿,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高职院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融合的可能性。

第二,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历史、价值、规范和社会现象,在高职院校特定专业领域,如建筑设计类专业中,跨学科合作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三,“科技以人为本”,须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推广,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和大局、从“人本”角度考虑问题。

第四,结合专业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助于教师跨学科合作,提高自身素养。

第五,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能进一步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拓展专业知识面。

第六,在构建人文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跨学科、跨系科、跨学校、跨部门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研究工作的组织程度与集成度。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课题在实地调查,与多个省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交流的基础上,主要以上海思博美术设计学院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上海与江苏两地、公办及民办高职院间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情况,结合特定专业探索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及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发挥集群优势,进行跨学科、跨系科、跨地区间的合作,对课程涉及面进行人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及开发。

构建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文课程体系,综合采用以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现象学研究法。通过对实践过程中的资料加以分析,针对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带有普适性的教育原理,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从政治理论、语言文字、文明礼仪、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挖掘学科的人文内涵,从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及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围绕核心课程,建立与之关联的课程群。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完整规划,形成多样性教育情境,在实践中探索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一,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多个省份相关专业人文类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论证和分析。主要以上海思博美术设计学院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证区域间、公办及民办高职院间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如何结合专业构建人文课程体系进行准确定位,从理论层面探讨课题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结合专业特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处理好人文课程体系与专业课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中的辅与主、点与面、质与量、教与学等方面的辩证关系。(1)课程建设。包括在专业技术基础课模块如《素描》、《色彩》、《建筑初步》,技术应用课模块如《建筑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结合专业特点的人文类公共必修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公共英语》、《应用写作》等课程的优化;针对专业的人文类公共选修课如《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建筑史学》、《儒道互补(职场修身法则)》、《职场心理》等系列课程的开发;以及有人文针对性的系列讲座、学生社团、校企合作、行业协会合作等涉及面都是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构建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2)教学队伍建设。跨系科合作,通过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3)课程资源建设。以构建人文课程体系为依托,重视教材建设,建设系列化、一体化、多种媒体有机结合,具有校本特点的立体化教材;积极开发网络教学与管理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文课程体系的教学效率。(4)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人文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如针对人文课程体系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制度的建立及方法的推广,促使人文类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第三,结合专业对高职院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实践论证。课题实践具有以下特色:(1)上海、江苏地域差异及公办、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不同,使人文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具有更多可参照性。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更多兼顾到市场价值理念,可提升研发成果的内涵与质量。(2)课题组成员自身的专业及教科研特长有助于对课题实践细节的具体把握。比如徐增英先生为中国美协、上海美协及中国版画工作委员会会员,上海明圆文化艺术中心艺术顾问,有丰富的国内外个展联展交流经验,作品被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多年来在一线系统讲授《设计学》。其加盟课题组,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资源的开发所发挥的借鉴及指导作用。(3)课题研究组跨学科、跨系科、跨学校、跨地区间的合作,有助于发挥集群优势,从而为专业建设服务。(4)学生自课题实践过程中,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及人文方法习得的隐性价值。

正如《纲要》所提出的“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尊严、择业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变通借鉴,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以专业为依托,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点及专业特色的自己的人文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英]马尔科姆・泰特著.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美]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叶立群.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4]杨德光.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装饰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设计,片面性,整体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 环境艺术的构成

环境艺术并不简单等同于环境加艺术品,或者环境加装饰。它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使人们生活所处时空环境不仅满足物质条件和心理需要,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气氛乃至艺术意境的整体艺术。当代许多著名艺术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环境艺术的本质和创作规律。英国杰出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F・吉伯德在《市镇设计》一书中称环境艺术为“整体的艺术”,认为环境诸多要素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时,会产生比这些要素简单之更多的东西。论文大全。

由此可见,环境艺术的构成因素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使任何一种传统艺术门类所难以企及的。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制图、绘画、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人体工程学、结构物理等。相关应用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化、植物学、结构工程学、电气工程学、材料学、光学、声学、气候学、地质学、生态科学等。相关设计理论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民族文化、社会法规、心理学等。

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范围可以归纳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两大类型。室内空间包括家具设计、酒店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娱乐空间设计等。室外空间设计包括城市环境设计、广场设计、街道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建筑立面、建筑照明等。

现如今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出现是环境艺术有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以及更加明确的特征和主题,更高的物质和精神品质。

二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

(一)国外现代设计

1.赖特(Frank Lioyd Wright)胆识非凡的设计了山林别墅(即“流水别墅”)。是20世纪的建筑艺术精神,没有一座建筑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与之比拟。论文大全。如果没有好的工程技巧,方法和材料,景色壮丽的自然环境就不可能建成这座建筑。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整体设计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及建筑大师赖特对空间、材料和结构的意识。赖特曾说过,流水别墅是他设计的第一座“流线型的”建筑,并断言,如果没有就地形进行有趣的遐想,就会使用完全不适合这座建筑的流行的建筑语言。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坐落在巴黎中心地带的一块重要的基地上,是一项特色非常明显的城市项目。本建筑通过艺术、科学和现代技术方面的信息交流,增进对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了解。就装饰而言,面向南侧巨大建筑外墙漆外观具有更为明显的伊斯兰风格称为“威尼斯式百叶窗”安装于透空金属边框和尺寸多样的金属磨片组成,是一种具有惊人独创性的(光电控制的)视觉装置。

(二)国内现代设计

1.国内近几年环境艺术设计有很大的发展。如广州市南部番禺地区的长隆酒店,是在野生动物园建造的五星级酒店,本酒店要有一般酒店的功能又要和园区产生互动关系,风格上吻合功能上互补。酒店含概了环境与建筑,人与环境,动物与人,科技与自然的整体设计。论文大全。

这个庭院是供白老虎居住和活动的。人造瀑布、树木、岩石、气氛幽静,创造了很独特的野生环境。自然绿化,造成内外相连的室内环境。火烈鸟园这庭院的设计强调热带气氛,具有很高观赏价值。集美组的设计是确定了设计的出发点市场因素,环境因素和审美因素三个方面。

2.深圳何香凝美术馆设计极具匠心,馆内结构设计和外部景观整体化。环境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重视自然环境,人们普遍希望交流和对话,已经不仅仅限于物质的丰富,追求深层心理的满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在建筑方面增加了建筑与人的对话,人与环境的对话。

三 古典园林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表现出独特的“诗情画意”“发思古之幽情”,强调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艺术表现手法。借诗意的联想,将环境空间的人文精神凸现出来。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西方园林是规整对称

式。中国园林更多是参差自然式。苏州园林之所以甲江南,甲天下。首先就由于它们以大自然的山水风景为范本撷取其美的精华,融进了人的情感。浓缩于小小的园林天地之内,使人们能从参差自然和其他美学特征中见出无限来。和参差自然一样,曲径通幽也是苏州园林的一个美学原则。在苏州园林里,可谓无径不曲无处不幽。另一特点,藏露互补。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讲究藏与露的辩证和结合。

园林里的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形式多。即使是同一类建筑物,也有种种不同。其形式,结构,地理环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存在,离不开周围环境,环境与建筑要相统一的原则。苏州园林不但以建筑、山水、花树等精巧配置的艺术处理得称赞,而且还在精神性领域中洋溢着诗情画意,渗透着人文气息。匾额、对联的书法,门楼的雕刻,室内家具的工艺美术,微型园林的盆景,寝室的音乐,戏厅的戏曲。

作为综合艺术的苏州园林它那丰富的文化意蕴和人文气息,离不开各种艺术门类的交融和烘托。

四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联系多专业的纽带作用,它虽然不可能取代各门类的专业设计(如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等)。但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将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使人与环境彼此建立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在基础设计训练阶段,以命题方式在特定的相对宽松的设计条件下运用设计原理,概念进行环境空间创意设计,对环境空间的功能、形式、材料、技术手段、构造方法、照明方式、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建构性探索、分析、寻找设计规律。一方面从设计操作层面,对抽象的设计原理,概念进行空间演绎。借此加深对设计理论的认识、理解、提高审美能力与思辩能力。另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对历史现代的设计方法,空间形态进行剖析,探究据具原创性的设计形态、观念。教育如不激发首创精神,那么必然是错误的教育。

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探求,一但面对解决复杂问题的设计实践更显得力不从心理论素养的不足,也只能依赖“随类赋形”这种办法,将“装饰”僭越于设计学问之上,只剩下干瘪的“形”而无实质性的文化内涵,意蕴。就无法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设计的整体化。因此,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将技能训练与理论探求紧密地结合,提高人文素养使之成为全面的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