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像医学论文

影像医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像医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像医学论文

影像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WBS的原理是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膦酸盐化合物通过化学吸附或离子交换作用而沉积在骨骼内,使骨组织聚集显像剂而显影。骨骼摄取显像剂的多少取决于血流量及代谢活跃程度,因而局部骨骼血供丰富、骨骼生长活跃、新骨形成时显像剂聚集增加而形成放射性浓聚的“热区”;骨骼血供减少、出现溶骨时,则显像剂摄取减少表现为放射性稀疏缺损的“冷区”。WBS的优势在于,一次检查可以对全身骨骼进行观察,能敏感地反映各个局部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变化,可比X线提前3~6个月发现骨转移病灶。但是由于常规的WBS缺乏病灶的精确解剖学信息,加上创伤、骨折、退行性病变等也会造成显像剂摄取增加,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特异性不足,尤其是对单发或少发病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存在困难。发展日趋成熟的SPECT/CT融合显像,将核素骨显像灵敏反映代谢变化与CT成像精确显示形态解剖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优势互补的效果,明显增强了诊断者信心。Zhao等研究125例恶性肿瘤患者的141个骨骼病灶,最终诊断63个骨转移灶,78个骨良性病变,SPECT、SPECT+CT、SPECT/CT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82.5%、93.7%、98.4%,特异度分别为66.7%、80.8%、93.6%,准确度分别为73.8%、86.5%、95.7%。一般认为病灶的性质与病变累及部位有关,当病变侵及椎弓根或椎体及椎弓根时,常考虑为转移性病变;当病变仅位于椎小关节或椎体皮质时则考虑为良性病变可能性大。毛新远等对72例恶性肿瘤患者及其113个脊柱放射性浓聚灶进行了全身骨平面显像、局部SPECT及SPECT/CT显像,回顾性分析发现上述3种方法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5.1%、83.2%、94.7%,证实SPECT/CT融合显像对脊柱病灶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江勇等也报道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脊柱骨转移的灵敏度为96.00%,特异度为96.43%,准确度为96.23%,明显高于平面骨显像。对WBS显像发现的可疑病变部位加行SPECT/CT融合显像,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是由于同机CT配置不高以及2种检测手段本身的不足,仍存在部分误诊及漏诊病例。Ro-mer等报道SPECT可疑病灶,经SPECT/CT融合显像后,92%的病灶得以明确诊断,但仍有8%的病灶不能定性。随着CT配置的不断提高,新型显像剂的研制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相信SPECT/CT融合显像一定能在临床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X线平片

骨转移瘤在X线上可呈溶骨型、成骨型及混合型,以溶骨型病变最常见,开始呈局部虫蚀样改变,进而大面积骨质破坏,发生在脊椎椎体的骨转移瘤一般不超越椎间盘,破坏椎体可呈扁平压缩样变形,而外伤性压缩性骨折多为楔形改变。成骨型转移较少,主要表现为斑点状、片或结节状边缘模糊的高密度影。X线平片图像重叠结构较多,检测骨转移瘤的敏感性较低,其诊断主要取决于病变脱钙或钙质沉积导致的骨质密度变化,约50%以上的骨质破坏后,才能出现阳性结果。此外,骨转移瘤易出现在老年患者,这类患者常伴发骨质疏松,也会导致诊断特异性下降。但是X线检查经济、简单,在重叠较少的四肢骨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病灶的范围、形态,对于其他部位的骨转移灶,也可以灵活变换投影获得最佳诊断图像,因此X线平片在临床上仍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合理选择应用。

3CT扫描检查

骨转移瘤的CT表现可为局灶性骨破坏或骨缺损,弥漫性或局部斑片状密度增高,有的还可见范围较局限的软组织肿块,CT可判断软组织内坏死、囊性变及出血等。CT成像解剖定位清楚,密度分辨率高,特别对显示骨皮质破坏有明显优越性,可以显示X线难以发现的微小骨质改变,并且可以观察转移灶的范围、血供情况以及与邻近软组织的结构关系,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较X线平片明显提高。另外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定位更加精确,可提高穿刺活检准确性。对于脊椎转移瘤的患者进一步行脊髓造影,能提供脊髓受压部位及受压范围等信息。但是CT对一些良性骨骼疾病如骨结核、骨囊肿、骨纤维化不良等仍难以定性,对于早期尚无明显骨质密度变化的转移灶诊断亦有困难,局部检查也无法反映全身骨骼的病变情况。有文献报道多层螺旋CT可以作为筛选骨转移瘤的方法,但是全身CT扫描增加患者辐射伤害。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与常规剂量多层螺旋扫描相比,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病变的定性与定量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辐射剂量有大幅度下降。

4MRI检查

恶性肿瘤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骨骼时,首先侵犯骨髓,高含水量的转移灶与正常的脂肪有很强的对比性。当病变在T1WI上呈低信号,STIR呈中等或者高信号,尤其是脊柱病变呈膨胀性改变并可见椎旁软组织肿块时,排除退行性病变等因素后,通常考虑恶性病变。有文献报道MRI在儿童及青年人骨转移中有很高的灵敏度,Daldrup-Link等分析研究了39例儿童及青少年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身核磁共振显像、WBS及18F-FDGPET显像,确诊其中26例患者的51处骨转移灶,发现MRI检测骨转移灶的灵敏度为82%,高于WBS(71%),稍低于18F-FDGPET显像(90%)。MRI扫描能发现早期仅存在于骨髓的转移灶,较WBS有更高的灵敏度。此外,MRI成像能准确显示骨转移瘤侵犯部位、范围及周围软组织受累情况,有助于临床治疗决策。没有电离辐射伤害的优势,也使其具有更高的临床接受程度。但是由于呼吸运动的影响,可能会漏过易弯曲骨骼处的病灶,比如肋骨等。文献报道MRI在探测脊柱病灶方面优于WBS,在肋骨病灶方面次于WBS。Altehoefer等回顾性分析了81例乳腺癌患者的MRI及WBS,MRI检测出全部54例存在脊柱骨转移的患者,其中7例WBS表现为假阴性;上述54例患者中的26例,WBS检测出较MRI更多的转移灶,其中有20例患者多检测出的转移灶存在于肋骨。全身MRI检查的应用也有报道,由于线圈及扫描范围的影响,一次只能对一个部位进行扫描,检查时间长、后处理数据较复杂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随着MRI全景矩阵成像技术(totalimagingmatrix,TIM)的应用,无需患者重新摆位或更换线圈,数据一次采集完成,联合采取快速STIR序列和SET1WI,更容易发现骨髓内异常信号,提高了诊断的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已有报道称新开展的全身MRI显像探测骨转移瘤较PET/CT有更高的灵敏度,但其应用价值尚需大量临床病例证实。

518F-FDGPET/CT扫描检查

PET/CT显像是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与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CT)结合的影像学新技术。除了骨骼还可以同时探测全身其它脏器及组织病变,在恶性肿瘤诊断及临床分期方面有特殊的优势。18F-FDGPET/CT显像可同时提供代谢、功能及解剖信息,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在临床上也不鲜见,有文献报道约60%的骨转移是在明确原发肿瘤部位前发现的,CT、MRI及X线平片检查仅能发现40.63%的原发灶,而PET/CT检查则能发现80%以上的原发肿瘤部位,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在骨髓转移的早期诊断方面,18F-FDGPET/CT显像可以显示仅限于骨髓尚未引起成骨或溶骨反应的转移性病变,较CT有更高的准确率。Metser等对PET/CT融合显像发现的51例患者共242处骨转移灶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单独分析PET、CT及融合图像,发现PET(96%)单独检测出的恶性病灶较CT(68%)多,PET及CT的特异度均为56%,而PET/CT融合显像灵敏度及特异度明显提高。但是,18F-FDGPET/CT显像对成骨性病变的敏感性较低,对炎性及感染性等良性病变的鉴别缺少特异性,易导致骨转移瘤诊断的假阴性和假阳性。比如发生在骨骼系统的结节病,其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上的表现呈多样性,与骨转移瘤的MRI表现也极其相似,多发的骨结节病灶在18F-FDGPET显像上更常误诊为广泛骨转移。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PET/MRI逐渐走入临床,利用MRI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及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结合PET反映的病灶代谢、增殖变化,将有望使骨转移瘤的诊断正确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6结语

影像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整体医学;基因组;中医心理学;中医基因组学

1整体医学

整体医学是现代社会正在兴起的一种医学体系,将医学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上来认识医学的性质、对象和目的。整体医学与传统中医药学在外表近似,但是本质有所不同。整体医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系统论。整体医学就是用整体观认识医学的各个要素。而整体医学的整体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所认识的所有联系的基础上,从科学的长远发展上来说,这是一种弱整体观,一种综合论,理论基础是还原科学观。

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即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当前的整体医学时代。经验医学时代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实验医学时代为生物医学模式,而整体医学时代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当今医学的特点是处在实验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时代的过渡时期,整体医学的理论体系尚未正式形成,但已具雏形。现代的整体医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果,但是生命科学——基因组学正在走向完善的基因组联系,将来的发展必然在基因组的普遍联系上证明中医的基本理论,所以随着基因组学的整体化发展,以及中医学的跨越式发展,现代整体医学必然走向更完备的、以中医学为核心的整体医学。

2中医学现代化

整体医学的崛起给中医药学国际化带来了机遇,整体医学与中医药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从理论体系看,整体医学的理论与中医药学的学说实际上是相通的。如《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

中医药学其实就是一门完整的整体医学。中医学有着对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认识。但是中医学又是一门模糊的整体科学。《黄帝内经》建立于二千多年前,是古人观察人体与自然所建立的整体医学,其本质就是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观,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极端落后的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个时候形成的整体只能是粗略与模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加之受中国哲学观重用轻体、重道轻器价值取向的影响,人们开始疏于人体具体的形态和结构,歧视人体解剖,对人体的细节和局部方面未做较深入的剖析研究,随之《内经》的结构功能统一的整体观逐渐演变为单纯的功能性的整体观。由于缺乏了结构和形态的支持,不能得到有效的可见的物质证据来说明自己的科学性,本身也缺乏创新发展,所以随着以结构为主的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屡次受到打击和排斥。

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从《黄帝内经》的整体思想开始做起,真正认识整体的本质,结合现达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新时代的完整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观。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用现代语言和科学技术重新描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平衡条件下的人整体的运动规律。

当代分子生物学在迅猛发展,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处理大量数据,基因组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足够的时间内,基因组学很可能走向整体,最后可能在基因的相互联系中发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所存在的基因证据,这时候中医就会被分子生物学所吸收,现代的整体医学就可能吸收了中医药学的优势发展成为完善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医学,中医不再是中国的中医了。这是好事,但是对于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医学的发源地,我们将失去一次崛起的机会。

3整体的含义

中医学是整体科学,西医学是还原科学。中医现代化首先必须是基础理论的现代化,而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又以整体为前提,整体观的现代化为首要。以前中医现代化的失败在于从传统的功能整体观方法论上而不是从整体的根本意义上看待现代化。而西医也是从自身的方法论上看待中医,所以在这种前提下根本的中西医结合是不可能的。

整体是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两者互相依存、不能分离,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展现。整体是局部的整体,局部是整体的局部。整体是物质形、气、能的统一,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一种客观实在。

任何个体都是由两种以上的物质要素混化而成的。这一混化物可以呈质地均匀无别的气态,也可以呈实体存在的实体态。前者固然是一体,后者,尽管它的实体组成部分可以形形,各部分的功能也可千差万别,但该实体物的气却遍布全体、贯穿内外,使组元形成有机联系的和谐整体。这里所说的整体,指形成气的时空结构而言,它是维系气独立性、特殊性的根本,也可把整体理解为气的结构模式。譬如,设某模式为特殊的比附,这种特定的形状结构的性质是不受其所占位置的大小影响的。因而时空结构模式一旦形成,不仅可以使全部事物的各个部分都处在同一结构上,而且这一整体特以渗透到所属各个局部中去,使在这一整体中的局部组元可以体现整体,这是与组元作为独立存在物的根本区别:①整体的实在性。②整体的联系性:任何整体都在和其他整体处在密切的联系当中,联系是这个整体存在的必然条件,没有联系便没有这个整体存在的必然性了。③整体的层次性:任何整体都是大的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整体有包含了小的层次的整体,小的局部组成。④整体规律的类似性:一物生来有一身,一物自有一乾坤。每个整体都是从类似规律演化而来,从无极演化,有太极,从这太极演化阴阳,以至这一整体全部。⑤整体的进化性:宇宙从无极逐渐演化太极,以至现在的万物,在发展至人这个宇宙最高级的生命个体,便是整体演化的最好的证明。

气是中医学的核心。现代医学是从有形的结构上研究,形是气所聚,形散为气,气是形的场,形气是统一的。气是整体的体现。那么从形气理论的两种医学也是可以统一的。

整体性是贯穿人体宏观和微观的根本。从宏观逐渐微观,每一层次都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每一层次都服从统一的整体性,而整体性是每一层次运动联系的根本。这个的整体规律就是中医基础理论,这个规律指导着每一层次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4建立中医基因组学

基因组是现代生物学还原到分子的体现,由此生命科学开始转向整体科学。现在的功能基因组学就是这一转向的体现。基因组是整体科学与还原科学的交汇点。

基因组是人体的微观信息调控中心,更体现了人体的整体性。它是人的精气的凝聚态,含有生命的全部信息。宏观人体整体和微观的人体基因组整体性是统一的和同源的,基因组整体是由五脏功能模块组成,这五脏又有亚细的模块组成,这亚细的模块又有更微小的基因模块组成,各个大模块亚细模块之间存在协调的相互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微观经络系统。基因功能模块由相应的基因组成,基因组整体是结构和功能统一的整体。建立中医特色的基因组学是为了完善中医药学理论,发展整体医学。建立微观基因组整体辨证论治,并没有否定传统意义上的辨证论治观,而是将其发展一步,深入到基因组整体内部,将整体观深入到基因组整体中,将宏观整体辨证和微观基因组整体辨证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从外至里、从里至外的整体的辨证论治观,建立宏观和微观统一的整体的辨证体系。这才是科学的完整的辨证论治观。

建立中医基因组学是为了在基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证候研究,证明中医证候理论的正确性;进而在分子基础上证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正确性,最后深入基因组研究,深入了解基因组所蕴含的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发展。

中医基因组学的建立是中医现代化走向未来的一个关键点,整体科学与还原科学都在这一尖端领域进行着研究,而中医学进入这一领域,一可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解译基因组所包含的全部生命信息,促进人类的健康事业;二则可以引导还原科学的整体化演变。

5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这是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结合的关键点。也是中医现代化的另一个关键点。

中医心理学原来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以心理的整体功能为本体论述人的心理的,讲的是人的先天功能。传统中医学建立在远古极端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看不出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发展,而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心理与健康都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影响,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医心理学也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现代心理学是以人的大脑的具体结构为生理基础,论述人在社会中的各种行为性格等,这是人的后天功能,对人们的各种行为意识均有科学的描述。但是现代心理学没有与人的整体功能结合在一起,没有指出人的根本的社会本质,所以其发展也是有局限的。现代心理学是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的,而人的心理是整体的,所以它本身具有很大的缺陷。

人的各种语言、行为以及意识思维等都是在人的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元神是最根本的自我。而心理的进行是在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一切心理行为都有社会背景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人的心理模块、人格模式,人格模式下的元神系统构成了人的社会自我,心理的行为是在元神的支配下通过心理模块进行的,以此结合这两个心理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佛学对人的心性理论有深刻认识,但是借鉴之前必须彻底抛弃佛学所具有的唯心思想,心性理论中性与元神相关,而心与元神、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人格模式有关。

元神可以接受信息,加工、储存、提取信息,发放信息三个方面。人出生时意识是白净的,但是在人从出生开始,人就在不断接受信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学习,不断加深信息,积累信息,使元神中的信息不断强化与激活而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人格参照模式。这个模式一旦形成,就形成了新进入信息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人各种意识、行为的模板,形成了特定的性格模式。人的性格模式是在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但是性格模式一旦形成就对人的元神人的生理发生作用,形成了人的后天行为的文化背景和模式。人的性格模式与人的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是功能与应用的结合。元神是人的整体功能,人的五脏情志、七情等都是人的元神功能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些情志的发生必然受到人的性格模式的影响,性格模式又决定了情志的发生模式。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都是不完整的,各讲述了人心理的一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的心理整体过程。

人的心理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佛学、现代心理学、中医心理学都有各自的认识,但是它们又不是完全的,正确的认识是将它们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整体的心理学体系。现代中医心理学的建立不但解决了人的意识的根本问题,促进人类的心理健康发展,而是还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在的作用。

6结论

影像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对该民族人们生活的不同层面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骨干,文学作品的灵魂通过文字语言得以实现。英语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通用语言,其发展大约经历了1500年的历史。在英语发展早期,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同根同源的,两者在语言特点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的英语语言文化与印第安土著语语言文化逐渐接触,为更好地适应北美大陆的文化环境,美式英语中出现许多新词汇,使得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之间产生很多不同,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

虽然英美国家都以英语作为自己民族的语言,但是两个国家的英语都受到各自国家及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英式英语历史悠久,秉承一贯的文化传统,具有庄重严谨的特点。英国的评论家进行文学评论时使用的语言中规中矩,庄重、沉稳、不随意。他们以对文学作品尊重、崇敬的态度进行文学评论,这种语言运用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传统的影响,是对本民族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尊崇的体现。不同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是在英国语言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不具有英式英语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历史背景。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标榜“一切皆有可能”,这也使得美式英语在语言使用上更为自由、开放、标新立异。表现在文学评论上,其文学评论作品有很多创新,充满创新性和自由性。通常,美国文学评论的观点独到,对人们会产生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历史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由于发展过程中历史背景不同等诸多原因,因此其文化历史传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极为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这也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及其具有的妥协性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人本主义色彩在早期的英国文学评论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表现为评论中对人本主义的观点持保守态度。随着英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评论标准,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观点遭到大多数人的质疑甚至否定。虽然美国文学是从英国文学发展出来的,但美国文学受自身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独创性,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作为一个年轻国家,是一个勇于突破的民族,在独立战争和后期发展中,美国逐渐形成以独立、自由、民主为主的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的发展受文化传统遗留问题的影响较小。这种历史文化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富有创造力、勇于突破传统、善于表达新观点。

(三)人道主义差异带来的影响人道主义从十五世纪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人道主义的内涵得到极大地丰富。从广义上来说,英美国家的人道主义通常把上帝作为信仰的对象,具有浓重的人文指向,而这一指向对英美文学评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度,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使得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关于人道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人道主义的理解趋于保守,但理解得更为成熟;美国文学评论家与之不同,他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更具创新精神。

二、结语

影像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歧义;语音;词汇;句法;英语教学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语句和语义之间没有一种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往往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相同的思想,而同一语句却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大部分语言工作者普遍认为,如果语句在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其深层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ambiguity)。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将歧义定义为“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义”[1]。歧义现象在交际过程中又分为无意歧义(unintentionalambiguity)和有意歧义(intentionalambiguity),前者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本身或语言结构自身的缺陷,而导致交流受阻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矛盾的自然显露;后者是说话人对于语言结构矛盾的积极利用,它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语境等层次上反映出来,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歧义的产生要具备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语义上的多义性为歧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句法歧义则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而语用则为语义和句法所引起的歧义提供了合理解释的多种可能性。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方面阐述英语无意歧义现象,并结合实际教学分析和总结排除歧义的方法。

一、英语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1.语音歧义(PhoneticAmbiguity)

语音歧义是在口语中由于同音异形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以及由于连读、弱读、不同的重音位置等,使听话人可能产生多种理解而造成的歧义。例如Ididn''''tmakea[seil]lastweek,英语中的sail和sale的发音均为[seil],是一对同音异形异义词,于是此句可理解为:“上周我没制作船帆”或“上周我没卖出去货物”。英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词,如break(破坏)、brake(刹车),fair(公平的)、fare(费用),right(正确的)、write(写),die(死亡)、dye(染色),cell(细胞)、sell(卖)等。而fan(扇子/爱好者),long(长的/渴望),kind(善良的/种类),mean(卑鄙的/意味)等属于同形同音异义词,它们在句子中极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

在说话过程中,连音造成相连的词或词组之间的音位切分的变化,也会产生歧义。如Mybrotherhada[greidei],此句中的[greidei]既可以理解为“gradeA”,也可以理解为“grayday”。以上这两种歧义只在口语中存在,变成文字形式后,歧义便可消失。

此外,重读和弱读也会在语音层次上产生歧义。如Whydon''''tyouhavelunchwithus可以理解为Whydon''''tyoucomealongandhavelunchwithus或Whydon''''tyouhavelunchwithusratherthansupper

2.词汇歧义(LexicalAmbiguity)

词汇歧义是指对句子中某一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歧义,主要表现为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两个方面。

(1)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这些词之间常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在字典中归属一个词条。如Theboybrokethe[ZZ(Z]glasses[ZZ)]lastweek(这个男孩上周打碎了[ZZ(Z]玻璃[ZZ)]/这个男孩上周打碎了[ZZ(Z]眼镜[ZZ)])。有些词组也存在多种意义,如Heisrunningafterher,这里的“runningafter”既可以理解为“追赶”,也可以理解为“追求”。

(2)同形异义词包括异音同形异义词和同音同形异义词,它们通常形式相同,却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完全不相关的词,在词典中一般被列入单独的词条。如bow(弓/鞠躬),lead(铅/引导),tear(眼泪/撕开)等词就属于异音同形异义词。再如:Marycan''''t[ZZ(Z]bear[ZZ)]children(玛丽不能[ZZ(Z]忍受[ZZ)]孩子们/玛丽不能[ZZ(Z]生[ZZ)]孩子);She[ZZ(Z]turnedout[ZZ)]anefficientsecretary(她[ZZ(Z]赶走[ZZ)]了一个能干的秘书/她[ZZ(Z]原来是[ZZ)]一个能干的秘书)。这里的“bear”和“turnout”就是同音同形异义词(组)。

(3)词义的转移也会引发句子的歧义。这是因为许多词汇在已有的含义上又产生了新的意义。如Manyscientistsandtechniciansareengagedintherecoverytechniques,“recovery”原意指“复得、痊愈”,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recovery”意指“人造卫星等的回收”,“(废物利用的)提取”或“(击剑、划船等)预备姿势的还原”等。

3.句法歧义(SyntacticAmbiguity)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s曾经指出:“这种因句法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语法歧义是由于人们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而引起的”[2]。句法代号是指限定多义词用法的词缀、单词或结构等,如用情态动词或一般过去时的后缀限定动词的词性,用定冠词限定名词的词性等。句法歧义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个可以理解为不同层次或可以变换的结构体中,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引起的歧义现象。

(1)平行结构引起的歧义:句子里的某一成分可以和平行结构中的任何一个结构连在一起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产生歧义。例如:Theboyansweredthequestionwhichhisteacherasked[ZZ(Z]withouthesitation[ZZ)](这个男孩毫不迟疑地回答老师问他的问题/老师毫不犹豫地提问,这个男孩在作答)。

(2)省略结构引起的歧义:有时省略某些词会使句子产生歧义。例如:HeknowsmoreaboutliteraturethanMary(他比玛丽更懂文学/在文学和玛丽之间,他更了解文学)。

(3)状语和形容词界限不清引起的歧义。例如:Thepolicemanpunishedtherobber[ZZ(Z]withastick[ZZ)](警察用警棍惩罚这个盗贼/警察惩罚这个拿着棍子的盗贼)。

(4)介词和副词界限不清引起的歧义。例如:Thedoctorlooked[ZZ(Z]over[ZZ)]myhead(医生检查了我的头/医生从我的头顶看过去)。二、在以交际为目的的实际教学中

如何排除歧义现象如前所述,歧义的出现是使用者措辞不当或语法结构及意义上的模棱两可,造成学习者在理解上对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话语意义和所指的范围产生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阻碍了言语信息的有效传递,造成理解上的失误。我们从语音、词汇和句法等方面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对歧义现象的深刻认识,对它进行种种限制,最终达到消除歧义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英语语言“歧义”这一概念,让学生知晓在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和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歧义。然后,教师可以系统地从纷繁芜杂的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消解歧义和排除歧义的方法。以下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探讨如何应对歧义,力求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言语交际的意图。

1.语音手段

在语言交际中,语音、语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语调承载不同的信息,只有语音、语调正确,才可以避免失误,消除歧义现象。教师可以有侧重点地给学生做专项练习,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停顿、连续等方式,区别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控制歧义现象的出现。例如,That''''sthecellphoneyouboughtme,若重读“cellphone”,并用降调,则表示赞赏;如果把重音移到“That''''s”,并用升调,则表示强烈的讽刺意味。此外,如果在词与词之间稍做停顿,互不粘连,也可避免歧义产生。如:Iscream(我尖叫)与icecream(冰淇淋)。

2.词汇手段

在日常交际中,字面词义和意象意义有时相差甚远。教师在讲解词汇时,不应单纯着重于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更要揭示其在不同交际环境中的内部变化和外部联系,可将此类词汇作一归纳,辅之以不同情景,让学生体会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信息传递时,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有效的排除歧义的方法,例如:通过改变词汇搭配或调整词序来避免歧义。如Thebankisthesceneofthemurder,“bank”的两个意义“银行”和“河堤”都可以解释这个句子。这时,可以在bank前加上修饰语“money”或“river”,句意就一目了然,不妨碍理解了。

3.语法手段

在书面语中,我们可以运用词法和句法知识,采用调整词序、补全省略成分、改变连词、增加时间状语、扩展句子、改变句型和运用标点等方法排除歧义。如Marycan''''tbearchildren可以扩展为Marycan''''tbearchildreniftheyarenoisy和Marycan''''tbearchildrenbecausesheissterile,这样就清楚地表达了各自的含义。再如,Itwasaprettysmallroom可理解为:①这是一个漂亮的小房间;②这是一个相当小的房间。如果在句中加上标点,就可以避免歧义:Itwasapretty,smallroom。

4.语境手段

语境对于英语歧义的确定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必须依赖于它所使用的语境才能得以确定[3]。语境可以分为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广义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整个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狭义语境则指上下文,即词组语境、句子语境、段落语境和篇章语境。如“Afghanistan''''soccupation”是指“阿富汗占领其他国家”还是“其他国家占领阿富汗”这个句子是由于所有格的使用而产生了歧义。但如果知道在2001年,美国打击阿富汗政权这种广义语境,自然就会消除歧义。

此外,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且是一种文化载体,语境制约着单位语言的选择,意义的表达和理解。因此,知晓语境对正确理解语言形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今天所说的Broadway,不仅是指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指美国戏剧艺术的精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用法都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教授语言时,应给予极大的重视。

三、结束语

英语歧义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它面对的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这一普遍事实,因而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歧义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语言现象的认识,正确理解语言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以便能按照语言的规律去学习和教授语言。作为语言工作者和学习引导者的教师,应重视这一语言现象,将英语歧义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其产生语言学和教学两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逵.英语歧义与幽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28-29.

影像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因上腹痛(不适)、纳差、反酸、烧心、呕血、黑便等原因需胃镜检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患者血压控制在160/90mmHg(1mmHg=0.133kPa)以下,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肺气肿及心功能不全等病例排除在外。无痛胃镜检查组(实验组)100例,男66例,女34例,中位年龄65岁;普通胃镜检查组(对照组)118例,男78例,女40例,中位年龄68岁。

1.2方法

术前准备电子胃镜、氧气、多功能监护仪等器械,并向患者解释检查方法与过程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受检者术前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实验组患者在检查前于右前臂建立静脉通道,先后静脉缓慢注射阿托品0.25~0.5mg、芬太尼0.03~0.05mg、异丙酚1~1.5mg/kg(速度20~30mg/10s),观察被检查者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待其肌肉松弛、睫毛反射消失即停止用药,开始插镜检查,根据检查时间的长短及患者反应,酌情追加异丙酚和阿托品。对照组常规进行胃镜检查。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检查前、插胃镜时及检查结束2min时分别测定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并询问患者胃镜检查舒适度。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通过多功能监护仪直接测定,患者舒适度通过询问调查,根据患者胃镜检查过程中的自身感觉,判断舒适度程度并进行分级,舒适度分为:无不适、难受但能接受、难受难以接受3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样本均数的比较用方差分析,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

2.1患者检查中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实验组在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及呼吸均较检查前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检查结束后基本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在检查前、中、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及呼吸均较检查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实验组无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中检查后出现收缩血压大于180mmHg者26例,160~180mmHg者30例,140~160mmHg者46例,心率大于130次/分者15例,130~120次/分者8例,100~120次/分者46例。

3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