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班建构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依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活动方案,做好活动准备工作
一个活动方案不管目标有多明确,内容有多丰富,过程有多有趣,若偏离了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都将难以有效实施。课题组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蔡黎曼教授指出,活动设计要基于幼儿的经验,体现游戏性、操作性、主体性、综合性等特点。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通常是通过模仿学习的,事实上模仿是创造的基础。通过积木建构活动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等于要让幼儿一开始就没有目标地乱搭一通,教师需要做好活动准备工作,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比如,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尚处于形成阶段,思维常常伴随着行动,甚至会先做后想,积木建构行为的随意性大,或者建构过程中忘记了最初的构想。因此,教师有必要拿出足够的时间,给予更多的语言引导,以帮助幼儿先通过观摩和构想明确建构物体的基本形态,然后再动手建构。又如,小班幼儿方位概念尚不清晰,在指导幼儿开展积木主题建构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物体的结构特点和方位关系,以保证幼儿能将积木组件放到正确位置。积木建构活动前,教师可把积木材料按类摆放好,以节省幼儿选择积木的时间,并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准确建构出目标物体,体验成功。此外,教师可为幼儿提供高结构的半成品积木,以降低活动难度,不使幼儿因活动时间过长产生疲劳感或挫败感。
二、精心设计引导语,提高幼儿参加积木建构活动的积极性
无论是活动的开始环节,还是活动过程中乃至最后的作品展示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引导。它能起到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建构目标,掌握建构技巧,提高活动兴趣等的作用。好的引导语应具备简洁、富有童趣和启发性等特点。例如,为把幼儿引入活动情境,可结合节日特点设计相关的导入语。一次,我们在圣诞节将要到来的时候组织幼儿开展建构创意礼品的活动,教师的开场语是这样的:“今天圣诞老人会在想什么呢?噢,他在想给孩子们什么漂亮的礼物呢!不过,圣诞老人很期待你们也能送他礼物哦!”话音刚落,孩子们雀跃了,大家纷纷在头脑里构想起自己要送给圣诞老人的创意礼物来,活动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又如,教师以“积木想长高,谁可以帮它长高”引出“叠高”建构活动;在示范解说如何搭建屋顶时,用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语言来进行指导,如“像做生日蛋糕那样一层一层地往上搭,越高越小”。此外,教师可在活动过程的不同环节提供不同的提示,来帮助幼儿进行发散思维,如“你搭的是什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呀?你还可以……”等等。
三、仔细观察巧妙介入,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主题积木建构活动往往要求幼儿建构目标物体,如小汽车、小动物等,教师要确保幼儿处于活动的主体地位,切实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因势利导。如在“我的房子”建构活动中,一个小男孩直接告诉我“我想拼一个宝剑,不想搭房子”,当时,我没有直接拒绝他,而是先和他聊天:“你喜欢宝剑?是吗?很酷哦!我也喜欢。不过先要给宝剑找个家,要不宝剑会因天天日晒雨淋坏掉的,你说呢?”孩子一听有理,就先为宝剑搭起房子来。
性格独立的幼儿往往喜欢自己玩积木,不喜欢别人插手,但教师不能彻底“放权”。幼儿可能会因为任务难度较大,或者缺乏耐心半途而废,这时教师需要适时介入。首先,教师不必直接指出幼儿的问题甚至帮幼儿搭建,而是在幼儿旁边建构一个相同的物体,幼儿肯定会注意到,也肯定会好奇地询问建构的方法或加以模仿,教师间接指导的目的便达到了。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不要唠叨,切忌随意批评。
四、探索科学有效的积木建构活动组织方案
[论文摘要] 阐述了大班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原因,深入分析素质教育下小班化教学的特色和优点,提出实施小班化教学是当前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对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对小班化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小班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所谓“小班化教学”,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1 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育优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现代化学校的新模式。 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在我国势在必行。
1.1 小班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人数多在20~30人,符合教师的最佳关注范围,有条件实施网式连接。在小班化教学上,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方便互动交流信息,整个课堂是一张网,教师和学生都是这网上的线,任何一根线如有所反应,整张网都能颤动,教师随时进行调节,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案,让学生有更多练习、发言、展示、交流的机会,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学生学习知识更扎实、更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1.2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方式的变革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否则只能成为空谈或沦为形式。而“小班”正是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最切合的教学环境。
1.2.1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客观条件,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总和。小班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教学环境,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学习、阅读和娱乐。
1.2.2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小班的组织形式给师生彼此的认识提供更多时空。教师能在单位时间内关心更多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受教师辅导的机会明显增多,基本能做到“面向全体”,加强了情感交流和教学信息的传递。
1.2.3 小班化可以优化课程设置。小班化教学资源上的优势,为课程的设置安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体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不再是看客,而是真正课堂的主人。例如,可以充分进行分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加强。
1.3 小班化教学可以改善我国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小班化教学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课程的综合性,教师和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作者”。在师生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中建构课程意识,同时也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小班化的改革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舞台。从而改变我国学生缺少自信、恭顺无创造精神的个性。
1.4 小班化教学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在教学时间上,由于班额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能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做个别指导;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 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
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发展的健康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前途、命运。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教育不容小视。在亚太一些地区,如新加坡、泰国等都在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缩减班级规模。在我国,小班化教学也已具备了可行的条件。
2.1 计划生育效应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现实基础
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实行的是大班教学制,一个班级的人数甚至达到了七八十人。班级的庞大给教师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但随着80年代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明显下降,升学压力降低,这就为实施小班化教学创造了可能。
2.2 我国gdp总值的不断增加是小班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育的投入是小班化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以泰国为例(泰国的各方面情况类似于我国),政府资金是泰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来源,总的教育支出从1987年的13.48usd增加到1997年的68usd,再到 2000年的70usd。2000年,总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预算的25.7%。从1991年开始,教育支出成为中央财政预算中最大的份额。而在我国如果能提高教育支出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份额,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可能。我们来算一笔账(以某城市为例):现任小学教师为6000人,按师生比1: 19.5 的比例来说,学生有117000人。一个有50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有2人左右,把班级拆为25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1人,但是他所面对的学生数却减少了一半,若实行包班,就可以在不增加太多教师的情况下实现小班化教学,也有利于综合课程的实施。目前,我国的gdp已达到小班化实施的前提条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需要五至十年甚至更长的过程才能见到效果,但是足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后续发展。
2.3 师资条件和教育资源为小班化提供了可能性
教师通过各种渠道的继续教育,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成为小班化教学的生力军。他们可以有效地开展小班化教学,为“综合性的课堂”的推行展开一片新天地。其次,本科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也大大提高了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壮大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推行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原有的教学资源,缓解小班化校舍紧张的问题,将就近的学校整合起来,共享教学资源,合理分配老师以及教学场所。
2.4 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应“由点及面”进行推广和普及
上海、北京等地的部分小学已开展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学实验,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实施过程、策略和模式上已有了初步的经验,这就为我们在较大范围内推行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小班化教学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所有合理内核,又克服了大班授课制的弊端,增加了个别教学的优点。既不过分增加教育的成本,又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小班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教学成本提高了,但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获得更多的指导,特别是享受更加充分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得到更快、更好的提高。而大班教学使部分学生得不到更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了”的现象,在小班化教学中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克服。
不难看出,小班化教学以它特有的优势,逐步引领着世界基础教育的改革浪潮,小班化教学带给我们的将是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小班化教学”为素质教育带来了曙光。
参考文献:
[1] 乐毅,朱雪雯. 也谈小班化教育与教育机会均等——基于美国缩小班级规模实验的比较研究[j]. 常熟高专学报, 2003, (6): 15-17.
关键词:“学的课堂”;区域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4-0011-05
一、“学的课堂”的内涵解读
近几年,从强化教学常规到大力推进有效教学,我们南通市通州区教育人一直不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09年下半年,我们提出“学的课堂”的理念,全区各学校着力打造以“优化学生的学”为核心的高效课堂,有条件的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高效课堂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要充分兼顾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学为旨归,师生和融,教以促学,学因教显”的教学生态。我们构建了“一中心八要素五个关键词”的区域高效课堂总体框架,即以“学的课堂”为中心,教师做到精致预构、精致课堂、精致诊断、精致考练,学生做到优效预学、高效学习、实效作业、有效拓展。
“精致预构”即教师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优化集体备课,精心二次备课,形成最佳教学预案;“精致课堂”则确保课堂教学环节有致,师生互动、讲练互补,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而有效地活动;“精致诊断”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边教边反思,教后自我诊断,学校形成课堂会诊、组内互诊等制度,开展好“课堂诊断校本行动”;“精致考练”要求作业的量和难度精当,布置、辅导、批改、讲评针对性强,分层作业,并通过科学规范的质量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跟踪解决。
“优效预学”指要切实做到先学后教,学生通过预学,了解新授课学习内容的大致框架,明确重点难点,激发学习欲望,产生学习疑问,以主人的身份进入课堂;“高效学习”指课堂上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活动,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专心读书,认真演算,精心实验,勤于思考,有疑就问,积极发言,规范记笔记,善于与同学合作,与老师交流,共同研讨学习问题;“实效作业”指学生把及时高效完成课内外作业作为一种习惯,善于合理安排好各科作业时间,善于整理各科重要、典型的题目,建立易错题题库,善于从考练中总结规律;“有效拓展”指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主动向课外延伸,形成自己的研究性学习领域,自觉向相关学科领域拓展,自觉与生活、社会、科学发展前沿对接,形成学习自觉,养就学习品质。
打造“学的课堂”,我们紧紧扣住这样五个关键词:
一是“学习”。“学的课堂”的主旋律是“学”。“学的课堂”必须全力解决好这样一些问题:学生怎样学?学习达到什么标准?完成学习任务有怎样的要求?老师在学生学习中干什么?
二是“活动”。“学的课堂”的外显形式是“动”。师生互动,形成思维联动、语言交流、情意相通;学生自动,学习过程中动眼动嘴动手,动容动心动情;生生联动,主动讨论,共同探究。
三是“训练”。“学的课堂”的操作手段是“练”。训练贯穿课堂学习始终,指向学生脑、手、口等感官的全方位,训练线索明晰,兼顾课前、课中、课外,服务学生学习的全程。
四是“交融”。“学的课堂”的内在本质是“融”。师生和融,学生是学习主人,老师则是引导者、促进者;知识交融,前后勾连,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相关性;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走进文本,学好学活文本;生生默契,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五是“板块”。“学的课堂”的流程形态是“块”。“学的课堂”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围绕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板块,渐次式推进,既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又有利于学生整体理解和记忆。
二、区域推进“学的课堂”的实践路径
构建“学的课堂”,我们有一个初步的理论构建,各校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稳步推进。我们的探索路径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1.审时度势,亮出“学的课堂”旗帜
就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我们专门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学校调研,发现无效、低效的课堂依然存在,而问题的症结就在教师依旧主宰着课堂,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预期未能实现。我们迫切需要改造陈旧课堂,追求新的课堂面貌,而关键就在落实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我们从事“学的课堂”研究的内因。2009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下发后,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对学生来说,减负不能减精神;对教师来说,减负不能减责任;对学校来说,减负不能减质量。为此,我们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更要启动学生学习的发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愉悦快乐地学,让枯燥无味的“教”室变成生动活泼的“学”室。只有学生想学、会学、主动地学,才能真正做到轻负担、高效益。这是我们从事“学的课堂”研究的外因。
冷静审视,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并不深入,而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成功的课堂建模成果时时鞭策着我们,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有新的突破。考虑到通州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觉得在一个区域内共用一个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应该建构一种基本的课堂理念,即“学的课堂”,而各校则探索适合自己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2009年9月,我们下发了《关于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效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一中心八要素五个关键词”的高效课堂构建框架,发动学校围绕学生的“学”,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各自探索,各显神通,汇集在“学的课堂”旗帜下,开始课堂教学的新一轮探索和改革。
2.推波助澜,掀起“课模”研究热潮
“学的课堂”旗帜一经亮出,就得到区内不少学校的响应。兴仁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工作首先得到我们的关注。2009年12月,兴仁中学在区初中语文展示活动中介绍了他们从运用“讲学稿”到运用“学教案”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探索过程,他们在获得课堂教学改革初步成功的同时,也坦承了一些困惑。我们觉察到“学的课堂”的建构研究已在学校层面展开,这时十分需要得到相关方面的支撑和引导。2010年1月,我们组织区教科室、教研室的相关同志和部分名师去兴仁中学调研,就该校“学教案”课堂教学探索进行了论证。《通州教育》杂志上开辟“课改前沿”栏目,刊登兴仁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文本材料和论证纪要。此后,我们对二窎中学“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金沙中学“自助式高效课堂活动单”、张謇学校“一键式”课堂结构等相继组织了论证活动。这些课堂教学建构集中体现了“学的课堂”理念,把学生的主动学习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建构逐渐在我区中小学形成了热潮。
其间,我们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建构课堂教学模式会泯灭教师的教学个性,僵化课堂教学。我们组织了专门的教育沙龙,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要改善课堂状态,必须有一个新的较为科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来冲击它;课堂教学首先是科学,必须“教学有法”,但又必须从科学走向艺术,达到“教无定法”的境界;模式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理念,一种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原则,不是人人、时时、课课都必须循规蹈矩的一副桎梏;再好的模式也不可能适合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所以要模式,不要模式化。
2010年12月,我们在通州小学召开了全区“学的课堂”现场推进会,把该校“四案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论证作为现场向全区中小学开放,以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共识,推动和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建构工作,使这项工作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推进。
3.引人入胜,直抵课堂教学本质
在“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教师成长,看教师是否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站在专业角度审视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二是关注学生成长,看课堂教学的整体构架是否始终紧扣一个“学”字,以学生的学为基点,关注学生学的状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为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丰富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听课、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听学校领导汇报,实打实地进行论证,使每一次论证都实实在在,引导每一个模式都洋溢“学”的气息。
对17个相对成熟的模式先后论证以后,我们继续跟踪指导,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课堂教学必须时刻关注人,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研究学情放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以人定课,以人施教。“预学案”、“预学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知识基础,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同一个教案在不同班级要进行个性化调整,适合“我这个班上的学生”。二是教学模式的建构必须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在南通市小班化教学试点学校通海中学、处于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地区的川港小学,以及具有优质生源和优质师资的通州高中,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都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定位,在实施推广的过程中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三是模式建构要有分学科分课型的特点,兼顾教学科目的差异,使模式在理性的基础上更具艺术性,更贴近课堂教学的本质,把“学的课堂”引向深入,引人入胜。
区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既不可以是整个通州一个模式,也不可以且不可能一校一模式。因此,我们分别组建中学和小学教学协作区(每个协作区六到八所学校),由每一个教学协作区的牵头学校建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协作区内的其他学校共用、活用这个模式,大家一起研究,一起探讨,藉此实现我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建构工作的全覆盖。
三、区域推进“学的课堂”的理性思考
总结“学的课堂”建设,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感性积累和理性思考:
1.先学后教,为“学”铺就助跑跑道
在“学的课堂”的建设中,大家都共同关注“预学”这一环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也在这个环节中得以体现。通州高中“预学、探究、提升”模式、育才中学“预学、导学、悟学”模式、通海中学“预学、导学、练学”模式、平潮小学“一案三段”模式等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第一段,就是预学。在操作上,“预学”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都配有“预学单”,有具体的内容和自我衡量预学效果的标准,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兴趣进入课堂,有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在进入学习“期”即“对话”情境时,就能思维相接,情感相融,有话可说,有理可辩。
2.以学定教,为“学”设计最佳方案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必须了解学情,依据学情。17个教学模式都能依据学生实际,通过多种方式了解预学情况,根据预学中的问题,设计教学方案。这样的教,是在学生学的基础上的教,是针对学生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的教,是根据学生学的需要的“雪中送炭”的教,是更高层次的高效的教,教能更好地聚焦于学,服务于学,进而促进学,优化学。兴仁中学把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很好地融合为“学教案”,通州小学将“预学案”、“导学案”、“巩固案”、“实践案”四案有机的融合,体现了“学教一体”的教学思想。
3.学为主线,为“学”构划科学流程
教学流程构划是课堂建模的核心工程,是教学思想和理念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具体体现。流程构划必须以学为主线,设计板块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参与,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的纵深,一步步引发思维的碰撞,一步步增强能力的培养,一步步激发创新的火花。通州实验小学“多维交互‘我’课堂”模式,旗帜鲜明地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以“我准备”、“我探究”、“我提升”、“我检测”为四个基本学习流程,展开课堂学习活动。川港小学“‘非常6+1’学程”,则把教师课堂教学的“教程”变成学生的“学程”。
4.同伴助学,为“学”组建合作团队
学生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从互教中获益。我们的教学模式建构大都重视并设计了小组合作、同伴助学的环节。二窎中学在课堂建模中明确提出“小小组”、“小先生”的组织形式,通过建学组,推选“小老师”,组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实现了小组“小老师”和组员间的“教学相长”;通海中学“预学、导学、练学”互助学程模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中,都有“兵教兵、兵帮兵、兵练兵、兵正兵”的学生间的互帮互学。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他们把合作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前预学、课后练习的整个学习过程,可以是明确分工的小组合作,也可以是“两人世界”的即时交流,一切都围绕“学”来展开。
5.学练融合,为“学”拓展实践路径
“练”是“学的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知识只有经过实践活动,才能在现象中找规律,在规律中找本质,融入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金沙小学“学、问、做”模式在课堂学习的每个环节都将学、问、做结合起来: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做中有问,问中有做;做中有学,学中有做,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西亭高级中学“学讲练探”模式也将“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模块。通海中学“预学、导学、练学”模式则改变传统课堂将训练安排在知识学习结束后作为检测和巩固手段的做法,把“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直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与预学、导学并重,“练中学”,“学后练”,这种“练”就是直接的“学”,是以“练”的方式进行的“学”。
6.以学促教,为“学”提升师资水平
“学的课堂”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而教师水平的提高,又更好地保证了学生的发展。通州高级中学对“预学、探究、提升”模式建构的意义这样定位:“模式建构的首要意义在于转变教师观念。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学生观;要时刻坚持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要倡导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完成这样的转变,进而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由重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正是在这样不断转变的过程中,优化了学,促进了教,学生和教师都获得了共同发展。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成灵光。”对于共存于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学和教,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共同发展。“学的课堂”优化了学,也促进了教,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和润课堂”、“自由课堂”、“本色课堂”的良好形态,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基础教育走上了一条持续发展、高位走强之路。
四、区域推进“学的课堂”的未来构想
我们构建“学的课堂”,是根据教育科学和学科教学的规律,在班级授课制特定的时空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以学力为旨归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以学施教、以学促教,力求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通过“学的课堂”的建设,我们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为优化学生的“学”做好引导、服务、提升工作。而要实现这一点,我们还需在以下三个层面不断着力,将“学的课堂”建设推向深入:
第一层面是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优化学生的学习情绪。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态度、学科倾向,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对学科老师和课堂教学的要求,了解学生预学后还有什么问题,因需而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教师的教学魅力、挖掘学科的知识张力,让学生对学科学习有感觉,摸到门道,理清脉络,体味意趣。
第二层面是构建学生的学习模块,形成学习的基本程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在研透文本的基础上理清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根据教材实际和教学需要,从学生学的角度,精心设计教学板块,通过板块的有序推进让学生长知益能。教学过程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明确在各模块的教学中让学生做什么,开展怎样的活动,避免教师主宰或者走过场赶进度的弊端;课堂学习应当有符合学习规律的基本程式,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思考不出就与同学讨论,还是解决不了就向老师请教,有了想法就要勇于表达;要指导学生优化学科的常态学习方式,避免学习方式的单一,活跃学习情绪,消除学习厌倦;要把模仿、表演、设计等学习方式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将不同学科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进行交叉通融,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导学案 原则 基本环节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49-02
自杜郎口中学采用导学案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导学案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该校的升学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各方学校纷纷效法,但有的学校却事与愿违,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不禁让人们开始思考导学案的适用性或者说是应该如何使用导学案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在之一进程之中导学案的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
1 导学案概述
导学案自出现以来受到了各地学校的效仿,为了更好的让导学案服务于教学活动,更好的促进有效的教学,了解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设计的原则以及其设计的基本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1.1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与学习获得,克服教与学的分离而设计的以特定内容为载体的师生主体往活动的方案。[1]导学案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顾名思义,导即教师引导,学即学生学习,案即是在教学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出来的学生学习的方案。也就是说导学案应该是在一定的方案的引导下连接师生的为了让师生都走得更好更远的桥梁。
导学案不同于教案也不同于学案,它可以说是教案与学案的有机结合体。教案、学案和导学案的区别在于教案以教为主,教师是主体;学案以学为主,学生是主体;导学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案与导学案虽仅有一字之差,但是却有本质的区别,学案侧重于将知识掰碎了给学生如何“喂”,而导学案则侧重于研究学生如何“取”,着力点在于教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注重学习思路的引领,突出学生自学的过程。学案虽然强调学生的学,但教材内容的呈现缺乏启发性、系统性和阶梯性。[2]
1.2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并不是人云亦云,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归结起来,包括以下几个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探究的本能,必须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面对不同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对问题的具有梯度化的设计实现各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把握教学的环节,抓好教学的节奏,提高教学的效率。最重要的是导学案的使用要适应当下的环境,要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需要将导学案准确的用好用对。
1.3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的设计分为四大板块:学习目标――核心知识(问题引领)――知识应用(典例分析)――专题训练;课堂实施分为6个环节: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展示――预习导学――交流研讨――训练巩固――拓展延伸。[3]
导学案的设计要从具体的内容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照搬他人的导学案是绝对不可取的,每一个导学案都应该是教师根据当时当下的教学环境以及所面对的学生的特点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因此将导学案复制粘贴必定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不恰当。导学案在具备了几个基本的环节的基础上,允许有教师或者学生的个体特征的存在,一般而言,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都是从问题的设计入手,引导学生能够自主有效的学习知识,让他们学有所思,让导学真正的发挥作用。
2 导学案存在的问题
尽管对于导学案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也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但是正如世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教育领域也不可能会存在适应于任何情况任何学生的导学案,再加上导学案存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还有很多可以提升和改进的空间,因而在导学案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日益显露出来一些问题,了解问题的前提之下才能更好的去解决问题,因此必须直面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学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2.1教师对导学案认识不足,让导学案流于形式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个性特征,为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编制的方案。但是在导学案实施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而只是将导学案流于形式,有时给学生的导学案也仅仅只是对于教案的再加工。导学案作为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一般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师给出更多的指导,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的认识导学案,那么学生就不能真正从导学案中受益匪浅。
更有甚者居然将导学案逐渐引上了“练习册”的道路,导学案不再是帮助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循序渐进的思考问题,而是变成了单纯意义上的对于问题的回答,导致学生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无法深层次的去挖掘出更具价值的知识,这种对导学案的不正确的使用和认识不仅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也起着消极的作用。因此,必须增强教师对于导学案的积极正确的认识,才能形成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双赢甚至是形成多赢的局面。
2.2忽视学生的全体发展,无法面对全体学生
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有其独特性和个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导学案要求学生通过引导自己先行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在面对较多人数的班级的时候,教师往往不能够关注到所有学生。尽管一般教学方式下教师也不可能会关注到全体学生,但是导学案的实施则使这一问题显得更加严重。在面对较多学生的时候,教师往往更倾向于让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因为他们的思路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清楚,思维更加灵敏。而对于成绩中等甚至是较弱的学生,他们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长此以往,只有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和控制的话必将阻碍学生整体的发展。
就导学案的适用性而言,导学案的使用更适合于小班教学,而且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用于年级较高的学生身上。年级较低的学生本身就不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因此,导学案必须是主要针对较高年级的小班化形式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更加有利于学生全体的发展。
2.3一定程度上带来教育不公平,产生两极分化
导学案实施过程中总会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但是在一个组内学生的程度各有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无可厚非。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承担起更大的责任,需要思考更多的问题,而其他的学生相对就显得没有那么积极,这就会带来这样一个问题: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因为思考的更多做的更多,因而所学到的也就会更多,学习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因为能力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说对成绩较好学生的依赖心理或是不自信做的就会少,对问题的思考也就会相对减少,长此以往,强的变得更强,弱的就变得更弱,就会造成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而且在这样一种小组学习的方式之中,成绩好的学生相对成绩较弱的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多的成长自己的机会,虽然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学生个体自身的学习能力,但是在知识的学习上并不需要遵循“弱肉强食”的原则,每个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机会都应该是均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很好的分配学习任务,恰当的处理好不同学生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下道尔顿制,充分考虑下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导学案尽可能的可以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不要让两极分化的局面不断的扩大,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学习知识的同样的平台,让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学习。
2.4阻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通过“问题化”设计引导学生学习,这些问题一方面起着引导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弊端。有了现成的问题之后,学生往往会失去自己去发现问题的动力,仅仅是停留在回答问题这一层面,而不会去深究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内容。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会慢慢变成回答问题的机器,怀疑的热情慢慢被削减,思维变得刻板,缺乏创新精神,变得不喜欢思考,不想要思考。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中最关键的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其实比教师所认为的要聪明,有时只需要稍微点拨一下就会思绪万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出现标准答案之外的声音,并不断鼓励学生多看多学多想多思,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思考,愿意去创新,愿意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分享,进而思想碰撞的基础之上才能擦出新的火花。
因此,导学案不能只是在问题上徘徊,必须要善于培养学生自己再寻求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学习是最基础的,在这一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
3 结语
导学案的产生与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导学案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存在一定情境、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更有效的进行,但是导学案也并非是万能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对用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让导学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辉.“导学案”之思与辨[J].教育科学论坛,2011(9):22.
[2]潘全旺.教案、学案和导学案的内涵、价值及关系辨析[J].现代阅读,2012(9):177.
幼儿园下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时光总在你忙碌的时候悄悄溜走,不知不觉又是一学期过去了,回想起2020年真的是特殊的一年,疫情下春季的上学时间两个月都不到。但教育教学的工作内容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减少。在幼儿园全体老师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在园务工作的明确指导下,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师资队伍管理方面
1、在教师业务方面:受疫情影响,本学期我们教师的培训工作改成线上的形式进行,在开学前组织老师们进行大量的线上培训,特别是对“幼儿园创意戏剧游戏课程集体活动课的组织与教学”、“戏剧游戏主题下的区域活动如何开展”、“区域活动的实施和观察”、“区域活动的记录和评价”等做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培训指导。老师们在业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本学期开学后,老师们对班级的区域活动的实施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主动组织幼儿参与区域游戏,并对区域游戏中孩子的表现做针对性的记录和评价。除了线上培训,开学后教学部门还组织了以级部为代表吴晓萍、朱敏欣、高春风、甘梓静老师,教研员钟小蝶参加陈村镇健康领域的培训班活动,其中甘梓静老师现场中签代表幼儿园在培训班的教学研讨活动中上体育示范课,现场专家给予专业的教学评价,让老师们增长了专业知识和丰富了教学经验。我们将会在新学期以点带面的辐射示范。
2、在教师成长方面:本学期,教师个人制定成长计划,为自己做好专业的规划。在2020年5月20名教师参加顺德区教育学会学科论文比赛,其中有2名教师荣获一等奖、3名教师荣获二等奖、3名教师荣获三等奖;陈志慧老师荣获顺德区学科优秀教师称号;有三名骨干教师被评为陈村镇优秀学前教育优秀工作者称号;袁爱婷老师获得幼儿园二级教师的专业认定职称证书;在日常工作中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各项评选、比赛活动;主动进修提升学历和教师职称评定。
二、日常教学管理与安排
1、日常教学:由于疫情原因,我们幼儿园是6月2日中大班级复课,6月8日小托班级复课。复课后坚持科学的做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为避免集中的集体活动,复学前我们保教组除了规范做好日常的课程教学进度表外,新增了“防疫健康主题课程”。对于错峰入学的年级设计了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分别有大班级的“致敬英雄”、中班级的“了不起的人”、小班级的“口罩小卫士”、托班级的“勤洗小手”健康课程活动。在科学安排一日生活流程的同时,我们注重幼儿体育活动以及户外锻炼的落实,制定每班每天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安排表”;制定“错峰户外活动场地安排表”;并通过级长审核、行政检查层级把关的方式确保一日生活流程的落实实施,保证孩子每日的运动量,增强孩子的体质锻炼。对于日常的集体教学活动,以教学主任为带头随堂听课,级长对平衡级部组织相互听课评课,共同促进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逐步改变教师全控式的教学组织方式,运用游戏化、多元化的组织形式,使幼儿能在本年龄段特点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主题活动:虽然疫情期间不能组织大型的集体活动,但我们还想方设法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围绕节日进行主题活动,端午节以级部为单位,各班组织赛龙舟的游戏活动;父亲节各班组织“爸爸,我想对你说……”的暖心活动、同时,每班还录制了视频短片发送给家长群;期末,“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大班毕业典礼更是我们的聚焦点,特殊时期给孩子们一场特别的毕业礼。
3、区域活动:本学期加强了对班级区域游戏的管理工作。开学初,分别投入中班“小红母鸡的面包”主题区域材料;中班级益智区、建构区操作材料;小班级“拔萝卜”戏剧课程材料;小班级益智区、建构区操作材料;各班级对“区域游戏”重新做了调整和规划,突出主题区域活动的实施。老师们通过开学前的系列关于区域活动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中施展和运用。本学期,中班级部的区域活动开展的相对比较丰富,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操作主动性,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以及孩子的实际操作,特别是中一、中二、中四班的孩子区域活动常规比较稳定的,而且孩子的操作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4、幼小衔接:大班级本学期的集体教学活动以幼小衔接内容为主,大班老师们根据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的需要,以幼小衔接主题为重点开展系列的教学活动,形成教学网络图:
这是我们教学部门的一个新尝试,做好主题网络图,顺着孩子的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点在没有课程的主导下,我们进行拼装和组合,查找关于幼小衔接的题材资料,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以及百度查阅的资源库等作为理论支撑。小组研讨出教学教案、教学资源的准备、班级环境的创设、孩子的操作区域等,从集体教学活动延伸到孩子的区域操作都是以主题拓展的形式开展活动。教学部门的第一个创新,老师们都非常的感兴趣,非常的积极参与,主动的带领孩子组织主题教学活动。通过近2个月的实施,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教师的课堂全控性还是占的比例较高的;2、教师对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不够透彻,孩子的原有经验不够明确;3、集体活动的价值还没能更好的体现;4、孩子的能力还没有得到更大的提升;如小组的讨论、记录、分享、常规等还没有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科研工作方面
1、课题研究项目:在教科研活动中,我们在2019年9月开展了开题报告活动,认真听取专家的报告和提出的建议,将课题“幼儿园创意戏剧课程中的大班音乐活动建构与教学的实践研究”根据专家的指导意见进行调整和修改,查阅相关的理论资料,并开始了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
2、主题区域项目:2019学年度上、下学期我们连续对班级区域投入了大量的主题材料、益智、建构材料。分别有小班主题“毛毛虫变蝴蝶”;中班主题“米格爷爷的鞋匠铺”、“小红母鸡的面包”。自区域材料的投入后,老师们的区域活动组织才确实的落实到实处,从班级区域的布置到区域活动的组织开展、再到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老师们在一步步的进步。但是距离我们理想中的区域活动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接下来区域活动的重心将会是放在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潜能方面。主要目标是能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为儿童提供了发现和发展个性潜能的集会,是他们能够建立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模式,包括利用自己的长项,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对自己树立起信心。引导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经验和感受、在获得游戏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各方面发展的进一步提升。
四、不足之处
1、园本教研活动开展的不够深入,不够直接切入问题;系统性不够强。
2、区域环境创设需要加强;特别是无规则区域计划的规划和实施。
3、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完全转变,上课、评课的能力还是较弱。
4、体育组还不够熟悉指南健康领域的发展目标,组织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有待提高。
5、骨干教师的教研主动性要逐步提高,要激发其主动反馈问题和解决问题潜力。
6、早操系统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