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民收入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局部村庄进行调查。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呈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水平肯定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水平占90%以上,高中文化水平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激进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缺乏15%三是思想观念。县农民思想观念激进,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改革初期,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只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别继续扩大。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示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呈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辅导、教育乏力,呈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效果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证措施不力。农民生产和生活保证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单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接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证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局部,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乡村居民的医疗、养老平安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上述可以看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需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发明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达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本钱,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呈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演讲
中央和地方不时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证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不只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不由要问: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外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协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局部村庄进行调查。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呈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水平肯定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农民素质方面,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水平占90%以上,高中文化水平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激进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缺乏15%三是思想观念。县农民思想观念激进,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改革初期,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只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别继续扩大。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示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呈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辅导、教育乏力,呈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效果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证措施不力。农民生产和生活保证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单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接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证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局部,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乡村居民的医疗、养老平安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上述可以看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需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发明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达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本钱,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呈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6.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7.多管齐下。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平安等,协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一、全县农民的收入状况
最近,县农业局组织干部对2个镇、5个村的60家农户的收入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基本摸清了这些农户*年的实际收入和*年的预计收入情况。这次抽样调查的农户,*年预计人均纯收入为1636元,比*年的1538元增加98元,增长6.73%。其中一产收入占36.19%,二产收入占1.64%,三产收入占9.7%,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52.47%。据此初步推算,*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620元。
(一)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是粮食总产稳定。今年夏粮有所增产,由于新优良种、地膜覆盖、间作套种、病虫害防治等重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虽然秋粮生产受到干旱和冰雹等灾害影响,但预计减产幅度不大,从而全年粮食总产可保持稳定。二是农村产业收入不断增加。通过继续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特色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主导产业明晰的村,产业收入得到提高。如调查的岩湾村二组,以种植商品蔬菜为主导产业,种菜户最高收入达到11500元。三是林牧业收入稳定增长。不断加大林牧业生产管理和优良品种推广力度,产业化水准和生产效益,产业化水准和生产效益逐步提高。
(二)劳务输出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资料显示,今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上年增长3.5%,外出务工人员年均工资性收入为6083元,比上年增加了384元,增长6.74%。外出人员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52.47%,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结子乡的典史村有3个包矿老板,该村70%的户都在他们的矿山做工,人均年收入9000元以上。
(三)惠农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相应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年减免农业税523.3万元,实现了农民“零负担”。二是退耕还林补助增加农民收入,*年全县兑现退耕还林政策补助5654万元,户均871元。三是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助,对地膜玉米每亩补助10元,实现人均增收8元。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全县农民收入结构看,主要依靠种养业和务工输出,因此全县农民收入因地理条件差异而不同。西部乡镇山地自然条件较好,依靠山地种植桑蚕、采集中药材、发展林果和扩大畜牧业养殖,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渠道;中部乡镇人多地少,外出务工和进城打工、经商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东部乡镇土地条件较好,林地资源相对较差,农业收入主要是粮食、烤烟和中药材。但在总体上*县山多地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更为严重。今年受旱灾和冰雹灾害影响,导致部分农、林产品减产,预计产值与去年相比减少了4.7%。同时农业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农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调查的100户中,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有26户,占调查户的43.3%,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2000元的有17户,占调查户的28.3%,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000—1500元的有11户,占调查户的18.3%,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6户,占调查户的10%,收入低于1000元的户,主要是些劳动能力低弱、文化水平低,有老弱病残的家庭。
(二)落后的思想观念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县大气无污染、水质洁净,是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最佳地,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户不分析市场竞争现状,只看眼前利益,不思长远,小富即满,这些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利用,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思想观念仍处于低层次、适应性调整阶段。农民收入依赖于传统主导产业的陈式化经营,对发展新型产业怕担风险,不敢投入,依赖优惠政策,绝大多数农户不敢把承包地全部投入新型产业,导致新型产业发展过于分散。加之产品销售观念还未完全从计划经济的羁绊中挣脱出来,不敢跑市场、拉客户、拿订单,这种陈旧的种养观念和短期经济利益观念阻碍了农业战略性调整,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龙头企业的缺位制约了农村产业化进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县龙头加工和营销企业少,带动力弱,现有的核桃、板栗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处于停产状况,致使我县的粮食、林果、畜禽、肉蛋、中药材等大宗农畜产品以单纯的初级产品出售为主,不能精深加工转化增值。目前农户种茶叶、烤烟的积极性之所以比较高,主要原因是产品有专业公司收购,农户无产品销售之忧。而中药材、草畜产业不能迅速形成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就是产品需农户自销,缺乏畅通的销售渠道和闯外地市场的能力,缺少收购、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导致新型重点产业产品容易出现一生产就过剩,一过剩就难全销的现象。
(四)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弱化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虽然各级金融机构都强调服务三农,但结果是缺位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一是机构收缩使得当地农民求贷无门。国有银行县以下金融机构的加速撤并,部分乡镇连农村信用社机构也撤销了,农民存款到县城,贷款更无门。二是农村信用资金不足,贷款门槛较高,根本无法满足地域广阔的农村大量资金需求。三是贷款利率一浮到顶,贫困农户望贷兴叹。国农调高利率浮动上限后,信用社贷款利率平均上浮了40%--80%不等,有的农信社上浮达125%,基本到上限,造成借款农户支付利息过重,部分农户不敢借款。加之整个农村消费的疲软,农民消费主要是家庭设备用品、建房、子女上学、医疗、衣服、食品等必要开支,对农业生产经营投入严重不足,使有的农户虽已瞅好项目,但因缺乏最基本的种苗、药肥投入资金,无法实施,有的虽已建有一定规模,但因投入不足而导致水平低,效益不高,加之,市场建设、销售等环节投入少、发展不健全,影响了农民增收。
(五)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山区条件限制,外出务工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渠道之一。但总体上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基本没有就业的门路。据2004年人才资源调查,全县农业人口24.96万人中,具有大专学历15人,中专学历186人,高中学历759人,三项合计占农业人口的0.37%。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进城务工大多是从事城镇人员不愿做的体力、苦力劳动,难以在城镇择业和稳定就业,收入也较低。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农业结构调整思路。近几年来,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不少地方出现了“调整之初增收效果显著,调整之后增收难以持续”的问题。究其根源,关键是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方法,还没有真正从适应性调整转变到战略性调整上来。其主要表现,一是缺少结构调整的产业布局规划,依然是“能调则调”、“什么赚钱就种(养)什么”,从而影响了结构调整的规模和水平;二是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依然由农户零零星星地调、零打碎敲地调,从而导致“千家万户小农户难以连结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三是缺少产品标准和优质品牌,用传统方法生产和传统方法销售,从而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创利水平。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转变思路,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战略性调整上来。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结构调整的布局规划和产业政策。要从宏观角度引导农民成片调整,要利用本县绿色资源,吸引客商和城市资本投入绿色农业开发,进而做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规模,提升其发展水平和创利水平。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小型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关键要靠龙头企业带动。目前,我县龙头企业还比较少,建议采取“三管齐下”的办法,既要扶持现有的和新办的龙头企业,也要扶持现有的经济联合体和各类协会,使它们逐步成为农业企业,同时还要扶持种养大户,重点要扶持对一般农户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大户”。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优质品牌化,推行食品安全准入制度。立足本县实际,加快农业标准化的进程,大力发展安全食品、绿色食品,创优质品牌,以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二)优化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下是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因素。一是分散经营的小农户难以得到完整、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目前,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靠道听途说和凭经验判断,种什么、种多少,养什么、养多少,往往是根据往年的销售情况和收益高低来决定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农民在产品销售上,大多数是坐在家中等小贩上门收购,自己不出去推销,缺少统一组织销售。二是分散经营的小农户难以解决特色产品的生产技术问题。农民对学习和掌握种养殖技术的愿望非常迫切,但是由于农户经营规模过小,难以承受因采用新技术和新品种而带来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即使知道外面有新品种、新技术也不敢大胆引进应用。三是分散经营的小农户难以解决扩大经营规模的资金投入问题。在结构调整中,主要是由农民用自己家中的积蓄小打小闹搞起来的,走的是一条“低投入、低成本”调整之路,因此调整之初比种粮明显增收,而调整之后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根本无法与规模经营大户相竞争,想要扩大经营规模又受到资金制约。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要靠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共同解决发展生产中单家独户农户无法解决的难题。对此,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扶持,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要实行政策倾斜,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扶持,在资金、税费、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二是要拓宽服务领域,组织有关部门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信息、技术、人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积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要搞好宣传培训,在全县农村要广泛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教育职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素质。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 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关键词:四平市;农民家庭;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12-1
根据四平市实际情况,我们抽取了有代表性的农户2010年1月-6月家庭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与部分农民、村屯干部和相关乡镇领导座谈,研究分析了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制约收入增长因素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与办法。
1 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特点
1.1 农民收入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今年1-6月户平均纯收入为2252.2元,同比上年增加9.3%。增加收入的主要措施是在养殖业和园艺业生产投入数量和规模上有所加大,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价格上涨。纯收入增加。
养殖业虽受玉米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导致畜禽饲草料成本加大。当前,四平市内市场玉米收购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23.5-25%,相应的肉、蛋、奶的销售价格也有所上涨,因此弥补了部分增加的成本。所以从养殖效益看,除生猪3-5月份受价格回落的影响外,其它畜禽品种鹿、牛、羊、鸡等整体还是保持较好盈利水平,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园艺业收入增长也较高。棚膜蔬菜、食用菌、人参、花卉、中药材等新兴产业得到发展和壮大,上半年新建蔬菜棚室的面积超过去年的规模。受菜价上升等因素的利好影响,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
1.2 种植结构单一的农户现金收入少
在15户种植业户中,有9户仅依靠大田生产,种植玉米、水稻等常规作物、技术含量低。个别有去年余粮取得部分现金收入。而有大棚园艺生产的6户中现金收入水平较高。例如伊通镇庆德村李岩,建起200m2暖棚花窖,经营花卉品种上百个,收入7500多元。
1.3 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潜在收入高于纯农业户收入
兼业户有的从事饲养鹿、牛、猪、鸡等畜牧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生产,种植业产品基本得到转化。
1.4 非农户收入较高
非农户靠自身的经验和技术从事农产品加工和专业维修、农产品销售、其他经营等商业活动,生产经营成本较低,而现金收入水平较高。
1.5 农户的工资收入增加
根据抽样调查,由于外出打工人员增加,第一季度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84.1元,同比增加34.1元,增长13.6%。主要是服务性和劳务性收入。
1.6 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一增一减
财产性人均现金收入16.8元,比去年同期上涨19.1%;转移性人均现金收入54.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3%。
2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2.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国家始终强调增加农业投入,但由于农民个人投入能力有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目前,需要增加大中型拖拉机及农机具,需要增加钻井,水泵等抗旱排水设施。这些资源的不足,降低了土地的产出功能,阻碍了农业增收。
2.2 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
四平市由于农产品以玉米为主,水稻和小麦、大豆种植面积少,且品种单一,生产成本高,同时受国际国内多方因素的影响,尽管今年玉米价格看好,但由于大部分农民在去年未涨价前就卖了,所以没有明显的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受一家一户小农经济、仓储、技术等多方面环节的影响,农民作为农副产品原始生产方利润却非常有限,没有定价权,只能成为粮食中间商的利益源头。
2.3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部分农民思想不够解放,接受新生事物意识不强,学习意识淡薄,不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在生产中还是依靠老传统、老经验。也没有农产品转化加工经验技术。
2.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剩余时间利用率不高
很多农户安于现状,靠天吃饭,不主动寻找发家致富的路子。就目前农业生产而言,从备耕到秋收需80个工作日左右,而一个劳动力每年剩余时间超过200天,从调查情况看,50户中除外出打工的20人外,留守人员的剩余时间都在打麻将等闲暇中度过。
3 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办法
3.1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
应从中低产田改造、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大型抗旱、粮食发展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武装重点农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旱能浇、涝能排、灾能抗的防灾减灾体系。同时做好目前的农业水利设施的改造,提高抗旱防涝能力。同时要加大力度防止各种农资价格上涨。
3.2 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
积极引进培育名特优农产品新品种。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生产,搞好庭院经济项目开发、暖棚经济开发,以及特色种植业、特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要尽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使农产品从整体上与国际接轨。要增进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系。引导鼓励农民发展小群体、大规模的贮藏加工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多业”的生产经营格局。
3.3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要进一步稳定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立健全村级技术服务组织,增加必要业务经费,确保农业技术得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要组织好先进农业科技及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3.4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尽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使农产品从整体上与国际接轨。要增进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系。同时,引导鼓励农民发展小群体、大规模的贮藏加工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多业”的生产经营格局。
3.5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农村收入调查报告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我县农民收入状况如何,影响农民增收的症结何在?20**年**月份,对所在地的农村农民收入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调查采取听汇报、入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农民收入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并形成调查报告。
一、农户收入的现状
本次共走访调查农户52户,其中,纯农业户38户;亦工亦农户7户;以农为主,农闲时兼营服务等三产业的4户;纯经商办企业的3户。其中,2009年度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3户;1万元(含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8户;2万元(含)以上,3万元以下21户;3万元(含)以上,5万元以下17户;5万元(含)以上3户。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农民家庭收入还很低,加上生产、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在短期内增收还很困难。
二、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在调查前,笔者曾到当地政府统计部门进行了相关情况的了解,2009年该镇上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4725元,比上年增幅15%。在此次调查的52户中,总人口213人,其中,劳力131人,在所调查的劳力中,外出务工106人。在农户的收入构成中,来源于一产业的收入716元;来源于二产业(含外出务工)的收入2187元;来源于第三产业的收入1822元,分别占总收入的15.2%、46.3%和38.5%。从收入构成可以看出,农民来源于一产收入较少,来源于二三产业的收入较多,尤其是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比例最高。而一产收入中,退耕还林收入占70%以上,真正纯农业收入更低。
通过以上分析,目前,我家乡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靠外出务工收入,从调查出的外出务工人数占总劳力人数近81%的比率来说也是如此;其次是经商办企业的收入,单靠农业生产生活将十分困难。分析当前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低,增收困难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虽然被调查的52农户中,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占大多数,但近年来农村家庭开支逐年加大,尤其是教育、住房等到方面支出更大,致使被调查的约70%以上的农户全年没有结余,稍有变故就得负债。
(2)增收速度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按照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农村人均收入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近几年来,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一些有利政策,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据我了解,我家乡安徽省巢湖市在全国农村所处位次还较高,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内陆地区农民收入更低。
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为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调查发现,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三是结构调整不深入。以蔬菜为例,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滞后;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三、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现如今,中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实现我国“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尤为关键。但是,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限制了我国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活力与动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千方百计搞好农民技能培训,让农民更多更早地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
2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民营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工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大力推广优质农产品,优化品种和结构;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