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为深入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扩大省内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快速健康发展,2008年12月下旬,省教育厅以“加强沟通、扩大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为宗旨,组织开展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名校长校校行”学习观摩活动。

各市教育局分管职成教工作的局长、职成科科长、50所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等80余人,考察了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等10所省内知名中等职业学校。本次活动主要参观了这10所学校的校容校貌,学习了近年来学校发展的成就和经验,考察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等。10所学校分别介绍了扩大招生、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毕业生就业、强化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各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经验和新成果,为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受到代表们的好评。

学习观摩过程中,局长、校长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收获很大,十分必要,增进了兄弟学校间的友谊,加深了相互了解,学习了许多好经验,干劲更足了,信心更强了,信念也更加坚定了,纷纷表示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把好的经验带回去,结合实际推动本地、本校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各位局长、校长还就整合职教资源、规范招生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校合作、做好贫困生资助等工作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2008年12月25日,省教育厅召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名校长校校行”活动总结交流会,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副厅长卢力群分别作了讲话。杨希文厅长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有关处室要及时总结,把这个活动深入开展下去。他强调指出:“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投入不断增加,扩大内需的投资力度也继续加大,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这些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有利。”他要求各地、各职业学校要抓住当前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重点把握好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和提高质量等几个核心问题,努力开创全省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卢力群副厅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省职业教育在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发展不平衡、基础能力薄弱、职教资源分散、招生秩序亟待规范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等一些实际问题,他要求各地、各职业学校要紧紧抓住国家产业优化升级、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金融危机的反作用等发展机遇,以产业为依托,合理设置专业;以就业为中心,推动校企合作;以培养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实训能力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增强职业学校发展后劲:以强化教学功能为目标,着力办好校办企业。

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名校长校校行”学习观摩活动在我省尚属首次,得到了各地、各职业学校的普遍欢迎,是促进省内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学习交流的有效途径,对于充分发挥骨干中等职业学校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城乡职业学校间的互利合作,实现共同进步和提高,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加快;深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05-04

一、把握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相协调、相融合,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德育体系。着力开发社会资源,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规范教育,努力培养奉公守法、爱岗敬业、奋发进取、诚信友善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依据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职业学校学生成长规律,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

(二)坚持把体系建设作为战略目标

随着职业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愈加鲜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普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强调,“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我们要转变观念,更多地从体系的角度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努力的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面向市场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要面向未来培养能够接受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职业教育、终身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要更加注重内外对接、前后衔接、左右协调,即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前期教育与后续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内容的协调。更多地从体系的要求出发,突破陈规旧俗、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特别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衔接发展,实现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院校合作,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要求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直接面向市场办学、接受市场检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把提高质量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对接程度,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着力提升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能力,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切实加强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改进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开展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教育,加快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在较高就业率基础上,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提高就业满意度,让毕业生体面劳动、尊严生活。

(四)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

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大事,要逐步改革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形成体制机制创新局面,推动由点及面、由个别到一般的全面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隔阂,全面推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人才互聘、资源共享,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行“校中厂、厂中校”、校企集团化办学。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制度”。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不同生源对象,采取不同的招生考试录取办法,拓宽生源渠道,面向人人办学。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办学目标,改革和完善机构设置、人事管理、专业设置、教学评价、学生管理、实习管理、教师评聘等制度,加快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五)坚持把教育现代化作为目标引领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到2015年,建成100所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立足自身的类型、层次,瞄准现代化建设目标,全面加强文化、制度、设施等方面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普及度、公平度、质量度、开放度、保障度、统筹度、贡献度、满意度。特别是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比较中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着力引进国际课程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学习与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实现江苏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策略

(一)更加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融合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区域对接、融合有利于提高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的程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区域就业创业,有利于企业全程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职业学校有关负责人要对区域内产业发展、主要企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洞若观火、了然于胸,要与现有合作企业、潜在合作企业的主要负责同志密切联系、定期互动。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调研,建立学校与企业沟通交流的机制,创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模式。要推动区域50%以上的百强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创建一批校企合作的示范组合与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二)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工作的一切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要全面实施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加强职业学校德育、文化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全面培养学生个人素养、社会素养、职业素养。要实施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实行全面培养与分类培养相结合、全面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特别是要做好就业创业学生、升学学生的全面培养与分类培养工作。中等职业教育前两年必须全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避免应试教育之不足,以考定教、以考定学,最后一年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实行分类培养,保障所有学生都有就业创业、升学的机会,加快扩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生源基础。

(三)更加注重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学校作为基本立足点,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率先探索突破。要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建立政、校、企共同参与的学校董事会、理事会,研究决策学校发展重大事项,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决定专业发展重要工作。要完善职业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加强职业学校三项规范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和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要克服学校行政化倾向,建立围绕学生、围绕教学、服务企业的职业学校管理模式。要加快建立职业学校办学绩效评价制度,全面考核学校办学质量。2014年,我省将在一半以上的省辖市试点职业学校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探索建立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将在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全面实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以就业质量考核评价学校办学质量。

(四)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现代化的师资队伍,才有现代化的教育。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师生密切联系的促进机制,促进教师主动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关爱学生。要全面加强德育、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引导各类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协作培养。要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的力度,开通引聘担任专职教师的渠道。建立兼职教师学校选聘、财政补贴制度,扩大兼职教师规模,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素质。深化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选择优秀企业安排教师进行三个月或半年以上的实践,提高实践锻炼的效果。要完善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多年来,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就是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流于形式、弄虚作假,各学校要严格做好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工作,优秀率严格控制在30%左右,进一步规范教师职称申报工作。2014年,省教育厅将研究颁发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明确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内容、运行机制、保障要求,推动建立名师引领、团队合作、阶梯进步的职业学校教师成长机制。

(五)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研究

2013年,江苏省首次开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2014年,教育部也将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要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善于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找到真实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改变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两张皮”现象。要改进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推动“行动”研究、“实证”研究,组织教育教学实验,开展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真实可靠的研究成果。要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总结,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做好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要推动建立鼓励创新、尊重研究、积极推广的教育教学研究机制,激发创造一批优秀成果,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思想引领、理论支撑和模式示范。

三、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举措

(一)着力稳定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

调整教育结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都要求职业教育保持相当规模。当前,江苏省初中毕业生进一步减少,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难度还比较大,各地要及早谋划、尽早部署、尽力完成,继续把应届初中毕业生作为职业教育主要生源,深入动员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要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范围,做好退役士兵、进城务工人员的招生工作;加大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办好内地中职班、新疆中职班和青海中职班。

(二)着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即将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请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江苏省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继续完善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办法,扩大对口单独招生规模,提高本科招生比例。总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二批试点项目经验,遴选组织第三批试点项目,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

组织开展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调研视导,总结交流实验区创建经验,督导实验区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率先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创新发展实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四)着力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在职业学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业学校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职业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落实《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视导。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公民教育、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五)着力提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

深入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精神,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做好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订工作。推进技能教学研究,评选第三批省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做好第三届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工作,评选江苏省职教名师工作室。制订全省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方案,继续推进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试点工作。

(六)着力提升职业学校基础能力

总结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经验成果,开展第二批项目建设省级检查验收,指导第三批学校实施项目建设。组织首批32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经验交流,启动第二批40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创建工作。组织首批63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视导,遴选创建50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七)着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开展第二轮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扩大数据采集,运用科学方法,深入分析我省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情况,提出专业结构优化方案。继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建设100个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20个五年制高职品牌、特色专业。

(八)着力完善各项大赛制度

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制度,推动技能大赛“四覆盖”“四促进”,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面总结和分析技能大赛的特点,强化反馈和指导日常技能教学。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指导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创业大赛、文明风采大赛。

(九)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组织首批省级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果验收入库,启动第二批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推动教学资源在全省的普遍共享与使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试点。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力争覆盖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推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升级应用,指导职业学校做好数据核对入库工作。

(十)着力做好职业教育宣传工作

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机制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动员教育媒体、社会媒体更加关注职业教育。及时总结报道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经验,积极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加快凝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正能量。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YIN Wei-min

(Jiangsu Education Department, Nanjing 210024, Jiangsu Province)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过程;层次;结构

作者简介:庄西真(1967-),男,山东莒南人,江苏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6-0034-04

职业学校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其主要的活动就是教学,所谓提高职业学校质量,其关键也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指导的学生掌握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则是一个由职业学校教师组织和发展职业学校学生自主性认识活动的特殊的复杂过程,其过程不仅表现在对知识的掌握,更表现在技能的学习。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想比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层次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一般有三个层次:

(一)第一层次的教学过程

第一层次的教学过程是指学生从进入职业学校到毕业离开学校的整个过程;这也是学生从一个初级中学学生成为一个技术工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的开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不断增加、智能不断增长、身体不断健壮、技能不断提升、思想不断发展、价值观逐渐形成。因此,分析这一个过程要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见表1)

按照现有的入学制度,初中生毕业进入职业学校的年龄在15岁左右,从初中生变成职业学校学生,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在学习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这些不适应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

第一类是上课不适应。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比较单一,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教师的讲解一般也都很细腻,学生在学习方面对老师的依赖也很强。进入职业学校以后,学习内容的深度加大,所学科目增多(某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学35门课),老师的教学方式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详细、面面俱到,学生表现出不适应。另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业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这必将影响他们对更深入、更复杂的知识的掌握。

第二类是生活不适应。在初中时,学生一般住家里,生活由自己的家人照料,职业学校学生一般住校,住在集体宿舍,生活要求自己料理;在初中时,同学大都是附近村庄上(或社区)的同伴,大家都比较熟悉,容易相处,而到了职业学校后,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彼此比较陌生,可能难相处。同时职业学校一般坐落在城镇,学生生活受社会风气影响熏染,对是非要求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力。

这些不适应在短时期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这种影响可以表示在图1中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时间关系曲线上。图中原点表示入学时的状态;过后曲线呈下降段,表示由于不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对学习环境的逐渐适应和学生自身勤奋程度的不同,曲线出现不同的发展:a表示克服不适应后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升,进步较快;a1表示个别学生天性聪明,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取得突出的成绩;b表示一些学生学习成绩虽然有进步但不显著;c表示由于不适应学校生活,加上学生学习不努力,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曾经有过大幅度下降,但毕业时尚能达到毕业生的基本要求;d表示有的学生毕业时不能达到学校对毕业生的要求,未能毕业;d1表示极个别的学生因不能完成学业而中途退学。

图1 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关系图

为此,职业学校应该要求一年级的任课教师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生活上指导和帮助学生走出“不适应”的阴影,顺利渡过合格“不适应期”。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学校开设一门“专业概论”课,向学生讲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为什么学习)、学习内容(即学习什么)、学习方法(即怎么样学习),使学生在一经进入学校很快就能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很快就具备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

职业学校一、二年级是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比较紧张的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要接受文化课(语、数、外、体育、社会交往、政治思想教育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技能训练,并形成对广泛的文化和各种社会知识的需要;而且,许多教育和教学方式都会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这个时期的课程中。但是,一年级时期又是新入学学生最容易松懈的阶段,因为文化课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和初中时学的差不多,再加上职业学校又没有升学的任务,所以,这个阶段教师及时正确指导和引导,使学生保持一个好的心理状态是必要的。一、二年级也是学生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阶段,又是应用、巩固所学基础和职业技能,发展学生职业岗位意识,使学生对各自的职业有浓厚兴趣,并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朦胧意向的阶段。

按照有关规定,三年级是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期,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即将毕业,并且对未来职业逐渐形成明确目标的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都会有较大变化。同时这一阶段也必然出现一系列与毕业后、就业、前途有关联的新的问题。这时,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有可能对学生今后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在第一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中职生必然经历三个阶梯:(1)学生基本上依赖教师指导进行学习(指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安排上的指导);(2)在教师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学习(指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以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但还难以独立地选择学习材料、制定学习计划);(3)在教师指导下基本独立地学习(指在学习方向、学习内容上以及在拓展新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指导)。

(二)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

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是指从一门课程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它从属于第一层次的教学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要经历三种认知水平,它相应的教学方式和对教师的要求如图2所示。很显然,从低一级水平到高一级水平是学生认识上的飞跃,研究每一门课什么时候和怎样从低一级水平不失时机地发展到高一级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这一门课教学过程的重要转折点。教师自觉地掌握和应用这个转折点,使学生自然地形成认识上的飞跃,就能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第三层次的教学过程

第三层次的教学过程是指从一门课程某一章开始到结束,它从属于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并受其认识水平发展阶段的约束。第三层次教学过程对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因为:(1)在每一个第三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讲概念、讲原理、讲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时候学生大体都要经历上述“三个认识水平”的小循环;众多的往复循环,就有可能螺旋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每一章内容往往和前后章节相衔接、有联系(即使模块课程,也是取相关内容中联系更加密切的部分构成),他们之间必然有一定的共性;学生在学过几次以后,掌握了这些在思维和认识上的共性,就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一定独立地进行学习的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是中职生在学习动力驱动下,通过教师所组织信息的传授和所布置作业的练习,将知识技能学到手,在通过重复的过度学习以及实际应用,加以巩固和掌握的过程。因而可以这样认为,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由“动机形成”、“信息组织”、“作业练习”、“巩固重复”、“迁移综合”五个阶段组成;还可以将每个阶段都用三个方面――“促进作用”、“认识过程”、“获得效果”加以叙述,而且这五个阶段各自的三个方面都是互有联系的(见图3)。

下面分别就这五个阶段进行讨论。

(一)动机形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1)起促进作用的是“感受”――使学生感受到社会和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激发学习动力;(2)它的认识过程是“分辨”――使学生分辨出所学内容的重要意义,使动力有一定强度;(3)所获得的效果是“目标”――使学生领悟可能得到的学习效果,以便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使动力具有持续性。

形成学习动机对于第一层次的学习过程来说,是要开设好专业概论课或职业介绍课,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所学专业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的要求、内容等。它能有效地使学生形成比较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对于第二层次的学习过程来说,重要的是要讲好每一门课的“绪论”(第一课),通过绪论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价值和意义,预见到学好后会有的效果,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牢固的学习目标。

(二)信息组织阶段

在这个阶段:(1)起促进作用的是“联系”――要将“拟教”内容和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已知掌握未知;(2)对其认识要通过“表达”――要将拟教信息用直观形象、文字、图形、实物加以表达,比如假设、原理、公式、图表、仪器、设备等,他们有的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中介,有的干脆也是学生认识的对象;(3)所获得的效果是“模型”――要用数学的、物理的或逻辑的模型对所组织的信息进行特征描述,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本质的认识。

组织信息,对第一层次的教学过程来说,指教学决策人在教学计划中优化地设置课程,处理好课程和各实践环节之间的横竖向联系,以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而对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来说,则指任课教师要组织好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横竖向联系,处理好与前面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以及按相关课程自身程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同步安排的关系。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般遵循具体――抽象――具体;整体――局部――整体;一般――特殊――一般;基本――细节――基本;综述――分述――综述……等法则为佳。

(三)练习作业阶段

在这个阶段:(1)起促进作用的是“参与”――指教师设置习题、思考题、试验,乃至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所学内容的互动过程之中,使学生进入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2)它的认识过程是“经历”――指学生经历练习过程,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以便达成“已知”;(3)所获得的效果是“成果”――指学生经历作业练习后,领悟到获得知识技能的初步成果,感受到有了初步成果的喜悦,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练习作业,对于第一层次的教学过程来说,是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如教学实验、操作实习、产品设计等。而在第二、第三层次的教学过程中,则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所安排的习题、思考题、阅读课外书、试验、社会调查、讨论和交流……学生应该把它们都看成初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的环节。

(四)巩固重复阶段

在这个阶段:(1)起促进作用的是“熟练”――指教师向学生提出对所学知识技能必须达到“熟练”的要求,只有做到“熟练”,才能巩固学习成果;(2)它的认识过程是不断地“强化”――指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动作技能的程序要求多次反复学习和练习,经历一个有意识的过度强化学习过程,才能在认识和记忆上留下深刻痕迹;(3)所获得的效果是“常规”――指在认识和记忆上留下深刻痕迹后,在行为上养成的常规习惯,她是知识技能已经掌握的重要标志。

重复巩固,对第一层次的教学过程来说,是在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每一门课的课内外学习时间的比例,讨论课、自习课的安排等,它们应该达到使学生能够重复巩固所学内容的标准,通过对职业学校的实际调查,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练习的时间太少。反映在第二、三层次教学过程中,则是要明确哪些内容必须反复练习,以及应达到熟练的程度和反复练习的方式;此外,还要认真推敲课内讲授和课外练习,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之间的关系。

(五)综合迁移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1)起促进作用的是“迁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很多知识在学生走出校门后就没有用了或者没有机会用),而是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将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工作岗位上、解决新的问题、完成新的任务,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迁移”;(2)它的认识过程是“综合”――在新的场合分析解决新的问题时,要将以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到一个新参考系中加以检验。如果成功,就有更为巩固的收获;如果失败,需要对以往学习的情况加以修正;(3)所获得的效果是“总结评价”――迁移应用以后,教师学生都应该对以往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加以“总结评价”,肯定成绩,纠正不足;对遇到的新问题又必然产生下一轮学习的强烈动力,进入下一个教学过程。

综合迁移阶段反映在第一层次教学过程中是生产实习、实际操作和产品设计等;反映在第二层次教学过程中则是指一门课程的综合项目、综合作业。显然,综合项目、综合作业、生产实习、实际操作反映了不同水平的教学过程,后一个教学过程的难度和水平要比前一个教学过程高。不论那一类综合,这个综合迁移阶段总是既是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又是一个教学过程的开始。

不管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实际的观察,职业学校教学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始有终、不断循环向前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这个过程的规律,比较好地完成这个过程,是职业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充分而又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美)Charlotte Danielson.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法)居伊・帕尔马德.教学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美)Margaret E.Gredler.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美)Bruce Joyce,Marsha Wei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

作者简介: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盛子强(1969-),男,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项目“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编号:VTNE0089),主持人:孟庆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8-0004-06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致各会员国《关于教师地位的倡议书》中第一次以国际跨政府间的名义确认教师是一种崇高的专业,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专业工作者”,并就改进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此后,上个世纪 80 年代,美国最早兴起教师标准本位运动,继美国之后,欧洲各国也先后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亚洲部分国家如日本、菲律宾、泰国、越南等近年也纷纷着手制定不同形式的专业标准[1],开展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改革。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标准,国外一些国家或组织也建立了相关的标准,但许多称为能力标准。如2001年美国颁发的《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NBPTS)》、2009年欧盟颁发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2010年澳大利亚颁发的《职业教育教师核心能力模块》等。

我国1993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9年颁发的《职业分类大典》,把教师列入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肯定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2001年国家对全国各级各类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此后,伴随着教师专业理论在我国的传播,教师职业作为专业性职业从理念走向实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2年8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出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教育部2012年出台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013年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职业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制定的教师标准应多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标准,形成一个体系。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专业教师标准和专业教师毕业标准。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一)教师专业标准

社会学认为社会职业可分为两类:一般性职业和专业,专业也称专业性职业,也就是说社会职业分为一般性职业和专业性职业。典型的专业性职业,如医生和律师,具有深奥的知识和技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不断培训。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是社会学意义的专业,教师专业标准是指教师的职业标准,之所以称为教师专业标准是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专业化的职业。

(二)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1.教师专业标准适应所有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包括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一种评价性职业标准,适合所有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任教师。从标准本身来说,主要是针对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当然对文化课教师也是适用的,但在应用时与专业课教师还应有一定的区别。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还包括外聘兼职教师,《标准》虽不适合外聘兼职教师,但中等职业学校在外聘教师选聘和管理等方面可以作为参照。

2.教师专业标准体现导向或引领作用。由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许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因此,《标准》并不是按照现有合格教师标准要求制定的,而是按照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制定的,有些要求可能高于现实,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旨在通过《标准》引领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比“双师型”教师更全面、系统。“双师型”教师目前成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代名词,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些地区甚至建立了“双师型”教师标准,如重庆市、江西省、安徽省等。但由于“双师型”教师内涵不确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对它建立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专业标准一方面要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与国际接轨,更加全面系统地对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职业素养进行了全面规范。

4.教师专业标准是对在职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什么是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没有科学定论,教师专业标准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合格教师的最低要求。由于该标准是首次试行,它不仅适合于各种类型专任教师,而且适合于各个层级的教师,也就是说所有的专任教师都需要遵循。

(三)教师专业标准框架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要求三方面构成。

1.基本理念。基本理念是教师专业素质要素的核心,是认识和实施《标准》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导向、引领和定位的作用,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才会形成与之匹配的师德观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才会科学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标准》要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树立四大理念,即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四项理念突出强调了师德的首要性、学生的主体性、能力的重要性、终身学习的时代性,也可归纳为德、育、能、学四个字[2]。

2.基本内容。是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教师专业行为提出的基本规范。由3个维度、15个领域和60项具体要求构成。三个维度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与师德由四个领域组成: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由四个领域组成:教育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专业教学能力由七个领域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组织、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

3.实施要求。从教育行政部门、培养培训单位、职业学校、教师四个层面提出了实施要求,旨在引导该标准在实践中能够有效落实。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一)教师资格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从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来看,职业资格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类[3],教师资格标准属于执业资格。1995年1月17日原国家人事部印发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指出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阳光下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我国2001年对各级各类教师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至今已有近15年的历史,然而由于《教师法》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只有学历和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没有专业方面的要求,致使现实中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准入缺乏科学的依据,大量缺乏实践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人员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不具有“双师型”素质的要求,不仅难以有效胜任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加大了后期培训工作。

(二)教师资格标准的特点

1.教师资格标准是一个准入标准。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否严格和规范,直接影响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影响培养培训工作。为此,许多国家对职业学校教师制定了专门的准入标准。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看,教师资格标准属于执业资格,是一种准入资格,教师只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从事这一职业。

2.教师资格标准与考试相结合。教师资格标准作为准入标准,由于许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非常完善,为了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进入职业学校,一些国家就把职业资格证书引入到教师资格标准中,作为对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准入要求。我国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企业技术技能人才进入职业学校的渠道不畅,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仍然是来自高等院校,因此,必须建立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当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我国一些发达地区不断提高教师资格标准。如201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中提出: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改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新进专业教师一般应具有三年以上所需专业工作经历、三级以上职业资格或助理以上非教师所需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3.教师资格标准要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教师专业标准是在职教师的合格标准,制定教师资格标准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只有按照合格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准入标准,教师入职后经过三、五年教学实践和培训才能达到合格教师的要求。当然,合格教师有些知识和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培训中获得的,因此不可能在资格标准中体现。同时,资格标准中的有些要求可能与教师专业标准是一致的,但其程度应是有差异的,资格标准是初步的,应比合格标准低。

4.教师资格标准要平衡好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关系。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渠道多,需要设置准入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为各级各类人员进入教师队伍设置了一个门槛,门槛的高低、门槛的内容直接决定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水平的人能进入教师队伍。教师资格标准制定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希望哪些人员进入教师队伍,二是哪些人员能够参加资格考试。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师资格标准,使愿意进入教师队伍和能够胜任专业教学的人员能够进入教师队伍。

(三)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框架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既要体现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也要体现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此,考试标准既要考虑入职后教师上岗能力的要求,也要体现教师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受教师专业标准的指导,同时体现对教师基本素质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应由职业道德与素质、职业教育知识与应用、专业知识与能力、教学知识与能力四部分构成。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较多、且经常变化,应按专业大类构建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如何进行专业分类是建立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的重点和难点。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把专业分为18个大类,应在18个大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细分后的专业大类把共性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考试内容,考试采取“知识+技能测试”的方式。技能测试,对于社会需求大的大类专业采取实际操作,对于社会需求小的大类专业采取笔试测试。技能考试可以采取先前认证的办法,凡是取得与考试资格相对应的专业的高级工证书或执业资格证书可以免考。

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

(一)专业教师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三项教育功能: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职业能力、促进人的持续发展,其中培养专业职业能力是最本质的内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对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的要求,虽然该标准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许多内容是符合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为此还需要建立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标准与教师专业标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它们都属于社会标准,是对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专业标准是一个上位的概念,它指导其他教师标准的构建,专业教师标准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第三,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中的“专业”内涵不同,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如前所述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专业,是指职业,而专业教师标准中的“专业”是教育学意义上的专业,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授学生的专业;第四,教师专业标准只有一个,而专业教师标准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构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多个,可以按具体的专业来制定,也可以按专业大类制定。

(二)专业教师标准特点

专业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类教师,制定专业教师标准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在此前提下,专业教师标准必须体现自身的要求和特色。

1.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规定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只提出学历和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没有体现专业教师所需的专业要求,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一线教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来体现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特点。“双师型”教师既形象易记,又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师的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代名词,为了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许多人试图建立“双师型”教师标准,因此制定专业教师标准必须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这样制定出的专业教师标准才符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实际。

2.体现专业性的特点。专业教师标准顾名思义要体现专业教师的专业特点。国家制定教师标准旨在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标准要体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针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差,国家提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因此,体现专业性特点不仅要体现教师从教专业的特点,而且要体现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特点。企业实践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宏观上掌握行业企业的基本要求和人才规格需求和具体职业岗位的操作能力。前者主要是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后者主要是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教师掌握岗位操作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体现可操作性的特点。与教师专业标准相比,专业教师标准是依据教师专业标准、按照专业教师的要求制定的一个标准,是一个下位概念,与教师专业标准相比较,是一个操作性更强的概念。每个具体的标准可操作性越强,才能有效指导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与教师专业标准相比,专业教师标准更要体现可操作性。

(三)专业教师标准框架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包括基本理念、基本要求和实施要求三个方面,为了各类教师标准成为一个体系,专业教师标准在主体结构上也应包括这三个方面。其中,基本理念要体现专业的理念,如制造类专业要体现“精益求精”的理念,商贸类专业应体现“诚实守信”的理念。在基本内容框架上,教师专业标准也包括三个维度,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也就是说从事职业学校教师应具备职业理念和师德、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更加具体、详实,另一方面要体现专业特点,其框架应为专业理念和师德、育人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业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四个方面,具体包括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四个维度。

专业教师标准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每个专业建立一个专业教师标准,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庞大,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共涉及321个专业,而且在实践中职业学校还设置了一些目录外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多且不断变化的特点,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不可能按照具体的专业设置,只能按专业大类来设置,因此科学划分专业分类标准是搞好专业教师标准的基础和前提。专业教师标准可以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18个大类进行,也可以按照其他的标准来构建。

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毕业标准

(一)专业教师毕业标准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工作,30多年来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师资,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重要来源。制定本科毕业生标准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培养相比,普通中小学教师学科教育需要的时间少,因为师范院校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已掌握了大量的学科知识,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专业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是从零开始,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培养,这些环节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培养质量。同时,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形式也比普通师范教育要多,培养主体更加多样,为了达到统一的培养质量,需要制定专业教师毕业生标准。关于教师毕业生标准国际上也有这样的做法。如新西兰教师毕业标准、澳大利亚教师毕业标准等。

(二)专业教师毕业标准特点

1.毕业生标准是一类专业教师的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其专业设置是按照职业岗位(工种)来设置的,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面较宽,有的是按学科设置的,有的是按大类专业设置的。我国目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设置的专业是采用新颁布的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目录,其中有11个是1991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类专业目录,在新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保留下来的,其他的专业是借用适合普通高校的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因此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不是一一对应,本科院校专业大多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多个专业,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本科的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两个专业对应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等。

2.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为了有效对接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取得“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对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国家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必须要求取得“双证书”,因此专业教师毕业生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体现技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的“三性”特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技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三性”的办学特色。技术性主要体现培养的人才是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师范性体现教师职业属性,职业性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专业教师毕业生标准必须体现“三性”融合的要求。

4.体现本科毕业生基本素质的要求。按照《教师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必须取得本科学历。毕业生标准必须体现本科生的基本素质,如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等。

5.毕业生标准既要符合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的要求,而且也要对接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必须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尤其是要充分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的要求,只有依据这两个标准,才能使教师入职后尽快成为合格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需要通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因此,毕业标准应与资格考试标准相对接。

(三)专业教师毕业标准框架

专业教师毕业标准也由三部分构成,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要求,基本内容从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方面构建。

1.专业教师毕业标准的维度。与专业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一样,专业教师毕业标准包括四个维度。(1)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职业道德包括师德和毕业从教专业所对应职业的职业道德,体现职教本科师范生的职业规范和基本素养。因此,要突出“双师”素质的要求。(2)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狭义)不含课程教学知识,能力是学生指导、职业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能力。(3)专业知识与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和“双师型”教师素质和企业实践能力。(4)专业教学能力,即把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或教学技能,包括教学知识和专业教学能力。

2.专业教师毕业标准的领域。(1)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包括职业理念、职业规范和基本素质。职业理念包括国家实施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正确评价教育现象以及专业理念三部分内容。职业规范:包括作为教师的职业规范,如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如工科的国颁的或行业的技术标准等。基本素质,即本科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如外语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等。(2)职业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职业教育基础知识、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三部分内容。职业教育基础包括职业教育内涵与本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职业教育特点、职教培养目标、中职与高职的区别与联系、职业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学生指导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发展、认知特点、心理辅导以及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班级管理包括班级管理理论与有效管理、课外活动等。(3)专业知识与能力。要能够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结构,可以按技术领域、工种、工作流程、核心能力等构建。(4)专业教学能力。包括课程教学知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部分内容。课程教学知识主要包括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评价知识;课程开发,应明确具体的方法,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别描述,如工科专业课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一定体现专业特色。 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备学生、备教材(内容)、备学材(工具、设备、材料),设计出教学方案;教学实施,教学情境创设,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专业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指导实践教学,开展企业实践等。教学评价,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明确具体的教学评价方法。

五、四个标准之间的关系

本文提到的教师标准包括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毕业标准,四个标准共同构成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体系。四个标准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从教师职业演进来看:首先进行专门化的教师培养,当然有些是没有经过专门化培养的;其次,教师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才有资格进入教师队伍;教师取得教师资格入职后,经过三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经过教学实践或培训逐渐成为合格教师,即完全能够胜任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以最高层级的是教师专业标准。

从标准的层次来看:最高级别的是教师专业标准,它是制定其他教师标准的依据;其次是专业教师标准,虽然说专业教师标准是针对专业教师制定的标准,专业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的一类,两个标准都是对合格教师的要求,但专业教师标准相对于教师专业标准仍是下位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是入职标准或准入标准,教师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的重要依据就是教师专业标准,对专业课教师,还要依据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毕业生标准从教师职业演进来看,应该与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相一致,由于考试内容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毕业生标准应高于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只有这样毕业学生才能考取教师资格证书,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来看,也不能是考什么学什么,而应高于考试标准来培养人才。四种教师标准的层级顺序是: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从标准的实施来看,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只能是国家和地方的标准,不可以作为学校的标准;而专业教师标准和专业教师毕业标准,既可以作为国家或地方的标准,也可以作为学校的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作为国家或地方标准,必须以大类来构建,而专业教师标准若是以每个专业来建立,只能作为学校的标准。

参考文献:

[1]许琳.周南照:科学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势在必行[J].上海教育,2007(23):27.

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就业调查 主题设计 价值选择

近年来,南京市各职业学校相继开展了多项针对性的就业调查,随着调查主题不断增多,调查范围逐步扩大,调查内容更加丰富,调查操作更加娴熟,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就业调查对改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对就业调查的设计、实施及总结评价全过程的深刻反思,总有一个本质性问题无法回避,即就业调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换句话说,教育关乎智慧、关乎人生,也关乎价值,就业调查要体现其应有的教育意义,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必须从教育原点出发,认真思考就业调查的价值选择问题。

一、就业调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意义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职业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文化基础课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毕业顶岗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等各项学生集体活动,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全都直接指向就业。“以就业为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职校教师和职校学生都必须高度关注就业。

就业指导是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工作,它是教育者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自觉性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顺利就业、升学,并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的过程。

应该说,发源于美国的就业指导,经过我国三十年的本土化实践,已发展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学校教育培养社会人、培养职业人的有效手段,成为实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思想、提升职校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保障。

就业调查是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和关键。一般来说,各种不同主题的就业调查都力求获得三个方面的准确信息:一是行业企业发展对新员工的学历层次以及素质能力的要求;二是学生与家长对未来学业和就业质量的期望值;三是学校办学能力及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人员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形成改进教育教学、就业指导等工作的有效依据,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就业能力的提升,力争实现高质量就业。因此,高质量的就业调查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源头活水。

二、就业调查的主题设计与价值选择

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价值问题。叶澜教授认为:“价值取向是人对客观事物及自己需求和利益的认识水平的反映,也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如果从教育的本来面目出发,教育的本质也只能是价值性或精神性的实践活动。教育作为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其价值取向的确立不仅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关,而且同教育主体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和选择有关。

学校教育本质上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一项社会事业、社会部门的教育;二是作为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后者基本上属于价值引导活动。价值引导必然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预设,例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价值引导体现着社会的意志,体现着教育的性质,体现着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

从教育目的逻辑起点上看,教育活动存在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与选择问题,这是教育所面临的最根本的价值冲突,这也是教育主体所面临的最根本的价值选择。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不同及教育价值的取向不同,就会在教育目的上做出不同的选择。

当前,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也存在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功利性与公益性、合理性与合目的性、职业性与教育性、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等现实与理想的失衡与冲突。就业调查作为职业教育中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教育者理应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价值选择。正确把握当前教育价值取向的特点,不仅是就业调查的前提,同时也是对就业调查本身评价的前提。就业调查价值取向的具体指向是就业调查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的整体,它所直接面对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价值的就业调查?我们需要就业调查向什么方向发展、实现什么价值?

纵观当前职业学校开展的主题、程度不同的各类就业调查,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维度的主题:行业企业需求维度、学校发展维度、学生发展维度。应该说,三个维度的调查主题各有侧重,都内含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特色内容。其中,行业企业需求是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思想的直接目标指向,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动职业学校办学的外力之一。职业学校是连接教育与社会、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贯彻教育方针、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把学校人培养为社会人、职业人,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

基于以上思考,南京市职教教研室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结合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与特点,在总结梳理各类就业调查经验的基础上,先后设计实施了三个方向十大主题的就业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全市20所省级重点及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一)直接指向学生的就业调查

调查主题:新生就业意识调查。旨在了解职校新生对社会、对就业、对专业以及对学习者自身的基本判断和期望。布鲁纳“以学习者为中心”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积极的认知过程,教育者应注重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也认为,相信潜能,注重学生需求,知情统一,是有效教育的关键。无疑,就业意识调查不仅是增强就业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也是改进专业学习策略、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前提。

(二)指向学校的就业调查

调查主题包括,一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就业指导机构及师资队伍情况调查。就业指导工作任务最终要通过专门机构及专职教师来落实和完成,促进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二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校企合作情况调查,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改革,此项调查旨在及时把握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模式、进程、有益经验及问题。三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全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评价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此项调查自然是各类就业调查的重中之重。四是以大类专业为基本单位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五是以品牌特色专业为基本单位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以上两项调查结果是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也是职业学校内涵提升须高度关注的重点内容。六是以技能大赛金牌选手为对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调查既要关注多数,也要关注少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七是创业教育及创业典型调查,创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就业,青年学生大胆创业也是“创优、创新、创业”新江苏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指向行业企业的就业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一是行业企业对职校生素质能力要求调查,二是行业企业对职校毕业生用工满意度调查。这两项调查以问卷和座谈会两种形式相结合,走进行业企业,挖掘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教育资源,重在取得合作企业的支持。

实践证明,沿着行业企业、学校、学生三个维度设计的就业调查,总体符合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和就业导向办学思想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区域性、开放性、专业性、实用性等基本特征。综合运用三个维度的就业调查,对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就业调查的问题与思考

教育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教育是最深刻地牵扯社会与个人之间互动的文化活动,是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是联系着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一种跨界教育。

纵观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经济体制、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等诸多影响因素。因此,审视职业教育,审视就业调查的价值选择,绝不能割裂其与诸多影响因素之间的客观联系,简单地就事论事。教育者应该把就业调查回归到职业教育大背景中,才能看清就业调查的教育价值原点。

可以肯定的是,就业调查作为职业教育中一项专门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正在逐步发挥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作用,并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就业调查的局限性及其背后的问题。

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当前的就业调查关注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层面的较多,关注教师、学生层面的较少;关注调查对象范围广泛性的较多,关注调查主题针对性的较少;对就业率等定量内容关注较多,对真正深入到职校生个性化发展层面的定性内容关注较少。探究就业调查的局限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就业调查主题设计简单笼统,有的甚至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注重工具性,忽略人文性,对个人价值的教育关怀还远远不够。

我们认为,在调查主题背后的价值观念层面,既要不断厘清职业教育的学习质量观、就业质量观,还要努力实现就业调查价值取向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的统一,更加注重职业教育价值二重性:即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属性和通过受教育者来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社会属性。这既是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反映,也是由教育规律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8)

[2]陈晓云.就业行为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

[3]张成涛.在“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J].职教通讯,2010(4)

[4]王军红,周志刚.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J].职教论坛,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