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济南的冬天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素质教育具体包括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语文智力、塑造语文人格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有机地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趣味导学,情境教学,开发智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趣味导学、情境教学尤为重要。
“趣味导学”就是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要求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可以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可以运用图片、实物、标本、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在教学散文《济南的冬天》时,我先出示一幅北方严冬时的图片,顺藤摸瓜让学生说出心中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再由教师将话题引到《济南的冬天》上,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使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情境,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起来,而且为学生总结南方和北方冬天的不同特点做了铺垫。一节好课光有良好的开端是远远不够的,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更加至关重要,因为授课的经过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顶点,使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
二、扩展视野,陶冶情操。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不但要向课堂要质量,而且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让学生到课外去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首先,让学生读名著,写感想。有目的的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作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定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其次,读生活,发感慨。让学生有选择地看电视报纸,培养学生从小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教育,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写生活小记,记下平时生活中带来的教训、收获,并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再次,读自然,谈发现。观察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留下足迹,或诗、或文、或画,用大自然的清纯、美妙陶冶情操,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创造力。
通过这些尝试,学生们慢慢地学会了思考生活、品味生活,而且能够从生活中摘取精华、塑造自我。
三、多引导,巧训练,培养写作能力。
课内的趣味教学和课外的扩展视野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课内外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好课内和课外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
一是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从兴趣、习惯、方法等诸多因素去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是培养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
1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文阅读能力也属于一种交流、沟通方式,主要指处理文字的能力以及接收信息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想要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大部分都是通过阅读的方式获取,比如看杂志时、和其他人签合约时都会要求当事人阅读、分析,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因此,为了使初中生能够尽早适应社会,更快适应工作环境,语文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后,对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构建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思考的重点。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下,普遍存在低效现象,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青春期,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喜欢贪玩,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取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该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同时,一般初中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格式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这非常不利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且一切教学活动一定要围绕着学生开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笔者经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几种有效教学策略。
2.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注重课前预习环节,这主要是由于课前预习并无实质性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比较空泛,而且教师检查也比较难,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并不会预习。假如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预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感到迷茫,更不用说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自然会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低效。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为此教师可以在每节新课之前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们写读后感。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阅读这篇文章后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内容,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同时思考济南的冬天和我们这儿的冬天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比较开放,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想的合理,都可以作为答案,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也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2.2积极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阅读文章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好的完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如果课文中有的文字不容易被理解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更加全面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例如,学习《十三岁的际遇》的过程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的体会作者在刚入学时候的心情和心理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开学的教学情境。假设学生们顺利考进北大,然后让学生照着作者书写的誓言念,身临其境的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大学生犀利机智、敏感、生机勃勃、专注、清新、纯洁、自由等特点,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2.3积极开展合作竞争学习模式
[关键词] 中学;语文;预习;朗读;差异性
课前需不需要进行预习,这一传统话题是广大教师争论的焦点之一。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让学生课前预习,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探究的冲动。有的教师考虑到预习的主体是学生,由于不同的学生其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等不同,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预习的程度,进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申报了《语文预习的布置策略研究》课题。结合课题实践情况,我就如何提高课前预习有效性作如下探讨。
一、预习三步曲
充分的预习,可以完成认读这一低层次的阅读要求,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产生的疑问,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为后续学习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增强课前预习的实效性,教师可将要求具体化:第一步,结合《语文词语手册》阅读课文,解决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如有的疑难字词《语文词语手册》里没有,要求学生用字典查询,并将该知识写在预习本上。第二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并写出一百字左右的读后感。第三步,分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如有某个题目不能解决的,摘抄到预习本内。
二、借助朗读法
朗读在预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有感情地朗读,能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优美的歌曲、感情丰富的人物、绕梁三日的意境;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兴趣盎然,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使学生的语言更丰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文章的内容在头脑中产生立体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因而,在做好相关预习作业后,教师可以借助朗读让学生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在教授新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先朗读课文,以检查他们掌握字词的情况。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出感情。教师在朗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其实就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重视差异性
针对班上学生学习层次的差异性表现,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调查,找到问题的根源,再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如将预习第二步的内容更加具体化,要求学生预习后回答:“你认为《秋天》这首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读《化石吟》的时候,你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吗?请告诉我。”“读了《看云识天气》后,你知道了云有哪些种类,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它们预示何种不同的天气情况?”这样的问题可深可浅,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
此外,预习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如教师指导学生对课外名著进行批注式阅读,这种方法也可移植到预习作业中。课前,让学生在不看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感知文本,然后对文本作自由的评点批注。当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时,他们的感受和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这种课前评点批注可以让学生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变成文字表达,为后续的课堂口头表达、质疑讨论做准备。
正如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提高作文能力,最终要从阅读教学中找突破口,打通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才能解决阅读教学为什么、干什么的问题和作文教学的活水源头问题。现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浅谈如何将阅读教学引入作文教学。
一、搜集课本素材,拿来为我所用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威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也说,作文即生活。可是,中学生的作文现状是:90%的学生正在为写作没有原料而苦恼。所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必要的。语文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外,还有中外名著、影视节目、报纸杂志等等,而教科书是众多专家学者心血的结晶,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因此,立足课本,用好课本,是新课改中每个教师首先要做好的。
我们可以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熟记课文内容,积累作文素材。如学到初一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它与“如何对待困难”这类话题作文联系在一起;学到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歌,可引导学生将它与“理想”这类话题相结合。还可以与学生一道把属于同类话题的课文归纳在一起,便于写作时选择性地使用。对于那些摘选的名著,鼓励并指导学生阅读原著,了解原著,并撰写读后感,进行专题讨论。如果是有一定解读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研究性阅读,通过确定专题、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讨论交流等途径将阅读推向深入,锻炼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积累文化底蕴。胸中藏有锦绣,文笔自然生花。
从初一到高三共12套教材中,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包括行文思路),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提供的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中学生上的创作需要。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课本阅读中搜集作文素材,“拿来”为我所用。
二、积累优美词句,夯实作文基础
优美词句的灵活运用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典故见多了或重复多了,便会形成语感,令你在表达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写作时形象生动、语藏丰富,妙语连珠。好词句的应用,能使我们的文章骤然增色,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阅读文章中,大多词汇量丰富,语句优美,如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一文中,就用了“皎洁、得失之患、忧心忡忡、慷慨、多愁善感”等词语,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并尝试着造句。词语造句表面看起来简单,但要造出一个好句子,就必须先弄清词语的含义。同时,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优美词句,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笔者认为,在每次的作文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呈现大量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词语,让他们自由选用。学生自己选用的词语超过了教师所呈现的范围的,则给予大力表扬和鼓励。通过课外—课内—课外几次反复练习,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熟练运用词语了。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逐渐彻底克服了习作时觉得无话可说的困难,而且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会浓厚的兴趣。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只有引导学生天天积累,学生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练就深厚的语文底气,才会厚积而薄发,在写作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思维才会持续闪光。
三、加强作文仿写,感受写作轻松
实际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模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使理解转化为运用,吸收转化为倾吐,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仿写中感受写作的轻松。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意,即文章的立意、中心。如学了七年级(上)“至爱亲情”这个单元中的《风筝》《散步》《散文诗两首》《羚羊木雕》等课文后,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长辈,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真实、独立、客观地表达“我爱我家,我爱亲人”的感情,力求达到“我手写我心”的要求。
二是仿其格。格,即文章的思路、结构。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通过学习七年级(上)《春》、《济南的冬天》、《夏感》这些文章,学生学会了使用“总——分——总”的写法;通过学习《山市》,学生明白了要想突出文章中心,就必须分清写作材料的主次,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详细地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就应略写。经过日积月累的仿写训练,学生作文就显得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而不只是一味地罗列材料。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展开和深入,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但现在仍然有不少教师迫于学校、社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压力,简单枯燥地印制了大量的阅读资料,机械地操练各种应试技巧,结果弄得学生怨声载道,把原本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文字游戏,使得学生一提阅读头就大,甚至上语文课就打瞌睡。据调查,现在很多毕业班的语文课都变成学生偷偷完成其他作业的课了。可想而知,这种现象对于学生而言是可怕的,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是可悲的。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笔者想和大家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 激发阅读兴趣
不管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是“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说的都是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浓厚兴趣,本身就是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迫切。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尝试:
(一) 配乐朗读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朗读,而传统的朗读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听读,这很容易让学生造成听觉疲劳,更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催眠曲。这样的听读,往往是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却收效甚微,甚至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厌恶感。但是,如果我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适当地配以或悠扬或悦耳或伤感或激越的音乐,学生就能在特定的音乐氛围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又能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可以播放配乐营造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紧张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使学生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并陶醉其中。
(二) 视频朗读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加频繁,这就使朗读更加丰富多彩。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喜欢配乐朗读,对于视频朗读更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经常使用一些视频朗读作品,激发学生对阅读、对学习的强烈兴趣,从而收到一举多得的最佳效果。例如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白雪覆盖的小山、白雪映着红日,营造一个温晴的冬天之景的氛围,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体验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绿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水草天,多态多姿。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既形象生动,又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三) 创新课本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死的课本、死的知识很是厌恶,而对丰富多彩的课堂却意犹未尽。为此,我认为教师可以将不同的课文设计为朗读型课文、学法指导型课文、文学欣赏型课文、自主阅读型课文、思维训练型课文、探究型课文等。当然,课型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类似朱自清的《春》这种内容和形式都很精美的文章,可以采用朗读课型、文学欣赏课型;对论证严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类文章,可以采用思维训练课型、探究课型,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小的辩论赛。另外,根据不同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几种课型,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羚羊木雕》一文时,教师可以将课型设计为短剧表演,让学生自行组合,再进行表演。由于每个学生的表演风格不同,每个组的表演都各具特色。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阅读感悟能力,也大大地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四) 及时肯定法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学生有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渴望同伴投来赞赏羡慕的目光。课堂内外,生活之中,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大方方说出对学生的肯定和赞美。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一个片段,或者无意地帮助了别人,说出了一个新闻,道出了其他同学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或者大胆地谈了对某篇作品的感受心得,都应当极力地表扬他们,充分肯定他们,这自然而然就营造了一种读书乐、读书美的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重视阅读指导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对于语文阅读来说,也是如此。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兴趣是根,科学有效的方法是阅读之树能够长青的持续养分。在现实中,不少学生阅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阅读方法不当,因而在学生的阅读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小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作为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者、阅读内容的选择者、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以及阅读疑难的点拨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使学生乐读书、善读书。
(一)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古人崇尚“不动笔墨不读书”,培根也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好各种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摘录下来,也可以搜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的事迹,整理成文字,并定期翻阅,或者把自己阅读中的深切感悟写成读书心得体会,尽量让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写作能力。如教学《孔乙己》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孔乙己离开酒店之后的续写,丁举人的毒招的扩写等;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可设计“菲利普巧遇百万富翁于勒”“于勒上门之后”等练笔。
(二)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读书方法
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精读、略读、浏览是读书的三种最基本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体裁,目的不同,出发点不同,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来阅读,以期收到最佳的效果。如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一些报纸、搜集的信息资料可作浏览。
三、 开展阅读活动
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对于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潜力,都是很有帮助的。为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经常开展如下活动。
(一) 比赛
定期举办各种比赛,如成语接龙、课外知识大比拼、读书征文比赛、快速阅读比赛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彰显才华的舞台,这既增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乐趣,又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这样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久而久之便会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
(二)展览
学生在读书看报时,往往会发现有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它们剪下来,分门别类地积累好,然后比一比看看谁积累得最多最好,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开辟一个“好书我推荐,快乐众分享”的读书感悟展示栏,通过它展示学生的一些作品,如读书笔记、读后感、优秀习作、优秀周记等。定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议,评出好的挂在“心语屋”内。这既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又能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并指导学生熟练运用一些常用的有效的阅读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就能点燃学生的阅读之火,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顺利高效地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高玮.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分析[J].吉林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