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产作业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5年烟叶工作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守住一条红线,提高三个水平,夯实两大基础”的总体要求,即:守住年度烟叶收购红线;不断提高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水平,不断提高烟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烟叶质量技术水平;努力夯实卷烟工业“第一车间”的建设基础,努力夯实广大烟农增收致富和烟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着力打造山地特色烟叶品牌,实现烟叶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工作要点
1、2015年全县烟叶种植收购计划按照种植4万亩、收购10万担计划组织生产,严格按照州政府下达的计划组织生产,不得层层加码和擅自增加种植面积,擅自增加种植面积,没有签订合同的烟叶一律不予收购,超计划量10%以上的不予收购。
2、加大调整烟生产布局,实行整乡整村推进
稳定推进三大片烤烟基地产业带建设,重点抓好等10个州定烤烟规模乡镇,组织实施“543”烟叶生产示范工程,即倾力打造5个万担乡镇,发展40个“千担烟叶村”、培养3000户基本烟农,全面推进万担乡镇,千担村、百亩户烟叶产业示范建设。
3、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乡镇是烟叶生产收购的责任主体,烟叶乡镇要明确工作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部门配合协作抓,强化层层目标管理责任制,工作落实到田块、到烤房,责任考核到部门、到岗位。
4、培育三个主体。一是培育好烟叶服务主体,坚持“种植在户、服务在社”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服务功能,进一步明确烟农合作社功能定位,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二是培育烟叶经营主体,调整扶持政策,重点发展20—30亩/户的规模种植专业户,严格控制50亩以上的种植户,50亩以上种植户必须经县烟草部门批准才能种植。三是培育好生产专业主体,合作社要采取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各个生产环节专业队队员的操作水平、作业质量、劳动效率。
5、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长期稳定种烟土地资源,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完善基本烟田详细档案,科学使用土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大规模土地流转成为趋势,积极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建立以烟叶产业化经营为载体的集中连片流转,促进烟叶种植效益的增加,针对当年烟土流转面积大、规模化经营明显的种烟乡镇、村,当年的烟基建设项目安排可适当倾斜,同时建立连年租赁制度,增强土地流转的连续性。
6、加大烟基建设。加强规划,抓好常规烟基建设,以基地单元建设为基础、以水源性工程为依托,重点抓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三、存在问题
1、烟叶生产高成本、高风险,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烟叶病害频繁发生,烟叶生产亩用工2000元左右,烟叶比较优势受到用工影响明显,减工降本增效要求迫切。
2、烟叶生产劳动用工多,强度大,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降低烟叶生产劳动强度,建设现代化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是烟叶生产发展主方向。
四、请求事项
农业生产工作计划近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和区党委“1234610”工作思路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成绩,农业结构得到优化,粮食、水果全面增产,农民收入增加。现将今年1-3季度工作和第4季度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1-3季度工作情况
(一)主要措施及相关生产指标完成情况。
1、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增加。主要表现在:一是种植结构得到优化,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今年1—8月份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04.3万亩,比去年减少16.3万亩,减3.9%,比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前的1998年减少54.5万亩,减少11.9%,平均每年减少13.6万亩;经济作物面积(包括水果、蔬菜等其它经济作物)达到344.6万亩,比去年增加20.2万亩,比结构调整前增加84.1万亩,平均每年增加21.0万亩,增5.5%,粮经比例由结构调整前64%比36%,提高到今年的54%比46%,经济作物比例提高了1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5个百分点。粮食作物面积偏大、经济作物面积偏小的矛盾得到较大改善,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后亩增收500—1000元,提高了种植效益。如第4季度秋冬菜完成计划任务的话,年初提出的今年粮经比例达到5:5的目标就可以基本实现。二是品种结构得到优化,优质品种面积大幅度增加。今年优质谷面积达到251万亩,比去年增加8.5万亩,增3.4%,比结构调整前增加221.6万亩,增加6倍多,平均每年增加55.4万亩,每亩优质谷比一般稻谷增收50—100元,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了种粮效益。今年,通过扩大优质谷这一项农民增收800万元以上,其它作物优质品种推广率和种植效益也有所提高;三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新兴高效产业起步较好。近来年,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主要以抓种植结构、品种结构为主,调整范围比较单一,今年则种植结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三方面齐头并进,新增或扩大了南亚热带水果、蔬菜、蚕桑、花卉等新兴和特色产业。今年1—8月份,全市糖蔗、水果、蔬菜、花卉、蚕桑面积分别达到52.9万亩、111.4万亩、85万亩、0.7万亩、5.1万亩,比去年分别增加9.1万亩、7.2万亩、3.5万亩、0.2万亩、1.7万亩,初步改变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作物规模小,优势产业不明显的局面,实施三个结构优化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据市农经站匡算,今年1-8月份农民人均收入2612.2元,同比增收55.2元,增长2.2%;农民人均纯收入934元,同比增收51元,增长5.7%。我局测算,种植业农民人均增收43.2元,增收的主要有粮食、蔬菜、跨年甘蔗增产增收和西瓜价格提高增收四方面。
2、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夺取早造粮食增产丰收。今年早造我市克服严重春旱等不利因素,推广旱育稀植和抛秧技术,抗旱抢插,加强田间管理,早造粮食获得了增产,全市早造粮食增产20xx万公斤,增2.3%。
3、抓好龙眼开发和中低产果园改造,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近年来,由于受到霜冻灾害和其他不良天气的影响,水果投产面积小、产量低、效益差,农民种植和管理积极性不高,为提高广大农民种植水果积极性和经济效益,去冬今春以来,我局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抓好龙眼开发,今年春新种龙眼5.53万亩,目前,龙眼总面积已达到57万亩。二是抓好中低产果园改造,特别是对霜冻截枝后的果园和进入投产期的果园及历年来管理差、产量低的果园,采取加强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增加投入、促稍控稍、保花保果等管理措施,提高挂果率和单产。针对暖冬、暖春龙眼、荔枝容易冲稍的特点,发动果农及时喷药控制或人工摘除冲稍小红叶,控制了大冲稍的发生。由于技术措施到位,水果投产面积达65.2万亩,占水果总面积的58.5%,其中龙眼、荔枝投产面积分别达到22.4万亩、30.6万亩,分别占该品种总面积的64.8%、53.3%。总产达到15.38万吨,增产6.33万吨,增长70%,投产面积和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4、加快现代农业实验区建设步伐,中心园区建设起步较好。今年上半年重点抓了土地平整工作,500亩中心园区已完成土地平整,新建了灌溉水渠和田间道路,基本形成了田地成方,渠路成网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目前已有6个业主进驻开发,开始种植水果、西番莲、无公害蔬菜、甜玉米、花卉等作物。
5、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收到了较好效果。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使结构调整达到应有效果,技术措施必须及时跟上。为此,我们根据今年水果、蔬菜、蚕桑新种面积大,新种农户多,普遍缺乏技术的情况,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1-3季度我局共举办水果、蔬菜、桑蚕、科技扶持、绿色证书等技术培训班18期,培训人数2400多人,县市区、乡镇农业部门办班480期,培训人数达10.5万人次。通过业务学习和现场操作,农民种养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保证。
6、积极参与流通服务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配合市政府先后召开两次农产品流通工作会议,两次组织召开荔枝、龙眼加工现场会,部署流通加工工作。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寻找产销订单,共落实辣椒等产品订单4.9万亩,大部分已得到兑现,兑现总额6100多万元。三是抓好金乐源果汁加工厂设备安装和市肉联厂、五里蘑菇加工厂蔬菜速冻、蘑菇加工项目建设,可望在近期内实施。四是抓水果加工,解决水果鲜卖压力。从上海组织了一批荔枝、龙眼烘干机和发动了1200多个传统水果加工厂或家庭作坊投入龙眼、荔枝加工,加工干品9000吨左右,增值20-40%左右。五是建立了淮山、粉葛、香葱、白玉蔗、药材、水果、蚕桑等特色作物产业化生产基地18个,特色作物种植规植扩大,效益提高。
7、秋菜开发起步较好。到9月18日,已种下秋菜13.2万亩,比去年增加1.4万亩,建立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示范样板片,安全优质高效秋冬菜开发基本思路得到较好落实。
(二)存在问题。
1、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发展不平衡,科技含量较低。表现在调整的规模小、效益差,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落后局面。调整的作物仍以传统品种为主,新品种和反季节、无公害栽培等新技术、新成果推广面积较少,科技贡献率较低。
2、流通工作滞后,农业农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跌,农民增收难度仍然很大。表现在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经纪人少、龙头企业少、加工数量少,综合效益差。今年主要农产品如龙眼、荔枝,由于流通工作特别是销售加工跟不上,价格比去年下跌60-70%,蚕茧价格也下跌40-60%,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属于增收亮点的水果、蚕茧,由于市场供求变化,价格下跌,增产并不增收。
3、秋菜开发力度不够,种植面积较少。目前各县市区秋菜开发大部分只停留在一般会议布置上,样板少,进度慢。
二、第4季度工作计划。
(一)认真抓好秋冬菜开发,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抓好无公害蔬菜和名优新特品种及蘑菇开发,计划秋菜30万亩、冬菜35万亩、蘑菇50万平方米,农民人均秋冬菜纯收入增收20元以上。下一步着重抓好秋菜管理和冬菜开发规划,样板片建设、品种安排、种苗供应、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确保种植和增收计划的完成。
(二)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计划以港北区根竹乡现代农业实验区为中心示范点,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今年底优质安全高效无公害菜蓝子生产基地达到4万亩,使消费者吃上放心菜。
(三)抓好晚造粮食和经济作物田间管理,确保增产增收。重点抓好优质谷及特色经济作物的田间管理,落实各项技术措施,提高单产和总产。
(四)抓好流通工作和产业化经营,解决农产品销售加工问题,提高综合效益。重点抓好蔬菜等特色产品的销售加工,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加工,提高附加值,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产业化方面重点是抓好无公害优质谷产业化经营,利用我市庆丰、港城5万亩无公害稻谷已通过自治区认证的有利条件,搞好品牌注册和市场开发,提高种粮效益。
一、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趋势与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的内在耦合:逻辑路径演进的视角
当前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有四层内涵。一是文化产业要从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型。二是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三是从传统的依赖资源投入促进发展转向依赖智力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改革“微观干预过多、宏观管理多宽”的治理机制,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模式。产学研合作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打通了文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乃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建立起融合各方资源、集聚各方优势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框架。通过产学研合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可以将自身创意思想、创新技术等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提升产业层次、丰富产业形态;可以将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实施原则、结构布局、经营模式、盈利机制及风险规避手段等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政府宏观决策及产业发展,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比对模型,更利于科学决策;通过强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性、针对性、应用性,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依托;通过政企学研的紧密型合作关系的建立,更好地了解彼此诉求,探寻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企学研内在关系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彼此合作的动能,促进正向绩效的成长,消减非理性干预、非合理机制等制度缺陷对产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产学研合作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物质关系,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相对完善的平台和强有力的要素支持,乃至为超越技术层面需求,凝聚文化共识与文化自觉提供文化氛围等文化条件。
二、当前产学研合作在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的层次、规模与质量不能适应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产学研合作仍然主要停留在为某一文化产业项目提供论证与咨询方案、高校或科研院所某一文化创意或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与推广、文化企业在传媒及艺术类高校的定向招聘、高校或科研院所承担区域文化产业规划编制等类型。根据笔者走访及问卷调研长三角地区近四十个文化企业、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高等院校的调研结果显示,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项目的主体仍然是开展定向人才招聘活动、参与文化产业项目论证等形式,调查样本中30%的地方政府在编制区域文化产业或文化产业细分门类发展规划时会邀请高校或科研院所参与,10%的地方政府会项目招标的形式全权委托某一高校或研究院所牵头负责区域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而通过高校原始创意及创新技术的转化引领某一文化产业新兴门类发展或者实现企业经营绩效质变的案例屈指可数。同时当前文化产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大都是以某一具体项目为载体,开展短期性、目标,合作双方对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背景、产业特征、发展走向等命题大多缺乏深层次考量及长期跟踪审视,也会影响到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力。目前双方合作关系的建立大都是借助偶发性的知会机遇或既有市场渠道开展合作,随机性较为明显,产学研合作尚未以相对稳定的制度化形式进入产业发展的政策议程,进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支撑层面加以考量。从总体上,产学研合作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参与度亟待提升,对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牵引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
产学研合作对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贡献率不足的背后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乃至企业主体对产学研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存在不足,其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激发。这固然有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但发展环境的欠佳及发展要素的缺乏是产学研合作推进乏力、效益亟待提升的内在动因。当前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体系亟待完善,一些制约产学研合作开展的难题亟待破解。比如,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条块分割的制度藩篱没有清除,产学研合作中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权责与职能有待进一步明确;政府对于产学研合作政策性资金投入不足,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与分担机制尚未形成,对于产学研合作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呈现出“整体滞后、区域不平衡”的状况;对于产学研合作所涉及到的人员编制、职称评审、项目认定、知识产权收益分享等缺乏系统化的政策界定,企业价值观与高校文化观、企业利润绩效评价与高校业绩考核之间的对接与融合有待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创新评价体系、风险评估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成果转化及收益分配制度等有待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所涉及到的信息交流与集成、技术供给与评估、法律咨询与服务、组织协调与管理等中介平台亟须完善等。
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农民效益增收的有力保障,所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1 双江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全县辖四乡两镇、有72个村委会,3个社区,803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17.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2.72%,少数民族人口占45.71%。全县国土面积2157.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3568亩,其中:水田87068亩,旱地266500亩。201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429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60元。2015年底全县共拥有拖拉机4795台;农用运输车391台;农用排灌机械拥有量308台;耕整机5055台;拖拉机配套农具669台;农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5756台;畜牧业养殖机械8597台;联合收割机19台;机动喷雾机237台;机动脱粒机3052台;农业机械总值达17852.4万元。全县农机户达13576个14740人。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2个36人,农村农机从业人员15228人。
2 发展农业机械是促进双江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农业生产要发展,首先要求政府对农业生产高额投入,抓住适实双江农业发展的既能农田作业、又能汉地耕作的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是我县农村经济、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的第一要务。目前,我县的农业生产资源薄弱,坝区小,水田少,而且在逐渐减少;农业生产发展单季较多,种植规模小并且不连片。山区和汉地较多,由于农户耕种方式比较传统,所以利用率较低。针对这一状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与自然村加农户的形式发展农业生产,帮助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管理、措施。
上表的统计反映情况是2013――201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农业生产劳动者购机补贴以后,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的真实体现。这些作业机械的配置,使更多的农业劳动者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应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对仅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开发,抢农时、保节令,改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变单季生产为多季生产,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农业机械既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又解放劳动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3 农业机械是实现双江农民富裕的重要保障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生活不富裕,是制约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要使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得到富裕的生活,靠的是收入的增加;农民增加收入靠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又离不开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技人才、管理措施的支持。实现农业机械化才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农业劳动投入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
1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
1.1增加粮食产量
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粮食产量,最终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农业机械化技术相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能够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解放更多劳动力。同时,应用多种农业机械设备对土壤进行深松处理,进行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获、机械化药物防治,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缓解传统农业生产对土壤造成的损害,增加土壤耕作层深度,为农作物根系向着纵深化生长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农作物生长中后期不会出现倒伏,避免出现减产。同时应用机械化播种技术、收获技术、农药防治技术,能够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播种,完成收获,提高出苗质量和收获效率,避免农作物成熟之后,因为长时间收获所造成的营养损失。
1.2促进先进农业技术转化
以玉米生产为例,目前在玉米生产全过程,有超过70%以上的工作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以农机设备为载体,基本实现了玉米精量化播种、保护性耕作、土壤深松处理、高效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节水灌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以推广应用,主要依赖于农机设备的推广。通过依托农机设备,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更提高了水资源、种子资源、肥料药物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对耕地质量的改良,进一步发挥土壤和农作物品种的生产能力,最终实现增产增收。例如在玉米播种过程中,应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能够确保播种深度一致,下籽均匀,确保每一株玉米都能够得到等量的肥料。同时,机械化精量播种,还能够实现深施肥,种肥分离,节约大量玉米种子和化肥投入,减少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1.3抵御自然灾害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了相应的装备支撑,减少了田间病虫害发生,为农作物实现高产稳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城市化、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随着耕地数量逐渐减少,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就需要保证单位面积内生产出更高的粮食。通过大力培育农机手,提高农机手农业机械设备操作质量、操作水平,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解决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依靠农业机械为载体,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技术进行有效集成,切实提高土地的产出率,降低劳动强度,解放更多劳动力,这样才能更好的种地,更好的提高农作物产量。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是节本增效,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手段。
2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策略
2.1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
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时,要深入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农业机械设备推广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构建地方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规范,依法约束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行为。同时推动落实法律法规对技术推广投入保障和推广机构队伍条件制度建设的规定,改良基层地区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待遇、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广大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进一步调动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基层地区机械化技术推广部门的经济收入,可以推动落实法律法规支持多元主体从事技术推广的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同时要依据法律规范各种主体的推广行为。
2.2强化资金投入
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并推动建立长效的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引导支持作用,进一步推动通过购买服务、定向委托、以奖代补等方式,拓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部门的资金来源,使财政支持和社会资金支持有效结合,从而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引导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更好的投入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领域。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发挥当地金融机构对机械化技术推广部门的支持作用,从而构建以财政支持为主导,社会投入、民间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帮扶为客体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以此来改进基层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