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类专业论文

艺术类专业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类专业论文

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扩招;艺术专业学生;特点;艺术实践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持续大规模扩招,许多院校相继增设和开办了艺术类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080所本科院校中,已有632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艺术专业学生在非艺术专业院校的出现,既给这些传统上学风比较严谨的高校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也对其原来相对单一和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已设有艺术专业的高校,由于大规模的扩招。比如我校。扩招前,每年招收艺术专业学生百把人,扩招后,每年招收300~500人。2004年,艺术学院有学生376人;2007年,艺术学院学生数增至1426人。人数的大量增加,其教育方式方法和学生管理模式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为此,认识和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艺术专业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与管理方法,对于当前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多样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较强,但遇事不够理智,表现为行为散漫、情感偏激

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可使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且富有创新精神。同时,艺术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特别要求,如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情感体验等,这使得学生情感丰富,理想化成分多,思维浪漫,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追求新奇和怪异。在考虑问题时容易脱离现实基础,过于情绪化,遇事不冷静,偏激,不能辨证地认识和理性地看待人和事,对政治时事缺乏关注,对学校组织的活动也不热心参与。针对艺术专业学生这一特点,在教育与管理方式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以情动人”、“以感化人”。只有在尊重学生个性情感的基础上,教育人、培养人,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入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追求自我,注重个性,自我意识强,但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不够

应该说,追求自我、注重个性、自我意识强烈是时下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般的独生子女们普遍性的特点,但艺术专业学生体现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一是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方面都比较注重突出和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是学艺术的学生大多家境比较殷实,家长平时比较溺爱。自我意识过强,具体行为上表现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懒于打扫卫生,经常迟到旷课,人际关系紧张,不服教育管理。如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要求配置电脑,但不少学生不是用电脑来学专业,而是通宵上网聊天、玩游戏、看影碟,且大开音响,无视旁人,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恶化了人际关系。对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在各类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和体会相互配合的重要,学会与人交流沟通,掌握团结协作的技巧,潜移默化地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重专业掌握、轻文化学习,缺乏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有些学校录取本科生的文化课分数线不足200分,专科不足120分,这与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学习平平的考生在报考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转入或突击学习艺术,其目的是为了能进入大学学习,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既缺乏艺术天赋又缺少学习兴趣,其教育与管理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由于文化基础差,又缺乏认真塌实、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听不懂、没用处”便成为其经常逃课或不听讲的理由。其实。文化素养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记得一个资深教师说过这么一段话:“学文化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对此并不理解。

另外,由于艺术专业学生过多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其很多业余时间甚至课堂学习被专业技能训练或参展、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所占用,这也影响了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四、重艺术实践、轻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

虽说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重视专业,但这种重视也仅仅表现在重视艺术实践上,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只重视声乐、器乐等专业术课和文艺演出;设计专业的学生则过分依赖电脑。而对专业理论学习普遍轻视,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甚至逃课,所以理论功底差,知识不系统,表演或创作的作品只求“形似”,难达“神肖”,更别说“形神兼备”,抑或创新。有的学生自己不会画,就临摹老师或同学的画作,甚至还有“拿”同学的作品去“交差”,既缺乏艺术素质,又缺乏艺术修养。

针对艺术专业学生“重专业、轻文化。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首先,要解决他们对专业和文化、实践和理论等关系的认识问题,告诫他们眼光应放远一些,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赚钱或就业。要知道,在当今社会,仅有专业技能而无专业理论修养,尤其是人文修养是不可能出色地做好工作的,更谈不上有创造和成大“家”了,就连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青年歌手大赛,也还有文化素质考核项目。其次,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特点,修订教学大纲,适当增加人文素质必修课或选修课,如影视文学、现代科技常识、唐诗宋词欣赏、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文化素养。再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或收看学校举办的“濂溪讲坛”、九江市政府举办的“白鹿讲坛”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等各种高雅文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欣赏品位。

五、经常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见多识广”,但由于缺乏理性判断,易受社会负面因素和不良现象影响而沾染不良习气

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现状

现在艺术院校招生人数明显比以往多,一些学生的艺术功底较弱,考生报考艺术类专业的执着程度也没有之前的考生高,适应学习的能力也没有以往的学生强。目前,艺术类院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长,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降低了,从而使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其难以适应当前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对于艺术类专业教学而言非常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院校并没有落实设计实践教学,同时也欠缺有效的实践平台,学生的设计实践偏向虚拟化。另外,学生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完全理解,教师往往就已经开始下一单元的教学,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艺术类院校首先应合理科学地安排大学四年的教学课程,明确教学目标,从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环节上,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修养和专业实践能力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对于艺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该通过论文写作课程提高其文化素质,采用目标训练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现场感受,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另外,在保持教学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可以结合课题进行一定程度的知识渗透,同时在专业方向和相近学科之间进行交叉教学,最终达到优化课程体系的目的。

2.注重课外拓展,加强合作交流

艺术类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引入其设计专家开展团队教学。学校应通过企业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广泛地进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学措施。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除了在学校教学,还可以到一些相关企业兼职,从而实现教学和社会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使其在实践中和教师、企业进行交流,加强互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如现场调研、过程设计、课堂汇报设计成果等。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设计语言形成完整的设计实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是艺术类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可以增强自己的目标意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假期中,学生可以向教师学习一些专业实践知识,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有效避免课堂时间和实际工程进度发生冲突。此外,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方法,以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3.建立创业教育模式

工作室制度侧重强调实践教学,艺术类专业院校的教师可以从教学体系和教学团队以及教学方式等相关的方面对工作室制度进行创新。教师应该调整单元式授课,将课程结构具体化,分阶段授课,让课程设置具有系统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毕业论文的选题非常重要,论文选题不能脱离实际,学生应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并接受企业的设计建议,让毕业论文设计具备可行性。

4.在多种专业背景下,构建多元化思维模式

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阐释了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并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之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社会人”和“职业人”的重要意义。

一、对商职语文(艺术类专业)独特作用的再认识

在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结构体系中,语文这门传统课程应该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所创新。我们要进一步认识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一方面,它是以往中学语文教学的自然延续;另一方面,它可以在学生正式就业前对其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必要铺垫(人文基础较好的部分学生甚至可以深造)。对此,一个新的认识是:在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时,要同时把年轻的“职业后备军”应有的人文素质培养一并考虑进去。从一般意义上的普适性转向特定专业而聚焦认知,会使我们避免那些宽泛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宏观建构”。如果能比较具体地为艺术类高职生的现在和将来着想,就会认识到:语文同他们的联系、对他们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比理工科学生更显紧密和显著。这并非夸张,只要看看许多艺术家所述说的切身感受就可以知道,他们在早期接受艺术教育时,大都得到来自于课内外语文的良好熏陶。他们在投人各类艺术活动(欣赏、创造、评论、研究、著述、交流、教学和传播等)的过程中,都受惠于语言文学(文字)的滋养和启悟。事实证明:凡深得艺术的“个中三昧”者,都需要从语言文字、语言文学中获取素材和灵感。无论是撰写文章对佳作进行赏评,对风格流派进行探讨,对艺术创作的规律、特征进行研究、概括,对艺术经验进行总结、传播,还是纵览艺坛信息后进行整合处理,等等,都大有用“文”之地,甚至在暂时没有创作任务制约的闲适状态,都可在轻松阅读中享受优美的文章辞采的洗礼。总之,在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揉人艺术韵味的生活内容里,都或显或隐地有“语文”。遗憾的是,在偏执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训练的思想影响下,语文课程也被屈就于解题操练的“应试”模式,变得无生气和活力。我们应该用新的理念拨正偏颇,积极推进新一轮改革,使语文课程复归于人文素质培育的本位。在对“艺”与“文”的关系作上述考量后,应该确信高职语文(艺术类专业)可以首先致力于此。

二、商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所藉语文能力的定位描述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育时,当然不会忽视对其所需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这方面的能力定位,将着眼于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社会人”和“职业人”这一目标。

根据“社会人”的角色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程应散发高雅的人文气息,让成长中的新一代社会公民,乐于亲近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滋养;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能涓涓滴滴地滋润萃萃学子的心田,使之修养成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能力去参与社会文明建设的进程。

根据“职业人”的角色要求,则应把学生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与其所学习的艺术类专业,尤其是今后步人职场时有可能就职的岗位需求相对接,一项一项地夯实基础,使学生逐渐确立起对相关能力的自我培育意识,切实进人学习状态。

只有透彻明了这些基本点,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自觉的思想意识,继而使语文教学有更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发挥更实在的育人效应。笔者尝试对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所需语文能力作一基本描述:

1.读、写、听、说的能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只要会“从艺”就可以了,用不着在读、写、听、说和交际方面多费工夫。其实不然。会“从艺”,确实是搞艺术的人必须具有的基本功,但艺术爱好者乃至艺术家不能仅仅满足于会“从艺”,还应该会读、会写、会听、会说、会交际,概言之:具有“吐纳”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读和听是对语言文字的吸纳,写和说是对语言文字的吐露。读和写凭借着书籍文本,言语交际活动伴随着说说听听,这些均可理解为书面和口语信息的“吐纳”活动。

爱艺学艺者,应加深自己的艺术修养,这就需要广泛涉猎艺术类书刊,包括一些重要的艺术理论和美学著作。此外,自己的创作心得需要总结、概括和表达,同行间的创作信息需要沟通,创作经验需要交流,创作状态需要分析和评价,这些都离不开书面和口头表达。我国古代文学和艺术批评理论的重要范畴(如“迁想妙得”、“象随心生”、“神思”、“意境”等),都是用极精练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一个词、一个短语,都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我们若能深刻解读,可以将其演绎得十分精彩,并能在潜移默化中积淀为艺术创造的底蕴。在阅读精品佳作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还要揣摩他“怎样写”的语言技巧和创作特色,普加以吸纳,转化为自己的本事。对此,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不能无所知、无所识、无所言,或若明若暗,浅尝辄止,而应该具有有助于解读文本的知识背景,切实把握古代汉语的文字特性和文艺范畴的术语特点,更好地领略中国艺术的精华。 在设释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以及与人切磋交流时,要能融人言语交际的环境,施展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人能理解和认同,欣赏你,愿意与你沟通。一位在美国学习艺术设计的中国留学生,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历时深有体会地说:“语言表达能力在设计界里的重要性有时甚至比设计能力本身还重要。你的作品如果无法让人看懂,解释得又无法让人听懂,那么就不是好设计。另外,语言表达与设计本身应该是相互呼应的,如果你设计时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解释起来就不会太难;如果你解释得磕磕绊绊,便说明你对自己的设计并没有完全理解。用语言来表达往往可以帮助自己更清楚地认识作品中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刘兰兰:《把你的草稿钉在墙上》)这番话充分说明学艺从艺的人自觉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在书面表达方面,对设计说明、展览策划之类的应用文,要能掌握特定的语体和格式,行文符合规范,表述言简意赅。这也是作为一个“职业人”应具备的写作能力。某一作品或项目的设计者,要能够借助文字媒介,把握文字表现力,向公众阐释自己的创意。某项展览活动和相关会务的策划者,要把会展预备阶段的系列文案写出来,不但应该熟悉展会活动的组织流程,通晓办展宗旨和展会实务的动态细节,而且还必须有相应的文字修养。因此,要设置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学练有助于艺术传达的撰文技能,使他们日后在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文字和文本写作时能施展笔头工夫。

总之,根据艺术类专业的要求,对各类艺术品的特色要能够理解透、说到位,对自己的设计意图要能够讲清楚、写明白,这都要求综合掌握读、写、听、说能力,以满足职业活动的需要。

2.处理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

艺术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具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对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也有着愈来愈重要的意义。有些艺术品已不仅仅只是展现色彩、形体和画面,还有需文字参与其中,以艺术表现和表达的“元素”出现,有时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有着良好语文修养的艺术工作者,在对艺术品进行审美的时候,一定不会忽略语言文字的表意作用。如在园林审美中,看到对联、匾额和庭园命名,能透过文字把握其神韵。对于广告设计中的广告语,也善于领悟其之所以如此构思和表达的妙处。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知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林林总总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近距离地感知语言符号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同语言文学、语言文字的密切关系。

身处现代信息社会,形形、有用无用的信息纷至沓来,相互混杂,都在吸引甚至干扰着我们的注意力。此时,无论是读报刊、看电视、听广播,还是上网搜索资讯,都要求我们学会处理各类信息,有目的、有选择地加以整理,以便从“海量”的语言文字信息中,获取有助于启发艺术构思的创作素材和思想资源;或使之成为延伸思路、扩大视野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起必要的联系。

3.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数字艺术;实训

中图分类号:F27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3-0000-01

Construction and Thinking of Training System of Digital Art Professional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ode

Fang Jingli

(Anhui Zhong-A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efei 230031)

Abstract:The professions of digital art have been opened in great majority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how to improve vocational ability of such professionals is the problem which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exploring.This theory is based on the action-oriented to establish such professional teaching system of the sessions of training,and discusses the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odel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Keywords:Action-oriented teaching;Digital art;Training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德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某项行为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通过设计项目或任务进行引导,以学生的行为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既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有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情境。

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为一个包括收集信息、提出项目或任务,制订计划(包含分小组)、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检查质量、评价工作成效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的行为模式。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从教学的组织者变成教学的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和教学活动的主持人。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以达到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目前高职数字艺术类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随着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国内大多数院校都开设数字艺术类专业,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数字艺术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该类专业涵盖了动画、游戏、数字影视、平面设计、环艺设计、室内设计、网页设计、插画/漫画等领域,但目前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提高此类专业的教学实践性,特别是在实训环节中解决学生动手能力问题,积极推进我国数字艺术事业的发展,在今天就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院校设立的数字艺术设计类专业,因缺乏科学的培养流程,培养出的学生也离市场的实际要求有一定距离。分析其原因:(1)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设置存在极大的盲目性;(2)教师队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训环节表现出无所适从。因此,造成了此类专业毕业生真正能符合企业用人需要的寥寥无几,甚至很多企业陷入了不愿接收应届毕业生,却又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

三、“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的实训体系的构建

(一)实训体系构建的原则。实训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实训体系不应该是固定的、封闭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这是由经济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数字艺术类专业的实训要将课堂搬到企业中去,或是将企业项目引入实训中来,坚持以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依据设置实训项目和确立实训目标,同时实训体系的建设方案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模式、课程内容相衔接。

(二)实训的具体过程。具有“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的实训过程大体可以分五个步骤: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每个步骤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根据实训内容设计若干个学习情境。资讯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理解任务的基本思路;计划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与实训任务相关的信息,制定实训计划;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计划完成作品设计,同时做好文字记录;检查阶段,学生对照任务要求检查实训成果;评价阶段,学生自我评价作品,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教师评价实训过程和实训成果。

(三)资源库体系的建立。建立专业的资源库体系,具体有项目库、案例库、辅助课程库、专题讲座和资料参考库等。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校的教学情况,动态调整实训内容。项目库、案例库是核心建设资源库,主要来源于企业,并更加实训的具体需要进行调整。辅助课程库和专题讲座是辅助建设资源库。辅助课程库主要包含实训项目前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讲座指包括行业的技术讲座和职业素养的讲座。资源参考库是指实训教师自主开发的项目、案例等。

(四)实训室建设与实训管理模式。作为艺术类院校和此类专业所属的系部,在当下建立数字艺术实验室是非常必要的。院校在构建数字艺术类实训室时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逐步完善实验基本配置。同时,参照公司的管理制度来制定实训管理模式,因材施教,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思维。实训管理体系是实现实训过程的规范化,即实训过程管理和监督体系,采用的措施和手段对实训项目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明确质量要求,在实训过程中,规定实训的过程、手段及形式等方面,综合运用项目指导、案例讲解、团队协作、专题讲座等实训形式。

四、实践过程中的思考

从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数字艺术类专业实训过程来看,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师生共同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显著增强,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下,师生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需要时间来共同调整。对于教师,工作量比原来增大,同时在自身缺少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常常会措手不及。对于学生,从原来的教师做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模式下,突然改变了学习方式,自我学习表现出不适应。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主动去了解岗位的能力需求,增强课改意识,需要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培养自我学习的思维观念。第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缺少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采取一定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艺术类学生,闲暇生活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指大学生扣除正式上课和满足生理需要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及其生活状态[1]。近年来,有关高职生闲暇生活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却缺乏针对高职生闲暇生活的专业异质性研究,加强和重视高职生闲暇生活的差异化论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生闲暇教育的成效[2]。同时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传媒艺术类学生存在自卑感强,学习兴趣低,集体观念淡薄,功利性强,责任感和道德观较弱,虚荣心强,相比一般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更为浮躁,甚至出现对课堂上老师的说教不感兴趣等问题[3]。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闲暇生活现状开展闲暇教育,对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学生闲暇生活的差异及原因

本文以湖南大众传媒职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回收有效问卷402份,其中艺术类学生202人,非艺术类学生200人。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在闲暇时间利用的合理性和满意度以及对学校如何丰富闲暇生活的认识上基本一致,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平均闲暇时间多

表1 每日平均闲暇时间

 

 

小于3小时

3-6小时

6-9小时

9小时以上

艺术类学生

13.9%

40.6%

16.8%

28.7%

非艺术类学生

31.0%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