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齐文化论文

齐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齐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齐文化论文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知识转移,核心能力

 

一、引言

企业核心能力依赖于企业的知识及对知识的整合。企业是否能够成功地将外部知识转移制企业内部,并使之得以共享,同时又成功地、有效率地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对于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众多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知识转移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而企业要提高核心能力就必须以知识管理为依托,所以知识的转移成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必备能力。本文分析了企业文化、知识转移和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从企业文化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进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二、知识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关系

1.企业核心能力

传统的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观点将企业竞争优势归结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等。这突出地表现在S—C—P梅森——贝恩范式和以此为基础的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之中。这也就是说,对于某一个行业而言,该行业中所有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结构、市场机会等在客观上是同质的。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所推导出的逻辑结果只能是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赢利状况应该是基本一致的。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实证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对上述理论的质疑。

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层面,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束组成的集合,每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外部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然而, 在竞争较充分的市场上,资源是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所以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于是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为标志,提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美国麦肯锡公司认为,“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他们关于核心能力的界定均包含一个基本观点企业文化论文,即知识流是核心能力的基础;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体系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而是组织在经营过程中长时期的积累,是组织内部富有个性化技能和经验知识的体现。

2.知识转移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关系

知识转移指知识接收者通过各种渠道从知识提供方取得所需要的知识,并加以吸收、应用和创新的一个互动过程。成功的知识转移应该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根据知识的编码程度,可以划分能够以编码化的形式所表述的显性知识和高度个体化、难以编码化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便于传递、交流和分享,隐性知识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表达和衡量价值。根据知识转移的难易程度,VonHipple提出了粘滞信息和信息粘性的概念,信息的粘性反映了知识流动的难度。

企业通过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取得技术、管理上突破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企业内的知识,尤其是一些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而且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发挥程度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所决定的。所以,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和共享,提高当前的知识存量,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

三、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对外部知识的转移能力

企业要保持和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和创造知识。企业通过与其它企业进行知识联盟,相互学习其它企业成功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这种对外部知识的转移,企业能够快速地提高自身能力。影响企业知识外部转移的因素主要有:(1)知识的特性。知识的编码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显性知识转移的效率。而隐性知识更多的只能通过个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来实现,很难有效地提高其转移效率。由此可见,所转移知识的性质不同,知识转移的方式和效果也大不相同。(2)知识发送方知识转移的意愿。隐性知识因为其难以编码和表达,所以在转移这类知识的时候,知识发送方需要投入额外的精力和时间,并借助图表、文字或者隐含意义让别人理解和接受这种隐性知识,知识发送者对知识的正确表述能力对接受者理解和掌握知识产生影响。(3)企业本身作为知识接收方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从知识源获取知识的愿望和学习能力、学习机制都是影响企业知识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4)企业双方相互之间的知识相似性、文化距离、空间距离等。对于知识转移来说,拥有相似或相容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知识更容易转移,知识的相容性、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着知识转移的效果。

2. 企业内知识的转移能力

知识只有在企业内部转移和共享知识,才能转化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Nonaka提出的著名SECI模型从知识特性的角度提出了知识转移的本质,指出知识是通过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以及内部化4个过程在企业内部螺旋状发展的。由此可以看出具有知识特性的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有赖于企业的知识共享。Dyer对丰田汽车企业网络的研究表明,创建和管理一个知识共享导向的企业网络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隐性知识具有难以转移和共享的特征,且难以被其他方复制或窃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因此,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

3.企业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从知识的载体出发可以将知识分为: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以及组织之间的知识。企业必须依靠知识整合的力量,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变,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的相互转变,部门间合作与部门内知识的系统整合,才能将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对于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早有学者指出,Petroni认为企业搜集新知识去执行经营任务的过程与知识内外部的整合活动密切相关企业文化论文,外部整合是为了反应外部环境的不确定而建构所需的能力的活动,内部整合活动则是包含特定技巧的知识基础和管理系统的整合,如程序、常规、方法的整合,强调知识整合的开发。Boer认为知识整合运作的效率、范围和弹性的大小对于企业建立持续竞争力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知识资源整合的程度不仅与资源的特性有关,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核心能力,而竞争能力的提升,往往也决定于资源整合过程中软硬件的配合。

四、利用企业文化提高知识转移效率,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是构成企业或经营单位核心特性的一组规范、态度、价值和组织模式。实证研究证明企业文化能够推动知识的转移与共享,知识的转移与共享又能够影响企业的核心能力。所以企业应该建立能够推动知识转移与共享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核心能力提高。

1.企业家勇担企业文化重任,促进知识转移

首先企业家作为决策者,企业的发展战略、内部各种资源的配置等等决策都是企业家知识的体现。由于知识分布在企业内各个层级上,知识需要转移和共享,决策者才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内信息,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企业之间知识转移的承载最终还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上。经常是通过其高层管理人员来感知外部并与外部发生联系,知识获取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之间高层管理人员个人层面上的互动与联系。所以企业家对于外部知识的获取十分重要。

再次企业内部知识的转移和共享需要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才能有效地实现知识共享。企业家需要根据企业经营内容和范围,构建出适合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

2.提倡宗族型和活力型企业文化

根据Deshpande基于两个成对纬度(有机—机械和内部—外部)将企业文化划分为四类:一是市场型企业文化,强调员工之间的竞争和实现目标通过市场机制来控制交易;二是宗族型企业文化,其与市场型企业文化直接对立,后者强调和谐、参与和团队工作;三是活力型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家价值、创造和适应性,弹性和宽容是主要的信条;四是层级型企业文化,强调命令、控制和规则,通过监督、评估和指导对交易进行控制。

宗族型和活力型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转移,市场型和层级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转移。同时这四种企业文化并不是完全排斥的,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包含有这四类文化的不同成分,只是以某一种文化类型为主导,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变革中转向以另一种文化类型为主导。所以企业的管理者们,必须认真考虑企业文化的要素,积极地推动文化变革,以更好地促进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增强企业知识创新的能力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快速多变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长盛不衰。

3.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文化影响雇员的行为和心智模式,进而影响组织的运作。组织在知识转移中必然伴随组织学习过程,同样学习过程也离不开知识转移。知识的重构、表达、吸收、创造和利用都需要组织学习。如何激励并吸引员工学习,通常和组织所建立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企业需要塑造学习导向的文化。所谓学习导向是当组织成员在遭遇共同问题时,以“共同学习”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模式。学习导向可以概念化为组织的一种价值观,表现为对企业现有的基本理论、思维模式和主要逻辑提出怀疑;鼓励知识的创造和运用。塑造学习导向的文化是发展学习型组织的一项必要工具,通过正面且支持性的学习文化企业文化论文,可以强化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一般组织要发展成学习型组织,管理者应该首先发展个人及工作团队的学习能力。此外,更需营造学习导向的氛围,只有在组织中建立了学习的氛围,才能随时关注顾客及供应商的需求变化,并做出适当的回应。在构建学习型组织时应鼓励沟通与合作,培养回馈与坦诚、鼓励创新、能原谅员工尝试性错误的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的一项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拥有鼓励组织改变和适应的组织文化,尤其是当环境的变动越来越剧烈的时候,更需要有强势的适应性企业文化来鼓励组织成员相互合作和冒险创新以适应变化。

4.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大量对组织的学习过程发现,团体是组织中关键的学习单元。组织中的团体分为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前者指为了实现组织功能、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组建的团体,后者指组织成员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领域而自发组织的团体。研究证明,非正式团体具备跨功能性、背景相似性、良好沟通性等特征,使得这种团体具有良好的知识传播功能。在非正式团体中,复杂知识,特别是内隐知识可以得到快速传播。因此企业员工间非正式的知识分享行为,对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局部智力资源的流动,从而减少重复“干中学”的成本和风险;有利于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换;局部知识在分享过程中不断得到扬弃、修正、完善和创新, 使得最佳工作法得到推广,员工的新思想进一步清晰化和明朗化,解决问题的速度得到了提高,员工的个人技能被进一步开发。

因此,管理者应该重视非正式团体,培育其发展和成长。组织管理者必须做到:首先能够识别潜在的非正式团体;对其提供经费、时间、场所和技术基础设施非正式团体进行交流活动;同时采用非传统的员工绩效评估方法,鼓励员工在非正式团体中进行知识的传播。

参考文献:

1.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上)——企业知识理论,余光胜,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02

2.粘滞知识转移研究述评,,科研管理,2005.02

3.基于知识与决策权匹配的组织最优决策权分配,单海燕,王文平,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

4.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马庆国,徐青,廖振鹏,张彩江,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5.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关系研究,李纲,情报杂志,2007.02

6.企业联盟中的知识获取机制:基于高层管理人员个人社会关系资源的理论分析框架,姚小涛,席酉民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06

7.企业文化、学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谢洪明,王琪,葛志良,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3

8.非正式团体: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王润良,郑晓齐,科研管理,2001.04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互联系

企业在成立之初便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两种企业的支撑力量存在,这两种软性约束与硬性控制的管理手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文化注重的是企业的文明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是企业的一种内在精神所在,企业管理注重的是规范性、条约性、制度性、执行性等一种外在管理方法。两种管理力量相互关联,通过企业文化能够看出企业的发展方向、价值理念,通过企业管理能够表现出企业的经营方式与发展战略。所以,企业管理中有企业文化的存在,企业文化也需要企业管理的硬性支撑,这样才能够促使企业超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互促进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相互促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一,企业管理在表现、执行的过程中,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建成。包括通过企业管理,使员工认同企业文化,然后形成自身的一种文化行为,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另外,通过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能够强化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行为表现上,使企业文化更加牢固的存在于企业中,成为员工认可的企业思想[3]。第二,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管理的有效实施和不偏离,也就是说,在企业的管理中,如果只有单纯硬性规定和监督执行,在管理上太过生硬,员工会产生反叛心理,或者执行方面会产生背离,这样便会增加管理成本。如果结合企业文化的渗透,员工的行为便会成为一种自愿,通过企业文化的引领,企业管理就无需加强监督约束,这样一方面减少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尊重了员工的个人意志。当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外在管理条例形成一种软文化,让员工自觉、自愿的展开活动,这便是企业管理的成功表现。所以,通过上文所述,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长期执行积累出的结果,而企业的市场环境会产生变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新问题的出现,如果单凭企业管理无法做到周全,还应该用企业文化的软约束力量来保存企业的核心发展理念。

二、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互相融合的措施

(一)构建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以人为本,企业需要注重员工的思想建设,提高对员工的重视程度,这样才会使员工产生凝聚力、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尽心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任何企业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上都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员工的角度出发,让员工清楚知道自身的努力目标,这样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及企业的未来发展十分有利[4]。

(二)创建核心价值,确立发展目标

可以说,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企业也都有自身存在的特点,所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创建核心价值,确立发展目标,这样便有利于完善企业员工的价值理念。当员工价值理念得到完善后,一方面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将自身的利益与企业发展挂钩,相互融合,相互促动。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企业文化未形成之前,就需要企业制定出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用来规范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也是为了规范企业文化建立的成果。通过已有的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共同的激励,员工首先受到的是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然后逐渐形成自觉自愿的工作态度,在此工作态度下,员工的工作会更加轻松、积极[5]。企业的规章制度并非都是约束性管理制度,也可以建立激励性制度,例如可以针对部门的职责不同,制定“优秀员工奖”,将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透明化,以此来带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员工潜力,将企业利益与员工自身利益结合后,员工便会形成“主人翁”意识,会积极投入到工作中。企业需要拥有长效的管理机制,而如何制定长效的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需要做到分工明确,设置负责企业文化的管理部门,常与员工互动,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给予一定的实际奖励。特别是在人事部门,需要设置员工合理的晋升平台,并明确晋升条件,让员工有更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需要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

(2)企业需要注重绩效评价,定期对员工做企业文化认识评估,这样便能够对员工的企业文化认识程度进行调查,有利于深入企业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理念。

(3)将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从企业管理方面约束员工行为,从企业文化方面促进员工行为,这两种管理方式可以同时进行,共同促进,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并且减少人才流失量[6]。

(四)提高员工认识,宣传企业文化

可以通过培训方式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的认识,培训方式有很多,显性培训是针对员工对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进行直接培训,让员工清楚知道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规定,隐性培训可以通过开展各项员工活动,例如征集企业文化标语、演讲、拓展活动等等,在此期间,便能够清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程度,当员工自身形成一种约束机制后,便能够正确引导员工的发展,从而提高企业内部管理能力。

三、结语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企业本性概说

企业的发展,从原始作坊到跨国集团经历了几千年,几千年的尘埃将企业的本性重重覆盖。为获得真实的认识,我们从企业最原始,最简单的形态来分析:

当原始群落形成后,人们劳动以"规模"进引,三五成群的狩猎,三五成堆的加工,形成了"规模经营",因此,人类社会最早的"企业"不是一种独立社会之外,或者与社会对立的利益团体,而是完全融于社会,包含于社会之中,与社会完全一致的功能性组织,即为社会发展起到独特作用(提供物质力)的部门。他们之间表现的是高度的克已奉公的牺牲精神和和谐一致的合作品格,因而这种企业才是真正的企业,企业的真实本性便是如此,也应该如此。

随着私有制产生,人们的独立性增强,利益独占欲上升,企业的本性也开始异化,企业老板受到熏陶,除了迫不得已的交税外,已基本独立于社会之外,把社会各色人等作为剥削、占有的对象,社会共同利益被置之度外,唯一的目的就是攫取利润,手段不强、社会后果不负。这种企业本性的异化程度随历史发展不断加剧,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时发展到顶峰。

资本积累完成后,企业主像饿狼吃饱了肉一样,露出几许平静和满足,并有了示爱的欲望。到了20世纪初,经济发展,产品相当丰富,人类第一次有了选择的余地。企业被选择便处于被动地位。企业要生存,企业老板们就不可能无限制的剥削,损害他人,否则损害的只是自己,客观现实迫使企业开始自我反省,重新认识企业的真实本性,并逐渐回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到了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种一心想赚钱反而赚不到钱的奇怪现象。很多人为之不明。这就把企业的社会性和经济性提上日程。企业的立足点不同,产生的效果就迥然不同,其实企业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并不矛盾,一个企业要尽心尽力的做出贡献后,社会自然对企业有相应的回报,这种回报不是简单相加的效果,而是超值的效果,所以企业的社会性和经济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并以社会性为主,经济性为辅,经济性是社会性的延伸功能,并为社会性所制约。

二、企业文化的概说

许多人对企业文化感到模模糊糊,似是而非,感觉这也是那也是,到底怎么讲,这里对企业文化作简单介绍: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企业文化即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思想核心理论基点,与人类行为的理念是哲学一样,企业的文化理念亦即企业的经营哲学思想,企业活动从事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做,走这个方向而不走那个方向,都是有个想法的,有大想法,有小想法,一时之念长期之思,而企业一贯性活动必定是在一个长期形成的较深层的想法支配下进行的,不可能是盲目从事,即使是盲目行事也有一种文化理念支配,不要正确的文化理念就是盲目从事的文化,长期形成而深层的那个想法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①企业哲学②企业精神③企业目标④企业道德⑤企业风尚⑥企业民主⑦企业形象⑧企业价值观⑨企业素质⑩企业行为规范等。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它指明企业的发展方向,把企业职工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企业目标上来。企业提倡什么,崇尚什么,职工的注意力必然转向什么,企业文化越强有力,越用不着巨细无遗的详 尽的规章制度。

2、提升功能。先进的文化理念可提高企业形象的美感度,增加品牌的附加值。万宝路的文化比登喜路明显高出一筹,万宝路立意于一种人格力量和一种人类审美的局面,而登喜路仅仅着眼于烟的口味,固而万宝路的形象价值是登喜路的几十倍。

3、凝聚功能。被企业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如同一面大旗,使员工自觉簇拥其周围,并吸引后者跟入,同时对企业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产生吸引力。

4、激励功能。崇高的文化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力,让企业职工有盼头,有奔头,让企业外部的合作者产生合作的动力,对消费者激发其信心。

5、稳定功能。正确的文化存在着一种同化力量,对一些消极的"亚理念"起着消弱、改造的功能,从而使正确理念"一统天下",企业处于有序状态,以利平稳而有力的运行。

三、企业形象定位

企业形象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企业行为,企业的各种活动成果所给予的整体评价与一般认定。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形象设计是CI总体性工作,它是CI三大系统一致性目标和共同结晶,而企业形象定位是关于企业形象设计的前提性工作,在企业形象确定后马上就进入了企业形象定位价段。以正确的企业文化为标准,为企业总体形象在社会中谋取一个最佳位置,然后将这种企业社会形象视觉化,并通过企业行为加以具体表现塑造。所谓企业形象定位,即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把握竞争对手实情,依照消费者需求,确定本企业独特而富于竞争力的形象,并契入社会一个最佳位置。

企业形象即社会对企业印象的总和,企业形象的分类很多,我们根据企业实情和实用出发,将欲推向社会形象从纵向角度来进行划分:

1、原形象。即企业最本质现象,或者说企业欲给大众最根本的印象是什么,就是从企业正确的本性出发,将企业真实性质传达给社会,即要告诉社会,本企业是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亲善性企业。

2、基本形象。即社会企业最基本或一般性印象,当大众都知道企业是为自已服务的,就会产生好感和依赖感。这种好感和依赖感是一种综合性,概括性的感受,即企业给社会基本形象,基本形象是派出的原形象,原形象是基本形象的高度浓缩,二者关系密切,有时可合为一体,有时可互换

3、辅助形象。即对企业各个方面的具体印象。一个企业由许多要素组成的,一个企业形象亦是由许多方面组成的。如技术形象、销售形象和视觉形象等。技术形象又包含产品质量技术实力,人才素质等,销售形象包括价格、售点、服务、市场调查等。视觉形象有标志,名称、代表色、广告口号、广告音乐等。消费者从这些具体的细节中来感受,认识企业,久而久之形成总体企业形象。

辅助形象对基本形象和原形象的分解细说,基本形象、原形象是对辅助形象的概括和总和,从这三个层次来把握,企业的社会形象是怎样的,根据市场调查分析也就可制定相应的形象定位。

四、企业哲学思想

涉及哲学范畴,必须提出这个领域最基本的问题,或说必须明确根本的原则。市场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企业和顾客的关系。企业与竞争者是不是市场哲学的基本问题呢?不是,因为当有了市场需求时才有生产者,生产者开始只有一家,以后逐渐增多,当供不应求时,只有生产者没有竞争者,当供大于求时,生产者之间变成了竞争对手。不同的竞争都属于一个范畴-生产者,不同的竞争者共有一个共同的依存对象-消费者,没有消费者,所有的竞争者都随之消失。因而市场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企业和顾客的关系,对于这个哲学问题的观点,对二者认识关系的结果,就是企业的哲学思想。

哲学道理是枯燥而浅显,难的不在于认识理解,而在于承认和运用,因为顾客至上,就意味着自己是子民,那么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有规有矩,必须取悦顾客。现在都拿的是国家的钱,都是主人翁,谁比谁差,谁愿低三下四低眉颔首?"作践"自己多难受啊,于是谁都明白顾客至上的道理,但谁都不能做。可以说中国百分之百的企业都理解这个理,但理睬这个理的人不到一半,能够真正做到的又不到一半的一半,做得实在好的企业实在数不出几家。现代企业中还有种典型的表现就是主体意识中心论和客体意识中心论,对各行业对这两种意识论的运用不尽相同,对于不需要售后服务的企业,也切不可偏离客体意识中心论,因为企业抓哲学的精典就是企业和顾客的关系学,一切不承认顾客决定企业,或承认而不运用这一原理都将犯原则性、战略性错误。企业哲学我们无法说得很精彩,只有靠人做才能做得很精彩。

五、企业精神和企业口号

企业精神是企业行为实质或企业行为本质特征与企业风貌意思一致。与企业面貌、企业风尚、企业时尚有一定联系,此二者体现都是企业行为的本质特征。企业口号即体现企业精神,鼓舞员工士气的警句短语,企业精神极为相似,都是对内部员工发生作用的,一般不直接针对消费者。一个企业总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有的是大家心中有数,有的是口头流传,有的形成文字固定下来,因为企业精神只有一种,而表达形式都是多种多样,当全体认定这种企业精神后,便形成了共同的行为特征。如有许多企业的精神是团结、求实、拼搏、创新等。这些都是企业整体行为的本质特征,当企业精神形成后,领导者认为其十分重要,以鼓舞斗志,激发士气,增强凝聚力,并将企业精神书写在公司内外醒目之处,有的要求朗诵,这种书写出来的朗朗上口的企业精神便是企业口号。因而企业精神和企业口号有时完全一样,可以合二为一。

但他们又有一定的区别。企业精神具有稳定性、内隐性,长效性等特点。即一种企业精神是在一种较长时间内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发挥作用,消除它亦需一定时间。企业口号具有阶段性、外显性、时效性等特点,即一个口号由于是为鼓舞士气而设计的,因而根据企业所处不同时期,不同任务而提出不同口号。总之,企业口号一般是企业精神的直接体现,有时二者完全一致,有时语句不同,企业口号间接体现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内容,企业口号是表现形式。

六、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企业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企业价值观功能发挥的必然效果,具有积极的示范效益和强烈的感染力。

第一,职业神圣无比,懈怠就是缺德。这份职业使你能够安身立命,还能养家糊口,还改善了你生存的社会环境,乃命所依,神圣无比,不可能有任何懈怠,必须恭恭敬敬的对待职业,做得一丝不苟。如果亵渎神圣的职业,就是戏弄自己的生命,就缺乏人性,更缺乏良心了。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升格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着高职办学的特征,多数都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设置办学理念,形成不论什么学校都有所有的专业,专业设置的行业特征不明显,专业种类分散,专业设置时对行业需求、行业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没有进行深入分析,难满足本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与相关行业(或职业)理念衔接不紧密,行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念等没有很好的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没有形成鲜明的行业文化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1、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取向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好的、被肯定的,什么是错的、不好的、被否定的,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师生关系好、善于表现自己、学生成绩优秀,符合这个标准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对企业贡献大。

2、自我选择与规划意识不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通常由学校安排,上什么课、学什么内容、参加什么活动,都按照老师和学校的要求去做,学生缺乏自我选择与规则意识,主动性不强。企业对员工往往只给出工作要求与目标,至于如何去实现,由员工自己设法解决。企业强调的是执行力:企业执行力是指企业的各个层次、部门、岗位的员工贯彻执行经营者指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方案计划,并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能力。

3、考核标准不同。考核标准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目标。学校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60分为及格,老师不会要求学生必须考满100分。另外,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个人的事情,与其他同学无关。企业则要求员工在工作中100%不出错。同时,许多企业考核以团队绩效为标准,个人工资=应享受工资×个人考核分×团队考核分。

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式,课程设计及教学必须满足社会服务,生产一线实际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工学结合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

1、模拟企业场景。校内实训是学生理解专业、熟悉岗位要求和了解基本操作技能的实用性实践教学环节,实训场景模拟企业化就是把企业的工作环境搬到学校,感受企业文化气息。对学生来说,走进实训区,犹如进入了企业的感觉和体验,加快适应上岗需求和企业管理。学校内的实训室应该按照企业车间格局布局,张贴安全标语警示,操作注意事项,岗位职责要求等,营造仿真的生产训练环境。

2、规范劳动纪律。加强学生实训组织纪律性教育,遵从企业规范进行管理。学生在各实训场所要严格遵守安全制度,不准穿拖鞋、戴围巾和穿短裙,按工种要求戴防护用品,在实训时不追逐打闹,遵守组织纪律,不擅自离开工作场所,严格考勤制度,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3、倡导项目教学。企业将产品配件交给实训中心来完成,实训中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下设车间主任(指导老师),工长(学生班长),班组长(学生干部),要求学生在实训期间,由指导老师分配生产任务,讲解加工技术要求,再由班长将生产任务分解到各小组,各小组具体负责生产安排,在生产过程中,指导老师指导和示范,并开展组与组之间的劳动竞赛,产品成品由指导老师把关验收,并将合格产品交回企业。整个过程中,学生了解接触了生产一个合格产品的全过程,熟悉了企业工厂管理模式,既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又降低了实习教学成本。

齐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绩效 企业业绩

任何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对企业兴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保持公司基业常青的法宝来源于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特别是以追求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一家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拥有优秀绩效的企业文化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作用

企业文化是组织内外为多数成员所共同认知、拥有并影响组织成员思想和行为的组织信念、价值观、行为特征、规范等。企业文化具有价值性、独特性、传承性和不可模仿性,能够为企业带来相对竞争优势。

1.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第一,企业文化会影响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顾客、供应商和其它利益相关者。企业的核心理念、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到员工,并通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影响到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判断。员工是企业绩效实现的核心利益相关者,顾客是企业经济绩效的直接来源,企业的价值只有通过顾客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实现。德鲁克说:企业目标只有从企业外部的顾客角度才能得到评价。因此,顾客是企业绩效实现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第二,企业文化会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价值传递。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认同态度,以及由此而来的行为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

第三,企业利益相关者各方均对企业绩效做出了贡献。企业绩效由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组成,但经济绩效是最根本的,只有经济绩效实现了,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各方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绩效。企业经济绩效为社会绩效提供基础,而企业社会绩效又会促进企业经济绩效的增长。

2.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第一,创造巨大的凝聚力。当人们致力于某种事业、任务或使命时,清晰明确的愿景可以使他们忘掉自己的私利,淡化人与人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这就好像劫富济贫、替天行道、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成为梁山好汉的共同愿景时,就会产生犹如兄弟般的凝聚力一样。在实际工作中,巨大的凝聚力可以使员工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创造出巨大的效益。

第二,创造巨大的驱动力。清晰而明确的愿景可以产生强大的驱动力,驱动员工产生追求愿景、实现愿景的勇气和信心。并使员工有着老板一样的发展欲望、精神和激情,能更精干、更灵活,行动敏捷。众所周知,“永远要做饮料世界的第一”是可口可乐公司的愿景,这也是每个可口可乐员工共有的梦想与愿望。在他们身上,可以强烈感受到作为可口可乐员工共有的梦想与愿望、感受到作为可口可乐员工的自豪感,以及要做得比百事可乐更好的强烈欲望和勇气。

第三,孕育无限创造力。组织愿景是组织内全体员工发自内心的愿望。日本企业一向注重加强员工的集体主义观念,并善用终身雇佣制和功序列制等制度把全体员工融入到企业中来,把企业营造成员工自己的家。他们以这种方式传播着公司的文化,使得员工有了创造力的持久激励源,从而创造出世人瞩目的发展神话和辉煌成就。

第四,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培养员工的奉献精神。美国《财富》杂志和何氏管理顾问公司合作,用严格的标准选出1998最受尊敬的公司,排在前5名的分别是通用电气、可口可乐、微软、迪斯尼、英特尔。在许多产业叫苦连天的1998年,他们不仅突破困境,甚至能持续执行既定的长期计划。为什么这些公司能做到此非凡的业绩?当问及他们的领导时,他们大都将这种成功归功于良好的企业文化。

建立目标管理为导向的关键事件绩效考核模式。基于目标责任的关键事件绩效考核模式,以目标和岗位责任为出发点,以目标管理法为基础,在组织目标层层分解至各部门的过程中,通过对部门职责的梳理,确定部门的绩效关键目标的同时,明确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在上级与部属就目标达成的沟通过程中,以组织和部门的分解目标为前提,结合员工的岗位责任,确定员工各自的绩效关键考核目标。

二、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奖励行为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塑造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企业员工通过奖励就会知道企业希望他们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最终形成企业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通过培养员工以高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就会让员工明白个人的收入是与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及个人的工作业绩相联系的,员工要想得到奖励,就必须对企业做出贡献并取得一定的业绩。

第一,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追求优秀绩效的核心价值观。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组织一致的目标,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目标保持步调一致,能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从而产生鼓励积极创造的工作环境,也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成功的实施绩效管理系统,适应这个急剧多变的竞争市场,最大的发挥企业潜力,就必须致力于建设一种与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相融合的高绩效的企业文化。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商贸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商业联合会

工业工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东省教育厅

中国训诂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训诂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