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功率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教案范文第1篇

知识目标

1.会根据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用电器的电阻.

2.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初步综合运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量较多,综合性较强,而且灵活性强,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节习题课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应精心选择,要有目的性,如:课本上的例题1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学生学会在使用电功率的公式时,应注意公式各个量的对应关系,熟悉电功率公式,为下道例题做铺垫.

例题2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解电功率习题的思路,抓住解题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其中不变量在初中就是电阻不变.电压变电功率、电流变.

教材(人教版)中的例题2没有从最简便的方法解题突出了电功率的决定式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教法建议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公式较多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讲例题前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一下电功率的公式和欧姆定律的公式.讲例题前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要在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上下功夫.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教师也应在一体多变上下功夫.

计算涉及的物理量比较多,题目的难度比较大.解题时要认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加深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弄清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特点,加深对计算过程中必须对各物理量一一对应的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目标

会根据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用电器的电阻.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运用电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培养归纳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电功率公式的运用,难点是灵活运用电功率、欧姆定律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引入新课

问:(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有什么特点?

(3)什么叫电功?什么叫电功率?

(4)用电器在什么情况下正常工作?

(5)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方案二:直接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解决问题:

1)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电流.

2)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电压或电流或功率.

3)电功率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例1:课本中的[例题1].

例题小结:

①若已知用电器的额定状态,可求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P额/U额和用电器的电阻R=U额2/P额.(一般地说,应当把用电器上所标明的额定条件,理解为给出了用电器的电阻.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②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额定功率大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分析:当电灯两端电压发生变化时,可认为灯丝的电阻没有改变,根据欧姆定律I=U/R可知,I随U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灯泡实际发出的功率也变化.

解题思路:

①根据额定状态求出灯泡的电阻.

②根据I=U/R求出灯泡在新电压上的电流.

③根据P=UI求出新电压下的功率.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算出灯泡在210伏和230伏电压下的功率P1和P2,其他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解此题.

讨论:本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学生回答,教师指出:用比例法P1∶P额=(U12∶U额)2求P1较为方便.

例题小结:

①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是随着它两端的实际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

②求实际功率的思路.

例3:将灯L1(PZ220-25)和灯L2(PZ220-60)并联接在220伏的电压上再将它们串联接在220伏的电路上,两种情况下哪盏灯泡亮些?为什么?

分析:要判断两灯的亮与暗,只要比较二灯的实际功率大小就可以了.

解:并联时,每盏灯的实际电压均为220伏,则其实际功率就等于灯的额定功率,因此可直接判断出灯L1比灯L1亮.

串联时,因每盏灯两端的电压均小于220伏,所以两灯均不能正常发光,根据例1的结果知道,灯L1的电阻R1大于灯L2的电阻R2,又因为两盏灯串联,所以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大.因此可根据P=UI=I2R判断出P1>P2,L1这盏灯亮些.

例题小结:在并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电功率小;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大.

例4:标有"6V3W"的小灯泡能不能直接接到9伏的电源上?若要使小灯泡接上后正常发光,应怎么办?

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难判断,因为9伏已大于灯泡的额定电压6伏,如果直接接上去,因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得多,灯泡会烧坏,所以不能直接接入.若要接,应和灯泡串联一个电阻R再接入,让电阻R分担3伏的电压.

解:不能直接接入.应和一个阻值是R的电阻串联后再接入.

I=I额=P额/U额=3瓦/6伏=0.5安.

R=(U-U额)/I=(9伏-6伏)/0.5安=6欧.

讨论此题还有哪些方法求R.

例题小结:当加在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大许多时,用电器可能会烧坏,应和它串联一个电阻再接入.

探究活动

【课题】观察比较两只灯泡灯丝的粗细,判断额定功率的大小.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个人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电功率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主动参与 思维参与 四个层次

【中图分类号】G634.7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以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为基本特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的一种教学模式。

以《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为例。传统的教学的步骤一般是:

①明确实验活动的目的②讲授实验的过程③实验注意点分析④学生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⑤实验数据纪录处理

这种模式的教学,仅仅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动作参与(即实验、观察)和浅层的思维参与,无论学生学习还是教师讲授都是十分机械的,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生成。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两个主要因素,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以上教学模式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太小,影响课堂效率。

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人的活动的研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分为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操作及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则是学生主体通过头脑中完成的“动作”对串一物的映象和观念进行操作的一种“无形活动”。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统一存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之中,相互联系并促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重外部活动的参与,更要注重内部活动的参与。

针对这学生内外活动五方面的参与,笔者对《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教学流程做如下安排:

教学流程 学生参与

⑴回忆欧姆定律,再认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与作用。 [记忆参与]

⑵明确实验活动的目的

⑶教师演示实验

⑷实验注意点交流、讨论 [思维参与][语言参与] ⑸安全教育 [情感参与]

⑹小竞赛:谁连接的实验电路又快又正确 [思维参与][动作参与]

[情感参与]

⑺学生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 [动作参与]

⑻实验数据纪录处理

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语言参与]

⑽教师评价

从教学过程的观察以及课后教学效果的u价来看,这样的教学的体现了虽然学生的参与,但主要存在的缺陷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思维参与的程度不高。学生思维主动参与的主要有四个层次:模仿式思维参与、尝试性思维参与、选择性思维参与、创造性思维参与。四个层次参与水平逐级提高。而在以上教学实例中,从教师的演示实验,到学生动手实验活动,体现了模仿式思维参与;而实验注意点的讨论也仅仅是尝试性思维参与。明显的是,科学课程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的思维参与并没有本质体现。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又对《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主要教学流程做如下变更:

教学流程

⑴回忆欧姆定律,再认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与作用。

⑵明确实验活动的目的

⑶学生设计实验,然后让学生相互评价实验设计。

这个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参与,而且让学生通过相互评价,对实验方案的优劣选择判断,体现了选择性思维参与,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⑷评价课本上的实验方案

书本上的经典实验有其经典的魅力,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案的评价,再对书本方案的比对,思维有一次质的飞跃。

⑸教师演示实验

⑹常见电路故障分析

教师在演示时,模拟各种常见的电路故障,通过竞赛的教学组织方式,让学生主动判断,思考如何判断电路故障,如何解决电路故障。

⑺实验注意点交流、讨论

⑻安全教育

⑼电路元件的选择

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记忆参与,即对原来电流表、电压表的选择进行回忆,并且通过测量电功率实验,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体现了选择性思维参与。

⑽小竞赛:谁连接的实验电路又快又正确

⑾学生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

⑿实验数据纪录处理

⒀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从前面的模仿到本环节自己方案的实施,这是思维参与的一个升华。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必定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活动激发了自身思维去主动解决。

⒂学生总结实验得失

⒃教师评价

(注:粗体字表示改进环节)

通过上述教学的再实践,课堂的深度大大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效果,尤其是学生思维参与的程度也大大增加。但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是:在增加思维参与的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催化剂。这样对教学时间来说,一课时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对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来说,为了给予学生充分的生成空间,教师应该突破课时的界限。

参考文献:

⑴《中学科学教学论》 陈志伟、陈秉初

电功率教案范文第3篇

一、试题回顾

发光二极管(LED)具有高亮度、低能耗等优点,将在我市推广使用。如图甲所示是LED的实物图和元件符号。

把一个额定电压为3V的LED接人电源电压恒为4.5V的电路,如图乙所示。

(1)闭合开关S,LED发光;断开S,改变电源的正负极后闭合S,LED却不发光,可见,LED具有_____(填“单向”或“双向”)导电性;

(2)移动滑片P,测得电流表与电压表的示数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当该LED正常工作时,消耗的电功率多大?此时变阻器R'接人电路的阻值多大?

这道试题本身起点较高,二极管的知识是高中的内容,但题目已经给了相关信息,况且在考纲例卷中也有二极管的题目出现,因此题目难度不高。但学生答题情况却不容乐观。对全市12557名考生进行计算机统计,本题总分6分,平均分只有3.63分,得分率只有60.5%。

二、病例分析

第一空回答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却有很多学生回答了“双向”“单项”“单性”,甚有个别学生填了“甲向”,另有不少学生干脆是空白。第二问求二极管正常发光时消耗的电功率和此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病例与症状(一):单位换算错误。电流的单位毫安化成安,有不少于一半的学生把20毫安化成了0.2安,真可谓是“小小一毫安,打倒一大片”。病例与症状(二):审题错误。读图是把20毫安看成了20安或2毫安。病例与症状(三):解题目的不明,答非所问。题目要求求二极管正常发光时消耗的电功率和此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却有学生算了二极管的电阻和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或算了电路消耗的总功率,这犹如回答“西瓜是圆的吗?”却答了“冬瓜是长的”,两者没有多大区别。病例与症状(四):解题格式不规范。体现为没有公式直接计算、数据代入不带单位、解题步骤不够齐全、字迹不够清楚、计算公式和单位互相混淆。病例与症状(五):解题思路不清,简单问题复杂化。求变阻器R'接人电路的阻值多大时,有不少学生不直接应用公式R=U/I进行计算,而是先求电路消耗总功率,再求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然后用公式R=U2/P算出变阻器电阻,也有学生先求电路总电阻,再求出二极管的电阻,然后求出变阻器电阻。病例与症状(六):解题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很多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一步完成,没有分步计算,而一旦代入数据错误,就会减少相应的得分点,从而导致全盘皆输。

三、把脉开方

把脉(一):二极管的知识在初中虽然没有学过,但题中讲到“闭合开关S,LED发光;断开S,改变电源的正负极后闭合S,LED却不发光”这一信息,显然不难得出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的性质,学生之所以出现错误可能是缺乏对电路基本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对电流方向的判断还存在困难。

处方(一):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夯实基础。在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概念、规律的过程教学,一定要弄清基本概念,讲究知识迁移,力求循序渐进掌握知识。学生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不仅仅是因为粗心造成,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由于对题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缺乏了解而导致读不懂题造成。

把脉(二):不少学生填了“单项”或“单性”,以及在读图时把20毫安读成了20安,暴露出学生的审题习惯没有很好的养成,审题随随便便,不够仔细。

处方(二):重视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养成要潜移默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在学生解题前,要经常提醒学生:“先把题目默读一遍,看清楚题目的要求,再进行解答”,要经常告诫学生:“审题要慢,答题要快,要逐句逐字看题,找出关键句,发掘隐含条件,寻找突破口”,要切实、有效地训练“读题――析题――答题”这三个环节的基本功。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把脉(三):解题格式不规范,是导致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没有公式直接计算、数据代入不带单位、解题步骤不够齐全、字迹不够清楚、计算公式和单位互相混淆。不少学生在考试时,并非在知识上有什么缺陷,但得分不高,原因多半是解题的规范性上出了问题。

处方(三):这就要我们教师平时讲题要过程和结论并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解题规范化的指导和训练,解题的规范化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有序、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综合素质。

把脉(四):在今年阅卷中发现,有些考生该得的分没有得到,会做的题得不到全分,究其原因,除了解题格式不规范外,另一方面主要是考生在解答的过程中语言表达不流畅、不合理、不科学及不规范,解题步骤混乱以及不规范所造成。

处方(四):加强学生的文字表达题的训练,既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要训练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要让学生明白科学表述题不需华丽的词汇,但必须抓住答题要点,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同时也要加强教师自身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点拨引导要“惜言如金”。在教学中教师有时表现出来的喋喋不休,实际是教学上的唠叨,是教师对待教学问题所引起的紧张而形成的保护性语言习惯。唠叨的本质就是“不放心”。唠叨的结果,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学工作要求教师研究自身的教学语言,废止唠唠叨叨式的语言习惯,在净化、简化语言上多加思考,要善于把教材语言、教案语言转化为点拨引导语言,在“说得精、点得好、导得巧”上多下工夫,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达,这对培养学生形成条理清楚,步步有据,规范简洁,优美整齐的答题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诊后建议

要减少或预防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以上各种“不良症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

首先,构建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结构是进行规范化答题的基础。所谓全面是指知识结构中须包含考试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为进行规范化答题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所谓系统,就是要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良好的组织,在大脑中形成有序的而非零散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对所需的知识点专业术语进行有效而快速的提取和运用,否则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次,精选例题,示范讲解。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解后评析可采取一题一评析的策略,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找出解题过程出现的“不良症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析变成“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第四,成功源自细节,细节造就精彩。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细节问题并及时加以分析解决。同时也要注意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节行为,比如语言表达要规范,解题格式要完整,板书书写要工整,凡要求学生做到的必身先垂范。

电功率教案范文第4篇

首先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战,在实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应将实验教案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

在实验教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备写出来,还应该在实验教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六大环节,并且,不能只写在纸面上,而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探究”。

然后,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抓住“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五个环节。

1、观察。所谓“观察”,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如选择测量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实验中,数据的读取角度、现象的鉴别、线路的连接等,几乎每一实验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防止走马观花、粗枝大叶。

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有危险性或损坏性的实验时,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

3、记录。即在实验中正确地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如,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误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次,对于实验数据的记录,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数据统计表,使学生很容易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等。

4、分析。

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不同、操作方法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记录的数据,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例如做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数值存在偏差大的现象。我们应帮助学生指出,这并不是错误实验的原因,而是由于摩擦力存在导致的结果,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趋于理想,我们应想办法,减少摩擦(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加以归纳总结)。

5、整理。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是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

为了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在平常实验操作技能检查中,还可以通过口试、笔试、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1、口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仪器的选择及性能、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误差的产生和讨论等。从口试中发现问题及时追问,从追问中既能发现学生的不足,又能及时纠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正确理解及完整叙述。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的实验口试中可增加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观察电流表,表盘刻度有什么特征?使用中应如何选择量程?使用不同的量程时刻度有何不同?如何调整零点?考试中要求学生画出电路图,说明各元件的作用并按要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中涉及到的原理、规律及公式的推导和论证,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根据学过的电学知识,选择适当的器材,你能设计出几种测定导体电阻的方法?画出电路图,指出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并用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导出计算电阻的表达式。不管学生设计出几种方案,只要是切实可行的,都说明学生动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很大的。

3、操作: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是否会对实验仪器进行调整,是否能按正确步骤进行实验,能否在实验中正确测出实验数据等。如在实验操作中,我们把实验中所涉及的多种不同仪器放在一起,让学生挑选出合适的仪器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操作不仅要求学生弄通实验原理,还要知道所选器材的型号及性能,如对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仪器的使用。

课本实验及创设性情景实验考查:

电功率教案范文第5篇

1.加深对“双基”的理解

物理复习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梳理和归纳每章节所学的知识,加深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新课时学生可能没有完全正确地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对此在复习时有必要强化和加深。例如,在复习《长度的测量》时,“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外还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在复习《压强》时,对于压强公式p=F/S,F有时等于重力,有时又不等于重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压力等于重力,在已知质量时,则有F=G=mg,g=9.8N/kg。在复习《浮力》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浮力只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与物体本身的密度无关,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这样对比后学生会牢固地掌握浮力与压强的区别在哪里。在复习固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压强时,强调固体的压强有时与物体的重力有关,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重力无关,只与液体的深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重视课堂教学,落实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我们要大胆尝试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生、自主学习、尽量摒弃满堂灌的教学,突出精讲精练。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逐渐让学生养成主动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质疑并思考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探索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讨论教学: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教师直接提问、学生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促成的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点拨加以解决。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安排学生在课前思考,允许查阅资料解答,然后集中在课堂上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把问题逐一解决,以达到知识结构的优化。

精讲精练:对于例题教师应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上黑板演练或用投影展示学生的做题情况,或让学生口述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多种思路解题。同时对同学出现的典型错误或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典型错误,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尽量分析错误的原因,注重学生的解题规范。最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做到把题目真正搞懂。教师可结合某些例题展开讲解,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教师要精选习题,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此间教师应把辅导工作落实到位。

3.关注“热点”和“盲点”问题

年年中考年年变,但万变不离其“重”,物理学中的一些主干知识仍然是每年的中考热点。因此,我们在三轮复习中将以《物理课程标准》为载体,围绕考点,突出“重点”,如:“力和运动”、“压强和浮力”、“电功”、“电功率”、“能量”、“内能”等;重点实验中的“密度的测定”、“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及“伏安法测电阻、电功率”的实验和部分重点演示实验等,展开专题训练。尤其在围绕主干知识为核心展开第二轮复习的同时,我们将重视中考热点问题的收集与训练。在第三轮复习工作中,我们将在加大模拟训练的同时,积极通过有关教学杂志、教学网络,搜索新题型,拓展新视点,填补复习过程中被我们遗忘或忽略的盲点,并认真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另外,在复习中要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考试的成败,除了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因素影响外,个体态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学生在认知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能不能认真细致地审题,能不能完整严格地答题个体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把严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在这个阶段注意学生的状态变化,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应考技巧、策略、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技巧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应考准备,使走进考场的每一个学生都胸有成竹。特别强调的是,复习的过程,同样是三个维度(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切忌大一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提出自己个性化的问题,让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各取所需。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让学生不断地在复习中体验到收获的愉悦,应是教师始终不渝的追求。

4.运用对比法和类比法

对比法是常用的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把相近事物的异同进行对比,是认识事物、强化概念的有效途径。如实验用温度计和体温计构造与用法的对比;把蒸发和沸腾现象、条件、汽化的激烈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变化与状态对应情况的对比;成像规律的对比;重力和质量概念及测量工具的对比;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效果的对比;电流表和电压表使用方法的对比;串并联电路规律的对比;带电体和磁体基本性质的对比……对比的方法是学习物理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中考试题中也常有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