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职称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此时,班主任就成了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协调工作,使班里学生和任课教师和谐共处、团结一致呢?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做好这一关系的协调者,作为班主任老师平时要多下功夫。
(1)学会正确树立科任老师在学生心目的形象。这就要求班主任平时要选择恰当时机赞扬科任教师,树立科任老师的正面形象,通俗一点说就是要给其他老师的形象加分。但是这种赞扬要注意坚持恰当合理原则。即在科任教师特长发挥充分的时候赞扬;赞扬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科任教师的优点,树科任教师的威信;赞扬的方式要合适,可以选择集会活动时集体教育,也可以个别谈心。形式上,可以选择:①班会、集会、集体活动时介绍科任教师特长;②个别教育时;③引用学生赞扬科任教师的话,同科任教师交流,增强科任教师的成就感。
(2)及时鼓励教育学生。通过了解科任教师对班级及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沟通、协调学生和科任教师关系。科任教师在分析学生方面有班主任不及的优势。科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能让班主任全面的了解班级的全体学生的特长。班主任可以借科任教师之力鼓励学生。首先,听取科任教师对个别学生及班级的评价,并把评价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其次,在科任教师和学生有摩擦时,应教育学生主动认错,并传达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弱化矛盾;再次,在个别场合,可以引用任课教师的肯定评语,鼓励学生,向他暗示科任教师对她的赞许,增强其信心。
(3)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与学环境。班级环境因素使班级形象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环境会给科任教师带来一种心情上的轻松和愉悦,积极的心态便于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班级环境或形象的独特是相对的。比如纪律严明,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班干部交往能力强,学习气氛浓,这些是无形的;教室清洁,布置雅致,这些是有形的。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班级的成长,也有助于任课教师激情的发挥。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增强其参与意识,不能自己说了算,闭目塞听,否则会影响科任教师对学生的注意力和责任心。
(4)巧用节日与活动培养师生情感。一般科任教师与学生交往多限于课堂,孩子跟科任教师间的感情也不是很深厚。班主任应该从培养感情这个角度出发,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两个方面,协调任课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来沟通科任老师与学生的之间的感情。比如教师节到了,让学生为科任老师献上节日的贺卡,还可让学生组织联欢,热情地邀请科任老师参加指导六一文艺汇演的节目,并安排适合各教师的节目,让师生一起开展活动,这种活动不仅能加深彼此的了解,而且容易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此外,班主任同科任教师也要经常沟通,向科任教师说说自己班的孩子的长处,帮助把师生感情的桥搭好。同时也要把班内一些小团体的情况,特殊脾气的孩子情况定期同科任教师进行交流。
第二,班主任要能够妥善处理科任老师与学生的冲突。
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当问题出现时,班主任要注意妥善处理学生与科任教师的矛盾。既要维护科任教师的威信,也要让学生心服口服,不要产生怨恨与隔膜。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比较复杂,有时可能完全是学生的错误引起的,有时也可能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教育方式不当而导致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班主任都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压制学生,但也不能为了讨好学生而公开批评教师或背后议论科任教师。而是要从多方面了解事实情况,了解矛盾产生的原因,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再开展工作。如上述案例,看上去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却说明了科任老师和学生的矛盾已经变复杂了。针对这样的情况,先不要双方在一起谈,而是分别谈,这样好让双方都能冷静下来。班主任可先代科任教师向学生道歉,说明科任教师说话方式不对,不该说让学生出去那样的气话。这样学生就能心平气和地与班主任交谈,然后再分析科任教师这样做的原因与目的,科任老师的出发点是为她好的,如果老师不管她,那才是对她的不负责任,只是在那样的氛围中说了不该说的气话。并告诉她科任老师之前对她的肯定和赞美。最后让他分析自己在这件事中处理的方法是否正确,这样学生也比较易于接受,引导学生主动向科任老师认错。当然要做好科任老师的思想工作,以免矛盾激化。在学生向科任老师认错的过程中,科任老师也会主动的说出自己的不足。这样不仅不会让科任老师丢面子,还会增进师生的感情,让学生欣赏老师。
第三,班主任应该主动邀请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
有些科任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基本情况不很清楚,对学生也了解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手段,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此班主任要及时、主动地与科任教师交流本班情况,才能使科任教师对学生个体和整个班级的各种情况了解更全面、更客观,切合实际,使工作更有成效。此外,经常与科任教师交换意见,了解学生上课的表现及学习的动向,认真听取科任教师对学生有关情况的反映和对本班工作的建议、意见。这样,不仅可以协调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听取科任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班级管理的方法与策略。因此多跟科任教师交流班级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以上工作与科任教师不断取得联系,增进信任,进而形成工作上的合力,使班级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逐步使科任教师感受到和谐集体的工作优势,体会到与班级搞好关系
,才更有利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样,科任教师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也就成为自然的事了。师生冲突是教育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不可能完全消除冲突,更不能压制冲突,因为压制冲突只能为下次更剧烈的冲突埋下隐患。因此,我们教师不但要建立看待冲突的正确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把冲突视为可解决的问题,注重师生冲突的协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并不是无法解读的秘密,它是有内在规范性与规律性的。它也不是教师个体自发、无意识发展的结果。它是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的。
一、教学机智的内涵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机智的定义,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学机智是指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与才艺,国内有的学者的定义则更加简洁明了,认为教学机智是应变处置的艺术。
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外现,教育智慧的对象是现实性的,智慧成长的方式是实践性和行动性的。把教学机智看做是某种能力,是对它的一种不恰当的抽象。综合以上认识,本文中的教学机智采用“教学机智是一种应变处置的艺术。”这一内涵界定。与此同时,笔者同样认为:教学机智是成熟的心智技能与执行力的综合体。
完整的教学机智包括主动的教学机智和被动的教学机智。被动的教学机智是指在处理难以预料的事时,疏导冲突,消弭矛盾,从而使教学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主动的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并没有受到意外问题的责难,因情境触发,突生灵感,并立刻行动,使课堂情景更加灵动,充满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必要性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发生了新变化。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非师范毕业生与硕士毕业生加入到小学教师队伍。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社会实践经验相对匮乏。而教学机智是一种实践智慧,动态生成于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以,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活泼好动的学生,语文教师的应变处置能力还很稚嫩。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正处在性情、人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正处于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和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小学教师身负重任。在看来:小学教师的责任比大总统还大。而教学机智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优先考虑学生幸福、巧妙化解分歧与冲突为显著特征。一个充满教学机智的小学教师,势必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机智的运用上的不足
(一)脱离情境
语文教师可能有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并不像一名真正的教师。有些语文教师是以非介入的心态做事,而不是全力以赴,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结果错失难得的教育契机。他们出离课堂情境,心思游荡,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显现出了某种不作为。每一节课,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不会有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每节课,语文教师都应认真对待,都应是一个精彩!
(二)惩处不力
小学生的失当行为有吵闹、打架等,“恶作剧”是其中最常见的失当行为。这种显性的冲突,对课堂教学秩序的影响最大。学生的这种行为往往弄出很大的动静,使教师不能回避,迫使教师去直面解决。语文教师往往没有有效的惩戒方法,是处理这类问题失败的根源所在。譬如语文教师往往容易发急发怒。有的语文教师则可能花上很长时间来处理这些问题,耽搁了正常的课堂教学进程。奥地利教育家贝多尔叮嘱教师不可以忘记:只要在健康气氛中解决的冲突,便会具有教育价值。
(三)被动应对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尚不娴熟,在课堂上,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对教材的讲解以及课堂教学流程的顺利推进上。这样子就容易忽视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情感、认知状态。结果,语文教师不能敏锐捕捉到学生神情、姿态等反馈的信息,疲于应对班级里频发的状况。
(四)情绪易失控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未知充满了好奇,天真、活泼,惹人喜爱。所以,一般没接触过实际教学的人通常很难理解下面这样的情境:一个平时性情温和的年轻女教师会被小学生气得赌气离开教室。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机智养成的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
语文教师在思想、理论上的完善、成熟的认识是拥有教学机智的第一个层次。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行动才能跟进。
(二)训练思维习惯
常规和习性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不变通和枯燥的迹象。但是,这些没有受到批判性反思的习惯本身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或者从教育学上应该受到责备的。事实上,优秀的教师会表现出源于仔细反思并长期形成的良好习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动并不总是需要瞬间的、批判的、理智的反思。好习惯能影响教师一生。思维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思维习惯让你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现实,而心理暗示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下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做一个阳光的教师。训练思维反应品质,换个思路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习惯,这样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知常用策略,重视教学语言机智
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教学机智可以用言语、眼神、动作、气氛来调和,认为沉默,幽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语言是课堂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学语言主要是指:口语和体态语。教师运用这两种语言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叫做教学语言机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位优秀的教师知道那些躁动不安、过于好动的孩子可以通过镇静的声音让他们安静下来。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吃不饱”、“吃不了”两极分化的局面,这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信息基础教育应该不再是“零起点”,按自然班进行教学的方式也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师资队伍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素养类课程通常是由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教授的,因而往往只关注了技术问题,而很少涉及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授课教师多采取比较单一的边讲边练或者是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没有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厌学情绪较重。评价方式不尽合理。考题大部分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考察较少,即使个别有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的题型,但其实考察的是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概念及操作步骤正确识记的能力。学生可能能够熟练掌握某种操作,但是如果强硬地以考核的形式要求学生记忆,比如某试题为:复制操作的快捷键为(),会增加学习的枯燥性,引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建构的原则
师范性原则。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坚持为小学教育服务的方向,紧紧围绕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基于此,要认识到信息素养类课程既是基础性课程又是工具性课程,既是知识性课程又是方法性课程。前瞻性原则。教育往往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而课程体系制定后也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因此在课程制定上就更应该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给未来的教学至少预留出三到五年的发展空间。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要重视补充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掌握应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实用性原则。从学和用两者关系来看,学在前,用在后。在学习信息素养类课程的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应用,才能真正学习好现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感悟到计算机文化,感悟到网络文化———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整合性原则。能与具体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不单独开设,而是采取课程整合的形式,以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具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持续发展原则。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展(如技能比赛、制作院报等),使学生具有相当的信息文化底蕴和信息技术素质,这样学生才能有发展后劲。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构想方案
课程设置要考虑的因素。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方法是什么?要紧密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考虑信息素养类课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不同于一般专业的特点,一方面,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现代人必备的素养,是现代教育所培养的素质的一个部分,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应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另一方面,小教学生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教育技术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促进其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以适应新世纪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课程设置方案根据以上分析,小教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可相应地分作两个层面,即作为信息社会的人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公共信息素养)和作为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素养)。在具体地设计课程时,可从学生不同的基础水平、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这几方面出发,本着“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宗旨,将信息技术课程分成两大模块———必修和选修。必修模块是直接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它的基本要求;选修模块关注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又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的实施建议
1.1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教具、标本、挂图、幻灯、投影仪等各种教具,采用PBL、案例研究、启发式,师生互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工学交替、CAI教学等多种模式,将“学导式”教学法[3]应用于各教学环节,从灌输式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1.2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体现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兼顾适应性原则。近年我院加大投资,建成中药标本馆、模拟中药房、药用植物园、炮制、鉴定、制剂等实验室,设施齐全,设备精良,实践教学资源丰富。校外拥有40多家医院和药厂,我院附属医院规模宏大,仪器先进,拥有床位500张,融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服务患者,服务教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完全满足教学、科研需要,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以人为本,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理实一体,教学做结合,提高药材辨认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促使“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化[4]。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以我院2013级三年制高职中医学专业学生4个班为研究对象,年龄均在18~22岁,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其中2个班为实验组,2个班为对照组。实验组98人,对照组96人。自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进行观察,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方法。实验组实施教改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组考核标准一致,比较考核结果。主要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药材辨认应用能力、综合能力考核及满意度情况。
2.3评价标准。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推断x2检验,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4结果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药材辨认应用能力、综合能力考核与满意度调查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教改组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
2.4.1研究对象的药材辨认应用能力考核成绩
2.4.2研究对象的综合能力考核
2.4.3满意度调查
3.结语
由表1、2、3明显看出,在药材辨认应用能力、综合能力考核及满意度调查中,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教改组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P<0.05)。改革后的教学体系,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秉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紧扣“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2]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要紧扣学生的就业岗位特点与岗位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本位,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基本核心,满足岗位对高职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将在设计理念的引导下,改革《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体系,重点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打破目前重视理论教学、淡化实训教学的教学模式;根据“岗位为导向”的目标设计理念,调整与优化《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改革教学方法,通用校企结合、案例分析、项目推进、任务引领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实施
(一)重构《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体系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实施首先要调整课程体系,根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比例。“因此如何加强实践教学便成为高职教育的关键,而如何处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则是解决理论先导与观念更新的前提”。[3]理论教学要夯实基础理论,着重提升应用理论教学与新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主要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理论教学所占课程教学比例过大,严重制约了实训教学;一是理论教学难度过大,严重脱离应用实践,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实训教学。为此我们要调整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比例,形成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体系。1.调整理论与实训教学比例。理论教学是开展实训教学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每一门课程理论的学习应当以“应用”为最终目的,否则理论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目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过于深入,一味强调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过深过难。这种现象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高理论、低能力的“无用人才”,严重脱离了市场需要。高职院校要调整《电工技术应用》课程体系,适当地缩减电子技术应用理论教学,提升实训教学所占比例,尤其要提升实训教学的实效性。2.以理论支撑实训教学。目前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应用理论教学采用单线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各自一条线,不能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这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隔离的教学体系,使电子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制约了学生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构建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教学要密切联系实训教学,形成“理论服务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促进理论提升”的教学体系,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理论知识,也能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二)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实施必须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现阶段电子技术应用市场对电工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现状,在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宏观分析,把握电工技术应用市场人才需求形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与优化课程教学目标,使课程教学与学生岗位需求相结合,尤其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与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权重。理论教学的内容始终要围绕“实训”教学展开设计,遵循基础性与适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就是在设计理论教学内容时要凸显“基础理论”,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这些理论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必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是开展其他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基础与前提。适度性原则。目前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理论教学不能切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过于追求理论的高度与深度。殊不知高职院校教学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内容设计要适度,理论教学的内容“够用”就行,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训教学内容设计要以“岗位”为导向,寻找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切合点,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一体化。
(三)丰富教学方法
目前《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工学交替”。这种程式化教学严重制约了《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进一步提升。因此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校企结合、案例分析、项目推进、任务引领等多种教学方法。1.校企结合。“高职教育中存在信息不畅、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都与校企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着直接关系”。[4]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实训教学上,没有实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上的全面结合。因此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要尝试探求校企结合的新路径,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校企结合”可以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和方法。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人才到高职院校任兼任教师,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改变传统理论教学现状,教师站在“实践”的高度进行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更贴近实践。也可走出去,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高职院校可以派教师到结合企业参与企业实践与管理,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提升教师实训教学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通过校企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2.案例分析。案例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之一,它包含着丰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的启示,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要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教学案例要具有丰富的理论要素,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启发价值。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要加强目标导向,使案例分析朝着预期推进;案例分析不能停留在分析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案例分析报告与策略优化。学生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能够有效整合理论,提升自身理论高度。通过案例策略优化,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寻找优化的策略,并且进行可行性验证,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3.任务引领、项目推进。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将任务引领与项目推进作为两种独立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两种方法合二为一,将任务渗透在项目中,以项目任务推进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发挥任务的驱动作用,同时将任务物化。该方法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推进的实践活动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摆脱传统单纯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
三、高职院校《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效果
(一)教师层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推进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许多教师将教学改革作为一种自觉行为。他们拓展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方面展开有益探索。最为重要的是教师改变传统单线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从理论“教书匠”成长为专业技能型教师。教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学做中教,建立起较为科学的课程视野。
(二)学生层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模式使《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发生了重大转变,不论是学习场所还是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从传统的课堂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走向实训室、走向企业等,学生在更为真实或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从被动接受学习到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将学做结合起来。这些改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积淀与实践技能。
(三)产学层面:推动了产学研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