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找回打开五千年文化宝库的钥匙;

中华文化的根深深扎入稚嫩的童心!

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这本书是南怀瑾先生谈儿童经典教育的文集,包含南先生的文章、讲座辑录,南先生推荐的小学弦歌选本,还收录了少数跟经典诵读相关的研究或论文。文字平易浅白,深入浅出。

南先生认为,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儿童经典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南老师多次意味深长地说:“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南先生认为,儿童经典教育的目标崇高而远大,可用宋儒张横渠的话来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先生更是将儿童经典教育看成是民族延续国家强盛的必要手段,他认为,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根的,而经典教育可将中华文化的根须深深扎入儿童纯净的心灵,并让华夏子孙借此找回五千年文化宝库的钥匙。

从实用的角度讲,诵读经典是儿童开发潜能的有效方式:可以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可以显著提高儿童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文言文 文言文复兴 原因

论文摘要:新课改语文教材中得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文言文的大量增加,本文从文言文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中学语文本身学科的性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及国家实现文化领导权四方面就文言文复兴的原因就行探究,以期引起中学广大师生对文言文教学、学习的重视。

新课改形式下,中学语文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序列化。新的语文课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重不仅增加,题材多样,而且课文中的分布呈现多样化,灵活性。面对新教材中大量文言文的涌现,教师有些迷惑不解不知所措;具体什么是文言文,头脑中没有明确的概念,新课改教材内容要求时代性,设置大量文言文还有没有必要呢?答案是肯定的,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得大量涌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一、文言文复兴运动是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大量涌现的前提背景之一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对与白话文而来的,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音律工整,而且不使用标点,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其次,文言文复兴运动促使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得大量涌现成为可能。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的需要

面对青少年贫乏的精神世界,低浅的人文素养,脆弱的人格操守;面对不管是文化断层。市场经济还是科技进步或者唯物史观的的原因的“道德真空”“道德迷茫”,我们不能不为祖国的未来担忧。梁启超先生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泽国自由,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面对“汉堡”文化,“圣诞节”文化。“情人节文化”的狂轰滥炸,我们年青一代明显的缺乏抵抗力,免疫力,究其原因之一,对本土文化了解的匮乏。文言文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中大多是宣传“论义理之信忠孝节义”等地任务传纪片段,而对国家的忠诚,对父母长辈的孝敬恭顺,对朋友的侠肝义胆,面对强大敌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勇气等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不管为了什么目的的都要坚持和宣扬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文言文是符合教材内容时代性要求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对与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以苏教版六册为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各方面得以体现:

替父从军,远征报国的《木兰诗》,表达古人美好情感,骨肉情深的《水调歌头》《人琴俱亡》等作品,对于今天人与人感情的淡漠,为了一己私利,夫妻反目,父子对薄公堂,等不亲不敬不孝现象,为了名利不惜作假的“吴老虎”等假老虎事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希冀学生能够分辨是非,正确的看待社会现象,塑造其良好的人格精神情操。钱理群教授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史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中国文学史上,在文学上有造就的前人,不但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也为后人留下了高尚的人格榜样。相信古人的爱国精神,治国,以天下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强调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中国最可贵的精神传统之一,能够教育与感染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包括广大的中小学生,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里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我们同台湾一脉同宗,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教育学生,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言文在那中学语文教材中得大量涌现是有其意义的。

三、文言文的大量涌现是中学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微型百科全书,一个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一颗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知识大树,一个窥视人类心灵的港口,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而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得大量涌现,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祖先,认识历史,认识自我,从中寻找民族精神的根。正如德国威廉二世认为:“学校最根本的是缺乏国家这个基本观念,我们必须把德语作为文科中学教学的基础,应该培养出富有民族精神的德意志青年,而不是希腊青年和罗马青年”。任何削弱汉语语言地位夸大别国语言作用的做法都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的。

四、牢固掌握“文化领导权”是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复兴的深层原因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文化”,这句话虽说偏颇,但却指出了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作为“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继承的后代适应社会一种既定存在的形态;若没有传统文化,现代人绝不会比类人猿更高明,”只有传统文化的时代承袭才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借着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力成长,因此我们最大的问题并不在要不要传统文化,而是在于能否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能否把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掘出来。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得复兴是宣扬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实现“文化领导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综上所述,文言文是语文教材中得复兴是具有时代特征,现实意义的,是文言文复兴运动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文化领导权”所需要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2]《中学生语文教学方法》.北京出版社,摘自《要有“死记硬背”之功》.

[3]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第437页.

[4][美]尼克松,王观生译.《1999年:不战不胜》.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页.

[5]《传统文化如何为大国崛起所用》.载《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 10月22.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典 诵读 语言生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变化巨大,城乡之间、国内外之间交流频繁,信息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人们的语言生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语言观念日趋开放、多元,在这样的形势下,人们对普通话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提高自身语言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正如国家语委主任、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同志在2009年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任务愈显重要和迫切,这是语言文字工作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一段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奋斗目标。”①为此,国家对语言文字工作者提出要求:“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发掘新的工作增长点。②”

国家语委从2007年开始启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2008年开始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发展为全面展开的群众性“中华诵・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活动,受到了全社会的响应。诵读经典与推广普通话相结合,既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语言文化素质,因为“诵读经典的过程,就是学习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过程,也是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过程,更是重拾经典、复兴中华文明的过程”③。

经典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内涵

所谓经典,尤其是文学经典,其内涵应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揭示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意蕴,并能实现超越时代、民族之间的交流。

经典对于我们的意义何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经典能够“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可以穿越时空,长久地散发魅力,可谓“是以往者虽旧,馀味日新。后进追取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可谓泰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正因为如此,经典才有鼓舞人心的审美力量,感发并激励人们行端品正,而这样的品行,又反过来由经典记载,传之后世。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也极为看重经典的价值,并以此来对抗越来越喧嚣的文化多元主义对经典的解构,他认为文学经典对于我们的最终意义在于使人类认清自身的命运,“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的自我成长”,“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当代美国学者列奥・施特劳斯从价值等级来展开论述。他说,由于我们的不足,我们需要和伟大的心灵交流,而最伟大的心灵就是我们最终的老师,“自由教育在于唤醒一个人自身的优异和卓越”,“这种哲学化思考首先且主要地在于倾听伟大哲人之间的交谈,或者更普遍更审慎地说,在于倾听最伟大的心灵之间的交谈,因而也在于研读那些伟大的书”??。所以,经典是民族的财富。经典的文学作品最能表现某一时期甚至一个时代全社会的人生观感,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创造力、想象力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阅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培养、自我成长的过程。经典的文学作品,因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内涵,才能长久地感动我们,培养我们的人格,端正我们的品行,激励着我们追求真善美,让我们将优秀的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诵读文学经典,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语言文化素质

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现当代文学名篇……文学经典聚集了古今文化的精华,融汇了大师的真知灼见,富含人生哲理和生命体悟。它们无不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和语言,表达着作家对人生与自然的所思、所感、所悟。阅读这些经典名篇会让我们感到喜悦、痛苦、震撼、沉思……总之,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和生命的交流。

“诵读”的含义在于读出声音,如朗诵或背诵,即熟读成诵。这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训练过程,其次还是一种鉴赏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提升。中国古人提出“涵咏”,即是反复吟咏讽诵。金代元好问在《与张中杰郎中论文》中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强调的是通过诵读去领略其中的真味。古人读诗强调从诵读吟咏入手去感受作品的韵律之美,进而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如《乐记》中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歌之”,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与诵读相关联的,中国古人还强调对诗歌的“妙悟”。妙悟作为一种鉴赏方法,强调的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凭借心灵的体验和感性的直观去把握诗之真味,它摆脱了文字的羁绊,与读诗者的生命体验相结合,穿透作品的表层意象,寻觅与咀嚼隐蔽在表象后面的深层意蕴,欣赏活动也随之达到了高峰。

诵读文学经典在当代更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愈加频繁,对于语言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获取知识、学习文化、参与社会劳动、人际交往都需要正确地使用语言,特别是标准语言。诵读文学经典与推普工作结合,能够加强人们对于普通话的训练,提升人们的语言文化素质,更好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尤其是能够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能够正确地表达自我,准确地接受信息,更好地服务社会。语言素质的提高,又与全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语言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上世纪50年代中央就确定了“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字规范化”为语言文字的三大任务;80年代,又确立了新时期语言文字的工作方针:“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工作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进入21世纪,语言文字工作与科教兴国战略紧密配合,为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展开,无疑是语言文字工作在新世纪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一个重大举措。

诵读文学经典,可以传承文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和体验文学经典,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髓,提高人们语言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构建精神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将诵读文学经典与推广普通话相结合,对于传承文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意义重大。正如教育部办公厅2009年2号文件中指出,启动2009“中华诵”、“中华赞”活动,是“为充分利用这一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和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有效载体,发挥其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在青少年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目前,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响应,许多大中小学都建立了诵读基地和诵读社团,不少学生也真正从这一活动中获益。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在文学与法政学院成立了诵读协会。协会的宗旨是:诵读古今美文,弘扬传统文化,品味中外经典,提高人文素养,推广诵读文化,丰富师生课余生活,为繁荣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从2008年开始,每年暑假以诵读协会作为协办单位开展关于推广普通话、传播诵读文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协会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到徐州市铜山县刘集镇小学、睢宁县南门中学、大吴镇运河小学展开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并与师生进行交流。他们还深入到农民家中体验生活,展开普通话使用调查。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从经典诗文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广大师生深刻感受到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意义。

首先,大学生深入基层,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毅力,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融入社会和实践的能力。在农村中小学中进行普通话推广和诵读活动,关注农村未成年人,提高了社会对农村未成年群体发展的关注度,大学生与农村中小学生的交流大大激发了农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其次,活动的展开对于提高新型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和谐农村的建设步伐十分有利;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活动使他们了解到新农村建设成果,感受到改革开放新风貌,分析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变化。再次,通过深入推广诵读文化,尤其是学生深入到农民家中调查访问,既激发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又提升了村民语言文化交流的能力,还宣传了中国语言文字工作政策,对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村民语言文化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事实证明,文学经典不仅具有典范的意识,还具有崇高价值的承载,它是作者生命的燃烧,体现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在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发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作用,努力发掘经典诗文蕴涵的丰富资源。比如,脍炙人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者所宣扬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为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新的内容,激励学生敢于自我超越、顽强拼搏,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自身价值。又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个人的修养、责任心、国家精神的强调等,能够培养学生一方面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另一方面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合格公民。像《论语》中的智慧、《史记》中的历史精神、《炉中煤》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红旗谱》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经典文学中的优秀资源有待我们不断地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待我们激活,使之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召开30周年纪念会讲话中指出:“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它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经典诵读活动纳入语言训练中,并与传承中华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使传统中华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子孙后代所传承,使经典流传于后世,成为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推动力,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普工作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辐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6SJB740019)

注 释:

①②③赵沁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提高国民语言文化素质》,《语言文字》,2009(6),第3页,第4页,第5页。

④⑤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据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页,第32页。

⑥哈罗德・布鲁姆[美]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⑦列奥・施特劳斯[美]著,一行译:《什么是自由教育》,载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转引自王一川:《大学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1页。

⑧教育部办公厅2009(2)号文件。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5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当前社会形势和时代背景下,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中吸收丰富养分,否则就很难有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本文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依托“百书研读”,具体探讨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举措,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知行合 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百书研读” 活动自1993年开始运行,至今已有23年之久,创建之初是作为学校加强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保证读书质量的同时也确保读书数量,旨在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优化校园内的整体学习风气。

学校鼓励学生每两周读1本书,每月读2本书,每年读24本书,大学四年至少阅读100本书籍。“百书”既是实指,要求学生大学期间读够100本书,同时也是虚指,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拓展学生读书的领域,自觉做到博览群书。

“百书研读”活动启动后,学校定期为学生们推荐经典书目,引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并坚持每月一次组织学生分享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感悟,创建了学生刊物《益思集》。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举措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因此,学校依托“百书研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开展品读经典书籍、重视传统文化宣传、学生社会实践三大活动举措,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开展“百书研读”活动,加强文化熏陶

建立经典书库。学校投入建设经费开辟了图书阅览室,定期购置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目前书架共有《诗经》《楚辞》《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左传》《史记》《二十四孝》《资治通鉴》等经典书籍1000余册。

研读《弟子规》等经典书籍。为扣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颗纽扣,在大一新生初到之际,就进行研读优秀传统典籍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了凡四训》的学习教育活动。

开设专家讲坛。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围绕“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展开交流,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为学生解疑释惑。

开展读书主题讨论会。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以“电车难题之何为公正”“倒地老人扶不扶”等为主题的讨论活动。

成立经典书籍漂流驿站。2014年,学校依托天津市举办“书香天商・浸润成长”优秀读书案例活动的契机,以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阅览室为基地,成立了图书漂流驿站。

学生自主编撰《益思集》。每次“百书研读”运行结束后,收集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稿件和学术论文,在稿件收集后,组织人员对稿件进行一审,选出相对较好的稿件,再交由特约专家审稿小组进行二审,选出优秀读书心得稿件和学术论文。为了把活动成果有效利用并总结凝练,先后共出版了13辑《益思集》。

(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举行优秀传统文化观影活动。新生入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前提,每年组织大一新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观影活动,已成为入学教育的常规举措。

开展传统典籍主题朗诵评比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运行“百书研读”活动基础上,开展“学经典・用经典”的主题朗诵比赛。

举办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围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文化精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道德1+1”暨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

开展学生干部传统文化修养培训。学校重视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以知行团校为平台,定期开展以“百善孝为先――中华传统美德”、“做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等为主题的学生干部礼仪规范培训。

举行经典书籍报告会。学校倡导学生每两周读1本书,每月读2本书,根据学生阅读的传统经典书目,定期开展以“何为礼”、“自私自利――西方价值观的危害”等为主题的传统典籍读书报告会。近200名学生通过参加报告会,激发了学习国学的热情和兴趣,领略了国粹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育人

定期组织下社区活动。为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优势,解决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至少下6次社区,开展以“解决邻里纠纷,共建和谐社会”、“敬畏传统,明礼守信”、“以法治为基,建和谐社区”等为主题的经典文化宣讲活动。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赴敬老院、孤儿所、智障学校等社会机构,开展公益志愿服务,关心空巢老人、残疾人、智障儿童等弱势群体。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经验及改进思路

学校以开展“百书研读”活动为核心,以班级党团活动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阅读经典中涵养心灵、浸润思想、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丰富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主要成效

学校重视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通过开展“百书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大措施,共计2700余人次参加各项活动。开展的读书心得交流会活动,不仅是分享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思想碰撞的平台。在读书心得交流会上,通过提供好的主题、好的契机、好的情境,用视频、图片或是文字材料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同学们相互间的争论、辩驳,起到了通过交流分享擦出思想火花的重要作用。在“百书研读”活动运行的同时,更注重读书成果的提炼和汇总,在向学生发放研读书目时,要求每一名同学对所阅读的书籍撰写读书心得或专业论文。这样不仅督促学生仔细阅读专业书籍,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真正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生们的读书心得和学术论文,都由资深专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刊登在《益思集》上,并在同学中广泛传阅,形成了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

先后有500名学生在经典书籍阅览室现场阅览和借书,品味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近400名学生参加研读传统典籍活动并撰写读书感悟,坚定了理想信念;300余名学生参加讲坛活动,增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近200名学生参加主题讨论会,增强了友善互助意识。到目前为止,学生撰写的读书心得和学术论文累计达数十万篇,共出版了13辑《益思集》。300余名学生参加观影活动,感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洗礼;近200名学生参加传统典籍主题朗诵评比,提升了思想境界和人格素养;200余名学生参加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提高了道德修养;先后有100名学生骨干参加培训,增强了“尊重师长,正派做人,甘于奉献,争当先进”的崇高意识;近200名学生参加传统典籍读书报告会,领略了国粹的独特魅力;200余名学生在下社区活动中为居民解疑释惑,增强了公民自由平等、诚信友爱、和谐互助意识;先后100余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增强了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确保“百书研读”活动质量,满足学生自主阅读的需求,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学生图书阅览室,目前共藏书5000余册;该阅览室在借阅书籍、提供自习场所、开展学术活动等方面,与学校图书馆相比更为方便且贴近学生需求,深受学生欢迎。

(二)经验总结

以“百书研读”为平台,追求以文化人。依托“百书研读”激发学生品读经典书籍的兴趣和热情,督促学生撰写读书笔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学校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交流会上邀请参加学术论文征稿的优秀作者做心得分享,邀请专业老师或优秀校友做点评和指导,并播放启迪学生读书的经典视频。

以“百书研读”为载体,助力以文育人。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主旨所在,是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力举措。依托“百书研读”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培育,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不断磨砺自己,在砥砺前行中成为社会可堪大用的人才。

(三)改进思路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驻徐高校 大W生 国学素质提升 彭城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68-02

中国古代自孔子起,就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夫子兴办私塾,古代书院更是受到学者的重视与推崇。①王中云等人在《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②中强调,从本质上说,国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很强的学问。书院的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国学素质的重要形式,然而就徐州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徐州史学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两汉时期历史开展,但对于古代书院与现代大学生的国学素养提升联系的重要性仍然有所欠缺。因此,笔者拟从徐州国学文化团体的发展为视角,以徐州彭城书院开展的各种与大学生群体互动的国学活动为例,对现当代驻徐高校大学生的国学素质提升加以研究,以期总结书院式国学文化发展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类似书院的国学文化团体。充分利用徐州国学文化资源,加强国学文化建设,传承国学精粹,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新时代价值观念的融合,使得年轻一代能够增强文化认同感。

一、徐州国学文化团体发展历程

为复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实现自己文化报国的志向,2007年5月1日,汉风联合徐州和全国众多高校以及文化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在徐州市户部山上创办了以复兴国学为己任,以“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思想交流”为宗旨的徐州第一家现代书院――彭城书院。彭城书院是一家公益性质的现代化书院,自2007年开办以来,书院始终秉持“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理念,弘扬中华经典、倡导全民阅读。它先后获得“全国中华经典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优秀讲坛”“江苏省社科普及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周年纪念日,徐州市孔子学会成立大会暨祭孔大典在市区文化城举行。王希龙任市孔子学会会长。市孔子学会成立后,主要开展孔子研究,以儒学为核心的国学研究、宣传与普及;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普及;组织、开展文化及宣传活动;举办培训班等。

2015年3月22日,徐州市国学研究会在彭城书院成立。来自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驻徐高校,以及徐州学术文化界的100余名教授、专家、学者、国学爱好者作为首批会员参加了大会。彭城书院院长、著名文化学者汉风先生当选国学研究会会长。徐州市国学研究会是我市唯一一家在民政部门和社科联正式登记并得到批准的、专门从事国学研究与推广的社会团体。

二、彭城书院与驻徐高校大学生互动的国学实践活动

书院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教育组织,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兴盛于明清,绵延千年,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具有社会教化、知识传播、学术传承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③

近年来,徐州地区“国学热”得益于汉风先生首建的彭城书院。每到周末,书院总是挤满了前来参加活动的学员。开办7年来,书院已面向社会开设各类公益国学讲座1200余场,惠及听众20余万人次,100余位教授、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学友前来做义工。“我们坚持开门讲学,做的是复兴国学的事业,希望学员能在这里体味到国学的博大精深,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彭城书院院长汉风先生说。

汉风先生对《中庸》的解读注重学术与文化、伦理与道德、审美与思辨、历史与现实的多重结合,彰显出独特的风格,曾应邀在全国各地开设《中庸》讲座数百场,在江苏师范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庸》公修课三年,反响强烈。汉风先生还在“周日国学讲坛”开设“《中庸》会讲”系列讲座。

2015年4月29日下午,一场由彭城书院精心打造与倾情奉献的“华夏古韵,中国梦想”主题活动,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报告厅拉开帷幕。受学院邀请,汉风先生携书院的老师与国学班弟子,通过舞台讲解与表演的形式,再现了中华的古典文化。在书院国学团队的引领下,大学生们身临其境,领略了华夏文明的端庄、自然、幽静。从汉服华章、古乐意蕴、茶道精神三个篇章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浓厚韵味,体会了华夏古国的精髓。

此外,“徐州传统文化学院”是彭城书院与中国矿业大学为推动市政府“舞动汉风”文化工程建设,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国学素质的新举措。“徐州传统文化学院”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彭城书院的传统文化教育优势,为徐州乃至全国培养传统文化师资,推动徐州文明建设与市民道德教育大发展。

书院教学比较灵活、创新,定期开办中国传统文化讲坛,举行文学笔会、远足游历、诗歌吟诵、二十四节气茶会等国学文化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国学素养,使其“明德”“亲民”“止于至善”④;使其“内求诸己”;使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⑤。

为有效推动徐州高校大学生国学素质的提升,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培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才,每年面向高校学生和社会青年招收一届中华传统文化高级研修班,俗称国学班。国学班学制一年,利用周六、周日上课。书院为他们开设的课程有四书五经、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诗词楹联、园林建筑、戏曲音乐、佛经道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感性认识,书院还特地开设佛学体验、园林鉴赏、音乐欣赏、文化游历等体验课程。学生在修完书院规定的全部课程,通过论文答辩后,可获得由书院颁发的非学历毕业证书。

三、书院国学实践对提升徐州大学生国学素质的重要意义

与大学课堂枯燥单调的国学知识教授相比,书院此类国学实践活动在真正提升大学生国学素质方面具有许多优势。现在的大学国学教育太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涵养、境界与思想的培育。教育在功利的指挥棒下,远离了它所应该呈现的鲜活的生命本体,“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几度提倡,但在大多数时候仍然被忽略。⑥回归传统,孔子的教育理念既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和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培育。⑦彭城书院教学模式就像孔子提倡的那般,倡导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理解和力行,这三个过程是递进的,最终要在生活中力行来达到人格的完善。

具体而言,书院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兴复书院和国学,大力推动社会教化事业往往成为书院的主要任务。在古代,众多地方官员以各种方式和途径支持和促进书院的发展。比如,张伯行曾以书院为讲坛传播国学文化,当时著名的东林书院,在张伯行讲学、督察的情形之下,成为传播程朱理学等国学教育的重要阵地。⑧诸如此类,书院作为传播传统国学文化载体的例子,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比比皆是。

汉风先生曾精准地指出,在当今这样一个追名逐利、精神空虚之风气已经逐渐蔓延到大学校园的时代,大学生更应当从传统里寻找文化的依恋,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做一个超越时代的智者,为自己营建永恒的精神家园。

正是深刻觉察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走向,汉风先生创办的现代彭城书院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探索当代国学素质教育的“书院――大学学院”的新模式,对徐州高校大学生乃至更多的社会人士国学素质提升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书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文化活动,使得大学生充分调动了自觉性和主体性,使得大学生尤其是驻徐高校的大学生努力追求外在形象与内在国学素质文化的有机统一,致力于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价值目标,激励驻徐大学生自身的国学素养得到不断地提升,努力践履和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

书院通过丰富和拓展大学校园的国学文化传播途径、活跃社会实践方式,增强了大学生之间的国学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中,真切感受国学文化带来的魅力。同时,它还拓展了大学生广博的胸襟,推动了驻徐高校大学生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国学文化的整体出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国学文化。

更具体来说,书院的国学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在现当代国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认真发觉和体认经典的实质。大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加强恢弘的国学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古代圣贤的思维方式、国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国学经典的写作技巧与精髓,正如孔子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提升国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国学素质内容包含博雅两方面,国学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意义还不仅仅局限在“博”的层面,书院还注重讲授传统艺术知识,在另一层面上培养了大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感受传统艺术美的隽永魅力,丰富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对当代生活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在此基础上,为构建真善美相统一的大学校园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⑨

总之,“书院――大学学院”的实践国学文化的新尝试,有利于弥补现代大学国学教育体系的不足,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成为操守雅正、经世通的社会创新型人才。

注释:

①翟艳.浅析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现代价值[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2-5.

②骆兵,王中云,赵骞,骆嘉.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8):32-35.

③李建国.试论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演变及其教学特色[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04):8-11.

④武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校训中的大学之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74-78.

⑤张劲松.论书院的大学特征与大学精神[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4.

⑥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09):10-13.

⑦许进良.浅析孔子的教育理念[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S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