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能锻炼

体能锻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能锻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能锻炼

体能锻炼范文第1篇

1、小、中、大班幼儿各按其年龄段目标在掌握走、跑、跳跃、投掷、平衡、踢、钻、爬、攀登等基本活动技能过程中,尝试运用不同体育活动器械及辅助材料,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及场地条件或空间里进行身体基本活动练习,具有成功感和自信心。

2、提高幼儿平衡、协调、速度、灵敏、柔韧、力量等身体机能,帮助幼儿灵活运用各类体育器械进行锻炼,在掌握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探索活动.。

3、器械的不同玩法,满足幼儿身体活动、娱乐、表现、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不同方式方法,不同合作伙伴等多种需要,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敢于挑战、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等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体能锻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体能锻炼;有效性

一、制订合理的锻炼目标

体能锻炼的教学目标在制订时既要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体能发展需求,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构建运动框架,形成科学的训练意识,发挥最大的课堂教学效益。同时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能训练,避免枯燥乏味的教学,给学生造成过大压力。

每个学生体能水平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距。教师在制订体能锻炼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小学生身体状况和体育技能基础,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根据总体教学目标,明确每个课时要解决的练习内容,制订具体的、层次化的课时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的设定,采用更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师生配合,互动学习

在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中,教师应主动参与,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而且教师正确的示范动作也能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减轻其对新知识的抵触心理。同时教师帮助与保护动作的到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安全隐患,提升学生体育练习的勇气和效果,从而高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小学生正处于渴望得到认可与赞赏的年龄,教师的亲身参与必定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因为教师的参与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与认可。因此,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亲身参与,投入学生的训练当中,用实际行动鼓励学生。

三、合理选择锻炼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易受新奇事物吸引的年龄。根据调查显示,80%的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体育课,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刺激,对于体育课堂上的跑步、跳远等活动缺乏兴趣,即对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喜新厌旧。因此,教师必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新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能锻炼的热情,避免枯燥乏味地开展趣味性教学。

体能锻炼的内容选择必须符合教学目标,不能随意选择练习项目,要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要开展针对性练习。通过积极探索、深入挖掘,找寻最高效的练习设计方式,有效提升体育课堂锻炼效率。

体能锻炼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但游戏设计必须具备实效性,不能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组织游戏,要做到游戏设计从属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循序渐进地接近教学目标。虽然体能锻炼的方式千变万化,但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增强小学生体能,并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相比于枯燥乏味的锻炼方式,教师通过组织游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能锻炼的参与度。

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在进行体能训练时,体育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脱离传统教学的囹圄,主动培养自身的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性精神,转变教学重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能锻炼中来。

顾名思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意愿开展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旧式教学体系中老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一直于被支配地位,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难获得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体能锻炼效果,发挥体能锻炼的最大效用,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创造型人才,引导学生自发进行体能锻炼。

为提高小学体育课堂体能锻炼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培养敏锐的课堂观察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整体表现,更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走出体育学习的误区,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更新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帮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体能锻炼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篮球 运动员 体能锻炼

1 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锻炼现状

1.1 缺少专业的教练,没有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我国目前的篮球锻炼,把重心放在了对技战术的锻炼上而忽视了对体能的提高。其主要表现是:一、在我国的篮球教练院校,开设有600到700不等的篮球专项技能培养课时,但是在这么多的课时中,一般只会安排2个课时来进行体能锻炼的教育,有的学习甚至就没有开设这样的课程。从教练员培养上就不重视体能的提高,是我国篮球锻炼中存在的主要现象,同时也是影响我国篮球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二、在我国高校的篮球队中,不用说那些水平比较差的球队,就是那些能力比较强的球队也很少有专业的体能锻炼教练。提高运动员体能的责任一般会落在主教练的身上。而主教练一般还要负责战术分析和锻炼,以及对运动员生活作息的管理,这么多工作集中在主教练一个人身上,很多时候会让主教练感觉分身乏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有教练认为体能锻炼只要在场上多跑动就可以了,无需专门进行。这些都导致我国大学生篮球中普遍存在体能不支的情况,限制我国篮球能力的提高。

1.2 锻炼方式缺少科学性,强度有所欠缺

我国篮球锻炼过程中,普遍没有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强度。在体能锻炼的过程中,主要以杠铃作为锻炼工具和跑步作为锻炼形式。锻炼的标准是运动员锻炼出满身的汗水,上气不接下气。运动员玩杠铃次数越多越好,跑步跑的越快越好。锻炼没有一定的时间安排。这种简单、粗暴的锻炼方式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简单的身体锻炼还可以,但是对专业运动员的体能锻炼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此外,我国很多的高校篮球队伍,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运动员的营养不能满足身体的要求,这些都影响运动员体能的提升。

2 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锻炼变革与创新

2.1 体能锻炼观念的更新

2.1.1 体能锻炼与技战术锻炼同等重要

篮球锻炼是一项能力和技巧相结合的运动。运动员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超强的体能可以更加适合篮球竞争的激烈性,可以应付来回的跑动和篮球的争抢。要想保证在篮球运动中有一个好的成绩,就必须体力和技巧兼备,才能真正实现流畅的攻守转换,完成上篮得分。要明白体力和技巧之间的关系:体力是完成上篮的保证,技巧是完成上篮的途径。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2.1.2 体能锻炼途径多样化

锻炼出高体能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实战,在于比赛中有足够的体力保证上篮得分,夺取比赛的胜利。因此,我们要注意体能锻炼的多样化。现在主要采用的体能锻炼观念是在技战术锻炼课中开始进行适当的体能锻炼、在技战术锻炼的基础部分也展开一些体能锻炼和技战术锻炼结束之后加入适当的体能锻炼。其目的是保证锻炼强度接近实际比赛。也就是在模拟比赛中展开体能锻炼。此外还通过一些其他样式的方法进行体能锻炼,改变单一跑步锻炼形式。

2.2 对体能锻炼进行规划

在对运动员进行体能锻炼的时候,要有短期的目标和长期的发展规划。对运动员的体能锻炼进行规划,其主要标准是运动员的体能现状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不同身体情况进行安排,一定要符合他们的身体发展规律。规划一定要保证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能有一定的体能提高。要把锻炼的目标细化在这些锻炼的过程和步骤中,要让那个锻炼计划体现锻炼要达到的要求。同时,锻炼计划要分成不同的阶段,让运动员在锻炼一段时间之后,有一个休息和调整;但是不同的阶段之间又要保证一定的联系性,确保锻炼计划是完整的,对运动员的锻炼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2.3 体能锻炼方法的变革

2.3.1 力量锻炼的规则和方式

力量锻炼可以增加运动员在竞争中的能力,减少他们在对抗时候的伤害。肌肉和韧带部位力量的增强,可以让关节的活动面积增加,降低运动员受伤的可能。运动员要保证每周有四天时间进行力量锻炼,包括蹲跳和上举动作,这样可以增加运动员腿部和上肢的力量;对于背部和腹部,也可以使用一些器具进行锻炼。在进行比赛的时候,要适当减小力量训练的强度,但是要保证不能间断。

2.3.2 速度素质锻炼的规则和与方式

速度是衡量一个运动员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篮球比赛中,具有速度的人更加容易取胜。篮球运动员的速度不单是跑的快那么简单,而是要求运动员可以急速变向、具备急速滑步和后退的能力,尤其是在攻防转换的时候,这种能力的作用表现的更加明显。速度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快跑、冲刺跑、中速跑,以及跑楼梯或者是在运动场地做无氧练习等。

2.4 构建体能锻炼测评系统

体能锻炼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短跑 运动员 体能训练 训练体制 教练员

前言:

体能是获得任何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无论是在比赛中还是日常训练中都应该的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运动员体能在比赛中的发挥直接影响比赛结果,通过体能训练,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改造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进而提高运动成绩。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体能训练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多,在当今运动成绩越来越接近人类极限时,怎样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人类的能力将是运动员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

我国由于其特殊的国情决定我国运动训练体制有其特殊性,在我国实行的是前苏联的三级训练体制,成立了“业余体校――省、市地方运动队――国家队”的三级训练体制,教练员基本上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往往是一个人承担运动队几乎所有的角色,而且和外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固守自己原有的体能训练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短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以“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对检索的到得文献进行筛选,然后以这些文献为理论基础,探究我国学者在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认识上的异同点,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

2.2专家访谈法

对体能训练的专家和短跑教练员进行访谈,访谈中根据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在取得专家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找出专家们对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能概念的探析

“体能”一词不断出现在运动训练及运动训练学和各种体质研究的文献资料里,但是所界定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对其定义是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体能包括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的状况狭义上,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主要通过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又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这三部分组成。熊斗寅认为,体能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有大体能和小体能之分,大体能即泛指的身体能力,包括身体运动能力、身体适应能力、身体机能和各项身体素质小体能则是指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和体能性项目等。

2.体能训练的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对运动训练实践和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总结,起到指导训练、处理训练中遇到问题的标准的作用,是运动训练过程必须遵循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准则。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人们对运动训练的认识更加清晰,运动训练原则的制定越来越接近客观规律。在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科学合理的训练原则是保证教练员与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有效实施科学化训练进程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对短跑运动训练具有积极意义。根据专家学者的观点和建议体能训练所必须坚持的原则主要有渐进性原则、专项化原则、个体化原则、整体性原则。

2.1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是短跑运动员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有着自己特殊的生理特点,运动员的培养是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要慢慢进行,在体能训练中,渐进性的训练原则是指动作结构从易到难,训练量从少到多,训练强度从小到大,创lj练时间从短到长。它不但体现在多年训练计划中,也体现在每个年度训练和每个训练周期中。

2.2专项化原则

在运动训练中必须要坚持专项化的原则,不同的项目其技术特点和用力方式不同,在运动项目进入成人化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专项化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才能获得该项目所必须具备的身体条件和能力,以及符合该项目神经肌肉的特点。

2.3整体性原则

根据“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系统论思想,体能训练既要求各子系统的协调不能离开大系统的整体性而存在,同时又要求在充分发挥各子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大系统的整体功能。运动训练必须坚持整体性的原则,人体是一个系统,必须要均衡的锻炼身体的各个部分,否则就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甚至是会断送职业生涯,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

3.短跑体能训练存在问题

3.1教练员知识结构不够完整

大多数教练员直接由运动队转来,文化功底不强,训练方法还是沿袭其原教练的方法和手段,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进行研修,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始终如意的训练手段, 优秀的短跑教练员必须具备运动生理学、训练学、解剖学、运动医学和田径专项理论等多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对体能训练进行把握和调控。

3.2训练理念落后

由于教练员的知识结构以及我国教练员的培养体制的限制,大多数教练员训练理念较为落后,传统的体能训练中又有较多错误甚至对于运动员来说是致命的动作,然而他们却一直沿用。大城市和小城市、省队和国家队、业余训练队和专业队这些培养机构的交流较少,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不能够传入下一级单位。

3.3力量训练安排不合理

短跑是速度型项目,要想获得速度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最快最有效的是力量的练习,大多数教练员为了完成任务,不顾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力量练习过多,造成运动员成绩出来较早,昙花一现,不利于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

3.4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不重视

没有训练就没有成绩,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大多数教练员不注重整理活动,往往容易造成肌肉拉伤或者运动员兴奋度不够。在大强度的训练之后几乎很少的教练会十分看重整理或自动,这就造成运动员恢复时间延长或者恢复效果不好,有的运动员柔韧性就很差,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时受到阻碍。

参考文献

[1]袁运平. 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学体系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4,02:3-8+16.

体能锻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自我锻炼;培养途径

一、引言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无教师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目标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衡量,是学生自学的体现。由此可见,初中生们自我锻炼能力的养成,对其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社会竞争力的加强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掌握体育技能和技巧规范,进而促进学生们自我锻炼能力能力的提升,是摆在初中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初中体育课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技能讲解,忽视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们体育技能和技巧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学生们身体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

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自身锻炼意识淡薄、场地小训练难度大等难题。因此,很多初中体育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体育课堂知识的讲解率,通常采用“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在体育授课的过程中,片面追求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技能技巧等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们自身接受能力的考察和对其组织体育活动能力的提升。而这种重讲解轻实践的体育教学,将学生们紧紧地“捆绑”在了体育课堂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们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自我锻炼空间的拓展。

2.课堂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低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教师们根据初中生的兴趣爱好、活动特点、接受能力选取难度适中、灵活多变的体育锻炼项目,是提高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从而促进其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

但是,在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因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迷的弊病。例如:在初中体育课上,很多教师仍会沿袭以往传统的体育训练项目诸如广播体操、短跑、跳高、跳远等。这种流于形式、内容陈旧的体育训练方式,使得追求新奇、渴望挑战的初中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锻炼热情”慢慢降温,直至消失殆尽。这种墨守成规、不求创新的体育授课方式,不仅没有调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使得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们自我锻炼能力的教育目标成为了一纸空文。

三、初中体育课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途径

1.掌握课堂节奏,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初中体育课堂上学生们自我锻炼能力的提升,以学生们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技巧为前提。正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体育知识和技能作保障的自我体育锻炼,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法实现自我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因此,体育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为核心。在开展常规教学时,注重将体育技巧、技能的讲解和学生们能力培养结合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具体的体育活动技能、技巧后,让班级的体育骨干带领其他学生开展具体的体育练习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们课堂自由活动的比重和体育实践时间,促进了学生们将具体的体育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的能力。另外,体育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体能特点选取诸如:搏击操、健美操、瑜伽、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由学生自己选择难点适中的练习项目,教师作为体育活动的辅助者出现。这一方式利于学生们在自选内容的兴趣指引下,对自己的健康水平、体质状况和身体姿势、动作等作出合理的判断,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练习方法。

2.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习热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初中体育课程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们学习热情、培养自我锻炼能力的必要举措。

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以授课班级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在讲授基本体育技能技巧的同时,适当的增添诸如:街舞、搏击操、瑜伽、篮球、足球等初中生感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锻炼热情。而当初中生寻求到契合自身兴趣爱好的体育活动后,就会在这种难度适中、舒张有度的体育锻炼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而其寻求自我锻炼的意识也会随之提升。在这种意识的促进下,初中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也可以在遵循体育锻炼的连续性、实用性、全面性、合理性等原则指导下,为学生们拟定一个或几个课外体育锻炼计划,促进体育锻炼在课外的有效延伸。进而使学生们在这种体育锻炼惯性的引导下,促进其自我锻炼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以提高学生们的自我锻炼能力为宗旨,在结合初中生学习特点和身体素能的基础上,为学生们呈现技能培训与素质提高并举的初中体育课程,是初中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们自我锻炼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亨玉.《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J].福建体育科技.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