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秋天景色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她给高粱抹红了“脸蛋”;给玉米穿上了桔红色的“裙子”;给稻谷穿上了金色的“西装”。一阵阵秋风吹来,稻谷连忙弯下了身子,像在给秋姑娘致谢。
秋姑娘来到了森林里,一片片黄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只有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是绿的,他们挺直了身体,威武地站在山坡上。
秋姑娘又来到了果园里。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紫里透红的大葡萄,它们相互掩映着自己的身体,太阳出来了,照射在葡萄上就像一颗颗透明的紫色宝石。桔树上,一个个金黄色的桔子,让人看了忍不住想咬一口。假如你剥开桔皮,你就可以看见一瓣瓣桔子就像一弯弯亏月时的月亮,晶莹剔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笔者也从二十多年的农村语文教学中,发现农村习作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挖掘用好农村生活素材,农村习作教学同样也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一、从四季景色中挖掘习作素材,写出家乡的景色美
陈鹤群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农村是个多彩的世界,它没有城市的冰冷与喧嚣,有的却是多彩与宁静。在对城市的向往中,农村独有的自然美景常常被忽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抓住农村四季景色变化,观察农村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农村“春有百花、夏有凉风、秋有收获、冬有白雪”的四季之美,从四季景色中挖掘和积累习作素材,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景色的兴趣,点燃学生热爱家乡的激情,写出家乡的四季景色之美。
例如,春天来了,带领同学们来到田野上、小河边、大山里,仔细观察春天的景物特点,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句段,为写好春天的景色积累素材。
如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这样写家乡的春天:“春天的景色真美啊。大地上的万物都苏醒了,河边的小草变绿了,杨树光秃秃的枝头上开始有了指甲大小的嫩叶。桃花绽开了红彤彤的脸,柳树在春风中跳舞。山坡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绿油油的小草上,嵌着一滴滴清亮的露水,河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清澈见底的小河里,小鱼自由自在地游逛着……”
又如,秋天到了,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观察秋天带来的变化,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你们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秋天?”学生们会惊喜地发现秋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我在田野里找到了秋天,到处都是金灿灿、沉甸甸的果实!”“我在果园里找到了秋天,那鲜美的水果真诱人啊!”“我在大树上找到了秋天,瞧,那一片片树叶都变黄了,变红了,有的还随着秋风翩翩起舞呢!”“我在我家小院里找到了秋天,那盛开的真让人赏心悦目!”……站立在瑟瑟的秋风中,嗅着花香与果实的芳甜,欣赏着黄的谷、红的叶、蓝的天,什么样美妙的秋季描绘不出来呢?
二、从农村土特产中挖掘习作素材,写出家乡的物产美
除了对四季景色变化的观察与记录,对农村土特产的描写也是习作时可以发掘利用的空间。农村土特产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是写出有特色的文章、表现习作“个性化”的极好材料。在老师的引导观察下,学生们会发现这些土特产的可爱、可写之处,包括土特产的外貌特征,生产、制作过程,以及土特产的价值等。引导学生从农村土特产中挖掘习作素材,介绍家乡特产,写出家乡的物产美,抒发热爱家乡的感情是大有可为的。例如:教学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老师就可引导学生寻找观察家乡的特有水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水果的生长过程以及它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这样才能言之有物。如有一位三年级的同学在仔细观察了家乡的橘子后,这样写自己家的橘子:“……金秋十月,橘子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果实。橘子的大小和拳头差不多。它的表皮先是绿色的,渐渐出现了一点黄色,甚至橘黄色,表皮也不那么平滑了。橘子熟透了,像一个个小灯笼,仿佛在向人们报告丰收的喜讯。你不要看橘子的表皮不太好看,橘子瓣可好吃呢!只要你轻轻剥开它的皮,只见里面十几个‘橘瓣兄弟’紧紧地搂抱在一起。取下一瓣丢到嘴里,轻轻一咬,就觉得果汁四溢,那甜滋滋的味儿,会一直甜到心里。”设想如果该学生没有亲自去橘园,没有认真观察橘子树,没有亲口尝过橘子,他还能否写出这样水灵灵的文章来呢?农村土特产自有其独特之处,学生在观察、积累、描绘中不仅积累了习作素材,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三、从农事劳作中挖掘习作素材,写出田间的劳动美
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教师应当充分引导学生从农事劳作中挖掘习作素材。课余可以叫学生去帮父母养养鸡鸭、放放牛羊;农忙时节,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田野,帮父母播种、插秧、除草、施肥、割稻、打场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通过身体力行,感受农民勤劳淳朴的美德,体会田间劳动的甘与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材料。只有生活充实了,才会抒发出真实而深厚的感情来,写下的习作也才会有血有肉,不会因道听途说、一知半解而内容空洞。
农村学生还有很多生活情趣,如:上山摘果、打柴、烧蜂窝、放牛羊;下田割稻、挖薯、刨花生;下河捉鱼摸虾、钓螃蟹、捡田螺;闲时烤薯、烧玉米、打弹子、游泳等,这些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引导学生寻找这些素材,可以写成许多富有情趣的文章来。
四、从民风民俗中挖掘习作素材,写出家乡的生活美
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生活更出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农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相对于城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言,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自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更强劲的生命力。虽然时代在进步,生活也日渐殷实,但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民风民俗在广大农村仍在延续,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增添了不少新的内涵。如乡下人过节日:不仅有国庆节、元旦和春节等传统节日,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婚娶丧葬、祭祖踏青、起居造屋、龙灯庙会等。农家庆贺节日,有他们自己的方式,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乡邻、访亲友,喝上两盅,常常乐得开怀大笑,这些都寄予着农民渴望物阜民丰的美好心愿,蕴含着历史悠久的农村文化。这些都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很好的习作素材,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从节庆习俗中寻找积极向上的风俗人情、人迁、思想变化、新风俗风尚,积累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习作素材,写出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反映农村特色的作文。如有学生在《清明节》一文中写她同妈妈剪青做清明团子:“……清明节来临前好几天,妈妈就带着我到田野里去剪青。一棵棵青在春姑娘的吹拂下,左右摇摆,神采奕奕,好像在跳着欢快的集体舞。我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大半个钟头就剪了满满一篮。”这样,通过对农村风尚的挖掘,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生活是一座宝库,真、善、美就在生活中。
关键词:故事;仿写;联系生活
一、从故事入手,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我利用课余时间,讲一些形象生动的小故事给他们听,当我绘声绘色讲故事时,
孩子们的眼里闪闪发光,都听得非常入神,我很高兴,这说明孩子已经接受作文了。当讲到阿凡提的故事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阿凡提真聪明,我会问他聪明在哪,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最后都能复述故事。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当孩子们听到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都伤心极了。我抓住时机问他们:“如果小女孩在你身边你会怎么帮助他?”一下子激起孩子们的灵感,孩子们写出了好多帮助小女孩的好办法。
二、从范文入手,培养学生阅读、仿写能力
要想提高表达能力,必须经历一个由“仿”到“作”的过程,我先在《小学生作文》《小学生阅读报》、网上找一些与农村生活相近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作文,组织他们阅读、分析、概括,摘抄一些好词好句。然后让他们仿写,可以用上文中的好句子,不许全篇抄袭,不限字数,层次清楚、语句通顺即可。例如:写秋天景色,可找一些描写秋天的树木、、菜地、农田等的好句子,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用自己的语言连接起来,完成习作。仿写一段时间后,再逐步撤掉拐杖。学生头脑中的词汇多了,也就提高了表达能力。
三、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农村的生活另有一份丰富多彩,学生日常接触的家庭、社会、学校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有趣的作文素材,比如:邻里间的互敬互爱,一家几代人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还有大城市没有的农田景色,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习惯,训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取作文材料的能力。可让学生随意观察,并把最感兴趣、最有意义的东西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还要有目的地把学生带入生活,选择典型意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或让学生按照作文要求带着明确的目标去观察,指导学生自觉观察生活场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指导学生自觉观察生活中他们所能理解的东西。起初不能要求过高,能写几句完整的话即可,在训练中一点一点提高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细观察,激发习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到了中年级,学生开始写观察作文,教师更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丰富习作的事件积累和情感积累。教师这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明白观察的重点,积累观察的体会,并让他们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
如,我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秋天的景色前,提出两点要求:认真观察秋天的景物,发现天空、树木、花草、庄稼、小河的变化;注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并做到一边观察,一边想像,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我不时引导。请同学们边看边展开想像,你所看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远看像什么?近看又像什么?当学生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时,我再次点拨:看到这么美的秋景图,你们联想到哪些诗词名句?学生脱口而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白露滋园菊,秋风落槐南”,“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教师的引导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学生习作的内容就更丰富,情感也更丰满。游览了公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秋天,以往枝繁叶茂的树木现在变得枝残叶败,好像刚打过一场败仗似的。花儿的脸,显得痛苦。可是姐姐高兴得不得了,伴着秋风阿姨的歌声跳起了孔雀舞。瞧!金黄色的旷野上,那一家人玩得多尽兴啊!爸爸正在给妈妈拍照,似乎想永远留下这难忘的画面;孩子在草地上打滚、嬉戏,笑得合不扰嘴,这么美好的场面连树叶也有些嫉妒,纷纷落下来,仿佛也要加入到他们欢乐的行列中。”观察了田野,另一位同学在习作中这样描述:“多么美丽的画面啊!走进果园,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幅果实累累的画卷:枝头上挂着一个个‘小灯笼’,被风吹得一摇一摆;一串串葡萄,似美女头上的挂饰,随风轻舞;玉米地里,一排排玉米,露点出了挂满珍珠的身子,等待农民伯伯把它摘。雪白雪白的棉花,熟透了的苹果,还有身穿花衣裳。不辞辛劳地把熟透了的果实采摘下来运往市场的阿姨,与秋天的丰收联系在一起,融会成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可见,教师在学生观察时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乐于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让他们写出富有灵性的文章来。
二、妙构思,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东西,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作文应是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情,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白。教师的引导应该让学生知道:真,一是内容要真实,二是情感要真实。
如,我班有一位同学,因是单亲家庭,缺少母爱,学习行为习惯不好,课堂守纪差,课间常与同学发生矛盾,我批评他,他一直不服气。我抓住契机,让他用作文的形式倾吐心声,他洋洋洒洒写下600多字的文章《我心中的苦恼》。文中叙述了他失去母爱的痛苦及生活上缺少亲情的关怀,学习没有热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他在作文中写道:“老师,你知道我心中的苦恼吗?雨天,别的同学有妈妈来送雨具,而我却只能冒着大雨狂奔;生病时,我孤零零地躺在床上,无人问津;作业时,题目不会做,也没有人来帮助我。考试成绩下降,还要忍受同学们的白眼……老师,请你宽容地对待我吗?原谅我的一切,我将重新找回自我,做一个自立、自强、自信的人”……
这种敢于真实表达自我,吐露心扉的文章富有个性且充满了真情实感。教师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灵感,让学生“情动于衷而成于言”。
三、重展评,感受成功喜悦
于漪老师说:“充分重视习作讲评这个环节,抓牢、抓实、抓活,能激励学生写作的上进心,调动他们练笔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能力。”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习作的展示、交流、评改,让学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习作,师生共同评一评,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议一议、改一改。优秀的习作,既要让学生学习其中的优点,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挑刺”,找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使之好上加好。后进生的作文,要让学生用“放大镜”找“闪光点”,再帮助该同学找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以免挫伤后进生习作的信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要善于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优点以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然后加以指导,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关键词 作文能力;消除障碍;传授方法
怎样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师所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有些小学生,“谈作文而色变”,面对作文题目,不要说怎么写,就写什么都茫然不知所措。为了应付任务,只好临时去翻一翻作文选,找一找跟作文内容有关的范文,生搬硬套,或全文照抄,敷衍了事。这样的作文要写得好,当然是不可能的。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完成作文,如何去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就成了教学工作中一个严峻的课题。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的作为能力,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消除学生作文的神秘感
所谓的“谈作文而色变”,是认为写作文是一件非同一般的事情,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观原因是学生对作文有种神秘感。作为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的这个思想障碍,让学生明白,作文只不过是用笔来写自己想说的话,用明白流畅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要堆砌华丽的词藻,也不是要搜求或编造重大离奇是事件。《小学语文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就强调了这一点:“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对文章的中心、条理方面,只要求“有一定的中心”、“有一定的条理”。这实际上也对学生作文的神秘感起一定的消除作用。那么,作文只不过是写自己想说的话,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二、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有不少的农村孩子,写起作文来,不要说写作的技巧,中心的提炼,就连语句都根本不通顺,甚至是“土话”连篇。他们实在无法用书面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这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阅读。离开了阅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
如何准确地将自己的意思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这需要有一定的语言技巧,而语言技巧的提高,离不开语言的输入和知识的积累。阅读正是获得这些积累的有效途径。阅读优秀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的积累,语感的积累和思维的积累。当这些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在写作时,它就会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而完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三、加强写法的指导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在叶老先生看来,“导”比“教”更为重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宜一味向学生灌输死知识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疏导、引导和诱导。我们的学习,大多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学习优秀文章的写法,对学生练习写作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有一次作文训练要求“通过一件事反应一个熟悉的人的某一方面的品格”,在指导前,我先出示范文《苦柚》,让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它的写作方法:选取卖柚这一典型事例,通过刻画小姑娘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及伯父的赞叹来表现小姑娘诚实、善良的品格。接着引导学生模仿,进行学习、借鉴,并强调:我们的模仿是创造性的模仿,是学习其选用典型的事例,从多方面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文章的主旨;而不是生搬例文事例,硬套人物品格。这样,从读到写,学生有例可学,有样可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作文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平时,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如何应用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多阅读名篇范文,仔细揣摩人家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立意构思,如何遣词造句,在学习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加以模仿,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学生有了兴趣,就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作文由被动转为自觉。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求教师在命题前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所具有的真情实感,然后选择学生能够做和愿意做的题目给学生做;其次在作文的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例如一次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写秋天的校园。开始,学生兴趣不大,校园天天看见,有什么可写的呢?我并不着急,而是让学生自己先观察一下,校园的景色在秋天中有何特点,跟蓬勃的春天,酷热的夏天,萧飒的冬天比有何不同,哪些景物发生了变化,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如此一来,学生兴趣大增,他们在观察之后,畅所欲言,谈出了各自的观感。我又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把所见所感的内容写成文字。经过适当的点拨,学生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景色写成作文,其中也不乏优秀的。我对那些写得好的同学加以表扬,并把习作张贴在“学习园地”里,让他们尝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内容的喜悦,又激励了其他同学努力向上,争取自己的习作也能“参展”。
五、加强写作训练,提倡坚持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