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限制高消费申请书

限制高消费申请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限制高消费申请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限制高消费申请书

限制高消费申请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消费信贷 制约因素 信用评估 信用评分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063-02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各种信贷活动将越来越多,消费者参加的信贷活动将进一步扩大,消费者信用问题也将更加突出,为保证中国金融秩序的稳定,结合各种新技术、新思想提出行之有效的消费者信用评价体系,对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及时识别消费者信用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来看,中国金融界和理论界对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宏观上的、定性分析为主,微观层次上的应用研究很少,定量分析模型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还须加强和推广。中国消费信贷起步较晚,早期一般用判断式信用评分,银行通过借款申请人在申请书上填写的内容来判断贷与不贷,贷款多少,长短期限等,是一种经验式的、人为因素较多的判断方式。至于个人信用评分,在中国商业银行中,有些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有些还刚刚起步。中国现有的消费者评分体系主要是借鉴国外银行的消费者信用评分体系,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调整后形成本系统的评分体系。由保障支持、经济支持、稳定情况和消费者背景四部分内容组成,采用百分制。消费者信用评分体系的推出,使银行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评价贷款人的信用,促进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并能有效地规避放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但目前中国这一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传统的分析模型,没有借助一些量化的数学模型,不具备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信用风险决策的需要。本文对中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作出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初步建设思路。

一、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

计划经济时期,受薄弱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限制,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重大比例结构中一直强调“重积累,轻消费”。在当时的就业制度和分配制度下,居民既无提高消费水平的动机,也无能力和手段,消费信贷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居民消费开始出现个性化趋势,一些不受传统观念约束的消费者开始不满足于自我积累、渐次提高的消费习惯,希望能借助于消费信用来获得超前消费的享受,在这种背景下,消费信贷呼之欲出。

随着20世纪8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中国开始探索住房消费信贷,耐用消费品的信用消费也在一些地方自发地出现。国内消费信贷发展的最初形式是由工商企业向居民提供的分期付款,但不久就发现这种做法反而加剧了企业资金流动的困难,因此,中国企业畸高的资产负债比例状况迫使消费信用的实现形式由商业信用转向银行信用。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出现了对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提供分期付款的金融机构(如上海银通信托公司)。1998年以后,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进入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市场参与者迅速增加,业务量稳步提高,消费信贷的涉及面也由一般大件商品扩展到汽车、住房甚至高等教育。可以这样说,当前中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市场框架已初步建立,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能提供一定规模和品种信贷资金的市场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为了配合国家启动消费的宏观经济政策,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消费贷款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已形成了以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和教育贷款为主的消费信贷体系。

中国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不仅发展、壮大、活跃了中国信贷市场,而且对启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1999年,中国消费市场开始出现转旺的势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1%,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拉动经济增长5.5个百分点。2000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消费品市场出现稳定增长态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 33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9%,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还促进了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银行来说,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扩大了银行信贷业务领域,改善了银行资产结构,增加了银行业务收入。

虽然发展迅速,但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发育仍然不足。尽管中国金融机构发放的消费信贷总额到2000年6月已达2 500多亿元,但消费信贷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所占比例仍不到3%。1999年,全国贷款购车的数量仅30 000多辆,与当年180多万的汽车销售量比,微乎其微。即使在消费信贷最旺的上海市,近两年来新增的25 000多辆私车中,仅有1/3左右是通过银行贷款支付的。消费信贷不仅比重偏低,而且发展极不平衡,消费信贷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2000年6月末,上海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已达427亿元,占全国消费信贷总额的17%。

二、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制度约束分析

1.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分配结构失衡是制约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因素。众所周知,消费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消费倾向。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长期实行的是“高积累,低消费”的大分配政策,积累一般在35%左右,这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配政策向居民倾斜,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近些年来,居民收入增长趋缓,1994―1998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分别为8.8%、4.9%、3.3%、3.3%和3.1%,呈持续下降态势。另外,由于收入分配不公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总体消费倾向偏低。

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预期支出增加,是制约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福利制度受到极大的触动,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的条件下,居民收入预期下降明显;与此同时,住房、保险、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改革的持续进行,导致居民支出预期大幅度上升,这必然使居民压缩即期支出,增加储蓄,居民的消费倾向进一步下降。

3.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消费信贷的成本过高,抑制了消费信贷的需求。在中国,直到现在还未确立科学的个人资信评价体系,个人信用度很低。各家银行在推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无法采取有力措施来控制信贷风险,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疑虑重重,为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不得不设置严格的条件和烦琐的手续。我认为,中国消费信用发展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信用制度不健全。消费信贷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信用,如果一个社会缺乏信用,消费信贷是不可能发达的。一项研究显示,消费者破产档案记录中总体债务的平均挽回率仅为25%。资产评估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采用一些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对消费者的信用进行评估,成为抵御严重的信用损失的第一道关隘。

4.有关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涉及消费信贷的法规有:《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借款合同条例》、《票据法》、《贷款通则》、《合同法》、《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存单小额抵押贷款办法》、《商业银行自营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有的层次较低,有的是为生产性信贷而立,有的已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这就导致消费信贷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可依,随意性很大,出现很多问题,如金融机构业务运作较紊乱、消费者在消费信贷中处于不公平地位、消费信贷的担保机制发育严重不良等。

(二)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制约的分析

中国消费信贷的障碍和制约因素从消费者来看,首先是其消费观念问题。受传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影响,不少人觉得借钱消费总不踏实;相当多的家庭对消费信贷的经济承受能力还较弱,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还不乐观。据统计,在城市家庭总数中,收入最高的家庭占10%,他们承受150 000元以上的消费信贷;高收入家庭和中高收入家庭占30%,他们能承受50 000元~150 000元的消费信贷;余下约40%的家庭基本不具备承受消费信贷的能力。现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住房、医疗、就业、养老、教育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相继实施。虽说部分家庭有些积蓄,但一想到今后的买房、医疗费用支出、孩子的教育投资以及自己的养老等就不可能随便花钱了。办理消费信贷需要严格的条件和烦琐的手续,也使想利用消费信贷的人望而却步。

另外,消费需求结构与产品结构脱节也制约着消费信贷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城镇居民二十年可承受的贷款本息情况为: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能承受10万元以上的消费贷款;占城镇居民20%的中等收入户能承受5万元以上的消费贷款。但是,一方面,长期以来,住房、汽车的购买主体是单位,在公款消费的巨大购买力支撑下,商品房、汽车的价格居高不下,大大超过普通家庭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中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自主开发能力弱,能够吸引居民消费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很少,导致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和企业产品积压并存,进而导致市场消费无热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潜力的发挥。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消费已逐步浮出水面,住房按揭、汽车贷款、教育贷款、信用卡等各种个人消费贷款的规模在迅速扩大。在消费信贷热不断升温的形势下,各商业银行均把发展零售业务作为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零售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手段与方法均较落后,其中缺乏一套有效的个人信用评分方法是阻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虽然在金融业实行了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及风险管理制度等,但金融诈骗还是时有发生,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都较大,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各种信贷活动将越来越多,消费者参加的信贷活动将进一步扩大,消费者信用问题也将更加突出,为保证中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实行消费者信用评分制度,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及时识别消费者信用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爱俭,孟昊.建立中国个人信用制度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1,(2).

[2]张丽红.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的障碍及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9).

[3]信用消费比较研究课题组.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中国信用消费发展[J].财贸经济,2000,(11).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市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设备委员会

当代法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吉林大学

大众用电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