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应急管理论文

企业应急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应急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应急管理论文

企业应急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1储备

应急物资的储备是供给的基础,在考虑应急物资的储备时,往往需要从储备品种和储备量两个因素去考虑。如果是分支机构较多的企业,还需从储备地点的选址及储备系统的建设两个方面去考虑。

1.2管理

只有储备充分且管理得当,才能在关键时候供给出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应急物资。企业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方式方面予以考虑。

1.3物流

物流是应急物资供应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企业除了依托社会现有物流网络外,还可以建设自身的应急物流系统,在非紧急状态下处于未激活状态,而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迅速激活,并且发挥作用。该应急物流系统的管理可以和应急物资的管理一并纳入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中。

2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应急物资管理措施

2.1加强应急制度建设

制度乃管理之本,任何管理的实践都要从制度的建设开始。建设良好的应急管理制度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及其员工应急意识的必备途径之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制定应急管理制度时,可以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参照,以当地的社会应急管理系统为依托,结合自身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制度。制度制定完成后,再加以培训等手段,保证员工对制度熟谙于心,且在自己的岗位中严格执行制度的规定。

2.2签订物资购销合同

由于企业的逐利性,其储备的应急物资往往只有少量,只靠企业自身的应急物资储备难以供应救援地区的需求。因此,在一些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导下,上述机构可以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签订应急物资的购销合同,以便在考虑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应急物资的储备。合同中可以将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价格、供货时间等进行明文规定。该方式应该作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的主要方式。

2.3加强应急物资管理

医疗类应急物资由于其需求的不确定性及周转的慢速性,往往要求经营企业进行特殊管理。为了保证医疗应急物质的有效性,企业需对物资的效期、批号等登记在册,并且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周转,以保证在急需之时能够供给质量合格的产品。建议企业设专职或兼职人员专岗管理应急物资。张杨提出在应急物资的管理中,可以借鉴现代商业物流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加强仓储设备现代化建设等手段实施科学管理。应急物资的管理要注意动态性。由于区域应急状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应急物资的阶段性需求导致了库存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必须随之变化,而不能一成不变。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随时关注事件动态,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物资调整机制。

2.4建立应急物流系统

物流是应急物资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在进行应急物资的物流时,一方面,可借助政府部门的应急物流平台,社会的现有物流网络;另一面,可以自建应急物流系统。该系统可建立在企业物流平台之内,非紧急状态可以出于非激活状态。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激活该系统并在最短时间内将所需物资送达救援区域。在这一环节中,企业也可以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改进自己的物理系统及供给成效。

3结论

企业应急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企业管理 应用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适应经济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职能是为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而建立的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供内部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等。管理会计是财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具体是指企业利用财务会计资料和其它资料,采用会计的、统计的和数学的方法,对未来的经营管理进行预测和决策、确定目标、编制计划预算,并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控制和考核,进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会计管理方法。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大量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管理会计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而诞生的,它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符合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数据。

一、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是与一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相关联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相应地发生变化。而对于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的研究而言,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上,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是有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的,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在自身的经济、社会环境基础之上。

2.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要求有一定差距。管理会计的运用最终要通过会计人员加以实施,具体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去,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教育层次低。全国1350万会计人员中注册会计师大约仅有20万人,由于会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就使他们没有精力去实践管理会计。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学习过一些管理会计知识,但大多数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同时,我国有些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较低,在会计披露上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我国会计学界关注的极大焦点。这些因素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3.管理意识尚待增强。管理会计行为是对企业的管理行为,而不是对企业的核算行为,既是对管理者价值观的一种挑战,也是对管理者管理意识的检测。目前由于受到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其一,管理会计工作地位低下。其二,企业经营决策者管理意识不高。多数企业经营者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并且有些经营者受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长官意志”较重,使得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案、资料无法发挥实际效力,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许多企业经济状况不景气,不能正确进行预测、决策是决定性的原因。任何一个企业,事先如果没有周密的规划,工作必然是处处被动,缺乏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假如能够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做出正确的预测、决策,将会有利于企业近期长期的发展、有利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利用管理会计进行企业利润的预测分析。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取得利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使“所得”大于“所费”,只有这样,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才能得到补偿。这应当要求企业在生产之初首先预测出目标利润。保本点是利润预测中的重要指标。保本点的销售量是企业处于盈亏平衡这一点,即企业的成本通过销售得到补偿,保持损益平衡。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和企业本身的具体条件及预期的利润目标,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采取各种个体措施,即可获得预定利润。

企业应急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就是要注意吸取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牢固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发展理念、人才理念、质量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等,在企业中逐渐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形成关注细节、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精神。同时,大厦要以员工为本,从广大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制定企业相关措施,实施文化型管理,培养学习型员工,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为员工搭建职场发展平台,把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全体员工了解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提高员工对酒店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为充分发挥员工首创精神和创造活力营造了良好环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和制度安排,把“关注细节、追求卓越”落实到各个基层岗位、每一服务环节。组织开展“关注服务细节,争当服务之星”评选活动,“我靠大厦来生存,大厦靠我去发展”员工爱我大厦演讲活动,倡导员工把服务工作做细做精。把企业真正当成自己的家园,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推行“用心用情,善待宾客”的服务理念,引导员工用心工作、用情待客,使客人满意,使社会满意,使群众满意。

二、完善管理办法,分层次加强企业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长期保持和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必须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使企业文化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激励、约束广大领导干部和员工自觉践行物业文化理念。为了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厦应当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写字楼物业管理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一是着力建立健全企业质量标准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施行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将员工绩效与奖惩挂钩。二是强化日常质量标准管理,建立健全巡查制度,通过《质量标准管理核验表》、《每日行政例会摘要》、《部门质量标准管理月度报告》、《宾客意见书》等具体措施,对有关部门进行月度考核,考核的结果呈报大厦领导层在月度会议通过后公布,作为有关部门主管绩效评估的量化考核依据。三是建立健全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以ISO9000、HSE等国际通行的管理标准为参考,以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规范员工行为为目标,制定完善符合企业价值理念和经营管理实际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标准和考评办法;制定完善员工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职业道德等行为规范;制定完善企业礼仪制度和社交规范,把企业的文化理念通过各类活动展现出来。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实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三、形成培训机制,多形式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未来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是企业人才的竞争。切实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势在必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和上进。为此,大厦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员工为本,文化育人,关爱员工,通过多形式政治业务培训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增强大家的精神力量,提升大家的思想境界,通过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等工作,使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得到提高。具体的,将每周五定为政治业务学习日,组织员工学习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学习外地先进的管理模式,学习各个岗位的规范性操作知识,举办岗位练兵和业务知识竞赛,巩固大家所学习到的知识。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走出去”参观兄弟同行业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吸取精华。邀请大学或者星级大酒店的专家教授到大厦授课,培养大厦专门人才。提高培训,逐渐形成一支理论素养好、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企业文化专业知识丰富、善于从生动的实践中吸取营养的员工队伍,使之成为大厦进一步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建立服务标准,有步骤提升企业服务水准

可以说,物业管理部门与服务内容比较庞杂,部门包括物业部、后勤工程部、保安部等,内容涵盖整个大厦的销售与后期客服、客户关系维护、后勤保障、安全等,涉及的工种也很多,一句话,关系到大厦的正常运转。为此,与客户打交道,自身行为的规范与否,成为客户衡量物业管理企业服务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成为物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员工服装统一、举止文明、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成为了物业服务的统一标准,只有在服务标准上多下工夫,造就一支业务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自身素质强的管理队伍,才能满足现代物业管理发展的需要,以至满足现今客户对于物业管理工作的需要。一要树立全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首先要有服务意识。也就是说,先要能想到,才能做到;先有意识,才有行动。对内,要做到上级为下级服务,尽而使员工以良好的状态面向业主,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对外,要不断强化员工“把业主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让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成为一家人,让每一位业主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物业管理企业是在为他们服务,而且实行的是亲情化服务。二要重视互动,做好与客户的沟通。树立“以人为本、亲情服务”、“想客户之所想、帮客户之所忙、急客户之所急”的意识,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听取他们意见。了解他们需要的服务项目,对物业管理企业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解决好客户投诉并及时给予回复,让客户知道物业管理企业在时时刻刻的关心着他们。这样既能了解客户的需求,又能拉近双方的关系,做到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做到既让客户了解我们的工作内容,又使客户对我们进行监督,促进我们不断的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工作内容。三要热诚周到,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我们大厦的服务内容包括常规性公共服务、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委托性特约服务。应针对各类服务性质,进行良好的规划,发挥各自特点,满足客户需要,塑造良好生活空间。首先,完成常规性的公共服务是物业单位对客户的基本承诺,必须细致入微,毫不马虎。其次,针对客户需求,加大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委托性特约服务的开发。服务项目的确立必须来自于客户需求的调查,物业开办商务中心,打字、复印、扫描、印制名片、代售机票等业务,使物业企业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信誉,确保了企业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再次,在服务技术手段上,加快科学技术的引入,提高服务的现代化水平。时代不断前进,科技不断发展。物业管理在日常管理服务过程中,要加快先技术和设备的引入,减少管理人员,提高服务的准确性和劳动效率。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安装电子安防监控系统,宽带网络的运用,使客户感受到现代科学的发达,足不出户,可做天下事。所有更新的科学技术在物业管理中的运用,势必将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客户的品质,使大厦的服务更加的快捷和方便

企业应急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跨国公司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其核心是分析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长过程与路径选择。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理论成果,其中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论”、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从理论发展来看,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还处于“理论丛林”阶段,缺少对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研究。

21世纪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中小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期望很高,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深度经营的路径优化尤为重要。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必然性

美国密执根大学的Cavusgil教授对企业的出口和直接投资活动进行考察,将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实验性地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和国际战略阶段。芬兰学者LawrenceS.Welch和ReijoK.Loustatinen等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的过程,包括内向国际化经营和外向国际化经营两个方面。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形式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内向国际化经营的内容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或分公司。

本质地看,所谓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舞台,以追求企业利益为目的,在世界范围内从事资源配置、出口、合资合作和直接投资等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总和。

上述企业国际化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而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较少的广告支出,缺少名牌产品,不具备大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不同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必须寻求新的国际化经营路径,改变那种以单纯的出口贸易为主体、以低价竞争为手段、以廉价劳动力资源为核心、以低附加值产品为载体的国际化经营路径,促进企业成长与市场拓宽同步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是指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参与世界经济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中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形成核心竞争力,成长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分析的核心是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国际化成长路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

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制度约束

制度构建与制度变迁给企业带来了融入新制度体系的机遇,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新的发展空间。但在我国加入WTO短暂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参与国际分工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是不争的现实,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制度的环境并不完善,尤其在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的选择中存在一定制度约束。

国内促进机制与国际贸易保护的协调

1998年以来,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出台了30多部有关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各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100多个有关文件,中小企业的市场法律体系基本建立,公平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近年来,中小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全国3/4的城镇就业人口在中小企业工作,中小企业在我国各经济主体中最具发展活力,全国65%的专利技术、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为其实现国际化经营奠定基础,反而遭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遏制和市场竞争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不公正的制度约束。例如纺织品在配额取消后预期贸易增长与现实国际进口限制的问题,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将受到进口国特别保障措施的制约。

企业发展与制度缺失的矛盾

从我国中小企业的产权主体来看,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数占中小企业总数的近80%,这还不包括没有登记的农村和城市的个体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中小企业产权主体比较清晰,作为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经营者的管理人员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企业资产的增值能力和经营效果。

从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看,中小企业经营组织层次少,结构简单灵活,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组织生产,准备周期短,适应性快。但是,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不仅仅要求有清晰的产权制度,而且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我国中小企业的产权和组织结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困难。首先,数量居多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很难筹集到其国际化经营所需要的资本。其次,过分关注经营效果的中小企业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时会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毁坏了中小企业的形象。再次,中小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不断地转换经营行业和领域,不利于制定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长期战略。最后,缺乏制度规范的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家族式经营,随意性很大,难以吸引和留住国际化人才。

事实证明所谓中小企业灵活的组织结构并没有成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反而阻碍了其国际化进程。

产业集聚与地方利益的冲突

产业集聚是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集中在某一区域形成区位优势和区域效应,以区域效应弥补品牌效应不足的实践安排。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市场营销投入低,不具备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效应,要拓宽国际市场,就必须通过联合及建立联盟等方式实现集群化。

中小企业集聚作为企业与产业组织的一种形态,不仅能为中小企业带来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快捷获取技术、信息和服务的便利条件,而且使中小企业在不牺牲大企业所缺乏的柔韧性条件下,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更具有国际化发展的竞争优势。按照市场经济本质属性的要求,加强和完善产业集聚内中介机构和公共服务建设是完善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政府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这种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可以是政府、私人或相关团体,政府在规范、管理、协调、强制和激励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履行好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角色,为企业集群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改善本地商业环境,培育集群成长所需的要素条件和环境条件,提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改善家族企业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加快经理人市场、社会中介评估机构等要素市场的培育。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为中小企业集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各个地方政府为地方利益,给中小企业跨区域发展及实现产业积聚造成制度障碍的现象。

企业间合作与竞争的博弈

产业内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的重要内容,这种分工是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的,产业链条是由产业技术、生产和营销三个环节组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从着眼于产业链价值最大化目的出发,着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和经营技巧,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其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而中小企业则在产业价值链条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承接跨国公司的这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产业链价值相对低廉的加工制造环节上。

如耐克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本国及其它国家的中小企业按其产品规格、技术标准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及提供售后服务,占据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我国中小企业要改变专业化水平低的“小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摆脱与大企业“独立抗争”的被动局面,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要寻求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网络协作、合作竞争关系。但中小企业在这个产业链中面临着契约风险、文化冲突、责任与利益的冲突、甚至会被兼并和边缘化的危机,可以说中小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面临着成长的困境。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路径优化

中小企业要克服制度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其国际化经营路径,在国际产业转移与变迁中把握自身产业优势,在制度完善中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在准确的特色定位中拓宽国际市场,在技术创新中培养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变迁中找准国际化经营比较优势

对于当今国际分工,发展我国主要从事劳动要素密集的最终消费品生产。我国中小企业要成功实现深度国际化经营必须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出发,按照要素禀赋类型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进行划分,可以把我国大陆中小企业归入劳动密集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特点,将在很长时间内规制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产业选择,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可利用的一种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仅指传统的制造业,IT制造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目前世界IT产业制造业生产技术正在大规模地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集聚,为我国急需发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机遇。

劳动要素密集的IT产业、文化产业、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与传统的劳动要素密集型的制造业相比,主要的差别在于它产业技术含量高,不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在制度完善中促进企业国际化成长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的优化要求企业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不断成长。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中,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的缺失,普遍存在着对成长准备不足、成长没有伴随相应的组织调整与变革、成长中的管理“失控”、成长中多元化经营的误区、企业成长中的“组织病”等现象。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中小企业原有的“浅度”国际化路径往往又会变成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障碍,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过程也是企业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首先,完善企业管理的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管理队伍,分享企业管理的权限及责任。其次,完善企业间协作制度建设,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避免恶性竞争及契约风险。中小企业要加强相互生产协作,构建战略联盟,形成产业集聚。再次,完善企业市场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模糊企业边界,实现虚拟经营。最后,完善融资制度建设,克服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资源不足与资金短缺的困境。

在特色定位中拓宽国际市场

选择有效的路径进入国际市场是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优化的重要内容。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Root教授认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企业将产品、技术、工艺、管理及资源进入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种规范化部署。中小企业要避免与大公司的竞争、逐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必须立足产业特色,以特色产品渗透国际市场、以价格优势拓宽国际市场、以独有技术占领国际市场。无论是生产型中小企业,还是服务型中小企业或者是高科技中小企业,都必须强调专业化、特色化经营。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资金实力有限,不可能按照多样化经营战略发展,那么中小企业就必须通过专业化特色化来占领细分化的市场,确立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的发展要始终贯彻“专、精、特、新”的方针,围绕一个产品,或者一个零件、一种工艺、一种服务做精、做细、做透、做专,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确立自己的国内市场地位和国际竞争优势。

在技术创新中培养核心竞争力

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优化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是指构成企业现实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中那些最为关键的、最能使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因素组合。培养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顾客价值性、产品独特性、产业衍生性等。

企业应急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民营科技企业是按照“两不”和“四自”原则创建的,即“不要国家人事编制,不用国家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民营科技企业没有市场保护和垄断,它们属于草根型企业,创业和创新等成本基本上完全由自己承担,这迫使企业必须重视成本管理,把追求成本优势作为持久性目标。民营科技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能否不断发展,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而这些都离不开过硬的成本管理。技术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产品,只有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其市场价值,并且只有获得利润才能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更新速度空前,功能日新月异的电子通道与网络,把全球经济带入了电子商务时代,网上商品琳琅满目,网上交易迅速发展,也使得产品价格趋同化,整个社会已明显进入了“微利时代”。民营科技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从更深刻、更广阔的角度认识成本管理,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二、安徽民营科技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对成本管理的认识

2013年年底对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成本管理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82份有效问卷。其中,认为成本管理很重要的有63家,占统计样本的76.8%,认为成本管理比较重要的有17家,占统计样本的20.7%,无一家认为成本管理不重要(如图1所示)。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竞争加剧,民营科技企业已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较高。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已设立专门成本会计人员的有72家,占总样本的87.8%,没有设立专门成本会计人员的有10家,占总样本的12.2%,这种布局说明民营科技企业成本管理意识较强,专门成本会计人员的设立为提供准确、完整、及时的成本信息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二)成本管理战略和成本管理方法的实施

1.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根据被调查的82个样本显示,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实行成本领先战略的较多,有60家,占统计样本的73.2%。这表明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都很重视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并从战略层次上制定了成本管理目标。把成本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但仍有部分企业没有重视这一方面,这种情况应引起注意。2.成本管理方法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显示:采用标准成本法的有26家,占统计样本31.71%;采用定额成本法的有20家,占统计样本的24.39%;采用目标成本法的有19家,占统计样本的23.17%;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仅有2家和4家,分别占统计样本的2.44%和4.88%,还有一些选择其他方法(如表1所示)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民营科技企业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是传统方法,较少采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3.成本管理手段在被调查的82家民营科技企业中,建立了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有60家,占被调查对象的73.17%,仍有26.83%的被调查者没有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由此数据可看出,民营科技企业成本管理的网络化程度还没有全部普及,从而对成本管理作用的发挥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成本管理的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首先关注的是本企业的成本状况,其次关注的是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充分验证了在竞争中知己知彼的策略;既关注本企业成本、竞争对手成本,又关注消费者和供应商成本的仅有7家,占总样本的8.54%。在内部管理中主要关注生产、研发和采购环节;成本管理涉及范围包括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和售后服务整个生命周期的仅有10家,占总样本的10.98%(如表2所示)。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之间的融合、依存越来越密切,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必须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思维,其成本管理也要实现“走出去”——不仅要关注本企业的成本和竞争对手的成本,还要时刻关注上、下游企业的成本;不仅要重视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还要重视包括研发、设计、营销等在内的整个生命周期成本。(四)成本管理的重心1.研发方面据收回的82份有效问卷显示,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2%~5%的有30家,占统计样本的36.59%;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2%以下的有20家,占被调查对象的24.39%;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5%~10%的有26家,占被调查对象的31.71%;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10%以上的有6家,占被调查对象的7.32%。2006年在江苏省评出的首届百强高新技术企业中,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10%的有11家,超过5%的有36家。2012年度浙江省评出的技术创新能力百强企业显示,平均研发经费投入在1800万元以上,平均研发投入强度在5%以上。而在发达国家,医药制造、通信、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企业中,目前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普遍达到了1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30%以上。日本从事的一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调查显示: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1%以下的企业,最后都无法生存;达到2%~3%的企业,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只有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超过5%的企业才具有发展前途。由此可见,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总的来说,整体水平不高,虽然有部分企业投入较大。调查还发现研发投入主要着眼于中期和短期,没有从长远角度重视研发投入。2.营销方面在收回的82份有效问卷中,选择年营销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重一般的有54家,占统计样本的65.85%;较小的有16家,占统计样本的19.51%;年营销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重较大的仅有12家,占被调查企业的14.6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营销成本投入主要处于中等水平。调查发现,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的营销投入主要是为了促进当期产品的销售,保证当期利润目标的完成。对于营销投资收益理解模糊,其本身也很少计算营销投资收益。这样,营销就被当作开支而非投资,营销支出缺乏长期性。

三、强化成本管理,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竞争力

(一)树立新的成本管理观念

1.重视成本管理中人的因素企业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民营科技企业要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就必须重视人的因素。一方面,人与成本开支直接相关。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物化劳动(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和活劳动的耗费过程,活劳动的耗费就是人的劳动消耗,它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物化劳动的消耗又直接由人来完成和控制。另一方面,人既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又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客体:成本核算、成本计划、成本决策及控制等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任何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都需要由人来参与和实施。企业的成本管理不仅仅是成本会计人员的事情,而与企业全体员工息息相关,因为企业中每个人的劳动内容都会构成成本,因此,企业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消耗都要重视成本管理。企业高层影响着成本管理的整体氛围,决定着成本形成的基础条件;企业的研发人员影响着研发设计成本;生产的一线工人影响着产品的生产成本;企业的采购部门影响着采购成本;企业的销售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营销成本;企业财务部门的融资方式影响着资金使用成本,并且财务部门对成本信息的核算和分析水平影响着企业利用成本信息所做的决策。民营科技企业应实行全员成本管理,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特别是科技人员的成本意识。具体实施中,贯彻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生产与管理并重的原则,通过宣传、培训,使成本管理由少数人的管理变为全员参与的管理。2.树立战略管理观念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兴产业层出不穷,顾客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全球性竞争愈演愈烈,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程度愈加深化。民营科技企业应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进行整合,将成本管理的目标转变为通过战略制定和实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创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科技企业成本管理的落脚点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获取和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从企业竞争环境出发,既要分析企业价值链,找出主要价值链的成本动因,消除不增值作业,认识企业的特点,构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链;又要分析行业价值链,明确自身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以便了解是否可以加强企业与供应商或购买者(中间顾客)之间的战略合作,以此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或营销成本,并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及时发现自己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争取成本优势,消除成本劣势,并最终考虑采取何种竞争战略。

(二)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

民营科技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条件与优势,技术活动遍及企业整个价值链,是创造企业价值的关键,在企业成长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民营科技企业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不仅要降低成本,还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宽利润空间,主要措施是优化成熟产品的设计、运用新材料、创新新工艺、改进设备及开发新产品等。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人员在新产品的研发中要有强烈的成本意识,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防止只考虑技术的先进而忽视成本。一般而言,新技术新工艺只能使产品在技术上占据了领先地位,经济合理性却是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新产品推向市场要同时考虑技术与经济等多种因素。技术代表着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而经济代表着成本优势,只有两者结合达到均衡才能实现市场价值。

(三)建立和完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