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分析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诊断回顾性分析
不明原因发热(feverofunkonwnorigin,FUO)是内科常见疑难杂症,国内学者提出发热待查的诊断标准为发热期限>2~3周、体温>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1]。据统计,有200多种疾病可引起FUO[2]。根据已有的病因分类来考虑患者可能的病因,对临床医师有较大帮助。现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FUO130例作一病因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30例,其中男81例,女49例,年龄23~73岁(平均46.7岁);体温38.5℃~40℃(弛张热28例,稽留热7例,间断热46例,不规则热49例);发热时间10d~2个月(平均37d)。
1.2确诊方法
筛选及确诊包括常规检查、特殊检查及诊断性治疗三类。常规检查:三大常规,血生化,微生物病原学及有关抗原抗体检查,自身免疫性抗体,胸片,B超。特殊检查:细胞学,病理学,CT,MRI,心脏彩超,HIV抗体及其他特异性抗原抗体等。诊断性治疗:主要为抗结核治疗。
2结果
130例发热待查患者中,83例为感染性疾病(占63.85%,其中伤寒25例,败血症19例,结核13例,肺部感染10例,胆道感染5例,尿路感染4例,病毒感染3例,肝脓肿及恙虫病各2例),结缔组织疾病15例(占11.54%,其中亚急性败血症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恶性细胞组织病各2例),肿瘤14例(占10.77%,其中淋巴瘤9例,白血病3例,肝癌2例),其他2例(占1.54%),病因不明16例(占12.31%,其中2例病情趋向缓解后出院,随诊无复发,7例转上级医院,7例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本组41%的患者仅靠病史、临床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诊断,B超、CT、骨髓组织活检确诊率分别为3.95%、3.8%、8.9%。
3讨论
不明原因发热(FUO)是内科常见复杂病症,经过临床分析及血清免疫学、细菌学、骨髓细胞学、浆膜液、B超、X线、组织活检和(或)CT等检查后,确诊率仍较高,本组确诊率为86.15%(112/130),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3,4]。由于FUO患者病程较长,多数已行各种常规检查及多种手段治疗仍未明确病因,尤其容易盲目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退热药物等,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又延误和干扰了疾病的正确诊治,因此病因诊断必须尽早作出。
本组资料中,感染是发热待查的主要原因,占首位,其中伤寒25例。有研究表明,在引起FUO的具体病因中,伤寒所占比例约为9.1%~12.9%[5,6]。本研究伤寒比例显著高于一般资料,这与温州地区为沿海地区,海鲜食物供应较为丰富,而附近居民又喜食半生不熟海鲜有关。本组FUO最终确诊为伤寒的患者中,均进行了血培养,血培养阳性仅5例,这一结果考虑与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不同程度地应用过抗生素有关。25例最终确诊为伤寒的患者,绝大多数不具备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如稽留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肝脾肿大、玫瑰疹、粒细胞减少等,仅出现上述症状中的1~2项。如本组出现粒细胞正常或减少23例、相对缓脉12例、肝脾肿大6例、神情淡漠3例,甚至部分患者仅表现为持续发热(热型不典型),诊断上基本依靠的是临床诊断。故FUO患者若出现疑似上述症状,考虑到本地区发热患者伤寒比例较高,特别是出现粒细胞正常或减少的病例应考虑伤寒的可能性,并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对FUO患者不宜随便给予退热剂,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尽量不予干预,以观察热型,协助诊断。
感染性疾病中其次是结核病,本组13例中有9例依靠诊断性治疗确诊、4例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诊断性确诊患者在应用其他药物无效后,详细询问病史,如患者多有乏力、纳差、盗汗、消瘦等结核病中毒症状,应考虑可能是结核感染,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在诊断性治疗观察期间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在其后的门诊随访中体温正常,未反复,视为试验性治疗有效,可确诊为结核病。本组这部分患者多数是肺外结核,说明肺外结核的诊断与治疗应得到足够的关注。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升高,而且与肺外结核多发的流行病学趋势相吻合。传统的结核病诊断方法如PPD试验强阳性固然有诊断价值,但即使阴性也不能排除结核病。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的应用在诊断结核病时具有较大价值,通常一次扫描无异常结果,需随着病情的发展多次复查才会有异常发现。本组中有1例脊椎结核患者,在应用一般抗生素2周后体温始终维持在38℃,且自诉腰疼,后经多次脊椎及后腹膜CT扫描才诊断为脊椎结核。
结缔组织病也是发热待查的常见病因。由于近年来免疫检验水平的提高,某些疾病早期即获得诊断,而以发热待查收住的大多是非典型的结缔组织病,尤其是变应性亚败血症(still病)相对突出。成人still病临床上较为常见,极易与败血症相混淆,其特点是:(1)长期高热(可>39℃,持续数周或数月,多发于傍晚至夜间),但无显著的毒血症状,且可有缓解期;(2)皮疹一过性,复发性,多形性;(3)血象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但嗜酸性细胞一般不减少。新近有研究提示,血清铁蛋白增高有助于still病的诊断[7],值得注意的是,诊断still病必须排除感染性疾病和其他疾病。
肿瘤在发热待查中的比例国内外有不同报道,本组肿瘤患者均有贫血、白细胞减少,部分患者有黄疸,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均经多次骨髓检查而明确诊断。骨髓常规检查可提高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陈灏珠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4.
2SchneiderT,LoddenkemperC,RudwaleitM,etal.Feverofunknownorigininthe21stcentury.InfectiousDiseases,2005,130(47):2708~2721.
3秦树林,刘晓清,王爱霞,等.不明原因长期发热110例临床分析.中华内科学杂志,1998,37(9):605~607.
4尹有宽,徐彬彬.原因不明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上海医学,2000,23(2):112~113.
5李刚.不明原因发热171例临床分析.福建医药杂志,2005,27(3):39~40.
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中有181名女生(88.3%),24名男生(11.7%)。住宿舍的109人(53.1%)最多,和父母一起生活的51人(24.9%),住校外43人(21.0%),住亲戚家2人(1.0%)。成绩方面,平均分数在70到80分之间的有92人(44.9%)最多,80分以上的有13人(6.3%)最少。专业满意度方面,一般的是80人(39.0%)最多,满意65人(31.7%),不满意51人(24.9%),非常满意9人(4.4%),护理专业入学动机方面,就业98人(47.8%)最多<Table1>。2、综合能力及临床实习压力程度(1)研究对象的综合能力平均分数为130.47分,次要因素占的比例分别为:理解能力47.63分,管理能力48.15分,意义赋予性34.69分。(2)研究对象的临床实习压力满分为5分,平均分为3.40分。5个次要因素的分值分别为:实习环境4.04分,最高,之后是实习业务压力3.93分,不值得学习的行为3.74分,对人关系问题2.65分,与患者的矛盾2.64分<Table2>。(3)综合能力及临床实习压力间的关系。综合能力分数与临床实习压力分数呈现出负向关系(r=-.41,p<.001)临床实习压力和综合能力的次要因素:理解力(r=-.24,p<.001),管理能力(r=-.38,p<.001),意义赋予性(r=-.42,p<.001)。<Table4>.3、造成临床实习压力的原因要找出影响临床实习压力的因素,在研究对象的普遍特点中表现出较大差异的性别、专业满意度及其关系的分析中,呈现出较大关系的综合能力的次要因素理解力、管理能力,意义赋予性作为独立因数来实施大众回归分析。独立因数中,明目因数作为可变因数处理,评测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的结果为分散膨胀因素1.04-1.78。可以排除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最终确定为影响临床实习压力的变数为意义赋予性(β=-.02,p=.001),专业满意度(β=.09,p=.019),管理能力(β=-.01,p=.044),他们对临床实习压力的说明力度为21.5%<Table5>。
二、研究结果
研究对象的综合能力平均分在130分,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比工作压力处于高危群的护士要低。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护理专业的学生会因临床实习和课业负担面对更多的压力,考虑到压力与综合能力之间的负向关系,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的综合能力水平不足以有效应对压力。本研究的对象是在护士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小城市的综合医院实习,并作为替补护士的情况较多。但是护理学校没能尽到培养优秀护士的责任的问题也被广泛认识到,接受了正规护理教育的新护士达不到医疗机构的要求的评价会增加教育及实习医院间的紧张气氛,对这两个机构之间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影响。因此,学校和实习医院在培养未来的护士这方面有着共同的责任,通过二者间的深层次理解和充分的协商形成共同构建实习教育的伙伴。学校有必要确保实习医院内部有良好带教能力的带队人,从而减少学生因负面形象及实习负担而产生的压力。专业满意度方面,满意度越高,综合能力越强。与之前的研究类似,工作压力和社会心理压力越多综合能力就越差。对专业满意度越高临床实习压力就越低。专业满意度高的学生希望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临床实习进行应用,这种动机强烈,对学习有更高的热情,也能积极对待临床实习。认识到压力不是威胁而是机会,因能有效处理、应对压力,可以减少临床实习压力。
三、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阑尾炎;微创技术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1926-02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A
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阑尾炎腹腔镜手术切除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和接受。但是一部分阑尾炎患者利用小切口(约1~2cm)切除阑尾,不但可使穿刺孔减少,同时也减少了因腹腔镜穿刺以及气腹引起的并发症与意外情况,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212例,女176例,年龄3~86岁,平均35岁。其中坏疽性阑尾炎24例,合并穿孔12例,化脓性阑尾炎243例,浅表性炎症18例。
1.2手术方法:选择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小儿选择基础麻醉+适当应用肌松药。选择麦氏切口236例,3例纵切口(手术讨论阑尾位置偏高以便延长切口可能),其余均为横行切口,尤其压痛最明显处偏内者,皮肤切口1~2cm,而腹外斜肌腱膜切口应长约4cm,切口达腹膜外时充分钝性分离使腹膜向切口膨出[1],以得于显露。护皮以蚊式钳夹腹膜与护皮垫,使腹膜完全覆盖切口,术前B超示有积液者应用吸引器避免腹腔渗液或脓液污染切口。阑尾寻找时应注意:由于切口小,应注意不可将肠管提出切口处过多,否则会因切口小而致卡压。顺行或逆行切除阑尾。有脓液时,不冲洗腹腔,充分吸引,甲硝唑纱布蘸拭,尤其是直肠陷窝,必要时放置引流管。
2结果
1例73岁,女性患者因术中考虑为肿瘤而延长切口,快速病理检查为炎症,术后石蜡组织病理证实为阑尾类癌(术前为夜间急诊而未做B超),另1例为腹膜后位,寻找困难而延长切口,2例因麻醉不顺利而延长切口,3例因粘连、水肿严重而延长切口,除腹膜后位出现切口感染外,余均无切口感染发生,该组中有48例切口保护良好无明显污染者,切口予以生物胶粘合,其中有2例形成皮下积液(分析原因可能因皮下组织较薄,未予缝合所致),余46例愈合良好且瘢痕形成不明显,且免除了拆除缝线及缝线压痕所致的瘢痕形成。小切口者住院2~7天,平均4天。经1.5年随访均无肠粘连,无残株炎症、无肠间及盆腔肿胀,粪瘘发生。
3讨论
3.1合理选择患者:发病时间短,一般少于48h,在此时即便有粘连及大网膜覆盖,其炎症反应也相对较轻,易于术中操作,粘连易于分离(可以手指钝性分离)。患者应中等肥胖以下,腹壁厚度较薄,利于手术中小切口暴露。术前仔细查体及详细询问病史,若为慢性且本次发病>72h,腹膜炎症状明显,不宜采用,此类患者粘连广泛且坚固,组织质脆水肿明显,术中操作困难。故临床观察对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中等肥胖的患者尤为适用。
3.2B超在诊断治疗中必不可少[2]:若患者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B超提示回盲部淋巴结肿大及肠间积液(往往考虑早期阑尾炎症的渗出),此时手术小切口的成功率极高(炎症反应轻,污染轻,粘连轻,术后恢复快);若B超提示右下腹管状低回声,而不是伴有粗大光点回声的液性暗区,表示阑尾炎症明显而未形成阑尾周围脓肿,这时手术小切口的成功率也很高;若B超提示回盲部淋巴结肿大及肠间或直肠陷窝积液,这样往往提示阑尾位于盲肠后位(结肠气体组织干扰不易发现阑尾),手术时轻柔操作,沿结肠带寻找也不困难的;若B超提示回盲部低位回声团块或提示阑尾周围脓肿,此时回盲部往往炎性反应显著,组织水肿较脆,易出血,手术相对损伤大,应充分显露手术视野,选用小切口是极为不妥的。
3.3良好的麻醉效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肌松效果满意,切口伸缩性大,且腹膜切口往往比皮肤切口大许多,易于暴露,麻醉建议选用T11~12间隙[3],临床观察此段麻醉牵拉反应极轻,很少引起呃逆,这样术中腹压减轻,易于操作。
3.4手术操作要点:(1)皮肤切口尽可能小;(2)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口要大于皮肤切口,约4cm;(3)钝性分离的肌层组织范围要大;(4)达腹膜外时充分游离使腹膜膨出,这样腹膜切口后宽大且阑尾易于提出切口外;(5)护皮应将腹膜提出至腹壁以上,以蚊式钳夹腹膜与护皮垫,避免切口污染;(6)寻找阑尾方法[4]:①切口切开后如见回肠袢充填切口内将其向下内方推开,或提起一段回肠袢沿回肠系膜向右下方寻找,回盲部阑尾多位于其下外方;②如切口内所见升结肠,找出3条结肠带在盲肠末端汇合处,即为阑尾根部;③以术者食指沿右骶髂关节外动脉搏动,在该动脉搏动上行至骶关节前方手指受阻不能上行,是为小肠系膜根在后腹壁上的附着点终端,常可触及基底部;④若上述方法寻找阑尾困难,则沿盲肠及升结肠外侧切开腹膜,将升结肠及盲肠内翻,于盲肠后位及腹膜后位找到阑尾[5]。
3.5决不盲目追求小切口:阑尾切除应以安全第一,副损伤控制在最小程度以下。手术者本身的手术习惯及经验也至关重要。
3.6优点:阑尾经过小切口手术切除使患者的住院平均日缩短基本同腹腔镜手术,且加快床位周转率,相应提高每日床位收入,同时由于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临床观察该方法不失为灵活可行,创伤小、经济、并发症少,且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的微创术式。尤其横切口沿皮纹方向,瘢痕形成不明显,不影响美观。本科自开展该术式以来已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M.L.格利埃德曼.外科手术技巧图谱[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308.
[2]周永吕,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四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040.
[3]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91.
本组6例患者均来自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均为女性;年龄最小14岁,最大3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临床伴有关节疼痛4例,肾脏损害2例,皮肤损害2例。经过入院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针对性护理,全部病例均明显好转,趋于缓解期而出院。
2护理方法
2.1心理护理
SLE以年青女性多见,育龄妇女占90%~95%[2],该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间有长短不等的缓解期。因此患者大多有悲观失望情绪,应当鼓励他们做好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疾病或服用激素可引起体态、容貌改变,严重者部分功能丧失,使患者情绪低落,思想负担过重,对生活失去信心,拒绝治疗。护理人员和家属应多与患者谈心,给予精神及情绪上的支持,增加对治疗的信心。由于SLE常同时侵犯全身器官,在发病后患者常有病重感,因此,护理人员应尽量避免在患者面前反复使用“狼疮”一词,以免增加患者的恐惧和不安。这类患者特有的心理特点是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而人的情绪可直接影响免疫系统[3]。这使我们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迁延和治疗中起作重要作用,作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更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活动。
2.2病程观察
①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皮损及溃疡的部位、范围,末梢循环情况,有无伴随症状,如咳嗽、胸痛、关节痛等。久病涉及肾脏,注意监测血压,记录24h出入量,观察有无水肿发生;病及心肺者,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律的变化;病及胃肠道者,观察有无恶心、呕吐、便血及食欲改变等情况;累及神经系统时,需密切观察意识状态、面色、瞳孔等情况。②注意药物反应: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治疗时,告知患者,需坚持长期服药,应严格按医嘱执行,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并说明服药后可出现满月脸、痤疮、多毛等现象。服药期间,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有无真菌感染、溃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库欣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应用环磷酰胺(CTX)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脱发、膀胱出血、白细胞减少,大剂量冲击前需查血常规、肝功能。CTX冲击时静滴速度一定要放慢,防止液体外漏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对于血小板减少者,在静脉穿刺前,扎止血带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皮下出血。白细胞减少时,要做好保护性隔离,避免院内感染。服用免疫抑制剂时应多喝水,以减少肾脏的损害。
2.3饮食护理
SLE患者的基本饮食应为高维生素、优质蛋白质、低脂肪的平衡膳食,动物实验显示低脂肪对自身免疫有益。一项双盲交叉研究显示狼疮患者进低脂肪饮食并补充海鱼油每日10g,共6个月,病情较对照组明显进步。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长期应用激素者注意补充钾、钙。肾衰者应限制含钾食物摄入。急性活动期患者宜进食野、金银花茶、绿豆、赤豆汤、西瓜、冬瓜等清热凉血之品;缓解期患者,进食牛奶、蜂蜜、甲鱼汤、银耳汤以滋阴降火。均忌食或少吃芹菜、无花果、蘑菇、豆荚、烟熏食物,以避免诱发SLE。
2.4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夏日出门应撑伞,对于局部暴露部位,应使用阳光滤过剂,减少局部受刺激。每天检查皮肤,以便发现新的病灶。面部出现红斑者,忌用碱性肥皂、化妆品及油膏,宜用盐水清洗有皮疹、红斑或光敏感者。皮肤红斑处,急性期外涂黄连膏,切忌挤压皮肤斑丘疹,预防皮损和感染。加强四肢末端的保暖,禁用冷水,避免接触冰雪或暴露在低温下,防止雷诺现象发生。夏天症状相对较轻,亦注意保暖,不可贪凉、冷饮等,可经常行局部按摩和温水浸泡手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接触刺激性的物品,如染发烫发剂、发胶等。
3健康教育
过劳、感染、生育常是复发的诱因,应注意避免。告诉患者及家属要严防感染,要少去公共场所,以免感染疾病。出院后必须坚持按治疗方案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减少激素用量,及时门诊复查。若出现癫痫发作、神经精神症状、发生关节肿痛、口腔溃疡或皮损加重、尿蛋白增多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复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适当参加强身健体的锻炼,但需注意不可劳累。
4小结
SLE育龄妇女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当患者明确本病后需要积极治疗。经过对患者的病程观察、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及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疗效,维持了较好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懋贤.风湿病诊断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
一、临床疗效观察的实验设计问题
在各种医学期刊中,半数以上是疗效观察方面的论著。现择其较普遍存在的统计学问题,结合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加以讨论。
(一)对照与均衡性测定
国内医学期刊有关临床疗效观察的文章甚多,不少杂志刊登了一些事先未设计对照的文章,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如《用柴葛解肌汤治疗上呼吸感染》一文,报道治愈好转率为97.7%,因无对照,无法断定其效果如何,因此,治愈好转率中含有假像。
对照的方法虽有多种,但对照的基本原则是与实验组齐同可比,最好作均衡性测定。
(二)安慰剂与盲法试验
安慰剂与盲法试验是医研(主要是比较性研究)中常用的科研方法,结果准确、误差性小。安慰剂在形、量、色、味等要与实验药物一样,不能给受试者和执行者任何暗示。这种试验就是双盲法试验。但近年来,尚有人用改良的双盲法,此法分两期:第一期(公开期)试验有效者留,无效者弃。有效者进入第二期(双盲试验),以确定疗效是否系安慰剂的作用。在预防效果观察时可采用该法,临床上应用诸多困难,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样本含量与重复原则
没有足够样本的研究结果,是经不起重复试验的,有的论文凭少数病例观实的结果下结论,是不慎重的。如《重症肺炎并发DIC29例》一文,作者观察脑型患者3例,其中死亡一例,就得出“一般脑型病死率高达57%,本组脑型病死率较低,看来及早用肝素阻断DIC过程,对降低脑型病死率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因无对照,结论不可靠。
(四)随机分组与实验设计类型
随机化分组即每个实验对象有同等机会被抽样(分配)到各组去,而不受任何系统因素的影响。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有完全随机设计、自身对照设计、交义设计、配偶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正文(析因)设计、序贯设计、半数效量实验设计(动物试验),回顾性与前赡性调查研究设计等。科研设计时应根据研究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五)诊断与疗效标准——指标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