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双边贸易论文

双边贸易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双边贸易论文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产业内贸易是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同一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具有双向性、多样化、消费的互相替代性、要素的投入、生产过程与方法的相似性、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等。20世纪中叶以后,第三次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大大促进了使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由产业间和垂直型变化为产业内和水平型,不断促使国际贸易由产业间的贸易转变为产业内贸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工业化国家在产业内贸易中占整个贸易比例呈现增加的态势,如1970—1980间,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分别增加了5.4%、1.4%、3.6%;当然,伴随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内贸易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国家也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制定相关政策,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发展。

(一)世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分析

纵观世界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从产业间贸易,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分工的进一步提升和细化,面对市场的消费需求,在产业内贸易,推进了同质和不同质产品发展,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各不相同。对于发达国家,在战后不断升级了产业结构,为世界经中心发展打下了基础,也影响和决定了在产业内贸易中的主导。近年来,在制成品贸易中,据世界银行相关统计,发达国家占有重要地位,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图1所示,国外一些发达国家2012年的年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角色中处于边缘地位,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产业政策,大力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从世界产业内贸易纵向时间序列看,一些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都呈现增加态势。

(二)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不断提高了人民收入水平,积极加强了与国外的联系,增强了对外贸易,也增加了产业内贸易发展,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亚洲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为德国、俄国、英国,北美达是美国和加拿大,非洲较少。近年来,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进步,与法国、马来西亚、韩国等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大多是亚洲国家,欧盟、北美较少。在制成品贸易中,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主要贸易对象是美国和德国,产业内贸易有一定发展,但未居于主导地位。

(三)产业内贸易动因分析

本文根据研究视角,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收入水平分析产业内贸易动因。

第一,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发展

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都进行国际贸易,这是主要基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不能相互分割,在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都会选择具有自身优势的产品;在国际的国与国或地区之间进行贸易时都会选择自己具有优势或专业化的产品,进行产业之间的贸易。在贸易中,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越大,越会提高生产效率,会存在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在一些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发展行业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品或生产规模都有一定市场限制,在更广阔在市场中促进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当然,消费者在市场中对产品的差异化需求会促使产业内贸易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会生产具有差异性产品,获得规模效益。

第二,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

产品差异是制造和销售中基于质量、知名度等所形成的产品的差异性,不仅仅在质量、性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在产品的售后服务、广告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性,一般具有水平、垂直和技术差异性。水平差异性是同一类产品但一些不同属性会产生组合,产生产业内贸易差异性,不仅是由于消费者对产品差异需求,也是由于不同国家产品消费的差异性。垂直差异是在档次上产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性不同,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不同,对不同阶级在市场上会有不同档次的需求,国家之间会产生贸易,发达国家会进口低档次产品,低收入国家会进口一些高档次产品。技术差异是基于技术水平差异而带来的差异性,也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差异,在产品的创新阶段、产品的成熟阶段、产品成熟化阶段而不同,在产品的创新时期,拥有充足的资金不断研发新的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以产品出口为主;在产品成熟时期,市场上会出现竞争对手,为维持市场,企业需要维持自身的优势,扩大市场优势和范围,保持技术的优势,会不断惊醒对外投资;在产品标准化时期,在产品规范化基础上,在相对优势上不仅是技术优势,更是劳动力优势,企业会不断投资,降低成本,研究开发新的产品,在需求的多样性方面转向差异化需求,形成产业内贸易。

第三,收入水平与产业内贸易。

产品的差异性、不同国家的需求结构多样性、消费者收入水平、购买结构、为产业内贸易创造了可能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水平越高,消费者的结构就会越加复杂,反之也亦然,消费者不仅注重了产品的差异性,也会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当然,对于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需求结构也很复杂,进而影响了产品的贸易差异性。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关注产品药店相异,高收入国家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低收入国家关注产品的价值性,也会影响产业内贸易。因而,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也因收入水平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的人群需求偏差性相异,引起产业内发生贸易。

二、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上述文献,根据本文研究内容,本文变量因素选择如下:

第一,GDP,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Havrylyshyn等(1983)认为一国经济发展会对产业内贸易产生影响,实践证明发达工业化等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经过检测都表现较高,非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不高,如美国59.4%,相比泰国为17.3%,本指标用GDP的增长速度表示,预计与产业内贸易呈现正方向关系。

第二,FDI规模,可扩大一个国家的市场份额,一个国家或地区为降低成本会利用当地的原料就地生产,进行专业化分工,不断提升了产业内贸易水平,这可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种产品不同生命周期生产厂商,就产品的初始阶段和成熟阶段,公司会不断扩大投资水平和规模;一种是以跨国公司额生产网络而增加,伴随生产网络和对外投资,对外投资规模越大,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

第三,HTME,高新技术产品发展,技术进步在对产业内贸易起重要作用。Dixit,A.(1984)认为一国技术水平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品,如美国,本文认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有正方面的影响。

第四,TI,贸易均衡,根据Aquino(1978)等相关文献研究,本文假设一国贸易越不均衡,会对产业内贸易的负影响大。

第五,FED,要素禀赋结构,Dixit,A.等(1977)认为如存在不完全竞争等,一些国家如果生产要素禀赋相同,会产生产业内贸易;杜杨(2005)也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以两国资本总量占GDP的比表示,认为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大,产业内贸易指数越低。

根据上述变量和本文研究对象:以t为时间,我国与国家j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用IITjt表示,借鉴樊雅琴(2006)等相关文献,构建模型为:IITjt=α+β1GDPGRjt+β2FDIjt+β3HTMEjt-β4TIjt-β5FEDjt+ηjt其中,α为常数项,βi(i=1,2,3,4,)为回归系数,η为误差项。本文的数据选择为《中国统计年鉴2013》,是与我国贸易额较多的国家,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测算性,根据本文选择视角,本文选择2000年、2007年,2012年数据,根据国际贸易标准进行产业分类,根据需要,本文在SITC第二位数层进行计算,以前二位为一个产业,进行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为了进一步确保研究的精确性,产品介于SITCRev.3中的5-8类之间。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得到回归方程为:IITjt=60.120-3.940GDPGRjt+0.007FDIjt+1.130HTMEjt-0.352TIjt-0.801FEDjt+ηjt对上述实证分析可知,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结果显著,拟合度较好,存在自相关的可能性也不大。高技术产品比对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关系,伴随高新技术产品与制成品比的扩大,产业内贸易指数呈上升的发展态势,要素禀赋差异与产业内贸易负相关;对外投资与产业内贸易呈现正相关,虽然前者对后者较为模糊;经济发展速度与产业内贸易具有密切关系,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影响,与预期相反,结果表明存在负相关,说明经济发展速度不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也可能在统计方面具有一定的偏差,或许当两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的偏差时,需求不一致,虽然发展速度较高,但产业内贸易可能性小。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充分说明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远远没有达到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我国的外贸发展大力促进了产业内贸易,但影响远远不够,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在国际间的贸易发展还较小,也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从我国的高科技发展水平来看,还是低技术、低附加值,当然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结合本文研究,说明高科技水平、资源禀赋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对未来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意义。

第一,我国应该优化制造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大力优化我国制造业结构,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我国要不断摒弃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的产品,积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能一味满足于加工组装,要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对外出口结构的调整中,优化出口结构,追赶发达国家。

第二,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增强我国的竞争实力和能力。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国比利时双边贸易

中国与比利时建交37年来,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贸关系长足发展,经贸合作不断加强。本文将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中比贸易的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

一、中比贸易特点

1.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中比建交后,双边关系发展顺利,2000年以来,双方高层往来增多,两国国家元首实现了互访,极大地促进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1979年双边贸易总额为1.7亿美元,到了2007年为176.5亿美元,较1979年增长了103.8倍。改革开放头三年中比贸易年增长率呈负增长,但之后始终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率(除84、87、88、96年外),2004年达到了年增长率为40%。(见表1)可见,中比贸易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直至2007年,比利时成为我国在西欧的第七大贸易伙伴。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对外贸易年鉴》和中国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计算而得

2.双边贸易差额不断扩大

在改革开放头10年,双边贸易基本持平,为小幅逆差,基本上在1亿美元以内;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双边贸易逐步扩大,逆差开始转为顺差,而且逐年增长,到了2000年贸易顺差达到了9.1亿美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关税大幅下降,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同时贸易差额也大幅增长,到了2007年贸易顺差达到了77.1亿美元,比2000年初增长了8.5倍(见表1)。贸易逆差的扩大为双边贸易争端留下了隐患。

3.双边贸易在中欧贸易总额中比重不高

比利时位于西欧的“十字路口”,交通和航运相当发达,商业和外贸非常繁荣,是世界十大进出口国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的高度对外依赖性并没有在双边贸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比贸易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比重并不高,2006年,中欧贸易总额为3,302.3亿美元,中比贸易所占比例仅为4.3 %(见图)。与其周边的德国、荷兰、法国相比,差之甚远。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盟地区的最大进出口贸易国,2006年贸易总额达到781.9亿美元,是同年中比贸易总额的5.5倍,中德贸易占中欧贸易总额的23.7%,比中比贸易所占份额高出将近20个百分比;荷兰从2003年起就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6年贸易总额达到345.12亿美元,是当年中比贸易总额2.4倍,中荷贸易总额在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达到10.5%,比中比贸易所占份额高6个百分点。可见,中比贸易在整个中欧贸易中的比重不高,贸易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资料来源: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整理制作

4.双边直接投资额有下降趋势,且投资额不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近年来欧盟各主要国家对华直接投资额逐年增长,直至2005年,德国、荷兰、英国等在华直接投资额年增长率分别是45%、29%、21%,而比利时对华直接投资额却呈现下降趋势,1999年比利时对华直接投资额为8322万美元,到了2001年锐减到2002万美元,中国入世后,投资有所增长,2002年增长到1,2428万美元,但2003年投资开始逐年下降,至2005年下降到了5384万美元,比1999年下降了65%,年增长率为-34%(见表2)。而且相对于欧盟各主要国家德国、荷兰、英国等,比利时对华投资额并不大,基本上不超过1亿美元(除2002、2003年外),可见,比利时对华直接投资在欧盟各主要成员国中排位靠后。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走出去”,中国在欧盟的直接投资不断上升,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丹麦、德国、俄罗斯。而中国在比利时的投资相当少,2004年比利时吸引的中国投资仅有164万美元,与排行第一的德国(1.29亿美元)相差了70多倍,2005年下降到6.5万美元,在欧盟成员国内吸引中国投资高低的排行榜中,比利时仅排名第十位。

二、中比贸易存在的问题

1.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中比贸易摩擦凸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中欧贸易的深入,中欧贸易摩擦不断加大,据欧盟统计数据,2005年,其对中国货物贸易逆差高达1000多亿欧元。据中国海关统计,同年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为701亿美元,占双边贸易总额的32.26%,顺差同比增长89%。为了保护其成员国的贸易利益,欧盟不断推出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例如,欧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地区,不断减少中国普惠制受惠产品范围,采用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环境或者绿色壁垒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产品设置限制。截至2005年,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已达115起,其中2005年立案8起。2006年,欧盟对华发生技术性贸易壁垒事件达43起,严重影响了中国诸多产品的出口。比利时作为欧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其外交政策以欧盟为核心,对欧盟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会严加实施。因此,随着中比贸易差额的不断扩大,双边贸易摩擦问题日益显现,成为双边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欧盟东扩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对中比贸易将产生消极影响

2004年5月1日,匈牙利、波兰等10个新成员国正式加入欧盟,欧盟由15国增加到了25国,拥有4.5亿消费者。从长远和宏观来看,欧盟东扩有利于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但近期看,弊大于利,其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对中欧贸易乃至中比贸易产生消极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关税同盟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会使中国产品遭到欧盟成员国同类产品的替代,从而丧失部分欧盟市场;另一方面,随着欧盟东扩,欧盟严厉的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会发生东扩,加大了中国产品出口的难度。比利时是欧盟内部贸易的主要参与国,在欧盟东扩中内部贸易规模不断加大,从2001年至2005年比利时进出口份额在整个欧盟内部贸易中接近10%(见表3)。2004年至2006年,中比贸易年增长额由40%下降到21%,2007年又增长到24%(见表1)。可见,欧盟东扩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比贸易的发展。

资料来源:引自陈欣硕士论文《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3.双边投资发展不均衡

在改革开放初期,比利时已经开始来中国投资设厂,比如西安杨森、上海贝尔等,1986年比利时对华投资达882万美元,20世纪90年代逐年增长,到了2002年达到1,2428万美元,目前有超过180家比利时企业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或生产企业。但是中国在比利时的投资却不多,2004年仅为164万美元,目前有将近20家企业在比投资,仅仅是比利时在华设厂的九分之一,显示了极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影响了双边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三、进一步发展中比贸易关系的建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跃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亚洲第一大进口国,为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比利时是资本主义工业国家,是OECD成员国,经济高度对外依赖,人均进出口额居世界第一,2007年联合国投资报告显示,比利时为世界第四大投资目的地。鉴于双边的经济优势,中比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仍然大有可为。

1.优化贸易结构,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

正如前面所述,中比贸易规模逐年上升,但在中欧贸易中所占比例以及在本国贸易中所占比例都偏低,随着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要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向实施贸易结构升级战略,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向比利时主要出口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及珠宝、家具等,比利时乃致欧盟拥有大量的先进工艺和技术,通过加快从欧盟引进技术和发展经贸合作,可以很好地利用后发优势,与我国廉价劳力的比较优势相结合,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样的产品比较符合欧盟的技术标准和市场需求,较少受到贸易壁垒的限制,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双边贸易关系发展,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

2.努力消除贸易不平衡,减少贸易摩擦

随着双边贸易差额不断扩大,加剧了双边贸易的不平衡,贸易摩擦不断出现,成为双边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要消除双边贸易不平衡,中比双方应该理性对待,着眼于长远利益,不能陷入双方互相指责的泥潭,从双方利益出发,通过双方的对话机制来实现双赢。同时,中国应尽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开发,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力争在对方本土设立加工企业,带动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出口。还有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抑制资源性产品出口,可以缓解贸易顺差过大问题,从而减少贸易摩擦,促使双边经贸关系朝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3.加强和密切双边投资合作关系,拓展投资合作领域

(1)双边应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投资政策宣传,增进了解。。中国要通过多种渠道向比利时企业宣传本国的引资政策,吸引更多的比利时企业以多种方式到中国来投资兴业。比如天津市在比利时建成了中国欧洲贸易中心,通过这一平台,搭建了中国与比利时乃至欧洲贸易投资交流的平台,加强了与比利时、与欧盟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密切两地之间的联络与沟通,进一步增进两地之间的友谊与交往。另一方面,比利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在中国人当中提高其知名度,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政策,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到比利时投资。比如设立中文网站专供中国企业家做参考,努力争取把比利时列入中国政府的“中国对外投资指南”名单之中,更好地引导中国投资者到比利时投资。

(2)中国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确立投资目标。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培育了一批具有对外投资实力的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结合欧盟市场特点,结合比利时环境特点,加大资本输出,充分利用欧盟以及比利时先进的高新技术、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对于绕开贸易壁垒,提升贸易效益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根据双边互补优势,可以在高技术、信息、农业、环保、服务业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拓宽投资合作领域。

参考文献:

[1]贾瑞霞: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现状与展望[J].和平与发展,2008.3.65页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东盟出口贸易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基于多边贸易视角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东盟与中国双边经贸合作硕果累累,双边贸易总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增长。2005年东盟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成为东盟第五大贸易伙伴。但从中国与东盟的竞争关系来看,由于双方都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上,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生产服装、纺织、鞋类以及组装类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东盟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盟相近,在一定程度上,仍像东盟国家一样,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市场也主要依赖美国、日本、欧洲市场。经济结构和市场的雷同使得中国与东盟之间相对比较优势较小国际贸易论文,存在着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因此本文基于中国与东盟的竞争关系,以双方十五年多边贸易额数据为基础构建变量,采用VAR模型对中国对外贸易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首先研究了东盟贸易出口商品要素密集度结构,按照要素密集度对东盟出口商品进行分类,以便详细分析东盟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商品对中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以及针对不同类别的产品提出相应的对策。

2 贸易商品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

2.1 贸易商品的分类

对制成品进行详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区分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规模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差异程度进行分类,但是会导致许多类别的产品重复出现,因此这种分类方法不是很明确,很难进行具体的分析。另一种则是按照技术密集度将制成品分为高技术含量、中高级技术含量、中低级技术含量、低技术含量制成品,虽然这种分类较为细致,但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利用这种分类方法对东盟制成品贸易状况进行分析就不够合理。

本文主要借鉴Lall(2000)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竞争力时使用的分类方法,Lall根据研发投入的密集度对产品按照技术构成进行了分类,但使用的是STIC标准,而东盟的外贸数据主要都是HS标准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为了分析方便,本文根据世界海关组织编制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HS》),把贸易商品按照HS根据不同的要素密集度分为五类:

1、初级产品(PP)

2、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RB)

3、低科技密集型产品(LT)

4、中等技术密集型产品(MT)

5、高科技密集型产品(HT)

2.2 东盟贸易出口结构变化

表1 近年来东盟贸易出口结构变化

 

年份

初级

资源密集

低科技

中等技术

高科技

1994

2.64

12.44

6.87

6.03

19.14

1995

2.29

10.91

6.28

6.58

19.75

1996

2.08

10.83

5.87

5.99

20.41

1997

1.98

10.96

5.59

5.78

21.04

1998

2.23

11.08

6.31

6.30

24.80

1999

2.01

10.56

6.06

6.36

26.84

2000

2.07

10.99

5.70

5.78

26.51

2001

2.18

11.47

5.90

6.19

24.81

2002

2.05

10.97

5.86

6.65

25.19

2003

1.94

11.48

5.77

7.62

25.10

2004

1.77

11.63

5.36

7.62

24.54

2005

1.65

12.85

4.72

7.62

23.57

2006

1.58

14.17

4.53

7.87

23.09

2007

1.63

13.37

4.70

7.63

23.25

2008

1.15

14.05

4.88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 巴西 贸易摩擦 重商主义

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与巴西的贸易额自2002年以来连续大幅度增长,2008年达到484.97亿美元,比2002年的40.74亿美元增长了近12倍。中巴两国贸易的良好表现,是近几年双边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一次新飞跃。2009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投资国和贸易伙伴。但是,由于双方贸易结构的不对称,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尤其是巴西近几年对中国产品频繁地实施反倾销调查,对双边贸易关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中巴作为两个重要的新兴大国,进一步加强合作,其意义超越双边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战略性影响。而巴西也将巴中关系视为其加强同发展中大国合作的最重要环节。因此,正确地对待双方贸易摩擦,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至关重要。

一 中国与巴西贸易摩擦的文献综述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巴西是南美洲地区的第一大国,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与巴西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频繁,对两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左晓园的《中国与巴西:战略伙伴的建立与深化》中提出:近年来,巴西主要是针对轻纺产品对中国频繁地实施反倾销调查,由于轻纺工业对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十分关键,因此,改善两国的贸易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杨志梅在《如何看待巴西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问题》一文中谈到:在考虑对方擅长打“贸易战”等因素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双方之间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寻求更好的途径来有效地解决贸易争端。在《中国与巴西经贸关系及其新的发展战略》中,魏浩认为积极塑造良好的经贸环境,充分发挥澳门的独特优势以及重视互补性经贸合作有利于解决两国的贸易摩擦。本文从重商主义视角分析中国和巴西贸易,认为巴西的重商主义思想不利于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并提出解决双方贸易摩擦的对策。

二 中国与巴西贸易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中巴两国于1974年8月,建交。随着双边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截至2010年,贸易额由最初的1700多万美元增长为625亿美元,体现出中巴双边贸易的飞速增长。中巴双边贸易的持续增长促使中国在巴西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最近几年,中国成为在巴西亚洲最大的出口国和合作伙伴。在2009年,中国跃身成为了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由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和提高,对各国的贸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巴双边贸易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密。

根据近几年的中巴贸易收支报告,中国主要向巴西出口电子元件、机械和通讯设备等并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而巴西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能矿产品出口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60%左右集中于铁矿石、大豆及其制品,这表明了中巴的贸易互补性很强。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从巴西大量的进口原材料,从而促进了中巴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加深。

三 巴西重商主义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中国频繁地实施反倾销调查使得中国产业受到严重打击。巴西对产自中国的瓷砖、自行车、碳钢管等工业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达到维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的目的。反倾销调查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对大多数国家实施反倾销措施中,中国是遭受最严厉打击的国家。两国的贸易关系可能会出现停滞或者退后的局面。

对中国产品的进口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制造商。2010年,巴西对中国14种玩具的关税由20%提高到35%。2011年,巴西实施提高关税的7种产品中,有5种产品进口自中国,包括瓷砖(从15%提高至35%)、自行车(从20%升至35%)、分体式空调(从18%提高至35%)等。巴西认为将近一半的巴西制造业企业遭遇来自中国的竞争,中国产品抢占了国内消费市场,本国制造商要求政府保护他们的产业,因此对中国产品加大了打击力度。

四 解决中巴贸易摩擦的对策分析

最近十年,巴西的经济增长迅速,国内购买力增强,进口也日益增加。中巴贸易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产品进入了巴西国内消费市场,促进了两国的经济的增长。但是,由于巴西国内一些工业相对不强,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减弱,政府因此实施了贸易保护措施,对双方国内经济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解决中巴贸易摩擦,提出以下建议。

1.善用世贸规则

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是世贸组织所允许的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手段,为巴西在双边贸易中频繁地使用。中国在反对滥用救济措施和过度保护行为的同时,应灵活高超运用世贸组织规则,最大限度地去维护本国产业利益。同时,应维护正常贸易秩序,减少恶性压价竞争。

2.充分掌握市场信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

中国对巴西的进口主要是在铁矿石、大豆及其制品,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下,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不能掌握定价权,增加产品成本,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因此,中国要关注巴西国内市场和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准确地定位产品价格的,扭转受对方价格控制的局面,能够在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

3.对产品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比例提高,加强自主创新

中国对巴西出口的主要是电子元件、机械和通讯设备等产品,这些产品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在巴西国内市场的份额还需要提高,发挥外资技术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渠道的辐射传播效应,不断创新,推动外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样就能够在巴西市场上立足,进一步开拓巴西市场。

4.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中国主要向巴西出口工业产品,对巴西国内工业产品市场冲击比较大,导致巴西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等措施。在对外出口工业产品的同时,可以将中国的农产品打入巴西国内市场,提高两国产业互补程度低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加强市场细分,扩大产品差异性。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缓解了双方紧张的国际贸易合作关系。

5.加强两国学术、科技技术等方面的交流

在合作伙伴的关系之上,加强与巴西的学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增进两国的友谊,相互学习对方先进的技术和博大的文化知识,促进两国人民的有效沟通,提高合作的效率,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此外,双方应充分利用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继续扩大国际贸易规模,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为经济与外贸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

五 结语

中巴经贸合作在不断向前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巴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两国经贸关系对于中巴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因此,中巴两国政府应共同努力,巩固和深化双边经贸关系,推动两国经贸合作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浩.中国与巴西的经贸关系及其新的发展战略[J].拉丁美洲研究,2009(6)

[2]杨志梅.如何看待巴西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问题[J].拉丁美洲研究,2006(5)

双边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黄烨菁(1973-),女.上海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对外经济。

摘要:贸易引力模型作为研究对外贸易影响因素的一个理论方法,近年来相应的理论模型随着贸易的实践演变有了相应的扩展。我国目前贸易自由化进程取得非常大的成果,而且未来还有更加积极的开放措施。到2005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对于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的探讨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借助近年来在贸易流量分析方面运用十分广泛的引力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对中国与15个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的贸易结构已经从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指导的产业间贸易转化为产品差异化为动因的产业内贸易,而且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制度安排(FTA)对贸易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

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TCI指数;产业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2-0.023-06

收稿日期:2007-10-16

贸易引力模型是近年来分析贸易动因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型。如何应用这个模型对中国近年的贸易流量变化作一个分析是本文的研究动机。本文将关注伴随着中国贸易规模扩大进程的贸易影响因素的变化,以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影响因素为切入点,重点关注产业内贸易在贸易中的地位以及贸易自由化协定的制度安排,借鉴扩展型的贸易引力模型,将产业内贸易程度和中国与其他国家FTA的制度安排作为新的影响因素纳入到贸易引力模型中,分析影响中国贸易流量的相关因素。

一、文献回顾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引力模型是将牛顿的万有引力思想(即两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他们的质量成正比,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引入国际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理论模型。引力模型的基本表达形式为Tij=KYiYj/Dij。其中Tij为j国和i国两国的贸易量,K为常数,Yj和Yj分别为i国和j同的经济总量,一般用GDP来表示,Dij为两国间的距离,一般指两国经济中心或最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这个表达式是基于贸易引力理论的贸易引力模型之一般模型,并逐步发展成为解释国际贸易流量的一个定量分析工具。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应用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发展。基本引力模型通过被加入一些新的参数变量而有了扩展性的应用,除了对多个国家的贸易流量进行综合分析之外,还通过参数的扩展,来验证由新的贸易动因理论所预测的贸易结构。Feenstra(2001)在他的研究中,区别同质商品和非同质商品进行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从而解释对不同贸易动因下的贸易特征,通过加入一些特定的参数,如反映产业内贸易的GL指数,可以看到在两类贸易引力模型的部分参数变量之间显著的差异,这些结果都可以用不同的贸易动因理论来解释。

除了模型的扩展之外,另有一些学者应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现实世界的部分国家的贸易格局进行了检验。Evenett和Keller(2002)运用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对58个主要贸易国家在1985年的对外贸易流量进行了具体分析。他们通过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验证了同家属性和贸易格局之间的关系,两位学者的论文对58个国家各自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额进行同归分析,其结果表明,其中经济规模大且贸易总量大的国家(一般为发达国家),其贸易类型符合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而经济规模小而且贸易总量小的国家(一般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则明显地符合传统的H-O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Chan-Hyun.sohn(2005)的论文运用扩展型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韩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结构特征。作者在基本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贸易结构相似度变量TCI指数(Trade Conformity Index),以及表示APEC成员身份的虚拟变量,运用1999年韩国的贸易流量的数据,论文的实证结果表明,韩国的贸易流量主要符合产业间贸易的特征,即符合经典的H-O理论的解释。同时,结果中虚拟变量的检验结果表明,成员国如果是APEC成员,对它与韩国的双边贸易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证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在相关的研究中,贸易引力模型和扩展型的贸易引力模型已经得到了应用。单文婷、杨捷(2006)的引力模型扩展到了WTO成员方、APEC成员方、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华人人口比重、文化因素、FDI及外交关系对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流量的影响,指出语言和华人人口因素对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有积极作用。潘沁、杨剑(2006)在一般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出产业内贸易引力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内贸易及产业内贸易有积极作用的结论。张昱、唐志芳(2006)在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估算出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潜力,从而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个基于数量的参考。

在综合和借鉴上述文献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关注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并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以及贸易自由化制度安排发生的影响引入贸易引力模型作一个定量分析,通过应用一般引力模型和加入这两个因素的扩展模型,对影响中国贸易流量的因素加以研究。

二、问题的提出――产业内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流量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由于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实际上是多方面的,本文将重点关注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中国产业内贸易长足发展的重要背景是中国参与全球生产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技术能力的提升。

(一)从进出口产品结构看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  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异常迅猛。在对外贸易总量急剧上升的同时,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也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从进出口的绝对数量来看,从2000年到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增加了一倍,从245亿美元升至490亿美元,而同期初级产品的进口却有更大程度的增加,从467亿美元激增到1477亿美元,增长了近两倍。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与进口都增长了两倍左右。从出口结构上来看,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开始上升,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有所下降。

具体到产业层面的进出口结构,近年来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大量来自于跨国公司内部垂直一体化分工格局的贸易活动。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通过外包为主的形式向中国转移,中国越来越多地集聚了全球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加工外包与出口导向型的FDI。在这种贸易的产业分布格局上,中国除了继续保持低成本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纺织品产业和鞋帽、玩具等产品的出口以外,在中等技术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竞争优势开始逐步扩大,这成为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条件。除此以外,电子计算机及其组件也是我国产业内贸易规模很大的一个商品门类。

(二)双边FTA制度安排与中国对外贸易

近年来中国与他国签定的FTA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制度性因素,中国现有的贸易格局受FTA制度性安排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一个重要的现象是中国在APEC框架下与APEC成员伙伴之间的双边FTA进程明显加快,在多边体制下积极开展双边FTA的谈判。中国与中国香港和澳门签署了CEPA协定。同时,中国又与东盟在“10+1”框架下完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谈判,正式建立了自由贸易区。最近,中国与新西兰、中国与韩国也开始就自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表2列出了中国与15个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业已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和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情况。

中国与东盟2002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以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与韩国的贸易在中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开始后迅速发展,到2005年更是突破了亿美元大关。

三、模型的建立

本文实证研究的日的是应用引力模型探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从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态入手,结合前面提及的贸易格局特点对基本模型加以扩展。

(一)基本贸易引力模型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金融法苑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