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纠治四个主义剖析材料

纠治四个主义剖析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纠治四个主义剖析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纠治四个主义剖析材料

纠治四个主义剖析材料范文第1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干部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的推进会,也是一次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动员会、誓师会,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作风纪律问题,严管理、严要求、严考核,使各级干部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求真务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促进全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下面,我主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活动?

一是开展这项活动是认真贯彻有关指示精神的需要。进入四月份以后,全公司产量、销量、效益呈逐月下降趋势,个别单位安全事故接连发生、盗窃案件连续发生、工程设备检查验收把关不严、领导干部不请假私自外出,少数干部严重不负责任的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有甚者,发生了事故、案件既不汇报、也不处理,引起了职工群众不满,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集中开展干部作风整顿,要求我们要把这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是开展这项活动是解决干部中存在的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问题的需要。应该看到,目前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和党委、行政保持一致的,是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但是,在少数干部身上也存在着“五个主义”和“四股歪风”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突出,但如果不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到全矿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体是指:不负责任的。个别单位工作责任制不落实,工作宁推不揽,对安排的任务提条件、讲价钱;有的不能按时按量地完成目标任务,工作长期被动;甚至有的因工作不到位出现失误,造成损失。不求实效的形式主义。较突出的就是个别干部严在嘴上、严在纸上、严在会上,松在落实上;干工作不讲效益、不讲效率,好摆花架子。不守法纪的自由主义:有的干部外出不请销假,我行我素;不执行禁酒令,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甚至出现了殴打安监员的违法违纪现象。不讲原则的好人主义:有的干部遇到问题绕着走,怕得罪人,不履行职责;有的对本单位的问题捂着、护着,遇到问题当和事佬;不艰苦奋斗的享乐主义:少数干部贪图享受,不愿吃苦,下井少、值班少;有的现场条件差了,就畏难发愁,不解决实际问题;吃喝玩乐风:有的内部吃够了,跑到外部;甚至有的不讲道德,到了不该去的地方;铺张浪费风:有的一边讲材料费不够用,一边用材料大手大脚,成车浪费水泥。请客送礼风:有的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而是用在跑门子、拉关系上,用在请客送礼上;封建迷信风:有的信佛信教,修炼明令禁止的功法。尽管这些问题和现象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其危害很大,与当前的形势极不相符,严重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希望大家对照这些问题,对号入座,进行一次严格的自我检查,自我剖析,制定措施,狠抓落实。

三是开展这项活动是完成下旬及后四个月各项目标任务的需要。1-7月份,顺利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安全生产,职工效益奖金全面兑现,可以说,这对于激发干部职工的进取心、促进今后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制约生产经营目标完成的因素还不少,最为突出的就是产量和防治水问题。在产量上,现场比较艰苦,没有超产能力。在后四个月,我们只能一班一班的组织,一天一天的落实,才能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四是开展这项活动是搞好治安稳定工作的需要。实践证明,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当前,从治安稳定形势来看,虽然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由于影响,各种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各级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稳定工作的长期性、繁杂性、艰巨性,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切实把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做到未雨绸缪、见微知著,积极预防,超前工作,确保矿区长治久安。

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认真抓好干部作风整顿工作

为搞好这次干部作风整顿,党委、行政已经联文下发了文件,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方法步骤,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这里,我再强调两点。

一是干部要带头。在这次作风整顿中,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自觉坚持盯班、值班制度、请销假制度、禁酒令等规章制度;同时,要在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召开党政班子会议,进一步查摆自身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出搞好后四个月各项工作的整改措施,张贴上墙,公开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二是要抓好文件落实。各单位、科室要按照党政联文下发的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周密安排,把这次作风整顿活动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三个阶段进行整顿,不能走过场。在学习发动阶段,各党支部(总支)要组织班子成员集中学习,机关科室要组织科室人员集中学习,每天学习不少于半小时,并按照学习制度要求,建立学习签到簿和记录本;第二阶段,各级领导干部及机关科室人员,都要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九查三找一总结”。即查思想、查认识、查观念、查作风、查纪律、查缺度、查管理、查精神状态、查责任制落实、找差距、找漏洞、找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并以支部为单位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按照要求,进行认真讨论,人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从思想深处找原因、挖根源、论危害、定措施、明方向,做到一人谈、众人帮、逐个进行,真正把问题找全,把原因找准,为下一步制定整改措施奠定基础。党群部门包干人员必须参加包干单位的民主生活会,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单位,分管要亲自参加其民主生活会,否则一律推倒重来。

三是边整边改。根据存在的问题,各级干部都要根据整改措施边整边改。各党支部及时掌握情况,纪委、组干要用简报对工作变化大的单位、科室及个人及时总结表扬;通报批评活动开展不正常,作风没有转变,工作没有起色的单位和干部。

三、进一步严班子、严干部,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工作好坏关键看班子、看干部,关键在干部作风。哪个单位工作好,首先是领导班子作风好;哪个单位工作不好,说明班子作风还有问题。检验一个单位、科室作风整顿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就是看有没有完成目标任务。因此,要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从现在开始,就要严起来,紧起来,全力以赴抓好安全生产和治安稳定两项重点工作。

一要全力以赴抓好安全生产。在安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没有安全就没有干部的政治生命,就没有职工的家庭幸福,就没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没有持续发展。因此,在安全工作上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坚持以“双基”建设为平台,在抓好“四个重点、三个薄弱”上下狠功夫和细功夫,确保实现安全奋斗目标。

二要全力以赴抓好治安稳定工作。稳定工作和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稳定工作和安全生产一样,都是当前头等的政治任务。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避免因单位、部门工作不力而造成的问题,否则严肃追究其责任。要坚持依法治访,进一步健全完善预警机制,努力构建大工作格局。要加强治安管理,突出加大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治理力度,积极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大造严打声威,震慑犯罪分子。通过狠抓治安两个关键,确保实现“四无”目标,达到上级和群众两个满意。

纠治四个主义剖析材料范文第2篇

一、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学习计划

为圆满完成政治学习的任务,学校教导处精心组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内容落实、时间落实、场地落实、组织工作落实。我们采用了宣讲与讨论相结合,自学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业务提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安排了四大板块学习内容:时事政治、职业道德理论培训,观看师德讲座光盘,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素养,通过对违反师德行为典型案例的剖析,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丰富的教育内容制订,提高了全体教师的学习实效性。

二、召开动员大会,鼓励大家积极学习

为确保在规定的时间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马校长从什么叫学习?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学习?学什么?四个问题的展开中,让每一位教师体会到要做一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人的重要性。我们马校长从学校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将要面对的形势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着重阐述了学校师德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培训内容丰富。

为搞好本次暑期师德专题培训活动,学校始终以“爱”为主题,精选培训内容。我们先是主要重温《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马校长针对学校教师的实际作了详细的解说。

马校长还作了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彩讲座,同时结合师德内涵本质,围绕如何成为一名“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教师,开展专题大讨论,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高尚师德,争做人民满意教师。

马校长组织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素养,通过对违反师德行为典型案例的剖析,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同时针对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以教谋私、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不良师德现象,积极开展专项整治,通过自查自纠、组织检查等形式,杜绝违规行为,提高师德修养,增强为学生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教育局下发的光盘中,六位名师精彩的论述,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中经受了一次观念上的洗礼。

孔上勤老师组织我们学习了王局长《师德、师能、师风、师魂》的讲话,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时刻要求自己,关爱学生,真心付出。《瑞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的学习,则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道德标准有了一个衡量的标准,从而更好地朝着这个标准努力。

冯光锋老师为教师宣读了《关于加强在职教职工有偿家教、带寄宿生、兼课管理工作》的通知,让教师认清绝对不能做拜金主义者的必要性。《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则让教师提高了对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了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

四、落实相关措施,以保证学习质量

1、中心明确,过程落实。本次师德培训,我们始终围绕“师德建设”这个中心,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务求实效、不走过场。整个培训过程我们采取了集中学习(包括集中听报告等)、教师写材料等形式进行。

2、严格考勤,强调会风。这一次为配合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学分认定,由我们学校负责教师培训工作的教科室主任负责相关工作,每次集会严格考勤,因公因私均需提前请假,出勤率为100%。几天的培训,老师们都能准时参加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整个培训过程中,会风、学风等方面都保持了良好的师德师风状态。

3、注重评价,落实行动。本次培训列入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年度考核之中教导处对每位教师上交的材料进行考评,结合整个培训过程的表现形成本次师德培训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

五、撰写心得体会,增强时代责任感

纠治四个主义剖析材料范文第3篇

一、坚持“三抓三到位”,“规定动作”不走样

(一)抓党性锤炼,“深学”到位。

精心筹备,迅速启动。在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会召开之后,我局便立即召开了局党委会和班子扩大会,对群教活动进行认真研究部署。首先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局长易良同志为组长,7名局副职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群教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分设综合、督导、联络、宣传四个工作小组。为扎实有序地推进活动的开展,特在督导小组下另设了八个督导分组。同时,根据中省市要求,结合本局实际,制定了市住建委员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1+7”系列文件,发放了人手一本的《民情日志》和学习笔记本,印发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辅导资料各230册。还通过大幅标语、版报、机关单位廊道文化打造等载体,营造了强势开局的浓厚氛围,为群教活动的全面铺开,起到了“热身”效果。

统一思想,充分发动。3月12日下午,住建系统210多名党员干部职工在局五楼大厅,召开了深入开展党的群教活动动员大会,市领导和市委第五督导组全体成员出席了会议。会上,局党委书记、局长易良同志作了动员讲话,阐明了群教活动的意义目的、总体要求、方法步骤、时间安排。他要求:“大家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和“赶考”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这场火热的群教活动中去,经受一次深刻的灵魂洗礼,以自己优异的成绩向全市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市住建系统一场“时代大考”正式拉开帷幕。

无缝对接,全面覆盖。我局针对本系统面宽量大的实际状况,为了不造成群教活动“盲区”,一是主动与经信局衔接下属自来水总公司“交叉”到经信系统参加活动相关事宜。二是为了解决入驻市政务大厅住建系29人的工学矛盾,特意在服务窗口新建立了临时党支部。三是13个乡镇村建所边远而分散,为防止上下脱节、打折扣、走过场,将其一并纳入了局级单位活动同步进行。

强化学习,真读深学。根据我局90%的工作人员,成天都要深入工地一线抓项目,全部集中在周内白天学习或开会不现实的特点,便采取了“白+黑”,“五+二”、“晴+雨”的集中学习法。把大部分的集中学习和开会放在雨天,周末和晚上。在学习中,他注重了学研结合,创新采取了以“五学”为内容”以“五法”为抓手,以“八个专题讨论”为切入点,使群教活动学习有声有色,入心入脑。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此次群教活动不是“亮肌肤”而是“强筋骨”。因而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自觉对照“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宗旨意识,纪律约束”四面镜子,补精神之“钙”,除“”之害、祛行为之垢,扫除了精神上的雾霾和心灵上的迷茫,使‘人民住建为人民’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群教活动中,共写出了心得体会600余份,有价值的调研报告68份。

深入调研,广纳群言。为了开门评风,广集民智,广大党员干部躬身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诚心倾听声,积极开展了“党员双报道”、“党员义工日”、“百姓听音”、“基层问政”等“走基层,进万家”行动。为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采取了举措:一是分别深入到下属单位、部门及科室、两新企业和项目工地;二是深入了全市50个乡镇、23市级部门;三是与“两代表一委员”、本单位退休老同志及服务对象亲切座谈,交心谈心。四是设立了热线电话和意见箱;五是发放社会问卷,请群众打分评议;六是通过党政网和手机短信调查;七是通过渠道;八是政务审批窗口。先后共收集132条,分8大类,25小项,达到了听真话诤言的效果。

(二)抓问题查摆,细照到位

认真较真,查摆到位。广大党员干部通过“五查十聚焦”、“三剖四结合”、“三严三把关”等举措,确保了总体要求的准确度、查找问题的深广度、交心谈心的扎实度。按照“四必谈”和“五谈五不谈”要求,局班子领导通过集体谈、个人谈、请进来谈、主动上门谈的“四谈工作法”,开展了4个层面的谈心活动。大家彼此坦诚相待地沟通了思想,推心置腹地交换了意见。先后共交心谈心87人次,共征集意见和建议113条,切实达到了“把问题谈开谈深、把思想谈通谈透、把意见谈真谈实”的效果。

查找病灶,剖析根源。大家结合住建自身职能特点,从地勘、设计与预算,招投标、合同签订、变更与工程量增加、建筑质量、施工安全、竣工验收、结算双审、还房安置、行政审批、房征拆迁等重点环节,查找存在的遵守“党风党纪”、执行“八项规定”、“”方面的突出问题,和结合省市正风肃纪的“9+3”的要求,局长易良同志先后主持召开了七次领导班子专题会议,对班子集体对照检查材料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反复修改,最终9易其稿乃成。班子成员和系统员工也都按照“见人、见事、见思想”和“衡量尺子严、查摆问题准、剖析原因深、整改措施实”的要求,自觉“对号入座”,自觉把自己摆进去,认真查摆问题,深入剖析根源,加班加点、反反复复地撰写了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辣味”十足,“红脸”“出汗”。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局领导班子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一主题,于8月15日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民主生自我批评不回避主要矛盾,不推卸自身责任,勇于刮骨疗毒,真正触及问题,深挖思想根源。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批评,开门见山、坦诚直白、动真碰硬、直言不讳。虽难免“红了脸、出了汗”,但言谈间的真情实意,传递出同志间的真诚与关爱。通过民主评议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间更进一步碰撞了思想,凝聚了共识,达到了“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三)抓整改落实,“笃行”到位

立查立改、立转立行。按照“问题导向”和“三严三实”的要求,制定并落实了《市住建局教育实践活动“”突出问题专项整改方案》,提出了整改的“路线图”、“责任书”、“时间表”,将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责任主体、牵头人员和完成时限,进行了明确和落实,并建立了突出问题整改卡和台帐。并在网上进行了公示,把整改落实全过程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为达到彻底整改,围绕承接贯彻中、省、市、局层面出台的制度规定,对2003年以来2871份文件进行了一次“废、改、立”清理,其中:废出13项,改了16项,立了11项。同时还将基层党组“联述、联评、联考”和“21项专项整治”与问题整改落实有机结合同步进行。在问题整改过程中,班子成员和全体员工也针对各自存在的“”的突出问题,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个人整改方案。由于领导干部“领衔主演”,带头示范,为大家竖起了标杆,树起了旗帜,强势推动了全系统的整改落实。目前,确定的22项,67条整治措施中,已全面完成21项,61条,其余4项正按计划积极推进。

督导检查,确保实效。为确保整个群教活动不“走神”、不“散光”,局班子领导重心下移,靠前指挥,将“三严”要求,一以贯之于活动的每个细节,亲率8个督导分组配合市第五督导组多次深入下属单位,企业采取“八问八查”方式和“五个不放过”原则,进行了认真督促检查,对做得好的进行了表扬,对后进单位或个人进行了通报、并将督查结果记入年度考核之中,使群教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达到了“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的预期目标。

建章立制,固化成果。为使群教活动成效常态化、长效化,把群教活动中成功的做法进行了经验化,把零星探索进行了系统化,使总结过程成为了再认识,再提高、措施再完善,工作再推进的过程。针对梳理和整改的22项问题,将制度建设作为解决“八表象”问题的治本之策,制定和完善了《市住建局机关管理制度》,将权利装入了制度的“笼子”,为防止活动效果的反弹,杜绝制度的“破窗效应”使制度约束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创建了“三大保障机制”,确保群教活动取得了卓越实效。

二、争创“六型一满意”,“自选动作”彰特色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将“六型一满意”单位的争创作为“自选动作”,统一部署,整体推进,环环紧扣,同频共振,使群教活动富有特色、卓有成效,有力地推进了住建工作开展,使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公信力大幅提升,

争创学习型单位给群众满意筑基。以群教活动“学习教育”为契机,以“五学”内容为载体,“五法”形式为抓手,努力营造了勤学、爱学、善学的浓厚氛围,全面提升了党员干部职工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筑牢了为民服务基础。

争创服务型单位给群众满意增效。牢记“为民务实”的理念,积极深化了政务审批窗口“一门受理、统一收费、内部运作、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探索了“主动式、全程式、跟踪式、保姆式”的服务模式,方便了群众办事,彻底改变了过去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习气。同时、将“上访”变“下访”,主动上门释惑答疑、化解矛盾,切实解决了群众切身利益,打通了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倒了与群众的“隔心之墙”。

争创效能型单位给群众满意加分。以提高服务群众水平和效率为目标,积极完善了“一条龙服务”、“并联式服务”综合窗口管理模式,建立了高效、快捷的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和资源共享运转程序,优化办事流程,减少项目审批、放权于村建,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

争创节约型单位给群众满意增效。以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和执行“八项规定”为重点,倡导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大幅压缩“三公”消费和文山会海。广泛开展了“五个一节约”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从我做起,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养成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

争创创新型单位给群众满意助力。发扬“敢于吃螃蟹”的精神,大胆打破常规思维定式,以“五个创新”为引擎,探索出了“四边工作法”、“六个突破工作法”、“十个一线工作法”和“六个一”、“一日四督查”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以及“目标到人、工期倒排、挂牌督办、限时办结”的项目考核办法,书写了“住建精神”和“住建速度”的传奇,使城市彰显出独特魅力。

争创廉洁型单位给群众满意添彩。借群教活动契机,以政务公开打造廉洁,以民主监管推动廉洁,以制度建设规范廉洁,以依法办事保障廉洁,以亮诺践诺践行廉洁,以违纪查处引导廉洁,强化了住建“八个层面”的监管,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清廉自守意识,筑牢了反腐倡廉防线。

三、实现“两促三推动”,工教双赢结硕果

自今年群教活动以来,我局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将“五个贯穿始终”、“五个结合”、“五个更加”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达到了工作活动两手抓、两促进。其作法和成效可圈可点,有近40篇稿件在《新闻网》、《在线》、《众识网》,《城乡网》,《西部网》、《网》、电视台、《住建报》、《建设》、《报》、《市简报》等众多媒体争相进行了报道。

(一)推动了党员干部作风大转变

一是做到了令行禁止。“文会三多”明显改观,会议同比减少37%,文件同比减少30%,简报同比减少65%;“三公消费”大幅下降,业务招待费同比降低57.59%,公务车费同比降低52.07%,考察培训降低65%。

二是实现了作风转变。全局上下呈现了“八多八少”新气象,即:党员干部职工自觉学习的多了,浑浑噩噩的少了;工作积极性高的多了,上班迟到、早退的少了;提高工作效率的多了,敷衍塞责的少了;加班加点工作的多了,吃喝应酬的少了;工作劲头高的多了,萎靡不振的少了;深入一线的多了,“宅”居办公室的少了;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多了,推拖冷磨的少了;争先进、当模范的多了,当天和尚撞天钟的少了。

三是践行了承诺立信。我局广大党员干用实际行动问症于民、亮诺于民、立信于民。局党委委员、纪检书记主动带头到镇村挂任支书,村规院副院长主动请缨到村挂任支书,还有杨明龙、刘军、李茂三位同志主动申请到藏区天全县参加灾后援建。在他们“为民务实”精神的感召下,广大党员干部纷纷下基层为职工群众帮扶济困,排忧解难,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在通过9月发放社会调查问卷和网络平台对教育实践活动满意度测评中,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为98.3%。

(二)推动了党群干群关系大改善

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局积极为职工群众和下属两新经济组织化解难事46件,化解各类上访事件23余人次;筹集捐赠资金11万元,捐赠自来水总公司白血病患者杨勇8万元,救助5名特重病职工3万元,走访慰问困难职工45人。从节约的“三公经费”中,拿出35万元资金帮扶了、村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并协助其制定了三年帮扶发展规划;拿出30万元,帮助沙溪办事处拥军路社区硬化了断头路100米和修缮了隐患围墙80米。对48处城市老旧小区进行了综合改造,对城区街道进行了日常维修整治,对村、乡民居进行了风貌整治,对全市城乡老旧危房进行了全面普查和并对1731户c级危房进行了整改。加速了村小区、、东段等拆迁安置还房建设项目,实施了、、、等6处城市棚户区改造,共113万平方米的城市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同时整治了房地产交易市场,重点查处和打击了无证售房、虚假广告、合同欺诈和中介市场混乱等28余起违法违规行为;改进了政务服务“窗口”审批办理程序,提高了现场办结、限时办结效率,群众评价满意度达100%。同时将机关节约的“三公经费”帮扶了拥军路社区和镇、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住建局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口碑。

纠治四个主义剖析材料范文第4篇

2016小学秋季上学期工作总结及下学期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校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以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迎检工作为抓手,把握精细学校管理、师生和谐发展、提升文化内涵三大主题,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

一、学校管理

(一)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效能。新的学期,迎来新的教师团队。学校重新进行岗位设置,细化人员分工与岗位职责,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适合的岗位上,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献其功,让41人的最佳组合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强化行政人员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团结带领全体教师,在各自工作领域开拓创新,打造学校亮点与特色。进一步完善《学校章程》,对照《学校四年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二)以评促改,提升管理水平。本学期,以新一轮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迎检为契机,对学校近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审视,进行自查自纠,进行整改提升。从校园环境整治、校园文化建设、功能室建设、迎检材料四方面全力推进,由长顺、妮妮、铭逊、子溪组建四个团队开展工作。学校近几年的办学情况得到镇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组的充分肯定,被评为安海镇201220xx年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先进单位。

二、教学管理

(一)严格办学五规范。规范入学招生。按照免试、就近原则贯彻落实,确保本服务区适龄儿童及来晋务工人员子女按时入学。招生过程公平、公正、公开,招生结果及时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规范课程设置。严格按省颁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规范作息时间。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上午推迟至8:15上课。规范评价与考试。一年级尝试进行评价制度改革并逐步延伸至其他年级,控制考试次数,不以考试成绩排名次,鼓励创新考试形式。规范教学用书管理。加强教辅材料征订环节的管理,由校长、教导主任层层把关,严禁教师私自为学生征订或推荐课辅材料,严格执行一课一辅。

(二)开展三课提质月活动

1.课程管理。本学期,教导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全面落实省颁《课程计划》,科学安排各学科课程,开齐开足规定的全部课程。英语、品生(品社)、书法、美术、音乐学科由专职老师授课。实行行政人员巡视校园及巡课制度,实行教学常规月检制度,将教学常规管理落到实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设美术、书法、手工、写作、趣味数学、象棋、灯谜等校本课程,组建合唱队、鼓号队、乒乓球队、篮球队、田径运动队等社团,学生全员参与,一个也不落下。编写校本文本课程《品味乡土》、《传承经典》,下学期开始实施。本学期,举行三大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系列活动,打造适合孩子的课程体系。

2.课堂高效。围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这一课堂教学改革的难点和关键,狠抓课堂教学管理。通过巡课督查,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课堂行为;通过进课堂听课,进行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诊断,帮助教师释疑解惑,调整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自我评价的能力,引起教学领域更深层次的思考。每周三、周四教研日活动扎实开展。本学期,启旺、瑞鸳、淑贤、铭逊、静雯、玉凤、淑燕、志超、彬彬、雅雯、碧兰、晓君、梅颖、钡铃执教研讨课,追求简约而高效的课堂,为校本教研提供载体。引入家长评教,淑燕、瑞鸳为家长开放月提供两节精彩课例,深受家长好评。梅颖、钡铃参加养正教学区名师展示活动,尝试同课同构这一新型教研模式,同台演译《分数基本性质》。晓君参加陈宏瑜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活动,到养正中心小学西边校区作课《商不变规律》。

3.课题引领。学校重视课题研究,让课题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数学课题《差异性背景下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的研究》顺利通过镇级结题验收,并评为优秀课题(负责人:李晓君)。数学课题《小学数学作业批改中有效指导的研究》(负责人:黄梅颖)、语文课题《真情实感在高年段日记教学中的导向作用的研究》(负责人:颜瑞治)确定为镇级小课题。我们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重点 ,推动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队伍建设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期初,与全体教师签定《师德承诺书》,签定《禁止有偿家教及禁止收受家长礼品礼金承诺书》,公布在校务公开栏,自觉接受家长及社会各界监督。以镇教委办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月活动为抓手,组织教师再次进行师德剖析、进行师德自查自纠,再掀师德教育新。全体教师均能做到:不进行有偿家教、有偿托管、不到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兼职;不私自为学生征订或推荐课辅材料;提前侯课、按时放学、不无故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搞集体补课;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随意调课,增减课时,不占用常识、技能科教学时间。

(二)夯实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城乡联研,协作发展。继续与晋江二实小牵头的16所城乡协作校开展联动教研活动。本学期,共举行语文、数学、书法、艺术校本课程四场研讨活动,相继邀请泉州市、晋江市学科专家、名师、教研员莅临指导,有效进行专业引领。联动校教师以微信平台进行观课、议课交流,并将议课文稿编印成册。我校柯瑞鸳老师执教《两只笨狗熊新传》为语文科研讨活动提供课例,与本市学科名师同台竞技,深受好评。

2.外出学习,内化提升。学校注重教师对外交流学习,尽可能创造机会让老师们走出去。本学期,长顺、铭逊到福清市参加省小学数学年会暨课题研讨会,玉凤、碧兰、子溪、志超到厦门市参加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晓君,丽花,美妮,钡铃到厦门市参加翻转我们的课堂数学专场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本镇、本市教学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本学期累计参加镇级以上培训的教师达105人次。

3.名师指路,专业引领。为学习身边一线名师的成长经历,激励全体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实现人生价值。本学期,学校举行首届名师讲堂活动,邀请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教科室副主任林美老师莅校开设《自主发展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专题讲座,短短一个多小时接地气的精彩讲述,引起与会老师的强烈共鸣。

4.师徒结对,互帮互促。举行师徒结对活动,近三年参加工作的老师均拜师学艺。志超和淑燕结对子、丹妮和丽花结对子、玉玲和妮妮结对子。经过一学期的传、帮、带,新教师已能熟练上岗。淑燕和志超师徒同台率先展示同课同构,演译出不一样的精彩。

5.读书交流,共享智慧。组织全体教师研读课标,精读教育名著《教师要学陶行知》、《做教师真难、真好》、《重新发现学校》。开展真教育调研活动,征集金点子,通过为教师推介好书,举行读书论坛、教育智慧大家谈等多种形式促进广泛阅读。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并提笔撰文。本学期,颜瑞治老师荣获安海镇教委办首届真教育论坛征文评选一等奖!尤美丽、杨巧艺老师荣获三等奖!颜红丽老师荣获安海教委办第七届德育论坛征文评选一等奖!丁妮妮老师荣获安海镇小学语文教师下水文比赛二等奖!伍彬彬老师荣获三等奖!在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分会20xx年年会论文评选中,黄钡铃老师荣获一等奖,曾长顺、林淑燕老师荣获二等奖,黄丽花、颜美妮老师荣获三等奖。李晓君老师撰写的《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发表于CN级刊物《课程教育研究》。颜黎清老师的作品《一个咖啡老师的自白》、黄钡铃老师的作品《乘着科学的翅膀飞翔》荣获晋江市第三届数字故事评选二等奖。颜美妮老师参加20xx年安海镇小学数学学科教师命题比赛荣获一等奖、曾长顺老师荣获二等奖。

四、德育工作

(一)组建德育工作团队。打造一支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明确职责,加强管理。为提高管理实效,组织开展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的征文评选,颜红丽老师获镇级一等奖。

(二)主题活动精彩纷呈。学校利用升旗仪式、晨会、主题班队活动、入队仪式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感恩、安全、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主题教育。本学期,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校园十佳少先队员评比、两歌一队礼评比、我们的节日重阳节尊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观看《我的中国梦》网络视频宣讲和课件、观看爱国主义影视节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爱三节等主题活动。建设空中农场,在阳台开辟10块菜地作为劳动实践基地;以小记者站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走向社会。相继邀请晋江第二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肖得心老师、安海镇派出所翁乌暗民警莅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丰富德育内涵。

(三)营造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德育体系。期初、期中、期末分别召开全校家长会,传递家教知识,为家长释疑解惑,倾听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利用短信平台、微信群、qq群密切家校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学生劝导队,完善每日十项常规、三操一活动评比细则,让劝导队员在大队委的指导下对各班进行常规考核,辅以教师督导,抓细抓实学生的常规养成教育。

五、安全工作

(一)开学伊始,召开全校家长会,与全体家长签定《西安小学20xx年秋季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学校安全管理规定及家校双方职责。定期利用短信平台发送安全温馨提示,定期入户家访,密切家校联系,家校携手共筑安全防线。

(二)开展安全法制教育和安全演练。认真组织开学第一课、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上好安全主题课、班队会;邀请法制副校长、派出所民警莅校开设讲座;组织全体师生、家长参加福建省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参与率达100%;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定期大扫除、定期消毒,杜绝秋、冬季传染病在校内漫延。

(三)实行保安员24小时值班制度,每日安排8位值日导师协助值勤。严把入门关及出门关,配齐保安器械,安装监控系统,人防、技防双管齐下,确保师生平安。

(四)定期对校内设施设备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本学期更换、添置灭火器,增设校内安全警示标语,增设安全主题墙。

(五)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坚持课前点名、学生中途离校审批、有事有病请假、放学前安全一句话、放学后排路队制度。努力创建泉州市平安先行学校

2016小学秋季上学期工作总结及下学期工作计划

回眸一学期的工作,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学校期初制定的工作目标,秉承诚爱扬善、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通过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推动了各项工作健康快步发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创促教,全力聚集教育现代化

1.争先创优促发展。20xx年11月学校通过安海镇新一轮教育素质督导评估,并被安海镇教育委员会授予201220xx年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先进单位 20xx年12月接受晋江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晋江市文明礼仪先进校两项市级评估验收,并在20xx年1月5日被晋江市教育局确认为第四批晋江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晋教语〔20xx〕1号】。学校通过争先创优的创建来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品味,从而推动学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硬件升级促发展。利用争先创优的时机,加大对学校点滴项目的修缮与改造,如安装8套班班多媒体,添置8套学前班课桌椅,改造学校的监控系统,更换办公室、宿舍防盗门,布置班级文化氛围等,从内到外,优化环境,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与学习环境。

二、质量立教,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1.读书学习,提高意识。组织全体教师认识阅读《重新发现学校》《教师要学陶行知》《做教师真难,真好》这三本书,并利用周四教研日活动时间,分语文、数学两组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让大家在思想碰撞中提升自己。

2.夯实常规,落实行动。规范课程设置,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象棋、葫芦丝、灯谜、乒乓球等8项兴趣小组活动,指派老师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在抓好广播体操、五祖拳的基础上,我校一如既往地进行竹竿舞跳绳两项特色活动的开展。举行了向前跳向后跳两次学生跳绳比赛和一次教师组跳绳比赛;举行了一学期一次的竹竿舞比赛,中高年级把几个阶段学习的动作融合在一起进行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校还在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加入冬季长跑这一项运动项目,每天开展,深受学生的支持与热爱,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增强了学生体质,又保证了学生每天运动锻炼1小时的要求。

3.著文反思,理论武装。新教师需要实践的磨炼,也需要理论的武装。本学期,学校特别注重提高老师们的理论素养和写作水平,要求他们认真反思工作问题,积极撰写教学论文,以此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校派出五名年轻教师到厦门参加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活动;30多人次参加镇级、学区教研或业务培训。动员全体老师撰写以习惯养成为主题的安海教委办第七届德育论文,推荐四篇文章赴镇参评,两篇获奖。鼓励老师们参加教研后积极撰写反思、积极参与安海镇数学教师编制期末试卷比赛,两篇培训心得体会获三等奖,一份试卷编制获得三等奖。

4.三课提质,助燃提速。三课提质月期间,我校组织四位老师开展了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与文峰、新店两所兄弟学校开展了语、数课堂联研活动,两场活动给了老师们很好的锻炼、学习、提高的机会,为老师们加强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加大文峰、龙山、新店三校镇级课题《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的研究,本学期研究重点进入到了实质问题诊断阶段。老师们将管理中或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梳理到问题解决单上,由本校或者三校有经验的老师提出解决策略,再将策略应用到实践上;或是由执教老师先用自己设计的策略进行课堂教学,听课老师们根据问题解决情况给出改进建议,提供更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借助这个平台,许秀真、陈友理两位2013届的新老师顺利通过安海镇新教师汇报课展示活动,并获得二等奖;李玉明、颜天送两位20xx届新分配教师通过可慕教学点汇报课展示活动。

三、活动强教,整体提升师生素质

1.加强文明礼仪常规教育。学校强化宣传教育,多渠道渗透礼仪观念。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早会等宣传文明礼仪知识, 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对学生进行各类礼仪的强化训练。组织参加教学点两歌一队礼比赛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镇级比赛,深受评估组人员的一致好评。加强监督引导,平时教师注重在课余时间巡查校园内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并及时给予纠正;各班出一期以文明礼仪伴我行教育为专题的黑板报,并进行评比;全校开展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等,所有活动的扎实开展,为学校创建晋江市文明礼仪教育先进校提供了一个载体,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提升了学校的内涵,影响了学生的一生。

2.丰富小记者活动。带领小记者到晋江市科技馆、博物馆参观,感受着晋江的文化,体验着科技的魅力。带领小记者到安海上悦城免费观看影片《赛尔号3之战神联盟》,不仅让孩子们享受到了一场美味的文化大餐,还通过影片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开辟了开心小农场学生农业实践基地,三至六年级每班分到一块农田,分班管理、班级比拼,丰富形式,提高实效。下学期,我们将重点打造小农场活动,使之成为学生活动的乐园,为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3.净化书包活动。为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整洁的个人习惯,学校进行4次书包、抽屉净化活动,而且将此项活动列为常规,时时抓、抓实实,让减轻学生负担不成为一句空话。

四、多管齐下,夯实校园安全管理

学校领导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位置,逢会必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对上级安全会议精神和文件都能做到及时传达,结合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措施,认真落实。

1.加强 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利用广播室、班队课、宣传栏、黑板报、LED显示屏等渠道对学生进行防溺水知识宣传,班主任及行政值班人员每天利用早会时间做安全教育工作,并且向全体学生家长发放关于防溺水的告家长书,提高家长在这方面的安全意识,与学校一同管理好学生;组织老师在池塘、水库、河流等处设置警示标志,通过多种渠道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

2.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工作。除了利用广播室、交通标志带及黑板报等平台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教育之外,每天值日老师及村里巡防队队员配合学校保安,在校门口对进出学校的学生进行疏导,保证学生安全过公路,另外,还对学校外来学生进行乘车情况调查摸底,对无牌无证车辆及超载现象进行登记和劝说,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再者组织老师对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隐患进行排查。

3.食品安全教育常抓不懈。以前,常有流动摊点到我校门外进行叫卖,经过老师及保安的劝阻,流动摊点已经消失。而在我校周边,存在一些个人小店铺,出售一些小食品。为了防止学生购买不合格食品,学校除了加强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工作之外,还利用学校的三评平台对学生买零食的情况进行规范。

4.加强传染病防范工作。每个班级每天坚持晨检工作,实时关注学生身体情况,并作好记录;做好因病追踪记录;班级坚持做好卫生清理、消毒、通风工作。

在学校安全管理中,我校由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组织完善,齐抓共管,我校的安全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本年度,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犯罪率控制在零。此外,我校在12月份以984的高分通过了安海镇20xx年学校综治安全目标管理责任考评。我校也争取在明年通过标准化建设三年提升工程及泉州市发展学校的考评。

五、积极参赛,获得比赛累累硕果

本学期,我校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收获了丰硕的果实。⑴学校荣誉:组织参加20xx年安海镇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学校获得乙组团体总分第四名;参加可慕教学点两歌一队礼比赛,获得一等奖;接受安海镇新一轮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被授予2012-20xx年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先进单位 参加安海镇第五届唱响校园,追逐梦想小学生乙组合唱比赛获得三等奖;被晋江市教育局授予第四批晋江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⑵教师荣誉:钟双锴老师撰写《从真管、真教迈向真教育》一文获得安海镇真教育论坛一等奖;许秀真老师撰写的《习惯之花,悄然绽放》、李玉明老师撰写的《一米阳光,让礼仪教育更温馨》这两篇文章获得安海教委办第七届德育论坛征文评选一、二等奖;曾美玲老师参加安海教委办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听评课比赛获得二等奖;李玉明老师参加安海镇小学语文教师下水文写作比赛获得三等奖;许秀真、陈友理两位老师参加安海镇2013届小学新教师汇报课评比均获得二等奖;黄容器老师参加20xx年安海镇小学数学学科教师命题比赛获得三等奖;许秀真、李玉明两位老师在20xx年安海镇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评选中获得三等奖。⑶学生荣誉:组织参加20xx年安海镇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奖情况:田浩同学获得男子乙组铅球第二名、跳远第四名;曾芯妮获得女子乙组铅球第二名、垒球第二名;曾思尧同学获得男子乙组垒球第二名、200米第五名;曾心莹同学获得女子乙组60米第二名;曾瑛泽同学获得男子乙组跳远第二名;梁范璎同学获得女子乙组垒球第五名;曾思尧、曾思舜、曾瑛泽、邹彬四位同学获得男子4100米接力第五名;曾雅琪同学参加晋江市凝聚爱国情,同筑中国梦征文活动,所撰写的《三代人的梦》一文获得优秀奖。

六、20xx年春季学校工作思路

1.落实校园重建项目。协助村两委完成新校园的测绘、规划及土地划拔、土地证的办理等工作,尽早落实重建时间表,谋划学校未来发展的新篇章。

2.协助龙山小学校董会完成换届工作,多方筹措资金,为学校的教育投入、为新校区的动工建设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3.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通过争先创优活动,在巩固办学成果的同时,不断规范、推进学校的办学行为,依法办学,依章办事,从而形成科学、有特色的学校氛围,实现学校质的提升。

纠治四个主义剖析材料范文第5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一方面,历代王朝均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民族问题,从而根据当时的民族构成及其特点,制定和形成一整套调整民族关系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就势在必然。民族法制的成败得失,对历代王朝的兴衰存亡,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民族地区的安定,对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与和睦相处,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民族多元的格局,产生了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或割据政权、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或少数民族中一些族群势力集团,他们有的建立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法律制度,有的日积月累、约定俗成了许多有本民族文化积淀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制度或法律规范,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是我国传统民族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民族法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内容大致体现在四个基本方面:一是夏、商、周以来历代主干王朝为民族统治和管理的需要对各少数民族制定和形成的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规范;二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所制定的法律规范;三是从属于中央政府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根据本地、本民族需要制定的地方法律规范;四是少数民族自己逐渐形成和普遍适用的少数民族习惯法。这些民族立法基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基础、民族构成、族际关系和民族特点而产生,它们共同构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古代民族法制,为今天的民族立法留下了无法替代的宝贵历史经验和制度财富,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已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在民族法学研究体系中,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与民族法制的研究、民族法基本理论的研究三足鼎立,已成为民族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史学中,少数民族法制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创新点而备受关注,原创性成果连绵不断,层出不穷,值得欣慰。

一、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的主要研究业绩

以来,与民族法制史相关的研究内容多散见于民族学、民族历史学、民族政治学著述中,而法律史学界则重视对中央王朝立法的一般性研究,对民族法制和少数民族法律关注不足。以中国民族法律史为对象且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一批法学、历史学和民族学学者通过辛勤耕耘,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法制的研究

对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法制的研究,可以将其研究成果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对民族法制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研究者或将汉文古籍中与民族法制相关的内容加以点校、汇编,或将少数民族语言记载的法律文献进行翻译、汇编,主要成果如下:

1、1994年史金波、聂鸿音、白滨的汉文译注本《西夏天盛律令》被编入“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五册,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译注者除进行翻译整理外,还刊布了由苏联刊本翻拍的西夏文原件。该书较好地整理和保存了《天盛律令》这一珍贵的法律文献,汉文译注使《天盛律令》的可读性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西夏法典提供了前提条件,随后出现的一系列对西夏法律的研究成果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2000年《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汉译本,与《唐律疏议》、《宋刑统》、《大元通志条格》、《大明律》、《大清律例》被列入中华传世法典,由法律出版社同时出版,从而提高了《天盛律令》的法典地位,扩大了《天盛律令》的影响。

2、方慧主编的《中国历代民族法律典籍:“二十五史”有关少数民族法律史料辑要》。正史中研究少数民族法制史的史料是可信的、主要的,但散见于浩瀚的史料之中,给引用者带来较大的麻烦。该书按照中国历史进程分为:先秦一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五篇。每篇由概说、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的治理、少数民族法制状况等章节组成。此书所收的内容:一是历代中央王朝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包括武力镇压、怀柔和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统治,同时各代一些典型的治理思想也在其中;二是“二十五史”中所载当时各少数民族政权及族群的法制状况,各少数民族的习惯法、法律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政权组成,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和一些颇具特色的社会规范。

3、杨一凡、田涛主编,张冠梓点校的《中国珍惜法律典籍续编·少数民族法典法规与习惯法》(上、下)。根据内容的不同,该书将民族法律文献资料分为法典法规篇、地方法规篇、乡规民约篇、习惯法篇、司法文书篇。许多散见于各种文献的珍贵的民族法制资料都被收罗于此,不失为学者们进行相关研究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

除此之外,还有刀永明、刀建民、薛贤整理的《孟连宣抚司法规》,周润年与喜饶尼玛译注、索朗班觉校的《西藏古代法典选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的《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杨选第、金峰校注的《理藩院则例》,等等。民族法制资料整理工作志在先行,并初具规模。

少数民族法制史料的收集整理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表明,凡是某一方面的材料收集整理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地方,随之进行的研究也就生机盎然,成果累累;凡是某一方面的材料收集整理不足,这方面的研究就举步维艰,甚至半路夭折。

另一类则是针对民族法制史的专门研究。这类著述中,有通史性的研究,即对中国历代民族法制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总结民族法制发展、演变的一般性规律,在宏观把握、整体展现、描绘全貌的同时,凸现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少数民族法制的各自特色,如徐晓光的《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此书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详细阐述了历朝历代的民族法律制度。既重视国家制定法,同时也关注民族习惯法;突出民族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性立法成果;并对许多学者的学术贡献作集中呈现。该著作复原了中国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法制发展历史的原貌,使民族法制的内容从历史的暗淡中凸显出来。

而更多的著述则是针对某个朝代的民族法制、某个民族的民族法制或民族法制的专门问题进行研究,起到了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填补空白的作用。

1、邓奕琦的《北朝法制研究》。该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北朝法制的源流、发展、成就和历史地位,探索了北朝法制从初建到完成的演变规律。作者注意学习并继承乾嘉学者注重实证的优良学风,一方面广泛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对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充分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对北朝法制中的若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

2、吴海航的《元代法律文化研究》。该书从法文化的角度检视元朝法律现象,不仅不忽视其表现在实体范畴、程序范畴的诸多内容,而且还以其作为切入点,探讨这些表象背后的文

转贴于

化动因,解释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以全面凸显元朝法律自身的特性和积极意义。

3、刘广安的《清代民族立法研究》。清朝的民族立法是最丰富、最完备的民族立法,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该著作系统地阐述了清代民族立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深入地分析了清代民族立法的发展趋势和特殊作用,认真总结了清代民族立法与实施的经验,特别是在民族法规性质的认定,民族立法内地化等问题上,阐释了独到的见解。

除此以外,这方面的著作还有吴永章的《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胡兴东的《生存范式:理性与传统——元明清时期南方民族法律变迁研究》,娄云生的《雪域高原的法律变迁》,杜文忠的《边疆的法律:对清代治边法制的历史考察》,等等。

这类研究以法典和各类史料的文本为基础,主要运用法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对相关文本进行考释,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论述,着重阐释少数民族法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同时,揭示少数民族对中华法制文明的贡献。在各类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不断被发掘,各种少数民族文献不断被整理、编译,而民族法律史学的研究方法又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法律史研究的许多空白被填补。

(二)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中国民族法制的重要内容,它非由国家政权制定,而是产生于各民族的经验生活之中,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也非成文法典,而是口耳相传。习惯法是与国家法相对应的另一个范畴,对它的研究代表着对民族民间“自生自发”的规范和秩序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迅疾变迁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与此同时,法学研究的视野也不断开阔,法学家在“眼睛向上”、“眼睛向外”的同时开始“眼睛向下”,从社会实际出发,在重视国家法研究的同时,非国家法的功能、地位也逐渐受到关注。研究少数民族习惯法对于民族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社会与传统规范,应当是国家和民族自治地方开展民族立法、执法与司法工作的基础。同时,对于习惯法的重视和利用,也有利于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及社会的治理。

由于习惯法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殊性,相关学者的研究方法和路径较为广泛,其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为资料整理和田野调查报告类,此类成果多以规则汇编或案例汇编为表现形式,具有习惯法研究的基础性价值。

1、张济民主编的《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课题组从1988年到1993年,收集、整理、翻译了大量的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该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青海范围内的法规资料;二是邻省区的对比资料;三是案例汇编;四是词语解释和相关法律文献资料。该书既有法规,又有案例,资料真实可信,涉及面广,全面反映了藏族习惯法丰富的内容和对现行法律多方面的影响。

2、海乃拉莫、曲木约质、刘尧汉的《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集成》。该书研究突出如下特点:彝族学者调查彝族,贴切详实,没有语言障碍;宏观着眼,微观人手;从现实出发,追溯古代。凉山彝族的社会秩序是按照传统的习惯法维持,传统习惯法是一组成员统一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该书收集了“德古”经手的案例,上篇为原始习惯法案例,下篇为父系氏族奴隶制的习惯法案例,并在序篇对凉山彝族习惯法作了总体的介绍和初步的研究。

此类成果还有广西民族研究所编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辑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契约资料集》,杨锡光、杨锡、吴志德整理译释的《侗款》,黄钰辑点的《瑶族石刻录》,周相卿主编的《融水苗族埋岩古规》,徐晓光主编的《法律多元视角下的苗族习惯法与国家法——来自黔东南苗族地区的田野调查》,陈金全、巴且日伙主编的《凉山彝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报告》,等等。

第二类研究成果是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述性研究,这类研究通常建立在对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之上,从总体上对中国的少数民族习惯法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法理分析,奠定了研究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理论基础。

1、范宏贵的《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该书是全面、系统研究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第一部专著。该书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概念、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发展变化、少数民族习惯法涉及到的基本内容、少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等重要命题都有一定的论述,从而确立了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涉及范围。

2、高其才的《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该著作秉承法律多元主义的理念,在分析了习惯法和少数民族习惯法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少数民族习惯法在中华法系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研究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意义;对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产生发展脉络、主要内容、特征、功能、现实表现等问题作较为全面的探讨,讨论了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

此类研究还有徐中起、张锡盛、张晓辉主编的《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夏之乾的《神判》和《神意裁判》,钱宗范、梁颖的《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等等。

更多的学者则以某个少数民族为单位开展研究,深入对这个少数民族的习惯法进行具体的剖析,以展示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相关著述如邓敏文、吴浩的《没有国王的王国:侗款研究》,冉春桃、蓝寿荣的《土家族习惯法研究》,杨士宏的《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杨经德的《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研究》,马克林的《回族传统法文化的研究》,等等。

与上述成果相比,第三类研究则更偏重于理论建构,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解析,探讨诸如法的起源和发展,法的本质和作用,纠纷的解决方式,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关系等法理学命题。

1、王学辉的《从禁忌习惯到法起源运动》。该书根据从民族地区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出发,参照对古籍文献资料的分析考证,以边疆少数民族习惯法为切入点,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系统论述了中国法的早期形态和起源、发展的轨迹。作者认为:民族禁忌是中国早期法起源的源头和种子;民族习惯法是原始社会的基本法,是现代法律的前身和萌芽。酋邦战争是推动中国法起源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原因,西南各民族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法文化,并分别处于不同的法文化圈,这些不同的法文化圈,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活生生的法产生、发展演进的历史图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文化价值,以及民族习惯法与现行国家统一法制的冲突及消融等问题。

2、张冠梓的《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民族法律民族志的诠释》。该书运用西方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山地少数民族不同的社会发展形态的特殊背景及其具体条件的考察,对什么是法、法是如何演变的、法及其变迁的文化背景等一系列法学的基本问题作了具体的说明,以便探寻有关法的起源和演变的普遍性因素,将其从个案分析扩展到一般性结论:法的成长是一个文化上的命题,民族法文化不同,法的成长模式也就不同。该书对法律史和法理学研究都有拓展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此类研究成果还有龚佩华的《景颇族山官制社会研究》,师蒂的《神话与法制——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杜宇的《重拾一种被放逐的知识传统——刑法视域中“习惯法”的初步考

转贴于

察》,方慧主编的《少数民族地区习俗与法律的调适》,等等。

学者在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和研究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习惯法得到了很好的发掘、保存和传播。人们还从这些丰富的社会法律现象出发,对社会法律有了更具体的感受和更深刻的理解,以促进其对法制及其法理有更深入的思考。

二、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特点与经验

三十年来对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具有自身突出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权威性的专门研究格局基本形成

许多学者在长期积累和长期关注中,对某些研究领域或某些专题形成了权威性成果,从而成为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例如,于豪亮对秦代民族立法的研究,曾代伟对金律的研究,史金波对西夏法典的研究,张晓辉对南诏国与傣族法制的研究,张晋藩等对清入关以前法制的研究,王东平对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的研究,等等。在历史长河中,每一历史阶段的民族法制都有人做专门研究,学者们各有专攻,独树一帜,他人难以顶替,更难以超越,大有雄踞一方、彼此关联、遥相呼应之势,共同形成了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风云际会、有声有色的可喜局面。

(二)该研究领域学术质量和学术品位大幅度提高

博士论文、国家课题成为该领域的学术创新点,是该研究领域学术质量和学术品位大幅度提高的两大标志。研究少数民族法制史的博士学位论文不断出现,质量上乘。如那仁朝格图的《蒙古法制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3),官波的《法律多元视野中的少数民族习惯法》(云南大学,2006),李剑的《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中央民族大学,2010),等等。这些博士学位论文是优秀的科研成果,也是年轻学者成才的标志性作品。研究少数民族法制史的国家课题逐年增加,出现了一批创新性成果的同时,也培养了一代学术新人。如兰州大学刘艺工的“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藏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律关系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周世中的“民族习惯法在民族地区司法审判中的使用研究”(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等。另外,关于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和正式出版的专著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让人开卷有益,百读不厌。

(三)民族地区的学者和少数民族学者积极参与

民族地区的学者和少数民族学者深受本民族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熏陶,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习俗,从而使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生动贴切,鞭辟入里,一语中的,受到少数民族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如陈庆英的《藏族部落制度研究》、奇格的《古代蒙古法制史》、内蒙古典章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的《<成吉思汗法典>及原论》、邓敏文的《神判论》。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民族地区的学者和少数民族学者参与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虽然不能说这种研究是不真实的,但至少可以说这种研究是不完美的,是不尽如人意的。

(四)跨学科各具特色的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并重

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属于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的性质,它与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法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上述不同学科的学者都积极介入到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中来,大家在一起不分彼此,积极参与,共同研究,密切交流,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不断进步。近年来,各学科都有研究少数民族法制史的成果问世,其研究角度、学术风格、表达方式又有所不同,从而繁荣、促进了这方面的研究,也使这方面的成果具有因研究者学术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自身独特性和创造性,并预示着该领域研究潜力的深厚和长久。有的学者在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研究的同时,还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研究有了新的感受和新的收益。

(五)多种研究方法的大胆尝试

在研究少数民族法制史的过程中,根据研究对象具体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力图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以下研究方法得到恰如其分的运用:

其一,历史叙述的方法。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在甄别史料的真伪的基础上,对民族法制形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基本理论和决策,立法成果、司法实践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全面展现中国民族法制演进的历程。并从民族法制产生的具体历史背景着手,仔细分析中国民族法制产生的因果关系,认真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阐述民族法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当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其二,比较分析的方法。以史料为依据,广泛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既可以将中国古代民族法制与近代、当代的中国民族法制作不同性质的比较研究,也可以将古代不同政权的民族法制作不同类型的比较研究,还可以将同一政权的民族法制在不同时期作不同现状的比较研究,又可以对不同民族的习惯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作比较研究,从中找出差异、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经具体分析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其三,田野调查的方法。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真实情况,收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典型个案调查,准确把握民族法制运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形,得出近于正确的结论。

其四,注释分析的方法。对历代中央王朝针对少数民族的立法或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的立法,都要在全面收集整理有关法律条文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客观评述,了解其真实含义及其社会影响。

其五,个案分析法。以典型案例为基础,以小见大,揭示其蕴含的丰富而重大的社会法律命题。

由于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内容的丰富和问题的复杂,决定了采取多种方法的研究才容易多途径认清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

(六)探讨了一些学术难题

如习惯法是不是法的问题,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如何产生和发展变化的问题,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问题,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是什么的问题,国家统一法制如何在民族地区实施的问题,处于不同社会形态的各少数民族习惯法有何共性和差异的问题,如何消融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制冲突的问题,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文化价值的问题,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地方自治的异同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明了和解决,为该领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观三十年来的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总的趋势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理论深度不断增强、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品位有所提高,各类研究越发强调“问题意识”,主张模糊学科界限,打破学科壁垒,广泛综合、借鉴多种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说明学术研究要经世致用,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术研究自身要日积月累,永无止境,不断创新。

三、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的不足与思考

三十年来对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取得诸多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这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布局不均衡。有的课题门庭若市,趋之如鹜;有的课题门可罗雀,无人问津。二者

转贴于

形成较大反差,一边是重复性研究在所难免,有的课题却闲置一边,无人承担。如对西夏法典的研究,成果累累,仅学术专著(包括博士学位论文)就有近十部,相关论文更是纵横交错,数不胜数。但对卫拉特法典的研究则仅有一部专著,相关论文也不多见;对图们汗法典、阿勒坦汗法典几乎就没人做专门研究,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缺陷。

2、原始材料的挖掘整理不够。目前研究少数民族制度史的主要资料,一是中国传统的传世法典,二是“二十五史”等正史的文献资料,而对民族地区司法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利用不够,对诸如《明实录》、《清实录》中大量的民族法制史料也挖掘整理不够。研究少数民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也十分有限,大家运用得最多的还是1956年至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情况调查时收集到的资料和特殊的风俗习惯并经过整理、编写后正式出版的资料,这批资料十分丰富、具体,但与保存在民族研究机构的原始资料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1982年以后民族地区编写地方志时收集整理的一批资料、本世纪初云南大学等组织的少数民族新田野调查收集整理的一批资料等,被用于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则不多见。资料的单一、陈旧和短缺,限制了对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向纵深推进。如果缺少民族地区第一手材料,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就会装腔作势,空洞无味。

3、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存在某种隔膜。有的研究者对少数民族法制的了解比较肤浅或相关知识积累储备不够,研究只能泛泛而谈,面面俱到,浅尝辄止。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客观叙述者居多,淡化研究者自身民族的主体意识和中心地位,深入分析、归纳总结、突出重点的研究者太少。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制度文化既缺乏一种理论上的升华,又缺少一种文化上的继承和弘扬。

这些不足的存在,说明我们对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刚刚起步,要走的路还很远,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必须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使研究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法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格局,决定了少数民族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法律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做出过自己突出的贡献。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其法律文化也各有特色。如何全面了解、真实把握、继续弘扬各民族的法律文化,是长期困扰民族法学界、法律史学界的重大科研难题。虽然有的学者长期关注,用功甚勤,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极其有限,研究的方法与途径过于单一,研究的视野不太开阔,取得的进展与这一课题的重要性相比,极不相称。在我国大力加强民族立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准确把握少数民族法制和中华法系的关系

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各族从来没有孤立地发展过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交流与融合。各族作为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民族共同体的不同,各自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民族特色,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中华法系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由各民族的法律意识、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点滴融会而成,自然和中华文化一样,是多民族法律文化密切相关、交融与共的具有文化多样性的统一体。博大精深的中华法系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法律智慧,是各民族的法律文化与法制建设经验相互交流与吸收的结果,因而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伸展性。因此,在中华法系的总体关照下,去深入研究作为多元因素的少数民族法律文化,解释其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价值和作用,是民族法学和法律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因为,如果缺少了少数民族法制史,就不是一部完整的中华民族的法制史;但如果不弄清少数民族法制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价值、作用和历史贡献,既无法对少数民族法制进行准确的学术定位和客观评价,又无法把握中华法系的全貌和最具各民族特征的组成部分。

(二)理顺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

一个社会的控制机制不仅仅局限于国家机制,还包括习惯机制,国家机制只是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而习惯机制却是通过风俗的统治使人们服从于稳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习惯法作为实现习惯机制的手段有着巨大而深厚的力量,它被特定的群体所选择吸收,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得以延续,从而具有了高度的稳定性和群体认同性,因而更容易得以贯彻实施,也更容易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十分明显,习惯法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丰富和弥补了制定法的不足,成为一种有效的补救手段和协同方式,它独立于制定法之外,效力、范围、作用都自成体系,真正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特地位和价值的法。国家法与习惯法,既存在时间距离的纵向关系,也存在空间距离的横向关系。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制定法往往是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习惯法是制定法产生的法律渊源,是本土化的法律渊源。从地理的横向考察,国家立法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习惯法从特殊群体的局部利益考虑,突出法律因地制宜、缘俗而治的特性。二者比较而言,国家制定法占主导地位,习惯法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手段和协同方式,可以在特定区域里、特定人群中、特定时间段丰富和弥补制定法控制机制的不足,因此,在国家制定法面前,习惯法切忌不可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庖。目前,我们应该着手的工作,不是要简单地归纳总结特殊群体在特定领域的习惯法,而是要让习惯法尽量靠近国家法,并使二者相互渗透,彼此关照,良性互动。

(三)强化对相邻地区不同民族共同法律生活的研究

有些少数民族长期共同居住在同一地区,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交往,他们的习惯法有哪些相同的因素?他们是运用什么样的法律规范来解决民族问题,化解民族矛盾的?国家对相同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制定了哪些统一的法律法规,其统治效果是否一致?这些问题都需要作具体分析和解答。另外,还需要对不同民族相同习惯法规定作诠释和理解,如藏族、羌族、彝族等民族的“赔命价”制度,蒙古族、羌族、满族等民族的“收继婚”制度,羌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舅权”制度,羌族、侗族、苗族等民族的“议话”制度,等等。挖掘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法理涵义,以及给我们留下的文化启示。

(四)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的转型和传承

研究少数民族法制史的任务,在于科学总结历史上法制建立和实施的经验教训,弘扬包括少数民族法律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作为民族地区社会法律的一种本土性资源,应当得到珍惜和合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现行的基本法,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离不开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的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的支撑,少数民族习惯法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重要法源,也是民族地区村民自治制定乡规民约的可利用的制度规范。少数民族习惯法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浓郁的保护意识和执行机制。少数民族习惯法在禁毒、戒毒方面,有积极地心理暗示、群体关怀和监督制约功能。特别是在多元解决纠纷机制中,少数民族习惯法有明显的优越性和独特之处:其程序灵活、费用低廉、节时省力、当事人意思自治,民间权威的参与与主持公道,有利于维护甚至促进当事人之间关系的修复,促进社会和谐。

(五)注重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与构建“法治”社会的联系

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并非就史论史,自娱自乐,而更应该关注现实“法治”的进程。在研究少数民族法制史的过程中,记载、讲述法制的历史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现实有启迪意义的。但是,不要只注重古代,认为年代愈久远的事物愈珍贵,而对相距今天较近的近代、当代民族法制的研究很少,甚至不去过问。其实,少数民族法制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常变常新的。应结合时展的需要,不断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研究一些对现实有影响的课题,使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立足现实,不断推陈出新。要特别关注国家法在民族地区的实施问题,研究者应站在法律多元的立场,检视国家法的实效,反思国家法的运行困境,思考国家法与习惯法的“调适”等问题,既要促使国家法在民族地区强势推进,又要保证少数民族习惯法有限制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六)关注世界各国民族法制的进程和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