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语职称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毕业后即将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由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学前教育的教师既要品德端正、人格完整,又要知识丰富。品德端正对于学前教师来说尤其重要,也是家长和社会普遍重视和关心的。学前儿童在幼儿园期间大多时间和教师在一起,教师的品德人格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的品德不端正,将会对儿童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学前儿童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都要探究究竟,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知识,将不能回答儿童的问题,不能满足学前教育的需要。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现在大多数幼儿园一个班级都有3~4名教师共同教授,如果不能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分工协作,将不能完成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因此,综合素质对于毕业后即将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下面是笔者对通识教育视角下现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设置进行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1.1调查概况
1.1.1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四川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在304个调查对象中,女生258人,男生46人。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个别访谈为补充。
1.1.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从现行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实施的现状、实施的保障体系两个方面展开,对设置实施现状的调查包括学生对现行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英语选修课开设愿望、对英语课的期望三个方面,对设置实施保障体系的调查包括师资力量和课堂教学方式两个方面。
1.1.3问卷发放与回收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在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进行,共发放问卷304份,回收292份,回收率为96%。在回收问卷中,剔除无效问卷14份,有效问卷共278份,有效率为92.3%,从有效率和回收率看,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真实可信。
1.2调查结果与分析
1.2.1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对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的问卷表明:28位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占总数的10%;35位同学选择了“满意”,占总数的12%;201位学生选择了“基本满意”,占总数的72%;14位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占总数的5%。选择“基本满意”的人数大大超过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人数。由此可见,学生还是认为现行的英语课程设置有不妥之处,需要改进。
1.2.2英语选修课开设愿望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迫切地希望开设选修课。223位学生选择了“非常需要开设”,占总数的80%。仅有6名学生选择“不需要开设”,仅占总数的2%。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的英语课程过于单一,仅仅只开设综合英语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开设选修课,学生可根据兴趣和专业需求,选修适合的课程。总的来讲,学生认为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1.2.3对英语课的期望
调查显示:在校学生对英语课的期望主要集中在过级考试、升本、就业需要等方面。40%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和升本需要,他们希望英语课的内容能够结合这些考试,把相关知识贯穿在课中并进行大量练习,帮助他们顺利通过考试。39%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就业的需要,他们希望学习一些有助于将来工作和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如,毕业后能用英语进行面对面交流,尤其是能够就本专业的业务进行英语沟通,能阅读日常交流的英文文件和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材料等。
1.2.4师资力量
对师资力量的调查表明:只有22位学生选择了“很满意”,占总数的7%;有170位学生选择了“一般满意”,占总数的61%。学生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是足够的,也有敬业精神,只是认为有些教师缺乏文化底蕴,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还有学生认为教师虽然英语专业知识丰富,但学前教育知识匮乏。
1.2.5课堂教学方式
调查显示,69%的学生对现行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很不赞同。由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两极分化明显,因此,高职高专的英语课堂大多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希望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自主学习,学生更看重的是在课堂上与教师沟通交流,而不只是听从教师的安排;在需要教师讲解内容时,学生希望教师能创设学习情景模式,利用多媒体把知识具体化。
2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对策
2.1树立通识教育观,完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
应用通识教育的理念,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生英语实际水平对现行的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使英语课程不仅要教授英语语言知识、锻炼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贯通的能力,还要传授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传播跨国文化,从而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如吴鼎民教授所说:“语言教育就像是三套车,即语言教学、中外文化对比、文理知识与世界知识要并重。”具体课程设置如下:第一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听力和语音;第二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听力和口语;第三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口语和人文选修课;第四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写作和人文选修课。
2.2采取互动合作的课堂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试,并没有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也没有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采取互动合作如小组讨论、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短剧表演等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通识教育重视个性发展、开发心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改变了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特点,选用适当的活动形式。例如,在上《新职业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Organization》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有关公司结构的讨论,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在小组讨论中发言。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启发和鼓励学生,也可以参加学生的讨论。讨论过后,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进行总结发言,然后,教师再补充。通过讨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知识得到丰富,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2.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
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特长、拓展学生知识、满足学生兴趣和就业需要而开设的课程。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应提倡分类指导与因材施教。选修课程的开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应该对选修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选修课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要与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建议开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如幼儿园双语教师英语语法入门、幼儿园日常英语、幼儿园双语教师英语语音训练等课程。此外,学校应开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西方文化类课程,如英美文学鉴赏、中西方礼仪与风俗、西方文化入门、英语词汇与英美文化等课程,以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2.4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通识教育视角下,实行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为单一评价方式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行的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不能够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也不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认识自己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及时评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3结语
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自然采用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也存在着很多与现实需求不符合的地方,目前主要是通过老师命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笔试的考核,同时,在命题内容方面的知识点分布、题型类别分布、分值分布以及难度分布等方面都侧重于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对于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考察。
同时,当前中职学校中所采用的学分制考核体系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都有着消极的影响,但是社会需求的恰恰是实用型的市场营销人才,而这一点正是大部分中职学生所没有重视的。
改善中职市场营销教学现状的建议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动机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直接动力和内部原因,而兴趣是人们从事某一项事情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倾向,是产生动机的重要主观原因。倘若学生将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看成是一项任务,就会导致市场营销的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反之,如果将其看成一种乐趣,则就会对市场营销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所以,教师一定要强化中职市场营销课程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深刻的认识到,他们是为自己的将来而学习的,同时还要采用与中职学生心理与素质特点情况相符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引导学生培养良性的求知欲望和学习需要。
2.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实践。
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其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市场营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当充分按照企业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调整和更新,对于陈旧的、过时的教学内容应当果断的舍弃,紧紧抓住国际国内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理论发展方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动态添加最新最实用的教学内容,让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按照当前最为实用的营销技术与营销理论得到动态的持续更新,以确保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与有效性。
构建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体系。
关键字:景观;硬质景观;作用与分类;设计;新思路
Abstract:Hardlandscapeisanimportantpartofthecitylandscapes,whichattractmoreandmoreattention.Thepapersumsupthedefinitionofthehardlandscapes,thenclassifiesthehardlandscapes,anddiscussesthenewnotioninmodernhardlandscapedesign.
Keyword:landscape;hardlandscape;theuseandclassification;design;newmethod
硬质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1]。作为现代、后现代设计中的重要元素,硬质景观在改变设计品位和景观环境质量的同时,还体现了现代科技对景观作品的驾驭能力。本文总结了硬质景观的定义,提出新的分类,并初步归纳了硬质景观设计在不断进步的发展历程中的新思路,力求启迪设计者将硬质景观设计不断推陈出新。
1、相关概念
1.1景观
景观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美学概念到地理学概念再到生态学概念三个阶段。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2]。后来,“景观设计”一词是吉尔伯特·密森(GilbertMeason)最早使用。1899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的景观设计正式产生。第三阶段的景观是生态学概念的景观——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总之,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所论及的“景观”总的来说还是属于一种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景观设计学则是一门自然与人文相交叉的学科。它应该是同时具备景观形态研究、景观生态研究和景观的人性化研究三个层次[3]。
1.2硬质景观
硬质景观(HardLandscape)是英国人M.盖奇(MichaelGage)和M.凡登堡(MaritzVandenberg)在其著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创造并首次提出的,意指相对于植物的软质景观而言。即城市景观分成以植物、水体等为主的软质景观和以人工材料处理的道路铺装、小品设施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两部分[4]。本文结合王春沐对居住区硬质景观的定义[5],认为城市硬质景观即城市中以游憩、使用、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内,以道路环境、活动场所、景观设施等为主的景观。广义上说,除了城市绿化、水体和建筑物以外的有形物,都可认为是硬质景观。其内容包括步行环境(含地面铺装、踏步、坡道、挡土墙、围栏、栏杆、墙及屏障)、景观设施(含照明、座椅、垃圾箱、雕塑小品、电话亭、信息标志、护柱、种植容器、自行车停车场)、活动场所(游乐场、休闲广场、运动场)、车辆环境四大部分。
2、硬质景观的分类
硬质景观分类有很多种,如根据美学原则可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的硬质景观[6];根据设计要素又可分为步行环境、车辆环境、街道小品三类[7]。还有根据硬质景观使用用途分为类形成的道路、驳岸、铺地、小品四类[8]。本文主要从硬质景观的景观功能出发,将其分为实用型、装饰型和综合功能型景观三大类,再在此基础上划分。
2.1实用型硬质景观
实用型硬质景观包括道路环境、活动场所和设施小品三类。其中,道路环境又由步行环境和车辆环境组成,主要包括人行道、游路、车行道、停车场等;活动场所包括游乐场、运动场、休闲广场等;设施小品即照明灯具、休息座椅、亭子、公共停靠站、垃圾箱、电话亭、洗手池等。这类景观是以应用功能为主而设计的,突出体现了硬质景观使用功能强大、经久耐用等特点。
2.2装饰型硬质景观
装饰型硬质景观以街道小品为主,又分为雕塑小品和园艺小品两类。现代雕塑作品种类、材质、题材都十分广泛,已经逐渐成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艺小品即园林绿化中的假山置石、景墙、花架、花盆等。这类景观是以装饰需要为主而设置的,都具有美化环境、赏心悦目的特点,体现了硬质景观的美化功能。
2.3综合功能硬质景观
一些硬质景观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特点。如设施小品中的灯具、洗手池、坐凳、亭子等,既具有使用功能,也具有美化装饰作用;装饰小品中的假山、花架、喷泉等,既是观赏美景的对象,也是人们休憩游玩的好去处。这类具有综合功能硬质景观设计正是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统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3现代硬质景观设计的新思路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进入到艺术设计领域,也丰富了当代景观设计的语汇。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造园材料的丰富及景观设计思潮的不断创新,使硬质景观材料和设计思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向新的方向不断完善。许多在它们刚出现时让人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现在已出现在景观作品中,而且收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
3.1后现代主义符号学诠释新景观
“符号学”最初是研究语言学上的符号(Sign)或象征(Symbol)的学科,后被运用到心理学、哲学和艺术研究的领域,随后出现了建筑符号和城市空间的符号学。“景观作为符号”是后现代主义的景观观,后现代主义景观的符号类型又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三种[9]。
现代硬质景观由于其材料丰富、可塑性强、功能多样等特点,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扬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的设计思潮。利用景观符号的“形”,使使用者体会到设计作品的“意”,进而传达现代设计的“神”,正所谓聚“形”、延“意”、传“神”,在审美和内涵两方面得到了超越。
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也在不断探索对景观符号的应用。文丘里在富兰克林庭院的设计中,利用不锈钢骨架模拟原有建筑,创造出历史效果。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广场,以历史片断、夸张的细部及舞台剧似的场景,赋予场所“杂乱疯狂的景观”[10]。
3.2材质色彩创造“软”的质感
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汇聚成一种国家的文化的特征:色彩是一个丰富而又生动的主题,他是一种符号,一种形式,一种象征,也是一种文化。”在很多发达国家,对城市整体景观、街道和社区的色彩都进行规划。城市的标志色彩又由总体色彩(主要由建筑构成)和近人尺度的城市硬质景观色彩(主要由人行道及广场铺装、各种标示广告牌及城市设施的用色)构成。虽然硬质景观大多材质坚硬,在心理上给人坚定、理性、现代的感觉,难以有亲近感。但多种人工原料色彩的可控制性,使硬质景观比植物,水体等软质景观具有更丰富的颜色选择,通过色彩的调和,形成与软质景观一样有亲和力的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运用色彩的代表人物如玛莎.施瓦茨。她设计的“面包圈花园”(BagelGarden),将面包作为园林造景的一部分,以面包圈的黄色和沙砾的紫色作对比,创造了一种家庭氛围。再如,明尼阿波利斯市联邦法院前广场,鲜明的色彩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可识别的景观设计”。
3.3注重景观形式与社会生态的统一
景观设计是为公众服务的,其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现代硬质景观设计不同与传统设计的方面,就在于它还考虑诸多不能由视觉显现的设计因素,如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生态建设等。因此说现代硬质景观设计是形式与社会、生态的统一,是社会、自然、艺术的综合体。
我国中山岐江公园及彼得.拉茨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都是将硬质景观与社会、生态的设计相结合的范例。两个设计都是使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生,保留了工厂基址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也保留了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4、结论
硬质景观是城市景观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造型丰富,材料繁多,而又充分显现了现代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受设计者的青睐,使用者对硬质景观的需求和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硬质景观的设计和发展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关键环节,而硬质景观的社会、文化、功能等各方面的效果,正是可以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砝码之一,甚至成为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只有认真探讨硬质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理解硬质景观设计的新思路,才能在设计中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廖艳红.试论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与建设[J].中外建筑,1999,(2):5.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杨锡荣.现代景观设计的方法论初探[D].南宁:广西大学.2004.2.
[4]M.盖奇(MichaelGage),M.凡登堡(MaritzVandenberg)城市硬质景观设计[M].张仲一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5]王春沐.居住区开发空间中硬质景观的规划与设计[J].北京园林,2005,21(2):7.
[6]陈开森.浅析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9(3):125-126.
[7]廖艳红.试论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与建设[J].中外建筑,1999(2):5.
外语需求分析这一概念由West,M.于20世纪初首次提出,到上世纪60年代,Taba在制定课程设计流程时,将需求分析正式纳入为其中的一个步骤。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早被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领域,是其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布朗(Brown,J.D.)对需求分析做了深入的研究,指出需求分析是收集信息的活动,是为满足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而设置课程的基础。目前我国外语需求分析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理论介绍、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的关系以及社会需求对外语课程的影响三个方面。唐伟清提出了需求分析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原则包括三个方面:
(1)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学校与社会需求兼顾的原则;
(3)大纲制定、教材选择及教学实施要体现各种需求的原则。徐新宇提出对商务英语的需求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将来工作环境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对商务英语语言的分析及对授课环境的分析等。自2009年以后有不少论文从需求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但主要是研究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阮绩智建议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应遵循目的导向原则、需求分析原则、科学系统原则以及发展原则。从研究现状来看,关于需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多,但从需求分析理论的角度对新设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的很少。因此,本文拟从需求分析理论入手,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调查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并根据社会需求分析的结果提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建议。
二、社会需求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一)用人单位招聘广告分析作者通过走访人才市场、深入企业等方式收集到一些典型企业的招聘广告,笔者主要对广告中的英语能力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进行分析。
1.英语能力要求通过对企业招聘广告中的分析,笔者发现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主要包括英语水平整体要求和英语技能要求。对于英语水平整体要求,多数企业都要求英语良好,通过大学英语4级考试;也有不少企业要求英语流利,通过大学英语6级考试。在调查分析中还发现,尽管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都会参加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的考试,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专业四级考试,而且也有不少学生通过专业八级考试,但是企业招聘广告中对专业四级和八级的要求很少。另外,在英语能力要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项是口语及写作能力。可见,用人单位更加注重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知名的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一些民营企业在招聘广告上都明确写道“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者优先”。这其实就是对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要求。在海外留学或工作过的人由于在不同文化背景过得到过锻炼,往往被用人单位认为可能外语能力会高一些,关键是他们的海外经历培养了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应该比没有这个经历的人在对外交往中思维更灵活,沟通交际能力更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更需要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要求应当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提供英语能力的同时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掌握灵活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3.综合素质要求对于招聘广告中提到的“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热情”可将其视为工作态度,此外还提出了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适应能力,以及在较强压力下工作的能力等要求,可以将上述要求归纳为综合素质要求。通过对招聘广告中对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显示工作态度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事项之一。对于工作态度的引导虽然很难设置成一门课程,但是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和强化认真严谨的精神及学习态度,以便于学生在将来能将此种态度有效地延伸到工作岗位中。其次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用人单位比较注重的。在实际工作中这种通过语言协商讨论并达成共识的能力较为重要,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可以通过开设跨文化交际和商务沟通等课程中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用人单位访谈记录分析通过走访一些企业,与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将访谈记录整理分析后,得出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
1.能够有效地交流能够与客户尤其是外国客户有效交流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及成功的基础。很多情况下,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由于在传达产品信息或进行项目策划时没有做到有效的交流,或交际技能的欠缺而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些用人单位指出在这种跨文化的商务交际中,为了避免造成误解,语言的恰当使用及对双方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是极其重要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不仅能够胜任与外国人的交流,还能够克服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能够和来自异国文化背景的人互相达成妥协与理解,达到互惠双赢的结果。
2.能够熟练运用商务英语语言技能很多企业负责人在访谈的时候都强调英语口语在对外工作中的重要性,希望学校能加强学生在商务交际中口语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毕业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使用较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即便再擅长交际策略及技巧,也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此外,在具有的商务交流中商务专业术语的正确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对商务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如下:熟悉各种体裁的商务文件(如合同、报告、信函、备忘录等),并能用准确的商务术语和恰当的语言进行撰写,能够快速阅读并找到特定信息。一些用人单位指出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普通英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好,但在商务背景下的英语语言技能就需要加强。
3.能够较全面且正确地掌握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商务专业知识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区别。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和学生双方往往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商务知识有所忽略。一些企业招聘人员在访谈中提到对于像经济学、管理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这些商务知识在商务实践中使用很多,应加以重视,希望学校能系统开始这些课程。此外,一部分用人单位抱怨学生的实践经验太少,招聘的毕业生刚开始无法独立工作,必须培训3到6个月才能掌握商务操作流程,较耗费时间和资源。有的企业建议学校增加学生进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多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去体验和学习。通过用人单位访谈记录和招聘广告的分析,可以得出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整体需求有以下几方面:
(1)能够在商务背景下正确地运用英语的语言能力;
(2)熟悉基本的商务知识;
(3)熟练掌握商务操作技能;
(4)擅于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
(5)熟悉国际商务文化,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及能力;
(6)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建议
通过前面的需求分析研究,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不但要具备以下能力:
(1)外语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即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力;
(2)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即具有国际视野,能按国际惯例从事商务活动,处理各种关系的专业实践能力;了解国际商务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在外经、外贸、外事、管理、金融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基本的第二外语应用能力。与普通英语相比,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中的需求分析尤为重要。有效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学习者和社会双方的需求,并以市场为导向。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学校培养的学生视为面向市场的“商品”,将用人单位视为“消费者”。消费者是否会选择商品取决于其自身的需要,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之前要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明确的认识。此外,课程设计者如果对学生选择商务英语专业的动机及其主观需求有所了解,那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会有相应的改进。
通过需求分析,笔者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现行的课程设置为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建议商务英语专业各课程群开课时数的比例为:英语语言能力课程约占50%,商务知识课程(商务专业知识+商务技能)约占30%,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约占15%,人文素养课程约占5%;
(2)建议调整的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中,可将商务英语口语、商务沟通等培养学生商务沟通能力的课时数提高;
(3)增设商务交际、国际商务谈判等实践性课程;
(4)除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三门核心课程外,选修国际金融、会计学以及电子商务等商科专业课程;
(5)选修文秘英语、法律英语、营销英语、金融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6)开设有一定必修学分的暑期实习课程,并为学生配备实践指导老师。
四、结语
2004年以前,该公司没有营销队伍,更没有系统的营销体系,只有负责订单、发货、物流的业务部。被分销商们戏称为订单加工作坊。进入90年代后期,由于诸多原因,公司陆续分裂出一些同行企业做同样的产品,市场上又冒出无数竞争产品;而且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营销队伍,开发与管理营销网络,并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市场服务。企业的一些老客户(分销客户)逐渐都转做其他产品,订单越来越少,有些干脆彻底放弃了另立门户。自2004年始,该公司产品销售连年下滑,到2006年短短三年间下滑一千多万;市场逐步萎缩。
为了尽快扭转销售颓势,公司于2005年设立专门的营销管理机构——销售部,负责全国市场的开发与管理。但当时销售部一共也只有三人,营销职能并不完善,组织架构也模糊不清,员工角色并未根本转变。
2006年初,公司聘请了销售总监。遗憾的是由于观念磨合上的问题,受聘者只干了三个月就离开了。2007年公司新的营销总监上任,公司当年设计了1.5亿的目标,但是生产系统和销售组织规模都未按照1.5亿元的目标进行配置;结果,2007年的实际销售仅达成不到80%。
自2006年以来,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如:
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产品线
增加销售人员
投入更多资金进行营销宣传,加强商沟通
经过新任营销总监的辛苦努力,但销售额也仅仅与业绩下滑前的水平基本持平;纵观过去三年的业绩,07年虽然有很大进步,但离公司高层的期望还太远。
在2005年以来的几年里,伴随销售增长乏力,其他一些问题也凸现出来、并日趋严重,主要如:
公司利润严重下滑
设立销售部之前,尽管销售收入下滑到谷底,但还有可观的利润;近两年,销售费用不断上升,尽管销售收入基本止住下滑态势,但到2007年末,成本高居不下,利润率仍不容乐观。而由于害怕利润空间的下降,公司削减了很多正常必要的市场开支,不敢大量进行积极的市场投入,无形中挤压了销售额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应收账款日益上升
公司原则上采用“现款现货”政策,业绩下滑后,为了便于客户开发、尽快扩大销售规模,开始出现一些“赊销”现象。到2007年底,全国客户的应收账款累计总额已经达到1700万元。并且为部分应收帐款纠纷,公司屡次陷入一些法律纠纷,为此花费大量精力。
员工怨气载道、士气低落:
在营销部门成立的头两年,整个营销队伍士气高涨;但近2年来抱怨之声四起,士气越来越低落,互相推卸责任,团队成员能力弱化。
销售队伍中逐渐滋生一些腐败现象
通过不需要太复杂的调查和分析,就能得出结论:该公司的根本问题是营销管理体制的问题,是组织和人的问题。
2007年下半年开始,笔者着手协助该公司在保持销售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对营销系统进行了渐进而彻底的变革和优化。
在此仅讲述涉及其中变革内容之一——营销组织的构造。
二、在销售部门设立之初,招聘来几大区域经理,派往全国各地开拓市场,他们各自跑马圈地,地大物“薄”,广种薄收。在后来陆续增设区域经理的过程中,几大“金刚”便把“瘦”的市场“贡献”出来,“肥”的市场留给了自己;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格局。
问题诊断:
1、区域设置问题:
疏密不均:有的跨几个省份,有的仅仅辖管一个省市;区域太大,区域经营者(商)和管理者都既精力有限,又缺乏压力来源,动力不足。
犬牙交错:从地图上看,区域与区域所辖管地域之间犬牙交错,很多呈弧形、长条状;按照经验,这将会成为跨区窜货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有足够的地域空间,不少地区总或区域经理采取简单的“广种薄收”策略:要么不断开客户,向客户压货,以此来维持或扩大销量;每年开一批新客户,“死”一批老客户,甚至只见开发渠道客户,不见渠道客户出单。要么,因为区域空间大,单个城市销售压力小,区域分销渠道间竞争不激烈,区域负责人和区域总们对开发和维护分销渠道都不热衷,不肯下力气,得过且过;有的区域经理就简单地放每个区域极少的几个分销商客户,吃皇粮,利用简单相加总量维持销售总量。结果:
1、区域辖管的地域面积越大,其所管理的单个城市销售额就越低!其区域渠道及终端有效覆盖也越低;地域面积大、客户少,平均单体客户销售量也很低;但销售业绩并不高,同时由于管理半径增大,费用普遍较高,而费用比率普遍较高。
2、区域面积越大,由于投入和精力上的原因越疏于管理,这也是应收货款(包括呆账、坏账)增加的主要原因。
3、区域管辖面积越大,一级商们在渠道问题上应对厂家的筹码越多,厂家的话语权越弱,而厂家将来替换商的代价也越大。商和区域负责人的压力也就更小,其在渠道开发和维护上的“兴趣”也就更小,厂家对市场区域管理就被迫更加弱化,至此,形成恶性循环,单体销量也就更低。而新的分销商也就难以及时进入。
4、区域划分和商招纳时区域面积越大,区域对厂家的牵制能力越强,价格管理和终端管理越困难,最后,区域经营者受短期个体利益的驱动,会出现一边区域经理和总们不断向厂家压价,要政策,谈判申请优惠,一边是市场零售价格居高不下,市场表现乏力,厂家整体市场营业额停滞不前;利润表现欠佳。
5、相反地,XX办事处基本被局限在XX市区,他们不得不通过在有限地域进行更密集的分销来争取销售业绩增长——不断开发新的二级分销商,加大市场投入和促销力度维护老的终端持续产量,这才是可持续的增长!业绩逐年增长,最终成为占地面积最小,但销售额最大的区域。而由于其自身业绩良好,所以利润水平也较理想,很少向厂家要求过多的降价和其他利益。
2、组织权力分配问题:
组织权力集中于老板与地区经理两个岗位;总部员工与地区办事处业务人员均严重授权不足;士气低落。
不少地区经理已渐成“诸侯”,操控一切:客户资源、营销投入、分销组织管理等;并以此作为与总部讨价还价的筹码;总部已经“投鼠忌器”。
决策链——大多业务决策最终都汇集到老板处——过长,效率低、反映迟钝。
3、市场管理体制问题:
公司的市场管理体制本质上是地区经理责任承包制:
地区经理年初领取经讨价还价定下的销售目标和费用指标,年底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获得销售提成。区域经营者和管理者们疏于对信息通道的建设和营销基础设施(品牌、专家、渠道)的建设,压缩市场投入,着眼短期利益。
总部专业职能部门已形同虚设,专业市场职能部门人手配备不足:
·由于营销体系的问题,信息传递失灵,缺乏对各地具体市场状况的了解,难以及时制订切实可行市场策略和分销策略。
·即使制定策略也难协调各个区域的贯彻执行。
公司现行管理体制和流程呈现明显的“黑箱”现象
1)地区市场(办事处)运作成为“黑箱”——总部只能从一端控制投入(产品与费用);然后,接受黑箱另一端的产出(销售额与利润)——黑箱内部的运作信息经地区经理的过滤已经失真。
2)对于地区分销团队和公司客户而言,公司总部是个“黑箱”——他们只能在一端控制对公司的输入(客户的货款、分销团队的工作努力),然后,接受从公司的输出(销售政策、促销支持等;销售团队成员的报酬)。
3)两个“黑箱”的对接点上——整个体系的要害所在——是地区经理。
“黑箱”操作已经滋生了腐败,腐败在不断侵蚀公司资源(利润)、不断侵蚀
销售团队的战斗力。
整个公司的运作效率与效果依赖于少数员工个人和少数商,而不是组织系统——脆弱而危险!
三、营销组织变革:Step-By-Step
考虑公司现实状况,为使销售业绩保持稳定增长,使变革的代价尽可能降低;决定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推进营销组织的变革。
Step1:营销中心总部职能强化:
强化营销总监职能,设立销售部经理:
市场战略规划、分销策略规划和销售政策制定是总部最核心的功能之一;需要专家型领导加强其职能建设。把营销总监从繁琐的销售个别问题的管理中解放出来,进行真正意义上营销的策划和布局,以利贴近市场的策略推动和执行。
增设市场部,设立品牌主管、产品经理和市场专员、督导核查专员和培训主管,进行品牌建设和培育。
对于医用消费品而言,通过品牌传播与终端客户沟通尤为重要。通过新闻和广告以及市场活动的手段长期进行品牌的认知度、名誉度和渗透力建设对市场营销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强化市场部职能,构建信息通道有利于实现“推”销型组织向“营销”型组织的转变。
增设人事行政助理一职;
强化对分销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的变革将大大增加人力资源职能的工作量(招聘、培训、考核、评价…等);
服务对象将从原来的公司总部员工扩展到全公司所有员工,工作量大大增加。
Step2:分拆跨省区域,增设地级城市办事处:
以城市为基本业务运作单元——也是独立的绩效考核单元;主要目的是加强分销深度和密度;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将原10余个区域或撤或转设成为26个城市办事处,先以几个重点区域和空白市场为试点,既不影响业务稳定又能建立样板市场,固化模式;
办事处的内部组织简单化:办事处==工作团队(TEAM);配备一个精干简单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工作团队,以工作团队的形式大规模地毯式进行产品路演和销售渠道建设。
Step3:设置虚拟的大区——大区经理
全国共设5个大区(东、南、西、北、中):华东、华南、西南、华北、华中;
五位大区经理事实上相当于营销总监助理,协助营销总监管理全国市场,减少营销总部的管理幅度;
大区经理最重要的职责是:
·指导、协助各办事处提高销售业绩,同时建立合理有效的分销管理模式。
·协助营销中心总部,完成对全国市场的调研;为营销中心总部制定营销策略提供必要的支持。
Step4:大区实体化——强化专业化的大区管理平台
正式设立大区,作为区域营销业务管理机构;
设立大区推广专员职位,有利于将“推”销型区域组织向“营销”型区域组织过渡;单纯的“推”销模式事实上已经很难获得更多的终端用户和分销商。以市场营销拉动需求吸引顾客的方式才是更高效的销售方法。
设立大区专员职位。以协助各办事处对招标渠道进行专业化管理。
设立督导专员职位,以协助督导各区域的应收帐款催收管理和费用稽核。
至此,营销组织的再造初步告一段落;公司营销中心新的组织架构形成
在新的组织架构方案中:营销中心总部、大区、办事处成为三个职责分明的业务营运层次,它们各自的定位和分工:
Step5:组建专业营运小组,建议公司指派专门负责营销的副总进行产学研的沟通和相关后勤人事协调,缩短信息和作业的解决长度。
在正式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为强化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沟通与协调,组建四个专业营运小组,通过组建专业营运小组:实现跨职能、跨层级的业务沟通与协调运作;使职能专家的力量在组织中充分发挥;从而,确保业务策略得到实际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