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根随笔集

培根随笔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根随笔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根随笔集

培根随笔集范文第1篇

1、读书使人明智培根说的。

2、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名言出自:英国培根《随笔集》。

3、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培根出生在伦敦的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担任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他年轻时曾在剑桥大学攻读过法律,思想比较进步,母亲素有才女之称,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女性。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培根在无形中受到影响,他在各方面都优于同龄的孩子。培根年仅十二岁就进入剑桥大学读书。在学校里,他的年龄是最小的,可是他在许多方面都是佼佼者。由于读的书多,他接触到许多的先进思想。

(来源:文章屋网 )

培根随笔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散文 写作能力 经典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92-02

散文,是一个熟悉而难于笼统下定义的概念。对其定义,黄源深教授认为散文根据其所包含的内容有三种划分。“一是广义的‘散文’,英语中的prose,包括除诗歌之外的一切体裁;二是较广义的‘散文’,它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相对等的词。如果把广义的散文中的小说与戏剧划出去,余下的部分即为较广义的散文所包含的内容;三是狭义的‘散文’,即英语中的essay。从内容上来看,essay既指那些由一件小事生发开去,信笔写来,意到笔随,揭示出微言大义的“随笔”,也指“议论时政、评价文学现象的气势宏伟、洋洋洒洒的政论和文论”。①

本文所指的散文,就是第三种划分,即通常意义上的“随笔”,它具有题材广泛,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用词精炼,说理性强等特点。英国文学史上,培根等人的随笔堪称佳作中的典范,他许多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在英语学习者中广为传诵,他的散文简洁流畅,论述精辟,重点突出,富有哲理。

一、读英语散文的作用

一般来说,大多数英语散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风格迥异,可读性强。阅读英语散文能够增长智慧,还可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

阅读散文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非常有益。目前,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一直是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技能中难于掌握的一项内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书面英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注并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摆在他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已经有了相应的提高。针对给定话题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似乎不成问题。可事实证明,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写作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写的文章虽然成型,但是语言平淡,内容空洞,几乎找不到内涵丰富的词语。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二是部分学生对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掌握得还不到位,写作中没有养成用英语构思的习惯,多数按汉语的思维方式去写作。还有个别学生的英文写作几乎就是中文的机械翻译,通篇中式英语频繁出现。平时习作出现的这些问题也直接反映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之中。一般说来,6000字左右的毕业论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观点不够明确,结构松散,语言表述不够凝练,描述性的句子较多,而分析论证的方法和力度明显不足,说理性不强,材料的堆砌罗列比较常见等方面。

如何弥补写作中出现的上述不足引起了广大英语教师或研究者的关注,大家提出的许多方法富有成效,但笔者认为,比起阅读其他文学体裁,阅读散文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语言要有输入才有输出,只有大量的输入才能确保一定量的输出。只有经典语言的输入才能保证输出语言的质量和品位。经典英语的输入、模仿、内化是提高英语习作水平的根本途径”。②散文中词语的选择,篇章结构的布局,排比、对比、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某一话题客观冷静的分析,独特的文体风格等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李赋宁说:“我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这些浅易的英文作品里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帮助我形成了通畅、明晰的英文文体。”③诸多前人以其亲身经历证明了自然流畅的英语散文阅读对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效果显著。

(二)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以有许多途径,但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表明阅读英语散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阅读英语散文有利于英语学习者领略英美文化的魅力。散文形式自如、形散而神不散,它所阐述的道理能给读者提供借鉴或启迪。其次,阅读英语散文有助于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兴趣。散文中贴近生活的内容,真挚情感的抒发,都能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拓宽其视野,提高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最后,散文阅读能够让学习者感受英语语言的美妙。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是其他文体所不能替代的,仔细品读散文中的经典语言,感悟其中深刻的寓意,耐人寻味。

二、阅读英语散文的方法

(一)选取经典散文

了解英语散文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之后,需强调的是英语散文的选取也是一门学问,阅读材料选好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散文的阅读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文本,如对人物传记感兴趣,可以选择像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这类的英语散文范例;如果侧重谋篇布局、论证的方法和精炼的语言,培根的《随笔集》非常有帮助,尤其是他的《谈读书》。无论哪个版本的英国文学教材,该随笔都被收录其中。其中有许多关于知识、关于人生的名言警句,大多数学习者都耳熟能详。除此之外,英语散文阅读文本的选择还要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难度的英语散文。对于语言基础较差的学习者来说选择较高难度的文本,无疑会打消其阅读的积极性。

(二)注重篇章结构

在英语散文的阅读中,把握文章整体结构很重要。通常认为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用黄源深教授的话说,有的散文呈蛛网状,有的呈辐射状,有的呈直线型,有的呈圆形。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散文都有其对应的篇章结构,英语学习者阅读时应把握作者的思路,注意文章开篇如何引出要阐述的问题、中间如何承上启下、结尾是如何总结上文,点明主题等技巧。英语学习者要善于辨别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作者对相关材料是如何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周密的安排,文章如何做到首尾呼应等。只有对上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方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有全面充分的理解。

(三)学习论证方法

英语散文在说理论辩方面别具一格。阅读英语散文时,要认真领会散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因为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往往是英语学习者相对薄弱之处。散文主要通过描述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方法来阐明主旨,增强说服力。阅读时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对学习者的英文写作有很大帮助。以“通过对具体例证或实据进行分析讨论,概括总结出一般性结论的逻辑推理”的归纳法为例④,这种方法运用于英语散文创作通常是先引出话题,进而展开论述,最后水到渠成,概括总结全文。阅读时需注意散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在写作时就会避免出现诸如段落之间的衔接,缺乏过渡语言,逻辑性不强,层次不够分明等问题。

(四)模仿背诵经典句式

在阅读英语散文时读者还需注意对一些经典的句式进行有意的模仿,必要时可以做笔记,记下优美句子,并记忆内化。模仿经典句式有益于锻炼学习者的篇章策略,所谓篇章策略是指“篇章作者在篇章生产中根据交际目的对篇章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作者判断选择以何种方式,在什么程度上最好的服务于语言交际目的所做出的自觉的、理性的、有目的的权衡和取舍”⑤由此可见,阅读散文时,经典句式的模仿、理解和内化对学习者英文写作有很大作用。长此以往,写出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英语文章便不再是一件难事,而且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也是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五)学习散文中的修辞手法

为了增强文章的说理性和感染力,抑或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所阐述内容,作者经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效果。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应该是比喻,以培根的《谈读书》为例,“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读书比作进食东西,强调有些书只须读其中的某些部分,有些只须大体涉猎,而少数则须全读,该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而且说理性很强。英国18世纪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在《致吉士菲尔德伯爵的一封信中》中有这样一段话:“The shepherd in Virgil grew at last acquainted with Love, and found him a native of the Rocks.Is not a Patron, my Lord, one who looks with unconcern on a man struggling for life in the water, and, when he has reached ground, encumbers him with help?”第一句话既是一个典故,又是一个暗喻,喻指伯爵铁石心肠,对作者当初的求助无动于衷;第二句讽刺了伯爵当初拒绝资助作者编撰辞典,然而当作者的辞典即将问世时,他却希望作者承认他是辞典的赞助人。因而作者说“当有人落水,他袖手旁观;当此人上岸时,他却伸手相助。这样的人,还堪称恩人吗?”作者用这样一个反问句,以及微妙的类比,笔锋犀利地讽刺了伯爵的虚伪自私,发泄了自己的悲愤。诸如此类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很常见,阅读时应引起注意,这也是写作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综上所述,英语散文以其在语言、结构、文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所喜爱。阅读英语散文能够提高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语篇的驾驭能力。但是由于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对待英语散文我们要进行批判性阅读及客观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具备这种甄别能力;其次,透过散文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和增强文化素养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要持之以恒方能见成效;再次,模仿背诵经典句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要勤于思考,着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多写,才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增强语感。总之,高效率的散文阅读要求学习者不但有阅读散文的意识,而且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散文材料,更要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攻克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技能中最难于掌握的一项内容――英文写作,进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

注释:

①黄源深.英国散文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②刘可红.基于经典英语模仿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最简策略[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05):67.

③陈羽纶.识途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9.

④张爱卿.大学英语写作漫谈[J].大学英语学报,1999.

⑤姚明发.篇章特征与英语写作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08).

【参考文献】

[1]郭鑫.基于合作W习理论的英语散文课程教学[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2]蒋显文,王玲.评点英语散文培养英专学生的思维和论证能力[J].怀化学院学报,2012(01).

[3]王海啸.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3).

培根随笔集范文第3篇

【摘要】班主任管理工作既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又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特色的艺术。班主任作为小学生的管理者和领导、组织者,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工作。本文阐述了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精湛的语言艺术增强感召力和凝聚力、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真诚的关爱,有助于班主任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使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艺术散发出智慧的芬芳,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发挥班主任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教育;班主任;工作艺术

要想使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思想,遵守纪律、积极学习的良好态度,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尤其重要。如何使德育工作顺利进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通过生动幽默、逻辑性强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和鼓励、传授知识,可以使班级气氛和谐、充满趣味性,创造出一种以人为本、相互尊重的学习情境,教学管理效果事半功倍。

一、精湛的语言 班主任工作管理艺术的基础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别林斯基说:“充满爱的语言,可以使劝说发出熊熊的烈焰。”对于班主任而言,精湛的语言艺术可以在管理过程中提高对学生的说服力、感召力、冲击力、凝聚力;对于学生而言,教师高超的语言技巧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不但可以让学生欣然接受,而且还具有滴水石穿、点石成金的微妙力量。因此,班主任的语言艺术既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又要“欲语唯真,非真不语”。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灵魂,注入真情的语言艺术会使语言的感染力成倍地增加,有着非同一般的魅力。例如:“教师节”这一天,我依照往常走进教室,学生们突然捧着一束鲜花来到我面前,并异口同声的说着“祝老师节日快乐!”学生们真挚的祝福激荡并震撼着我的心,我激动的说:“这花真的是太美了,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花了,但是在我心中还有更美的——那就是我的学生。”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和经久不息的掌声是真情的回应。真诚是人类情感中的真金,真金不怕火炼、真诚可以融化冰雪,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可爱的小学生,有效地运用语言的渗透艺术,工作效率会得到大大提高。

二、生本教育 班主任工作管理艺术的核心

生本教育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旨在班主任管理工作重在培根,在完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一切为了学生,做学生“生命的牧者”,让生命自由发挥、健康成长、自己燃烧。让学生体验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收获学习、提高能力。生本教育家郭思乐先生在教育思想随笔集《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中的扉页中写道:“没有人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的思考和实践。”尊重学生,还课堂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学生做自己生命的歌者和舞者。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开发潜能、自主学习,成为教育真正的主人。例如:我在班上举行了一个活动“假如我是班长”,采取大家推选和毛遂自荐,轮流当班长,最后班会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优胜者给与奖励,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感受到了应该怎么做才是班级的主人翁。

三、倾注爱心 班主任管理学生的重要情感纽带

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贝特尔是这样形容的:“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爱心的力量的无限的,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倾注满腔的爱心去无私的关爱学生是必须具备的素养,是作为班主任的神圣天职。在每接手一个班时,我都会认真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个人性格、优缺点、思想观念以及结合家庭情况对学生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因材施爱。对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真诚的赞美,在鼓励优点的同时,帮助学生改正缺点,这样学生都会乐于接受,语言行为都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例如:我在我们班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班会上会给予全面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后进生主要工作放在挖掘他们的优点加以鼓励和赞扬、对于缺点表示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感受上,有利于师生形成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时刻谨记:好言一句三冬暖,赏识出真才。班上有一位同学学习成绩一直是在最后几名,在班级中更是表现极差、频频出现各种问题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但是他非常爱好体育,针对这名学生有体育特长、表现欲强这两个特点,我让他担任了体育委员的职务,并同时提醒他:“身为班干部!要以身作则哦!”果然这名学生不负众望,渐渐改掉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随之有所提升,在班上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对于其他的后进生是一种无言的鼓励。

综上所述,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艺术在于机智、幽默的语言艺术的妙用、以学生为本、一颗真诚的爱心的浇灌,德育之花方能盛开。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习惯,有助于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管无定法,班主任要立足于学生的特点上,与时俱进,勇于发挥教育机智与创新,既要严格管理又要讲究艺术性。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并促进小学生全方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吉梅.关于小学班级管理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34)

[2]徐亚东.如何当好小学班主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3]赵勇.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J].才智.2010(03)

[4]闫守轩.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0(04)

培根随笔集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口译在实际的交流环境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然而,口译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传入、接受、处理、输出的过程,而是一个以文化作为依托框架的信息加工过程,并以此来达到更好地增进交流的目标。因此,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纳入对跨文化的培养不仅仅是口译技能掌握的需要,也是保证交流环节准确性、得体性的固有要求。

关键词:口译教学 局限性 跨文化意识

1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什么是语言?从语言的功能角度看,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产生于社会劳动,实现社交交流,语言的这些特点就使得语言承载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更多的,是其本族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方面。很多语言学家纷纷指出,如果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这是因为,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发展变化中的各种文化因素也会透过语言的历史性变化体现出来,比如英语中的“taboo”现象以及宗教的产生对语言词汇系统带来的巨大影响。所有这些都说明,要达到英语口译交流的最佳境界,必须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文化知识的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效果。

国际上著名的口译专家Danie Gile曾经说过:“译员就是演员,艺术性地将从原语中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在舞台上传递给听众。”这里所说的艺术性,便是强调口译人员不仅仅是死板的翻译机器,而是对录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性的加工处理者,而这加工处理的工具便是口译人员自身对语言背后相关文化的熟练掌握程度。

王佐良也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解释。”从以上诸多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切实地加强英语口译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我们才能克服交流中的障碍,更好地掌握口译技术,打造口译艺术,促进中外交流。

2 当前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局限性

2.1 目前英语口语教学对知识的应用趋于被动,使现有的英语口语教学难以满足口译交流的目标对口译人员提出的高要求。实际的口译知识习得应该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即教师不但要从知识层面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教授,还要帮助学生获得固有的口译技能及操作原则。然而,面对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现代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着,现有的知识体系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就会使得学生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时代脱节,再加上本身实际口译训练的不足,就更加难以达到高水平口译的要求。

2.2 口译及相关文化知识的实践性应用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口译不仅仅是一个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相关文化知识指导下的非自发性、能动性的交流过程。但是,英语口译教学中常常忽略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十分丰富,但是一旦进行口译演练,往往无从下手。因此,在英语口译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在文化与口译技能的结合应用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视增加实际经验的积累。

2.3 知识系统离散化,方向性不明确。当前英语口译教学中的知识系统往往是广泛而方向性缺失,就文化现象而解释,没有突出来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文化核心。虽然,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全面地而又深入的把握一种语言背后其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我们必须把握住其文化的价值内核。比如英语,从语言学角度,它便从属于印欧语系,而在印欧文化中的大多数民族都会侧重于抽象思维,理性思考,逻辑性强。所以类推而来,便可知道英美文化的特点了。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则更注重形象思维,侧重直观感受,讲究意境。这无疑对我们的口译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在把握文化的核心中,还包括对文化的价值观的学习,比如“fame”一词,在培根的随笔集残篇《of fame》中应在该译为《论谣言》,而不是《论名声》。因为在词源中,“fame”一词产生于罗马神话中一个制造谣言的女神的名字,所以就具有的贬义的色彩。这些都是透过语言现象去挖掘其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核心所得到的。这也就要求,英语口语教学的文化内容不能过于泛化,而应该有目标、有条理、有重心,真正地起到对学生口译知识习得的指导性作用。

3 英语口译教学的相关性建议

就怎样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Byram认为首先应该学习文化,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化现象的前因后果,对文化的内涵作出相关解释,最后亲身进入到文化环境中去感受,提升并完善自己,最终完成跨文化教学。除此之外,语言教育学家林汝昌也指出,文化的导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消除外语学习中存在的理解以及应用的文化障碍、较为系统的文化导入、引入更为广泛的文化内容。参考后者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指导性建议:

3.1 消除外语学习中存在的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著名的语言测试学家Lado曾经在《Language Testing》中把语言能力分为语音、句法、词汇以及文化四个部分。他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析角度为我们英语口译教学的措施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性意义。首先,我们可以在初级阶段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词汇或者是词组后面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然后,在选材上多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比如New York times诸类的权威性报刊,把握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完善学生的文化和技能知识的储备系统。

3.2 有系统地文化知识导入。这需要我们明确教学的目的,保证方向性明确。比如在社交礼仪的相关知识环节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思维差异”的观念,正确把握文化内涵的不同。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老年人”只是指年龄较高的一组社会群体,意义偏于中性。但是在英语中,则是指年纪大、毫无用处的人。另外,在宴请礼仪文化中,中国人通常会说“招待不周,多多包涵”,但是这种谦虚的表达方式在英美文化中不被认可的。他们会想,招待不周,为什么还要请我们呢?还有,在生活礼仪方面,英语欧美人更加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因此他们更愿意接受别人的赞美,并回之以“Thank you”,而不是中国性思维反应:“No,I can do it better.”

3.3 广泛性知识的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不能一味地侧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因为口译的交流本来就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而且加上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我们也必须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把握。中国诸多的成语、谚语、寓言以其独特的特点,对口译人员的翻译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可以翻译为“a thousand-li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字面的意思。推行广泛性知识的导入,要求我们既要区别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又要寻找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口译推到艺术的境界。

4 结语

口译人员,作为交际双方的媒介,在不同的文化中穿梭,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识和敏感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口译的交流过程。在日常的口译教学中,我们要实施实践性家教学,使得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相关语境,获得经验的积累,而不仅仅是对书本文化知识的把握。通过以上指导性建议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额文化学习意识,增加文化敏感度,克服文化交流中的相关障碍,最终真正地提高口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培根随笔集范文第5篇

――育邦

列夫・托尔斯泰说,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而美国总统威尔逊又说,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谊之果”的土壤。在我们这个时代,要想真正地理解一位诗人或一位艺术家的精神世界,理解他的作品,是多么困难而又奢侈的一件事。育邦在《如何瞬间消灭耗子民族?》一文中同样谈到“理解”:“我相信我自己也是一名理解毁灭者。我们无法清晰地解释,理解障碍来自我们自身”,我亦深信此话。育邦理解了卡夫卡、博尔赫斯、佩索阿、普鲁斯特、策兰等大师,可是又有多少他的“读者”真正理解他文学精神的隐秘与深远呢。理解一个诗人,必须努力回溯到他的历史与记忆中去,进入到他的诗意言词与人文思想中去,去探究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当你真正理解了一个人,你同样也会成为一个智识上的受益者――你同样也会被“他者”理解。正如培根所言,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谏言中所获得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到的光明更加干净纯粹。

育邦,无疑是我们同代诗人中的又一位杰出代表。他在文艺领域里,有着多重身份的转换。他的写作,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和随笔,呈现出一种博学而豁达的大家风度,一种融现代性与古典性于一身的文学范例,并且他的写作已进入到我们这个时代肉身最隐痛的部位,“进入到更深的黑暗之中”(木朵评语);他就像一个太极高手,在一种漫不经心的套路中,气定神闲地通过一些实验文本、隐秘高妙的技艺以及天真质朴、大智若愚的人生超然态度,治服文学名利场上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与游荡者,这是育邦为何能够赢得不同时代的诗人与作家持久关注与尊重的重要原因。正如诗人、作家韩东评价育邦时说:“育邦是一个独自写诗的人,读书、写作构成了他现实之外的另一种秘密的生活。他的诗因此也与流行相异,而与书本暗合,在文雅、唯美的修辞中内心的激情穿越而过,有时甚为动人。育邦的写作告诉我们,诗歌对于人心的抚慰效用,一颗孤独谦卑之心对于诗歌的重要。”诗人朵渔甚至洞察到育邦诗歌写作的一些秘密之处:“他对诗歌史上的大师序列有深刻的洞悉,对形式感有儿童玩具般的不满和沉溺的热情。他的探索通常在两个方向上展开:一条通往个人主义的牛角尖,一条通往艺术史上的死胡同。他乐此不疲。一旦他开始书写他所熟悉的江南事物,一种温润的书卷气又扑面而来。”

大学时代,育邦在几位作家老师的引导下,他在对东西方文学的现代性有了较多的涉足与了解的同时,同时也在深入学习东西方文学大师的写作技巧,其中有一种让他一直坚持到今天的写作技艺,即“仿写”,而“仿写”并不完全是现代性的产物,它早已存在于东西文化传统之中。还有一种比“仿写”更为高超的技艺,是“伪托”。这种技艺的真传与奥妙,同样被育邦掌握得炉火纯青。这种伪托的写作技法,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写作者故意在文本中设置的“障眼法”,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设置智力与辨识障碍的同时,而有力地增强文本的“合法性”与“真实性”,淡化或遮蔽原作者的身份与隐秘。育邦在大学时代掌握的这种“独门绝技”促使他在未来的写作中,经常使用这种“伪托”的写作手法,比如他的组诗《名人传》、《抄古逸诗三首》、《仓央嘉措遗逸之作》、《薄伽梵说》、《特隆世界诗选》等。育邦在组诗《特隆世界诗选》(八首)中有一段“伪托”的注释:“阿根廷人博尔赫斯和卡萨雷斯在20世纪中期通过秘密文献发现了特隆世界,并撰写了《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忒蒂乌斯》,通过深入研究,我发现特隆世界也存在一些诗歌,姑且抄录之,时为2010年8月至12月”。这一段注释,即是读者阅读这一组诗歌的关键所在与秘密通道,同时也是诗人通过“伪托”的技艺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诗人的思想与情怀。育邦这种写作技艺在诗歌中大量使用的现象,在当代诗人中间是极为罕见的,同时应该引起诗歌批评家的重视与关注。什么是“特隆世界”?“乌克巴尔”在哪里?要想知道这个答案,我们必须了解博尔赫斯写于1940年的短篇小说《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忒蒂乌斯》描述的和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博尔赫斯在此小说中高超地使用了“伪托”技巧,他在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叫“特隆”的幻景新世界,并且“靠一面镜子和一部百科全书发现了”乌克巴尔,而想真正找到“乌克巴尔”,又是如此曲折迷离,在那样的一个世界里,没有名词,但有无人称动词,特隆的文化只包含一种科学:心理学;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前“乌托邦”世界,它却是存在的,真实的,到处可以挖掘到关于语言与智慧的化石与废墟,并且这些化石与废墟不断地被人类再毁灭,再复制。可以肯定地说,育邦这一类使用“伪托”的诗歌作品,正是他乐于进行语言与心理实验的心血之作,诗歌先锋性极强的智识之作,如果没有一定现代文学基础的读者是无法进入到育邦的“诗歌之核”,或者说,“伪托”的写作,其实是一种难度写作,智识写作。我们可以想象,育邦在真诚地通过这种难度写作的方式,在向他喜爱的诗人、作家博尔赫斯致敬,从而也让进入到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特隆世界”。这或许,也是诗人最纯粹的诗歌精神表达。

论及育邦的写作,不能不提及他2004年12月出版的小说集《再见,甲壳虫》(。育邦在序言中有一段奇特的回忆,回忆他与一个叫“甲壳虫”的女孩的邂逅经历,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回荡:

我的爱情只有一天。等我第二天再到溪边的时候,再也没有见到甲壳虫。第三天,第四天,一直到第十天,我总在那个我们相逢的傍晚时分站在我们见面的地方等她,但她再也没有出现。我还清晰地记得八年前的那个黄昏,我记得她的泪水像花一样绽开在水面上……我记得我对她的承诺:“我要为你写一本书,我知道未来的书将是我们惟一的纽带。

“这本书”就是《再见,甲壳虫》。五年后,这本书变成了《体内的战争》。七年后,这本书变成了《忆故人》。十年后,这本书又成了《潜行者》。仿佛这些书名,潜意识里都与那个“甲壳虫姑娘”的深度意象有着神秘关联。作为诗人的育邦,在其小说集的序言中讲述了一个邂逅一位叫“甲壳虫”的女孩的“故事”,并且这个关涉“文学”与“爱情”的隐喻故事如此深远地影响他的写作与文学记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忖与猜想。我们再看诗集《忆故人》中的一首同题诗《忆故人――在宋朝,送一无名诗人乘舟沿江入蜀》(2006)。在我想来,这个“故人”可以是一位逝世的诗人,也可以是一位离别的友人,同样还可以大胆地想象这个“故人”也许是诗人曾经比较亲密的异性,或者是诗人记忆中的一位精神知己的混合而成“隐喻载体”。而在此文,我是愿意把这个“故人”想象成育邦文学记忆与人生记忆中的“甲壳虫”。“故人”离去之后,“她”变成了“他”,少女变成了男人,溪流变成了山河;或者说,甲壳虫变成了诗人,诗人重新回到岸上,诗人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宽广,并且开始了一场有关“自由”与“黑暗”的战争,甲壳虫少女自此给诗人引上了一条语言的、诗意的“迷津之路”(“天际之外”),“暗黑之路”。

通读诗人育邦的诗歌作品,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这个词就是:“黑暗”。这个词,在诗人第一部诗集《体内的战争》的第一首诗《夜有多深》即已出现(那是十三年前,育邦时年26岁),这个词在长诗《薄伽梵说》中甚至出现五次之多,足以看出诗人对“黑暗”这个修辞意象的迷恋程度。正如诗人在诗中埋下的深度隐喻:“一种‘黑洞’理论,也许可以解释”它。这个词,在育邦看来,它既不是具体隐喻时代的社会性符号,又不是遁入人类精神绝对虚空的黑洞,它在诗人的诗歌中真实地存在着,它是诗人个体精神的深度体验与哲学探险,所以它可以在愉悦中穿行,可以在中挣扎,可以像银河一样诗意地广袤地流淌,我把育邦的这种极富忧郁气息的“暗黑诗学”特征,我把这种诗学称之为仅仅属于他个人的“甲壳虫诗学”。

是什么构成与支撑育邦的“甲壳虫诗学”呢?首先必须让读者了解本文赋予“甲壳虫”的语义与寓意。甲壳虫,是鞘翅目昆虫的俗称,它们的体色多呈红褐色至深黑褐。甲壳虫天性只产一个卵,然后从粪堆里把它滚到阴凉处。古代埃及人把甲壳虫的这种习性比喻为上帝在天空中滚着太阳行走,赋予地球以生命。甲壳虫就成了生命繁衍的吉祥物。在古埃及的文化体系中,更是被尊称为“圣甲虫”,在古埃及众神之中,它的地位超然存在。在这里,甲壳虫是一种充满智慧与神性的动物,它既可以在地上行走,又可以在水中游泳,同时还可以在空中飞行。有一种俗称“独角仙”的甲壳虫,威武,霸气。独角仙因为有着雄壮有力的一只独角,角顶端又分叉,故称独角仙。所有的人类中心主义论者总是习惯于把昆虫分为益虫与害虫,甲壳虫也不例外。但是我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均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逻辑性。但是,在此文中,我乐意赋予育邦“甲壳虫诗学”的“有害性”,那就是――它永远是“平庸的敌人”,平庸诗学的敌人。因此,“甲壳虫诗学”在此指代一种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持有暗黑精神的诗学,它是属于那些独立的“潜行者”所倡导的诗学,它既持有幽深广博的诗学以外的文化基因,又持有强大的诗歌语言造血机能;它既强调呈现诗歌的纯正技艺与古今贯通,同时又强调诗人诗意栖居的“幽暗传统”与现实世界的“荒谬性”,从而在人性的诗学中倡导怀疑精神;因此,这种诗学暗藏着“自我觉醒,自我颠覆”的不断渐进的诗学理想。

纵观育邦的全部诗歌,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有三分之一的诗歌涉及“夜晚”(“黑夜”)场景,甚至有一部分诗歌可以看出诗人就是在夜间创作的,事实上很多诗人都习惯于在暗黑的混沌的世界中思考一切。对于诗人来说,“他离不开黑暗”,他的“夜晚”是“不可亵渎的夜晚”,甚至他像诗人曼杰什坦姆一样,不忍心翻开这世界残酷的秘密,也不愿看到自己在黑夜中淬火的劳碌,诗人“总是在夜晚/寻找一些轻佻的事实/和黑暗带来的镇静剂/作为入睡前的安慰/落雨声并未停止/于我而言,则像静默的电台/持续着揪心的等待……”(《生意人》[2008]),这足以说明,这些诗,像诗人自身的忧郁气质一样,早已浸染上了暗黑气质。诗人的内心与现实一直有一种对抗,他不想做一个文抄公,一个刀笔吏,可是现实却又让诗人不得不在终极理想与现实命运之间进行回旋与妥协,抑或一个俗世的玩笑,就算是告别“体制研究所”,诗人仍然不能摆脱“暗黑”的命运,而诗人真正的独立情怀,也就是汉娜・阿伦特所言:“拒绝平庸之恶”。事实上,这种暗黑的命运,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也是人类的命运,动物的命运,甚至是宇宙的命运,诗人于是写道:“沿着黑夜的隧道持续奔跑/ 直到陷入梦的沼泽/ 他拼命用双手扒开一条壕沟/ 也许是砌出一条堤岸吧”(《沿着黑夜的隧道持续奔跑》(2008),亦如诗人里尔克的吟唱:“我喜欢这夜。不,不是夜,而是这夜的开端,夜的这句长长的起始句……”。

从写作时段来看,“2008―2010”,无疑是育邦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诗人相继出版诗集《体内的战争》、《忆故人》。这三年期间,育邦写出了《名人传》、《西塘纪事》、《杂诗》、《福音书断章》、《特隆世界诗选》、《秒兴八首》、《薄伽梵说》、《春天通信》等一大批优秀长诗和组诗,另外像《忆故人》、《夜有多深》、《八字山上》、《体内的战争》、《像阿莱夫在品尝孤独》等经典短诗在朋友中间广为传诵。从这一时期的作品来看,他的读者会有一个明显感受,就是可以读出他诗歌内在的孤独感与语言洁癖,而且一以惯之地坚持他的抒写特征,他的暗黑诗学――甲壳虫诗学。在随着诗人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大气的同时,他对世界的质疑,对语言的敏感度,也在不断提升。诗人不再一味地俯首,他开始关注到,一个诗人的“孤独”不能仅仅建立在情感渲泻与才华泛滥上,而更多的是体现诗人对客观世界的切入、反刍与转换,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再思考,不再盲从和满足于先驱者们的时代性思想及其个体精神的诱惑力,从而让自己学会质疑和废黜,让诗意的言词陷入更深的孤独之中,陷入更深的黑暗之中。育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批评》一文中,借怀念苏珊・桑塔格之际,质疑了她对加缪的批评与误读,这种在敬畏大师的同时却又敢于质疑大师的勇气与自信,足见育邦日常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或者说,他已经在自己的诗学理念中,开始学会理性辨识“他者”的声音和“世界”的声音,哪些声音是可靠的,哪些声音是可疑的,哪些声音将变为他的常识与养分。

“2014―2015”,则是育邦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在此期间,诗人除了创作出大量的诗作之外,还出版了随笔集《潜行者》、《附庸风雅》。纵观育邦创作的所有诗歌,包括他唱和友人的赠诗与游记诗,均很少采用叙事的手法来记述诗人的人生轨迹,而是十分巧妙地把自己的人生记忆,抑或“体内的战争”,融化于诗行之中。正如保罗・瓦莱里所言说:“文学的历史不应当只是作家的历史,不应当写成作家或作品的历史,而应当是精神的历史,既包括生活者,也包括消费者”,而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生产消费者”。如果说在第一个创作高峰期,诗人的作品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可让读者挑剔的瑕疵,那么从诗人的第二个创作高峰其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中来整体观察,诗艺日益成熟精湛,谦卑有余,霸气十足,甚至也可以读出诗人淡定阅世的现代性与古典从容,可以读出诗人精神上的“还乡意识”(育邦:《中年》)。

育邦近年的诗歌创作,有着浓郁的还乡意识,这种“还乡”,尤其体现在他与诗人之间应酬与唱和的大量诗作中,比如《雨中过华不注,访赵孟\不遇――兼致风华、夫刚、散皮》、《秋风辞――追和苏野诗,在扫叶楼遥想龚贤》、《富春山居图――过黄公望隐居地,兼致立波、陈铿兄》、《不知迷路为花开――谒李义山墓园》、《鉴山堂记――与德武李晖同游鉴山堂有感,并呈小海、臧北》等。育邦的“还乡”不仅仅是回到溃败的自然中去,回到历史的寂静与深远中去,他还在努力回到“自我”中去,试图回到“古典山水”的怀抱里,诗人们常常雅集于人文山水与古典记忆中,其实就是试图以一种现代人的谦卑与无知向先贤致敬、追怀与学习,这种姿态就是诗人的另一种精神还乡:“向后眺望”;甚至,我愿意把育邦这种游记诗称为“访古诗”或“还乡诗”。育邦近年来在这种“还乡诗”诗中呈现的“精神还乡”意识在我看来,仍然是“甲壳虫诗学”的锐意进取,这种意识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育邦诗学观念与独立姿态日趋成熟。透过诗人在“还乡诗”中设置的诗意迷障(借古喻今),可以读出诗人“精神还乡”的孤独、高洁与清远(育邦:《与商略访王阳明故居》)。

育邦是一个习惯于“向后眺望”的诗人。“向后眺望”,既意味着向古代先贤学习,向西方文学大师致敬,同时也意味着对时代记忆的追溯与沉思;“向后眺望”,又是诗人创作中潜在的精神脉落,它不是直线,它是曲折迂回的,终点可以回到起点,唯有不停地向后眺望,诗人更容易找到自我,找到尘世间遗落的诗意与美德。诗人因此在创作中不断对自己的写作经验与诗学理念进行反省、巩固与倔升,同时又在未来的抒写生涯中清醒地树立个体的诗学辩识度与路碑。育邦2015年11月创作的《危险的中年》中有这样的句子:“夜深时/ 琴自鸣/ 叶自落/ 中年的面影从茶水中浮现出来”,这样的句子在他八年前创作的《潜的样子》中得到回应:“空荡荡的大厅里没有偶像/ 看不到他/ 却隐约听到他的琴声”,甚至我们还可以在《六月十四日与元峰登栖霞山》一诗中得到更深层的呼应。

相关期刊更多

乡镇论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科普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