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训效果评价总结

培训效果评价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训效果评价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训效果评价总结

培训效果评价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交叉培训;质量跟踪;评估机制;商贸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5-03

一、文献综述:培训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评估是指为指定培训活动而收集信息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评价一个培训项目是否有价值、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评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估的程序和组织实施包括:评估的准备、评估的实施、评估结果的分析处理等。对培训评估的研究,其理论和操作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实践导向的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晚期,以Kirkpatrick模型为代表;(2)过程驱动的操作阶段,时间从1980年代晚期到2000年代早期,代表性的研究是关注ROI为潮流的模型如Phillips在2003提出的ROI评估模型;(3)现在是第三个阶段,研究导向的全面研究阶段。这些研究从评估目的、标准、评估信息收集的对象、方法和指标上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论述,形成了丰硕的成果。而在具体实践中,也不断积累和发展出了很多经验可供借鉴。

(一)评估培训的主流模型及优缺点比较

1、理论渊源及评估目的差异

从评估目的出发,项目评估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两类。形成性评估旨在提供促进项目设计和发展,希望缺点,以提出解决办法。其实质是帮助形成和塑造更好完成项目质量,因此,形成性评估应当嵌入在整个系统培训过程中。总结性评估是在培训项目完成后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产生一个总结性的判断或结论,其评估的内容包括短期和长期评估。短期主要关注学习者的反应(学习者在兴趣、注意力和学习目标上的动机)和学到的知识,长期主要关注工作中的行为和企业绩效的变化。从评估的内容和主体角度出发,通常有六种常用的教育评估的方法:以目标为基础的评价、目标自由的评价、反应评价、系统评价、专业视角和半官方的方法。其中目标为基础和系统为基础的方法在评估培训中被运用的最多。由此可见,当前流行的目标为基础的评估实际上是总结性评估,而系统为基础的评估实际上是典型的形成性评估。

各种的评估培训项目的框架模型都是在上述方法的影响下提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框架Kirkpatrick,他的模型(1959)追随了目标基础的评价方法。四个评价层次为反映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而从系统视角出发,最具影响力的模型包括CIPP模型(情境、投入、过程和结果);培训有效性系统方法(TVS)以及IPO(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模型。

2、评估对象、内容上的差异

在评估对象上,重点包括了受训人员和培训项目两个方面。前者关注培训是否达到提升受训者能力和绩效的目标,如当前最为流行的Kirkpatrick提出的四层次评估模型将培训效果主要集中在受训者的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方面。其后,很多学者如Toplis等(1993),Kaufman(1994),Philips(1996)对该模型进行部分改进。这些模型能较好的评价培训的效果,但是在培训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却无法发现问题以及采取什么方法改进培训。基于此,Worthen & Sanders提出了CIPP模型,Bushnell提出了IPO模型,Fitz-Enz提出了TVS模型,这些模型将培训项目本身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关注于评价培训前的目标、计划、资源投入以及培训过程中的组织实施以及培训后的结果等内容,这些模型强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估内容和目标,从而有助于从培训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评价和发现问题。

3、评估标准和方法上的差异

评估标准的选择和发展是培训评估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Wam,Bird & Rackham(1970)指出,要想使输出评估获得成功,还需在培训项目开始之前明确培训的预期目标,选择或构建好评估的标准。在针对K氏模型的四个层次评价标准: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中,有学者认为,反应好并不意味着能进行很好的学习。因此,往往在评估中有多个标准,它们反映培训的多个目的和组织目标。

有效的评估信息收集取决于科学的评估方法选取。对培训有效性的评估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在总结性评估模型中,结果层是最难评估的。有学者认为,培训结果有效性评估的两种方法:受训者行为的可观察到的变化,一是自我报告的行为检查表,二是诊断测试。或者运用实验控制组的方法进行事前和事后对比,Kirkpatrick则指出,可以通过同事进行评价。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对评估培训参与者对学习的兴趣、注意力和动机等方面的短期结果评估通常运用量表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而长期评估主要关注学习者将培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运用到工作中的情况,即学习转移的评价。而在形成性评估方面,重点对过程的评估方法包括意见反馈表、等级打分表以及对现存记录的分析等。

4、模型的优缺点分析

目标为基础的模型能帮助操作者考虑评估目标,但是这些模型没有定义实现目标的必要步骤,因此无法在获得结果的情况下采取提升培训的方法。因此系统为基础的模型在考虑整体的情境和现状时更有用,如CIPP和CIRO评估模型具有系统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的显著特点。它们不再把评估活动看成是整个培训过程最后一环真正将评估活动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的每个环节,甚至超前于培训活动。评估过程的评价能通过提供发现和改正缺点和失误的系统从而发挥其最大影响。反馈机制提供了对培训流程的连续控制和精炼。但系统为基础的模型不能表现培训设计和评价之间的动态互动。这些模型也没有提供评价的工具。而且这些模型也没有指出评价的合作的过程,即在评价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当的不同角色和责任。

(二)教师培训质量评估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教师培训在指导思想、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如英国教师培训按教师水平及需求的不同安排培训内容,认为培训、经验、资格、工作安排、晋职之间应建立一种更为紧密、更为清晰的联系。澳、新、泰三国的大学教师培训采取读学位跟班听课或自学课程,实践锻炼,参加短期讨论班和科研工作等多种培训方式。美国、日本采取在职培训与学位认可、工资晋升相结合的制度。

在具体针对教师评估的指标方面,英国师资培训咨询委员会提出了评价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9项指标。在加拿大,教师培训的评估指标的前三位排序分别是:设计和培训的质量,发展知识、理解和技能过程的质量,培训者对培训反应的质量。国内有学者指出,针对教师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估项目包括培训目标、培训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等。在具体培训实施中,我国中小学教师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评估的指标体系则由环境与硬件准备、计划与组织安排、培训实施与管理、培训效果四部分组成,共包含17项指标、37项次级指标。

在评估主体选择和评估方法上,评估可由培训专家、培训官员、受训人、领导、同事、学生等从不同角度来评估。在操作中,评估的信息和数据获取可以通过形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组织师、生、培训基地负责人访谈;小组讨论法、跟踪研究法,获得主观和客观、定性与定量的数据。

上述关于培训规划、实施以及培训评估主体、对象、内容与指标以及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运用,形成了较全面的开展培训和评估工作的实施框架,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从我们自身培训项目的目的出发,我们的评估主要借鉴形成性的评估模型,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培训项目的独特性,高校教师培养项目的需求分析、开展以及评估和质量跟踪在指标设计,内容选择、资料收集等方面,必须根据具体的项目特点来分析和制定。具体如表1所示。

二、高职院校涉农教学团队交叉培训实践

为了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建设,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涉农教学团队近年推出交叉培训。青年教师交叉学习培养计划,旨在利用学院智力条件优势,让青年教师通过跨专业涉农培训,进一步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科研和教改研究。

综合叉培训采取全校范围内选课,由各领域专家联合授课的“拼盘式”教学组织、集中授课等形式进行。专业或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农业经济、连锁经营管理、创业创新、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项目申报等方面。

三、多主体、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跟踪评估体系

(一)全员参与质量跟踪和评估

借鉴360度的培训质量跟踪方法和评估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我们开展的综合叉培训情况,质量跟踪和评估会涉及课题组、学校人事处和各人事科、课程讲授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教师等多主体从不同角度参与评估。评估对象包括接受培训的教师、交叉培训项目过程本身。其中,讲授教师的评估主要针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教师,其他主体的评估对象则主要涉及到培训项目的各个方面。而培训质量保障的主体范围则更广,除了学校人事处、课程负责人外,还包括相关主管领导等。

(二)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全程质量跟踪与评估

我院的综合叉培训的质量跟踪和评估中,针对培训中、后评估,评估内容涉及到被培训对象和培训项目等。其中针对被培训教师主要包括到课率、通过率和对培训的态度、培训后的效果等方面;针对培训项目本身包括培训目标、培训组织管理、培训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等。质量跟踪过程则包括了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各个环节。整个质量跟踪和评估主要通过茶话会、座谈会、培训的记录与总结、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与统计等方法实施。培训质量跟踪和评估的方法和内容上实现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三)多层次培训质量制度保障与提升

1、交叉培训前的责任和协调机制

涉农教学交叉培训计划由人事处总负责,各开课系部领导负责。协调落实各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性涉农交叉课程选课、开课计划,协调授课环节的相关事宜以及研究教师交叉学习的其他相关政策。同时,每门课程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负责该课程的具体授课教师安排、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统筹和衔接等事宜。

2、交叉培训中的联系人制度

我们提出课程班联系人制度。联系人负责学员的考勤和日常管理。联系人随同学生一起听课和参与学习讨论,进行事中的质量跟踪和评估。在授课过程中,联系人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学员的意见与建议,使授课教授们能及时调整、补充上课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交叉培训后的课程总结和反馈交流

(1)通过建立课程负责人、课程联系人、听课学员三位互补的课程总结制度,从不同方面收集资料,获取对培训课程的满意度、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书面形式上报给学校;(2)我们还倡导并实行了课程交流制度。即课程结束时举办座谈会、茶话会以及各种形式的总结交流活动等非正式的反馈制度;(3)各课程负责人通过正式的课程调查反馈制度,反馈学员对开设的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教师的评价、意见及建议。

4、新一轮培训的改进、提升

通过培训后的总结和反馈交流,根据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新一轮新开设课程形成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而各课程负责人则在新一轮培训中对原开设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1)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提升,删除部分交叉范围小的内容,增加学员普遍需求的新教学内容,提升反应较好的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新颖性;(2)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增加课堂讨论、实地参观或实验等新的方式;(3)结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中的教师组合。

四、“交叉培训”效果分析与建议

通过对高职院校涉农教学团队交叉培训的质量跟踪评估,我们发现:交叉学习实施以来,受到了学院青年教师的热捧,教师们对交叉培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培训教师在访谈、总结和问卷中普遍反应,交叉学习培训,深化了教师交叉学习和科研的意识;有利于丰富知识结构,转变思维方式;有助于塑造学科交流的科研平台、提升交叉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如选课目的与开设课程定位不完全一致;“拼盘式”课程组织方式与课程的系统性、衔接性存在矛盾;课程内容和时间上的限制导致全面性和重点性难以兼顾。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关于改进和完善交叉培训的反馈意见:(一)明确培训课程的定位。完善和提升培训课程的层次,进一步明确培训课程的总体定位。鼓励分类开设培训课程,完善与提升交叉课程层次;(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明晰课程内容介绍和要求,加强授课课程教师间的沟通和协调工作;促进涉农课程内容资源共享,提供资源平台。

培训效果评价总结范文第2篇

1.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课时安排方面上看,高中生物课程经过改革,其每个知识模块的课时设定为36个课时。教师要在36个课时内完成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对该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教学前期占用课时过多而导致后期教学内容课时不足,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

其次,在课程资源方面,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意识,不仅导致了课程资源的浪费,长期也将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高中生物实验课程环节,高中生物教材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具体操作实例,但部分教师未对其进行科学评估,造成“复杂实验做不了,简单实验不愿做”的后果,对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提高以及生物教学发展均形成阻碍。

另外,在教师的综合素质方面,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未具备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技能,该原因可称为导致生物教学目标无法达到的直接原因。其中,某些教师不具备与时俱进的先进教学意识,对于新课改的要求采取“避重就轻”原则,忽略自身教学薄弱环节,仍然依照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模式展开教学活动,导致课改形同虚设。

此外,在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广大教师未形成课改发展的主人公意识,仅仅将改革当做教学任务去完成,而未对生物教学的改革和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评价,造成发展进程放缓甚至后退的现象。其中,教学评价应包括教师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学习状况评价等。在学生评价方面,部分教师仍存在“重成绩,轻发展”的教学陋习,对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2.解决高中生物课程改革问题的有效策略

2.1定期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从上文论述中可知,要解决高中生物课程在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在基层教学机构中,应定期举行以“交流探讨”为主要途径的培训会;培训会内容应以“生物教学经验”为主,通过教师的分享、交流以及研讨获取进一步的教学发展。其次,培训应以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体系为依据,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每个专题的具体教学计划和内容构建该培训体系;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总结教学进度、方法以及效果,并通过交流和分享提高促进教学发展,在提高师资水平的同时,有助于解决在生物课改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

2.2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利用不当的问题上,教师存在的难题主要在课程资源渠道的拓展、现有资源的利用以及未有资源的灵活转化等方面。首先,教师可有效利用人教网的生物栏目课程资源以及互联网上的其他有效资源开展生物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师间的交流互相拓展资源获取资源渠道。其次,在生物课程教学进程中,通常会出现学校基础教具、设备等教学资源达不到课改要求的情况;对此,教师可对实验项目进行评估,对于重要程度过小,但操作复杂、设备要求高的实验,教师可忽略不做;对于重要且操作复杂的实验,教师可尝试申请资源,或通过其他较为简易且学校条件充足的方法进行实验形式转换,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2.3.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

教学评价体系应主要包括教师定期教学进度以及效果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要促进高中生物课程改革进程,必须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首先,在教师评价方面,可采取“标评、自评、互评”的方式,通过对教师教学效果是否达标、自我教学认识以及其他教师工作人员的评价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规范和促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在学生评价方面,教师在高中生物课程中不仅应对学生学习进行直接成效的评价,更应对学生的生物学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为期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培训效果评价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象;教育;培训;评估;评价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培训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原因在于通过有效而科学的评估,可以了解培训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目标学员的需求,以及培训内容和授课教师的质量;同时,通过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也能够进一步了解培训的内容是否与组织的发展相一致,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能给组织带来怎样的效益。

气象培训作为气象基本业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气象系统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训评估作为气象培训业务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改进培训项目设计、客观评价培训效果、发挥决策咨询功能三個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培训评估业务现状

(一)国内外培训评估业务进展

培训者一直在追求卓越有效培训评估技术与方法,但是培训评估工作的有效性如何,ASTD(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于2009年对704位来自商务、人力资源和培训的高管开展了调查,82%的调查对象为总部设在北美的公司工作过,40.5%的调查对象受雇于跨国或全球性组织。

ASTD的调查发现,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和菲利普斯评估模型是使用最为普遍的评估模型。五层评估内容包括反应层评估(第一层),学习层评估(第二层),行为层评估(第三层),结果层评估(第四层)和投资回报率评估(第五层)。92%的调查对象说他们至少进行第一层评估。但是其后的每级评估都急剧下降,只有少数的组织使用第五级评估——投资回报率评估。

国内关于培训评估的研究成果和实施情况,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和菲利普斯评估模型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模型,但是在具体的评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与上述研究报告相一致,大多数组织都是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一、二级评估,三、四、五级的评估进行的很少。关于评估的效果,还很难的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二)气象培训评估业务现状

在气象培训评估中,引进应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型(见表1),从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個层面对开展培训评估工作,评估工作的重点从评估学员对培训项目满意度和学习收获情况向评估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和学习收获情况、培训对气象业务发展的促进情况、培训对决策咨询的支持程度转移,评估在改进培训项目设计、客观评价培训效果、发挥决策咨询功能三個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1 反应层和学习层评估

反应层和学习层评估主要是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和学习收获情况。气象培训反应层评估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座谈、個人征求意见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设计、培训安排、培训内容、师资素质、培训保障等的观点、看法,了解培训中尚存在的不足,获取学员对改进培训的意见及建议。针对部分全国性培训,在已有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对培训教材(讲义)、教学方式方法、学习收获情况等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查评估,以有针对性的不断改进培训设计。学习层评估主要通过考试、考核、学员论坛、汇报及学员自评等方式,了解学员对所传授知识、技能等的掌握情况。在实施反应层和学习层评估过程中,注重形成性评价,随时跟踪每個培训班收集学员的意见及建议,结合问卷调查,撰写评估报告。评估报告逐渐开始在培训内容、方式、对象调整等方面发挥作用,成为培训班改进的依据。

2 行为层和结果层评估

行为层与结果层评估主要是了解学员培训后的行为转变程度和培训对业务的促进作用。在进行多普勒天气雷达培训后效果调查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应用柯氏四级评估理论模型,对县气象局局长轮训、预报员轮训等培训系统开展了行为层和结果层评估,通过培训对象自评、送培单位自评、送培单位所在上级单位和送培单位服务对象评价,了解培训后学员行为转变程度、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及培训对业务的促进情况,掌握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效用。在行为层与结果层评估中,注重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行为层与结果层评估,客观评价培训效果。

3 决策咨询功能

注重发挥培训的决策咨询功能,针对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难点、重点、热点问题及气象人才队伍发展等问题,在有关培训班通过问卷调查、個人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开展专项调查分析,形成专项调查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材料。

三、气象培训评估业务展望(见图1)

(一)完善气象培训评估规范化建设

目前,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同一评估指标,指标的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各级气象培训机构都已经开始了气象培训评估工作。但是评估指标、评估的深度并不完全相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评估工作的可比性、借鉴性和有效性。为此,应统一和规范培训评估业务,把培训评估工作在相对一致的框架下进行,对评估指标、调查问卷、数据获取、数据存储、统计分析等进行规范,以有利于评估结果的比较、应用和推广。目前应尽快建立统一的气象培训评价指标,尤其是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加强评估工作规范化建设,特别是全国性的培训项目的有序的、全面的评估。

(二)建成高速有效的培训评估平台

在形成培训评估规范化业务流程的同时,加快培训评估平台的建设,形成连贯的、可比的培训评估数据,建立起“分析式”、“改进式”的评估平台,便于开展培训研究,通过各级各类评估数据共享及“横向”、“纵向”的数据分析,不仅检验培训成果,发现培训工作的不足,而且为发现新的培训需求、完善培训管理和下一步的培训活动提供经验及教训,把气象培训评估作为一项业务长期、连续、动态地开展起来,全面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益,提升气象培训能力。

(三)深入挖掘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

目前的培训评估主要还是满意度调查评估,对数据结果背后的真实原因挖掘还不够深入,今后在开展培训评估工作中,要有针对性的深入挖掘调查数据背后的真实原因,逐步探索影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提高评估结果的实用性。

(四)加强培训评估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

继续跟踪国际上关于培训评估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成果,指导气象培训评估工作,提高气象培训评估的科学化水平,提升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及时梳理各类气象培训评估经验,梳理气象培训规律,总结气象培训评估工作经验,为今后开展培训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培训效果评价总结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就有较多人力资源专家和企业培训人员从事培训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培训无论对公司,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企业而言,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训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培训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培训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改革和创新的能力;培训是企业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和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个人而言,培训是员工本文从员工培训的概念着手,分析了员工培训需求,探讨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方法设计,优化设计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的流程,得出了企业员工培训改进策略,总结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设计影响因素,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案,有效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一、员工培训的概念

培训是企业有计划地实施有助于提高员工学习与工作相关能力的活动。这些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或对工作绩效起关键作用的行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则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为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政治理论、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常识等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与训练活动,从而使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价值观念等有所改变,使他们在现在或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达到组织的要求,并发挥最大的潜力以提高工作绩效。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局限性总要受到实际工作的挑战,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难以有效地扮演好各自的职业角色。为保证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人力资源的优势,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就必须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在企业培训的过程中,培训需求分析是设计培训项目、建立评估模型的基础。培训研究表明,企业组织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组织、工作任务和个人。

从组织角度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通常可以了解实现企业目标需要的技能、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情况、竞争对手等情况。

从工作任务的角度入手,需要确定哪些是重要任务,哪些是属于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加以强调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

工作分析时,调查者必须了解做好一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知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信息:程序性知识指有关技能和解决问题过程方面的知识。技能则指正确自如地做好工作的能力,实际是一种心理能力,在企业实践过程中,主要与工作绩效标准有关。能力是指做好工作所必需的认知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分析人员如果已经了解到做好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了解到工作中包含哪些主要任务,那么就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寻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据此进行培训项目的设计。在实际情况中,找寻任务要求和履行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对应关系显得特别有意义。

如果从个人角度来进行需求评估的话,分析人员应该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企业中谁需要培训?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企业中的绩效评估实践及反馈机制能够帮助分析人员了解企业中的哪些员工需要接受培训,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另外还可以从研究员工的学习动机的角度来了解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需求时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如观察法、调查问卷法、面谈法、阅读技术手册和记录、访问专门项目专家等。由于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公司借鉴竞争对手的培训模式来制定适合自己工作发展的培训类型。

三、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的流程优化设计

(一)整理学员出勤情况(成绩资料建档)

统计出席人员及原因,分析参加者的成绩并通知其主管,对完成课程的学员建立资料档。

(二)分析课程评估表

对讲师及学员的评估意见加以分析,一方面给予讲师回馈建议,另一方面作为课程设计的改进参考。

(三)撰写课程实施报告

对于课程的规划、执行方面所发生的状况,进行整合性的分析与检讨,提出综合报告。

(四)训练后访查学员

在训练结束后二周内,抽样访查参加学员,追踪其对参加训练的印象及可应用程度。

(五)应用跟踪

在训练后一周内,整理出课程精华摘要,通知各学员的直属主管,以利于主管对学员受训后的应用跟踪。

(六)召开课程检讨会议

针对课程规划、执行及追踪相关人员的意见统计做全盘检讨,以利于行动展开及往后改善。

四、企业员工培训改进策略

企业员工培训改进,就是对培训工作进行追踪、总结和改进。培训改进的流程如下:

(一)追踪训练后的行动计划

对训练时学员所承诺的行动计划,于事后追踪其执行成效,并给予协助及回馈。

(二)追踪配合单位改善行动

对训练时学员提出改善建议及要求相关单位配合的行动计划,加以追踪并掌握状况,将有助于管理改善。

(三)抽样访查直属主管

以抽样方式访查主管的看法与积极性建议,有助于提升训练质量。

(四)对高阶主管的建言

根据参与训练学员的态度及意见,对上级单位做出改善建言。

(五)研讨资料的整理

对研讨资料进行有效整理,并扩大流传范围,或作为自我学习教材,将便于训练效果延伸。

五、企业员工培训方案评价设计影响因素

培训的成效评估和反馈是不容忽视的。培训的成效评估一方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另一方面是对培训工作的总结。选择什么样的设计取决于几种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恰当设计的因素之一是,能不能得到评价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结果的合适的数据。因素之二是对工作环境的现实考虑。评价设计越复杂,实施评价的成本就越高(有效性就越大)。另外,还要考虑对照组的获得、随机抽样的难易程度、消除学习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影响等。如果设计不够理想,那么人力资源开发的专业人士在做出选择时要掌握好如何平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熊超群,企业员工选用、培育与考核实务,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郭京生、张立兴,人员培训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培训效果评价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系统化培训方法;岗位全面工作能力

维修活动在核电厂的运营业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保证维修活动至关重要的条件之一是要有足够能胜任维修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因此,必须建立维修人员培训体系,采用适宜的培训方法,保证维修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达到岗位工作要求。如何培养出足够胜任维修工作的人员,为机组运行保驾护航,从而保证核电厂的运营业绩是维修部门重点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IAEA推荐,系统化培训方法(SAT,The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raining)是获得并保持核电厂人员资格和工作能力、保证人员培训质量的最好的培训方法。系统化培训方法是一种工作方法,分为分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5个阶段。它是针对具体工作岗位,从提出人员全面工作能力要求开始,开发和实施培训大纲,到为达到这些全面能力要求进行的必需培训,最后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评价的一个逻辑过程。

为了阐述SAT方法在核电厂维修人员培训中如何应用,选取机械维修管阀工程师(以下简称管阀工程师)作为应用的岗位,从核电厂管阀工程师培训大纲开发、培训实施、培训效果评价、培训管理四方面进行应用说明。

1.培训大纲开发中的应用

岗位培训大纲是人员经过培训取得岗位全面工作能力的保证,因此培训大纲的开发是SAT应用过程的重点,也是SAT应用的基础。

按照SAT的方法,管阀工程师岗位培训大纲的开发应从该岗位任务分析着手,获得岗位全面工作能力要求(KSA),然后通过KsA清单确定岗位培训目标,最后按照最终培训目标和分解目标进行岗位培训大纲的开发。此外,大纲设计过程中还需评估培训资源,确定培训方式和考核标准。

1.1全面工作能力(KSA)分析

目前,我公司还未建立管阀工程师岗位初始培训大纲,因此需要从岗位任务分析入手,确定胜任该岗位工作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从而确定岗位培训需求。全面工作能力分析的第一步是岗位职责分析,通过岗位的工作范围、岗位职责确定管阀工程师的岗位任务清单,进而分析得到岗位全面工作能力KSA清单。

1.2培训大纲的开发

全面工作能力分析阶段已获得管阀工程师的任务清单、KSA清单。本阶段主要是将分析的结果转化成培训大纲,包括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

1.2.1培训目标

维修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技能培训在维修人员培训中的比重,所以维修人员培训目标确定,应重点关注技能操作培训目标的建立过程。

最终培训目标与任务相对应,分解目标与KSA清单密切相关。因此技能培训分解目标基本由基础知识、技能、模拟操作三部分组成。也就是执行该任务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明确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每一个工作步骤依据的标准。

1.2.2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按照最终培训目标和分解目标进行开发。在计划安排过程中,需要考虑培训课程间支持、依赖的关系,同时也需要考虑培训时间的安排,使培训课程模块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并节省有效培训时间。

(1)培训课程规划:根据分解培训目标,确定不同的培训课程,再根据课程之间的关系将培训课程规划为培训模块。培训课程规划时需考虑以下内容:

同一任务领域内需要培训的任务进行排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相互支持关系,将培训任务进行先后次序排序,这样下一步培训任务容易与前面培训课程建立承接关系。

任务组合,确定培训课程。同一任务对应一门培训课程,也可能多个任务对应一门培训课程。所以将分解任务进行组合,确定合适的培训课程。

(2)培训时间安排:按照课程的依赖关系及学员的初始水平,将培训课程的实施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这样更利于培训的实施。培训时间安排需考虑以下方面:

课程模块培训时间的安排:岗位任务中包含有同一领域的知识、技能及管理要求类分解目标,由于这类分解目标相对比较独立,可以成为一门特定课程,并提前培训。

如培训课程规划中分析得到的基础理论(辐射防护、工业安全)、电站系统包含在维修岗位许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分解目标中,所以该课程模块的培训时间需要安排在前面实施。

同一模块中课程培训时间的安排:模块内的课程内容相对较为独立,但课程间也存在着依赖与支持的关系,所以同一模块内基础课程的培训安排也需要安排在培训前面完成。

1.2.3培训大纲的设计

按照上述应用分析,结合我公司维修人员的特点,管阀工程师培训大纲中的课程规划如图1所示:

2.培训实施中的应用

培训实施阶段主要包括:教员备课、进行培训、考核、反馈、培训记录。与培训方式相对应,管阀工程师培训现采用笔试、口试、操作、总结和综合评价5种考核方式。为了达到更佳的培训效果,培训实施中考虑学员的工作情况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保证学员参与率的同时提高培训设施和培训资源的可利用率。并做好培训记录、考核试卷、评价反馈单等材料的收集整理,一方面为日后的培训积累材料另一方面可以为培训管理提供素材。

此外,培训材料的准备也是培训实施的必要保障。培训实施前,按照既定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材料准备,培训材料包括PPT介绍材料、程序等,需要在满足培训目标的基础上需要加大音像材料、试听媒介等材料的投入,这样可以增强培训实施的效果。

3.培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培训效果评价是维修培训大纲有效性的保证。通过维修人员接受培训后的工作绩效来评价培训的作用,从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出发,在分析总结培训理念与需求、培训内容与形式、培训实施等环节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培训效果的各方面原因,提出有效改进方式并将结果反馈到培训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培训质量。

目前,维修人员培训效果评价信息主要来源于七方面:经验反馈,检查和评价报告,程序变更,管理人员的意见,在岗人员的意见,教员的意见,学员的意见。通过定期分析反馈评价结果,更改培训薄弱项,使维修人员培训紧密的有机结合。

4.培训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