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渗透  平等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英语作为一门交流工具的霸主地位越来越明显。在中国,现在的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设置了英语课程并聘请了英语教师;形形的各种考试中,英语几乎成为必考科目。在过去,中国的英语教学强调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现在强调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英美文化的导人,即现在很流行的说法: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祖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新形势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成为现今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却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遗忘。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为此我深感担忧。

    1.商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中国的学生由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传授英美文化知识和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英美文化,使得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化产生了一种盲目崇拜的倾向。走进大学校园,你能看见有些学生染起了黄头发,若和他们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古训,他们大都嗤之以鼻;有些学生给自己起了英文名字,并以此为荣,若问他们中国的百家姓大概有多少个,前十名的姓氏主要有哪些,他们没有几个能完整答上来。

    另外,近些年来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欧美影视作品涌人中国,使中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学生越来越肯定地认为人是自私的,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为人处事态度,从而导致了与同学、老师关系淡漠,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考试作弊、骗取奖学金等不良现象也时有耳闻;一些学生把金钱看得越来越重,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有更多的钱,为了享受,结果有些学生把家长给的报名费拿去买,或在校外做不正当的生意,或自己挥霍一空,这种现象发生在我国高职院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2.高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原因

    高职教育作为21世纪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还处于摸索阶段。高职英语教材在编写上还不是很完善,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些教材过分强调对英美文化基本知识的介绍,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渗透。再加上近几年社会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促使英语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不得不在课堂和课外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这样,英语课就变成了学生纯粹的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观念上,高职英语教师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些英语教师认为自己上英语课就是传授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而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是汉语专业老师的事。结果,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而让其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他们却感觉力不从心,不知如何开口。另外,英语教师自身的中文素养也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英语教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都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以此来感染影响学生。

    3.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3.1有利于抵御国际强势文化的人侵

    在我国的高校校园,特别是在英语专业的学生当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正经历着国际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更有学者呼吁:“我国的大学生正在经历深刻的文化殖民过程”。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曾一度丢失的本土传统文化,它是我国的民族之魂、民族之根。只有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意识,才能有效抵御国际强势文化的人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复兴。

    3.2有利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与英美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弘扬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英语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内组织两种文化的对比教学,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3.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种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就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的基本知识,熟悉两种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提高交际能力。另外,我国的传统文化对英语文化国家也很有吸引力的一面。作为一名高职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若能根据自己掌握的本国传统文化知识介绍我国的优秀文化,不但是一种爱国意识的体现,更能增强自己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信心。

    4.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4.1加大高职英语教材改革的力度,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介绍

    目前的高职英语教材,大多以原版的英文读物为素材,语言纯正地道,学生可以从中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识,学到地道的英语,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据调查占教材内容的比率不到5%。关于高职英语教材的改革,可以增加一些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词汇,像中国的春节、中秋、端午、腊八等传统节日;可以适当地编写一些小短文,用英语介绍一下我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和道德观念等;还可以在教材中附录一些我国传统经典的英译文学艺术作品,象《桃花源记》等。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就我国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承担着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的内容和责任,这是我国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除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手段上要积极改变,以适应当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外,还要在教育内容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特别是要引进和利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服务。“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德治、讲礼仪,重伦理、讲道德,重理想、讲休养,重整体、讲和谐,重内在、讲人格的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讲法制、讲规范、重外在、讲行为的传统是有区别的。正是这种文化传统,不仅留下了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铸造了国民的深层心理,形成了民族的习惯,它的合理成分和精华因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基础,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巨大作用提供了条件。”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专门研究了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并确定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首次。这也更加要求大学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这种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主动整合和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就内容上说,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以退为守,法家的循名责实、信赏必罚,这三者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浸透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其基本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体系为主干,同时又兼容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之长。这些文化体系对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传统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容素材。我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仁义”、“中庸”、“尚和”等,这些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资源,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思想基础,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有助于陶冶大学生心境,塑造理想人格。其中许多传统文化著作如《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价值。这些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按余秋雨先生的说法,“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②这种集体人格的形成过程是在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过程逐渐形成的。对我国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归纳,如有学者把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概括为四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③笔者认为这种归纳是比较全面而准确的,而这些精神可以让生活在其中的人通过长期的熏陶,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激励功能,促进学生自觉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国一向都非常重视利用本国传统文化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显得格外重要。在当前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丰富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而且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不但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会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

(三)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法借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规范、道德要求,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和品格。而我国传统文化重视“慎独”、“内省”的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法,也使大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思想政治觉悟的主体。

二、辅导员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开展传统文化宣传。让大学生经常接触和了解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是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如果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了解,就谈不上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也就更谈不上心理上接纳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所以,要想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辅导员就要有意识地让其接触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利用周末教育时间,为学生集中讲解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并开列必读书目给全体大一新生;举行传统文化有关的学术讲座,让大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组建传统文化的学生宣讲团,营造“人人学传统文化、人人用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征文活动、演讲活动、竞赛活动等,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播;积极开设选修课,通过课堂系统学习的方式让一部分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总之,文化都是在交流传播,在传播中发展的,因此,大学校园一旦形成这种氛围,全体大学师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二)提高辅导员自身的文化素养。大学辅导员既要懂思想政治教育,又要有较深的传统文化素养。要让大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辅导员自身首先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比较自如地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这样,既能增强辅导员工作的魅力,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因此,大学辅导员除了要利用学校的资源积极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外,还要自觉研究和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在传统文化中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前面已经提到,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本身就有非常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继承和发展这些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教化示范法”就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古代的道德教化特别重视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作用,孔子就认为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决定于统治者自身的道德面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代树孝子、贞女形象,挂牌匾、竖牌坊,这些行为只要剔除其不合理的部分,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塑造榜样、如何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一面,无疑具有极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又如传统文化中关于“内省、自省、反省、慎独”等方法与当前所强调的“自我教育、内化、自我批评”如出一辙,在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个人内在的思想控制,都是提高个人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一方面辅导员要灵活运用到自己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间去,一方面要则要从不同角度让学生自己掌握这些方法,使其成为大学生自我发展路上的一种有力的工具。

(四)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必须做到推陈出新。一方面,辅导员在引进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时,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做到革故鼎新,融入时代精神,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也才能更加发挥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必须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运用到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去检验和完善。

总之,文化本身就是“化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关于如何“成人”的教育,二者在这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大学辅导员应该自觉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作出大胆的尝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注解

①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价值普世性;公共外交;孔子学院;个人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1-0037-04

一、 如何理解普世性价值

以知识经济为基石、科技条件为手段的世界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一方面为人类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又引发了许多超越国家界限,超越民族划分,甚至超越人类自我的社会、生态、伦理危机。全球性的社会、经济、生态和发展问题引发了全球性的道德危机和价值困境,现代道德体系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并非某个单一文明可以回答的。1988 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十次人道主义大会通过了《相互依存宣言:一种新的全球伦理观》,宣言指出:“人类今天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需要去促进关于我们相互依存的一种全球性的伦理上的自我意识,以及去缓和妨碍这种共识达成的强硬态度。”[1]对于这些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客观问题和主观困境,人们自然会思考如何从本源上,也就是价值观层面上追问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合理解释。

目前学界关于价值普世的命题分歧很大,相当一部分学者坚持“伦理相对主义”的观点。正如路易斯P.波吉曼所说:“伦理相对主义是这样一种理论,在这种理论看来一切道德原则都仅仅相对于一定的文化或个人的选择才是有效的;而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2]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普世性价值不是普遍性价值。“普遍伦理应该是实践理性的结果,而普世伦理却是对人类活动的实践和实际所遵循的规则进行观察的结果。换句话说,普世伦理所假定的在伦理道德问题上的全球一致,是一种被认为可以通过归纳而得到的对事实的概括,而不是通过实践理性的运作而得到的一种结论。”[3]普世价值作为全人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义规范和最起码的道德良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普世性价值应该具有最低限度的最大化能力。讨论价值普世性并非看不到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以及他们之间难以消弭的差异。我们探求的不是构建一套面面俱到、复杂高深的价值观体系,而只是要追问那些关于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道德理念,有关人类生存最本源的道德困惑。1993 年美国芝加哥宗教议会签署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明确写道:“我们确认,在各种宗教之间已经有一种共同之处,它可以成为一种全球伦理的基础―这是关于一些有约束力的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标准以及根本的道德态度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4]普世性价值所承诺的就是最低限度的人类关怀。同时,普世性文化又追求关怀范围的最大化,这是一种关于人性的终极关怀,她的关注不因种族、民族、肤色、、社会阶层、经济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大程度地构建普世性价值对全人类的道德承诺是其最核心的特征。

第二,普世性价值在理论层面是动态开放的。普世性价值既超越了国界、地域、制度、阶级、宗教、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程度,又不断地从这些多元化主体中吸收提炼那些具有兼容性的道德话语。从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表现形式来看,文化“包含互相沟通的动态两极,即由某种地域特殊性而不断地向外生发,形成多层次的普世化的扩展活动。保持在这两极张力之中的文化形态,才可能具有其现实的生命力。”[5]普世性价值就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不断演化发展的,特殊性和普世性的对话与转化才能最终形成具有真正约束力的价值底线。正如哈贝马斯所说:“每个有效的规范都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即那些自身从普遍遵循这种规范对满足每个个别方面的意趣预先可计产生的结果与附带效果,都能够为一切有关的人不经强制地加以接受。”[6]人类对于终极信仰的执着追求,对于道德共识的不懈关切,推动人类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构建和探究着最低限度价值共识的本质。动态开放性使人类的这种努力成为可能。

第三,普世性价值具有关怀人类本身的平等性。普世性价值的第一要义不是满足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欲望,而是关切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将人看做出发点和归属点,从根本上保证了其价值取向上的正义性。引申开来,普世性价值与不同文化的关联也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普世伦理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尊重诸道德主体和诸道德文化主体所享有的那些崇高道德情怀和道德信念为先决前提,来寻求他们或它们相互之间的基本道德共识的。”[7]41

二、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普世性的可能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价值的特殊成分,也具有普遍性价值的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同样具有人类文化的这一通性。世界现代化进程引发了一系列关系紧张化:“科学理性主义的普遍精神与现代科技的无限追求,商品化价值观念的凸显乃至宰制力量与市场经济的无限扩张运动,民主政治的社会理想与民族―国家的社会政治实践,以及文化道德的普世主义信念与文化多元论的‘诸神竞争’。”[7]18现代道德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并非某个单一文明可以回答的。这是时代向世界诸多文化,当然也包括儒家文化,提出的人类摆脱道德困境之合理解释和可能路径的议题。拥有5000年历史积淀的儒家文化能否发挥其理论资源,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中华文化正在恢复甚至超越她昔日的风采。”[8]儒家文化从其内涵和特性上都具备了为解决全人类价值困境提供某种启迪或者共识的可能性条件。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是中华文明极具民族特性的价值观体系,也具备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通融的某些共性,这部分内容就可以作为儒家价值观普世化的内容本源。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著名学者钱穆曾断言:“然此只有中国文化之潜在精神可以觊望及此。”[9]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包含的具有最低限度普世价值的概念包括:

第一,“仁爱”价值观。一个国家无论是由何种文明、何种宗教主导的,仁爱思想都会对其维持社会和谐、处理各个层面的关系提供价值参考。《论语・颜渊》中,孔子对仁的解释是“爱人”,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的关注;同样,西方文明最为灿烂的复兴也源于对“人”的崇尚。从这一点说,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仅可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内核,同样也具有向外拓展的普世性。“仁爱”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普世价值,可以弥补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关系功利性和经济性的缺陷。“仁爱”可以作为处理社群关系的普世价值,种族歧视这一社会顽疾正是因于“爱人”情怀的缺失。“仁爱”可以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普世价值,如果用“仁爱”的视角来看待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那么许多流血和冲突的都可能避免。

第二,“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理念可谓博大精深,它是对目前世界主流价值观单极思维的补充与纠正。军事上,安全困境预设下的军备竞赛增加了所有国家的不安全担忧;政治上,极端的政治诉求和膨胀的民族主义日益成为潜在的冲突导火索;文化上,文明和的差异成为地区动荡的深层诱因;生态上,工业化进程引发自然和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从根本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中国文化可以,也应该被借鉴到世界问题的解决中来。”[10]“和”的价值观为当今许多全球性危机提出了启发性的解决方案:既要认识到世界上所有行为体和合共生是人类延续的内生动力,又要理解和包容其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同。可以说,“和”从阐释上具有鲜明的中国儒家文化特色,从运用上却拥有可以推及世界的价值观意义。

第三,“中庸”价值观。“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儒家中庸思想除了可以作为个人修养之道和规约处世之道的精神资源,还可以帮助现代人权衡工具理性和目的价值。“人类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表明,单纯的知识技术论人才观念是有局限的,它造成了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的知识霸权,造成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严重扭曲。只注重‘工具(手段)价值的合理性’而忽略‘目的价值’的根本性意义,只注重人的知识技术训练而忽视人的道德信念培育,已经导致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严重缺失。”[11]中庸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视角,也是一种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价值提示。提倡这种思想并非为了扼杀个性或抵制冒险精神,只是为了儒家价值观最低限度的普世意义,试图为当代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和价值困境提供一种可能的道德方案和思考出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没有断裂的人类文明之一,世代更迭、异域文化冲击、文化自身丰富和消亡等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挑战都没有削弱其演进动力。“今人所认可的某些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指向,也不能被看做是抽离了某种特殊实存内容的独立价值实体。文化意义上的普遍性所要求的是‘通’而不是‘同’。所谓‘通’,就是由文化差异的实现所达成之‘共通性’。文化之普遍性和普世性意义,也应当在这个‘共通性’意义上来了解。”[5]我们既然已经排除了普世性价值是单一的、垄断的,或者封闭的,那么完全可以期待从历经几千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是儒家文化)中探究其普世性的文化资源。

三、公共外交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普世性的重要途径

一种带有民族特殊性的文化如何获得普世性的历史意义,不仅取决于该文化是否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底蕴,同时也需要人们有意识的推动。蒋国保先生指出,“从实践理性意义上强调:儒学现代复兴的关键在于儒学的普世化,而儒学的普世化只有通过儒学世俗化的途径才能实现。……必须彻底抛弃轻视民众世俗价值的精神贵族化的倾向,尊重普通民众的生命欲望和精神追求,同情地理解他们的世俗情感、愿望、要求和行动,将儒学彻底化为与现代民众情感认同合拍的意识形态,使儒学真正成为现代民众的潜意识。”[12]

公共外交的特征就是以外国民众为主要活动对象,通过思想和信息的交流,特别是文化的跨国认同来实现不同国家的理解和认知。“超越国际是文化的天然性质。”[13]公共外交实践为载体,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普世化提供了天然和有效的实现路径。儒家文化普世性和公共外交大众性互动的结果是,公共外交强调的“文化感召”和“心灵政治”满足了弘扬和展现儒家价值观的需求,进一步说,价值观输出本身就是公共外交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一言以蔽之,公共外交的实践过程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普世化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通过公共外交实现传统文化普世性实践之一是设立推广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孔子学院是这方面努力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大亮点。以兴办孔子学院为标志,中国文化的符号开始了海外传播历程。孔子学院是通过汉语教学加深中国与其他国家信息沟通和理解的教学机构,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思想、弘扬儒家文化的学术机构。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建立表明中国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增强中国软实力。

孔子学院加速了儒家价值观的传播。“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原因”[14]。语言和文化是相生相伴的,接受语言教学也就意味着受到其背景文化的熏陶。汉语较其他语言来说,其构成和含义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孔子学院通过汉语语言教学增进了外国公众对中国文化的亲切感,潜移默化地将儒家价值观介绍给世界。“本土化的动力来自人们的实现心灵慰藉时对于身边的可依赖的支持的需要,即对家庭邻里,对文化习俗,对把我们与他们分开的意识的需要。”[15]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普世化的前提,是价值观输出的一扇窗户。

中华文明是独特的也是神秘的,这既激发了世界对儒家文化的极大好奇,也使他们保持着对未知文明的戒备和难以避免的误解。中国传统文化难以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她没有展示给世人一套明确清晰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文化普世价值资源受到制约的重要根源。从这一点讲,孔子学院的活动成功地搭建了一个文化平台,国外民众在这里可以观赏到中国文化遗产(如国画、武术),可以体会中国文化产品(如古典名著),进而接受所有中国文化符号传递的价值观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历史教育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不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

一部中国史,是一部中国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包罗万象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近五千年。作为一名中国人,如不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觉,去内省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必将成为迷惘而失落的一代。同时,中国要想雄立于世界之林,必是凭借文化的崛起去包容、去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将现代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社会转型期每一个中国人所承担的责任与追求的目标,更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们所秉执的首当其冲的付诸于实践的理念。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历史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与适应力,是我阅读了有关书籍之后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此,我将一些浅知陋见陈述如下:

一、深入挖掘,学生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之知识

知识是文化的一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无处不体现在中国历史教材每一个历史时期讲述完后的“文化”课时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裕自己的头脑,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

如讲到“文字的演变”时,书上列出了从甲骨文到大篆体的“马”字的演变,在此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变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同时,教师可列举出更多的文字来说明这一变化特点。

讲到古代历法时,可让学生背诵至今沿用的24个节气,辅以农业生产安排说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他们认识到古今文化并非割裂,而是有继承性的。

又如在教学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时,可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孔子的言论,让他们意识到古代圣哲的观念至今仍有教育意义,摒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二、拓展延伸,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之要点

关于传统文化,教材中并无专题讲述,很多传统文化之精要需教师在讲解中有意识地加以渗透,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点点滴滴融入一章一节的授课中。

如讲到春秋战国诸子学说时,可引言:这一时期的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是儒、道学说的萌芽,之后历代思想家对其不断补充、阐述、辨析,使儒、道学说得以充实和发展。

如讲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时提到的“中医”,教师可阐释: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学、医术,中医里运用的一些观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同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它跟西方的医学、医术不尽相同。当今社会,随着西医在国内的引进和传播,传统中医的精华逐渐被国人所抛弃,这是令每个从医者深思的事。

如讲到古代书画艺术时,可补充: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写意,即注重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言,关注字体、人物的个性或作品的思想性,这是同西方对艺术的写实所不同的一种境界。

又如讲到明代北京城的布局时,可揭示: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建筑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是一切政务和权力的中心,在整个封建社会长河中,皇权巩固则社会稳定,皇权旁落则社会动荡,以皇帝为中心的观念已根植于中国普通民众的心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和揭示需教师辅之以阅读相应的书籍与材料,教师要有“一桶水”方可满足学生杯水求知的渴望。

三、品评分析,师生共鉴中国传统文化之作品

文字与图案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一观古人之生活样式及社会场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字或图画数不胜数,除去那些折射着人性光芒的思想典籍之外,为数较多的便是不少渗透着个性与思想的艺术作品。古人素有不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作风,他们习惯且善于把自己的感受与观点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提炼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中国历史教材展现了为数众多的古往今来的国人的艺术作品,文学、绘画、书法、雕塑等,无不显示了泱泱中华繁荣而灿烂的艺术史。有意识地对这些作品进行品评与鉴赏,继承已逝去的艺术家们的传统个性,是使中国传统文化之光辉继续发扬光大的前提,也是充实和活跃历史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鉴赏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激发学生思考作品本身所蕴蓄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邃的,几本初中中国历史教材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其中,只能将初步的历史文化现象展现于师生面前,更多的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与搜寻课外阅读材料,进而理解、消化、整合、升华。作为教师,应率先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脉搏,形成自身的传统文化之品格,以应对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文化现象,推动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创造中国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历史的脉络与思想的线索———兼评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内容,林存光,《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7年02期

[2]张庆;论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左玉河,李文平;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4]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普遍存在的特征性、符号性为出发点,诊释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神韵与魅力,使之同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相互融合,并结合设计符号学理论,将西方的简约主义与中国传统丈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扬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与创造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简约之美及其特征性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出土的各种文物物,均证明了我国古代在设计艺术方面不仅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范例,令世人惊叹。无论是在诗歌、书画、等方面,崇尚返璞归真的风尚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少则得,多则惑”,归真返朴,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又如墨子等古人尚俭、节用,以及重设计功能反对无谓装饰,以追求“器完而不饰”为评判标准的“质真而素朴”的设计审美情趣。这些思想和主张无疑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有异曲同工之理。我国的山水画特别重视疏朗和留白,有人甚至认为一幅画的好坏之处全在于留白。留白并不是虚无,正是画面的大片留白之处赋予了书画以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正所谓“无画处皆成妙景”。

我国的古典园林在建造上的主旨是要“相地适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建筑上最能体现简约思想的要数我国的桥梁设计。如建造于隋朝时期的赵州桥以它独有的单跨式拱型样式,体现了其设计的质朴与简约。在室内陈设设计中,最能体现古代简约思想,做到型简而质美,当数明式家具的设计。明式家具把材料选择,工艺制作,使用功能,审美习惯等特点结合起来,达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它在构造上不仅讲求外观素雅简朴,而且在使用功能上充分符合现代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总之,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主要遵从的法则有: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形式和美学思想上有一个总的特征一一-兼容并蓄,广采博收。

二、现代简约主义与简约性设计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自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简约主义发展至今,虽然在造型上做到没有任何装饰、减少到几乎无以复加,但是很注意简单的几何造型的典雅,因此达到简单但是丰富的效果。进人二十一世纪,随着材料学的发展,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性设计等思想的发展,简约主义又一次进人了大众的视野。

简约不是“单纯简化”,而是设计者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前卫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综合体现。现代简约主义风格在人文、美学、风俗及行为科学、环境学理论等方面在设计上已有所体现,即在设计上体现人性的需求,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不断扩大和延伸设计的内涵,使人们在获得使用舒适的同时,还要获得简洁、便利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放松。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更是融人了“绿色设计”的理念,这也是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使今天的简约主义设计更强调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整个设计中也更趋向于人性化。

三、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所体现的简约之美

设计本身就是符号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符号运用得是否合理与准确,是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设计者成功地挑选、组合、转换、再生这些元素,汇集成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符号,使之成为自身与大众共同认可的符号,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这一设计思维过程才是圆满的。

中国传统元素作为一种特殊的设计符号正在广泛的得到发展和运用,而在具体的设计中,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例如,我国的几大银行的标志都采用中国古钱币作为基本型,这正是因为古钱币能够准确地传达金融机构这一信息,具有极强的认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