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考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做到中考说明与“大纲”的统一
中考说明规定的只是考点,教学大纲不仅规定了知识的内容,而且规定了对教材知识的评价要求,因此必须分清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要在复习中找准知识的定位。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在复习时,中考说明中未涉及的知识大胆舍弃。增加部分要及时的补上,这样复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立足教材,善于总结,理清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活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共分三个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师要纵观整个教材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环境及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的综合表现,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特别要注意地理环境中的位置、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综合。突出地域特征,比较地区差异,分析产生特征和差异的原因,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例如,印度和我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既分析特征,又要综合考虑。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在“博”的基础上要求“活”。基础知识要求记住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一些重要的地名、数据应当牢固记忆,并能落实到图上,例如东西半球的界线,经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物质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为重点和难点。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应教会学生注重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地理知识,分析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中考说明,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复习要注意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给学生印发中考说明,依照中考说明进行一轮地毯式复习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内容和要求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把学生在初一、初二未掌握好的知识盲点消灭。老师要把各个考点的要求、掌握尺度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中考说明内容覆盖了初中地理四本书,知识点多而杂,记忆性内容所占比例大,而且这几年的中考命题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怪题、偏题较少。因此,不必要也不应该让学生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地去复习每一个考点。一定要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重点内容要多留意,次要内容简单看看,大体了解即可。
四、规范练习,多角度思考,举一反三,做到“讲-练-考”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消化和巩固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学业水平测试 复习策略
带领学生复习小高考也有几年时间了,期间遇到了不少困难、疑惑,也总结了一定的经验、教训,现总结出一套省时省力,又有成效的复习方案。
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复习背景:
1.时间上:从2010年开始,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时间调整为3月份下旬的第一个双休日,比原先整整提前了一个多月,加之“五严”规定,授课时间大大缩水。学业水平测试各科成绩只需达到C级,就能获取高考资格,所以期望学校牺牲大量语数外和选修科目时间停课复习,几乎是不太可能。
2.内容上:从近三年试卷总体来看,试卷考查了必修三本教材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平均每年涉及的考点达到40个以上。
3.要求上:从2011年的开始,考试说明在测试内容方面,许多知识点的测试要求都提升了一个等级,与往年相比,指望仅仅通过对考点死记硬背就能过关,甚至拿A,是难上加难,学生必须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就要锻炼自己应用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等级上:09年省教育厅就规定,高考不再是6A才加分(只有极少数尖子生有此可能,教师负担轻),而变为是见A加分(人人都有可能,人人想拿A,教师任务重)。
因此,小高考复习的实际困境是复习课时少,内容多,要求提升,抢A压力大。
地理学科在中国基础教育中,一直处于尴尬地位,即使在如今的初中也仍未被列入中考科目,因此,大多数学生对其不够重视,延续到了高中,在高一、高二地理学习中重视的程度就不够,基础不太好。而且目前不少学校对小高考理解不到位,宣传也有偏差,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肯定拿不到A,也不想拿,只要过关就OK。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给复习带来了诸多困难,课堂纪律懒散、复习效果差。其实,常年带小高考的老师都知道,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历年来通过率最高,就拿我校来说,已经连续几年100%通过,且更容易得A,得A的机率常常是其他学科的几倍之多,只要方法得当,稍加努力,拿A是不难的。
所以我认为,在正式复习之前,做好复习动员,端正学生态度,使其了解复习的重要性,并给予充分信心,是小高考复习成功的关键,也是必备工作。当然对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也是必须的: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只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就可以,尽量不要占用其他学科的时间,以免影响将来的高考学科,但一定要鼓励他们尽全力取得最好成绩;对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重点在于增强信心,只要课堂上紧跟老师走,课后适当花点时间,不懂就问,过关是没有问题的,我校已经连续几年100%通过,千万不要有思想包袱。
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分阶段复习的方法,每一阶段的复习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一轮复习:
大家都知道,小高考试卷中基础分就占到70%以上,且纵观近几年考试情况,大半学生都能拿到80分以上的好成绩,但其实最终效果和拿60分没任何区别,其实这些学生很多人都可以拿A的,阅卷老师和命题专家分析,不少学生都是在基础题上没有拿到该拿的分数,非常可惜。因此,第一轮复习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夯实基础。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三星级普通高中,虽然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但复习时间较少,像上新课时一样,通过课本,将每个考点逐个落实、详细讲解,似乎不切实际。那怎么办呢?
我选择的策略是:教师对照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列出每个考点,并对各考点逐条解析,自编提纲,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同时括号注明,哪些仅仅要求知道、了解的,哪些要求归纳、说明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复习中,准确把握不同考点复习的难度和时间。要说的是,不要以为所有学生都明确了复习的重要性,也不要轻信所有学生都能严控自己,因此抽背和上黑板默写是我用来检验复习效果和督促其认真复习的良方,高中这个时期好胜心和自尊心极强,在全班同学面前下不了台,是件不很光彩的事情。
在必修三本书中,必修1对学生来说是难度最大的,尤其是地球运动和大气部分,想靠完全自主复习掌握这部分考点,效果肯定不理想,容易导致死记硬背,又记不住,做题就头疼,学习兴趣降低。这就要求教师针对重难点精讲巧讲,选择适当的方法。我个人在复习这部分考点时,是这样做的,提前上网搜集多媒体课件,根据自己需要,充分整合(要求课件简洁、知识点全面,对难理解、抽象的知识点,有动画演示,同时教师配以讲解,形成系统性)。
当然仅靠复习知识点是不行的,学生往往容易眼高手低,而且缺乏系统性,只有通过适当练习,才能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前阶段复习不到位的地方,据此调整日后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并提升自己原理、规律的应用能力和实际解题能力,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前阶段教学效果,以此调整日后的教学方法。这里还要强调的是这一阶段试题的难度和练习时间,是以基础题为主,尽量涵盖所有的考点,不太适合难度较大、综合性强的题目,否则容易造成基础题没做到位,复习不全面,学生能力达不到,浪费时间,影响复习进度等问题。练习尽量做到课本的一节内容一个练习,一单元结束一个综合练习。
二轮复习:
虽跨了年尾、年头两段时间,但实际在校时间不长,学校开始加课了,一定要充分珍惜这段时间,除了督促学生继续认真复习自编提纲、巩固考点外,更关键的是,要充分把握这段不长的时间,培养学生实际解题能力。这段时期以做综合练习为主,各大市的模拟题、历年真题、自编练习都可以。
对于自编练习,这里再次要提的就是分层教学,同一份试卷要体现分层设计,通常我出练习习惯在每道题后注明等级层次,用A、B、C表示,这样学生能明确自己目前所能达到的层次,知道自己离目标还存在的差距。
因为时间关系,试卷评析不要求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主要是通过练习反馈实际情况,重点讲解错误率高的习题,个别同学不懂的习题可以通过课后个别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解决。当然常年带小高考的教师都知道,要想拿A,就题讲题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重视对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如看到农业区位分析,要立刻想到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考虑,自然因素从哪几方面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又从哪几方面考虑;看到什么对什么的影响,就要知道一定要从有利、不利两大方面分析;等等。
错题复习也很重要,每次试卷讲评结束,无论时间多紧,一定要腾出部分时间让学生看错题,我的目标是题目不要求多,要涵盖所有的题型和考点,但做过的一定要拿到分,同时,教师课后必须认真分析近期易错的、错误率高的题型和考点,通过改头换面,以试卷的形式,再次让学生做,以查漏补缺,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要注意的是,不少学生做题心态不正确,因为是只要求自己过关就行,所以经常是,试卷只认真做选择、判断,估计再做几道综合题就可以拿到60分了,综合题往往是应付差事,等着下次老师报答案。对待这类问题,平时练习,我喜欢请学生上黑板做,而且每次都不固定是哪几个人,人人都有可能,甚至有个别人一堂课可以被不止一次请上黑板,因此,每个人都会很认真地完成综合题,做题的正确率往往也比较高,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轮复习:
一、科学统筹复习计划――高考教学教研工作的重要前提
近两年的“五严规定”和选修学科的等级选拔制使地理学科复习时间更紧、课时更少,如果没有周到的复习计划,那么复习课只能是“猪八戒脚踩西瓜皮,走到哪里滑到哪里”。因此,统筹安排高二到高三的教学计划,显得非常重要。
结合地理学科的初中地理内容、必修三个模块和选修两个模块特点,一般将有限的复习时间分成三个阶段(表1)。
(1)高二上学期直接进入必修1的教学(而不是像以往接着学习必修3)。因为学生刚进入选修地理班,易于管理,时间也较第二学期(有小高考压力)充足,因此,可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主攻地理学科中的难点(即必修1)。同时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避免像以前教必修3所带来的可学可不学的错误思想认识,以致影响整个后续学习效率。
(2)教材整合巧妙,时间高效利用。根据必修1和初中地理内容、必修3和《环境保护》模块的连贯性,在教学中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大大节约教学课时,并为高三的一轮复习提供后续时间保证。
在教研室的统筹以及经过2011年的实践体验,全市地理选修学科的教师基本达成共识,普遍感觉这样的安排较为科学合理,整个学习过程由自然基础―人文拓展―区域发展,符合地理学科认知规律,且各学期学习模块内容分界清晰。
二、重点指导课堂教学――高考教学教研工作的核心元素
课堂一直是教学的主阵地,尤其是目前选修学科的课时已大大减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是局领导、教研室主任一直督促思考的焦点主题。为此,教学、教研工作也以此为主题多次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的交流研讨会,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案评比”等活动,重点对备课、上课、作业等环节加以指导,并具体落实在教学案上。为达到低耗高效地教学,特别强调备课时应在教学案上下功夫。
(1)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实用。尤其是在第一轮复习中以基础为主,依据《考试说明》考点进行“拉网式”梳理,整合四种版本教材的优势,根据考试要求进行编排,不是教材知识的原形翻版,也不是大量琐碎填空的堆砌。对于考试说明中没有的内容可以舍弃,而对于考试说明中有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要补充,不能存侥幸心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事实上相当数量的高考题,也都是基础题的组合、加工和修改,离开基础的教学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在考试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也大多并不是因为能力的欠缺,而是因为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或者是因为试题信息与基础知识脱节。
(2)强调主干知识的方法解读。纵观近几年高考地理试卷不难发现,主干知识总是支撑着整个试卷,因此先研究高考试题,以高考试题为范例归类地理学科核心知识;再融入平时的备课中,以这些主干知识为教学重点,目标明确,理出复习思想和方法,整理在学案上;后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变式演练,要求学生狠抓实练,复习效果具体实在,不言自明。
(3)强调例题练习的精选分层。合理定位、分层教学是当前高考形势下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尤其是选修地理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但也有小部分学生较好,两极分化现象突出,平时上课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教学中也难以把握好知识的难度。因此,应充分利用教学案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形成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加强基础测试和训练。在练习部分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对较好学生适当进行培优训练,对中等学生则提高综合能力,对落后生则重基础督查。
精心选题、高效用题也是在时间较少的教学形势下较为有效的备课策略。题海太广、太深,学生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做大量习题,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和教学能力的充分体现。
三、抓实抓细质量分析――高考教学教研工作的有效抓手
结合每次的质量调研检测,认真做好试卷的分析总结工作,具体落实到单个考点、考题、班级、考生,极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及时调整复习策略,这也是今年教研室工作的一大新举措。尽管每次数据分析、撰写材料较为艰辛,但这样的质量分析细致实在,有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在两次南通卷质量检测后,均发现学生在读图、析图题类中仍存在审题不细、定位不准的问题,在人文地理答题套路上存在思路不明、表达不清的现象,在自然地理方面存在基础不牢、理解不全的顽疾,为此应对症下药,特别是第一类读图、析图题最易于在短期内调整,只需讲清解题思路,适当进行训练,学生极易拿分,2011年江苏地理高考卷中这类题所占分值比重不小,具体如表2。
四、渗透指导积累教学――高考教学教研工作的成功保障
中考前夕,我在南师附中听了一节南京树人国际学校王志洪老师的市级地理公开课,课题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复习课,这一节内容原本出自人教版中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本节内容在南京市当年中考指导中没有做出过多要求,一般在中考前夕由于课时有限,很多地理老师都采取精简教材内容的方法,将重点知识点“拎出来”给学生重点消化,对于那这些考点中没做安排的“无用”的知识点就一带而过,但是王志洪老师仍然在课时很紧张的情况下,利用一个课时的宝贵时间复习了本节内容。
二、案例描述
(略)
引入(学生分成四组,分发学案)
(开门见山)老师利用学生手中的学案,带领学生快速简要地复习农业的概念、分类和地位,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学案中知识梳理部分相关的填空题。
师:我国各地的自然化境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农业的分布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课件展示P100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师:(点击鼠标)在图中闪烁出现东西部地区的分界线(红色线条)。
师:(提问)谁能说出这条分界线与我国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学生举手回答(十分踊跃):400mm。
师(拓展提问):这一条分界线还有哪些地理意义呢?它又经过哪些重要山脉呢?
学生思考同组讨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师:课件展示八上课本P39图2.21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生:(课本翻至P39观察该图),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经过的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
师(过渡):我国农业东西部的差异是最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的差异。(指导学生回看图4.13)
请说出东西部的农业部门有什么不同?(老师指图)
生:共同说出东部的主要农业部门(种植业、林业、渔业)和西部地区的主要农业部门(牧业)。
师:我国农业的另一个地区差异表现在南北方的差异。(课件展示P101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
师(提问):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什么呢?(课件投影展示表格)
生:回答(秦岭―淮河一线)。
(师指图4.14逐条指出表格中的各项内容,学生分组说出答案,并填写学案中的表格。)
师:我国农业南北方的差异在我们学习的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有着具体的体现。(课件展示八下P4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生观察投影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师(扩展):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不同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各个地理区域的农业都存在着差异。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显著的差异。边讲解边展示投影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比较表(学生对照学案中的表格)。从自然特征、气候类型、地形类型、牧区名称、牧场类型、代表牲畜、农业分布区、种植业类型几个方面比较。
生:两组同学由前到后逐一说出答案(个别回答有误的老师引导看书找出答案)。
(学生根据回答和投影答案填写学案中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的表格)
师(展开):我国农业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地理区域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差异。在八下第六章至第八章中我们所学了新疆、黄土高原、台湾、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双版纳和长江沿江地带等几个地区,这几个地区的农业也存在着差异,以下我们进行简单的比较。看表格(投影表格)――我国部分地理区域的农业差异。
生:(另外两组同学)翻阅课本,参照课文内容说出表格中大部分的答案。
师:第三组同学在表格中新疆的农业发展条件学生分析不够全面,说出有利条件忽略了不利条件,其不利条件是水资源缺乏。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需要说明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对于台湾的农业一栏能将“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东南盐库”、“森林之海”和“亚洲天然植物园”几个美称也一并说出来非常好。第四组同学珠江三角洲一栏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内容就是本节P107的基塘模式。(展示投影P107图4.22基塘模式示意图)。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的作物熟制应该都应该是一年三熟。
(学生根据老师纠错后的答案,结合老师投影显示填写学案中的相关表格)
师(再次展开):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区域内农业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更因为地理条件的差异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世界地理部分我们学习了欧洲西部、美国、东南亚、印度和巴西几个国家和地区中涉及农业问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怎样呢?我们也来比较一下。
投影展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美国、欧洲西部、印度、东南亚)的农业差异图表。
师: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在前阶段已经复习过,请直接按要求填空(快速翻阅复习资料的相关章节)。
生:四个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美国农业部分用顺口溜的形式出现:高度机械专业化、畜牧位于东北方、南部棉花种植广、中部北部小麦旺、中部平原玉米香、大豆世界高产量。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学生按课件出示的答案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师:以上我们比较了我国农业的东西部和南北方的差异、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差异、部分地理区域的农业差异和世界地理部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差异,农业发展之所以存在地理差异是因为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为了使各个地区的农业得到最好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农业,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师:课件展示四个表格,答案部分用红色字体突出闪烁。师生共同重点总结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农业差异、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差异。
……
三、案例评析
我市初中地理学科为考查学科,虽然分值不多,但是在以分数定胜负的现实面前面临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在课时又很紧张的情况下,许多老师面对中考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通常中考前夕很多老师都会感到每周两个课时已经很难满足复习的需要了,想方设法提高复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力求用最少的时间复习更多的内容,同时又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的目的。然而因为课时不足,有些老师往往在考前就采用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围绕考点对中考考点中较少涉及或者没有涉及的“无用”知识点进行删减,以达到节约复习时间的目的。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一些章节被删减后,学生的知识产生系统性缺失,有时还会造成知识衔接不上、断层等现象,复习效果反而不佳。部分老师仍然采用“题海战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做练习,致使师生都非常疲惫。
虽然王老师复习的这一节内容并没有多少知识点出现在当年的中考考点中,但是,王老师仍然用了一个宝贵的课时来复习这一节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内容。听完这一节课才知道,王老师的这节课实际上是以复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切入点,立足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比较,延伸到更小范围的农业地区差异(省区)和扩展到更大范围农业的地区差异(世界范围)比较。实际上在我看来,王老师设计的这一个课时的复习内容,其目的不只是复习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更重要的是在知识体系完整的条件下将初中地理三本书(七下、八上和八下)的几节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学案在课堂上边复习边练习,几张表格的内容就已经囊括了众多的中考考点,重点图的比较练习是这一节课的最大亮点。如,四大地理区域图、南北方地区图、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图、美国图与印度图、欧洲西部与东南亚图等。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复习方法,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们不能轻易地将其割裂,为了复习而复习。
学生在整节课中动用了三本书和一本复习资料,还要不断地回答问题,看起来学生整节课上都很繁忙但是收获颇丰,这比课后做几张复习题的效果要好得多。不过,这样的一节课在课前老师和学生还是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和预习,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反应能力要求比较高,否则在课堂学生活动将难以开展,严重影响复习效果,所以要想在复习中利用这种方法获得好的效果还要充分考虑各个学校学生的基本学情来设计合理的方案。
关键词: 青海省高考 地理知识点 试卷分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满分300分。其中,第Ⅰ卷1~11题为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第Ⅱ卷的36题、37题及选做题(三选一)42、43、44题为地理题,分值分别为22分、24分、10分、10分和10分,共56分,地理试题共计100分。对2013年的地理试题进行分析,旨在把握新课标实施工作以来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以促进中学地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考地理改革前后的变化
2013年新高考地理学科和往年相比有两大变化,即考试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新课程)、试卷结构的变化(增加选答题、取消了跨学科综合题)。与旧大纲比较具体变化有以下几点:
1.从命题指导思想来看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2.从考核目标与要求来看更全面、具体,增加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较高要求。如:“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等。
3.从考试范围和内容看,新大纲分为必考部分、选考两大模块。必考部分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增加的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变化较大。另外,必考内容中虽然没有明确初中内容,但考试范围与要求中还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新考纲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选考内容,青海省选考内容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二、地理试题统计分析
1.试题的地理科学要素知识分析
从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核情况来看,本套试题主要考核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空间的变化、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其分值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区域地理的分值最高,约为52%。通过对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试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套试卷重点考查学生掌握中学地理主干知识的情况及对多个地理要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详情见表1、图1)。
2.试卷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地理试题人文地理知识考点和自然地理相关知识考点的统计分析,得到自然地理知识约为64+10(选做题:42题)分,分值比例为93.3%,人文知识约为26+20(选做题:43、44题)分,分值比例为6.67%(详情见表2)。
3.试卷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
对本套试卷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发现,2013年青海高考试卷中,中国地理知识78+30(选修题:42、43、44题)分,约占90%,世界地理知识点12分,约占10%。由此可见,本套试题中与区域地理联系十分密切,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详情见表3)。
4.试卷中地理感性和理性知识分析
地理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这些地理感性知识是直观的、具体的,是通过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获得的。本套试题中,地理感性知识分值占37.5%,其中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内容分别占6.67%和30.83%(详情见表4)。
地理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这些地理理性知识是抽象的、概括的,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整理、加工后形成的。本套试题中,地理理性知识分值占62.5%,其中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的内容分别占31.67%和30.83%(详情见图2)。
5.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分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而不能游离其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人文性。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在本套试卷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值分别占36.36%、48.86%和46.67%(详情见表5、图3)。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