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活动班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班会又可称为心理辅导班会或心理主题班会,顾名思义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班会课。
我校将心理班会作为学校的心育特色,在2008学年先后召开了以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入学适应、情绪调控、面对挫折等为主题的二十几节心理班会课,有近800名学生参加了心理班会课,全校近2000名学生观摩过心理班会课。
一、心理班会的特点
1,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心理班会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理论,在班会课中渗透心理学原理,发挥班主任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运用团体辅导、角色扮演、心理剧、心理活动体验等方法倾听学生心声,为学生排解暂时的心理困惑。
2,针对性
心理班会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更贴近学生,更加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促进班级的长足发展。
二、心理班会与传统班会的区别
1,选题不同
心理班会是根据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而选择主题的,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根据班级学生现阶段的情况可以随时变更活动目标。而传统的主题班会主题很广泛,通常依据学校的中心任务选题,例如:针对“校庆”周年纪念,召开激发学生热爱母校的思想感情的班会;或者根据有纪念意义的节日举行主题班会,如“学雷锋”主题班会等。很多学校的主题班会是由学校指定主题的。
2,形式不同
心理班会运用团体辅导、心理剧和心理游戏等形式,重视学生在班会过程中的体验,并对体验进行概括总结和分析,最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传统的主题班会主要通过理论阐述、文娱表演、参观访问等形式,更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3,教师角色不同
在传统主题班会中,教师的角色是管理者;而在心理班会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要慎重地确立主题,针对本班学生情况精心而又创造性地设计活动,针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三、心理班会的实施
1,心理故事
心理故事是心理班会实施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在班会开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一些故事,再从故事引申到我们所要进行的主题,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如在初二的一次心理班会《成长物语:品一路风景(自信篇)》上,教师采用了心理故事法:青蛙A和B都掉到了坛子里,青蛙A放弃了希望,不愿意努力,结果淹死了;青蛙B不放弃,在自己的努力下跳出了坛子。
教师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学生们,青蛙B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它的身上散发着自信的魅力。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困难,失去了信心,几乎绝望地要放弃时,应向青蛙B学习,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如果你不坐以待毙,结果常常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雨过天晴。因此,只有拥有自信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2,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搬上舞台,让学生自己表演、自己观看、自己体悟,从而使表演者和观看者都得到启发。校园心理剧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比较真切的体验,并为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供直接经验。因此,它是心理班会实施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
如在我校初一(14)班开展的心理班会《我为父母做了什么》上,教师以生活中该班学生与父母的冲突为塑材,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在表演时,请学生首先扮演生活中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情景,然后请现场家长和孩子分别谈谈处在这个情景中家长和孩子的想法,最后让学生思考后重新表演。观摩和表演的人都感悟颇深,现摘取一二:“我为父母考虑得太少了,从来未想过父母是很关心我的,总觉得他们太烦,现在才知道父母为我付出了这么多,以前总是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这次心理班会我感受很深。在心理剧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孩子的表现使自己失望的时候,过激的话语和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就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而这些也仅仅是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对孩子的改变不会起任何作用,反而带来彼此难以弥补的伤痛。”
3,团体心理活动
团体心理活动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实现心灵成长。
在我校初二(5)班心理班会《让同伴为你插上成功的翅膀》上,为了让学生客观地对待他人评价,并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整合和完善自我意识,教师设计了“请在我背上留言”的团体心理活动,活动是这样进行的:每个人一张16开纸,在纸的最上面一行写下自己的姓名和想对留言者说的一句话,大家相互帮助用大头针把纸固定到自己的后背上;接下来在同学的后背上写留言。活动时不能说话,用非语言形式进行交流。留言内容是你对这个人的认识,包括优点、缺点以及建议,还可以写上自己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不用留名,最后团体分享“背后的留言”。有的学生写到:“大家给我提出了许多建议,让我觉得我要多多改正我的缺点,这些缺点都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我希望初中三年能和同学们好好相处。”班上有个女生体型很胖,她因此非常自卑,活动后,她是这样写的:“同学们对我的评价使我很震惊,想不到班上有这么多的同学都喜欢我,我还以为我的体型会让同学们讨厌。”
教师在活动中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千万不要变成班主任长时间地讲道理,或者让学生排演几遍,然后按照指定的答案来回答,这样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活动的效果也无法体现出来。
4,音乐类活动素材
关键词:体验式;主题班会;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53-01
通过以莱夫等人为代表的情境认知的社会学视野,我们找到知与行的交互关系,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体验式主题班会契合情境认知理论知与行的交互诉求,强调通过“体验”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以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育”。
一、体验式主题班会在班级共同体创生中的运用
“学习需要置身于共同体中”、“对话是共同体生长所依赖的方式”,鲍尔斯费尔德与吉尔根的社会建构观为我们阐述了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如何创生直至完成班级共同体的建构,是班级管理的重要诉求。传统上主要以知识为纽带形成的班级组织系统是不完整的,难以让成员获得良好的身份认同。
体验式主题班会的“体验”、“分享”、“交流”设计理念,能够在知识之外,赋以班级组织系统情感、目标等内涵,为共同体的形成奠定文化基础,成为共同体形成的“培养基”,驱动班级组织系统向更具丰富内涵的共同体发展蜕变,以符合信息时代条件下的教育期盼。
如:高一(6)班入学之初即面临共同体的创生问题。以德鲁克的目标管理为指导,在班主任的启发引导下,各小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亲自参与分析新班级可能面临的挑战,形成班级共同的努力目标。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最终大家达成共识,新班级需要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团队的建设,让来自不同区域具有不同价值观的成员能够尽快形成并认同班级理念,塑造班级的文化形象。
之后,班主任提供丰富的素材,以班委为领导核心,班级成员献计献策,在“同舟共济”这一活动的基础上,添加了“游玩中忽略了河水涨潮,被困在河中”这一情境,增加了时间约束等新元素,丰富了游戏的内涵。最后,在一堂主题为“责任与认同”的体验式主题班会课上,经过体验、分享、交流与整合,班级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在新班级中的角色认同,有效地达成班级共同体的创生目标。
显然,通过体验式主题班会获得的认同是具有情境性,有利于之后的情感迁移,这对班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体验式主题班会在班级行为塑造中的运用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通过“连续接近”的方法,加强或减弱人们重复某种特定的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然而根据动物的强化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加区分地运用于人的学习,“显然过于偏狭”,违背呼唤人本主义的当代教育愿景。
体验式主题班会能够在“强化”之外,提供行为塑造的新思路。在问题发现的基础上,通过目标明确的设计活动,在班杜拉的“参与性学习”中,唤醒学生的行为评价意识,形成发展与结果的合理预期,在心理上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行为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单纯的“强化”相比,更加符合人的内在心理,发展不再是来自外部的干预,而是自己的内在需求。
如:高一(6)班在班级共同体创生之初,学生在之前形成的一些不良行为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对共同体的建构是不利的。例如,预备铃响后没有做好上课准备的行为意识、习惯将早餐带到班级用餐等等。在简单的提醒与交谈后发现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因此引导班委设计了一堂以小品为载体的体验式主题班会。
班会伊始,并未告知学生班会课的目的,只是说让大家一起观看由同学们排练的一个小品,这有效降低了同学们的排斥心理。而后,班级成员一同观看几位同学以夸张的手法演绎的以不良行为为主题的小品,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评价与反思,最后在班委的带动下进行自我批评与展望,对行为塑造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良好的行为特征成为高一(6)的重要文化现象,达成行为识别的目标追求。
三、体验式主题班会在心理干预中的运用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心理干预包括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可以推动困惑者积极地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进而提高其自信心和生活的智慧”,“可以形成积极的团体压力,建立良好的团体规范,树立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择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个体或群体进行心理干预,是心理干预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体验式主题班会在心理干预上具有独特的优势(1)容易消除干预对象的心理戒备;(2)由干预对象自主完成心理调节,具有更高的效度;(3)形式多样,可以针对不同的干预目标选择适合的组织形式;(4)“从众效应”促使干预对象容易倾向将目标作为自己的优势观念或行为方式。
如:在题为“另一个我”的主题班会中,借助“优点轰炸游戏”,在看似不经意间选择一名自信心匮乏的成员作为“轰炸”对象,由其他成员逐一说出干预对象的某一优点,促使干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在看似玩乐中让干预对象的心理天平向积极方向倾斜,也让其更乐意与其他成员交往,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在“体验”中完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正”,学生有效地提高了自信心和生活的智慧。
四、总结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最强音,是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时代要求。通过体验式主题班会进行班级共同体创生、行为塑造和心理干预等,体现了合作、自主、开放的教育理念,是班级管理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赵 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8
[2] 郑 崴.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
[3] 莫 雷.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上学期,我们班在11月份的“校心理活动月”进行过一次“我的宿舍我的家”的心理主题班会。我也参加过一次心理委员培训,它相当于一次讲座,从那里我大概了解到心理委员的工作主要有3方面。
1、协助老师了解、收集同学们的心理信息,及时汇报异常情况。所以,每个有我要交一份我们班的心理总结汇报。当然目前为止,我们小语班没有出现异常情况,我相信以后也不会有。但这项工作还是必须的,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跳楼”事件不断发生,英语老师也经常跟我们说。心理委员的责任还是挺大的!
2、向同学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可能很多同学会觉得自己不是心理专业的,不懂得什么心理知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一些基本的、解决一般情绪问题的方法,例如:倾听、安慰这些小小的举动都是很有用的。另外,我们学校跟学院也会定期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活动和讲座。我做得不够好,就希望大家多点去参加。
3 、我觉得这方面是比较可行的,就是疏导、缓解一些同学的不良情绪,而且在这方面我还是比较注意的。不只是我,其实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那以后如果有什么不开心的话,你们就找我吧,或者找其他同学,最主要是不要憋在心里,一定要说出来。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评价标准;主题;过程;素养;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010-03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对心理活动课的评价,应是多维度的,既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也可以是“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对此已有的研究及实践,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一些学校领导、教师还习惯用文化课的课堂评价标准来作参照,较少考虑心理课自身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第二,有的研究者对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过程比较严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但提出的指标体系注重全面、系统地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诸种要素,因此显得架构比较庞大,权重分配与分值统计比较精细,这就难免会给操作上带来一些难度。
作为供一线心理教师随时使用的常规性活动评价指标,除了要能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基本规律和价值导向之外,一定要重点突出、操作起来简便实用。因为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心理活动课的评价经常是即时性的,一般是活动一结束,听课的教师们就要聚集在一起进行反思总结,即兴发表评价意见,特别是教研员,更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言简意赅地对整个过程作出明晰、科学、专业的剖析。因此,从实际需要出发,我们除了需要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外,还需要一种更为简洁明了的即时性评价工具。
为此,笔者在教研工作中,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体系的建构进行了探索:先从本课程的特点提出全面的指标;组织各校心理教师对指标体系进行研讨、合并、增减;在实践中试用,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及时作修订;请专家进行评判,提出建议;最终确定指标体系。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此评价体系简捷、有效、实用。现简要介绍如下,以期和同行共享。
我们从活动主题、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教学素养、活动效果等方面把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活动评价标准简化为五条:主题明确,有针对性;思路清晰,情境动人;面向全体,注重互动;科学性、人文性强;注重实效。
一、主题明确,有针对性
心理活动课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选择主题;心理活动课强调从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出发。因此在选择主题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因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同的。其次,必须选择大多数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高一学生需要重点辅导如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而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就比较需要关于未来发展和职业选择方面的指导。
注意问题:
1.避免一节活动课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
我们主张每次心理活动课师生都应围绕某一方面的某个主题去开展,避免一节活动课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始终都应紧扣主旨,为主题的展示服务,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一课一得,课课受益。有的教师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过多的活动目标冲淡了主题。有的教师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与主题没有多少关系,而且活动后没有交流和分享,所以收效甚微。
2.避免选择学生不易于公开表露或牵涉学生隐私的主题。
3.避免由于选题过大、目标过空导致对主题挖掘不深、不透。
活动主题要具体化为可以操作、可以训练的行为特征,从问题入手。如有位教师活动的主题是“优化心理,助我成功”,就显得太大,学生展开讨论后,内容太多,教师不易把握。
二、思路清晰,情境“动”人
1.设计思路清晰
心理活动课一般而言只有40~45分钟。在这样短短的时间里,要实施一个非常复杂的方案是很难的。在这种条件下,能否给全班学生留下一个深刻印象,关键就在于操作思路是否简洁、清晰、明快。如果思路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难免会陷入不知所云的尴尬境地。
设计思路清晰应该表现为:活动清晰有序,每一个步骤紧紧围绕主题需要。教师的思路是通过活动来呈现的,思路清晰,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紧紧吸引住,不知不觉间就跟着教师的引领进入了活动的“胜境”。教师应先以活动、游戏、生活事件、故事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接下来生生讨论、教师小结,然后学生联系自我(实践),最后是教师总结升华。整个活动设计逐层递进而不是平行并列。
2.情境“动”人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如果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成长欲望,参与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1)创设生活化情境,把心理活动课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学源于生活、心理就在身边,感受到心理的应用价值和心理课的力量,对心理课产生亲切感,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活动化情境,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实践,使学生在动口说、动手做、用耳听、用眼看、动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3)创设游戏情境。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游戏能稳定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其学习兴趣、爱好得以延伸,整节课都能保持高涨的参与热情。
此外,情境创设应新颖得体,能触动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心理活动课上,教师应经常采用不同的活动,如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等方式,创设一定的情景或营造某种心理氛围,将心理理论和操作技能灵活运用于课堂,将音乐、美术等请进课堂,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课堂增辉,让学生始终以愉悦的心境参与整个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一节成功的心理活动课,教师必定非常注重热身活动的使用、情境的创设以及团体氛围的营造,以便有步骤地激活团体动力,并一步一步推动其发展。
三、面向全体,注重互动
1.面向全体
开展活动时,教师要选择一些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涵盖面广的教育点,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交流,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要经常采用集体活动、分组游戏、同桌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动”起来,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可利用问卷调查、问题讨论、辩论会等形式加强心理活动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课堂上,教师尤其要关注自卑内向的学生,启发、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积极参与活动,踊跃发言,同时引导积极发言的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情感经验。
2.注重互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体验中感悟、分享,不能越俎代庖,不顾学生实际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或者急于评价、替学生总结。
班级团体动力的基础在于小组内的生生互动,只要小组团体“热”起来了,整个班级大团体必然“热气腾腾”。所以,调控好小组的活动至关重要。小组的互动应该是实质性的,教师设置的话题集中而又有较大的探讨空间,学生才会乐此不疲,而在此基础上的全班分享才会具有启发性,才会引发学生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团体规范,课堂活而不乱。团体动力的正常运作应该是有序的。如果某一位心理教师感到自己一上课就混乱不堪,特别是在组织活动和讨论时,学生各行其是、调侃成风,使得教师左右为难、痛苦不堪,那么,首先要“全面反思”的恰恰是教师自己的教育理念、设计思路、活动安排、组织能力等方面是否出现了问题,而不是先去责怪学生。
四、科学性、人文性强
1.教育理念正确
教育理念是心理活动课的灵魂。一个教师的理念是否正确,是显现于整个活动过程之中的。当学生在活动中提出各种具体问题、发表各种不同见解之时,更是对教师能否准确把握活动课主题及其核心理念的一种挑战,如果处理好了,问题就会变成促使学生成长的契机。那么,如何判断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呢?具体来说包括:
(1)要看教师在理念上是否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使其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上策是发展和预防,而不是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使人开心,更要使人成长。这里的成长,就是通过辅导过程使受辅者自己想通了,认清问题的本质,知道该怎么做。所以,使人开心只是心理辅导的前奏曲,而使人成长才是心理辅导的主旋律。
(2)要看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对主题的理解有无片面性和绝对化。学生通过接受心理辅导,既增加了对困难的了解,也加强了对自我的认识――处境、优势与不足,需求、发展方向、问题根源等。它可以使学生在困难面前积极发现个人与周围环境的有利因素,并加以有效的利用,以促进个人的不断成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学习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思考及心理教师的积极启发而“悟”出的。
(3)要看教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偏离主题的发言能否给予及时的引导。对教师辅导理念的深度考验莫过于在现场应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发言。学生偏离主题的语言是经常会冒出来的,如果教师对自己组织的活动没有深入的思考,就可能会“捉襟见肘”。团体活动的现场是无法完全预料的,尤其是在全班分享交流时,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教师一定要注重临场应变,对学生发言的回应必须简洁。要做到这一点,心理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心理基础理论功底,能够把握问题的重心和辅导目标的方向,有适度的幽默感,并善于适时引导,使活动或讨论不偏离主题,而且能避免出现明显的失误。
评价一节心理活动课,必须把正确把握理念放在第一位,方可对心理教师的专业提升起到引领作用。
2.心理技术运用得当
教师是否自觉运用一定的心理技术,是心理活动课与主题班会或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的区别。
心理教师要逐渐地学会运用专注、倾听、同感、澄清、重述、小结、具体化、举例子、聚焦等心理技术,对各种情况及时作出回应。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心理教师,特别是兼职的心理教师,要达到专业要求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从目前来看,对于大多数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而言,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就已经不容易了,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的宽容、支持和鼓励。
3.人文性强
人文性强主要体现在教师有亲和力,亲切、真诚地面对学生,上课有激情、感染力。研究表明,学生在和谐、民主、有安全感的课堂中更易流露真情、表现真我,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此时的学生也更易得到启发,从而获得心灵的营养。
注意问题:
1.教师应避免自我封闭的心理和自我优越的体态。
教师要按心理活动课的要求重塑自身的角色地位,使学生能坦诚相言。如教师可以先讲讲自己的经历、自己犯过的错误、自己遭受的不理解,引起共情,使学生解除顾虑,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使活动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
2.避免学生认知需提升时,教师跟不上,点评不到位。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的背景
浙江省德清县禹越镇初级中学地处德清县东部水乡小镇,东邻桐乡,南接余杭。目前学校共有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48人,在编教师80人。长期以来,我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骨干教师大量外流,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大量学生外流到县内外优质学校就读。大量优质生源的流失,不仅给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严重的压力,而且加重了学区内许多家庭的经济负担,进而使学校声誉衰落,更多的学生外流,产生恶性循环。
2002年,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东赴江苏洋思中学取经,南到余杭、杭州等地名校学习,尤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子课题《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关性研究》的实施,使全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激发了教师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学校的管理思路和办学目标逐渐明确,教育质量开始回升。
2004年,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开设心理辅导室,落实专人负责;辅导学生,培训教师,外出交流等,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出现了第一波。这一年,学校成功创建了浙江省示范初中。在省市领导对我校创建省示范初中的评估验收过程中,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作了高度评价。
在长期坚持持续发展的基础上,2008学年,学校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校特色转化为特色学校,写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决心用三年时间创建县、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的历程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末,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培养骨干起步
1999年,学校派钟宁奎老师到中科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参加为期两年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专业函授学习。期间,他还多次参加了省市乃至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为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了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师资准备。
2000年起,学校确定由钟宁奎老师主管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0年10月,加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2001年,参与创建德清县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分会; 2002年12月,任湖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大组成员;2004年,获得心理健康教育“A级”上岗资格证书,为浙江省首批、德清县第一位。
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激发了广大教师发展自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的热情,纷纷投入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积极申请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截至2009年,全校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的教师:A证1人,B证1人,C证5人,自考合格31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47.5%。师资队伍的专业建构,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研探索引领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近十年来由弱到强能够持续稳健地发展,除了狠抓师资队伍的建设,还紧紧抓住了科研探索和引领。因为我们清楚,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对我们这样师资条件不太好的农村初中,是极具挑战性的一项工作。为此,学校鼓励、引导教师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投入行动研究。共有20多篇论文(案例、活动课设计)分别在全国、省、市获奖或发表。广大教师的科研探索不仅引领着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操作,而且通过课题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潜移默化地优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三)网络建设奠基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起步时也类似于全国普遍的情况,是个别教师自发的行动。但这种少数教师的行为趋向,立即引起了学校的关注和重视,学校开始大力扶持这一新生事物,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发展成了全校性的行动。2000年后,学校开始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经过几年的发展完善,至2008年,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见下图)
德清县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心理辅导中心
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为学校的职能机构,相当于学校中层,设主任一名,由校长高江春担任,副主任和成员若干名。
2.心理辅导站
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下设学校心理辅导站,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站长一名,由钟宁奎老师担任,成员若干名。
3.工作职责
辅导中心:辅导中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挥者,全面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制定、管理和评价考核,负责学校心理辅导设施的规划和投入,督促学校各部门和各个层面贯彻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辅导站:辅导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总结和操作,以及培训指导、咨询辅导等工作。
年级组:年级组对本年级各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督促的职责。每个学期,要会同各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科学的评估,拟定问题学生名单,送交心理辅导站。每月对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情况进行统计并及时上报心理辅导站。
学科组:学科组对本学科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要进行研讨、评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的方法、行为要进行规范化的指导。
班主任:班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一班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正常开展的关键,对班级心理活动课、学生自主心理活动的开展,对班级学生个体心理状况的评估、辅导、转介等负责。
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负责开展学生中的“同伴互助”,及时发现、反馈和化解学生中的负面心理和行为问题,预防校园恶性事件发生,负责班级内部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等。
(四)特色创建普及
2000年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中逐渐成为全校教育教学的一大亮点。2004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建设项目被提上学校发展规划的议事日程,开始着手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2008年,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成为办学目标列入三年发展规划。
1.队伍建设,从单兵作战到大兵团作战
2001年之前,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钟宁奎老师一人单兵作战,而且还是兼职这项工作。辅导途径也只是个别咨询和团体讲座两种形式。2002年,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小范围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开设班级心理活动课实验班。2003年起,学校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开设心理活动课,班级心理活动课在全校基本普及。同时,学校利用国家级子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实施的有利时机,对全体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一方面提高全校教师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学校开始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2006年,学校通过《沟通与合作》家校生联系手册,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每个家庭。
2.制度建设,从松散无序到规范有序
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普及,学校不断修订完善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具体有《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和职责》《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体系和工作目标》《禹越中学心理辅导员岗位职责》《禹越中学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制度》《禹越中学心理辅导室制度》《禹越中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禹越中学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禹越中学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等。实行制度化管理,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处于规范、有序、持续、良性的发展中。
3.课程建设,从“非我”到“自我”
多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就不能撇开“课程”,而要主动介入到课程中去。课程的核心,一是教育时间,二是教育内容。2007年之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课时,基本上是用班会的课时,而班会课时的主人是班主任,心理辅导的时间没有保障。因此,我校自2008年起,将心理辅导课正式纳入课程序列排入日课表,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自己的课时。在教育内容方面,前六七年基本上也采取“拿来主义”。2006年开始,学校组织心理辅导骨干教师陆续编撰了三个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1)活动课程体系――《成长的脚步》,初一、初二、初三共三册。
(2)辅导课程体系――《学会学习》、《学会自律》、《学会交往》、《青春健康》、《学会减压》等。
(3)家校课程体系――《沟通与合作》家校生联系手册、《给家长的短信》、《家长读本》。此外,学校还向部分家长赠送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明读本――《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对话》。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的成效
1.心理健康教育催生了新的办学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的一步步发展,不仅仅提高了全校师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优化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干群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心理素质的提升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校内部氛围和外部环境日趋和谐。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办学思想也在不断升华着:2004年,学校提出“以人为本”办学理念。2006年,进一步丰富了办学理念,提出“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和谐发展”。2007年,高桥中学和徐家庄中学合并成为禹越中学,学校领导经过酝酿讨论,提出了“和谐、创新”的办学思想。办学思想又涵盖着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其中,继承了2006年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新的办学目标。远景目标为“打造浙江省农村名优学校”,近期目标就是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2.心理健康教育培植了新的教师群体
我校从骨干教师培养入手,落实专人,鼓励教师参加包括学历教育在内的系列进修;第二是重视对班主任的培养;第三是关注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对于后者,我们主要采取校本培训和督促参加自考的措施,争取2010学年班主任全部持证上岗,全校专任教师基本自考合格。目前,我校已基本形成了由校长亲自领导,以心理辅导教师为第一梯队,班主任为第二梯队,全体教师为第三梯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整个团队中,已经有7人持证(A证1人,B证1人,C证5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9.5%;已经自考合格31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42%,两者合计达到51.5%。
尤其是大批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自身的人格结构,从而优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乃至生活习惯,使我校涌现出一批乐观、向上、阳光的教师。
3.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新的课程形态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校已近十年,我们不离不弃相携而行,一直坚持到今天。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与文化课、技能课一样进入我校的课程序列,排进了学校的日课表。而进入日课表的只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的一部分,从这一部分开始,我校一直在探索一个全方位展开的模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全”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图示:
4. 心理健康教育孕育了新的校园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校,她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摇摇摆摆一路走来,慢慢成长,渐渐成熟。我们由陌生而认识她,由认识而接纳她,由接纳而理解她,今天,老师们已经习惯她了,学生们已经喜欢她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正在孕育出来。
学校管理文化图示:
学校行为文化:
行为理念:从心开始
行为口号:健心健意
行为方向:发展从心育开始,成功从育心起步。
5.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校,她像一棵小苗,需要时时呵护。十年来,我们用心培植,为之付出了许多,但犹如“十年树木”,我们也得到了回报。这几年来,学校一年一个台阶,由“湖州市一级初中”到“浙江省示范初中”,再到“湖州市文明单位”“浙江省绿色学校”,在每一次创建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总是我校的一个闪光点,被肯定、被好评,可以说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对我校发展的回报。因为我们已经深深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给学校带来的变化:管理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学校与家庭的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