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叔叔于勒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也尝到了那种苦涩。教学环节如是安排:一、学生阅读课文,要求以“盼于勒”这种形式梳理文章结构。二、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种称呼,分析人物形象。三、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态度,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四、解决问题: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为何一变再变?(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主题。)
上课伊始,教师简要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3.明确文章主题。接下来进入主要教学环节,学生按“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将文章内容划分为四部分。继而学生在文中查找有关于勒的不同称呼,并与相关情节结合起来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态度。同学们在此环节能结合文章进行分析。但在接下来的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这一环节,由于设计单一,学生可能感觉太枯燥了,以至于课堂沉闷,有几位同学已精神萎靡。在这环节,教师其实完全可以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学生交流探讨的方式,调节一下教学节奏。接下来又是老师挨个地提问学生,并采取课件交流的方式明确文中通过哪些方法描写菲利普夫妇的。因教学环节过于松散,教学内容未能按计划完成。
课结束了,我深刻反思,问题出在哪儿呢?还是在我的教学设计上。这节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了吗?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情了吗?整堂课,教师预设太多了!说到底,我还是没有更新教学观念,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没能调动起来,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部分环节过于松散,未经整合,在学生交流时生搬硬套,采用课件展示!实际上课件起到的作用只是禁锢学生思维而已。
可惜我课前没有考虑到这些,我自顾自地走在自己预先设计的环节上,想到时间紧,教学内容多,我还赶着学生回答,也没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这堂课上,更没体现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而我设计的教学课件,也完全束缚住了我的手脚,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今后当吸取这“前车之鉴”,假如课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那么干脆弃之不用为佳,不要一味地想着评价课堂教学中有一条是:是否选用媒体。如果选用课件,也应把其中的过程简略,应重视课堂的生成,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课件所出示的“标准答案”做,这样久而久之,必定只会压制住学生的创新能力,到最后,适得其反,功亏一篑……
上完课,我明白了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我懂得了教学智慧是怎样的可贵!令人感到可惜的是,这样的现象,竟然还不只发生在我的身上……
那次,一位老师在讲《沁园春·雪》,诗中写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赏析语言的时候,一个学生说:诗中的“只”用得好,可以看出的自信与豪迈。“对,说得没错。”老师予以肯定,其实老师应就势引导一下:成吉思汗是“只” 识弯弓射大雕的莽夫吗?引导学生辩证地全面认识成吉思汗,再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他也忽视了课堂上教学资源的生成……
怎样才能提升驾驭课堂的智慧呢?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微笑与激情齐飞,保驾护航
一位刚上讲台不久的初中物理老师,曾这样问一位女生:“这位同学,你其他学科只考了二三十分,为什么物理却考了八十多分呢?”“因为物理老师会对我笑。”女学生脱口而出。原来笑的力量有那么巨大啊!微笑是拉近彼此距离最有效的法宝。如果我们连微笑都无法带给学生,教学智慧就是空谈。而激情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如温开水一样的老师是绝计教不出对学习充满激情的学生的。
二、长度与宽度并存,充实自己
教育长度即把教育当做终生的事业,本着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同时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强化自身素养。宽度是指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教师可用自己的教育魅力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让学生深深地被吸引。
三、实践与反思同行,整理打磨
教师实际授课前应对课堂有全盘谋划,从教学目标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层面出发,每一个教学环节细致琢磨。课堂教学中实际生成又有不同,更应注重的是在每一节课后都要做好教学反思,把课堂呈现精彩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往后借鉴;把不够理想之处也记录下来,之后再去研究:采用哪种手段即可改善效果。日积月累,收集整理,充分占有各种资料,关键时刻才能派上用场,发挥作用。不仅仅在自己上课后反思,在听他人课后也可收集资料、反思课堂,这样做也像学生整理错题本一样,会发现不同问题可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聚少成多,平时注重积累,用时就能信手拈来。
这样,课前深入研究文本,对所讲内容进行深刻地认识和思考,课堂上问题问到点子上,要能触及思想、引起共鸣、引发思考。想好,如何把教育的方式方法用活、把教育的具体内容讲活、把教育的动机和突破口选准、把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
四、精练口才明指令,随机应变显智慧。
教师应有意识地养成在课堂上“惜言如金”的好习惯,教学提倡“精练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明晰教师的课堂教学指令”。简化语言并精练口才,睿智妙语,深深感染学生的同时,讲清讲透道理。处理一些突发状况时始终遵循教学原则,随机应变,灵活机动。
新课标,新课程已实施好几个年头了,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之一是:仍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过去怎样讲,现在仍然怎样讲,过去老师怎样教我,现在我怎样教你。我讲你听,我说你记。从课题、作者到课后练习,一手包办,你听我的。自己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
现状之二是:自己不钻研教材,没有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课堂上照本宣科,漏洞百出。有位八年级语文都是在教叶老的《苏州园林》时,说“全文共十一个自然节,把第一节划为第一部分。第二到第十节划为第二部分,第十一节划为第三部分。”学生茫然,但慑于教师权威没有吱声。听课者将课文一数,课文只有十个自然节。下课后座谈,听课老师问授课者,授课者说:“过去的教师用书和现在教师用书不都说十一个自然节吗?”另一位语文教师讲《我的叔叔于勒》时,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课后有教师问:“你怎么说是于勒呢?”回答说:“课后臧玉书的分析不是这样说的吗?”其实,这一问题早有定论。我想,小说的主人公定位不同肯定会使小说的主题思想表现的侧重点不一样。
现状之三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一节课全部设计成了问答题,学生回答不出不做进一步引导,问了张三问李四。问学生“飞流直下几千尺”“疑似银河落几天”,问“白求恩是哪国人?今年多大岁数了?”的语文教师不是一两个人的现象。课堂上问来问去,毫无思考价值的“质疑”,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是教学过程既缺乏层次面,又缺乏适时的引导。虽然美其名曰“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实则闲扯。
现状之四是:片面强调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忽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感受、感悟。一节语文课,声、光、色、像齐备。教师忙于操作,学生眼花乱。在课堂上,课文被肢解成了练习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了“蜻蜓点水”。学生自主感知、感悟课文的空间失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思维和模式被教师的“课件”牵住了“鼻子”。有些课甚至“走”的更远,语文课堂成了电影、电视课,一节课黑板上空无一字,这种现象现在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不是背离了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方向,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了。
探究这些现状背后的原因其一是:有些语文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敬业爱岗精神缺乏。这些人并非素质不高。目前任何一所农村初中,教师大专学历达标率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由于不思进取,教育理论刊物不订、不看,语文教育界的“三老”是谁,不知道。“程翔,程红兵”更不知何许人也。语文新课标的“三个维度”也说不清楚。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便我行我素了。这绝非个别,也并非夸张。
原因之二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魔影仍然飘浮在中学的上空。县乡教育行政主管对教师的考核仍然是“唯分数论”。平时竞赛、期中期末考试之后,排学生排教师。上面三令五申,县乡岿然不动。难怪教师们说:“考试不是考学生,是在考老师。”单一的评价机制,谁敢进行带有风险性的教改呢?万一失败,家长不满意,校长也不愿意,学生与上级领导就更不用说了。
一部精彩的电影让人称赞,一部精彩的小说让人回味;同样,一节精彩的语文课更让学生说的受益,教师欣慰。在当今高效课堂、多媒体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师的角色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凸显等等的大因素下,如何上好一节精彩的语文课,有人说变得简单了,也有人说变得难上加难了…….那究竟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就此问题,我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总结了下面的方法:
一、 完美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
教材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如果能全面地熟练地完美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活起来。不然,就变成死说教材,让人顿时生厌,课堂就会默无声音。其实完美的驾驭教材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一)将教材与自身相结合
每一名教师的授课方式、说话语言、个人素质不尽相同。在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后,思考每一节课用什么方法与学生沟通,他们会喜欢接受、会投入其中。不要盲目去讲,也不要盲目学习别人的授课方式。还用一定要注意自己学生的特点,将自身的、学生的特点都融入到教材中,那这节课一定精彩。
(二)掌握细与略的关系
细指课堂上的细腻、稠密,略就是粗略、稀疏。语文教学中细与略的关系即教学内容中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凡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教得细些密些,力求讲深讲透。对非重点、难点内容,要教得粗些疏些,有的甚至略加提示即可。如果每篇课文都一个曲调、一个样式去讲,没有个轻重细略,久了,学生会厌烦,教师也乏味。因此,教师必须善于筛选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处理好细略关系,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设计好板书
板书的设计,是教师在原文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教师必须依照大纲要求,深钻教材,抓住重点,融语文教育与美术为一体,设计出精要、醒目、美观、形象的板书。
二、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精彩的课堂定会充满感情,所以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情感也需要每一位教师深思熟虑。我常用这样的方法来带动学生:尊重“需要”。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认清学生的需要,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我制作精美的课件配上美妙动人的音乐,与学生一同欣赏,当美妙的乐曲响起时,学生看到屏幕上大地回春、小草萌发的图片,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如此的文学需要配上如此的激情,课堂怎能不精彩?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所以学生是被动的学。而如今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书本对话,与教师对话,小组之间彼此对话。可以问问题,可以谈体会,可以说见解……在讲授《送东阳马升序》这一课时,翻译课文之后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觉得作者这个人怎么样?”表面上这个问题似乎与课文无关,但这个问题学生的见解却很多,有认为佩服的,也有说他做得事情不值的,彼此说出各自见解之后再引导他们看看作者的精神,看看作者的毅力,同学们恍然大悟,从内心佩服这样的文人。这样既做到了明白文章中心,也起到了情感教育的效果,更主要是学生体会“自己”的课堂的感觉。这样方法做到了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这样的课堂是学生钟爱的课堂,是自由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课堂。
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一节课如果学生一直拘谨着、紧张着,那是僵硬的一节课,也是无色彩的一节课,所以要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全面绽放自己。
1、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有人曾经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正因如此学生的体验、感悟远远胜于学生的硬灌输。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结束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的作业:三个不同的剧本,都是于勒的续集,①于勒真的有钱了,我家人想要相认,可于勒不想相认;②没钱的于勒认出了我们,我们想要避开;③有钱的于勒想要与我们相认。请同学们在第二天演出,没想到学生演的如此到位,对白、道具应有尽有,课件学生的能力之大。这样的展示自己让学生爱上了语文课,也认同了自己的能力。
2、引领学生去读书,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读是语文的基础,是根基,是一切情感的源泉。《标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自己的情感。我交给学生几种简单有效的读得方法:
①课前读。初读课文,读准确,解决字词的困难;读通顺,注意句子的停顿。再读课文,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②课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应注意方法的指导。
③学后读。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断的熟读及情感的再次体会,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关键词】 情境教学;兴趣;探究;体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无疑,“情境教学”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以“情境”激发求知,凸现学生自主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就是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学习新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自主参与课堂学习。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
笔者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为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了如下情境: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体现母爱亲情的画面,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以此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得到了有效激发,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以“情境”引导探究,拓展思维空间
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究,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知识,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以,教师可以在情境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究、思考,并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通过探究,掌握知识与方法。
如:《雪》一课的教学中,在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的同时,以播放有关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来创设情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A、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B、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C、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还写到一位父亲?
D、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在教学实践中,情境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当下课铃声响起时,教师可通过再创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继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中的语文。
三、以“情境”创设活动,巩固课堂知识
新课程要求:“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教学中可通过引入生活场景,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富有生活意识的活动走进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活动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活动情境:
以课件展示活动要求:(1)分角色朗读,定位在小说的处25-38段,即“赞于勒、遇于勒”部分;(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适当的停顿,读出感情。读出人物的身份和口吻;(3)四人一组,小组内配合分好角色。读毕,一组展示其余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学生相互合作,配合默契,扮演不同的角色,积极投入。从学生反馈来看,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参与。学生兴致高,情趣盎然,完全沉醉在故事情节的人物对话中。
四、以“情境”丰富想像,升华学生体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境,把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的境界。而且,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这就为情境教学的进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如教材中展示了《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背影》中的父子情等。文章中包含的情境无一不在学生心中激起长久的情感的回荡,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让学生在体验中陶冶情操。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彩的阐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因此,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真正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大胆想象,丰富体验。
在教学《最后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播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以升华学生的体验。然后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因为有了前面的情境体验,学生才会真切感受到:正因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去体验去探索,去学习和感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随着淮安市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多媒体教育手段逐步遍及所有中学。多媒体的应用,极大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发展,其中以语文教学最受益。因为多媒体技术能真实地多角度地表现语文的形象性、直观性和可塑性,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及在外听课中的感悟,就多媒体应用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谈谈见解。
一、利用多媒体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大多喜欢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新课开始前可先展示一段有关课文内容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和强化兴奋点,从而使学生迅速调整到积极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课的前2分钟,播放一段《阿里山的姑娘》flas歌曲,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这好比是茫茫沙漠中的一处绿洲,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
又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一组热带雨林、傣家竹楼、望天树等画面并配以傣族歌曲,让学生充分感受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这样以形象的画面、生动音响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讨论和学习做好准备。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选入语文教材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文质兼美的,要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就要设法感动学生。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例如教学《春》一文时,我精心设计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课前,先播放一组展现春天风景的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口头简要描述画面情景,并背诵描写春天的诗句,然后在画面的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播音员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进入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美好意境,深深感受到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
利用多媒体软件可以制作模拟动画、演示故事过程,创设某种教学情境。课堂上,让学生边仔细观察、边思考讨论,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教学《愚公移山》时可依据智叟和愚公的对话,制作一个CAI课件,演示故事过程,创设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讨论其是非对错。又如同样可以用卡通人物制作一个《两小儿辩日》的CAI课件,让学生讨论《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从哲学上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将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体验到追求真知、学会创造的乐趣。
四、利用多媒体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化难为易
现行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或深邃难懂、或枯燥无味,要准确理解十分困难。当教材中的重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掌握而又难以掌握时,利用多媒体把知识内容与图、声、动画有机融合,将要表现的信息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如何透过词语、诗句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播放“北国雪景”图片的同时伴随配乐朗诵,一时间漫天雪花飘飘洒洒,冰封雪盖,巍巍长城,滔滔黄河依次展现,朦胧中连绵的山峦在舞动,起伏的高原在前行,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境中;在一望无垠的冰雪背景下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那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豪迈的情怀,进入词中的艺术境界。
五、利用多媒体,能扩大教学容量
语文常规教学的时间为45分钟,老师往往既要花很多时间板书,又要拼命赶进度,导致一节课下来讲授的内容既不多又不透,时间利用率较低。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则不同,教师在课前已做好准备,把课堂流程和需要板书的内容制成幻灯片,上课时播放即可。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从容有效地组织教学。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菲利普夫妇随着于勒由“贫”到“富”再到“贫”的变化,神情、语言、动作、对于勒的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的基础上,分析归纳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再用幻灯片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几倍,再利用节省的时间,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语文教学跨越课堂、跨越学科,走向知识的综合化道路。
六、利用多媒体,能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作文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