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利用“黑板板书”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教师倾向于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具体的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受教育体验,提高了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广大初中计算机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通过自学或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这既迎合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要求,实现了对教育基础课程的有效改革。从宏观方面看,初中开设计算机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开设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时代,因此在初中教育中开展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的理念,为培养现代化人才奠定基础。从微观方面,初中开设计算机课程教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今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社会对新人才的评判标准之一,通过初中计算机课程教育,学生能够学习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在实践教学中获得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这既迎合了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又推动了我国信息技术的稳步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计算机教学首先,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促进了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初中计算机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信息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其次,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引入教育信息化模式的最主要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从“纸面化学习”中走出来,掌握高效、良好的学习方式。在教育信息化模式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需要主动探索计算机知识,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最后,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在教师、学生、教学客观条件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师需要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初中计算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影响通过教育信息化,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可以根据事先准备的教学计划,在网络上寻找相应的教学资源,并经过整理和分析,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另外,初中计算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合理地为学生分配课堂任务,这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质量。在初中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教学软件,通过视频录制、操作演示、远程教学等方式直观地将计算机操作展现给学生,这更有助于他们理解计算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总的来说,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实现了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方便教师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整体化的管理。
(三)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学客观条件的影响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客观条件发生了改变。初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来改善教学条件,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热情。例如,我在计算机课程的导学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我国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小短片,学生通过视频能够了解到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应用到各行各业中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全身心投入到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之中。
(四)教育信息化对学生的影响在现代化计算机教学之中,学生已经成为受教育主体,改变了师生间的关系。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生间有了更为高效的教学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够利用智能软件进行相互学习。例如,如今微课、慕课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十分流行,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学习,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育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计算机学科知识。学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到自己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探讨初中计算机教学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发展
(一)计算机教育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初中开设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应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根据我国教育部对初中计算机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教学大纲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作为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标。但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时缺乏科学的教学指导,设置的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实际。因此,广大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断更新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以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来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升初中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机学科与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不同,其更加偏向于实践操作,不少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理论,但其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往往相形见绌。初中生要想真正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必须要通过大量的练习,仅靠“纸面化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初中学校开展计算机教育教学课程的首要目标便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计算机操作过程;其次,教师要多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自主学习能力后,才能够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关键词:独立学院;理实一体化;计算机教学;差异胜势;实践应用
现如今,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各大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且要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独立学院紧跟这一思想要求,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并应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加入实践训练,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差异
所谓“理实一体化”,即为师生为同一个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所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此处的项目二字并无限制性意义,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且有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也可以是某一学科的具体教学工作。须注意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强烈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试图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理论中学会操作,所以其在运用时也有它所限定的前提条件:一是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项目任务,二是规范明晰的项目任务要求,三是鼓动人人皆乐于实践参与,四是在项目任务完成之后皆能收获成果。只有具备了这四点前提条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意义上运用得当。“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异,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间的联系表现在两个层面:①成功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后所取得的成果都要回归传统教学,由老师主导进行知识内容的填补与延展②“理实一体化”的成功应用离不开传统教学模式的支持,前者在学科教学中要用到后者所提供的知识成果、教授方法,且前者又是对后者知识内容的一种实践应用。两者间的区别表现在三个层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一次革新,打破并摒弃了传统教学禁锢,弥补了传统教学纰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收获成果、赢得快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实践融入了课堂,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与传统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全然不同“理实一体化”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相较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更先进一些。总而言之,这两种教学模式互补又差异,独立学院计算机老师在选择应用时要擦亮眼睛,争取最大限度的发挥成效辅助计算机教学,让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应用于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的胜势
众所周知,计算机学科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两大鲜明特征,其对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当下,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存在这样一种问题现象:老师指导帮助时,学生可以较为娴熟的操练计算机,老师一旦离开,学生便无法结合教材理论知识深入研究并操练计算机,与此同时,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靠,不会举一反三,更不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其它领域,使得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此种问题现象若不及时加以遏制解决,独立学院的计算机教学水平将很难取得阶段性提高。基于此,不少教育研究者发现,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能够有效消解这一问题现象,计算机授课老师也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可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可谓具有足够大的优势。关于“可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的优势所在,笔者可归纳为这几点:第一,“理实一体化”很好的把计算机理论知识与上机实践结合了起来,将操作技能与理论素质无缝隙捆绑,让学生在操练计算机的同时也掌握理论知识,实现了举一反三,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应用领域;第二,此种教学模式促使老师始终保持积极上进,自觉主动的开展计算机教学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强化了独立学院教师师资力量;第三,“理实一体化”把枯燥无趣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将学生接受知识的层面提到了行为感知高度,化感性为理性,开发学生思维,使得整个计算机教学事半功倍。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中实践应用
(一)打好坚实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独立学院要想真正提高“理实一体化”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成效,首要任务便是激发学院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辅之以老师的教学与指引,打好计算机学科坚实基础。计算机教学开始阶段,老师要深入调查班级学生当前的计算机水平,知根知底后带领学生仔细学习和积累计算机基础知识,充分使用现有计算机课本教材,让学院学生接触并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内容,此时老师再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梳理教学重难点及实践内容,相信独立学院的计算机教学定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呢?这就要求老师妙用多种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理清课堂教学内容的主流线索,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学习。比如,老师在讲授“Word2003基本操作”一节内容时,老师先要分发给学生导学案,同时带领学生回顾与Word2003相关的基本知识,然后向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让他们以导学案上已排版好的样稿为模板编辑word文档,努力让编辑文稿趋同样稿,或比样稿更加新奇多彩。这个任务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满怀热情去尝试,老师后续的教学工作自然更容易的开展。
(二)理论结合实践,显理实一体化魅力
独立学院计算机学科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因此独立学院计算机老师在开展教学时,万万不可偏重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确保学生在操作实践之余还不忘强化理论知识,以此展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独特魅力。譬如,讲解《VB程序设计》一册内容时,其中“面向对象”、“窗体控件”以及“对象属性”之类的生疏抽象概念众多,所以老师定然会先向学生介绍这些抽象概念的具体指向与意义,始料不及的是,学生在刚接触这些抽象概念时便失去了继续深入学习的勇气。针对此种问题,老师有必要调整教材内容讲解顺序,可尝试将该册教材中最后一章的“VB简单应用程序设计”放在学期之初讲解,借助一个简单VB实例一一向学生介绍“面向对象”、“窗体控件”以及“对象属性”之类的生疏抽象概念,以此帮助学生顺利跨入《VB程序设计》的大门。此外,老师要格外推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轻松学习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并侧面展现“理实一体化”的魅力。
(三)重视反馈指导,兼顾自主合作学习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略微看重和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主导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完全变成学生的课堂,老师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价值功用,细致分析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并给予指导,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之时不忘推动合作学习。第一,老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主动指引他们的思考、推测、联想方向,第一时间将学生从偏离的学习轨道上拉回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少走弯路、错路,同时老师要鼓励和赞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进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第二,学生遇到疑惑困难时,老师绝不能全盘包办,也不可撒手不管,而应该鼓励查阅教材文本自主解决疑难问题,或者与其他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合作找寻问题答案,如果运用这两种方式皆无果的话,老师再参与指导和讲解,分析清楚此疑惑问题的考点、难点和涉及到的知识点,让学生弄清缘由,为日后相似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第三,独立学院的计算机老师要善于组织进行“群策群力”,让班级学生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制定出一套适宜本班计算机教学的系统理论,并将这些教学理论落实到实践中。
(四)教会学习方法,建立优质评价体系
最后一条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条应用方略,即独立学院计算机老师要真正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的涵义,随后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教授,并建利优质评价体系,由此把好独立学院“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最后一道关。一方面,教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计算机学科的手段方法,譬如任务学习法、求得帮助法等等,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增长学习能力;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计算机老师要建立优质评价体系,将计算机理论成绩和上机操作成绩两方面内容作为综合评定标准,整个教学评价坚持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让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过程都充实丰满,个人优势及闪光点皆充分展现,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有所长。
四、结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可谓是益处良多,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观能动性,而且还有效提升了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质量与水平。但需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理实一体化”也是如此,所以开展并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重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建立以能力为要领、职业实践为主线、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做好理论知识学科的整合与实践,同时事先准备上课教案、设计教学流程,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老师主导地位。学校的硬件、软件教学设施要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需求,确保能够支撑该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多元全面,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上所述,以上内容即为笔者对于“注重理实一体化的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策略”此课题的意见与看法,希望能够为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王微 董慧慧 陈义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马鉴恺.一体化教学在技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10)
[2]刘光蓉.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4(11)
[3]刘文红.理实一体模式下高效计算机基础课堂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11(09)
[4]杜鹃.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数据库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3)
[5]吕正荣.试论《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现[J].福建电脑,2007(10)
[6]姜晓琴.职业教育计算机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J].科技视界,2012(35)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1 引言[1]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各高校来说,一直把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急解决的问题。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4]
2.1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随着计算机文化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由于区域的限制以及理工科与文科的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给《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带来一些问题。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零起点”的教学方式,使他们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兴趣,而对于很少接触计算机或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和全新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让他们理解、接受和学好课程还有一定的难度。
2.2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都认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非常简单的课程,无非就是会打字、上网、制作幻灯片而已。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涵盖内容比较广泛的基础课程,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而且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首先就应该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我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又能突出个性化发展。
2.4 上机实践环节还有待于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实践环节还要进一步加强。但目前的教学较偏重于理论,实践环节不足,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理论与实践不能真正的结合。
3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措施[2-4]
3.1 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水平受区域的限制差别比较大,综合考虑大多数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水平,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首先通过入学测试了解每个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实际情况,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必须按学校教学计划的规定上课、考试,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申请免修课程,但可在学校安排的时间内自由上机,学期末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获得学分,考试没通过者可重修该课程直到获得学分为止。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浪费一定的时间,同时也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体现出一种宽中有严的教学方式。
3.2 积极引导学生对课程的正确认识。学生刚刚步入大学,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生事物,对所学的专业、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的重要性和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是模糊不清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入学后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它对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基础打好了,对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就会增加自信,更加感兴趣。那么,首先应该让学生清楚课程本身的重要性,意识到计算机和英语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让他们对课程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尽量避免学生因主观上忽略课程的重要性,而造成对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3.3 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计算机教学体系。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速度很快的学科,教学内容一直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只有了解社会,才能满足社会。满足社会的前提就是要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做基础:①目前市面上计算机文化基础相关教材比较多,但大多是面向重点、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其内容过于侧重理论或过于侧重操作,真正适合独立院校的教材几乎没有,为了解决独立院校教材选用难的问题,学校组织一些有经验的老教授和青年教师自编教材,从而保证教材的内容和难度符合独立院校学生的要求。②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概念多、操作性强的特点,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和电子教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清晰化。③教学内容讲授上主要围绕三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简化“疑点”,并选择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理论与实践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3.4 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实践环节:①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资源,使学生能够随时共享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常用的计算机软件、电子教案等计算机资源,还可以进行网上答疑、留言、电子邮件等方式相互交流。②提供开放式实验室,不断改善实验条件,保证学生能在正常上课以外的任何时间都能上机。③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计算机技能比赛包括计算机组装大赛、网页制作大赛、计算机知识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各高校一门基础课程。如何根据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现状,对现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性改革,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华.高校扩招后教学改革的探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109-110
[2] 孙玉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伏秋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与学的改革.教育与职业.2005(1):57-58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实践
科技不断发展,在社会中几乎每一个行业都会运用到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已经广泛应用到多种科技技术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并且其的作用十分重要。可见,中职生在进行就业时,企业对于计算机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在中职学校中对于人才的培养过程,离不开计算机教学,其对于学生就业具有重要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应当跟紧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在教学模式中做出改变,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掌握度,从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学习的意义。以下分为三部分简要阐述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意义以及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的对策。
1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
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课程属于一门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公共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进行提高,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熟练运用计算机来处理问题,全面提高学生自身技能。但是计算机课程属于一类技能性的可能,目前在多所学校中的计算机教学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计算机课程与部分理论课程不同,其需要更多的是学生动手技能。但是在许多中职学校中,教师习惯于应用往常的教学教材以及教学方式,在课上为学生过多地传授理论知识,相关的操作步骤也只是在课本上展现出来,却没有让学生多进行上机操作,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就业精通计算机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上的能力却很低。在教材中,也是将重点内容列为编程、数制转化等模块内容,但是这些方面的内容在实际运用中却很少用得到,从而导致学生会觉得学习这些内容没有意义,没有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也不会认真听课。2)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教学中所包含的内容较杂,没有分清侧重点。许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的内容包含了计算机多个方面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每一个方面都会给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也会每个方面都有一些了解,但是却没有精通的一方面。而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个就业者都会有其精通的方面,从而选择自己的职位,在计算机行业也不例外,学生从事自己的岗位,只需要完全掌握某一方面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其他方面都了解基础的就可以。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进行重点教学和基础教学,会使得学生没有一个自身精通的技能,使得学生自身发展受到了限制。3)中职学校多数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根据目前的招生制度,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通常都是在中考中失利的,这些学生一般对于自身的规范意识较差,在学习中无法做到自律,同时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而且学生对于学习没有自己的目标,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通常会出现学生在课上聊天、打游戏、看视频的情况,而不愿意去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从而没有从课堂上学习到太多的知识内容。
2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可以从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质量、学生综合考评中起到促进的作用,其具体内容如下:1)应用模块化教学可以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提升的作用。在以往实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中,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中职学生相对来说会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而模块化教学可以在教学中增添趣味性,清晰地将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同时还会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采取模块式训练培养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知识的掌握上更有动力,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能,便于今后的就业。2)采用模块化教学具备灵活性的特点,可以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及质量。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接受学习内容的能力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模块教学具有个性化,可以针对于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计划,课程具有选择性,在对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使得教学课堂不在单一,具有灵活性,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跟得上的课程,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更具有拓展性的学习内容,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在教师方面,也可以根据其自身知识水平和长项进行模块的选择,达到互补的作用,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足,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3)采用模块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综合考评。每一个课程都有其对应的考核,以往的教学形式,存在局限性,学生往往不会运用学到的技能和知识。而模块化教学主要是具有每一个部分都清晰明了的优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明确自身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劣势的改善,多进行练习,这样在进行综合考评时也具有一定的把握。同时在综合考评中,模块化教学也可以对题量和难度进行合理地控制,弥补学生水平差异的漏洞,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考核。
3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的实际运用对策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的实际运用对策中,首先应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模块的划分,再针对性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最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综合考核,其中以上三大块的具体内容如下:1)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模块划分,在进行模块教学的过程中想要提高其教学质量,首先需要对其展开合理的划分教学模块,确保其划分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才可以为之后的教学打下一个基础,让课程教学有一个规范的步骤。而一般可以根据知识单元来进行模块划分,其主要包括:一是系统操作方面的模块,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计算机知识的讲解,指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各个构件并且知道如何应用,比如基础性的键盘、鼠标等,让学生知道如何对计算机文字输入熟练运用,并且在计算机基础操作中学生都可以熟悉其步骤,能够正常运用计算机工作;二是文档模块,在这项模块中教师主要是对学生的文档操作能力进行提高,主要是对学生的文档排版、表格设计及制作、图文混排等进行训练和指导,确保学生都可以掌握文档、表格、图文的设计方法等,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可以应用到该模块的技能来处理各类文档及其录入工作;三是数据处理方面的模块,在该模块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录入数据的能力进行训练,再到学生对工作薄的基础操作的掌握训练,才可以进一步教学生如何灵活地进行数据的处理,以及学会进行工作表的打印等,在学习和工作中,学生都可以自行处理计算机日常数据并且自己进行图表的制作;四是文稿演示模块,在该模块教学中,教师主要对学生播放、制作幻灯片的能力进行培养,其中需要教会学生对于幻灯片的插入、制作、放映等,因为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学生对自身或工作的展示都需要依靠文稿演示来进行;五是网络模块。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其熟悉浏览器的应用,掌握使用浏览器进行信息的查找以及运用电子邮件等工具软件,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中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学习。2)进行教学活动,主要是采用交互训练的方法来展开。在模块教学中该环节十分重要,期间,教师应当对教学基础目标进行划分,形成多个字母表,并且根据每位学生实际情况,让其进行操作,对于学生单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起到培养的作用。而在进行整体性的教学时,学生们还需要和计算机展开交互形式的训练,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辅助,同时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留出部分时间和例会,尽可能多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更容易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点,提高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对学习的兴趣。3)采取个性化综合考核措施。该环节属于最后一个环节,通常由教师负责,根据每个相应模块的要求,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评估,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教学方式的措施。教师在设置考核内容时必须按照教学的内容展开合理设计,同时教师还需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进行合理地、针对性地设计学生的考核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升其计算机操作的掌握能力。针对部分对学习的兴趣不高、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的学生,教师则需要根据其自身情况,尽可能设计相对基础的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其基础操作能力;针对一些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一般、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良好的学生则可以多设计多一些的开放性质的考核内容,有助于学生进行基础技能的巩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性;而针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较强、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则可以设计更具有拓展性的考核内容,对其实践能力进行提高,提升教学质量。重点是教师在进行考核后,应该及时对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点评,尽可能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对学生学习的自信起到促进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动力,整体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掌握。
4小结
综合可知,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以及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能力也成为目前各行业进行人才选拔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在人才的培养中学校教学意义重大,计算机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而再加上教学改革速率不断加快,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面,教师应该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进行改进、调整。中职教育主要是为现代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不可少。作为教学工作者,应当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不断展开探讨,寻求更有效、更能提高学生技能掌握水平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职业素养来优化、创新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水平。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可以使得部分复杂、抽象的计算机知识进行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其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其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济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艺术,2017,34(7):74.
[2]潘七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刍议[J].电子世界,2017,12(8):33.
[3]贺明彬.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45(8):128.
[4]肖英.模块化考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与应用分析[J].轻工科技,2015,23(7):180-181.
[5]张玲玲.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实践的简述[J].考试周刊,2014,14(98):117.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如何开展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由于地域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别很大。这就明显地加大了教学难度,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内容已掌握,对上课毫无兴趣,觉得在浪费时间;相反,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课堂内容不仅是新知识,而且要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耐心。这使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学形式多样,方法呆板目前,在许多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大都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手段,既有黑板、投影仪,又可以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教学方法仍显呆板。首先,教学方法没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缺少交流,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有些多媒体课件只是把黑板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显示在屏幕上的教科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实验效果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性质决定它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基础课程。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普遍将课堂讲授与机房实验分开。一般上完一次或数次理论课后才上一次实验课,理论课时比实验课时多,比例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在实验时,一个实验指导教师有时要同时指导一两个班,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考试形式单一,成绩评定方法不科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全校统考的考核方式,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对于开卷笔试、实践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较少采用。总评成绩主要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但从卷面成绩上不能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理论成绩比例过重,因此总评成绩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建议
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分级教学针对新入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议进行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分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如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甚至部分学生可免修。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如《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等,使免修学生能多学一些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分级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使学生共同达到一定的要求,还可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的更多、更深。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虽已采用了多媒体电子教学方式,但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从“教”转向“学”,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把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全部在机房授课。这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边讲授、边练习、边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都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所以《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佳考试方式就是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不仅能够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考查学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能力,考试过程就是计算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无纸化考试,做到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能够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效地杜绝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会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绩评定除了百分制外,可以采用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避免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实际操作的现象。
利用网络设施,补充教学资源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作为补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
通过分级教学、新的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等具体措施的试验与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更明确了,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当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涉及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只有通过积极地研究、实践探索与完善,总结出一套适应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考核体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欣如,曾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