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绩效管理实训总结

绩效管理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绩效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绩效管理实训总结

绩效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在综合型大学中,加快工商管理教学实训模式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办出特色和扩大社会知名度、产生社会效应等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此深入研究很有价值。

一、根据教学要求确立有针对性的实训方案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四年的教学要求,其教学实训模式的目标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为抓手,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设施利用效益。为此,选用高水平的、有针对性的企业应用套件(ENTERPRISEAPPLICATIONSUITE,简称ASE),此类系列软件至少应该包括6个模块:一是模拟企业管理工作的策略和战术的制定和执行,构建战略管理实训模块;二是模拟细化客户管理,构建识别客户价值的客户关系管理实训模块;三是模拟企业经营管理、办公管理等,构建组织管理实训模块;四是模拟员工招聘、培训、考评、奖惩、工资福利管理,构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模式;五是模拟企业账务处理程序及操作流程,构建企业财务管理实训模块;六是模拟公司、部门和个人绩效的信息化管理,构建企业绩效管理实训模块。为此,做好六方面的教学实训:

第一,通过战略管理运作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目标确定、方案选择和评估、方案实施、追踪和反馈、方案修改和目标达成等步骤的战略决策程序。指导学生模拟参与企业经营、生产、财务管理和资本经营、研究发展、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发展、信息系统建设等专项企业管理工作的策略和战术的制定和执行。

第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运作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企业客户的基本类型,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销售业绩,规避销售风险。指导学生模拟企业市场营销:根据特定产品,确定调研主题,设计调查问卷,选准市场目标,实施市场定位策略,完善跟踪服务。第三,通过组织管理运作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的具体运用。建立现代企业组织模型,提出企业高效管理机构组建与解决方案,完善企业项目投资开发高效运作模式。

第四,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运作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人事管理、能力素质模型、绩效管理、招聘与培训管理、薪酬管理、考勤管理以及全方位的员工自助平台的实际运用。通过帮助企业从人力资源基础应用开始,逐步实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高级应用。采用WEB技术,既可独立运行,又可与K/3ERP其他系统无缝集成,为企业提供更完整、全面的企业应用解决方案。

第五,通过财务管理实训,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会计操作整个完整的业务循环,即从初始建账、原始凭证填制、审核,记账凭证填制、审核,会计账簿登记、核对、错账更正,会计处理程序的运用到会计报表的编制,从而对企业会计核算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第六,通过绩效考核管理信息运作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新一代基于互联网的移动绩效管理工具,无论在企业内部还是出差都可以随时进行绩效管理。应用先进的NET技术架构,分集团公司版,公司管理版,可在同一时期同时启动KPI考核、计划考核、目标考核、360度考核、平衡计分卡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提供全面的查询分析功能,通过考核总结出公司存在的问题,形成问题库,并进行持续改进。

二、依据教学规律选择有效的实训模式

新型的教学过程已经被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实训也不例外,其有效的实训互动教学可以可以采用三种基本形式:

一是双向式,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相互传递、互相反馈。在实训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等对话形式。这种方式一般多用在教学改革之初,这一时期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内容信息很不对称,学生和学生之间信息接受能力大不一致,双向式互动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受益也很不均衡,但对推动教学改革有积极意义。

二是网状式,即教师和学生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信息网,在实训教学中每一个人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触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网状式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教学信息全面开放。这种互动对教师的引动能力与学生的适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一般采用在互动教学的成熟阶段。

三是团队式,即教师和学生不仅是信息网上的一个结点,而且可以自由游动、相互组合成学习团队。团队式教学互动一般适用于内容难度比较大、教师单体指导难以完成的课堂教学,这对调动团队内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特长,增强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拼搏意识有促进作用。互动教学是目前教学改革成果推进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构建的“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氛围。结合实训教学的实际,互动教学的方法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用案例教学,实现师生认知互动。选用案例教学,使案例紧扣教材,师生通过理论回顾、案例讨论等互动形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使学生真正感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2)采用电化教学,实现师生感性互动。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的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学信息,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师生共同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参与到整个教学中去。师生在动态的感性认知中,不仅人与人互动交流,而且可以人和物(多媒体)互动交流,真正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

(3)开展模拟教学,实现师生情景互动。师生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特定的仿真条件,创建主动的、动态的、情景交互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以变应变”的实干能力。实训教学开展模拟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交互式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而且可以发挥实训教学优势,以较少的投资取得较大的教学实践效果。

(4)建立教学网站,实现师生空中互动。教师在教学网站上采用网络信息、成果展现、辅助教学、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从传统的单主体模式向双主体模式转变。学习主体与教师主体通过互动实现同步或异步的互动过程,使学生与教师更近了,与现代技术、前沿知识更近了。

(5)实施参与教学,实现师生全程互动。为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潜能,老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备课,参与资料收集,参与学习成绩评估,参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与安排。让学生在全程参与中增加自信、掌握方法、明确道理、提高技能,真正体现互动的功能。

绩效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验课;教学改革

自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首先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并招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该专业的蓬勃发展与我国人才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旺盛需求密不可分。高校每年输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递增,但即使在就业情况不佳的近两三年,人力资源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整体情况仍然较好。然而,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仍然存在诸多批评,其中关键的原因在于毕业生往往空有理论,实际的操作能力却不强。这反映出高校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时,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基于这一现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失的原因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特点的制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本身的特点制约了实践课程在我国的展开。首先,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舶来”于西方科学管理的理论丛林,本身就与我国企业的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不会有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即使是大型现代企业也往往只是有现代的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体系,却不一定会按照理论的方式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因为我国企业家、管理者更讲究“用人”的方法,即用中国人传统的用人思想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这些现实情况给我们的实践课程带来了困难。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中很多内容涉及建立企业内部庞杂的信息体系,这部分的知识点细而杂,与之相联系的实际工作也比较单调枯燥,例如工作分析、岗位说明书编制、薪酬等级制定等。这些工作不像财务和生产管理那样是用数据说话,比较客观清晰,而是常常需要从主观上去动脑筋思考和总结,答案也常常是模糊的。这样的实验课程设计就不是给出一个案例,然后做个简单的分析那么容易,而是需要搜集更多的数据和资料,针对一个个细小的点设置题目和讨论点。这大大增加了实验课程设计与教学难度。同时,在学生心目中,实验课应该是很好玩的,因此,在进行这部分的实验时就会感觉乏味,也抑制了学生进行实验的欲望。

2.传统讲授方式难以突破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学生和教师对课堂讲授都非常习惯和依赖,而出于这种习惯,早期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安排时也未设置实验课程。同时,实验课资金匮乏也使得设置了的实验课程难以展开。国外把人力资源管理看做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两个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实践教学占有相当的教学比重和经费投入。而在中国,偏文科的管理类课程的实验课并不受教学管理部门重视,即使设置了实验环节,在资金的方面也限制较大。此外,我国高校学生与教师数量失衡,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热门,课堂上常常是学生“人满为患”,一个教师给一百多名学生上课,实验课的教学更难开展,教师也没有精力为学生一一辅导实验,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可以“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导致实验课的建设进展缓慢。

3.师生认知水平限制

与国外的大学生不同,我国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社会实践经验非常少,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工资、职称等比较直观的感性认知上。在进行人力资源实验课时,学生由于理解度不够,常常不明白实验的意义所在,也难深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样,我国的高校教师队伍素质也与国外教师有很大不同。国外管理类的教师有很多参与管理咨询的机会,或者自己本身就是创业者或管理者,因此有着丰富的经验。我国管理学教师很多并没有实际管理经验,即使曾到企业实习甚至任职,但因为我国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或者保密程度较高,无法为教师的实验课提供经验或素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常常是坐而论道,言之无物,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发展现状

1.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同时已经有不少高校引进了教学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比较成熟的部分是人才测评环节,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配备,但其他环节的教学软件仍处于摸索阶段。而国外管理类的课程授课方式多种多样,如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同时还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人力资源各环节割裂

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个整体:人才测评是员工招聘的重要工具;薪酬管理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又必须结合绩效管理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沟通技能更是在每个环节都必不可少……在现实中,即使人力资源部门也分不同的岗位,但每个岗位都必须对所有环节融会贯通。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管应该对整个企业的运作了如指掌,例如,绩效管理中的平衡记分卡技术就需要对财务、客户、运营和员工各个层面都非常熟悉。然而,在我们的实验课中,所有这些环节都是割裂开的:工作分析实验课只做工作分析,薪酬管理实验课只做薪酬政策,于是学习工作分析时学生不知道工作分析的意义何在,学习薪酬管理时学生不知道确定不同薪酬等级的标准是什么。

3.案例与数据陈旧

国内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保密观念较强,尤其是薪酬之类比较敏感的环节。而国内咨询公司虽然有数据可购买,但价格高昂,学习的专业建设经费无法负担。并且这些数据也不是直接可用于实验教学,往往需要进一步提炼并融入软件中,才有可能满足大量学生实验的需求。而购买的人力资源软件也往往案例较少,更新速度较慢。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验课上常常不能找到最新的案例数据,往往是拿多年前甚至十多年前的数据来进行分析。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设想

根据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现实情况与问题,现有的每门课程别值得提出的是,全流程模拟的实验课应该在课程安排中单独列出,或放在专业实习中进行。下面将提出这种专业实验课的教学改革设想:

1.全流程模拟

全流程模拟,指把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课程分别围绕甄选案例以流程化推进,全景模拟薪酬管理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通过流程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从而帮助教师实现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深度实训,达到教学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六大主要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和开发、绩效管理、薪资福利管理以及劳动关系。这六大模块是一个整体,全流程模拟应该涉及六大模块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任何管理门类的策略都应该与企业总体战略规划一致,在全流程模拟中,也应该可能做到使各种管理技能融会贯通。

2.关键技能深度实训

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庞杂,如果要实验课涵盖所有内容并不现实,因此,只能对关键技能进行深度训练。关键技能是指人力资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的内容。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对关键技能的掌握,是困扰教师的一大挑战。课时的有限性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实践这些关键技能。为此,可通过深度实训来强化概念,即对关键技能进行纵向剖析,把关键技能进行全流程的规范化模拟,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的目的。

3.配套软件初步思路

全流程模拟实验课尽管也可能通过学生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实现,但如果有一套功能较完备的教学软件与之配合就能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尤其是能满足大批量学生实验的需求。在此,笔者借鉴ERP沙盘推演实验的一些思想,提出以下配套软件初步设计思路:

(1)案例设定为虚拟公司,初始设置完备,即有设定好的公司战略和既有的组织结构及薪酬与绩效制度。

(2)以五年(或称五个阶段)为期限,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流程,每年涉及一到两个大模块进行模拟,每个模块中选择关键技能点进行深度实训。五年的主要模块和训练技能可这样设置:第一年,以公司战略为出发点,制定总体人力资源战略及各大模块人力资源战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调整组织结构,列出岗位空缺。第二年,根据招聘战略和上年度列出的岗位空缺,制订招聘计划,设计招聘流程,实施招聘(人才测评、评价中心等技术训练),进行录用与配置;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第三年,结合薪酬战略和现行薪酬制度进行分析,实施薪酬改革。关键技能点包括工作分析、薪酬调查、薪酬的内部公平性与外部竞争力整合等。第四年,根据公司总体战略、财务状况、绩效战略和现行绩效考评制度,进行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改革。关键技能点包括平衡计分卡四层面分析、关键成功因素与关键绩效指标分析、建立KPI指标库并设置KPI评价标准等。第五年,根据人力资源战略进行劳动关系管理,包括合同到期员工的整理,员工续签、退休或解聘等,以及劳动关系的沟通工作。

(3)实验可分小组进行,并在小组间比赛,实验的结果为整个公司的绩效考评情况及人力资源部门考核情况。可依据最后一年的考评结果判断哪个小组胜出。

(4)实验题目涉及很多主观判断,因此教师需要就各个小组的主观题答案给出评分,评分会影响该年人力资源部门绩效考核情况以及后续的流程运作情况。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源专业实验课程缺乏的原因以及当前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教学改革的思路。综合本文研究结论,不难发现,有关部门的相关政策仍然需要改进。具体而言,①要在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工作;②可考虑针对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教学软件设置专门的课题,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③可通过教学奖励、职称评定加分等方式鼓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参与教学软件的开发工作。

总之,人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对于整个社会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通过不断提高实验课的水平,使我们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绩效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研究以苏州科技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该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如何改革的基础上,对改革实施的难题与建议做进一步的分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寻方向。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我国近年来新兴的管理类专业,以培养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高级人才而成为高校中深受学生青睐的学科专业。但从目前全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来看,很多高校基本上还是沿用过去一般管理类专业的传统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模式,更多的倾向于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但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理念,更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和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有机结合,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一直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者积极探讨的问题。

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2003年招生以来,众多教师在不断地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培养模式,顺利地通过了专业学位评估。本研究在总结、分析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有的教学、培养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社会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和研究,力图在学生普遍参与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培养学生的品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改革,对现有的培养体系进行完善,逐步加大学生自主参与的实践与实训性课程内容。

1、重塑教学理念。在教学理念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人格对等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师为长生为幼的家长式观念,真正体现大学教育中“教书育人”的“育人”理念。教师首先自身要有这么一种理念:其一,学生和教师是人格对等的主体,不存在上下级或长幼间的关系;其二,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普通的师徒关系,教师不是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教会学生就尽到了责任,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以及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

2、完善教学内容。首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编排在教学进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逻辑性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调整后则总体符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整体逻辑。此外,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以专业需要设计课程,而不能是以师资力量为依据设置课程,目前也还难以做到非常理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是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为基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职能为纲要,覆盖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的课程体系。目前我校已经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的子专业课程有:工作分析、员工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学,尚缺少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两门核心职能子专业课程。其次,构建完整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可将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于学生课外社团活动的一般能力培养,可以以校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协会的专业活动,教师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领导能力;第二层次基于专业基础的专业实验课程或实践环节,以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模拟、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演练等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各专业课程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每门专业课程都可以设计一些专业游戏或专业场景,以学生分组完成设定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专业实践能力。这样能有效地将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的课内教学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结合。

3、改进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以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课程为实验对象,其中主要以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两门课程为主,探索“情景模拟”人才培养方法在专业课程中的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品质培养、一般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以绩效管理课程的“情景模拟”教学为例:在学生了解到绩效管理的整体知识结构后,教师将学生分四到六个小组,设定各组绩效目标(例如在校园内组织一次拓展活动),然后各小组在课堂展示其小组绩效,小组之间相互进行绩效评价,接着是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个体绩效评价,最后是教师以直接上司的身份评价各小组及各学生的绩效,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完成这项活动之后,学生对绩效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就非常透彻,也熟悉了绩效管理的流程。

4、丰富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各课程逐步建立起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在我校天空教室的网络平台上逐步建设各专业课程。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个人博客、电子邮件和QQ即时聊天工具等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传统的室内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与学生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极少的沟通交流外,专职教师在课堂之外难以和学生联系,难以有更多的机会和学生探讨交流专业知识和专业活动。如果能将上述教学手段应用于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来,就能有效改变这一困境。

三、研究方案施行的难题与建议

目前本研究方案的施行还只是处于部分教学环节的实验探索阶段,如果全面推行还存在一些难题。

1、“教”与“管”严重分离。学生的专业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存在较严重的分离。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社团活动和专业教育结合不足,难以将学生的一般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由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工作大部分情况下是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承担,专业教师极少参与其中。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目标更多的是偏向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班级同学关系的融洽,难以兼顾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专业教师与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密切配合。

2、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师资严重不足。原因是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往往需要跨专业学科知识或技能作支撑,目前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短缺,尤其是实验实践教学方面的师资。这需要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更为灵活,要依据专业的需要选择人才,而不只是过度地关注学历。此外,我校对人文社科类实验实践课程的工作量测定偏紧,影响到专业教师承担该类课程的积极性,这也需要学校在利益上引导专业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3、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形式化、官僚化。以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例,教学管理部门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字数在12000字以上,且必须有外文文献,这严重脱离教学实际情况,且专业教师多次反映也难以改变。过多的形式主义和官僚化会极大挫伤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性,并日益形成墨守成规、麻木不仁的恶劣教学习气。由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专业教师都只对照着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小结等方面的繁琐要求按部就班,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索如何将专业课程讲授得更深入更精彩。

参考文献

[1]马建中,储云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4.6

绩效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实践教学 构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54-0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相关职位群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定要求。在过去的招聘广告里,普遍要求应聘者有两年的工作经历。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届生的评价上主要还在于工作实践能力不够,往往需要企业的再培训和实际工作磨炼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学校一方,就需要在学生进入用人单位之前,培养他们对知识运用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缩短学生与企业用工标准的差距。

一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和框架

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就是依据就业为导向,即考虑社会需求和整体素质、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不断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具备较强的管理实务操作技能和开拓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的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基层管理人才。

二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现状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基本框架为:校内实践性教学(课堂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训+企业家论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校外实践性教学(毕业顶岗实习+假期企业实践)。

1.校内实践教学

第一,课堂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作为管理学科最为常见的教学,以案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运用已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提高实践的能力。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方面非常有效。通常我们采用各类情景模拟的方法来达到案例教学法的最佳运用。

但目前的案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的老师所采纳的案例大部分来自所教教材所提供的案例,而这些案例质量取决于编书者。而往往教材所带的案例又通常是国际和国内大企业的案例,这与学生毕业就业的单位层次有一定差距。因此,教师对这种案例的适用程度应做一些调整。

第二,校内模拟实训。校内模拟实训主要针对校内的小型实习基地,如校内文印店、校内餐馆、书店等一些场所,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较好的校内模拟实训同教师教学进行紧密联系起来。现有的校内模拟实训并没有在实践教学里得到体现。

我们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在利用本校资源方面,我校建立了学生自治委员会作为学生管理最高权力机构,下设学生会各分支机构,由学生自主管理在校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学生会的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如果能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不仅能为本专业学生提供非常好的实践应用机会,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第三,企业家论坛。企业家论坛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视野、了解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供了一个窗口。该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是邀请一些企业家或者人力资源管理经理,以各自企业的经营为主,来为本专业的学生举办讲座或座谈会,与学生们交流他们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感受,增强学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感性认识。

从本校资源来看,一方面从工会干部教育处着手,有部分的企业工会人员同时兼任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而另一方面是就业指导中心。从以毕业的学生就业单位,邀请企业家和人力资源管理员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讲座。

第四,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对自我近三年的学习做出一个总结。要求学生综合全部所学理论,集中探讨某一层面的具体管理问题。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在训练学生获取知识、选择信息能力、锻炼和考核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非常有效。

我们在这方面由先前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改成毕业设计,即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内容进行方案设计。比如招聘方案、培训方案、绩效方案、工作设计方案、薪酬方案。了解人力资源管理某一模块的工作流程,并结合企业现实情况,设计合适的方案。

2.校外实践

第一,假期社会实践。假期企业实践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鼓励学生到各企业兼职实习。让学生通过打工、调查等方式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兼职岗位的工作流程和企业工作氛围。假期企业实践主要采取以家庭所在地为主,分散实践的原则,返校后提交专题报告。

第二,毕业顶岗实习。这是一种结合某一专业课程教学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实际工作的短期实践性教学形式。作为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综合性强,涉及面广。

但这两种方式也常常容易流于形式,其中执行的难点在于学生找到相关单位兼职的难度较大。从这点来看,学校应建立强大的假期实践工作网和顶岗实习工作网,总结前几届学生的假期实践工作单位,主动和这些单位进行联系,为学生实践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培训学生找兼职工作的经验,让他们自己也在这方面多去实践。这样的话,就有助于校外实践活动的完成。作为学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联系到具体的实习单位,而学生也应多加培养自己的顶岗实习经验。

通过上述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把实践性教学贯彻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研究和发现现有的问题区域逐步改革,直至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基本教学手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探索

在教学目标为导向,课程体系为平台,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条件体系为保障体制的实践教学框架中,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为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必备、完整、系统的技能和技术。我们在校内实践方面做出进一步探索。

实验室群就是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群的需要,建设有专业的特色“两室两中心”,在本校即为:人员素质和心理测评室、招聘模拟实训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咨询中心、人员素质拓展中心。

人员素质和心理测评室目前已有两台多功能心理测试仪,能满足人员心理测验与素质、能力测验的基本要求,增加相关设备后,使实验室进一步满足素质与心理评价的要求,满足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实训、情景模拟等方面的需要。

招聘模拟实验室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员工招聘》、《管理沟通》这类专业课程提供实践教学场地。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及咨询中心由教学中心和研究(咨询)中心组成,教学中心为满足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教学需要,同时满足《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与福利管理》、《劳动经济学》、《绩效管理》等课程的需要,拟购买金益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企业版)、金蝶K/3ERP系统、因纳特人力资源等实验教学软件;研究(咨询)中心通过与企业共建的形式,加强与企业的横向合作,在为教师和学生科研活动搭建有力平台的基础上,通过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和劳务外包等服务,将师生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节约场地,研究咨询中心设在人员素质与能力测评的办公区。

人员素质拓展中心。分为室内研究中心和室外拓展中心两部分,室内研究中心设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咨询)中心,户外部分与学生处共同建设和使用。

同时,我们也开始建设人力资源工作任务分析室。针对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这种深度合作的方式就是充分模拟几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分。把所有人力资源管理的资料和数据对学校进行开放。同时把企业中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进行同步接收。也就是把几个企业每月的工作任务实时发放,然后由学校的终端进行任务接收。接下来由教师进行整理,再转发给学生,由学生根据工作任务来制定出符合企业的方案。这种实时工作任务的学习,将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所接收到的工作任务进行完成。其完成的过程和结果,由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并提供优秀方案给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实习教师进行评审。人力资源工作任务分析室的建立,非常需要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互信,能让企业公开相关资料和任务,而学校要较好的提供保密方案。

各类实验室群的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实践水平,加强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活动。当然实验室的建立并非难事,但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和设备保证。难度在于实验室建设好之后的运用。比如课程的课时如何安排在实验室里。在实验室的讲义和操作的规范性,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同时,固定的验证性的实验内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验效果很难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现代实验教学的“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新建的实验室群通过专人管理、课外开放,并让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室项目,能够大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根据国家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证要求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实际,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分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六大教学模块。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趋势,加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模块,共七大实践模块。每个实践模块又包括若干实践项目。针对这些实践项目要充分的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实践,制定相关的实践的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

四 结束语

要培养出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技能的学生,其途径就是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本专业的教学内容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环节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让学生掌握其岗位群的实践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映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绩效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准员工;绩效;学分;双考核

作者简介:卢勇威(1971―),壮族,广西南宁市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技师,研究方向为智能电子及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6-0021-0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零距离的培养目标。而“教、学、做、考”四位一体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重要教学模式,其中的“考”不仅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质等学校学分考核,还应包括在企业工作中学生的工作业绩、态度及个人素质等企业绩效考核。我们对电子类专业的工学结合进行认真思考和反复调研,并对学生为企业“准员工”、特征为生产性实训的工学结合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学校学分考核与企业绩效考核有机结合,实施了学校、学生、实习企业三方均积极主动、互利互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

一、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与学校学分考核制度

(一)企业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绩效考核是对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评估员工的绩效以及团队、组织的绩效,并通过对结果的反馈、分析绩效差距来实现员工绩效的提升,进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业绩。同时,考核的结果还可以用于确定员工的培训、晋升、奖惩和薪酬。通过绩效考核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其绩效的持续发展,形成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使他们的工作更加投入;激发员工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增强团队凝聚力,改善团队绩效。

企业绩效考核的内容:

1.工作业绩: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任务完成、工作速度、工作准确性、安全生产、部门管理、科研成果、创造效益等。

2.工作态度:包括出勤、积极性、责任性、稳定性等。

3.个人素质:包括遵纪守法、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团队精神、知识技能、判断能力、计划能力、指导能力、协调能力、体力等。

(二)学校学分考核制度

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业的基本计算单位,学生学完某一课程后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即取得学分;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类课程学分和总学分方能毕业,学分的计算办法由各专业教学计划确定。学分制是一种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其基本特点:一是教学计划具有弹性;二是以学分表示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分量;三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爱好、才能、特长、学习基础与勤奋程度等。以课程学分为计算单位考核制度是学校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学习惰性的约束,也是对学生勤奋程度的认定。

二、实行“双考核”的含义

高职学生在“准员工”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既是员工又是学员,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与学校学分考核制度是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样的“以考核促管理”是对学生工作惰性的约束,也是对学生工作勤奋程度的认定。

“双考核”是采用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与学校学分考核制度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对高职学生工学结合综合成绩进行考核,它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针对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长期性、稳定性的要求,企业对“准员工”学生要求是与员工等同,建立以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督导、以学校学分考核制度指导、学生自律为目标的考核监控体系,从而充分发挥企业对学生的监督作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工学结合活动的质量。在“准员工”工学结合活动中对学生考核是学校与企业为了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对学生履行本职工作的态度、能力、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并纳入学生学分管理,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薪资调整、奖惩、职务升降、岗位调动、培训、学生能力开发等工作,科学地管理、引导、激励学生。因此高职学生工学结合实行“双考核”制度是保证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权益一致性的切入点。

三、高职学生工学结合实行“双考核”的实践

我们电子机械工程系在学院的教学改革思想指导和要求下,先行一步,走自己的路,从2004年开始,在探索适合学生为企业“准员工”、特征为生产性实训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率先提出实施企业绩效考核与学校学分考核相结合的“双考核”,对高职学生工学结合综合成绩进行考核。

(一)学生为企业“准员工”工学结合的安排

我系电子类专业工学结合安排在第五、六学期,邀请企业在每年的9月至10月到我系举行了现场招聘会,组建针对企业生产要求成立的“特训班”。如我系与呈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组建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呈威班”,2005年11月20日“呈威班”共计51位同学在校内进行企业相关课程学习后,以“准员工”身分进入呈威公司进行顶岗实习。

学生到企业后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企业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顶岗学生的指导教师,如在生产线上插件、焊接、装配、检测、维修和质量检测等工序上要有一段时间的见习,掌握了岗位技能要求后上岗;二是企业定期安排能工巧匠、技术大师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专题讲座,采用集中实训一段时间、理论总结提高一段时间的学习方式。三是安排专职教师进入企业管理指导学生实习,配合企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及职业态度。

(二)找准学校、企业及学生三方的关切点,建立多边合作的稳定基础

一是学校的主要关切点是实施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设立合理的工学结合学分来实现,如我系允许学生在3~6年内修完课程,学生可在学习期内自行延长企业实习时间,允许学校课程和企业相应实习进行置换,二者具有相同学分,我系与呈威公司共同开发的课程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管理流程》、《开关电源原理及应用》共计4个学分;二是企业的主要关切点是企业的价值取向以经济效益为主导,通过合作来为其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经济效益,主要通过绩效考核来评价,如我系把学生在呈威公司工作业绩、工作态度、职业技能等纳入学分考核,合格者可获4个学分。三是学生的主要关切点是能否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同时为自己获得一定的报酬。

(三)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做好师生的思想工作

把“双考核”制度在“准员工”顶岗实习中的整体思路、意义、目标、特点等内容剖析清楚,让师生转变观念,尤其是让学生对这种实习要有深刻认识。如在组建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呈威班”过程中,将实习单位考察的全部内容和签订工学结合的实习劳动协议给学生讲明白,学生考虑清楚后,自愿写好申请书,签定安全协议。充分考虑相关法律法规,以确定相应的岗位、顶岗工作时间、工作薪酬的计算与发放形式等,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的重要性。

(四)高职学生工学结合实行“双考核”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是学校、企业及学生加强“双考核”过程中的沟通和考核结果的反馈。考核的一个核心就是沟通,而整个考核过程就是一个持续的沟通过程。考核标准的确定、考核过程中的指导、考核指标的调整、考核结果的反馈及运用都离不开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考核沟通和反馈,使学生了解学校、企业对自己的期望,了解自己的绩效,认识自己有待改进的方面。同时,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在完成绩效目标中遇到的困难,请求学校、企业的指导及帮助。

二是企业绩效考核与学校学分考核的操作要透明及公正。特别是有薪酬的实习,涉及到企业和学生的经济利益,在此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学生的权益,各项内容与操作要高度透明。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公平地显示学生对公司作出贡献的大小,据此决定对学生的奖惩和报酬的调整,另外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决定相应的人动,使学生能够从事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如我系在呈威公司设立了由学校、企业及学生三方组成的实习指导监督小组,起到了三方相互沟通、相互监督的作用。

四、高职学生工学结合实行“双考核”的成效

高职学生工学结合实行“双考核”调动了企业、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提高了我系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特别是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系“呈威班”的同学为企业“准员工”,他们有着多重身份,既是与企业合作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自我约束的主体。提前给学生灌输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制度,增强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管理,学生端正在实习过程中的态度,以达到实习的效果。实习期间,既是员工又是学员,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企业针对性培养学生,若学生实习后不一定留在该企业,因此企业也不可能在实习期花时间和金钱培训这些学生,而谈不上针对这些学生做岗位规划,实际上学生并未融入到生产岗位去。但学生刚进企业就被作为“准员工”看待,实习期一结束经培训考核通过后就成为正式员工,这种实习方式使企业大胆用人,给予学生的实践岗位较多,方便企业观察、培养、提拔素质好的学生。

五、结束语

目前在外部环境尚未健全,校内管理制度跟不上,校企资源难优化、校企合作缺机制、学生对工学结合欠理解等情况下,实行高职学生工学结合“双考核”制度,“准员工”顶岗实习,是一种“以考核促管理”形式,它符合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及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考核方式,是保证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权益一致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保证正常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活动及提高工学结合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双考核”监控是工学结合管理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方振邦.绩效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王玺.最新企业绩效考核实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