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校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由于缺乏有效的语言环境,因此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定的阻碍,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进而降低英语学习的质量。就中小学生而言,由于其刚刚开始接触英语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对英语的认知以及掌握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进而影响了中小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
二、优化中小学生英语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1.把握教学差异,注重过渡引导
教育的衔接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质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关中小学教师应对教育衔接的问题产生重视,尤其是初中教师应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把握,结合小学教育的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初中课程进行学习。就英语教学而言,有关初中院校应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对口的小学院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就英语教材的选用达成一致,减少学生升学后对英语教材的不适应性。另外,有关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将初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注重中小学教育之间的引导。具体来说,初中英语教师应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初期,对小学英语的部分课程进行简单的回顾,以减少学生对初中英语学习的陌生性。同时,初中英语教师还应对学生小学阶段英语学习习惯进行了解,有效地纠正一些错误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可以更加顺利地融入到初中英语学习之中去。
2.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因此经常会造成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困难。鉴于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关初中英语教师应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多种方法的应用,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错误认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首先,有关初中英语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让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其次,初中英语教师还应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引入多媒体教学,应用情境教学等。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使得初中英语教学更加地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而减少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过程中的不足。
3.了解学生个体,施行个性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在展开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班级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想有效地搞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问题,其可以从发掘学生个性,进行个性教学的角度入手,让每一个学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关注与促进。首先,初中英语教师应对自身素质进行有效的提升,并完善英语教学中的不足。其次,教师应加大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个体学生小学阶段英语的学习情况以及知识掌握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三、结束语
刚接手新的班级,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严格训练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教育学生学会思考等等。这些办法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后,课堂秩序必然会有明显好转。
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养成
教师要教育每个学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时时处处为学校、为班级、为社会着想,不在校园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吃零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看到纸屑等废弃物随手捡起,见到破坏校园环境卫生公共环境的不良行为及时加以制止。倡导学生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群体的关系上,考虑个人利益时应不违背道德原则,不伤害社会和他人利益。以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激发出内心潜在的激情,时时刻刻鞭策自己,激励自己,以典型为榜样,做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三、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教师要时时注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学生的文明习惯必然要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老师、团结同学、行为文明、言语礼貌,这些都是文明交往的基本要求。要明确要求学生见到老师、父母及长辈要主动问候;每天上学时要跟父母道别,说声“再见”;放学回家要向父母问好;睡觉前道声“晚安”;使用好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礼让、起立等体态语言。
四、学生良好上网习惯的养成
学生如何健康上网并正确使用网络一直是困扰家长的难题。我认为,首先应端正家长对上网的认识,加强与家长的配合,进行家庭教育。大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对网络不甚了解,过多干预子女上网,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甚至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应该与家长进行沟通,端正家长的看法,使家长能够辩证地看待孩子上网问题。另外,要向家长们推荐反黄软件,以防止在家上网的学生浏览黄色网站。面对中小学生上网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有“网络恐惧症”,不应只看到它负面的影响而忽视了它的积极作用。网络能够引导学生走入一个空前丰富的信息世界,进行交流与学习,不再固步自封,然而我们应该正确地利用,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要端正学生的上网态度,科学地探索中小学生上网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在网络里翱翔,涉猎丰富而健康的信息和科学知识。
五、结语
专业教师应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可体现在对本专业的理论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与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能力。在专业理论方面和专业实践方面肯钻研,并有创新性理解。例如,发表专业创新论文,亲自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有专业产品等。专业教师自身应具有对本专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指导的专业整体综合创新能力,可体现在本身能胜任教授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及毕业设计指导,并具有自己创新设计,发明,制作的能力。包含:①专业理论;②专业技能;③专业创新作品(产品、商品)为一体的这种三结合的创新能力。如机械专业作品(产品、商品)的创新含量中,功能的独特优点和实用性。专业动手能力含量中应包括:制图、钳加工、机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产品的实际应用、使用。专业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加强自身的学习有目的地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综合专业素质。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教法。在有创造性地学习和教育创新、教学创新、教法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就。
(1)教育创新。需要教师顺利地完成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即完成从培养有书本知识的人到有综合素质,综合创造能力的人的转换。
(2)教学创新。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生动地、立体地教和调动学生有兴趣地、立体地学的教师与学生二个积极性。并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向专业爱好的关键性转变。鼓励学生向立业、创业的升华。
(3)教法创新。在教育创新、教学创新、教法创新三者中,教法创新是关键。因为知识和能力是通过教师的教法创新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接受的。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认真地分析,进行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又因材(个性)的差异性,就必然要求教法的多样性且有效性。并注重教育、教学、教法三者的有机结合。
二、加大产教结合力度,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一要加强创新教育基地建设,优化创新教育的硬环境;二要优化教学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软环境。对在创新教育活动中涌现出的佼佼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的开展。专业教师可以将自身的专业综合创新能力及上届毕业生典型专业作品,充分地、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理论联系实际并与整体专业概念、整体专业目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感到理论物化了、实践化了、产品化了、整体化了。从而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了强烈的整体理解,从而树立起学好本专业的信心。专业教师还应培养和指导学生制作出比上届学生有所改变,有所改进,有所革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具有三结合(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产品)的,形成学生自己的再创性专业作品、产品。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能否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而且是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是对学习目的是否达到的最好检验。同时,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使他们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掌握那些用既定方式重复了许多次的操作,而是要他们探索新的方法、新的程序,促进学生积极进取,有所创新和发展。但创新的过程存在失败,要教育学生正视失败,鼓励他们持之以恒直至成功。要打破发明的神秘感,发明不是发明家的专利。例如,平民的小发明比比皆是。更要向青少年指出,想搞发明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发明,发明的三个特点: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成功的优秀的发明必须同时具备这三者,缺一不可。并向学生指出发明的途径:观察是发明的源头;想象和需要是发明的动力;实践是发明的分娩。使学生们感到发明并不神秘、发明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手中。以此进行专业项目创造发明和开发。
三、总结
“文献”一词在我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着不同的涵义,它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献不足故也”。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古人以“文”为典籍记录,“献”就是贤者所讲的话。在我国《文献著录总则》中把文献的现代定义明确规定为“记录有一切知识的载体”。并进一步引申、扩展为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人类活动或知识的一种信息载体,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幻灯片及缩微胶片等。根据信息的加工程度不同,文献可以分为三种等级:一次文献是指原始文献或第一手资料;二次文献是包括目录、文摘、索引等在内的工具性文献;三次文献是研究者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地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概括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各种述评、综述等。
文献检索则是指从众多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查找出所需情报的一种方法和程序。这“不仅是一个资料查找搜集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析、研究过程”。因为研究工作不是照抄照搬原始文献资料,而是要对其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和鉴别,从而找出真正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的资料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文献检索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有什么作用(why)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文献资料成为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将图书情报和仪器装备比喻为科学研究的两只翅膀”。具体来说,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在本领域内别人已经作了哪些工作
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很难再找出一个前人从未探讨过的问题领域。如果每个研究者都从头做起,给变量编制完全新颖的定义,不仅没必要,而且会使自己的研究多走许多弯路、错路。例如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研究,但却不知道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并把它等同于“电教手段”或“信息技术”,那么他的工作除了热情可嘉以外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在研究前我们要了解在本领域或相关领域别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二)确定自己的起点和方向
我们只有详细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区分出已完成的和需要完成的研究,才能确定自己研究的起点和方向,使自己的研究在别人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
(三)借鉴有益的研究理论、思路和方法
查阅文献的过程就是总结过去相关工作的过程,通过它可以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和研究方法,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中受到启发,借它山之石以攻己之玉。
(四)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教育研究的效益
“科学工作者应把人类历史上尚未提出的或尚未解决了的问题作为科研的选题。从事这种研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充分了解前人的研究可以避免重做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重复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甚至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三、什么时候进行文献检索(when)
文献检索是伴随教育研究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从选题一直到研究成果的形成,文献检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献检索并不仅仅是研究前的工作,在研究的过程之中也要保持对相关研究动态的关注,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研究的方法和进程。在最后表述研究成果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结题时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成果表述的格式等,特别是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我们不象专业人员那样了解教育研究的工具、思路、方法和表述格式,但无论如何不能把别人的研究资料作为自己课题结题的依据。
四、从哪些方面进行文献检索(where)
教育研究立足于文献资料和经验事实,搜集的资料要尽量充分全面。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而且一定要切合自己研究的课题。不仅搜集课题所涉及的各方面的文献,还应注意搜集由不同人或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同一方面作出记载、描述或评价的文献。主要内容包括前人或他人在该课题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的研究水平,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方法、经验和问题等。同时要注意收集的资料最好既要有现代的,也要有适度历史的;既要有与研究课题专业密切相关的,也要有相关专业的;不仅搜集相同观点的文献,还应搜集不同观点、甚至相反观点的文献;既要有国内的,也要有国外的。研究者在收集文献时,尤其需要防止自己已有观点或假设对积累指向的影响,不要轻易否定或不自觉地忽视与自己观点相左的材料。总之,收集的文献资料越全面、丰富,就越有利于我们研究工作的开展。
五、如何进行文献检索(how)
文献资料的获取一般来说包括文献的检索和文献的积累,在此我们重点讨论的是文献地检索。在当今信息时代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广大教师在查找文献时往往不知从哪里下手。无论是图书馆还是网络系统,对于研究者来说既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宝库,也潜伏着迷失的危险。要从众多的文献中准确迅速查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资料,可以按照下面几个步骤:
1.确定检索的主题、范围与手段
在查阅之前必须确切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资料,列出可能相关的概念,考虑有关文献的潜在标题。例如一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可以查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益”、“作文教学”、“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检测”等有关的主题。然后进一步确定检索的范围和检索的手段:时间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是按有远及近的时间顺序查,还是按有近及远顺查?语种上是中文还是外文?类型上是书籍、期刊还是其它?是使用二次文献还是计算机检索系统等。一般可首先搜集有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其次是查找期刊及文献资料。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而定。
2.确定检索的方法
由于检索的手段不同和文献的载体有异,检索的方法也各有特点。例如在计算机上有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只要输入关键词并适当界定检索范围就可能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对于印刷性的文献则可以充分利用二次文献快速查找,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有:图书目录、期刊目录、索引、文摘和其他,如《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中国教育年鉴》等。它们是查阅国内外文献的金钥匙,掌握这把金钥匙,就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献。无论使用哪种检索系统常用的检索方式主要有按作者、按主题和按关键词等。在此我想详细介绍一种“引文查找法”,也有人叫做“滚雪球”。即根据自己所选定的题目,查找内容较完善的近期期刊,再按照文献后面的注释或参考文献,去收集原始资料。这样就像“滚雪球”一样就可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文献。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文献涉及范围比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迅速,并可不断扩大线索。但是存在缺乏时代特点、带有引用者的主观性等缺点。
3.阅读
查找到的文献首先要浏览一下,确定哪些要精读哪些要略读,然后再对需要精读到资料分类阅读。有时也可边搜集、边阅读,根据阅读中发现的线索再跟踪搜集、阅读。阅读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据,领会文章的主要论点,分类摘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材料来源的可信性和可利用性都是
非常必要的。如果材料来源不真实.是不能被运用的。,即使内容真
实,但与研究问题无关,那也是无用的。
4.加工整理
文献检索最重要的是要对阅读过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进行一番由表及里的分析、鉴定。首先,把写下的文摘、卡片或笔记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而又有确切依据,阐述层次清晰而合乎逻辑。然后,按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轮廓,再进行科学的分析。由于文献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带有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因此需要随文献作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在批判中继承,在扬弃中创新。然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观点与体会,这样客观资料中就融进了主观资料。最后,经过对阅读过的大量材料的筛选、比较、分析、综合,写出文献综述。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文献综述的格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
在此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文献检索不仅是课题研究的一个环节,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文献法。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研究者并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实直接接触,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另外,在不同的研究方法中文献检索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实验法对文献的使用最为普遍,一般在课题的提出背景部分要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行动研究也并非思考只要思考就是研究。斯登豪斯有时把行动研究简单地表述为“行动研究就是公开而系统的探究。”系统主要指系统地“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谋求在广泛的理论背景下分析所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凭经验来分析问题。相对而言文献检索在叙事研究中就不是必不可少的了。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运用提问,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和有效的。有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长,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偏重于机械的盲目记忆;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问题水平偏低。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结论,如“对不对”、“答案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思考的”,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的缺陷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思维水平难以提高。水平偏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水平。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老师的意旨学习课文,用老师想听到的话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表面热闹,实际上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偶尔有学生发问,也只是问问词语解释,句子含义之类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
期待时间是指一个问题被提出之后与由这个问题引起的回答之间的时间,大量研究揭示,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期待时间平均只有1秒,如果一名学生不能迅速地思考问题,教师通常会重复刚刚提出的问题,或重新表述这个问题,要么就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留给学生组织答案的时间太少。一再如此,学生就失去了使他们的思路趋于完善的机会。
针对上面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的课题,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能极大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低负担、高质量。
二、什么是有效提问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性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1、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纲举目张”之效。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2、问题具有探究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课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研究思路,并实施研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并撰写个小论文、小调查,还可组织交流或举行展示。通过开展“探究性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们学得了很多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更为可贵的是使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
3、问题具有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