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鸟飞行

小鸟飞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鸟飞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鸟飞行

小鸟飞行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 进行7种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衣原体、支原体合并感染药效学评价。方法 衣原体、支原体合并感染者228例,随机分4组,每组57例。A组给予头孢曲松钠2.0 g,诺氟沙星0.2 g,qd;B组给予头孢他啶2.0 g,依诺沙星0.2 g,qd;C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0 g,洛美沙星0.2 g,qd;D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0 g,氟洛沙星0.2 g,qd。 结果 四组有效率分别为91%、93%、98%、98%;不良反应率分别为40%、53%、79%、96%,D组效果最佳,相对不良反应较重。结论 衣原体、支原体合并感染选择D组治疗方案最佳,但依个体差异适当调节剂量,延长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给人体的痛苦。

[关键词] 衣原体、支原体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药效学分析

近几年,性传播疾病病种逐步有变化,非淋菌性尿道炎是其中发病率较高的病种之一。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简称NGU)是指有尿道炎,但尿道分泌物查不到淋球菌的一类疾病。主要由沙眼衣原体(C.trachomatis简称Ct)和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简称Uu)引起,少部分由其他阴道细菌引起。本研究采用7种药物治疗组,运用药效学分析方法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5月~2005年4月来我院就诊确诊为NGU男性患者228例,医生临床体征检查和Ct、Uu检查符合UGU标准:尿道刺痒,排尿疼痛,少数有尿频;Ct、Uu细菌培养(两种共存)均为阳性。随机分成A、B、C、D 4组,每组各57例。各组体征、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A组给予头孢曲松钠2.0 g,静脉续点诺氟沙星0.2 g,qd;B组给予头孢他啶2.0 g,静脉续点依诺沙星0.2 g,qd;C组给予头孢哌酮/酮巴坦钠2.0 g,静脉续点洛美沙星0.2 g;D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0.2 g;静脉续点氟罗沙星0.2 g,qd;4组均连续使用14天。治疗期间禁性生活,内衣及洗具应消毒,分开使用,以免重复感染。

1.3 临床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治愈2~3天之后进行细菌培养呈阴性;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病原体检测为阳性;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病原体检测为阳性。治愈加显效为有效。

1.4 不良反应评价 正常:对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不良作用,如头痛、失眠、幻觉,注入血管部位疼痛、发痒、发红等。加重:正常使用剂量范围内不良反应症状加重至人体难以接受继续治疗。

2 结果

2.1 药效分析 效果是指所关注的特定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治疗效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来示[1]。其具有临床意义,且可以作为治疗的依据。本研究以4组药物治疗Ct、Uu合并感染的治愈率和有效率作为衡量指标。4组患者治疗结果见表1。4组均确诊为Ct、Uu合并感染患者,且联合用药方案相似,但其药效指标却不同。

2.2 不良反应分析 注重比较不同治疗组之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大小。本文不良反应是在治疗过程当中人接受正常剂量时出现的伤害人体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结果见表2 表1 4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表2 4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Ct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感染型的原体呈球形,繁殖体的始体呈圆或卵圆形。Uu属原核细胞微生物,无细胞壁及前体,细胞器极少,对β-内酰胺类及头孢类抗生素不敏感,通常对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敏感[2]。本案使用的头孢类均为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其对G-及绿脓杆菌均良好作用,使用于Ct感染。喹诺酮类对G-杆菌活性高,在体内分布广,有效抑菌或杀菌,高浓度时Uu敏感性较高,且有泌尿系统中浓度更高,治疗中适当增加剂量有比较好的效果[3]。两者均为广谱抗菌药,联合使用起到抑制或杀灭Ct和Uu作用,相对两者对中枢神经系统均有不良反应,联合使用加重不良作用,如C、D组,若增加剂量严重失眠、幻觉,难以继续治疗。因A组、B组存在药物耐药性,药物效果较低,因此临床上应适当调节品种,使治疗有效、安全。

本研究表明A组到D组治愈率逐步升高,但相对不良反应较大,若增加药物剂量,会出现患者难以接受的不良作用。因存在药物的耐性A、B组治愈率较低。综上述分析,对有不同个体差异的初诊或复诊的患者应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得到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均,张钧.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药学实践杂志,1995,13(4):193.

小鸟飞行范文第2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资料均为2012年3月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总病例数112人。其中,男78例,女34例;年龄35~68岁;少数民族72例,汉族40例。入选患者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同时上述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以上患者无严重急慢性感染病变,无急性心脑血管病变,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昏迷,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情况等,降糖治疗方案依照患者血糖情况予以相应调整,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民族、病程、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水飞蓟宾胶囊(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40 mg(4粒)/次,3次/d;对照组服用护肝宁片(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片,次,3次/d。每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监测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及肝脏超声变化情况。治疗期间停用对肝功能及血脂有影响的药物。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疗效评价标准 ①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恢复正常,肝脏超声提示脂肪肝声像改变消失;②有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肝功能及TC、TG较治疗前下降≥50%,肝脏超声改善1级;③无效:各项指标未达到有效标准。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9.0%,对照组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脂指标TC、TG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

治疗后,随着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与血脂的降低,患者的血糖控制也更加容易,在不改变降糖方案情况下,血糖控制水平更加理想,降糖药物用量也相对有所降低,取得了一药多效的良好治疗效果。

讨论

小鸟飞行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美满霉素 非淋菌性尿道炎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通过性接触传染的性传播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尿道分泌物中,查不到淋球菌。女性患者不仅有尿道炎的表现,尚有宫颈炎、外生殖道炎症等,因此,也称非特异性生殖道感染。目前,本病在某些地区已超过淋病,居性传播性疾病首位,我国的病例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是常见的性传播性疾病之一,备受广泛重视。本文仅就应用美满霉素的治疗效果,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整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16例患者,其中男4例,年龄22~42岁;女12例,年龄24~38岁。16例中初发患者5例,余11例均为复发来诊患者。

病例选择标准:①不洁史或配偶感染史;②尿道炎的临床表现,女性有生殖道炎症;③分泌物中有形核白细胞增多可见支原体衣原体;④涂片培养无淋球菌。

治疗方法:美满霉素100mg/次,2次/天,口服,10~14天为1个疗程。每周检查血白细胞1次,每周尿检2次。

结 果

本文16例,规律治疗后痊愈13例,显效3例,痊愈率为81.25%,其中初发患者5例痊愈,复发患者痊愈8例。

本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有:4例患者出现轻度头晕,3例有轻度消化道症状,1例患者出现失眠,1例患者出现皮炎,症状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后即消失。全部患者依从性良好。

讨 论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通过不洁性接触传染的性传播性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性病之一。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多次尿道分泌物检测中查不到淋球菌感染的证据,可见衣原体、支原体。由于诊断和治疗上的某些原因,常导致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本文16例中,仅有初发者5例,余均为复发患者。提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坚持正规治疗是临床探讨的重要问题。

美满霉素是四环素族类抗生素,是一新型四环素的半合成衍化物。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的革兰阳性、阴性细菌,立克次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微生物引起的各种感染。本文应用美满霉素100mg,2次/日,口服,连续用药10~14日。16例中13例痊愈,3例显效,治愈达81.25%。3个月后复查,其中仅1例复发。研究说明,美满霉素口服是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特别是初发者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较轻的药物。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复发,不仅与衣原体、支原体的存在有关,且与传染源、诱发因素未消除和治疗不彻底等因素有关。笔者认为,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重视预防,采用各种方法认真做好隔离,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配偶的治疗尤为重视。

参考文献

1 林育元.美满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15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3,(2):66.

2 文海涛,闵志廉,蒋晓天,等.美满霉素和四环素联合用药与单用药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7,11(4):50.

小鸟飞行范文第4篇

关键词:肺源性心脏病;原位血栓;尿激酶;丹参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541.6 R28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0-1005-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因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c02)潴留等因素,绝大多数病人呈高凝血状态,非常容易形成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使病情加重,预后不良。本研究试探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的临床价值,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7年2月收治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共1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80年第3次全国呼吸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动脉血气达到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7例,女43例;年龄(47~86)岁,平均67岁;入院时血常规血红蛋白(17~23)g/L,红细胞比容0.43~0.60。将13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男45例,女20例,年龄(47~80)岁,平均63岁;对照组65例,男42例,女23例,年龄(50~86)岁,平均68岁。

1.2 方法 治疗前所有病人均查血浆D-二聚体,对照组病人在常规合理氧疗、抗炎、畅通气道、纠正酸碱失衡、营养支持以及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使用尿激酶(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0×104 U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5 d。然后给低分子肝素钠(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皮下注射5 000 U,每12 h 1次,连用3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安徽天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50 mL(含丹参16 g)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14 d。

1.3 观察指标 监测血压,并密切观察病人皮肤、黏膜、痰、呕吐物、尿中有无出血征象并及时处理。同时观察呼吸困难、胸痛、肺部音、发绀、水肿、心律、精神、食欲及动脉血气的变化。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呼吸困难及胸部疼痛明显改善,肺部音减少,发绀消失,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明显增加;好转: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但仍有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1周内病情逐渐好转;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因合并严重并发症改变治疗方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入院后测定血浆D-二聚体均阳性,对照组应用尿激酶的过程中1例因出现黑便而终止治疗。两组临床疗效比(见表1)。

3 讨 论

血流淤滞、血管壁异常、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因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绝大多数病人血液呈高凝或血栓前状态,加之常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及右心衰竭所致的血流淤滞、缓慢,易形成肺细小动脉血栓,导致不良预后。这已被大量研究证实,有专家报道尸检发现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死亡者中89.8%有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这为临床上合理使用抗凝剂,甚至在必要时使用溶栓剂提供了理论依据。肺心病是一种血栓病的概念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组病人入院时化验血红蛋白(17g/L~23g/L)均高于正常范围(12g/L~16g/L),红细胞比容(43%~60%)也属于较高水平,这说明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血浆D-二聚体阳性,说明体内有血栓形成和纤维溶解活动。因此,根据专家提出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绝大多数存在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的理论依据,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同时配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是通过较强的抗Xa活性达到抗凝效果,其皮下注射可改变肺心病病人的血液性状、改善通气和提高氧的利用率。

小鸟飞行范文第5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中心性肥胖 胰岛素抵抗 代谢综合征 益气化聚方

中图分类号:R289; 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3-0022-04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s of Yiqi Huaju herb formula

on type 2 diabetes subjects coupled with central obesity*

WANG Tianzhan**, FU Xiaodong***, WANG Wenjian

(Depart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 effects of Yiqi Huaju herb formula o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subjects with central obesity. Methods: Forty-eight case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ith central obesi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ither a treatment group (Yiqi Huaju herb formula treat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western medicine) or a control group (placebo in combination with western medicine). Both groups were administered for 12 weeks. Various indications such as body mass index (BMI), waist circumference (WC), waist-to-hip ratio (WHR),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hPPG), fasting plasma insulin (FPI),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 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BMI, WC and WHR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rameters such as FPG, 2hPPG, HbA1C, HOMA-IR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both groups, however, the better effect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treatment group.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Yiqi Huaju herb formula with western medicin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central obesity,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disorder of glucose metabolism.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entral obesity; insulin resistance; metabolic syndrome; Yiqi Huaju herb formula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是最主要的心血管风险因素之一[1]。而伴有代谢综合征的T2DM,由于还存在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等代谢源性风险,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更甚[2]。对伴有代谢综合征的T2DM患者使用降压、降糖和调脂等常规西医综合强化治疗后,尽管血压、血糖和血脂等指标的达标率明显提高,但中心性肥胖无明显改善,提示目前的常规西医综合干预作用有限,仍有剩余心血管风险未被控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王文建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前期在“聚证”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益气化聚方治疗中心性肥胖和脂肪肝等,发现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脂肪分布异常[3-4]。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聚方治疗伴有中心性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年龄18 ~ 65岁间。2)符合1999年WHO关于T2DM的诊断标准[5]。3)按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制定的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6],具备以下≥2项者——①中心性肥胖: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②血甘油三酯≥1.70 mmol/L(150 mg/dl);③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1.2 排除标准

1)1型糖尿病患者;2)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脏疾病患者;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精神疾病患者;5)肿瘤患者。

1.1.3 入选对象

本研究募集了2011年12月-2012年6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门诊就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用益气化聚方的治疗组26例与加用安慰剂的对照组2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

1)健康教育,要求两组患者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2)两组患者均维持入组前的降压、降糖和调脂等药物治疗。

1.2.2 试验用药

治疗组加用益气化聚方治疗。益气化聚方的组成为黄芪、黄连、生蒲黄、茵陈和泽泻,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制剂室制成颗粒剂(批号:110501),每袋含生药17.5 g。服法:以开水溶解后口服,每天2次、每次1袋。

对照组加用安慰剂。安慰剂内含与益气化聚方组成相同的中药、但剂量仅为治疗用药的1/20,加赋形剂和调味剂制成与益气化聚方色泽、口味均相近的颗粒剂(批号:110601)。服法与治疗组相同。

两组疗程均为12周。

1.3 检测指标

1.3.1 形体学检测

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均测量形体学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臀围,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 WHR)。

1.3.2 实验室检测

早晨采集禁食12 h后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测定其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plasma insulin, FPI)和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值,并根据公式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FPG(mmol/L)×FPI(mU/L)/22.5计算HOMA-IR。患者在被空腹采血后进食75 g葡萄糖,2 h后再采集其餐后静脉血,测定餐后2 h血糖值(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hPPG)。以上指标的检测均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科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版)》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描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非参数分析。各指标值在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治疗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5.11±9.36)岁,糖尿病病程(6.1±2.3)年;对照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96±9.38)岁,糖尿病病程(5.9±2.2)年。两组的基线资料以及使用降糖药、降压药和调脂药物的比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BMI、WC、WHR比较

比较两组治疗前的BMI、WC和W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的BMI、WC和WHR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BMI、WC和WHR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比较两组治疗后的BMI、WC和WHR,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FPG、2hPPG、HbA1C、FPI和HOMA-IR比较

比较两组治疗前的FPG、2hPPG、HbA1C、FPI和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的FPG、2hPPG、HbA1C、FPI和HOMA-IR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而对照组的FPG、2hPPG、HbA1C和HOMA-IR也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FPI无明显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的2hPPG、FPI、HbA1C和HOMA-IR,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表2)。

3 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的人数不断增加,代谢综合征和T2DM的发病率也迅速上升。胰岛素抵抗是T2DM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也是代谢综合征的病理基础[7]。中心性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外在表现。有研究表明,伴有中心性肥胖的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较不伴有中心性肥胖的T2DM患者更加严重,且远期的心血管风险也更大[8]。

本研究的对象是伴有中心性肥胖的T2DM患者。尽管使用降压、降糖和调脂药物等常规治疗后,这类患者的FPG、2hPPG和HbA1C等指标有所改善,但WC和WHR无明显变化,表明目前使用的化学药物对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肪分布异常这一代谢源性风险的干预作用有限。因此,开发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纠正中心性肥胖的药物对治疗合并代谢综合征的T2DM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虽为胰岛素增敏剂,但因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目前尚无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纠正中心性肥胖的化学药物。

全国名老中医继承人王文健教授结合现代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以中医理论分析了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和病机,认为胰岛素抵抗相当于中医的“脾虚不化”,是进入体内的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转化,物不化正,反而为害:血液中的糖分和脂质水平升高,引发糖尿病;脂肪在腹部和内脏沉积,形成中心性肥胖[9]。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创制的益气化聚方,在防治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组分疾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4]。该方中黄芪甘温,能推动中焦枢机、促进气化,以利游溢、布散精气,为君药;蒲黄味甘性微寒,血分药而兼行气分,可散积聚、化瘀血,为臣药;黄连苦寒,清热、泻火,泽泻甘寒,利水、渗湿、消肥甘,两药共为佐药;茵陈苦辛凉,能平肝泻火,清湿邪、解热滞,更可发陈致新,为使药。诸药合用,能使中焦枢机流利,气化复原,郁热、湿浊、瘀血消散,精微物质得以正常化生、布散。

本研究以伴有中心性肥胖的T2DM患者为对象,分别加或不加用益气化聚方治疗12周,结果显示尽管两组的FPG、2hPPG、HbA1C和HOMA-IR都有所降低,但对照组治疗前后的FPI无明显变化,而治疗组治疗前后的FPI有明显下降。此外,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的2hPPG、HbA1C和HOMA-IR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这些数据表明,加用益气化聚方治疗能明显改善伴有中心性肥胖的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

在形体学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更明显:治疗组的BMI、WC和WHR都较治疗前有非常明显的下降,而对照组的BMI、WC和WHR却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中心性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外在标志。治疗组在WC和WHR降低的同时,胰岛素敏感性也明显提高,这与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得出的益气化聚方有胰岛素增敏作用的结论一致[10-12],而缺乏安全、有效的胰岛素增敏和纠正中心性肥胖的药物正是目前化学药物的薄弱环节。

总之,在使用降糖、降压和调脂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聚方能明显改善伴有中心性肥胖的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纠正中心性肥胖并进一步改善糖代谢紊乱,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Mazzone T, Chait A, Plutzky J.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sights from mechanistic studies [J]. Lancet, 2008, 371(9626): 1800-1809.

[2] Kulieva NF. Lipid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and without the metabolic syndrome [J]. Georgian Med News, 2009, 166(1): 58-60.

[3] 何春燕, 王文健, 李玢, 等. 益气散聚方治疗代谢综合征肥胖高危人群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7, 5(3): 263-267.

[4] 娄少颖, 刘毅, 马宇滢, 等. 益气散聚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8, 6(8): 793-798.

[5] Alberti KG, Zimmet PZ.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Part 1: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al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J]. Diabet Med, 1998, 15(7): 539-553.

[6]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5): 390-419.

[7] Romeo GR, Lee J, Shoelson SE. Metabolic syndrom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roles of inflammation —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12, 32(8): 1771-1776.

[8] McNaughton D. ‘Diabesity’ down unde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s cultural signifiers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Crit Public Health, 2013, 23(3): 274-288.

[9] 王文健, 刘毅. “脾虚不运”与“脾虚不化”辨析[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7(1): 8-10.

[10] 王树海, 王文健, 汪雪峰, 等. 黄芪多糖和小檗碱对3T3-L1脂肪细胞糖代谢及细胞分化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24(10): 926-928.

[11] 刘毅, 娄少颖, 何燕铭, 等. 小檗碱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相关基因PPARγ、C/EBPα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28(11): 1005-1009.

相关期刊更多

安徽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生物多样性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