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年闰土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七册第十五课《猫》,有这样两种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种:1.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能概括猫性格古怪的三个词语(老实、贪玩、尽职)。2.仔细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3.说一说你是怎样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出猫的性格老实、贪玩和尽职。

第二种: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划出有关句子,特别是一些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猫的什么特点?

很显然,这两位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完全相反的。前者运用了演绎法,后者运用了归纳法。虽然在实际教学中,这两种教学设计都行的通,但从课文结构分析,本篇课文更适合采用第一种方法,即演绎法。因为本篇课文已经在段落重要位置明确点明了猫的老实、贪玩和尽职这三个性格特点。所以没必要再让学生自己从各个句子中去归纳这些特点,可直接让学生抓住猫的这三个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但是,如果对于希望通过让学生去接触语言材料去感知研究对象,去获取事实,则运用演绎法较为合适。

例如在学习十一册课本中三处儿童肖像的描写时,《小音乐家扬科》中写到:“他长得很瘦,脸黑黑的,浅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在《少年闰土》一课中“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教学时,经过学生讨论,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明白了,两处都是写少年儿童的肖像,共同之处是写“脸”。但又不相同,各有特色。扬科“脸色黑黑的”,说明他在繁重的体力劳动摧残下,身体非常瘦弱;闰土“紫色的圆脸”,说明闰土生活在海边,经常参加劳动,日晒风吹,身体很结实。通过在阅读中归纳,学生体会了对“脸”的描写,反映了主人公的身体状况,生活经历的不同,突出了主人公的个性,深化了主题。这样的归纳学习,不仅使学生对肖像描写这种方法有了一个系统地了解与比较,同时又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消减浅表性的教学环节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解题,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正音、正字、解词,然后划分段落,分析课文,概括中心。有些教师每篇文章都这样教学,不肯漏掉任何环节。其实这样面面俱到、环环不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主动创新的时空。因为这面面环环中肯定有一些内容是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感,学生听来有耳无心,也不必怎么动脑筋,连思维都难以集中,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线,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特别是要消减那些浅表性的活动,改变教学中的刻板呆滞状态,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只有流动的思维,才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如一位教师教学《白杨》一课,根据课文借物喻人的特点,着重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联系生长环境,了解白杨外形特点;二是紧扣关键词句,理解白杨品质特点;三是激发学生想象,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整个设计教程简洁,主线突出。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思考、质疑、劫难,不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得到落实,而且学生学得主动,对大戈壁恶劣环境的想象,对白杨品质的理解,对建设者精神的认识,都有了许多创造性的内容。课堂上,学生如果懂了,他的思维就要向纵深展开,而教师如果还是喋喋不休地讲,等于拉住他的思想不让往高处走、深处流,学生的创新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支撑和发展的机会。

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

 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距地长短,深浅把问题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微解答距,学生看书即可回答。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问学生:“闰土的外貌怎么样?”书上有“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等内容,学生回答不必动脑筋。二是短解答距,答题与课文内容有些变化,不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如问:“从闰土的外貌看,他是怎样一个人?”学生需要通过理解概括才能得出他是一个健康的农村孩子的结论。三是长解答距,它需要综合有关知识来解题。如问学生:“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学生需要通过对“我”和闰土的生活及周围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才能认识到“我”对自己所处地位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四是新解答距,要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答,答案有一定的创造性,有较高的难度。如要求学生根据“我”的身份,对照闰土的外貌,想象“我”有怎样的外貌。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解答距、短解答距的问题,要求学生静心听,齐声答,而且希望学生都按教师事先想好的答案回答,就消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所发展的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应答性行为”,与我们所要培养的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探究性行为”的人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适当提高解答距的等级,多设计一些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提问,让学生以一种积极地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当然,提问也不能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高得多数学生难以企及。

提问的解答距应控制在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或者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把较长解答距的提问分解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靠学生的努力,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

增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设计

 摒弃细密的教学设计,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是不是意味着教学设计变得粗线条了?从教师机械传授、学生被动应对的角度来看,好像是这样。但在这疏旷的背后,却隐含了学生创新的时空,要求教师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方面作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以学生创新的细密来充实教师提问的疏旷。

1.预留质疑的时间。

 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把学习上遇到的矛盾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时,原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便明朗化了,思维过程也随着清楚起来。有时,当一个学生把自己认为还不十分理解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同时,他已经弄明白了问题的一半,有的甚至问题刚提到了一半,另一半就“咽”下去了,原来当他把问题用外部语言整理出来的同时,问题本身也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如著名的教师支玉桓在教学《穷人》临结课时,留了七八分钟,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学生先后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诸如:“桑娜抱回了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回家后那一段,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省略号?”“课文中为什么把西蒙死后的样子和两个孩子睡觉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如果我是作者,就让西蒙有五个孩子,让桑娜有两个孩子。”支老师根据不同内容、性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并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适当展开,增强解题效果。如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支老师引导学生从桑娜坐立不安的行为理解她害怕、矛盾的心理,并进而认识到标点符号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独特作用,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达到了。试想,如果支老师事先把课堂安排得毫无余地,那学生这些颇具创新色彩的提问和想法在课堂上还有闪光的可能吗?

 2.创造讨论的机会。

 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特级教师徐善俊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组织学生就“ 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讨论,学生不但提供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3.开拓求异的空间。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教学,怎样才能够使语文课堂实现高效教学,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去不断探索。笔者从充分备课、借助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及当堂训练,拓展提高等方面入手,指出打造初中有效课堂的关键与方法所在。

一、充分备好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充分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备课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和思维的发展,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才能明确自己该怎么教。同时,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备课时,教师应突显教材中的重难点,强化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中鲁迅所作的《故乡》一文,该文的学习难点比较多,要求学生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以及个别语句的含义。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依据小说的线索,把小说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部分,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来展开文章布局,对二十年前的闰土与现在的闰土从外貌、动作、对生活以及对“我”的态度等方面加以归纳。课文最后一段:“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在全文的最后又描写了海边月夜的景色以及这富有指导意义、发人深省的最后一句话都需要我们设计好导学方案,这些重要而丰富的内容信息,只有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才能深刻理解这深邃的内容和精湛的构思并准确传达给学生。

二、借助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的使用能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能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上述提及的《故乡》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的语音播放功能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曲由斯琴格日乐演唱的《故乡》,在轻快的歌声中,学生的内心也正如歌中所唱的一样,在每个人心中,故乡都是“美丽、希望、善良”的。再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了文中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的图片并配上醒目的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以及“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用直观的图片配以简明的文字,让学生一眼就看出二十余年过去了,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的如此巨大的变化,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二十年后的那颗悲凉的心。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考察人物性格发展的外在和内在的原因,我利用课前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清晰的展示了闰土和杨二嫂二十年前后不同的形象以及他们各自的外貌、动作、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使学生更清晰的能将这二位人物二十年前后的不同形象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他们的变化来分析。这种形象直观的新颖表现手段,为课堂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感基础,这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

三、重课堂反馈,拓展提高综合能力

课堂反馈,能让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参与意识、掌握情况等来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接受情况,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和梳理,增强课堂的实效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例如,学习完《故乡》一文后,我对课文进行了一个总结,让学生填空,说出小说从哪四个方面对闰土进行了刻画,分别说出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分析说出闰土变化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的主要内容,为学生下一步拓展阅读奠定基础。然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已有的信息,想象一下二十年后的宏儿和水生,他们会过上怎样的新生活,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文中的人物命运进行续写,学生不仅觉得有趣,也是提高学生实际动笔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其实,“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朱家珑语)的确,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精读课文后面安排的课后习题,难易适度,形式多样,是编者对课文进行充分思考后的结晶。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认真钻研课后习题,在文本、教师、学生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中激活课后习题,使其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好帮手,让教师教得聪明,学生学得轻松,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 随意――掌控教学切入点,无痕引领

每篇课文后的习题中常有一个统领全文的思考题,该题紧扣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精当“切入”,就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人教版六下《桃花心木》课后习题1:“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课堂上,学生先围绕“种树人有哪些奇怪做法”展开讨论,了解了种树人的奇怪做法后探讨“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理解了种树人语重心长对作者说的两段话后,学生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人生道理,点明文章的主旨。

课后习题中不乏这样的问题,抓住了它们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顺势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就能避免烦琐的提问和分析,使阅读整体性更为突显,教学主脉络更为清晰,课堂也更有实效。

二、 随时――立足理解疑难点,因“题”巧“施”

课文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疑难杂症”。有关这些疑难点,在课后习题中都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思考练习,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巧妙把握时机,随时用好习题,疑难杂症便会“药到病除”。

如人教版六上《少年闰土》一文,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怎么理解?”这句话,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们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针对课后习题,在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自由读读课文第16自然段,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第二层:关住他们的那堵墙究竟是什么;第三层:为什么说只看见高墙四角的天空?通过讨论与交流得出:那是封建礼教束缚了他们,让他们不能畅快地接触大自然,体验新生活。闰土的到来,为作者打开了一扇窗,让作者看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通过课后习题,边读边议,做好铺垫,层层深入探究解疑,学生因生活经验不同而造成的疑难点自然会迎刃而解。

三、 随性――迁移语言训练点,一吐为快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课后习题中有相当数量的小练笔,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课后习题顺其自然地进行课堂练笔,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人教版六上《穷人》的课后小练笔:“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当学到课文结尾渔夫经过内心挣扎,决定收养这两个孤儿时,桑娜原先翻江倒海的内心,也终于恢复了平静。接着,笔者顺势进行续写引导:“当桑娜撩开蚊帐,渔夫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他和妻子是怎么对话的,以后他们的生活会怎么样?你能接着往下写吗?”因为有整个学习过程做铺垫,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有满腔的话语想一吐为快,学生在练笔时根本没有那种“绞尽脑汁”的痛苦,反倒觉得有东西写,很乐意写。

教学中,随着学生情绪的升华,在他们有感而发、有话要说时,教师自然引入小练笔类习题,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感悟能力和写作兴趣。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课后习题不能生搬硬套,得灵活运用,进行适当创新,既要落实编者的意图,又要让学生愿学、乐学;既要尊重课后练习的主旨,又需要教师和学生用创造性劳动来完成对文本和练习更高层次的解读。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发展个性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12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2015年6月,鹤壁市教育局承担了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7月,笔者所在学段校承担的子课题《以智慧教室建设带动个性化学习策略研究》正式批准立项。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信息化设施不断增加,智慧教室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此环境下,课题组成员着力进行了个性化学习策略研究。其中,包括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个性化学习模式的构建和个性化学习品质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促进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建设

1. 构建覆盖全校的多媒体校园网络

多媒体校园网络的构建,以及覆盖学校各个教室、办公室、功能室的多个网络终端,包括校园多媒体教学平台、班班通、计算机教学机房、智慧教室、电子备课室建设,组成了共享计算机校园网,使信息资源通畅到达管理和教学终端,为全面实施信息工程奠定基础。

2. 建设全校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对校园内的信息资源实现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形成课堂视频传输平台、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在线交流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随时调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3. 整合个性化学习资源

学校组织教师改造并开发微课、微视频、课件及学案,并分年级、分学科进行整理上传,为学校教师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合适的优质教学资源,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可以自主选择知识点进行学习,或向教师提问,或与同学协作,解决难点。

二、信息技术促进个性化学习模式的构建

构建个性化学习模式,关键在于教师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进行教学。现以初中物理和语文学科为例,谈谈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不同模式中的作用:

1.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

(1)创设物理的学习情境时

物理课导入如把问题直接抛出,学生往往缺乏参与的热情,如通过“皮影戏”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学习,将生活用电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或在讲物体与运动的相对性时,展现一些资料,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

(2)面对抽象的物理问题时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的功能,解释抽象的物理学原理,如模拟光的传播路径,解释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动画模拟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路径,通电线圈中磁场的模拟,飞机的升降力原理的动画模拟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直观。

(3)需要重复再现时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进行的,在课下学习时,学生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优势,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进行复习时可以利用课件来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达到复习巩固实验的目的。

2.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教学情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教《故乡》一课,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原因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然后让学生模仿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写出其变化。

(2)利用信息手段增强文章的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春》一文时,先展示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春景图,背出描写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有如亲临其境,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

(3)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如学习《奇妙的克隆》一文,由于学生对克隆知之甚少,于是利用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克隆的过程,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看,神采飞扬,兴致勃勃,接下来课文赏读、问题探究、交流展示,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信息技术促进个性化学习品质的发展

1. 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在新型的多媒体交互教学中,学生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同时也是信息的选择者和处理者,他们可以在广阔的信息天地中自由驰骋,以他们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选择他们自己最需要的信息,使自身得到最大的发展。

2.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所创设的环境,学生在学习上的思维活动是真实的、独特的,能作为创造者在真实的体验中掌握知识,为学生发展思维的独特性提供广阔、自主的空间。

3. 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具备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