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师语文实习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今,教师职业专业化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同,小学教师职业不断走向成熟,逐渐确立起专业标准,成为专门的职业,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也从政府政令的角度证实了小学教师作为专业发展和专业活动的存在。事实是,小学教师作为专门职业不仅客观存在,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小学教育专业本身属于现代高等教育中按职业标准划分的职业分类体系,而不是以知识或学科分类的学术性专业分类体系。“高等”是其学术知识和能力背景,“专门职业”是小学教师不可替代的核心和根本。《专业标准》中就明确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一《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当然,也的确有人认为小学教师不是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培养小学生不需要那么高的专业要求,似乎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相比在专业水准和专业要求上可以降低,其实不然。小学生培养或培养小学生的职责并不意味着对小学教师专业要求的降低,反而是更高。小学教育即初等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和为民族素质全面提升打基础的艰巨任务。因此,越是基础教育段的低年级的教育教学,其综合培养的要求、全面发展的目的、仁义礼智善端的培育、良好习惯的养成越不容易,对教师职业专门化的要求也越高。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我们深深感到教师是一个专门职业,因为人的成长规律是可循的,儿童成长规律是可循的,教育既是一项科学的活动,又是一项艺术的活动和技巧。”可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职业性和专门性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卓越小学教师和小学教育管理人才应是其最鲜明和最突出的特色,而且培养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需求持续、长远、稳定。
二、实践性
小学教师本科专业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教师”,尤其是“卓越的小学教师”,是其最重要的定位要求。小学教师培养需要加强和重视实习实践环节。首先,高质量或卓越的小学教师必须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育界众所周知,《纲要》强调“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些要求或标准在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课堂上很难真正落实。师德的高尚不只是表现在理论上而是表现在与教育事业、与学生、与学生家长等等的关系中,业务的精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的,教育教学活力和高素质是在教育教学行动中体现的。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教学技能、高超的教育艺术,必须依凭实践教学来造就。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课程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即使将教育教学理论或观点背得滚瓜烂熟,也并不能说明他(她)就能胜任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带好班级,就能被学生所爱戴。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才是最为主要的,也才是最为切实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三字一话”水平、备课能力、讲课基本功、说课本领、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艺术、激励和唤醒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能力等等,皆影响着小学教师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入职,并逐渐由新手向能手、熟手发展,这些仅仅依靠教室里的课堂理论教学,只能事倍功半。其次,《专业标准》也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的能力培养。该《专业标准》本身就是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小学教师的基本功。该《专业标准》要求小学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这些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中真正重视教育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数,将教学实习和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虚设。在重视教师的教育实践方面,美国小学教师培养方案很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各个教育学院越来越重视与周边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且教学实习时间长,实习有层次性,学生有机会接触小学各年段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实习工作具有全程性。美国小学教育师范生实习在四个学期内进行,从低年级开始,然后逐步延伸到高年级。”[5]反观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的设计,一般而言,时间相对较短且较为集中。除入学时的“军事理论及训练”这一大学生通用的专业实践之外,教育实习10周和毕业论文8周全部集中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一“第八学期的整学期实习制”,时间上根本没有保证,有些学校实际采取的是“2+2+1”的5周实习模式,2周校内集中指导,2周校外实习,1周校内集中总结。这样的安排也过于集中,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在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不到位,上岗教学实习活动跟不上。有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根本不去实习或上不了几次讲台,形式化现象严重,实习形同虚设。最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教师培养过程的实践性。早在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意见》中,就十分重视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指出:“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又将“实践取向”、“育人为本”与“终身学习”并列为教师教育的三大理念。强调“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要在研究自身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增长实践智慧,不断实现专业发展。这启示我们,凡教师教育就必须重视其实践特性,同时也为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彰显实践特色的高要求。
三、综合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既是小学教育自身特点的反映,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要求,也符合高校各专业之间课程设计深度联合与培养模式综合开放的实际需要。首先,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色来自于相关规定的要求。《专业标准》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知识的综合性。在《专业标准》中,关于小学教师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和“专业能力”;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十三个领域: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在“学科知识”领域,强调“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该《专业标准》作为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理念的指引下,还特别强调小学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评价观和学习观,小学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综合性知识和突出的教学能力。这些新变化体现了时展和教育进步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引导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的指南针。结合小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彰显小学教师素质的综合性,突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色的“综合性”是其必然。在《专业标准》中,特别重视知识技能的多样综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教师在知识水平上可能不要求高深,但必须是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综合性来自于小学教育对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实际需求。从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具备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知识或多科性知识;从小学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启蒙性、基础性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是单科的,而是综合的。因此,有人建议,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上,“可参考医科大学培养儿科医生的思路,儿科专业就是培养面向儿童的全科大夫……面对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所具有的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个案分析能力,比掌握文理学科某一专业基础理论显得更为重要。”从某些小学对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而言,为小学生的终生奠基或“包班制”教学,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准备和能力素养必须是全面的、丰富的。最后,小学教师需要综合开放培养。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的实际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也必须打破单一的由教育学院或教育科学学院培养的模式,需要教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等具有教育、语文、英语、数学、体育学科的学院联合培养,甚至还要与当地的小学协同培养。纵观国内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以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培养模式”,以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分科培养模式”,以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中间培养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也各有操作的简捷与复杂。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实际,其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多学院联合培养”。这一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小学课程门类的开设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而设计。具体可采用“2+1+1”模式。“2”即大一、大二在教育科学学院或教育学院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1”即大三在其他学院根据学生本人的学科兴趣修习相关专业的课程;“1”即大四重新回到教育科学学院完成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的相关环节。
四、学科性
[关键词] 中师教育 现代小学教师 培养
随着师范教育由三级到两级转变的完成,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高师的培养模式被不断引入,“学科性”、“学术性”逐步加强,然而,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上似乎并没有出现令人期待的效果。面对现实,我以为小学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高师培养的经验中获取支持,还应该认真总结过去中师教育的经验,在传统教育中寻求现代小学教师培养的动力。
一
首都师范大学曾提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无论是培养专科学历、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其核心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要为小学教育输送教师。换句话说,服务小学教育应该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永恒主题。正是在这一点上传统中师为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知识的综合性。中师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的中师教育,要求为小学教育培养全科的小学教师,中师的毕业生到小学后不仅要教书,而且要做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不仅要教语文,也要教数学;不仅要教文化课,而且要教体育课、艺术课(音乐、美术)。因此,在中师教育中,高中的课程全部纳入到中师的课程计划之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历史,一个不拉,样样齐全,以满足小学各个课程教学知识的需要。
2.素质的全面性。在中师的课程计划中,除了上述的高中课程外,还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相当于大学的《现代汉语》)、书法等课程,音乐、美术课程的课时数也大大超过了高中,音乐中包含乐理、视唱、琴法等内容,美术中包含素描、水粉、简笔画、手工制作等内容,有的中师还将中国传统诗文的诵读引入教学,纳入到小学教师培养的要求之中。中师校园非常重视环境育人,强调“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棵花木表情”,走进中师校园既可以听到朗朗的书声,也可以听到悠扬的琴声、歌声;既可以看到矗立的校风教风学风、名人警句,也可以看到老师学生的书画作品。宿舍内务整齐划一、教室窗明几净,其间学生自行设计的作品布置,无一不在传达着校园主人的广泛全面的素养。
3.培养的实践性。中师的校园是一个活动的场所,学校规定住校学生每天集体跑步出操,全体同学每天早自习推广普通话,每位毕业生都要通过学校自行设计标准的三笔字、普通话、琴法、视唱、美术作品过关。教务处每年都开出诸如书法、朗诵、古诗文诵读、小学奥数、素描、国画、手风琴、二胡、琵琶、小提琴、钢琴等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校园里的每棵花木,学生都为它挂上学名、科目种类、特性等的介绍。团委学生会每周都组织朗诵、讲故事、演讲、三字、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团一角等比赛或评比,每周末还有丰富多彩文娱晚会。中师校园也是一个教学实践的场所,中师生不仅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还要学习语文、数学、思品、音乐、美术、自然、体育等教材教法课;不仅有学校安排组织的有计划有目的的一日见习、一周见习、实习,还有各班必须有一个联系的小学班级,每周定期到小学帮助任课老师、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参与学生活动,教学实习前不仅可以看到学生备课、小组试讲等场景,还可以听到学生学习体育老师队列训练的口令声。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中师教育中,时时强调学生的教师意识,在学生日程行为规范的实践中,渗透教师的品格道德、文明言行的要求,“身正为范”成为中师校园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
二
从传统教育中汲取营养,并非简单的回归中师,甚至停留在中师教育所构建的框架上,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起小学教师培养的本科的“格”。
传统中师的知识的综合适应了小学教师知识综合化的客观要求,也与目前新课程改革“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的现实需要相吻合,但是这种综合是基于高中知识的综合,这种综合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小学教师学科知识标准的需要。但是,小学教师培养高等化过程中,应该坚持学科知识综合化的特点,在突出学科性的过程中,始终不忘综合化,尤其是将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融入到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之中,以学科综合课程和必修、选修等形式,培养素质健全的小学教师,以此促进小学教育的素质化。
传统中师毕业生全面的素质培养,顺应了过去小学教育教师缺乏的需要,客观上也有顺应了小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的要求。虽然传统中师全面素质培养,对全面内涵的理解比较狭窄,尤其是对小学教师专业技能的理解带有比较浓重的“工具技能”的色彩,现代教育对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正确理解全面素质的概念基础上的全面素质培养,依然应该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当前小学教师培养普遍忽视学生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外的人文素质、艺术修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今天,重提全面素质的培养,更加有利于推动小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素质教育向纵深开拓。因此,小学教师的培养,有必要通过教师培养氛围的营造、教学资源的整合、课程模块的设置与开发,推进未来小学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
传统中师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技能习得性的特点,造就了一批批适应小学教育需要的新师资。但是随着对教学技能理解的深入和能力培养模式和方式的改进,这种“夏练三伏,冬练寒九”的机械训练的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小学教师培养的需要。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在小学教师培养的当今,不是要放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恰恰相反,我们在培养高层次的小学教师的过程中,应该在对小学教师职业基本功进行重新界定的前提下,更好地用科学的方式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效益,增强教师在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的指导下,更加全面地驾驭教育教学。不仅要在课程的总量上,增加实践性的内容,而且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积极推进实践性教学;不仅要在显性课程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且在隐性课程,教学环境、学习氛围、学生活动等方面造就实践性训练的有效机制。
三
中师的教育并非没有一点点学术,只是学术缺乏必要的理论的指导,学术的成果缺乏应有的理论的归纳和提升,难以形成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强大推动力。
当今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不仅影响了教师个体的成长,而且影响了整个教育的发展。回归传统,在传统中寻求小学教师培养的动力并不是缩小教师成长空间,而是要为教师成长建立更为坚实的平台。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教师的教学效能与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准备并不成正比,二者的相关度极低(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小学教师培养的学术层次的差异,并不是单单建立在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以教育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技能和教学实践的反思成长上。
这样的理论成果已经为国外的许多教育机构所接受,并且在实际的教育文件中得到体现。新西兰教师协会2007年4月公布的《新西兰教师教育毕业生标准》,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专业价值观与专业关系三个维度,建立了教师教育毕业生的7个标准,除了第一个标准“教师教育毕业生知道叫什么”中涉及学科知识外,其余更多的是教育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英格兰从2007年9月起开始实施的《英格兰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合格教师、普通教师、优秀教师、资深教师、高级技能教师分别制定了标准,从内容上看,融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技能熟练模式和反思实践模式两种模式。与我国相近的越南教育与培训部,2006年10月公布的《越南小学教师标准》,把小学教师从人格、意识形态及政治观点维度,知识维度,教学技能维度三个维度,分为初级教师、高级教师和首席教师,建立起了教师专业发展三个层级。为界定和交流“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教师个体的实践知识、实践智慧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通常是以案例知识、缄默知识、教育叙事或真实课堂情景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等方式存在,具有不确凿性和情境性。因此,在小学教师培养中继承中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领导能力、教学评价与控制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教师“格”的提升,是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提升,更是小学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的提升。换言之,小学教师培养的学术性,体现在教育实践中,而主要不是学科专业研究上。
中等师范在走过了百年历史后,在中国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消失了。但是,它只是一种教育层次的消失,其百年积累的小学教师培养知识的综合性、素质的全面性、培养的实践性的经验,不仅不能消失,而且应该在高等教育培养小学教师的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教师专业标准研究项目组.越南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世界教育信息,2008,(9).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以培养小学、幼儿园英语师资为使命,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培养方案原有的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与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教职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就业但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进行反思,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解决,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一、课程设置的依据
以职业导向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既要遵循教师教育的普遍标准,也要符合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还要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只有全面、综合地考量,才能将职业导向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才能有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高等职业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是与行业人才标准互通互联的重要文件。2012年教育部正式了英语类4个专业的教学标准,包括应用英语、英语教育、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标准从十个方面进行描述,在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标准要求体现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行业业务能力的有机结合,体现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紧贴行业或产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刘黛琳,周雪峰2015)。英语教育专业以培养“小学、幼儿园或培训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岗位”的教师为根本任务,以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相关职业能力为目标,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突破传统学科体系和知识框架,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教师业务能力整合起来,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徐小贞2006)。
(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标准强调,要重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做了详细描述,是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针对标准提出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并加以有效实施,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课程开设偏少,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没有完全体现
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要么沿用1993年颁布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大纲》,要么以本科阶段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为参考,课程主要强调英语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都能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达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但是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师范性决定了学生还必须具有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能力。传统的与此相关的课程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为主,一些院校也开设了英语书写、唱歌等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但总体看来,一是没有成体系,更多的是起到装饰的作用,二是研究不深,师资和教学设备不能满足。结果就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自己会说英语,但不会教小学英语,对小学英语的教材理解和教法、学法指导一片茫然。
(二)实践课程开设不足,缺乏系统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主要分为教育见习和实习两类。教育见习主要安排在学期中,时间大概一周,教育实习是在最后一学期,时间3个月左右,这是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师范类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习和见习贯穿了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可以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小学教学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见习的效果不太好,主要是时间短、频次低、针对性不强。实习期间的教师指导不够,结束时缺少及时的总结和反思。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英语教育专业,必须要从时间安排、人员配置、阶段目标、考核评价等多方面深入研究实践课程的设置,发挥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三)专业能力拓展课程设置不够,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
高等职业教育除了使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基础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季淑鸿, 2012)。但实际情况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反映在课程上主要是对英语类的文化课程比如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不重视,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较少,学生的学习视野受到限制,今后教师职业的发展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三、以职业为导向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施路径
(一)确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观决定了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课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是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扎实专业知识、卓越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和边远山区的初中教师。课程设置必须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换言之,在研究课程设置之前,先要认真审视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深度融合
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主要是指英语听、说、读、写、唱等能力,职业技能是指教师口语、教学技能、课件制作等能力。这两项技能一般都是分开培养,相互交叉的情况不太普遍。但是教师职业岗位需要的正是两者的融合。为此,需要在课程安排上考虑两种技能的联系。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英语歌曲与童谣、英语课件制作、小学英语教学法等课程,学生对职业要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走上教师岗位后对职业的基本技能要求做到游刃有余(黄静茹,吴柏祥2010)。
(三)构建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
关于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内涵、结构和规定,还缺少完整的指导性文件,因而难以体现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核心地位,其时间安排、基地建设、师徒制度、考核评价等都缺少科学性的规范。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出发,教育见以已完成阶段性任务为目标,一次见习解决一到两个问题,采用“影子跟岗”等方式,使见习见到实效。教育实习要定位到小学和边远山区中学,要把实习和学生的就业岗位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真正熟悉职业岗位的情况,就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做到轻车熟路。
(四)优化素质拓展类课程
作为语言教师,对语言背后承载的文化必须了解,才能更好地贯彻语言教学的意图。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要重视英语文化类课程,加强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必修和选修两种形式开设多种课程,比如英美文学欣赏、英语国家概况、英美儿童文学选读、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等,通过学习,学生逐步积累起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知识,增加两种文化的对比,进一步提高语用能力,为今后的教师职业岗位积淀,提升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把小学教师标准和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结合起来,建立人才培养的直通道,满足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小学英语教学的时间需要。以职业为导向就是培养职业要求的核心能力,强调职业的实践能力,增强职业的发展能力,实现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
关键词 本科 小学教育专业 语文教学 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59
Abstract Undergraduat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mal professional.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training content, two ways and the formal curriculum of undergraduat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training and informal curriculum was discussed.
Keywords undergraduat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majors; Chinese teaching; skill training
本科小W教育专业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职业教育特色的师范专业。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1994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师范生应具备四项教师职业技能,即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①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不同学科的教学技能一般是不能互换和替代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②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类师范生应具备哪些教学技能,如何训练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将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高低,甚至影响整个师范生教育质量的问题。
1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
语文教师职业技能是语文教师在其所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中,为了适应和满足工作的需要,通过反复练习而逐渐巩固乃至自动化了的动作或智力的行为活动方式。③小学语文教学技能是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理解它需结合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定义再明确三点:第一,是一种自动化了的教学行为活动方式,这个教学行为活动方式又是外显教学行为和内隐智力活动的复合系统;第二,是以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语文学科的内容特点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第三,是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由知识转化而来的。④
有人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所具特殊能力中的专业技术能力(技能),包括教学认知能力(领悟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备课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上课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调控能力)四个方面。⑤有人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划分为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反思与矫正技能三个方面。⑥有人将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准备技能、课堂施教技能、教后反思与评价技能三部分。⑦我们认为,从便于技能训练和考核角度,可以把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基本技能和语文教学综合技能两个层次。基本技能是指师范生进行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语文教学综合技能是指为顺利进行语文学科教学而必须具备的综合技能技巧;从教学进程角度,可以将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准备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等几个部分。
教学准备技能处于教学准备阶段,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分析与处理教材技能、了解学生技能、编写教案技能三个部分,其中编写教案技能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技能、教学重难点把握技能、教学方法选择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现代媒体设计技能等。就具体一堂课的教学准备而言,通过分析处理教材,分析把握学生学情和身心特点,最终形成的教案其设计与编写水平就是师范生教学准备技能水平高低的体现。
教学实施技能集中反映了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从教学中学习的效益与质量,是语文教学技能体系的重心,主要包括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组织与管理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调控技能、激励技能、反馈技能、收束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现代媒体运用技能、作业布置技能、突发事件处理技能等。小学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突出、强化教学实施技能中的提问、组织与管理、调控、激励等技能。
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反思和研究阶段,是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最重要技能。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训练一方面融于其它种类教学技能的训练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说课与评课是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训练特有的内容与形式。
2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途径
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和专业成长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尤其是教育实践类课程学习实现的。课程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⑧非正式课程是未被列入正式课程表中的课程。我们认为,本科师范院校可以通过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两种途径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2.1 正式课程形式的教学技能训练
正式的课程是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技能形成的最主要途径。本科师范院校应按照教育部2011年10月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2012年2月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设置时应以能力培养为重,强化实践意识,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坚持校内训练与校外训练相结合,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
2.1.1 教学实训课程
教学实训是教学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师范生进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它是介于学校课堂教学和单位顶岗实习之间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实训课程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学实践培训的学习,而且以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为主。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改革传统学科取向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增加实训类课程的门数和时数,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训课程所占学时较多,占师范生四年总学时的1/5以上,是师范生教师学科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学实训课程和综合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训)主要包括教师口语、书写、教育技术学、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小学语文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训、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等,通过这些实训课程的教学、训练和考核,使语文类师范生具备语言技能、板书技能和现代媒体运用技能和初步的语文教学各项技能,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知识、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具备二级甲等以上的普通话表达水平;树立规范书写的意识,掌握现行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章法等基本内容,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三笔字的书写水平;熟练掌握小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等形式的备课、上课,了解常见的课堂管理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式,会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2.1.2 教育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旨在增加师范生的实践经验并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怀化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由专业认知实习、模拟教育实习和毕业教育实习三大块组成,总课时为18周。专业认知实习即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见习,安排在第二学期,为期一周。模拟教育实习是怀化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一大特色,它是介于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安排在第五学期,为期三周。毕业教育习即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为期14周。专业认知实习以教育教学观摩和整体感知为主,模拟教育实习以学科课程教学观摩、部分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进行,毕业教育实习则是学科课程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全面参与和研究的综合实践。其中,小学语文课是语文类师范生必听和必上的课程。三类教育实践课程的设置在时段上依次递进,时间上依次递增,在内容上逐步深入,这种“观摩―参与―研究”的长期实践体系的安排符合师范生“实践―理论―实践”认知发展和技能掌握的规律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同步的原则,打破了以往相对集中的实践形式,更有利于师范生训练教育教学技能,实现专业发展。
2.1.3 综合实践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正式的课程计划中还设置了诸多综合实践课程,如交流沟通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信息处理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教育管理与研究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班队活动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语言教育发展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数理教育发展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音乐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舞蹈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美术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英语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等综合实践课程,各为1学分,17学时。语文类师范生须选修语言教育发展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教育管理与科研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等必修综合实践课程,以及在小学音乐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舞蹈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美术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英语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中选择一个,通过学习、考核,取得相应学分。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有效促进了语文类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完善。
2.2 非正式课程形式的教学技能训练
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在活动中生成与丰富,非正式课程的训练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形式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伸缩性,是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形成与提高的重要补充。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已初步形成以师范技能为重点的课外教育活动模式,注重把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师范素质训练、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的社会适应。非正式课程的训练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技能相关讲座、辅导与观摩,各种教学技能考核、竞赛,社团活动及师范生的自主训练。
2.2.1 学科教学技能相关讲座、辅导与观摩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每年都会组织相关教师为学生开设有关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说课、片段教学等的专题讲座,将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趋势、小学语文教师评价考核的形式变化等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参加校外语文学科教学竞赛和小学语文教师考编求助的同学都会安排相关教师及时予以辅导、指导;通过加强与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教科所和各类小学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一批省级、校级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它们为本院语言教研室及语文类师范生提供了不少小学语文教学比武课、研讨课与优质课的现场观摩机会。
2.2.2 教学技能考核与学科教学技能竞赛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重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特殊性即师范性,把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作为增强师范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技能训练和考核体系,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的内容主要有普通话、三笔字、教育信息技术(课件制作)、简笔画、朗读与即兴演讲、教学设计(撰写教案)、说课、片段教学。训练与考核的安排也是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的,教学基本技能是基础,训练、考核在前,教学综合技能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整体与集中体现,考核在基本技能考核与学科教学法等课程的学习后进行。考核成绩均按教师职业技能考核标准评定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定为合格及以上等级的,学校颁发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不合格者要通过继续训练直至经补考达到合格及以上等级为止。教学综合技能考核结果优秀的学生会被推荐参加学校乃至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同时,教科院每年都会举办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选拔选手参加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竞赛,参加复赛和决赛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语言教研室与教育心理教研室教师的共同指导、培训(其他同学也可以现场观摩学习)。备战全省、全国比赛的选手在赛前还会接受几轮集中强化辅导、训练(其他同学也可以现场观摩学习)。无疑,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竞赛对参赛选手及许多未参赛选手而言都是语文教学综合技能训练的极好途径。
2.2.3 相关社团活动及师范生的自主训练
怀化学院共有学生社团58个,如教育心理学社、丹青社、学习力协会、中文剧社等,这些社团每年都会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校园课本剧创编与表演、演讲比赛、“三字一画”展示等,这些活动的参加都有助于师范生综合素质和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此外,教育科学学院的中央与地方共建“教师教育研究与素质训练中心”有六个实训分室,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训室(多媒体网络教学与课件制作分室、数字影像制作分室)、语言教学研究与实训室、教师心理素质训练与测评室、书画研究与书写技能实训室、艺术教育与艺术素质实训室,这些场所与教学仪器设备不仅能满足学科课程教学与实训的需求,同时也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现代媒体使用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等的自主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
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发挥正式的课程在技能训练中的主渠道作用,还要组织开展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校内外学习观摩机会、搭建先进的技能训练平台,调动学生训练的自主性、积极性,发挥非正式课程训练途径的补充作用。
注释
① 陈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27):74-75.
② 朱英贵.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25):19-23.
③ 周庆元.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概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6.
④ 王宗海.“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内容建构与实施方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5.
⑤ 朱英贵.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25):19-23.
⑥ 杨爱君.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5.
关键字: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88-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存在,使得很多中小学教师并不能够真真领会语文教学的真谛,出现了教学不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等各种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一些目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及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法。
一、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见问题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原因,二是教学方式的原因。下面从两个方面分别介绍:
1.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
(1)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不扎实。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过硬的基本功,要对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任你,认真听讲。而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听不出条理和重点,不能从学生的表达中听出闪光点;而在说的方面,很多教师语言贫乏,条理不清,缺乏激情,常常表现为课堂上的表达语言干瘪,不能很好的表达出对课文的分析,讲的生硬而没有条理;在读的方面同样能力较差的特点,原因是课下没有很好的去阅读一些文章;写的方面,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书写的能力越来越差,也由于网络的便捷,使得很多教师不花费时间在写作上,只需要从网上百度以下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稿子,因此不能在写作上给学生很好的指导,无法将“教学语文”推向“实践语文”。
(2)教师自身的专业和文化素养亟待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懒于读书和做科研,知识不更新,储备偏少,基本属于吃老本的情况,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来消耗着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目前从多数语文教师的整体状况来看,文艺理论学、语言学、课程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出现了严重不足的现状,无法驾驭课堂教学和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
2.当前教学方式的原因,主要有:
(1)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虽然已经进入素质教育时代,但是由于众多的客观原因,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优劣的主要标准。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正好反映出当下教育界的状态。需要教师把提高学生素质的阅读课、实践课改成了习题课,课下布置数不清的作业,课堂则根据标准答案讲各种各样的题目,使得学生接受不到素质教育的内容[1]。
(2)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有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失偏颇,将语文课形式为班会主题课或者才艺展示课,老师放权给学生自由的组织节目,或唱或跳,或说相声或演小品,表面是很热闹,但实际上学生自身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
二、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解决方法
针对前面介绍的各种教学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增强课标意识,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教学过程要注重实践、过程和体验,对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正确把握好作文教学,重视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新课程的实践和建设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一些解决方法[2]:
1.教师要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变单一式的文本教学为复合式的资源开发。深入理解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是“教教材”,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用好教材”。要讲究举一反三,以篇达类,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将教材的内容整合充足,根据作者、文体和主题思想编排在同一个单元重新组织教学,使学生对某一方面的认识更加客观。
2.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技能培训。针对语文教师基本功不扎实,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强的问题,应对教师进行加强学生技能培训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完善课程体系,改变课堂结构,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训练为主、实践为主的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锻炼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是学生学习实践经验,学习和借鉴的第一手资料,学生可以观摩教学、展览实习基地的教改成果,假期的时间参加社会调查,书写调查报告,返校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们受到美的熏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做人的道理,抓住教授内容的关键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知识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发现事物的奥秘。
三、小结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中小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