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山风光

黄山风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山风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黄山风光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凤凰山隧道应用光面爆破技术,有效控制隧道的超欠挖,减少了爆破对围岩的扰动,加快了掘进速度,控制施工成本,取得较理想的爆破效果。文章着重介绍凤凰山隧道光爆参数的选定及爆破效果。

一、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新建黄织铁路凤凰山隧道全长6662m,是本标段控制工程,也是本线的控制工程;隧道Ⅱ级围岩3559m,Ⅲ级围岩906m,Ⅳ级围岩2178m,Ⅴ级围岩10m。

(二)工程地质

隧道通过地带为岩溶中山地貌,山脊与沟谷、岩溶洼地、漏斗相间,第四系土层零星分布,基岩大面积出露。隧道穿越地段按围岩分级划分为Ⅱ、Ⅲ、Ⅳ、Ⅴ级围岩。Ⅱ级围岩岩质新鲜、坚硬、裂隙欠发育,岩体为块状结构,围岩稳定。Ⅲ级围岩岩质弱风化,裂隙较发育,多薄层结构,围岩基本稳定。Ⅳ级围岩裂隙发育,岩体为破碎结构,围岩稳定性差,易掉块。

隧道开挖采用钻爆法开挖,为保证开挖轮廓成型质量,岩面平整,减少围岩扰动,增强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保护围岩不被破坏,减小安全隐患,因此,凤凰山隧道施工中采用光面爆破技术。

(三)施工方案基本情况

1.开挖断面大小。Ⅳ级围岩断面积为52m2,每循环需10小时,进尺2.70m,采用台阶法开挖。Ⅱ、Ⅲ级围岩断面积为42m2,每循环需8小时,进尺2.70m,采用全断面开挖。

2.施工设备配备。凤凰山隧道施工中,采用工字钢、钢管、钢筋等焊接自制成钻孔台架,台架上安装有高压风、钢管、通用闸阀、连接风钻、照明配电盒及照明灯具,可以供15台风钻同时钻眼施工。机械排险后,用装载机将台架抬至工作面,只需5分钟即可就位。就位后,人工在台架的各个区域排险,互不影响,紧接着测量放样,采用15台YT-28式气腿式凿岩机钻孔同时钻眼,钻眼孔径为40mm。

二、光面爆破的优点

1.减少超欠挖,减少炸药用量,减少支护混凝土用量;

2.爆破后岩面平整,岩碴块度均匀较小,利于装碴,为后期铺挂防水板及二次衬砌施工缩短时间;

3.减少支护投入,节约施工成本,增加效益。

三、光面爆破设计

1.光面爆破的起爆顺序。起爆顺序:掏槽炮扩槽炮内圈炮周边炮底板炮底角炮。

2.光面爆破参数的确定

(1)周边孔间距E。周边眼通常布置在距开挖断面边缘0.1m至0.2m处,光爆孔的孔底的孔底朝隧道开挖轮廓线方向倾斜3~5°。当爆孔孔径D为40mm时,周边孔间距E=(10~16)D,Ⅱ、Ⅲ级围岩周边眼的间距为0.55m,Ⅳ级围岩约为0.50m比较合适。

(2)光爆层厚度W。光爆层厚度就是周边眼最小抵抗线,它与开挖的隧道断面大小有关。断面大,光爆眼所受到的夹制作用小,岩石比较容易崩落,可以大些;断面小,光爆眼受到的夹制力大,光爆层厚度相对要小些。同时,光爆层厚度与岩石的性质和地质构造有关,坚硬岩石光爆层可小些,松软破碎的岩石光爆层可大些。凤凰山隧道光爆层厚度W=0.5m~0.8m,Ⅱ、Ⅲ级围岩W取55cm,Ⅳ级围岩W取60cm。

(3)密集系数K。周边眼密度系数是周边眼间距E与光爆层厚度W的比值,是影响爆破效果的重要因素。

K=E/W(K取值0.8)

(4)孔深L。围岩循环进尺:L=0.5×B×90%=0.5×6.0×90%=2.70m(隧道宽度B=6.0m)。除掏槽眼和底角眼取值3.2m外,其余各眼炮孔深度取3.0m。在实际操作中应视掌子面的凹凸情况,调整各炮眼钻孔长度,使所有炮眼眼底处于同一垂直面上。

(5)装药量Q。一是确定炸药单耗量q,炸药单耗量对装药效率、炮孔利用率、开挖壁面的平整程度和围岩的稳定性都有较大的影响。它取决于岩性、断面积、炮孔直径和炮孔深度等多种因素。q取值1.2kg/m3。二是装药集中度Q。光面爆破装药量的计算,主要是确定周边眼光爆层炮眼装药集中度,即

Q=qEW

Q确定为0.11~0.30kg/m。

(6)炮孔数量N。炮孔数量取决于掘进断面积、岩石性能和炸药性能。孔数过少将造成大块增多,周壁不平整,甚至会出现炸不开的情况;相反,孔数过多将使凿岩工作量增大。

N=0.0012qS/ad2

式中N—炮孔数量,个;q—单位炸药消耗量,取1.2kg/m3;S—开挖断面面积,(Ⅳ级围岩S=52m2,Ⅱ、Ⅲ级围岩S=42m2)a—炮眼装填系数,取0.62;d—炸药直径,硝铵炸药为32mm。Ⅱ、Ⅲ级围岩炮孔数量N=95个,Ⅳ级围岩炮孔数量N=118个。

3.装药结构。周边眼装药采用径向不偶合间隔装药结构,不偶合系数为1.5~2.0。所有爆眼统一装φ32标准药卷,周边眼间隔装药,岩石炸药与乳化炸药混装,周边眼药卷不需绑在竹片上,直接装入,孔口用炮泥堵塞。光面爆破装药过程中,如果只注意控制周边眼用药量而忽视内圈辅助眼的药量控制,很难达到理想的爆破效果。因此,为保证光爆效果,司钻手定岗定位,掏槽眼、底板眼、辅助眼、周边眼(又分拱部、拱墙、边墙)都实行专人负责。

4.起爆方法。隧道爆破从掏槽眼到辅助眼至周边眼,采用多段微差毫杪雷管起爆由里向外起爆,其中周边眼比辅助眼要跳2段,间隔时间为25~100毫秒,且用同一段雷管同时起爆。

四、光面爆破参数的调整

光面爆破是一项能有效控制岩体开挖轮廓减少超欠挖的爆破技术,通过对隧道周边进行正确的钻孔和爆破,可以保留完整的周边轮廓及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确定合理的光爆参数,是获得良好光面爆破效果的重要保证。

凤凰山隧道钻孔直径为φ40mm,钻孔深度为3m(除掏槽眼和底角眼取值3.2m),爆破中使用2号岩石铵梯炸药和乳化炸药。在施工中分别对周边眼间距为40cm,50cm,55cm,60cm,65cm,70cm、光爆层厚度及炮孔数量等进行多次现场爆破试验,总结出以下爆破技术参数:

1.周边眼间距E:当爆孔孔径D为40mm时,Ⅱ、Ⅲ级围岩周边眼的间距为0.55m,Ⅳ级围岩约为0.50m比较合适。

2.Ⅱ、Ⅲ级围岩光爆层厚度W取55cm,Ⅳ级围岩W取60cm。

3.密集系数K。K取值0.8

4.孔深L。隧道光面爆破,周边眼的深度,取决于钻眼精度。本隧道钻眼深度L取值3.0m,进尺2.70m。

5.装药量Q。经过现场试验和施工经验数据,装药量Q确定为0.20kg/m。

6.炮孔数量N。N=0.0012qS/ad2。考虑到周边眼适当加密,不同围岩级别相应增加8~10个炮孔,Ⅱ、Ⅲ级围岩炮眼总数选取104个,Ⅳ级围岩炮眼总数选取128个。

五、爆破效果

1.周边轮廓基本符合设计要求,爆破后岩石壁面基本平整,起伏度在15cm以内。

2.爆破后岩面保留有半眼孔痕,整体性好的围岩半眼率大于85%。

3.爆破后,在围岩壁面上无粉碎损伤,无明显新生裂隙,对围岩破坏轻微。

4.爆破后围岩稳定,基本无剥落现象,大的危石浮石少。

5.循环进尺理想。当炮眼深度达3.0m时,每循环进尺达到2.7m以上。

6.石碴最大块40cm,碴堆集中,抛距30m。

六、结论

1.爆破设计是隧道开挖的关键技术,在进行爆破设计时应根据隧道断面大小、围岩级别、机械设备等进行综合考虑。

2.对同级围岩,根据其岩石构造、破碎程度等不同情况,选取不同的光爆参数,可获得比较的理想效果。

3.合理选用炸药品种和优化装药结构是保证光爆质量的重要因素。

黄山风光范文第2篇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一语道出了黄山那秀美的风光。就连游遍天下的游侠徐霞客都被黄山美景所折服,黄山美景可见一斑。

黄山,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庐山之烟云,云台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秀丽于一体,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天下,而黄山的风光,恐怕只有去过的人才知道。徒步登上玉屏楼,便可观赏到秀甲黄山的“三松”,其中的迎客松被誉为“国宝”,它破石而生,寿已逾800年,树干中部伸出的两大侧枝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在挥展双臂,欢迎八方宾客;它俊俏多姿,雍容潇洒,享有黄山“十大名松之首”的美誉。赏玩“三松”后,继续向前走,登上险峻的“百步云梯”便抵达黄山最高峰——莲花峰了,从此望去,美丽的黄山风光尽收眼底。越过莲花峰后,便可抵达观赏黄山云海的最佳去处——光明顶,山顶有个天然形状的观海平台,从此放眼望去,整个黄山云海便映入眼帘,它犹如滔滔白浪,淹没孤峰,只留出峰尖,像一座危岛在海中沉浮;转瞬间,又波起浪涌浪花飞溅,惊涛拍岸……

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说得真没错,要我说,黄山最美中的最美,还是黄山独秀——始信峰,虽然路途遥远并险峻,但一路有山间小溪做伴,而且,当你踏上峰顶时,你会感到“值了” !这里俨然一浓缩的小黄山。他融玉屏之奇松、光明之云海、天都之怪石于一地,它虽屹立于群峰之后,却用它那特殊的秀美征服了我,征服了游人。看!破崖而生的探海松犹如一位老人在凝神观望大海,它

黄山风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凤凰山银矿;地质特征;控矿构造

中图分类号:TD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1-0094-03

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凤凰山银矿位于位于扶绥县凤凰山东北部168°,范围跨度24.6km(见图1)。本区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构造运动,燕山由东向西在加里东基底构造层形成封闭的线状褶皱断裂特征,北西、北东向两组断裂印支-燕山期盖层结构。

1.黄洞口组一段下层;2.黄洞口组一段上层;3.背斜;4.向斜;5.断裂及编号;6.地质界线;7.银矿体;8.岩层产状;9.勘探线及编号

图1 凤凰山银矿床地质图

1 矿区地质特征

凤凰山银矿南岭构造带在EW西端,华夏构造带,北西向构造带和南北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区域构造演化复杂,本区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构造运动,燕山由东向西在加里东基底构造层形成封闭的线状褶皱断裂特征,北西、北东向两组断裂为印支-燕山期盖层结构。区内出露地层以寒武系,泥盆系为主。在调查区域分布的中心,从底部到顶部分为小内冲组、黄洞口组,进一步可根据沉积旋回或岩性组合,细分为6个岩性段。小内冲组三段为:第一段(∈x1)灰黑色页岩为主,夹少量砂岩。厚度大于319m。第二段(∈x2)灰色、灰绿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厚约350m。第三段(∈x3)灰黄、灰绿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与页岩互层,上部页岩增多,为页岩夹长石石英砂岩,厚约400m。黄洞口组三段为:第一段(∈h1)下部灰绿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中上部以深灰色页岩为主,夹长石石英砂岩,厚602m。第二段(∈h2)灰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往上页岩增多,厚381~760m。第三段(∈h3)灰黄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与灰色页岩互层,厚168~352m。

泥盆系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围翼,主要分布于矿区的北部边缘。其中莲花山组(D1l)与下古生界呈不整合接触。底部为厚层状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往上为灰白色中层状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局部夹紫红色泥岩。上部主要为紫红色泥岩,夹一、二层砂质灰岩、泥灰岩(局部含铜)。产鱼类Antiarchi等化石。厚度92~397m。那高岭组(D1n)为灰绿色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夹粉砂岩。中上部夹泥灰岩、细晶灰岩。产腕足类Orientospiriftr nakaolingensis等化石。厚151~357m。郁江组(D1y)底部以黄褐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往上夹泥岩、泥灰岩透镜体,近顶部为中、厚层状泥质灰岩。产腕足Acrospirifer tonkinensis,Eosophragmophera sinensis及珊瑚siphonophrentis等。厚227~362m。

2 矿床地质特征

凤凰山银矿床位于西部山区背斜倾伏端最近的北翼。赋矿地层为寒武系上统黄洞口组(∈2h),下寒武统小内冲组(∈1X),矿山在南部地区暴露。矿体明显受构造控制。4.5~89.96m宽度,近3公里向断裂破碎带控制,6个成矿带及6个矿体呈对角线分布。主矿体呈脉状,矿体的走向与倾向为SEE90°~116°,52°~81°,长800m,190~400m的深度,厚度125~17118m,331.1×10-6~367.6×10-6的平均银级。原矿石的矿物组成较复杂。根据光学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及化学成分分析等研究,矿石矿物有31余种。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毒砂、硫锰矿、方铅矿、闪锌矿和九个独立银矿物。

3 构造控矿情况

区内东西向断层发育由F1、F2、F3、F4等组成一组,平行式排列的东西向破碎带,其中F1、F4为主要控矿含矿构造。F1东起38线,西至35线产Ⅰ-①、Ⅰ-②两个矿体,矿体达到大型规模。

3.1 控矿构造

燕山中期西南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封闭作用,NE向挤压成区内NW、NWW向褶皱,NWW断裂和NE向压裂缝延伸。

3.1.1 东西向断裂。矿区内东西向断层发育,由F1、F2、F3、F4、FA、F10组成一东西向破碎带,其中F1、F4规模最大。

F1断层是最大的矿区断裂,是主要的含矿断裂,它是由一定数量的破裂面断裂带而产生出的Ⅰ-①、Ⅰ-②矿体和一些小矿体。西自31线,东到40线。延长2公里,断裂带宽最小4.5m,最大89.85m,稍波状延伸。总角度为108°,倾向SSW,局部可见反倾现象。48°~83°的下截面角,64.5°的平均值;55°~89°的上截面角,71.2°的平均值。总体规律沿倾向是上缓下陡,63°的表面平均度,400在65°平均中,300在的64°平均内,280在66°平均左右,也略呈慢波形状的延深,ZKl66最大斜深度

>470。断层面是直的,斜冲近水平擦痕。断层破碎带内的陡缓不一,次断裂结构面方向一般可见。相邻为透镜状砂岩、泥岩岩块之间的断裂面。在大多数情况下,靠近内侧断层面的破岩更经常,钙化结节形成角砾岩带(矿体)。角砾岩角排列无序,大小不一,数量大的约30cm,可见大角砾和破裂现象;小到3~5cm的大部分占约70%。F1断层的逆冲断层,经历了许多活动叠加及早期,中期和晚期压扭断裂延伸的若干演化。

F4断层是矿区次于F1的容矿断层,西起93线,东至0线附近,探槽加上部分浅坑和稀疏钻孔控制延长2.7km。破碎带宽数m至30m,钻孔控制最大斜深320m,53线以西走向99°,53线以东走向109°,总体走向104°,倾向南南西,平均倾角73°。其破碎带组成及断层性质与F1相同。于地表和浅部赋存若干个工业小矿体。

F2、F3断层位于F1断层之南,走向100°~280°,倾向南南西,倾角63°~70°。破碎带一般小于10m,特征与F1相似。

FA出现于F4之北(下盘),破碎带宽5~35m,走向110°,倾向南南西,倾角75°。

F10位于F4之南,西起93线TC95之南侧,东至15线附近,与F4近乎平行。稀疏工程控制长近1800m,总体走向100°,倾向南南西,平均倾角67°。断裂破碎带1~10m,以硅化构造角砾岩组成为主,局部含锰质构造角砾岩,并见个别表外银矿体产出。

3.1.2 北西向断裂。矿区内北西向断层比较发育,规模一般都比较大。现以F8为例描述如下。

F8断层位于矿区中部,延伸较长,在TC1南端其产状240°∠70°,破碎带宽约50cm,有褐铁矿、硬锰矿化。ZK34以西公路边见断面产状:215°∠35°,舒缓波状,破碎带宽约50cm,岩石被挤压成碎块、粉末。角砾大致呈定向排列,透镜体产状:45°∠65°、230°∠65°,总体左行排列。破碎带中沿孔隙充填铁锰矿物,风化后呈砖红色、褐黑色,局部铁质富集。断层上下盘边缘有灰白色断层泥。断层下盘岩石中发育二组裂隙,产状分别为:(Ⅰ)330°∠50°、(Ⅱ)120°∠80°;上盘发育一组裂隙(Ⅲ)产状:205°∠75°,其中均充填褐铁矿。

3.1.3 北东向断裂。矿区北东向断层不发育,数量少,规模小,仅在YK20、YK22、YD400-CD30等少量工程见及。7线西侧矿区公路旁YK20见一条北东向断层,延伸约40m,产状:150°∠60°,断面呈弯曲状,上缓下陡,破碎带宽约2m,破碎带内细粒砂岩、硅化砂岩挤压成不规则透镜状,大量石英脉、铁锰质杂乱分布。

3.1.4 南北向断裂。矿区南北向断裂不很发育,仅在3线西侧YK2及ZK64东侧矿区公路见两条。前者产状:283°∠73°,延伸>30m,破碎带宽约1.5m,由碎裂砂岩组成,裂隙发育,见较多铁锰质充填。后者产状:270°~280°∠80°~70°,延伸很短,断裂破碎带上宽下窄,为砂岩细小碎块和岩石粉末充填,并为褐铁矿

胶结。

银矿化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银矿体的形状、产状等均严格受构造控制。断裂、裂隙的形态直接控制着矿体的形态。已经查明矿区内的东西向、北西向以及北东向断裂裂隙是银矿形成的容矿构造。矿液沿裂隙充填交代成矿。在这三组裂隙、断层的交汇处矿体厚度变大,品位相对变高。沿矿体倾向,在断裂产状由陡变缓的部位,银矿化明显变好。矿体的侧列和左行雁列均为断裂构造影响的

结果。

表1 凤凰山银矿床控矿构造过程

成矿前 主成矿期 成矿后

应力方向 NWW向 NE向 NW向

褶皱 NE向褶皱 NW向褶皱 无明显褶皱

断裂 无明显断裂或NWW向张性断裂 NWW

向压剪断性裂 NW

向张性断裂

矿化 中高温矿化 与基性和酸性岩浆热液有关Ag

矿化 叠加低温Ag矿化

无素组合 W-Bi-Sn-Cu Ag-As-Sb-Pb-Sn,Ag-Zn-Mn-Co-Ni Au-Hg-Sb-Cu(Ag?)

3.2 构造控矿规律

3.2.1 断裂控制及矿化异常分布。凤凰山银矿银矿体的形态控制及发生规模受最近的E-W复合控矿断裂系统的显著影响。

3.2.2 主断裂面形态对矿体控制明显。

3.2.3 构造岩带与银矿化富集关系密切。

4 结语

基于凤凰山矿区地质构造的银矿及控矿特征,对该区找矿提出以下建议:(1)北西西向断裂是直接的找矿方向,应该关注和褶皱相关断层,含矿地层产状变化的地方是可能的矿区,并且在化探异常上以Ag-As-Sb-Pb-Sn和Ag-Zn-Mn-Co-Ni元素组合为特征。(2)F1和F4的NWW向断裂仍有找矿潜力。(3)晚期NW向断裂叠加成矿的Ag,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是可能的矿化富集。

参考文献

[1] 陈海,邓琼慧.广西凤凰山银矿床成因探讨[J].广西

地质,1997,10(2):37-44.

[2] 万天丰.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M].北京:地质出版

社,2004.

[3] 黄继钧.广西凤凰山银矿区构造特征及构造应力场、

黄山风光范文第4篇

通过剪裁让主体人物更突出

作品分析

这是一幅动感突出、现场感强烈而且光影效果鲜明的纪实抓拍作品,作者在曝光、对焦、快门速度操作上均非常到位,而瞬间的把握也非常出色。仔细观看,作品中孩子们欢蹦雀跃地跑过来,每一个人的表情、动作和神态都描绘得很好,尤其是画面左侧跃在半空的孩子和中间抱着妹妹的男孩,格外吸引人。

后期手段

对于高速抓拍的作品来说,很难在拍摄时进行严谨的构图。在后期需要进行适当的剪裁,就可以让作品主题更为突出。跑在前面的三个男孩,是画面中最为主要的人物,剪裁时以他们为主,保证主题完整。不但突出了人物的动态和姿势,还增加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住观者的注意力。

天然合成/福建 程源 摄

剪裁成方形画幅增加经典感觉

作品分析

优秀的风光作品,还需要好的拍摄创意和技巧。作者使用广角镜头,以水面下沙的裂纹为前景,以小光圈大景深的技法,细腻地刻画出壮观的自然风景。那如树木根须般的沙裂纹,不但具有极强的视觉观赏感,还起着引导观众视线的作用,将观众的视线导引至中间那一抹红色的沙面,而后到达远处的山丘和山下的喷泉云雾处。

后期手段

画面的形式感对于风光作品非常重要。如很多摄影大师偏爱使用正方画幅的相机,如哈苏的6×6画幅,正方形构图严谨经典。我们大胆把作者原来的4×3画幅,剪裁成为正方画幅,意欲更为突出前景沙缝隙的细腻,中景的夺目红色沙面,而远处的山景也更为显要。同时剪裁掉画面右下角的太阳耀斑,作品就更显得完美、更精致了。

丰收的日子/福建 王清生 摄

局部提亮主体以突出主题

作品分析

这同样是幅出色的纪实作品。作者巧妙地以广角镜头近大远小的透视特点,让晾晒海带的栏架形成放射状线条,将观众的视线集中于画面中心的主体人物上。处理成黑白的影调,更突出了作品的厚重感。因此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后期手段

作品的主体无疑是中心挑着重担的渔民,但由于现场光线的效果,人物和担子上的海带过暗,而失去了细节表现,画面整体偏暗,光影效果不突出。经典的黑白摄影作品,在后期的局部光影调整非常重要。而在数码后期暗房中,可以更为简捷地局部提高人物处的光影效果,不但显现了人物的细节,更突出了人物背后太阳的光效。当然,黑白作品的整体画面效果调整,需要多个步骤,并不只是简单地提亮局部亮度和对比度。

水墨黄山/安徽 刘少宁 摄

改变色彩倾向和中灰影调,让黑白作品更有味道

作品分析

这是一幅很有意境的黄山风光作品。作者利用云雾的浓淡效果,勾勒出一幅传统水墨山水画般的摄影作品。画面严谨均衡,作者可谓深谙国画的构图技巧,尤其是左上角一峰孤立,不但增加了深远感,更平衡了画面。能够利用这并不出色的光线和云海效果,创作出精彩的作品,作者具有相当深厚的拍摄功底。

黄山风光范文第5篇

        一、在网络教学中嵌入传统教学手段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从讲授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网络化的资源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这个独具特色的本身资源。如果网络教学利用不当,就会把学生和教师给“隔离”开来。如果学生在网络教学中只是通过音像获取信息,朗读用录音,板书击键盘,学生将听不到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看不到教师那富有个性的书写,这中间显然隔了一重障碍,师生交流不那么直接了,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被削弱了。好像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了,但是如果浩瀚的网络资源把学生淹没了,教师怎么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呢?没有了这种心相契、语相通,没有了感情交流,我想首先违背了我们的教学原则。我个人主张在网络教学中嵌入传统教学的精髓,把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个因素合理地分配,不要过分突出哪个因素的作用。网络教学目的是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如在古诗欣赏课中,网络的作用是可以创作优美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同时在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中又能体会到汉语言文字有的神韵节奏,使学生投入其中,从而使课堂掌握在学生和教师的手中,避免让媒体牵着教师和学生走。网络教学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所不及的优点,能使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扩充和发展,但它绝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取代传统教学。

        二、网络资源改变了教学模式

        网络资源成为教学内容必要的补充,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网络资源动态反映了当前现实世界中的信息,运用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具有实效性。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当学生读到“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高雅”这个词还真是难以理解。采取播放录像,师描述:身材高挑的丹顶鹤悠闲地踱着步,多像温文尔雅的公主呀。它轻拍翅膀,像芭蕾舞演员在翩翩起舞。丹顶鹤引吭高歌气质高贵,展翅飞翔动作潇洒。

        其次,网络资源的多样性使师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需要、能力和兴趣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有助于个性化学习。如《圆的面积》一课中,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个难点,而课本的推导过程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课堂上,可利用网络课件把一个圆逐步等分成8份、16份、32份……然后分别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自主性输入等分的份数,就体会到了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从而理解了可以把圆的面积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这样通过自己独立操作获取知识,使掌握快的学生能够向更难的练习题挑战,而接受慢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巩固新学的知识。

       第三,网络资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有助于拓宽和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讲《黄山奇松》一课的“迎客松”时,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迎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美丽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观,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此环节中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

        三、网络环境下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相关期刊更多

黄山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

度假旅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黄山日报社

党史纵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