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典诗词 教学 想象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炼性往往给读者带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感受。这意味着读者要透过简短的文字寻象观意,并联系人生的体验展开想象,走近诗词的创作情境,感悟其中的情韵。诗人艾青说:“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同样,没有想象,读者就无法翱翔于古典诗词的天空。因此,古诗词的教学,要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冲出高考的牢笼,将诗词的意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直观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获得审美享受。
一、以读启动想象的翅膀
古有许慎《说文解字》释“诗”:诗,志也。从言,寺声。今有朱自清先生言:“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诗如此,词亦然。鉴赏古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还原诗词的创作情境,让学生走近诗词。
比如,要体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感,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学生可以边用激昂的音调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边想象自己如临绝壁,如闻涛声,如见千堆雪似的浪花,再结合风流潇洒如周郎、心思缜密如曹操、足智多谋如诸葛亮等三国英雄人物进行想象,体会词人豁达豪放的情感。再如,柳永《雨霖铃》弥漫着离别的凄苦惆怅之情。朗读时保持稍舒缓的语速,低沉的音调,边读边想象依依飘扬的垂柳、清秋凄凉的晓风、清冷的残月、哀婉凄切的蝉鸣的长亭边,一对相爱的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来感受情人伤离别的无限惆怅之情。
可见,缺少了读,就品味不到诗词的味道,缺乏了想象,就远离诗词的情境。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要以读启动想象的翅膀,进入诗词的创作情境,领悟古诗词的文字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二、用想象填补诗境的空白
古诗词并非详尽地描绘事物的全貌,而是抓住事物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在简短精悍的篇幅里蕴含丰富的思想情感,这就有意无意地形成某种情境的“空白”。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从有限的字、词、句入手,由具体可感的意象来展开想象的翅膀,填补写景、叙事、抒情等方面的空白,方能深切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用简短的二十八字勾画出一副羁旅荒郊图。全篇几乎全是名词叠加的意象,省却了断肠人路途艰辛的叙述。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填补空白。可鼓励学生想象:黄昏时分,枯黄的藤条缠绕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归巢,不远处潺潺流水的小桥边,有几家炊烟在袅袅升腾着,一位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走在幽静的古道上,夕照落在疲倦的脸上。通过这样想象,还原画面,从而体会断肠人的思家之情。再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这首口语化的小诗多处巧妙地留下了空白。怨的只是黄莺儿吗?只因黄莺儿啼扰晓梦而怨吗?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诗句有限的信息进行想象,就会发现,原来牵挂的人身在辽西,她担心黄莺儿惊扰了自己对远征辽西的亲人的思念。
可见,驰骋想象的翅膀,填补古典诗词留下的多维的空白,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韵。
三、用乐曲拓宽想象的源泉
中国古典诗词离不开音乐。远古时期的诗歌源于先民的劳动号子,后有汉乐府专门采集民歌进行配乐演唱,被称为“诗余”的词在古代就相当于现代流行音乐的歌词。因此,要感悟古典诗词的韵味,可以适当在教学中配以古诗词歌曲的演奏,借助音乐的强烈感染力,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释放喜怒哀乐的情感,进而领略诗歌的深远意境。
如,讲授李煜《虞美人》,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在低沉忧伤的乐曲中,想象南唐后主独自凭栏,遥望天边的明月,想念着故国的雕栏玉砌,回首着消散在东风中的不堪往事,哀愁如东去的春水奔腾汹涌,滔滔不绝。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可以让学生在优美柔和的乐曲的辅助下,通过想象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恬淡的山村图景,感受诗人对悠闲惬意的山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古诗词的鉴赏,辅以音乐,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得想象不再受直观形象的限制,可以更为深切地体悟诗词的情感。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的教学要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正如金开诚所言“读诗需要想诗。”教师要巧妙地启发学生通过诵读、填补空白,并配以乐曲等途径去驰骋想象的双翅,翱翔于古典诗词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著:语文教学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
关键词:活动;境界;生动精彩;想象
“活”是作文教学素质化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活动教学法”正是注重了活动在学生成长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所谓“活动教学法”,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通过教师完善的主导,把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发展,达到真正的“主动发展、全面提高”之目的的教学。把这种教学法寓于作文教学,正如时雨春风,使得令学生望而生畏的作文课变得其乐融融,生机盎然。那么,如何落实这一行动策略,把作文课上活呢?
一、让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
1.活在于画
作文课上如果能结合写作内容让学生画上几笔,无疑给学生服了“兴奋剂”。融合了美术的作文课使他们觉得生动有趣,他们对写作内容的理解才会更主动、更认真、更深刻。在画图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理解能力以及绘画能力会得到同步发展,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极为有利。在让学生抓住特点描绘人物外貌时,不妨让学生先配插图,使他们在画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人物特点之所在。只有画得入微,才能写得传神。
2.活在于赛
打擂台式活动是训练智力活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迅速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活跃状态。一位教师在指导《钉纽扣比赛》作文时,每人课前准备一块布、一根针、一段线、几个纽扣。课上按老师的要求比赛,看谁钉得好、钉得快,然后作文。可写钉扣的方法过程,也可写感受、体会。这个活动较新鲜,学生兴趣浓,观察体会就深刻,写作效果也好。
3.活在于辩
辩论能够增长人的才智,锻炼人的口才。在指导学生写课文读后感时,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某一词语含义的不同理解,对某一故事情节的不同看法,对某一人物性格的不同分析加以辩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争辩的越激烈、越投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深刻,写出来的读后感才越有品味。
如此根据学生对变化的事物或过程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他们的写作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活动,便能触动他们思维的“兴奋点”,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也一定会生动精彩。
二、让准备拥有活动的色彩
1.活在于做
要写的东西,倘若让学生先亲自去做一做,那一定会加深他们的感受。写《放风筝》,让学生先做一做、放一放,那份喜悦,那种兴奋,那样心旷神怡,有谁能比他们体验更深,感情流露更自然?写《包饺子》,为什么不让他们先去品味一下包饺子的乐趣呢?融知识、趣味于一体,很受学生欢迎。
2.活在于养
小学生很喜欢小动物,对课本上描写动物的文章,他们表现出很深的兴趣。但如果让他们写小动物,那可真有些难为他们了。假使教师建议在教室里开辟一个“生物角”或者要求他们回家进行小饲养、小种植,他们一个个不喜出望外才怪呢。别以为这只是让他们“玩”,饲养、种植里面有知识、有学问,能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这时再让他们写小动物,定是“下笔如有神”。
三、让教师形成活泼的风格
1.广闻博识是活的前提
在各门学科中,语文的综合性最强,内容蕴含面广,所以语文教师既要掌握语文学科所涉及的各种知识,又要具备与语文学科相邻的学科常识,同时还得对古典诗词、名人名句、伟人典故、轶闻趣事、文坛掌故、古今中外名著有所了解,并恰到好处地穿插于作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如,一位教师曾组织学生浏览生态园,去时学生兴趣盎然,回来后听说要写游记顿时垂头丧气。这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生态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花,能叫出哪些树名?听到哪些鸟叫?”“你听到水声想到哪些词?”“你知道雕刻上的传说吗?”这些问题涉及植物、动物、历史,学生很感兴趣。
2.能说会写是活的关键
(1)能说。语言贫乏、干瘪无味、缺乏新颖性,是教师语言的大忌。有位教师教《挑选文具盒》,先后设计了两个导语,先是:一位朋友托我代购一只文具盒,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的女儿。可文具店里那么多文具盒,真不知挑哪只好。请你帮我推荐一种。在分组活动和各组代表推荐之后,又出现了一次导语:刚才同学们向我推荐了各种文具盒,谁能把自己推荐的文具盒从外观到实用性讲得更具体,我就买谁推荐的那种。这样,学生有新鲜感,热情高涨。(2)会写。语文教师不仅要写好教学论文,还要写一些随笔、杂感或者诗歌、小说等,尤其是要写“下水文”,才能对作文有真切感受,才能由此及彼,预料学生在拓宽内容上有什么障碍,在文学表达上有什么困难。这样,作文指导更能突出重点,作文讲评更有的放矢。
3.贴近童心是活的完善。(1)命题要揣一颗“儿童心”。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宁可低一点、小一点,不搞一刀切。(2)指导要用一种“儿童调”。要把导师的架子放下来,要用商量口气,商量写什么,怎样写,怎么改,如何评等等。(3)评改要借一双“儿童手”。叶圣陶先生主张学生要“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因势利导,利用小孩子喜欢“挑毛病”的心理特点,借一双“儿童手”,让他们通过作文的“互改”去发现问题,提高能力。